“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年级:初中主题: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基本性质;2.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燃烧、氧化、还原等;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燃烧、氧化、还原等。

难点:了解碳的各种反应过程。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砂盘、炭块、烧杯、试管、碘酒、酒精灯等;2. 实验原料:炭块、氧气、氯气等;3. 实验环境:通风教室。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简要介绍碳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了解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探究1. 实验1:燃烧碳块在砂盘上放置一块炭块,点燃炭块,观察燃烧现象,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总结燃烧过程中碳的化学性质。

2. 实验2:氧化碳将炭块放入烧杯中,加入氧气,观察氧化反应过程,让学生感受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 实验3:还原碳在试管中放入氯气和碘酒,分别加入碳块,观察反应结果,让学生发现还原反应过程中碳的作用。

三、概念讲解通过实验探究和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燃烧、氧化、还原等相关知识。

四、练习应用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课堂讨论带领学生讨论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环境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碳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加深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对学生关于碳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多做实验,深入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碳的燃烧、氧化、还原等反应过程,加深对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一等奖设计《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一等奖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4.解决办法(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初中化学_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并能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的还原性及氧化还原反应三、教学准备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铜丝、澄清的石灰水、试管、带导气管的橡胶塞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2、可燃性3、还原性六、教学反思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简单易于接受。

效果分析本节课,我的想法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但是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探索能力有限,因此在课堂上没法做到真正的自主探究,只能或多或少的给学生提供指导,尽量保证本节课取得相对有效的效果,尽量让学生获取知识,加强理解。

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1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中提到过碳与氧气的反应,说明碳能与氧气反应。

本课题进一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就成为本单元重点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能掌握其内容。

评测练习1.“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能体现钻石的性质是()A.硬度大B.不能导电C.化学性质稳定D.熔点低2.下列关于碳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C.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时会吸收热量D.碳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说明碳具有还原性3.有关C+2CuO2Cu+CO2↑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C具有氧化性B.C发生了还原反应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4.激光打印机是常见的办公用品,它所用墨粉的主要成分是极细的碳粉.(1)碳粉不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黑色B.易溶于水C.可燃性D.常温下稳定(2)将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强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碳表现出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5.回答下列有关碳单质的几个问题:(1)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_________形状的固体.它是天然存在的最_________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

同课异构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以“碳的化学性质”为例

同课异构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以“碳的化学性质”为例

手回答、抢答、齐达……但是在课堂小结部分两位老
动都围绕这一主线进行,通过问题创设将教学环节
师都处理得很仓促,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本
环环相扣,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方式虽然非常新颖,但
节课的收获,而是分别通过课堂板书和课件简单梳理
是由于抖音视频是别人做的,播放速度过快,学生可
主要内容。
能不能完全看清楚里面内容,视频就放完了,这样就
)从现如今比较流行的
但是 A 教师在做木炭燃烧利用了一氧化碳报警器,学
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更佳。
4.是否有学生自主活动体现
两位教师都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和问题情境,
抖音视频寻找到本节课的新课情境素材,同时他也
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以不同形式的表现展现自我,如举
很巧妙地将这一素材一用到底,将接下来的教学活
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好的教学设计从何而来?
劣;同一教者可以看出两次不同设计的优劣。在对比
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花大量的功夫围绕课题研究目标、
中教师会反思,会对我们优化教学设计有更多的启示
围绕目标挖掘资源、围绕资源设计活动、围绕活动组
和想法,通过这样的教研方式教师的专业素养会得到
织教学、围绕教学变化方法……
为例,谈谈自己对比两节课后对今后如何重塑教学设
计的一些思考。
一、
案例介绍
案例介绍见表 1。
表 1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对比
环节(知识点)
情境导入
案例一(A 教师)
播放抖音视频《古代炼铁》并以此为主线。
案例二(B 教师)
通过学生录音《碳的自述》引入课题。
碳的稳定性
通过看两幅图片说明碳的稳定性,再抛出问题元素的 通过两幅图片说明碳的稳定性,再投影碳的原子结构示

碳的活性教案: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和活性表现

碳的活性教案: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和活性表现

班级:高一(2)班科目:化学教学主题:碳的活性教学目标:1.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和活性表现。

2.学习如何利用碳的活性。

3.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碳的化学性质。

2.碳的活性表现。

3.碳的应用。

教学难点:1.碳与氧的化学反应。

2.碳的活性表现及其实验操作。

3.碳的应用实践。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实验教学、讨论研讨、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问题:“碳和氧的反应,对地球环境产生的影响如何?”学生们思考后交流自己的观点。

Step 2: 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教师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分子式、密度、熔点、沸点、硬度、热稳定性等。

学生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不同的碳材料,比如石墨、金刚石、活性炭等。

Step 3: 了解碳的活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碳的活性表现,包括:硫酸和活性炭反应、氢气活性炭反应、稀盐酸和活性炭反应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体验活性炭的活性,观察反应中气体的产生情况以及实验后的产物。

Step 4: 讨论碳的应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碳的应用,包括:生产工业、环境保护、生命保障、矿物资源开发等。

学生们可以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和挑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进行演示和分享。

Step 5: 应用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一个关于碳的活性应用实践项目。

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爱好,开展一项实践活动,比如设计并制作硬度强、耐热性好的碳材料,制备环保型的活性炭材料,或者设计一个碳材料的展示应用等。

Step 6: 结束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出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碳的化学性质和活性表现,探讨了碳的应用领域,并部分实现了碳的应用实践项目。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探究、合作和创新方面的表现,从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素养水平。

评价内容包括:实验结果、创新方案、演示情况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实物体验和实践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科认知和应用能力,达到了本次教学的预期目标。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性质,掌握碳的化学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学习碳的化学反应,理解碳的还原性、氧化性和可燃性。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性质2. 碳的化学式和结构3. 碳的还原性4. 碳的氧化性5. 碳的可燃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包括还原性、氧化性和可燃性。

2. 教学难点: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3. 教案、PPT和相关教学资源。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进行展开。

每个章节包含相应的内容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操作和思考题。

说课稿内容依次按照教案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展开。

说课稿中要详细阐述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和学生的反馈。

六、碳的还原性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碳的还原性,了解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过程。

2. 实验原理: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金属和二氧化碳。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试剂:铁(III)氧化物、木炭。

b. 将少量的铁(III)氧化物放入试管中。

c. 将木炭剪成小段,用镊子将木炭放入试管中。

d.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结果。

4. 实验现象:木炭与铁(III)氧化物反应,铁(III)氧化物逐渐减少,试管内温度升高。

七、碳的氧化性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碳的氧化性,了解碳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过程。

2. 实验原理:碳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二氧化碳和水。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试剂:氯酸钾、木炭。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5篇]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5篇]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5篇]第一篇: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教学背景: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种碳单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形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巨大差异”的观点,这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质疑“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否也有巨大差异呢?”让学生提出猜想,教师通过一个个实验予以验证。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

2、过程与方法(1)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与归纳。

教学资源与设备: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大小各1支)、铁架台、酒精灯、网罩、药匙、带导管的橡皮塞;(2)药品: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多媒体资料:电脑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木炭还原氧化铜的flash动画课程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呢?[过渡]在了解了单质碳物理性质后,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碳的化学性质资料: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

例:出示电脑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设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例:木制电线杆在埋入地下以前,常将表面烧焦。

[学生讨论原理]木材埋入土里,遇水很容易腐乱。

表面烧焦变成木炭后不易腐乱。

[板书]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设问]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回顾提问]一定条件下,碳不能跟其他物质反应吗?[学生板演]C+O2CO2 [讲述]这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气不充足,产物是否相同呢?[思考]冬季人们为了御寒,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来取暖,但往往会发生中毒事故,这是为什么?[讲述]这是因为当氧气不充足时,碳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它会引起人体中毒。

初中化学_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金刚石、石墨、C60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归纳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碳的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导入]:老师手里拿的是设么?[学生]:木炭[提问]:生活中我们通常用木炭来做什么?[学生]:烧烤、烤火、取暖等[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块木炭没有燃烧?[学生]:没有点燃、没有火……[引导]:现在是什么环境?[学生]:常温[引导]:所以,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学生]:不活泼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提问]:为什么,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讲解]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

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应用]:这副古画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能够保存下,说明了什么?国家领导人在签署重要文件时,用碳素笔[学生]: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提问]: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果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又如何呢?[板书]: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C+O2CO2(氧气充足)[教师]: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新闻:室内烧烤,一氧化碳中毒[学生]:一氧化碳[学生板演]:2C+O22CO(氧气不足)[讨论]:讨论:比较这两个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什么结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碳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在__________时生成二氧化碳,在_______时生成一氧化碳,在_____________时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稳定性。

2. 使学生掌握碳单质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碳的可燃性1.2 碳的还原性1.3 碳的稳定性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碳的氧化反应2.2 碳的还原反应2.3 碳的置换反应第三章: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3.1 碳酸盐的与分解3.2 碳酸的与分解3.3 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第四章:碳的氧化物4.1 一氧化碳的与性质4.2 二氧化碳的与性质4.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第五章:碳的卤化物5.1 碳卤化物的制备与性质5.2 碳卤化物的结构与命名5.3 碳卤化物的反应特点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碳的化学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展示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点。

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试剂: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碳的化学反应过程。

3.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碳的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碳的可燃性1. 介绍碳的可燃性概念。

2. 进行碳的可燃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可燃性原因。

1.2 碳的还原性1. 介绍碳的还原性概念。

2. 进行碳的还原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还原性原因。

1.3 碳的稳定性1. 介绍碳的稳定性概念。

2. 进行碳的稳定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稳定性原因。

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碳的氧化反应1. 介绍碳的氧化反应概念。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稳定性。

2. 使学生掌握碳单质之间的转化以及碳与其他元素化合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化学性质2. 碳单质之间的转化3. 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4. 碳的化学反应原理5. 碳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碳的基本化学性质2. 碳单质之间的转化3. 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难点:1. 碳的化学反应原理2. 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石墨、木炭、氧气、氢气、硫酸、硝酸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导入: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形态(石墨和木炭),引发学生对碳的兴趣。

1.2 讲解:介绍碳的可燃性、还原性和稳定性。

1.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碳的基本化学性质。

1.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的燃烧、还原和氧化反应。

1.5 总结:概括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碳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导入:通过展示碳单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碳的化学性质。

2.2 讲解:介绍碳单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2.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碳单质之间的转化过程。

2.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单质之间的转化现象。

2.5 总结:概括碳单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引导学生思考碳单质在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3.1 导入:通过展示碳与其他元素化合的产物,引导学生关注碳的化学性质。

3.2 讲解:介绍碳与其他元素化合的规律,如碳与氧、氢、硫等元素的化合物。

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3.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与其他元素化合物的反应现象。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并能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1.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3. 实验药品:石灰石、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碳的物理性质,如碳的黑色固体、不易溶于水等。

2. 提问:你们认为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稳定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块木炭。

b. 指导学生用酒精灯点燃木炭,观察燃烧过程。

c. 引导学生讨论木炭燃烧后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2. 可燃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块石灰石。

b. 指导学生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产生的气体。

c. 引导学生讨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3. 还原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b.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氧气。

c.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2.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碳。

3.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碳的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分析报告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分析报告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进入课堂实物展示:展示两幅古字画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老师展示的这两幅字画,都是古代的书法家、画家用墨完成的,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虽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呢?二、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分析讲解:这次字画的墨迹之所以能够历经千百年而保持清晰不变,这就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实际应用:木制电线杆在埋入地下前,将其表面烧焦的目的是什么?讲解归纳:这是为了使木材的表面形成焦炭,其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不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电线杆即使埋在地下的部分也不易腐烂,延长其使用寿命。

三、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回顾旧知:我们在学习氧气时,曾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这是碳充分燃烧的实验,现在请同学们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分析:点燃播放视频:用煤炉烧煤取暖时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分析讲解:若碳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得多,从而使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造成人体缺氧而中毒,甚至导致人死亡。

四、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分组实验:碳还原氧化铜,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并观察实验装置、操作及实验现象,并分积极思考听课分析问题交流讨论讨论讨论评价积极思考书写化学方程式回答问题交流讨论汇报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积极思考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联系旧知,建立知识体系充分挖掘学生的已知,将课堂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在小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设计思路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

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2↑(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碳的化学性质》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碳的化学性质》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思考: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
一氧化碳
新煤后,温度为
和 什么会降低?
二 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及
氧 化 碳 的 热量变化(讨论)在燃烧的很旺的煤炉里,
相 互 转化及热 量 变
添上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且会有 煤气产生?讲解:① 炽热的碳还能使二氧 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 C+CO2 点燃 2CO(吸收热 量) ②C+O2 点燃 CO2 (放出热量)。化学变
出热能的重要性。
小结:
碳化学性质:
碳(C)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C + O2 == CO2 2C + O2 == 2CO
C + 2CuO == 2Cu + CO2↑ 还原性
C + CO2 == 2CO
练习:配套练习:1—10 布置作业:习题第 1、2、5 题 选做:
6
包科领导签字
备课组长签字
7
[讲解]: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
大增强,在高温
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1.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
么?
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碳的可 燃性
[讲解]: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 时,碳燃烧生成
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
分生成一氧化碳。
投影:燃煤的火炉并加以说明,并指出这
两个反应中有放
热现象。
知识点
导学设计
研讨记要
3
布置写出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
投影 C + O点2 燃== CO2 (碳充分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义务教学阶段第六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

重点介绍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的还原性。

将碳与氧化铜演示实验创新改成学生微型实验,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与难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和实验仪器。

4.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

二、设计思想1.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碳单质的稳定性。

2.通过实验创新微型实验,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一幅墨宝、木质电线杆埋入土里的部分表面烧黑碳化以延长使用期等切入学习主题――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条件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过渡]不活泼是否意味着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发生任何反应?[学生]不是,碳可以燃烧[教师]所以不活泼是在常温下[强调]常温下[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师强调规范书写。

[过渡]冬天到了,如果家中烧煤炉的话一定要防止煤气中毒,那么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CO[教师]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

木炭和氧气燃烧也会产生一氧化碳,请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个方程式,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什么情况下又生成一氧化碳。

[学生]在氧气充足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板书]2.可燃性:C+O2==CO2(点燃)(氧气充足)2C+O2==2CO (点燃)(氧气不足)[教师]请同学们再对比一下这两个反应,都是碳与氧气的反应,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生成物的种类呢?[学生]反应物的含量[教师]反应物的含量不同,也可能影响产物的种类。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学科领域:化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性质,掌握碳的化学反应规律。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化学性质:碳的稳定性、碳的还原性、碳的氧化性。

2. 碳的化学反应:燃烧、还原、氧化。

3. 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化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化学反应。

难点:碳的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合物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的化学性质。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碳的化学反应。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碳的基本概念,提问碳的化学性质。

2. 学习碳的稳定性:讲解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引导学生思考碳在高温下的反应。

3. 实验演示:碳的燃烧反应,观察火焰颜色、物等。

4. 学习碳的燃烧反应:讲解燃烧反应的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物。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碳的燃烧反应与其他物质燃烧的异同。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碳的还原性和氧化性。

2. 学习碳的还原反应:讲解碳的还原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反应过程。

3. 实验演示:碳还原氧化铜,观察现象。

4. 学习碳的氧化反应:讲解碳的氧化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反应过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碳的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异同。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化学反应,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培养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氧化铜、碳等。

初中化学_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理解的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喷灯、带导管的塞子、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的石灰水、湿抹布等8、布置作业PPT展示作业内容。

请同学们为“单质碳”写一篇自我介绍。

板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学情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9年级上册,第六章,课题1的第二课时。

在上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课题1的第一课时“碳的单质”。

在碳的单质一节中,学生了解了金刚石和石墨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同时了解了石墨烯、碳60等“高科技物质”,对碳的单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本课与上一节课联系密切,上一堂课主要讲的是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之间的差异,本节课以此为契机,反问“化学性质如何?”,能极大的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总之,本课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面对这种情况,教学工作只需要顺水推舟,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一、常温:不活泼二、高温:1、可燃性2、还原性还原反应:还原性:合理引导学生即可。

本课中涉及几个重要的化学方程式,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学生第五章才学完“化学方程式”。

对于他们而言,化学方程式无异于一门新的语言,再记忆和理解上又诸多不适应。

容易伤害学生的信心。

本堂课有一个教师演示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本实验操作难度稍大,加热温度较高,有一定的危险性。

鉴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以及操作不熟练,再保证安全期间,本实验仍然由我来演示,虽有遗憾,但也是无奈之举。

整体来说,本堂课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有较大的学习兴趣,一般能当堂掌握。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氧化等反应。

2. 使学生掌握碳的化学符号、分子式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的燃烧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2)碳的还原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3)碳的氧化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2. 教学难点:(1)碳的燃烧反应中氧气与碳的化学计量比。

(2)碳的还原反应中碳与氧化物的化学计量比。

(3)碳的氧化反应中碳的氧化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观察碳的化学反应现象。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碳的化学性质相关内容,了解基本概念。

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室用具、碳源、氧化剂、还原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形态(石墨、金刚石等)引出碳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化学方程式。

3. 实验演示进行碳的燃烧、还原、氧化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碳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碳的化学性质应用,如碳的燃烧在锅炉中的应用,碳的还原在冶炼金属中的应用等。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碳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碳的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化学反应。

说课稿《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思考

说课稿《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思考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思考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刚石、石墨和C60一、设计理念在教学中,力求不断调动学生的认识需求和情感需求,以实验或例证为依据,立足于启发学生思维来进行讲解和安排讨论,使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结论。

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课堂40 分钟,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

我们将通过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三、学法、教法设计(一)学情分析: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义务教学阶段第六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

重点介绍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的还原性。

将碳与氧化铜演示实验创新改成学生微型实验,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与难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和实验仪器。

4.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

二、设计思想
1.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碳单质的稳定性。

2.通过实验创新微型实验,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一幅墨宝、木质电线杆埋入土里的部分表
面烧黑碳化以延长使用期等切入学习主题――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条件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过渡]不活泼是否意味着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发生任何
反应?
[学生]不是,碳可以燃烧
[教师]所以不活泼是在常温下
[强调]常温下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强调规范书写。

[过渡]冬天到了,如果家中烧煤炉的话一定要防止煤气
中毒,那么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CO
[教师]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

木炭和氧气燃烧也会产生一氧化碳,请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个方程式,结合实际生活
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什么情况下又生成一氧化碳。

[学生]在氧气充足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板书]2.可燃性:C+O2==CO2(点燃)(氧气充足)
2C+O2==2CO (点燃)(氧气不足)
[教师]请同学们再对比一下这两个反应,都是碳与氧气的反应,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生成物的种类呢?
[学生]反应物的含量
[教师]反应物的含量不同,也可能影响产物的种类。

例如家中如果使用燃气热水器在通风不足时也会燃烧产生一
氧化碳,引起煤气中毒,所以家中如果使用燃气热水器或煤炉,就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良好。

[过渡]那这两个反应都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从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分类又属于什么类型)
[学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教师]在碳与氧气反应中氧气提供了氧元素,表现了氧化性。

而碳得到了氧元素生成二氧化碳,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过渡]碳除了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外,还能与某些氧化物发生氧化反应。

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一定要先听;在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通常用这样一套装置,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套微型实验装置,用大肚管代替了试管,大肚管的尖嘴部已装好的碳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大肚管的大肚部分用胶头滴管水平伸入滴加2-3ml澄清石灰水。

注意大肚管一定
不能倾斜导致黑色固体进入澄清石灰水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同组同学也要注意配合,点燃酒精灯用坩埚钳将金属网罩放在酒精灯上,金属网罩可起到集中火焰,提高温度的作用,这个组合将会代替酒精喷灯。

将大肚管在酒精喷灯上加热2-3min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用坩埚钳取下金属网罩,熄灭酒精灯,将大肚管平放于石棉网上待冷却后,将药品倒入废液缸。

老师讲实验注意事项展现在屏幕上,听清楚之后,请开始实验。

注意事项:
1.大肚管要平放。

2.滴加2~3滴澄清石灰水于大肚管的大肚处。

3点燃酒精灯然后用坩埚钳将金属网罩罩于酒精灯上。

4.用试管夹夹在大肚管口,将大肚管尖嘴有药品处持续加热2~3分钟。

5.观察黑色固体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6.验完毕装置冷却后,将药品倒入废液缸,用坩埚钳取下金属网罩,并熄灭酒精灯,其余仪器放回实验盘。

教师通过视屏给学生演示整个实验过程。

然后再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学生实验]碳与氧化铜的微型实验。

教师要仔细指导和帮助学生顺利成功完成此实验。

[教师]实验结束,请学生们熄灭酒精灯,放下大肚管,
那位同学能代表你们组向大家汇报一下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变成亮红色
[引导]由实验现象可知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请写出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铜的化学方程式。

请你在黑板上书写一下。

C + 2CuO === 2Cu + CO2 (高温)[教师讲评]这位学生再注意一下配平就好,还要努力呀。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的资料卡片和此反应讨论分析以下问题,在反应物中:
1.什么物质具有氧化性
2.什么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什么物质具有还原性
4.什么物质发生了还原反应
[教师]好,时间到哪位同学带领我们分析一下
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碳具有还原性,发生了氧化反应。

[过渡]在此反应中主要体现了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将氧化铜还原成了铜单质。

[板书] 3、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碳夺取了CuO中的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
CuO提供氧元素被夺取了氧元素,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利用碳的还原性,碳还可以与氧化铁发生反应,生成铁
单质和二氧化碳。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这种反应中谁得氧,谁失氧
接下来请同学们写出碳与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Fe2O3 + 3C === 4Fe + 3CO2↑
用途:碳的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
小结:碳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反思
亮点之处:
1.创新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非常成功。

这个实验既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创新实验成功与否决定了碳单质的还原性能否从直观形象的角度引出碳的还原性。

我通过这个创新实验很自然地引出单质碳在高温条件具有还原性,可以作为(冶金等工业)还原剂。

2.新课教学设计主要突出单质碳的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结合生活中实例。

例如,将单质碳的稳定性时,借鉴两个资料(一是英国王室二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一幅墨宝,古代字画至今不褪色),分析它们保存至今的原因?
3.突出强化了化学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功能,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又通过用(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煤取暖,说明碳具有可燃性,要防止
煤气中毒,说明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反过来,利用碳的可燃性,可作为固体燃料,同时验证金刚石石墨等单质碳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

4.注重分析化学概念。

5.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练结合。

教学中注重对学法的指导,能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