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03疟原虫
5. 宿主
(1)终宿主:雌性按蚊 (2)中间宿主:人、雌性按蚊
6.致病阶段
红内期疟原虫
三、致病
1.典型疟疾发作
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 寒战:全身颤抖 、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 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觉暖。(1~2天)
高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体温:39~40℃可伴
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
2. 蚊媒防制
改善环境卫生、排除积水、用杀蚊剂灭蚊、 积极采用防蚊叮措施(如避免暴露皮肤、涂抹防蚊 剂、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等)。 3. 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初次进入疫区者要提前进行预防性服
药;加强疫苗研究。
治疗药物 • 杀灭红外期裂子体及休眠子的抗复发药:如伯氨 喹; • 杀灭红细内期裂体增殖的抗临床发作药:如氯喹、 咯萘啶、青蒿素; • 杀灭子孢子抑制蚊体内孢子增殖的药:如乙胺嘧
◦ ◦ ◦
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48小时; 三日疟原虫:72小时; 恶性疟原虫:36-48小时
2.再燃与复发
•(1)疟疾初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由于 体内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引 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2)疟疾初发后,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
传播感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 称为复发。
五、流行与防治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所寄生的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出现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 (Schüffner’s dots)。 2. 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经 40 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 裂,胞质变得更多且尚未分裂; 2~12 细胞核;受染红细胞变大、颜色苍白、形态 不规则;疟色素呈烟丝状,集中分布在胞质中;红细胞胀大比较明显,而且薛氏小 点也比较明显。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 12~24 个,平均 16 个,排列不规则,胞浆也围绕核开始分裂,逐渐 生长成为裂殖子。 虫体占满胀大了的红细胞 疟色素呈烟丝状,集中成堆 红细胞胀大明显,有薛氏小点。 配子体:经过几个红内期的周期之后,释放出来的裂殖子,再次侵入红细胞内,不 再发育成滋养体,而是发育为雌(雄)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个体很大,几乎充斥着整个红细胞。疟色素呈 颗粒状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 1 个。 雌配子体: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核小致密,深 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雄配子体:胞质蓝色,略带红,核大而疏松,常居于虫体的中央。
红外期裂殖子释放出来以后,侵入红细胞内,就进入了红内期的发育。首先发育为 滋养体(trophozoite),滋养体发育成熟后核开始分裂即为裂殖体(schizont)。裂 殖体胞质围绕核分裂发育为裂殖子(merozoite)。裂殖子成熟之后,破红细胞而出, 可以再次感染健康的红细胞,再次进行红内期的生殖周期,经过几个周期的循环之 后,从红细胞内释放出来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不再发育为滋养体,而是发育成 配子体。配子体,实际上它是有性生殖的开始,也是红内期周期的终止期。如果不 离开人体进入蚊子体内的话,就不可能再次进行正常的发育,会被人体逐渐地清除 掉。 红内期,这是一个典型的原虫的结构,这是它寄生的红细胞。原虫的核被染液染成 了红色,原虫的胞浆被染液染成了淡蓝色。在胞浆内可看呈烟丝状分布的疟色素, 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因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以血红蛋白为营养,代谢产物沉 积在胞浆里就成为了疟色素。 (一)间日疟原虫 1. 滋养体期: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原虫寄生的早期,有一个巨大的空泡,常处于虫体的中央, 将核和胞浆挤到虫体的边缘胞质较少呈环状,呈蓝色,中间为大空泡;细胞核呈红 色,位于虫体一侧,颇似戒指的红宝石,这个时期的疟原虫被称为“环状体”,环直 径约为红细胞直径的 1/3。此时,它所寄生的红细胞还未胀大变形。 晚期滋养体: 经 8~10 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有空泡,滋养体 充满红细胞;出现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呈烟丝状分布的,而且趋向于集中。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被寄生红细胞大小
形状
颜色
斑点
胀大
褪色
薛氏点,红色,细
小数多
正常
正常或稍紫
茂氏点,红色,
粗大数少
正常或缩小
正常
齐氏点淡红色,
微细
正常或稍胀大
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
褪色
薛氏点,粗大数多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约占红细胞
直径的1/3
1个
较薄
无
较小,约占
红细胞直径的1/6
1或2个
纤细
无
中等
1个
较粗厚
偶见细小褐色颗粒
中等
1个
较粗厚
无
大滋养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1个
阿米巴样,常含空泡
黄褐色,细小,杆状,
散在分布
较小
1或2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黄褐色,细小,结成
团块后,呈黑褐色
较小
1个
带状,空泡不显著
深褐色,粗大,沿边
缘分布
较小
1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棕黄色,较粗大
未成熟裂殖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2个以上
圆形或不规则,空泡
消失
黄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黑褐色团块状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深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或卵圆形,空泡
消失
棕黄色,分布不匀
成熟裂殖体
大小
裂殖子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12~24个,常为
16~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大
黄褐色,常聚集一侧
小于正常红细胞
8~32个,常为8~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小
黑褐色团块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
常见寄生虫 疟原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二、生活史
减数分裂
雌配子体
雌配子
雄配子体
雄配子
出丝
配子增殖
疟原虫
合子
发育
动合子
胃 弹 性 纤 维 膜
卵囊
二、生活史
疟原虫
卵囊
孢子增殖
发育成熟 成熟卵囊 逸出 进入蚊的
含子孢子
血体腔
到达
子孢子 进入人体
叮咬人
蚊唾腺
二、生活史
疟原虫
二、生活史
雌性按蚊
疟原虫
• 蚊唾液腺内含有疟原虫子孢子 • 当雌蚊刺吸人血时,可随唾液进入人体 • 雌性按蚊饱餐人血
2、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为12-24个,分裂的 胞质围绕着每个核,形成 12-24个裂殖子,疟色素集
中呈块。
一、形态 配子体:
疟原虫
• 雄配子体 卵圆形,核疏松居中 疟色素少而细小。 • 雌配子体 卵圆形,核致密偏侧 疟色素多而粗大。
二、生活史
1、在人体内寄生的细胞:肝细胞及红 细胞 2、感染阶段:子孢子 3、感染方式: (1)经雌性按蚊传播。 (2)红内期各发育阶段(除了配子体) 可输血感染。 (3)经胎盘感染
三、致病
疟原虫
5.脾肿大 由于脾充血,单核吞噬细
胞增生,出现脾肿大。脾肿大 是疟疾的一个重要体征。
疟原虫
三、致病
6.疟性肾病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高血压、
疟原虫
成熟
(肝细胞) 破 裂
裂殖子
侵 入 RBCLeabharlann Baidu
中性粒细胞 吞噬、消灭
红细胞外期
卵 囊 蚊体内 动合子 合子 人体内
♀配子 蚊叮咬 ♀配子体 ♂配子 ♂配子体
环 形 体
裂殖子 大滋养体
破裂
裂殖体
红 细 胞 内 期
红 外 期 无性生殖 (在肝细胞内)
人体内 红 内 期 (在红细胞内) 生活史 配子形成 (有性生殖) 红细胞内的发育及裂体增殖 (无性生殖)
2 . 获得性免疫:
⑴ . 体液免疫: IgG、IgM、IgA均增高。保护性抗体有种、
期特异性,无相互交叉保护作用。
⑵ . 细胞免疫: 参与细胞免疫的有T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
及中性粒细胞。
⑶ . 带虫免疫 : 疟疾急性发作停止后 ,血液内仍有
低密度的原虫 ,产生保护性免疫力 ,而使患者对同
种疟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体内原虫一旦
配子生殖(有性) 蚊体内 孢子生殖(无性)
生活史要点:
1 . 人体寄生部位:肝细胞和红细胞内;
2 . 终宿主:蚊; 3 . 中间宿主:人; 4 . 感染期:子孢子; 5 . 传播媒介:按蚊; 6 . 感染方式:主要是按蚊叮咬,也可经输血或胎盘感染。
二.致
病:
红内期是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红细胞外期对肝细胞 有一定损害,但常无临床表现。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 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有关
• 疟疾复发指疟疾初发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 经过数周至一年左右,又出现疟疾发作。复发与“子孢子休眠学说” 有关
•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体积胀大,颜色变 浅,开始出现鲜红色的薛氏点。此时称为晚期 滋养体,亦称大滋养体
(二)间日疟的裂殖体
• 裂殖体: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出现核分裂后即 称为裂殖体。随着核的不断分裂,胞质也出现分 裂,每一个核被部分胞质包裹,形成裂殖子
• 早期的裂殖体核分裂而胞质未分裂,称为未成熟 裂殖体;晚期形成裂殖子,胞质已分裂,同时疟 色素已经集中成团,称为成熟裂殖体
(二源自文库传疟媒介
传疟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目前已证实的中国传疟按蚊有中华 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
(三)易感人群
• 人群除了因某些遗传因素对某种疟原虫表现出不易感及高疟区婴儿在 6~9个月内可从母体获得一定的抵抗力外,对所有人疟原虫普遍易感
• 疟疾的流行除具三个基本环节外,传播强度还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的影响
第三部分 人体寄生虫学
疟原虫 --疟原虫的形态
疟原虫的形态
• 疟原虫依次在人体的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发育 • 用瑞氏或吉姆萨染液染色后,核呈紫红色,胞质为
疟原虫
原
虫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Grassi and Feletti,1890)
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 Welch,1897)
三日疟原虫 (P.malariae Laveran,1881)
卵形疟原虫 (P.ovale Graig,1900)
寄生在红细胞内
具有蓝色的细胞质和红色的细胞核
除环状体时期外,多有棕色的疟色素
二、生活史
(一)在蚊体内发育(主要为有性世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蚊胃腔内
♀♂配子体→♀♂配子→合子→动合子
2、蚊胃壁 动合子→卵囊→子孢子→进入人体
二、生活史
(二)在人体内发育(主要为无性世代)
1、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发育) 子孢子→裂殖体→裂殖子 (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
2、终宿主:蚊 中间宿主:人
3、感染阶段:子孢子
4、感染方式 : 蚊虫叮咬
输血感染
经胎盘感染
三、致病
潜伏期=红外期+几代红内期发育时间
1、疟疾发作
典型发作过程:寒战、发热、出汗退热
再燃:由血内残留的疟原虫引起 复发:休眠后的迟发型子孢子发育增殖所致
致病
2、贫血 原因: 1)直接破坏红细胞 2)免疫溶血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疟原虫、弓形虫
Introduction
人类对疟原虫的认识过程
• 古代民间曾认为疟疾与神鬼有关,或与恶浊 的空气有关,我国称之为瘴气,意大利 mala(不良)aria(空气)。
Introduction
人类对疟原虫的认识过程
• 1880年,法国军医 Laveran在血液中查到疟 原虫,荣获诺贝尔奖。
Introduction
原虫的红细胞外期(肝细胞期)。 6. 1977年, 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一、形态
仅介绍红细胞内期形态
薛氏小点 疟色素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3.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 核开始分裂,少于12个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12-24个胞质分裂
4.配子体
•雄配子体
人类对疟原虫的认识过程
• 1897年,英国军医Ross阐明了疟原 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周期及通过叮 咬进行传播,因此荣获诺贝尔奖。
Introduction
人类对疟原虫的认识过程
• 直至1986年,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 人体疟原虫生活史基本阐明。
Introduction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种类
间日疟Plasmodium vivax pv 多见 恶性疟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次之 三日疟plasmodium malariae pm 少见 卵形疟plasmodium ovale po 罕见
疟原虫形态图谱
原虫形态
1.疟原虫各期形态
期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环状体胞质淡蓝色,环状,约为
红细胞直径的1/3;核1
个偶有2个;红细胞内
通常寄生1个原虫环纤细,约为红细胞走
私的1/5,核1-2个,红细
胞内常寄生2个或多个
原虫,虫体位于红细胞
边缘.
与间日疟原虫相似
大滋养体核1个,胞质有伪足伸
出,空泡明显,形状不规
则;疟色素棕黄色,细小
杆状分散于胞质内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集中于内脏毛细血管,
体小,圆形胞质深蓝,疟
色素黑褐色,块状.
核黄素1个,胞质深蓝,
圆形或带状,疟色素棕
褐色,颗粒状
成熟裂殖体虫体充满红细胞,裂殖
子12-24个通常16个,
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
中成堆
外周血不易见.
裂殖子8-36个,排列不
规则,疟色素集中成一
团
裂殖子较大,6-12个,多
为8个,排列为菊花状,
疟色素集中在中央.
雌配子体虫体圆形,胞质深蓝色,
核小,致密,深红色,偏向
一侧,疟色素分散
新月形,两端尖,胞质深
蓝色,核致密深红色位
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
分布核周围
与间日疟相似,虫体较
小
雄配子体虫体圆形,胞质蓝,略带
红色,核大疏松,淡红色,
位于中央,疟色素分散
腊肠形,两端印圆,胞质
蓝而略带红色,核疏松
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
素黄棕色分布核周围
与间日疟相似,虫体较
小
被寄生的红细胞变化除环状体外,其余各期
均胀大,色变淡,并有鲜
红色细小数多的薛色
点
正常或略缩小,可有几
颗粗大,紫红色茂氏点
正常或略缩小,颜色无
改变,偶见淡紫色纤细
的西氏点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
恶性疟原虫滋养体
间日疟裂殖体和孢子体
间日疟滋养体
卵圆疟滋养体
三日疟裂殖体和配子体三日疟滋养体
教学内容:疟原虫
“三步曲”:冷—热—汗
– 寒颤 :全身颤抖 、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 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觉暖(1-2h)
– 发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T:39-40℃可伴头痛 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 亡或昏迷。 (4-6h)
– 出汗退热: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
发病机制: 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 ↓
大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2)、裂殖体:早期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
晚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 3)、配子体: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一)间日疟原虫 一、早期滋养体
环状体(ring form) 姬氏染色(Giemsa stain) 细胞质呈环状,约等于红细 胞直径的1/3,核一个,位于 虫体一侧。
P. vivax thin smear, showing early trophozoites. The infected red cells are enlarged and show some stippling. Giemsa. ×1000. Enlarged by 5.4.
裂殖子
囊合子
迟发型
肝细胞
动合子 合子
红细胞
环状体 大滋养体 裂殖体 裂殖子
♂♀配子 (蚊体)
♂♀配子体 (人体)
生活史特点小结:
1、疟原虫生活史包括:人体(中间宿主)和 蚊体 (终宿主)内的发育。
疟原虫形态(间日疟)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部分裂 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 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 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 为雌性配子体( gametocyte, 为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即 macrogametocyte)或雄性配子体( macrogametocyte)或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yte, microgametocyte), gametocyte,即microgametocyte),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 均匀分布于虫体内, 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1个。
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经810小时虫体增大伸出伪足胞质增多出现疟色素malarialpigment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并出现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schffnersdots
疟原虫形态(间日疟)
形态
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 Giemsa染色 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 化血红蛋白产物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 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间日疟原虫在RBC RBC内的形态 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三期六种形态 滋养体期: 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 裂殖体期:成熟、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疟原虫形态图谱
.
原虫形态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
恶性疟原虫滋养体
间日疟裂殖体和孢子体
间日疟滋养体
卵圆疟滋养体
三日疟裂殖体和配子体
三日疟滋养体
间日疟雌配子体
间日疟雄配子体
三日疟配子体
三日疟滋养体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大滋养体
1 / 1
疟原虫2010-1
•
蛋白质代谢
珠蛋白
血红蛋白
氨基酸
合成蛋白质
血红素
致
疟色素
病:主要由红内期疟原虫引起
• 潜伏期:从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作期间
• 发 作: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阶段 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 一致 • 发热阈值:间日疟--10~500个/μ血 恶性疟--500~1300个/μ血
•
环状体
环纤细,约等于红细 胞直径的1/5; 核 1个,但2个也很 常见; 红细胞可含2 个以上 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 。
腊肠形,两端钝圆, 细胞质色蓝而略带 红色; 核疏松,淡红色,位 于中央;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 状,在核周围较多
新月形,两端较尖, 细胞质蓝色; 核致密,较小,深红 色,位于中央; 疟色素深褐色,在核 周围较多
恶性疟原虫外周血中为什么看不到 大滋养体、裂殖体?
疟原虫寄生于RBC后,导致RBC变形能力下降
瘤状突起增加了RBC之间的粘性
瘤状突起黏附在大脏器血管
当特殊情况下,外周血中也可见,如休克 病人
生活史示意图
生活史
1. 红内期在内脏毛细血管里发育
2. 红内期增殖周期36~48小时/1代
致病特点
的裂殖子重新侵入红细胞繁殖, 引
人体寄生虫学-3疟原虫
MALARIA PARASITE
一、概 述
顶复门
孢子虫纲
孢子虫
人体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 P.v)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P.m)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
原因:残存少量的红内期疟原虫再次引起发作
2)复发(relapse)
定义:指疟疾初发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 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 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
机制:子孢子休眠学说 注意:P.f 和 P.m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
复发
4、贫 血(anemia)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 脾吞噬红细胞功能亢进 骨髓红细胞生成受抑制 免疫病理的损害
红外期发育时间 红内期反复裂体增殖达一定数量
2、疟疾发作(paroxysm)
表现为红内期裂体增殖所致的周期性寒热发作 1)发热阈值 2)典型表现: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 3)原因:与疟原虫裂体增殖有关 4)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相一致
3、再燃和复发
1)再燃(recrudescence)
定义: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 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 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 繁殖而引起的疟疾发作。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被寄生红细胞大小
形状
颜色
斑点
胀大
褪色
薛氏点,红色,细
小数多
正常
正常或稍紫
茂氏点,红色,
粗大数少
正常或缩小
正常
齐氏点淡红色,
微细
正常或稍胀大
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
褪色
薛氏点,粗大数多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约占红细胞
直径的1/3
1个
较薄
无
较小,约占
红细胞直径的1/6
1或2个
纤细
无
中等
1个
较粗厚
偶见细小褐色颗粒
中等
1个
较粗厚
无
大滋养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1个
阿米巴样,常含空泡
黄褐色,细小,杆状,
散在分布
较小
1或2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黄褐色,细小,结成
团块后,呈黑褐色
较小
1个
带状,空泡不显著
深褐色,粗大,沿边
缘分布
较小
1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棕黄色,较粗大
未成熟裂殖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2个以上
圆形或不规则,空泡
消失
黄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黑褐色团块状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深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或卵圆形,空泡
消失
棕黄色,分布不匀
成熟裂殖体
大小
裂殖子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12~24个,常为16~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大
黄褐色,常聚集一侧
小于正常红细胞
8~32个,常为8~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被寄生红细胞大小
形状
颜色
斑点
胀大
褪色
薛氏点,红色,细
小数多
正常
正常或稍紫
茂氏点,红色,
粗大数少
正常或缩小
正常
齐氏点淡红色,
微细
正常或稍胀大
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
褪色
薛氏点,粗大数多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约占红细胞
直径的1/3
1个
较薄
无
较小,约占
红细胞直径的1/6
1或2个
纤细
无
中等
1个
较粗厚
偶见细小褐色颗粒
中等
1个
较粗厚
无
大滋养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1个
阿米巴样,常含空泡
黄褐色,细小,杆状,
散在分布
较小
1或2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黄褐色,细小,结成
团块后,呈黑褐色
较小
1个
带状,空泡不显著
深褐色,粗大,沿边
缘分布
较小
1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棕黄色,较粗大
未成熟裂殖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2个以上
圆形或不规则,空泡
消失
黄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黑褐色团块状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深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或卵圆形,空泡
消失
棕黄色,分布不匀
成熟裂殖体
大小
裂殖子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12~24个,常为16~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大
黄褐色,常聚集一侧
小于正常红细胞
8~32个,常为8~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小
黑褐色团块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
常排列如菊花状,
较大
深褐色,常聚集中央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
排列不规则,较大
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
侧
雌配子体大小
形状
核
胞质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小,致密,深红
色,位于一侧
深蓝色
黄褐色,均匀散在
较大
新月形,两端尖锐
1个,较小,深红色,
位于中央
深蓝色
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
周围
小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小,深红色,
位于一侧
深蓝色
深褐色,均匀散在
小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小,深红色,
位于一侧
深蓝色
棕黄色,散在
雄配子体
大小
形状
核
胞质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大,疏松,
淡红色,位于中央
浅蓝色
黄褐色,均匀散在
较大
腊肠形,两端钝圆
1个,较大,淡红色,
位于中央
浅蓝色或淡红色
黑褐色,松散分布于
核周围
小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大,淡红色,
位于中央
浅蓝色
深褐色,均匀散在
小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大,淡红色,
位于中央
浅蓝色
棕黄色,散在
有时大滋养体与即将要成熟的雌配子体形态相似,对两者的鉴别见表2。
表2 晚期大滋养体与即将成熟雌配子体形态鉴别
雌配子体大滋养体
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超过被寄生的红细胞3/4
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不染色带一个,带状,周围无明显的不染色带
胞质边缘清楚,不含空泡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
疟色素颗粒较多、较粗,均匀分布颗粒较少、较细,分布不均匀
二、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一)各期形态
厚血膜由于用血量多,细胞重迭,干燥缓慢,以致虫体皱缩,空泡消失,胞质变形,加之红细胞被溶解,所以虫种和虫体的鉴别比薄血膜困难。
厚血膜中4种疟原虫形态鉴别要点见表3
表3 厚血膜中4种疟原虫形态鉴别(吉氏染色)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较大。核1个,较大,胞
浆较厚。常呈"!"或","
状
较小。核1~2个,较
小,胞浆纤细。常呈"!
"、"飞鸟"、"V"和"断
环"状
中等。核1个,
较大,胞浆粗厚。
常呈"环状"或"
鸟眼"状
大小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胞质致密,核
较大。
大滋养体较大。呈阿米巴样,形状
不规则。核位于胞质中或
外边,胞质常缩成圆形或
断裂成数块。色素分布不
匀较小。常呈圆形,色素
细小或结成1~2个团
块
中等。常呈圆形,
色素粗大
大小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胞质呈深蓝
色,核较大
裂殖体较大。裂殖子12~24个。
裂殖子较大较小。裂殖子8~26个。
裂殖子较小
较小。6~12个。
裂殖子大于间日
疟原虫裂殖体
大小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裂殖子6~14
个,核较大
配子体较大。圆形,色素粗大。
雌配子体较大,核小,胞
质深蓝色,雄配子体较
小,核大,胞浆浅蓝色雌配子体新月形,雄配
子体腊肠形
与间日疟原虫相
似,但较小。色
素较粗大
卵圆形,大小与间日
疟原虫相似,雌配
子体核致密,偏于一
侧,雄配子体核疏松
色素黄褐色,细小。杆状,或
结成粗大颗粒。分布不匀黄褐色,颗粒细小,结
成团块后呈黑褐色。配
子体色素粗大,分布于
核周围
有时小滋养体可
见色素。深褐色
较粗大。沿边分
布
色素颗粒较大,呈深
棕色,分布弥散
被寄生红细胞常见红细胞“影子”和薛
氏点可见红细胞“影子”和茂
氏点
可见红细胞“影
子”
小滋养体时即可见薛
氏点
其他常可查到各阶段的疟原
虫仅见早期滋养体和/或
配子体。一般不见大滋
养体和裂殖体
常可查到各阶段
疟原虫
常可查到各阶段疟
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