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练习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初中文言文虚词例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例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例题
以下是一个初中文言文虚词的例题:
例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C. 吾日三省吾身/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答案: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选项A:前一句的“知”为“动词,知道”,后一句的“知”为“代词,这样”;选项B:前一句的“而”表转折,后一句的“而”表转折;选项C:前一句的“日”为“名词,日子”,后一句的“日”为“动词,是太阳”;选项D:两句中的“而”都表顺承。

故选D。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虚词的作用及练习题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虚词的作用及练习题

文言文虚词的运用一、“之”字的常见用法: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2.作助词,译作“的”。

3.动词,译作“前往,到”。

4.宾语前置的标志。

5.定语后置的标志。

6.作音节助词,不译。

7.刚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或异二者之为()(3)何陋之有()(4)居庙堂之高()(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公将鼓之()(7)友人惭,下车引之()二、“而”字的用法:主要做连词。

并列关系,表递进关系,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表转接关系(1)云归而岩穴暝()(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朝而往,暮而归()(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以”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作“认为”。

2.介词,可译作“因为”“由于”“把、拿、用”“凭借、按照、依靠”3.连词,译作“来”“以致”“因而”4.相当于“而”(1)属予作文以记之()(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醒能述以文者()(4)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屠惧,投以骨()(7)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8)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四、“其”字的用法。

1.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她)们”“他(她)们的”“它”“它(们)的”。

2.作指示代词,译作“那”“那个”“那里”“那些”,也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3.作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作“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4.连词,译作“如果”(1)择其善者而从之()(2)复前行,欲穷其林()(3)其一犬坐于前()(4)其如土石何()(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非天质之卑()五、“于”字的用法。

1.主要做介词,译作”对、向”“在、从”“给、到”“比”。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练习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练习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一、之解释下面的“之”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辍耕之垄上2、助词:时人莫之许(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责攸之、祎、允等之慢(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天子之怒(3)补充音节,不译。

怅恨久之3、动词:到,往先主器之4、语法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专诸之刺王僚一、代词1.可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如:①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蔺相如,可译为"他"。

全句的意思是: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代这件事。

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觉时反复考虑这件事。

③代掷弃的珍宝,可译为"它"。

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游褒禅山记》)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

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

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②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有什么迟的呢?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九上文言文复习课练习 -虚词巩固练习

九上文言文复习课练习 -虚词巩固练习

虚词巩固练习齐有南北官道齐有南北官道,洿下①者里余,雨多行潦②,行者不便,则傍西踏人田行。

行数日而成路,田家苦之,断以横墙,十步一堵,堵数十焉。

行者避墙更西踏田逾广,数日又成路。

田家无计,乃蹲田边,且骂且泣,欲止欲讼,而无如多人何也。

或告之曰:“墙之所断已成弃地矣,胡不仆墙而使之通,犹得省于墙之更西者乎?”予笑曰:“更有奇法,以筑墙之土垫道,则道平矣。

道平,人皆由道,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安用墙为?”越数日而道成,道旁无一人迹矣。

注释:①洿(wū)下:低洼的地方。

②行潦:道路中的积水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行数日而成路,田家苦之,断以横墙。

而:之:以: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而.无如多人何也而.吾以捕蛇独存B 胡不仆墙而使之.通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C 以.筑墙之土垫道以.啮人,无御之者D 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苛政猛于.虎也九(上)文言通假、词类活用复习一、通假字1. 不辩牛马“”通“”,——《秋水》2. 始一反焉“”通“”,——《愚公移山》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马说》4. 汝之不惠“”通“”,——《愚公移山》5. 一厝朔东“”通“”,——《愚公移山》6. 据案其身“”通“”,——《订鬼》7. 汤熨之所及也“”通“”,——《扁鹊见蔡桓公》8. 火齐之所及也“”通“”,——《扁鹊见蔡桓公》9.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鱼我所欲也》10. 望桓侯而还走“”通“”,——《扁鹊见蔡桓公》11.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愚公移山》二、词类活用1. 秋水时至时:名作状,2. 顺流而东行东:名作状,3.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4.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名作动,5. 殚其地之出出:动作名,6. 竭其庐之入入:动作名,7.策之不以其道策:名作动,8.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作名,9. 少仲尼之闻少:意动用法,10. 轻伯夷之义轻:意动用法,11. 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动用法,。

最新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考点集训一、知识点归类。

(一)重点实词练习。

1.辍.耕之垄上(停止)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4.上使外将.兵(带领)5.今诚.以吾众(如果)6.丹书..帛曰(用朱砂写)7.君逆.寡人者(违背)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9.比.至陈(等到)1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时候)11.因使.唐雎使.于秦(派)(出使)1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13.若跨.有荆、益(占据)14.所以..资将军(用来……的)15.因屏.人曰(叫……避开)16.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1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理)18.亦免冠徒.跣(光着)19.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20.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三)解释下列用法发生变化的加点词。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作动词,称王)2.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3.死.国可乎(形容词作动词,为……而死)4.乃丹.书帛曰(名词作状语,用朱砂)5.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6.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7.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皆刑.其长吏(名词作动词,惩罚)9.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等打)10.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充)11.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2.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使动用法,使……倒下)(使动用法,使……流)13.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14.箪.食壶.浆( 名词作动词,用竹篮盛)( 用壶装)15.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16.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效:(1)恐托付不效.(完成)(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重任)2.遗:(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3.论:(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谈论)4.应:(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答应)(2)宜多应.者(响应)5.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6.欲:(1)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2)从民欲.也(心愿)(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之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及其含义:1、忽啼求之()2、仲永之通悟()3、或以钱币乞之()4、学而时习之()5、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6、心之所向()7、卒之为众人()二、对下列句中加点“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昂首观之(代词,相当于“它们”)B、余闻之也久(代词,相当于“这件事”)C、项为之强(助词,相当于“的”)D、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其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及其含义:1、蹲其身,使与台齐()2、其纹理皆有可观者()3、如此其贤也()4、不能名其一处也()二、对下面句中加点的“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代词,他)B、其真无马耶。

(连词,表选择疑问,相当于“是----还是”)C、安陵君其许寡人。

(助词,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亦可不译)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副词,表反问,难道)以一、在下面括号中写明“以”的用法及其含义:1、徐喷以烟()2、盖以诱敌()3、以虫草为林()4、以观沧海()二、下列句中“以”的作用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或以钱币乞之C、屠惧,投以骨D、生以乡人子谒余而一、请指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在句中所表示的关系,并说出相当于现代汉语哪个词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并列关系,和。

1、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2、而疑邻人之父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3、妇拍而鸣之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4、挟天子而令诸侯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6、后狼止而前狼又至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九上年级文言虚词练习

九上年级文言虚词练习

九上年级文言虚词练习之用法:1.代词:人,事,物.2.助词:结构,主谓间,宾前,音节.3.动词:到,去,往.1.辍耕之垄上( )2.怅恨久之( )3.鸿鹄之志( )4.楚人怜之( )5.固以怪之矣( )6.陈胜佐之( )7.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 8.愿终守之( )9.专诸之刺王僚( ) 10.长跪而谢之( )11.时人莫之许( ) 12.先主器之( )13.将军宜枉驾顾之( ) 14.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15.帝室之胄( ) 16.孤之有孔明( ) 17.悉以咨之( ) 18.欲报之于陛下( ) 19.贤能为之用( ) 20.将军岂愿见之乎( )以用法:1.介词:把,用,拿,将,凭,靠,因,按照,根据.2.连词:来,用来,已,以致.3.动词:认为,以为.1.扶苏以数谏故( )2.以吾众诈自称扶苏( )3.固以怪之( )4.以激怒其众( )5.杀之以应陈涉( )6.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7.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8.以君为长者( )9.徒以有先生( ) 10.以弱为强者( ) 11.此可以为援( ) 1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1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14.以光先帝遗德( ) 15.以塞忠谏之路( ) 16.先帝不以臣卑鄙( )17咨臣以当世之事( ) 18.寄臣以大事( ) 19.以伤先帝之明( ) 20.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于用法:介词:在,从,到,向,对,给,让,和,比1受地于先王( ) 2.因使唐雎使于秦( ) 3.请广于君( ) 4.何至于此( )5仓鹰击于殿上( ) 6.休浸降于天( )7.每自比于管仲( ) 8.信义著于四海( ) 9.曹操比于袁绍( ) 10.痛恨于桓,灵也( ) 11.欲信大义于天下( ) 12.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13.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 14.躬耕于南阳( ) 1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其用法:1.代词:人.事.物 2.语气动词:推测.反向.1.以激其怒(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以彰其咎( )九上文言实词练习1辍耕之垄上( ) 2苟富贵,不相忘( ) 3若为佣耕,何富贵( )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5会天大雨( ) 6度已失期( )7今亡亦死( ) 8等死,死国可乎( ) 9上使外将兵( )( ) 10或闻无罪( )11楚人怜之( ) 12乃丹书帛曰( ) 13固以怪之矣( ) 14又间令吴广( ) 15吴广素爱人( ) 16尉果苔广( )( )17戍死者固十六七( ) 1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9比至陈( ) 20将军被坚执锐( )21复立楚国之社稷( ) 22使人谓安陵君曰( )23安陵君其许寡人( ) 24愿终守之,弗敢易( )25因使唐雎使于秦( ) 26故不错意也( )27岂直五百里( ) 28长跪而谢之( )29寡人谕矣( ) 30徒以有先生也( )31亮躬耕陇亩( ) 32时人莫之许也( )33谓为信然( ) ( ) ( ) 34先主器之( ) 35宜枉驾顾之( ) 36由是先主遂诸亮( )37凡三往( ) 38遂用猖獗( ) ( )39君谓计将安出( ) 40遂能克绍( ) ( ) 41欲信大义于天下( ) 4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43民殷国富( ) 44而不知存恤( )45帝事之胄( ) 46将军身率盖世之众( )47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 48与亮情好日密( ) 49犹鱼之有水( ) 50诚宜开张圣听( )( )51以光光常遗德( ) 52不宜妄自菲薄( )53以昭平明之理( ) 54.此皆良实( ) 55.是以先帝简拔( ) 56.以遗陛下( ) 57.臣以为宫中之事( ) 58.悉以咨之( ) 59.以能裨补阙漏( ) 60.优劣得所( ) 61.此先汉所以兴隆( ) 62.未尝不叹息痛恨( ) ( ) 63.躬耕于南阳( ) 64.苟全性命于乱世( )65.不求闻达于诸侯( ) ( ) 66.先帝不以臣卑鄙( ) 67.遂许先帝以驱驰( ) ( ) 68.夙夜惊叹( ) 69.恐托付不放( ) 70.讨贼兴复之效( )71则治臣之罪( ) 72.以彰其咎( ) ( ) 73.臣不胜受恩感激( ) 74.临表涕零( ) ( )九上文言句子翻译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5.愿陛下枉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九上名句默写1俱往矣,___________,还看进朝.2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苟全性命于乱世, ___________4___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5. 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6.过尽千帆皆不是, ___________7.塞下秋来风景异, ___________8.浊酒一杯家万里, 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10. _____________,日晚倦梳头.11. 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12. 醉里挑灯看剑, _____________.13.八百里分麾下炙, _____________.14.马作的卢飞快, _____________.15.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_.16.田家少闲月, _____________.17.妇姑荷箪食, _____________.18.足蒸暑土气, _____________.19.念此私自愧, _____________.20.今夜偏知春气暖, _____________.21. 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22.槲叶落山路, _____________.23.无意苦争春, _____________.24. 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25.燕子来时新社, _____________.26.池上碧苔三四点, _____________.27. _____________,日高人渴漫思茶.28. 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29.莫道人消魂,帘卷西风, _____________.30.千古兴忘多少事?悠悠. _____________.作家作品1《雨说》作家_____________ 台湾诗人2敬业与乐业》作者_____________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3故乡》文体_____________选自《者_____________4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国_____________ 5智取生辰纲》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 6杨修之死》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 7范进中举》选自《》作者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 8香菱学诗》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9《陈涉世家》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 10中对》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11师表》作者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1. "其"的用法其,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他”、“她”等。

例如:(1)孔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淡水一样清澈,而小人之间的交情却像甜美的醴酒。

(2)《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因为生了个女儿,被贾母责备。

王夫人听了后,不得不叹了口气,心里想着:“其实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血肉,何必这么计较呢?”2. "乃"的用法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所以”。

例如:(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他砍了一整天,却一根柴都没砍到。

他很生气,就拿起斧子砍树,结果斧子却断了。

他想了想,乃用手拍着树干说:“你不给我柴,我也不给你皮。

”(2)《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为被贾母责备,心中很不舒服,就跑到荣府去找宝钗。

宝钗见他面带愁容,问他怎么了,他便把事情说了一遍,乃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在世,难免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

”3. "之"的用法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1)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原上草”、“古道”、“荒城”都是“之”的用法。

(2)《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里玩耍,宝玉忽然看到了一只蝴蝶,就追了出去。

黛玉看他跑得那么快,担心他会摔跤,便喊了一声:“宝玉,小心脚下!”这里的“脚下”就是“之”的用法。

4. "者"的用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那个”,用于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

例如:(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学”、“朋”、“人”都是“者”的用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九 文言文知识梳理作业

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九 文言文知识梳理作业
人教 九年级上册
期末专题训练 专题九 文言文知识梳理
专题九 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岳阳楼记》 1. 通假字。
(1)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
1234567
2. 重点词语解释。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 (2)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美景 ⁠ (3)横无际.涯. 边际 ⁠ (4)朝晖.夕阴 日光 ⁠ (5)连月不开. 指天气放晴 ⁠ (6)浊浪排.空. 冲向天空 ⁠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答案: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答案: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 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1234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答案: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 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1234
(3)白 上下一白.( 白色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
(4)大 见余大.喜( 非常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与“小”相对 )
1234
(5)余 余.住西湖( 我 )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整数后表示不定的零数 )
Hale Waihona Puke 12343.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 (2)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
古义: 景象 。 ⁠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 如果没有 。 ⁠
今义:细小;轻微。
1234567
(3)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 日光 。

今义:景致,风景。 (4)越.明年
古义: 到 。 ⁠

初三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三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三文言虚词练习题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部分,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辞、补充等功能。

初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并正确运用各类虚词。

本文将为初三学生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一、填空题1. 因为哥哥生病了,姐姐每天都会在医院 __他__。

2. 这幅画的笔触细腻,让人感到十分 __动__。

3. 宋词中常有描写江南水乡的诗句,其中描写水乡景色的词语有__:花、草、船、雨)。

4. 他是一位很有 __文__的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多读书。

5. 每年寒假,我们都会去外婆家 __。

6.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 __没有__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对他的要求很高。

二、改错题下面的句子中有一处虚词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如果没有错误,请写"正确"。

1. 爷爷岁数大了, __是不__ 外出锻炼身体。

2. 学生们在教室里 __最也__专心听老师讲课。

3. 老师看见学生们都进教室了, __一齐__开始上课。

4. 小明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的成绩 __最也__ 的好。

5. 姐姐准备了很多礼物 __,为了__ 欢迎远方来的朋友。

三、连词成句根据所给词语,连成完整的句子。

1. 老师、鼓励、多看书。

2. 病人、医院、哥哥、照顾。

3. 寒假、去、都、家、外婆的。

4. 这幅画、感到、动、腻、细、让人。

5. 成绩、好、非常、可能、的、乐观。

四、写作练习根据下面的素材,自由发挥,用文言文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

素材:寒假来临,我和家人一同去外婆家团聚。

外婆家在一个江南水乡,河水清澈,船只穿梭其间,犹如畅游在画中。

我们在江边品尝着美味的家乡菜,欣赏着河上的景色,畅快地笑声此起彼伏。

五、答案解析1. 照顾。

2. 动人。

3. 花、草、船、雨。

4. 文化。

5. 游玩。

6. 并且。

改错题答案:1. 爷爷岁数大了,不能外出锻炼身体。

2. 学生们在教室里也最专心听老师讲课。

3. 老师看见学生们都进教室了,一齐开始上课。

4. 小明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的成绩也最好。

九年级上册人语文文言虚词

九年级上册人语文文言虚词

九上文言虚词1.则: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然则.北通巫峡()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④入则.无法家拂士()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其: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增其.旧制()③其.一犬坐于前()④其.喜洋洋者矣()⑤其.两膝相比者()⑥其.真无马邪?()⑦其.真不知马也()8其西南诸峰()9问其姓氏()1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康肃笑而遣之.()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⑦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⑧已而之.细柳军()9.望之蔚然而深秀者()10.山之僧智仙也()11.名之者谁()12.醉翁之意不在酒()13.山水之乐()1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5.山间之朝暮也()16.四时之景不同()1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8.而不知人之乐()4.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卷石底以.出()⑥以.刀劈狼首()7.醒能述以文者()5.乃: ①乃.重修岳阳楼()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乃.石性坚重()6.属: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属.引凄异()④神情与苏、黄不属.()7.极:①此乐何极.()②南极.潇湘()③感极.而悲者矣()④初极.狭,才通人()8.于: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4.负者歌于途()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6.多会于此()9.而: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朝而往()3.泉香而洌()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5.而年又最高()6.野芳发而幽香()7.水落而石出者()8.而乐亦无穷也()9.溪深而鱼肥()10.往来而不绝者()11.而不知人之乐()12.得之心而寓之酒10.归:1.云归而岩穴暝()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吾谁与归()11.霏: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若夫霪雨风霏霏()12.临: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临溪而渔()3.把酒临风()13.谓:1. 太守谓谁()2.是谓大同()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4.秀:1佳木秀()2. 蔚然而深秀者()15 一: 1上下一白()2长堤一痕()3.而或长烟一空()4.在洞庭一湖()16更:1是日更定矣()2更有痴似相公者()17是: 1是日更定矣()2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18绝:1 湖中人鸟声俱绝()2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9 白: 1上下一白()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0 与:1天与云与山与水()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1.或:1.而或长烟一空()2.或异二者之为()。

古文:九年级上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

古文:九年级上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班级姓名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1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2、行道之人弗受1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0、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4、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1、此之谓失其本心5、舜发于畎亩之中2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6、子墨子闻之23、愿借子杀之7、请说之24、宋何罪之有8、宋无罪而攻之25、吾既已言之王矣9、邻有敝舆而欲窃之26、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10、臣以王吏之攻宋27、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11、子墨子九距之28、吾知子之所以距我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9、恢弘志士之气13、事无大小,悉以咨之30、先帝称之曰“能”14、受任于败军之际31、属予作文以记之15、先天下之忧而忧32、得之心而寓之酒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3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所以动心忍性14、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15、是亦不可以已乎4、以光先帝遗德16、成,将以攻宋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7、吾知所以距子矣6、事无大小,悉以咨之18、以塞忠谏之路也7、先帝不以臣卑鄙19、愚以为宫中之事8、遂许先帝以驱驰20、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1、咨臣以当世之事10、以告先帝之灵2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1、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2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12、属予作文以记之于:1、所欲有甚于生者10、迁客骚人,多会于此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11、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3、困于心,衡于虑12、胡不见我于王4、子墨子闻之,起于鲁13、不懈于内5、荆国有余于地14、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6、今有人于此1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欲报之于陛下也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17、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9、至于斟酌损益其:1、必先苦其心志6、曾益其所不能2、舍其文轩7、以彰其咎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8、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5、环滁皆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
一、之解释下面的“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辍耕之垄上
2、助词:时人莫之许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天子之怒
(3)补充音节,不译。

怅恨久之
3、动词:到,往先主器之
4、语法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专诸之刺王僚
二、其解释下面的“其”
1、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安陵君其许寡人
2、表语气,不译。

以激怒其众
保其岩阻
百姓多闻其贤
三、以解释下面的“以”
1、介词,译为:把、用、凭借、因为、拿、根据等咨臣以当世之事
2、连词先帝不以臣卑鄙
(1)表目的:译为来用来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表结果:译为以致必以分人
3、其它必以情
(1)以为:译为认为或以为死
(2)所以:a、用来b、……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相当于“而”固以怪之矣
(4)通“已”,已经。

以伤先帝之明
(5)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方位、时间
的界限。

如“以上”、“以东”。

扶苏以数谏故祭以尉首以君为长者
遂许先帝以驱驰以塞忠谏之路徇蕲以东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杀之以应陈涉以光先帝遗德
四、乃:解释下面的“乃”
1、连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示顺接,于是,便。

陈胜、吴广乃谋曰
2、副词:乃丹书帛
(1).表肯定,就是,原来是。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2).表示两事顺承相同,才。

守丞死,乃入据陈
凡三往,乃见
五、虽解释下面的“虽”
1、即使之意。

虽然,受地于先王
2、虽然之意。

虽杀臣,不能绝也
六、然解释下面的“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虽然,受地于先王
2、作词尾:表……的样子。

吴广以为然
3、连词:表转折。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表肯定,对的,是的。

秦王怫然怒
然足下卜之鬼乎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七、为解释下面的“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为坛而盟
2、动词为屯长
以君为长者举宠为督士卒多为用者
好为《梁父吟》为天下唱若为佣耕
贤能为之用可以为援项燕为楚将
八、于:解释下面的“于”
介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在,到,向,从,对于。

受地于先王
(2)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曹操比于袁绍
休祲降于天不求闻达于诸侯三顾臣于草庐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出于秦川欲报之于陛下
仓鹰击于殿上试用于昔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九、而:解释下面的“而”
连词:长跪而谢之
(1).表并列名微而众寡
(2).表顺承佣者笑而应
(3).表转折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表修饰国险而民附
夺而杀尉挺剑而起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挟天子而令诸侯为坛而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报先帝而忠陛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