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_OK
2021/6/7
27
2021/6/7
7
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质疑或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先 在小组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2021/6/7
8
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 示例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 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 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021/6/7
5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021/6/7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6
2021/6/7
25
诵读诗歌,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当你面对人生选择时 应怎么做? 2.运用象征手法,学写一节诗。
2021/6/7
26
小结
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 而其他许多条路由于人生的短暂而只能放弃。所以我们在 选择时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 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 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 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生活中的一切;人生路上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 随时迎接挑战。愿我们都能选择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好 自己的人生之路。
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内容,思想感情)
2021/6/7
19
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诗两首教学参考(优秀3篇)
诗两首教学参考(优秀3篇)《诗二首》篇一《现代诗二首》自主学习方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先跟贺敬之回革命圣地延安看看,再随徐志摩到英国著名的剑桥(康桥)上去散散步,好吗?一、搜集资料1、查阅资料,认识诗人,了解背景2、理解识记,加强人文积淀。
(1)贺敬之,当代、。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剧本《》(与丁毅等合作)。
《回延安》选自《》,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徐志摩诗人,有《花雨》《志摩的诗》《》等。
1918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二、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白羊肚()糜子( ) 荡漾( ) 青荇( )揉碎()斑斓()漫溯()笙箫( )2、辨字组词:羔()糜()窑()畔()箫()恙()靡()窖()衅()萧()三、整体感知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回延安》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的心情。
(3)《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等复杂感情。
(4)读《再别康桥》的感受像()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c、静听肖邦的小夜曲d、聆听阿丙的《二泉映》(5)一句话,《回延安》抒发诗人的感情;《再别康桥》抒发诗人的感情。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难点: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江南逢李龟年》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吗?江南有哪些美丽的风景?2.诗歌解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江南美景?这些美景与诗人有何关联?3.分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江南美景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江南美景,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
提问:如果你身处江南,你会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二课时:《泊船瓜洲》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王勃及其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瓜洲吗?瓜洲有哪些特色?2.诗歌解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瓜洲美景?这些美景与诗人有何关联?3.分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瓜洲美景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无奈之情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瓜洲美景,感受瓜洲文化的魅力。
提问:如果你身处瓜洲,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无奈之情?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诗。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解读两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诗两首》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 惆怅(chàng) 凄婉(wǎn) 颓圮(pǐ) 青荇(xǐng) 浮藻(zǎo) 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多音字: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释要】一《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2《诗两首》
感情的表达。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 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 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
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 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
一试。
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 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
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狮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女旷古忧愁的思乡之泪啊!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
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 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 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
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诗集《大堰河》《北 方》,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本文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 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 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 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
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九下1《诗两首》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二、自学检测:
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 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 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 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 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
六、反馈练习 课后背诵本诗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一、预习指导 课前背诵本诗《乡愁》并读 准节奏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二、自学检测: 学生分组朗诵诗歌,师生点评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三、精讲点拨: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 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 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 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 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 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 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 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五、总结提升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 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 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 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 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 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 情感。
两课新课 课时授型 时分课结 配 构
《诗两首》课文结构分析
《诗两首》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金色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我”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部分(5~6段),“我”在妈妈读诗时,将影子投射在书页上。
第三部分(7~9段),“我”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她身边恢复原形。
《纸船》:
第一节,写作者充满童心地把对母亲的爱叠进纸船。
第二节,写作者真诚、执著的情思。
第三节,写作者衷心的祝愿和祈祷。
2、中心意思: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
泰戈尔把“我”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总沐浴着母爱的“我”幻想有朝一日变成一朵金色花,默默无闻地为妈妈做些事情,能让她生活得更美好,抒发了母子情深。
3、写作特点:
《金色花》语言活泼、绵长悠远、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想像丰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陶渊明诗两首
陶渊明诗两首
1.《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述酒》陶渊明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苹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第1课 《诗两首》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 爱 这 土 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古今中 外的 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 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对故土的眷恋 现在-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期盼祖国统一
层层深入
个人思乡之情
普遍的家国之情
全诗是按 时间 顺序组织安排的。这四节诗 层层深入,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 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 美好愿望。
比喻 采用 将乡愁寄托于“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 感的形象事物上。表达效果:把抽象的乡愁 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 爱和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 是诗的根本!
假如诗人还健 在,面对繁荣昌盛 的祖国,还用《我 爱这土地》抒情, 他会怎样写?
仿写诗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 爱 这 土 地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
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 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 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 光……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
人教版初三下册课文《1.诗两首》乡愁、我爱这土地
1.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受得深沉……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诗两首 PPT精品课件3鲁教版
•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想象
成别的花行吗?
美读悟情 合作探究
1.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
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 妈妈生活得更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还瞒着 妈妈。
各抒己见
• 2.《金色花》一文中有的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 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 “我”是个坏孩子,你认为呢?
初读知情
3. 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 话时的心情和口吻吗? “坏孩子”: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 着急担忧,一见到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 一声不说就走,把妈妈急死了。
美读悟情 合作探究
• 1.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 2.《金色花》一文中有的同学认为,在妈妈急 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 明“我”是个坏孩子,你认为呢?
初读知情
• ☆朗读感悟
• 2.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 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 “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 示例: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 入妈妈的心脾)。
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 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母 亲 , 倘 若 你/ 梦 中 /看 见/ 一 只 很 小 的/ 白船 儿 , 不 要 /惊 讶 他/ 无 端 入 梦 。 这 是 /你 至 爱 的/ 女 儿 /含 着 泪/ 叠 的 , 万 水/千 山 , 求 他/ 载 着 /她 的 爱 /和 悲 哀/ 归 去 。
初读知情
读完全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美读悟情 合作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诗歌《乡愁》折叠1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强烈情感。
折叠2诗歌评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1]》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光中的这首诗,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2]的影响。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
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
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三、形式美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艾青、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
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赏析点出土地情结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
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
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
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