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释制剂中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的两种方法

合集下载

药物制剂控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控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控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药物制剂控释技术是一项关键的药学技术,它对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药物制剂控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并介绍其在药物领域的现实意义。

一、控释技术的基本原理药物制剂控释技术是指将药物以特定的速率和时间释放到目标部位,从而实现持久的药效或减少一次性药物剂量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药物释放速率:通过调整药物配方中的含量、添加适当的缓冲剂或聚合物,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例如,利用聚合物的渗透性或聚合物材料的降解性能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2. 载体释放:将药物制剂固定在合适的载体中,使药物以预定速率释放。

如微球、纳米粒子或基因传递系统等。

3. 利用控释系统:通过设计合适的控释系统,如微泵、水凝胶或浸渍材料等,使药物按需释放或长时间滞留在目标部位。

二、研究与应用领域药物制剂控释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领域:1. 肿瘤治疗:药物控释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将抗肿瘤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富集度,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2.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控释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控制降压药物的释放速率,可以使药物持续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慢性疼痛治疗:药物控释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慢性疼痛。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缓释基质中,可以持续地释放药物,减少疼痛感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脑部疾病治疗:药物控释技术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通过设计合适的脑部控释系统,可以将药物精确地释放到脑组织中,提高治疗效果。

5. 抗感染:药物控释技术在抗感染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控制抗生素的释放速率,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药物制剂控释技术目前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未来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缓释、控释制剂指导原则文档

缓释、控释制剂指导原则文档
(r)最
大而均方误差(MSE)最小的为拟合结果最好。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试验
当血药浓度(或主药成分代谢物浓度)与临床治疗浓度(或有害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明确或可预计
时,
可用血药浓度测定法,否则可用药理效应法以评价缓释、控释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缓释、控释制剂进行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试验,详见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试
释的主
要区别在于缓释制剂是按一级速率规律释放药物,即释药是按时间变化先多后少的非恒速释药,而控
释制剂
是按零级速率规律释放,释放是不受时间影响的恒速释药,可以得到更为平稳的血药浓度,即“峰
谷”波动更
小,直至基本吸收完全。通常缓释、控释制剂中所含的药物量比相应的普通制剂多,工艺也较复杂。
为了既能
获得可靠的治疗效果又不致引起突然释放(突释)所带来毒副作用的危险性,必须在设计、试制、生产
免在胃
内灭活、对胃有刺激性的或在结肠定位释放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也包括经皮或皮下、肌内注射,
使药物缓
慢释放吸收,避免门肝系统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破坏作用的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也可利用渗透压
或离于交
换机制。释放过程可以用不同方程进行曲线拟合,如一级方程、Higuchi方程、零级方程等。缓释与控
体内外相关性可归纳为3种:①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两条曲线上对应的各个时间点应分别相关,这
种相
关简称点对点相关;②应用统计矩分析原理建立体外释放的平均时间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之间的相
关,由于
能产生相似的平均滞留时间可有很多不同的体内曲线,因此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不能代表体内完整的血
药浓
度-时间曲线;②将一个释放时间点(t<[50%]>、t<[90%]>等)与一个药代动力学参数(如AUC、CmAx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蓝色字体表示新增内容,红色字体表示删减内容)一、概述调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相比,通过技术手段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部位或释放时间的一大类制剂。

调释制剂可分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等。

其中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可能降低、用药次数减少,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迟释制剂可延迟释放药物,从而发挥肠溶、结肠定位或脉冲释放等功能。

本指导原则以口服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相关制剂参考。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pH1.0〜3.0)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

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即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 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 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可能影响其质量和疗效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处方工艺。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行为应符合临床需求,应建立能评估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方法和控制指标,以有效控制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药物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方法

药物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方法

药物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方法摘要】近年来,药物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评价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它可通过模拟体内环境,利用体外实验准确地预测药物制剂的体内行为,对于制剂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制剂特性与实验要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方法有许多,本文通过文献阅读综述了体内外相关性的一般评价方法及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分别对这些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体内外相关性(IVIVC) Wagner-Nelson Loo-Rieglman 反卷积分法【中图分类号】R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153-02体内外相关性(IVIVC)是用数学的模型描述药物的体外性质与药物的体内性质的关系。

药物的疗效取决于有效部位的血药浓度和作用时间,然而单纯依赖体内试验获得数据,操作繁琐且实验要求高,因而,通过模拟体内环境,利用体外实验准确预测药物的体内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设计合理的体内、体外实验,建立合适的IVIVC模型,可准确预测药物体内的作用特征,并最终指导和优化处方设计,确立更具代表性的溶出实验规则,合理调整制剂与工艺,并减免生物等效性研究[1]。

本部综述了药物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1 IVIVC模型1.1 A级模型1.1.1 隔室依赖算法——单室模型对于在体内吸收呈现单室模型的药物,按Wagner-Nelson公式计算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数:其中,Ct为t时间的血药浓度,k为消除速率常数。

以体外累计释放百分率为自变量,体内吸收分数为因变量,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求得相关方程和相关系数,并与相关系数临界值进行比较,若计算值大于临界值,则表明体内外相关性显著。

1.1.2 隔室依赖算法——两室模型若药物口服或静注后在机体内呈现两室模型特征,则通过Loo-Rieglman法计算体内药物的吸收分数:Loo和Rieglman是用近似递推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假设中央室药物浓度(即血药浓度)相邻两测定点之间的函数值可以用线性插值取代,然后通过解微分方程可得到:其中就是在时间点tn上的近似值,计算时,从n=1开始依次递推。

乌拉地尔缓释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乌拉地尔缓释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乌拉地尔缓释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周静1,蒋学华1*,张迅2,杨俊毅1(1.四川大学药学院,I召)ml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iⅡt)11成都610041)摘要:目的对乌拉地尔缓释胶囊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4名健康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乌拉地尔缓释胶囊供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乌拉地尔血药浓度的变化。

用3P97药动学程序处理试验数据,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体外释放度采用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的转篮法。

结果单剂量试验乌拉地尔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37±13.77)%;两种制剂乌拉地尔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卜,)分别为:(2347.6士493.2),(2458.9±526.5)ng・h・mL。

1;达峰时间(f一)分别为:(4.17±O.28),(4.23±0.29)h;峰浓度(c一)分别为:(325.6±40.3),(322.0±75.5)ng-mL.。

多剂量试验乌拉地尔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99±16.24)%;两种制荆乌拉地尔的药一时曲线下面积(AuC咿。

)分别为:(4513.1±1372.7),(4549.7±1308.8)Ilg・h・mL_1;稳态达峰时间(f一)分别为:(4.00±0.49),(4.08±0.43)h;稳态峰浓度(c一)分别是:(544.5±147.1),(565.7士146.8)flg・mL_1;波动度DF分别是(91.22±14.07)%,(84.53土26.10)%。

体外12h平均累积释放86.33%和87.35%。

结论对单剂量口服两种制剂后的1nAUC咿。

,lnAUC睁。

lIlc一及多剂量口服两种制剂达稳态后的lnAUC睁。

9013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9013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9013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一、概述调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相比,通过技术手段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部位或释放时间的一大类制剂。

调释制剂可分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等。

其中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可能降低、用药次数减少,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迟释制剂可延迟释放药物,从而发挥肠溶、结肠定位或脉冲释放等功能。

本指导原则以口服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相关制剂参考。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pH1.0〜3.0)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

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即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可能影响其质量和疗效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处方工艺。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行为应符合临床需求,应建立能评估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方法和控制指标,以有效控制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二、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制备与要求1. 处方工艺研究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研发应结合临床需求与药物特性进行可行性评价,并非所有的口服药物都适合制成缓控释制剂。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评价(六)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评价(六)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评价(六)
很显然,体内生物利用度试验是评价药物体内溶出行为的最可靠方法。

但是,生物
利用度试验耗时、耗力、耗资,并不具有实际可行性。

而到目前为止,体外溶出度试验被认为是体内生物利用度最灵敏、最可靠的预测方法。

如果能在二者之间建立相关性,那么可用相对简便的体外的溶出度测定来预测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体内外参数的相关性具有双方面的意义:首先,可以把体外试验作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手段,确保药物具有理想的体内行为;其次,可以把体内外相关性作为获得具有理想体内行为制剂的有力工具。

但是,仅有部分药品可以建立IVIVC,并且只能应用于特定处方,当不同产品尤其是有不同的释药机制时,不能通用。

这两方面目的的实现关键在于释放度试验测定标准的合理制定。

综上所述,进行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主要目的为:(1)用于指导与加速产品的开发。

一旦建立了体内外相关性后就可能用体外试验代替体内试验,代替体内研究和有助于支持生物豁免,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产品体内外性能的一致性。

(2)体内外相关性也可用于处方筛选、生产过程的优化等,以更快地寻找具有理想体内行为如具有缓、控释特性及生物利用度高的制剂。

(3)支持和确证使用溶出方法和规范,提供必要的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保证,有利于对制剂配方的微小变化、生产地点的变更等作出合理的管理或裁决。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蓝⾊字体表⽰新增内容,红⾊字体表⽰删减内容)⼀、概述调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相⽐,通过技术⼿段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部位或释放时间的⼀⼤类制剂。

调释制剂可分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等。

其中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较,药物治疗作⽤持久、毒副作⽤可能降低、⽤药次数减少,可提⾼患者⽤药依从性。

迟释制剂可延迟释放药物,从⽽发挥肠溶、结肠定位或脉冲释放等功能。

本指导原则以⼝服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相关制剂参考。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较给药频率减少⼀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较给药频率减少⼀半或有所减少,⾎药浓度⽐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pH1.0?3.0)中不释放或⼏乎不释放药物,⽽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

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即⼀定时间内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放或⼏乎不释放,⽽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 磷酸盐缓冲液中⼤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脉冲制剂,系指不⽴即释放药物,⽽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定时间或⼀定pH 值或某些酶作⽤下)⼀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处⽅⼯艺设计可能影响其质量和疗效等,因此必须对其进⾏全⾯深⼊研究,并结合实际⽣产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业化⽣产的处⽅⼯艺。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为应符合临床需求,应建⽴能评估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法和控制指标,以有效控制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化学药物口服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化学药物口服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827 [作者简介] 高杨,男,硕士,主管药师,主要从事药品审评工作。

联系电话:(010)68585566,E 2mail:gaoy@cde .org .cn 。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二十)化学药物口服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高 杨,黄 钦,马玉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口服缓控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多处提到了体内外相关性,文中试图通过对体内外相关性(I V I V C )的定义、创建、评价和应用等方面的介绍,对I V I V C 可行性的评估以及I V I V C 与生物豁免和释放度质量标准的关系的讨论,帮助研发者理解该指导原则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缓控释;体内外相关;生物豁免;释放度[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10)10-0827-05In 2vivo in 2vitro correl a ti on of extended relea se ora l dos age form sG AO Yang,HUANG Q in,MA Yu 2nan(Center for D rug Eva lua tion,S tate Food and D rug A dm inistration,B 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Guidance f or Phar maceutical Researches on Extended Release O ral Dosage For m s ”refers t o the ex p ressi on “In 2vivo in 2vitro correlati on (I V I V C )”in several lines with fe w exp lanati ons .This article intends t o assist app licant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guidance by intr oducing the concep ts,devel opments,evaluati ons,and app licati ons of I V I V C,the feasibility of I V I V C and the r ole of I V I V C in bi o 2waiver and diss oluti on s pecificati on .[Key words] extended release;in 2vivo in 2vitro correlati on;bi o 2waiver;diss oluti on 《口服缓控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主要是针对化学药物口服缓控释制剂,对其药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一般方法等进行阐述,以期为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相关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缓释、控释制剂制剂习题及答案

缓释、控释制剂制剂习题及答案

缓释、控释制剂和口服按时、定位给药系统之欧侯瑞魂创作练习题:1.缓释制剂 2.控释制剂 3.迟释制剂 4.脉冲制剂 5.结肠定位制剂6.肠溶制剂 7.释放度 8.生物粘附二、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渗透泵片控释的基来源根基理是A.片剂膜内渗透压年夜于膜外, 将药物从小孔压出C.减少药物溶出速率D.减慢药物扩散速率E.片外渗透压年夜于片内, 将片内药物压出2.以下可用于制备亲水凝胶骨架片的资料是3.以下对渗透泵片的叙述中, 毛病的是B.当片芯中药物浓度低于饱和溶液浓度时, 药物以非零级速率释放C.当片芯中的药物未被全部溶解时, 药物以一级速率释放4.下列数学模型中, 不是作为拟合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曲线的是A.零级速率方程B.一级速率方程C. Higuchi方程D.米氏方程E. Weibull分布函数5.下列关于骨架型缓控释片的叙述中, 毛病的是A.亲水凝胶骨架片中药物的释放比力完全 B.不溶性骨架片中要求药物的溶解度较小E.骨架型缓控释片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6.可作为渗透泵制剂中渗透增进剂的是E.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7.下列不是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的为A.渗透压原理B.离子交换作用C.溶出原理D.扩散原理E.毛细管作用8.可作为溶蚀性骨架片的骨架资料是9.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A.15h B.24hC.48h D.<1hE.2~8h10.可作为不溶性骨架片的骨架资料是A.聚乙烯醇B.壳多糖C.果胶D.海藻酸钠E.聚氯乙烯(二)配伍选择题(备选谜底在前, 试题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谜底, 每题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正确谜底;每个备选谜底可重复选用, 也可不选用.)【1-5】1.可作为不溶性骨架资料的是2.可作为控释膜资料的是3.可作为渗透泵片的推动剂的是4.可作为生物溶蚀性骨架资料的是5.可作为亲水凝胶型骨架资料的是【6-10】6.可作为渗透泵片的渗透压增进剂的是7.可在缓控释制剂中作为水溶性致孔剂的是8.可作为片剂薄膜包衣资料的是9.可作为制备脂质体的资料的是10.可作为制备药物树脂的资料的是【11-15】A11.以药物及渗透活性物质等为片芯, 用醋酸纤维素包衣, 片面上用激光打孔的片剂12.用挤出滚圆法制得小丸, 再在小丸上包衣13.用脂肪或蜡类物质为骨架制成的片剂14.用无毒聚氯乙烯或硅橡胶为骨架制成的片剂15.用海藻酸钠为骨架制成的片剂(三)多项选择题1.口服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疗效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 它们是 A.药物自己的性质 B.生产的重现性 C.胃肠道的生理环境D.缓释和控释系统的特性E.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2.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原理, 制备缓(控)释制剂可采纳的方法有3.不适于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有A.口服后吸收不完全或吸收无规律的药物B.生物半衰期过短(t1/2<1h)且剂量年夜的药物C.生物半衰期很长的药物(t1/24.以下属于缓释制剂的是5.以下具有缓释作用的是A.分散片B.渗透泵片C.微孔膜包衣片D.蜡制骨架片E.胃内漂浮片6.以下关于缓释制剂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7.缓(控)释制剂的辅料包括8.以下属于膜控释制剂的是9.下列关于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叙述中, 正确的为A.渗透泵片中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 属于控释制剂B.渗透泵片与普通包衣片相似, 只是在普通包衣片的一端用激光开一细孔, 药物由细孔流出C.半渗透膜的厚度、孔径、空隙率, 片芯的处方是制备渗透泵片的关键pH无关, 在胃内与肠内的释药速率相等E.渗透泵片片芯的吸水速度取决于膜的渗透性能和片芯的渗透压10.下列关于胃内滞留片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A.胃内滞留片由药物和一种或多种亲水胶体及其辅料制成B.为提高胃内滞留片的漂浮能力, 可在其中加密度较低的脂肪类物质C.胃内滞留片宜睡前服用11.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药物理化因素是A. pK a12.以减少扩散速率为主要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D.增加制剂的粘度以减少扩散速率E.制成乳剂三、是非题1.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一定可以制备成缓释、控释制剂.()2.与单位剂型缓控释制剂相比, 多单位剂型口服后的转运受食物和胃排空的影响较小.()3.根据Higuchi方程, 通过减小药物的溶解度C s或减小概况积S,可降低药物的释放速率.()4.当膜控缓释制剂的包衣膜中含有水性孔道时, 药物释放不能用Fick第一定律描述.()5.对骨架型缓释制剂, 骨架的孔隙越多, 药物释放越快;曲率越年夜, 释药量越小.()6.亲水凝胶骨架片中, 水溶性药物的释放主要以扩散为主, 难溶性药物则以骨架溶蚀为主.()7.口服渗透泵片能始终以恒速释放药物.()8.渗透泵片口服后, 膜内药物溶液通过释药小孔的流出量与渗透进入膜内的水量相等.()9.用离子交换技术制备缓控释制剂, 仅适合于可解离药物的控释.()10.小丸制备的成核过程主要靠固体桥作用完成.()四、填空题1.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主要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2.生物粘附资料和粘膜概况物发生生物粘附的机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3.水不溶性骨架片中, 药物通过骨架中许多弯曲的孔道扩散释放,骨架的孔隙越多, 药物释放越____;曲率越年夜, 分子扩散所经路程越____, 药物释放越____.4.亲水凝胶骨架片的释药过程是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的综合效应.亲水凝胶骨架片中水溶性药物的释放主要以________为主, 难溶性药物则以________为主.5.《中国药典》规定, 缓释制剂须从释药曲线图中至少选出3个取样时间点用于表征体外药物释放度, 第一点为开始~2小时的取样时间点, 用于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点为中间的取样时间点, 用于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的取样时间点, 用于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6.缓控释制剂的释放度试验采纳溶出度试验的装置, 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法.通常水溶性药物选用__________, 难溶性药物选用________, 小剂量药物选用________.7.《中国药典》规定, 体外释放速率试验应能反映出受试制剂释药速率的变动特征, 且能满足统计学处置的需要, 释药全过程的时间不应低于给药的间隔时间, 且累积释放百分率要求达到______.8.制备口服渗透泵片时, 半透膜资料经常使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二棕榈酸纤维素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渗透增进剂经常使用的有乳糖、果糖、葡萄糖和甘露醇等及其混合物.推动剂亦称促渗透聚合物, 经常使用的有聚羟甲丙烯酸烷酯、_________和聚丙烯酸等.五、问答题1.影响小丸成型及质量的因素有哪些?2.评价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的方法有哪些?3.胃内滞留型制剂应具有哪些特性?如何设计该类制剂的处方?4.如何根据结肠的生理特点设计结肠定位给药系统?5.渗透泵片的组成有哪些, 其控释的原理是什么?6.缓控释制剂有哪些特点?六、设计题1.某药物, 其结构式为:可溶于水, 水溶液在pH4以上易被氧化降解, 其口服吸收良好, 1小时可达血浓, 但在结肠段几乎无吸收, 消除半衰期为2-3小时, 剂量通常坚持在每天两次, 每次25-50mg, 最年夜耐受剂量为150mg/d, 今欲制成缓释制剂, 试述其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 2.某药物口服, 每天3次, 每次5mg, 试应用骨架片和渗透泵片技术, 设计每天口服给药1次的缓控释制剂的处方、制备工艺, 并说明释药机理3.盐酸维拉帕米能溶于水, 经常使用剂量是40mg, 每天三次, 消除半衰期约4小时, 口服易吸收, 请设计一天给药一次的缓释或控释制剂, 写出处方、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及制备方法.缓释、控释制剂和口服按时、定位给药系统◇参考谜底一、名词解释1.缓释制剂:系指药物在规定溶剂中, 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力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规定溶剂中, 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力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3.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 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4.脉冲制剂:系指口服后不立即释放药物, 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一按时间或一定pH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屡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5.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药物、在结肠内年夜部份释放药物的制剂, 即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 而在要求的时间内, 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年夜部份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6.肠溶制剂:系指口服后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 而在要求的时间内, 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年夜部份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7.释放度:系指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释放介质中释放的速度和水平.8.生物粘附:系指一种生物属性的物质与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属性的物质, 在外力影响下, 通过概况张力或其它力的作用, 使这两种物质的界面较耐久地紧密接触而粘在一起的状态.二、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A2.A3.C4.D5.B6.D7.E8.A9.E 10.E(二)配伍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1.ACE2.AB3.ABCDE三、是非题1.×生物半衰期很短(<lh)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2.√3.×根据Fick方程, 通过减小药物的溶解度C s或减少概况积S, 可降低药物的释放速率.4.×膜控缓释制剂包衣膜含水性孔道时, 药物释放仍可用Fick第一定律描述.5.√6.√7.×口服渗透泵片片芯中药物未完全溶解时, 释药速率按恒速进行, 当片芯中药物浓度逐渐低于饱和浓度, 释药速率也逐渐下降至零. 8.√9.√10.×小丸制备的成核过程主要靠液桥作用完成.四、填空题1.溶出扩散溶蚀渗透压离子交换2.电荷理论吸附理论润湿理论扩散理论3.快长慢4.扩散骨架溶蚀5.药物是否有突释释药特性释药是否基本完全6.转篮法桨法小杯法转篮法桨法小杯法7.90%以上8.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五、问答题1.小丸的成型和成型后小丸的质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归纳为处方及工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各种因素之间经常又存在交互的影响.处方因素包括:①药物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如结晶形状、流动性、粘结能力等会影响成丸效果.②辅料的影响:辅料的种类、数量和性质, 会明显影响小丸的成型及小丸的质量.另外辅料的粒径也会影响到成丸质量, 粒径小的辅料制成的小丸圆整性好, 且粒径分布较窄.工艺因素包括:①制丸方法:方法分歧, 同一药物所制成的小丸性质常不相同.②工艺条件:制备小丸的把持条件分歧, 也会明显影响小丸的成形和质量.2.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方法可归纳为3种:①体外释放曲线与体内吸收曲线(即由血药浓度数据去卷积而获得的曲线)上对应的各个时间点应分别相关, 这种相关简称点对点相关, 标明两条曲线可以重合.②应用统计矩分析原理建立体外释放的平均时间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之间的相关.由于能发生相似的平均滞留时间可有很多分歧的体内曲线, 因此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不能代表体内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③将一个释放时间点(T50%、T90%等)与一个药动力学参数(如AUC、C max或T max)之间单点相关, 它只说明部份相关.3.胃内滞留型制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与胃酸接触后制剂概况水化形成连续性的凝胶屏障;②水化膨胀后密度小于1, 使该释药系统漂浮在胃内容物概况;③药物释放速度缓慢, 足以作为药库.为使胃内滞留制剂具备以上特性, 处方中经常使用高粘度的亲水胶体(HPMC、HPC、HEC、MC和CMC-Na等)为骨架资料.高粘度亲水胶体具有水合速率低、密度小、膨胀体积松年夜, 利于片剂滞留于胃内, 而且水化形成的凝胶屏障有利于控制药物缓慢释放.为提高漂浮滞留能力, 处方中还可添加疏水性而相对密度小的酯类、脂肪酸类、脂肪醇类或蜡类;为调节释药速率, 可添加可压性好的乳糖、甘露醇等加快释药速率, 添加聚丙烯酸树脂等减缓药速率;为了增强亲水性, 还可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等概况活性剂.4.结肠生理的特点有:①药物约在口服后5~12h达到结肠;②结肠液pH值6.5~7.5或更高;③结肠内有年夜量细菌;等等.根据这些特点, 可设计成以下类型的结肠定位给药系统:①时滞型:利用口服药物达到结肠的时滞效应(5~12h)设计.②pH敏感型:利用结肠液pH值比胃、小肠高的特点, 设计成pH敏感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③酶解型:利用结肠特有的酶解作用设计.5.渗透泵片的组成:药物、半透膜资料、渗透增进剂和推动剂及释药孔.控释原理:是利用渗透压原理控制药物释放.片芯为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或其它辅料制成, 外面用水不溶性的聚合物(如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包衣, 成为半渗透膜壳, 水可渗进此膜, 但药物不能.然后用激光在包衣膜上开一个或多个的释药小孔.当与水接触后水即通过半渗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为饱和溶液, 或混悬液, 加之具高渗透压辅料的溶解, 故在片剂膜内形成高渗溶液.由于膜内外存在年夜的渗透压差, 药物通过释药小孔继续泵出, 其流出量与渗透进入膜内的水量相等, 直到片芯内的药物溶解殆尽为止.6.缓控释制剂的特点:①可以减少服药次数, 方便患者长期服药, 提高病人的顺应性.②血药浓度平稳, 防止或减小峰谷现象, 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提高疗效.③对胃肠道安慰性年夜的药物, 可减小安慰性.④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六、设计题1.谜底要点:1)由于药物可溶于水, 水溶液在pH4以上易被氧化降解, 口服吸收良好, 但在结肠段几乎无吸收, 因此考虑制成胃内滞留型缓释片剂.2)可选用的亲水胶体骨架资料有:HPMC、HPC、HEC、MC和CMC-Na等.3)添加疏水性且相对密度小的酯类、脂肪酸类、脂肪醇类或蜡类提高漂浮滞留能力.4)添加乳糖、甘露醇、聚丙烯酸树脂等调节释药速率;还可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等概况活性剂增强亲水性.5)可采纳湿法制粒压片, 制备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药物氧化, 可在粘合剂中加入少量酒石酸等.2.谜底要点:1)设计成一天给药一次的片剂, 每片中含有药物为15mg.2)骨架片(溶蚀性骨架片)骨架资料:脂肪类或蜡质资料(如硬脂醇等)制备工艺:将骨架资料熔融, 再将药物与之混合, 冷凝、固化、粉碎, 添加其它辅料后湿法制粒, 压片.释药机理: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3)骨架片(不溶性骨架片)骨架资料:乙基纤维素、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等.制备工艺:将骨架资料粉末与药物及其它辅料混合后直接压片.含乙基纤维素时, 用乙醇为润湿剂, 按湿法制粒压片工艺制备.释药机理:扩散、溶出4)渗透泵片(单室渗透泵片)处方:半透膜资料(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二棕榈酸纤维素、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渗透增进剂(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等);促渗透聚合物(聚羟甲丙烯酸烷酯、聚乙二醇、聚丙烯酸等);根据需要还可添加助悬剂(如阿拉伯胶、琼脂、海藻酸或胶态硅酸镁等)、粘合剂(如PVP)、润湿剂(如脂肪酸季铵盐)、润滑剂(如硬脂酸镁).制备工艺:药物与具有高渗压的渗透增进剂及其它辅料压制成片芯, 外包一层半透膜, 在膜上开一个或几个小孔(通经常使用激光), 即得.释药机理:渗透压原理3.谜底要点:1)设计成一天给药一次的片剂, 每片中含有药物为120mg2)可设计成骨架片或渗透泵片3)溶蚀性骨架片处方:盐酸维拉帕米主药硬脂醇溶蚀性骨架资料HPMC 粘合剂80%乙醇溶剂硬脂酸镁润滑剂制备方法:将硬脂醇熔融, 再将主药与之混合, 冷凝、固化、粉碎, 用HPMC的乙醇液湿法制粒, 干燥, 整粒后加入硬脂酸镁压片.4)渗透泵片(单室渗透泵片)处方:盐酸维拉帕米主药醋酸纤维素半透膜资料甘露醇渗透增进剂聚乙二醇促渗透聚合物PVP 粘合剂硬脂酸镁润滑剂制备方法:将主药与甘露醇、聚乙二醇混匀, 用PVP水溶液制软材, 制粒, 干燥, 整粒后加入硬脂酸镁, 压成片芯, 再用醋酸纤维素包衣, 用激光在膜上开一个或几个小孔, 即得.。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药物疗效的要求日益提高,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控释药物制剂,以其优良的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和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特点而备受关注。

然而,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机制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

本文将从微球的结构特点、体内代谢途径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方面,详细探讨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内代谢研究。

一、微球的结构特点微球是一种多孔性的球形颗粒,主要由药物、聚合物材料和控释载体组成。

微球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在体内代谢和释放药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微球的材料和药物成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其次,微球的孔隙结构和粒径大小可以通过制备工艺来控制,从而实现对药物的延时释放和控制释放速率。

此外,微球还可以通过包裹药物或与药物反应结合的方式,避免药物的早期降解和失活,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

二、微球的体内代谢途径微球的体内代谢途径对于药物的释放和效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微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在体内代谢:1. 被吞噬细胞摄取和降解在体内,微球会被身体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摄取,并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微球,通过控制微球的聚合物材料、粒径大小和孔隙结构,可以调节微球被吞噬细胞摄取和降解的速率,从而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2. 经过血液循环部分微球在注入体内后,经过血液循环将药物逐渐释放出来。

这种方式适用于具有水溶性药物或药物在微球内部以溶解态存在的情况。

微球在体内释放药物需要考虑血液动力学、药物浓度梯度以及微球表面的亲疏水性等因素的影响。

3. 经过淋巴系统某些微球制剂主要通过淋巴系统来实现药物的代谢和释放。

淋巴系统是体内排泄药物的重要通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通过微球与淋巴系统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关于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研究的建议

关于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研究的建议

关于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研究的建议20041202前言:由于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一直是国内新药研究的一个热点。

如何控制其在体内确实具有缓释特征,进而保证其安全有效性,则是该剂型研发与评价的一个重点。

从近几年所申报的此类品种分析,在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的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对此,药审中心的药学评价研究组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成立不久即为此设立了一个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在中心内部的研讨,进一步明确并统一其技术要求。

我部药学组的张宁同志接受此项课题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通过在部内与中心范围内的反复讨论,已于年中顺利成文,并由药学评价研究组报送中心审核。

考虑到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的研究是此类制剂研发的重点,也是当前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将涉及到研究的部分内容整理后先期发表,以供有志于此类制剂研究者参考。

关于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研究的建议缓控释制剂相对于普通制剂而言,在安全、有效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例如可以延缓释放而减少给药次数,减小药物浓度波动从而降低毒副作用以及其他的治疗目的。

近年来,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创新,对于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越发深入,相应地缓控释制剂的申报量也呈现增加状态。

对于大多数口服缓控释制剂而言,相对于吸收行为,胃肠道的释放是主要的限速步骤,故对缓控释制剂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无论是从前期产品的处方工艺研究以及最终产品的内在质量控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故在此,对于如何进行释放度的研究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一)释放条件的选择释放度系指一定剂型的药物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制剂的释放行为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自身因素包括药物自身的特点(晶型、粒径、溶剂化物),辅料特点(种类、用量、质量),制剂生产过程(原辅料混合过程、制粒干燥过程、压片过程)等。

外界因素系指释放度测定条件。

释放条件的选择合适与否,密切关系到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能否切实控制产品质量。

释放度检查方法确定的总体原则是:首先释放条件应该具有一定区分能力,能够区分由于生产中关键参数改变(如控制释放行为的关键辅料的用量改变等)而可能影响到生物利用度的不同产品,但又不能过于敏感,以致于微小的变化均被视为不同。

药物制剂中的控释机制与动力学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控释机制与动力学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控释机制与动力学研究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与制剂辅料制成一定规格和形态,以便于储存、输送和使用的药剂。

在药物治疗中,药物的控释机制和动力学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的控释机制以及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一、药物控释机制药物控释机制是指药物在制剂中的缓慢释放过程,以达到持久稳定地维持药物浓度的目的。

常见的药物控释机制包括以下几种:1.扩散控释扩散控释是指药物通过制剂中的渗透膜进行扩散,使药物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常见的扩散控释制剂包括药物贴剂和凝胶剂等。

通过调整渗透膜的厚度和孔隙度,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2.吸附控释吸附控释是指药物被制剂中的吸附材料吸附后,以缓慢释放的方式释放药物。

常见的吸附控释制剂包括微球、纤维素和植入物等。

吸附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方法对于药物的释放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化学反应控释化学反应控释是指药物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释放。

这种控释机制常见于缓慢释放的胶囊和缓释片剂等。

通过调整制剂中的反应物浓度和反应速率,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二、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

药物动力学的目标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并预测其在体内的效果和副作用。

1.吸收动力学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通过测量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可以推断药物吸收的速度和吸收率。

吸收动力学研究对于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给药途径的选择非常重要。

2.分布动力学分布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

药物在吸收后,会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分布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与组织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分布。

3.代谢动力学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药物在体内会发生代谢作用,通过肝脏等器官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

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途径。

4.排泄动力学排泄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过程。

药物体内与体外研究评价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药物体内与体外研究评价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药物体内与体外研究评价方法及其相互关系论文关键词: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溶出度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体内体外相关性论文摘要:目的:综述药物体内-体外研究评价方法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分析评述国内国外相关文献;结果:通过综述国内外溶出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可知,研究某个药物制剂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可以说明生物利用度的体外质量标准,和用作制剂批量生产时的质控指标;结论:对于具有良好体内-体外相关性的药物,通过测定体外溶出度可以预测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dissolution ; bioavailability; bioequivalence; in vivo-in vitro relationship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etween in vivo and in vitro of dru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lative literatures; RESULTS: Known by summarizing the bas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dissolution and bioavailability/bioequivalence, the aim of researching the IVIVC is to set up the in-vitro quality standard which canillustrate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the QC index between batch and batch in production; CONCLUSION: The dissolution results of drugs can predict it’s bioavailability i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ivo data and in-vitro metric is fine.1、前言众所周知,口服或局部用药的制剂,其活性成分的吸收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内在因素中,已知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制剂工艺、药物粒径、晶型或多晶型,处方中的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包衣材料、溶剂和混悬剂等。

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试验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试验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试验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目的:为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试验和体内外相关性(IVIVC)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以“体外溶出试验”“体内外相关性”“滞后时间”“时間校正因子”“Dissolution test”“IVIVC”“Lag time”“Time scaling”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lsevier、Springer等数据库中收录的1990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经验和认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重点探讨了不同分级IVIVC尤其是A级IVIVC的建立方法。

结果与结论:共获得有效文献39篇。

影响口服固体制剂在体内吸收的主要限制因素为药物活性成分的溶出和跨膜吸收性质,当前的IVIVC主要建立在药物体内吸收符合胃排空或溶出限速特征的基本前提下。

与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内药动学研究相比,其体外溶出研究尚未实现严格的标准化,为使体外溶出试验与体内溶出/吸收过程具有更好的相关性,生物相关介质和仿生溶出系统等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常见的各级IVIVC中,A级IVIVC可以提供最多的信息,优先推荐建立和使用A级IVIVC,此时药物的体外溶出行为往往可以准确反映其体内吸收过程;其次是多重C级以及B级、C级和D级IVIVC。

而随着仿生溶出系统和计算机数据拟合技术等的发展,将来的IVIVC研究并不会局限于缓控释制剂或生物药剂学分类属Ⅱ类药物的速释制剂,可能会有更多关于生物药剂学分类属Ⅲ、Ⅳ类药物的IVIVC研究。

关键词体外溶出试验;体内外相关性;滞后时间;时间校正因子体外溶出试验和溶出行为研究不仅在口服固体制剂的研发和终产品的质量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建立体内外相关性(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s,IVIVC)的基础。

IVIVC是用以描述药物体外溶出特征(通常是药物的体外溶出速率或程度)与体内反应(如血浆药物浓度或吸收的药物总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预测性数学模型。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相关要求与质量评价(一)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相关要求与质量评价(一)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相关要求与质量评价(一)
一、USP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相关要求
(一)药物释放要求
USP规定的缓控释制剂的释放试验方法是以药物自其剂量单元的溶m为基础的,对各种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的详尽描述参见USP第724章。

每个药物制剂品种项卜×寸药物的溶出度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对于阿司匹林缓释片的释放速率的要求见表1 3。

(二)单位剂量均匀性
调节释放型药物制剂必须符合USP中对其单位剂量均匀性的标准,评价方法有两种,即考察重量差异或含量均匀度,详见USP第905章。

(三)体内外相关性
体内外相关性(IVIVCs,In Vitro/ln Vivo Correlations或IVIVR,
In Vitro/ln Vivo Relationships)对于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开发非常重要,对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在产品开发、临床评价、向FDA递交上市申请、批准后按建议更改处方或制备方法的过程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997年,FDA出版了关于缓控释制剂的指导性文件《口服缓释剂型体内外相关性的发展、评价及其应用》。

该文件提供了多种关于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方法:①开发体内外相关研究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性。

②利用体内外相关性建立释放度标准。

③将体内外相关性作为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