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2)

合集下载

罗仕华《2古诗两首》课件 (2)

罗仕华《2古诗两首》课件 (2)
哪张图是枯? 哪张图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野火为什么烧不尽?
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 埋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 年春天,草还会长出来,我们能从 中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千古名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诗歌小结
诗歌通过对小草枯荣的描写,表现了小 草顽强的生命力,赞颂了小草顽强不屈的 精神。
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 米南德
课后习题答案
1.读读背背,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朗读指导: 《草》:第一句语气舒缓,表现野草茂盛和草原辽阔。第
二句重读“枯、荣”,第三句语气上扬,第四句读得平稳有力, 表现野草生命力旺盛。
《宿新市徐公店》:朗读前两句诗时,语调可平稳柔和, 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句可用欢快、 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中 “无处寻”要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宿 sù
宀 组词:住宿 宿舍
造句:夏天,我和爸爸喜欢在山顶宿营,看星星。
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笔顺学习吧!
多音字:
sù(住宿) 宿 xiǔ(一宿)
xiù(星宿) luò(落后) 落 lào(落枕) là(落下)
chù(到处) 处
chǔ(处理)
近义词: 反义词:
疏----稀 疏----密
深----浅
诗歌解读
宿新市徐公店
宿:过夜。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 过夜。 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 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篱落疏疏一径深
儿童急走追黄蝶
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油 菜 花
诗意: 稀疏的篱笆旁有

古诗两首2《村居》

古诗两首2《村居》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fú dī zuì yān 拂 堤杨柳 醉春烟。 tóng sàn 儿 童 散学归来早, máng yuān 忙 趁东风放纸鸢。
cūn

zuì
yān

tónɡ

sàn
醉 散

mánɡ


Sàn(分散)

Sǎn(散文)

Zhǎng(生长 ) Cháng(长 久 )
山上长青草,
• • • • 山上长青草, 山下水长长。 小草长长长, 小河长长长。
山下水长长。
小草长长长, 小河长长长。
快帮我找朋友吧!


快帮我找朋友吧!


快帮我找朋友吧!


快帮我找朋友吧!


村 童
居 散
醉 忙



[清] 高鼎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
忙 趁 /东 风 / 放 纸 鸢 。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六年级语文古诗两首2

六年级语文古诗两首2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 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 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 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对比阅读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苏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组
《石灰吟》
作者简介
于谦:1394-1453,字廷益,钱塘人。 永乐进士。宣德时,官至兵部右侍郎、左侍 郎、大理寺少卿。代宗即位,拜兵部尚书, 加少保。英宗复辟,被害。万历忠,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 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 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 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 的意境。你们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于谦 的《石灰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品析
这首诗是借物言志之诗。前二句就石灰的特征 说人,“若等闲”三字,抒发了作者在危难面前的 大无畏精神。“碎骨粉身全不怕”,承第二句来, 所以“全不怕”,由于有“若等闲”为之支柱。末 句表示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后来为国难献身, 英勇牺牲的大节,此诗仿佛预先就表达了。语言明 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

古诗两首2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2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梯度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疑问,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字词教学,强化基础
-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僻字和词汇,提高字词积累。
-结合课本,讲解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互动讨论,培养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创设有趣、富有情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3.强化字词教学,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倾听、思考、提问等,提高课堂参与度。
古诗两首2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古诗两首”的教学中,学生将通过学习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平仄等,能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背景以及古诗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4.提出问题,如:“你们觉得古诗中为什么会用到那么多的对仗和平仄?”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2

《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 浩然。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上
的景色。写春眠特点的句子是春
眠不觉晓,写诗人听到的诗句是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想到
的诗句是花落知多少。
成语角:
百花盛开 争奇斗艳 五彩缤纷 色色俱全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风化雨 春回大地 花红柳绿 莺歌燕舞
谚语角:
• 一场春雨一场暖。 • 立春好栽树。
• 清明谷雨雨相连,浸种耕 田莫迟延。


贺 知 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不知不觉就睡 到天明了,醒来后只听 见到处是动听的鸟叫声。 昨日夜里又是刮风又是 下雨,不知打落了多少 花朵呢!
《春晓》的作者是
代诗

。这首诗描写的是

景色。写春眠特点的句子 是 ,写诗人听到的诗句

诗句是 。
,想到的
1、古 诗 两 首


(唐)杜甫


(唐)孟浩然
好雨知时节, 春眠不觉晓, 当春乃发生。 处处闻啼鸟。 随风潜入夜, 夜来风雨声, 润物细无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唐代诗 人。字浩然,, 与另一位山水田 园诗人王维合称 为"王孟"。以写 田园山水诗为主。

晓 (早晨)
(唐)孟浩然
(天亮) 春眠不觉晓, (听到)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古诗两首2)

古诗两首2)

六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洪利课时编号:057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古诗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进程:一、回忆式引入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坚强不屈洁身自好……)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三、指导背诵课文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指名读。

(读后评读)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想意境,悟诗情。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2)练习朗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布置作业: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古诗两首2

古诗两首2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教学内容
5、古诗两首
教材版本
苏教版
教学课时
共2课时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古诗两首《绝句》
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两首》分别是《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而《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

学习啦我在此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草》白居易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⑴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简洁读错的字。

⑴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⑴教师检查认读状况,随机纠正读音:留意"荣'不要读成y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疏'要读翘舌音。

⑴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状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⑴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当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⑴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⑴稳固音、形: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 )荣(rng)平舌音:菜(ci)宿(s)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稳固读音。

⑴观看觉察: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觉察,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菜、宿上中下结构:荣半包围结构:追、店⑴重点讲解: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伸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经 已有 节日
春节
岁月 亲手
行走 行动
足安
头正、 肩平、 臂开、
4古诗两首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村 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二级挑战:
春晓 啼叫 落叶 吹拂 趁着 纸鸢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村 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 不觉晓, 处处 闻啼鸟。 夜来 风雨声, 花落 知多少。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 不觉晓, 处处 闻啼鸟。 夜来 风雨声, 花落 知多少。
பைடு நூலகம் 返回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