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美感教学初探
探究古诗词教学法,提高审美情趣
探究古诗词教学法,提高审美情趣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在古诗词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增加,并且要求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中国古诗词是古人留在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词中的音韵美、色彩美与意境美,领略到诗人的高尚情怀。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更加高效地完成古诗词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地大量地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财富。
我首先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
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学生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
每册课本的古诗词都要求学生背诵,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诗词内容。
这样,学生在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
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词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我都要求学生相互背诵,随时抽查。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种毅力。
所以,在晨读时间,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学生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咀嚼关键词语,品析意境古诗词语言精练,在学习古诗词作品的时候,对其进行细细咀嚼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能够让我们品味到古诗词的精髓,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精彩。
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古诗词中使用巧妙的词语进行咀嚼品味,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韵味,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三、开展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积极性新时期,素质教育提出,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丰富学生古诗词知识点的同时,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浅谈古诗词的美感教学
爰 舔
小 学
个方面: 一是就写读后感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做到
在 联 系 原 文 的基 础 上 以感 为 主 。 能 够 选 择 感 受 最 深
的地方谈深入、 谈透彻, 谈感受时能够联系 自己的
生 活、 经历等实际 ; 二 是 就 阅读 方 面 , 通 过 写 读 后 感 的方法来进一 步地提高 阅读理解 、 阅读感悟 、 阅 读 积 累 的能 力 。 总 之 写 读 后 感 要 把 读 与感 有 效 地 结 合 起来 , 谈 出 自己 的真 情 实 感 才 算成 功 。
章 的切 人 点 上 3 。 绝 大 部 分 学 生 能 在 原 文 章 中 的切 人 点 与 自 己的 感 想 部
昱
一
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 启迪写下来。
对 于 本 班 学 生 来 说 .写 读 后 感 并 不 是 “ 零 起 点” . 是 有一 定 基 础 的 。因 为在 阅读 教 学 中我 ~ 直 培 养 学 生 在读 中 思 考 、 在 读 中感 悟 , 而且也 有过将 自 旦 己 的 感 受 写 下 来 的要 求 。 于是 , 我 在 指 导 学 生 写 读 后感 时 , 在 原 有 的基 础 上 加 以 提 升 , 体 现 在 以 下 两
的、 具 有 代 表 性 的课 文 ; 有 的 学 生 是 从课 外 阅 读 书 上选 的 , 有 的 学 生 是从 平 时 的练 习卷 子 中 选 的 虽然 本 次 习作 有 许 多 优 点 . 但 是 也不 缺乏 失 误 之 处 。 例如 : 1 . 个 别 学 生 从 原 文 的 主要 内 容 为 切 人 点 时 。 做 不 到 概 括 原 文 内容 要 “ 简洁” 二字 . 故 原 文 内容 远 比 自己感 的 内容 多 , 那 就
古诗美的教学研究
古诗美的教学研究
古诗美的教学研究是针对古代诗歌艺术特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它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古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以及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在古诗美的教学研究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2.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课堂氛围的营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见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作品赏析与创作指导:通过对经典古诗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同时,提供一定的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5. 评价与反馈: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浅议古诗的美感教学
浅议古诗的美感教学作者:潘红英来源:《新教师》2013年第09期古诗表达含蓄,意境悠远,是美感体验的理想教材。
从有利于培养美感体验的角度出发,古诗教学应把握四个原则:宜静不宜闹、宜纯不宜杂、宜粗不宜细、宜松不宜紧。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鸟鸣涧》为例,阐述这四个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学环境宜静不宜闹,专注节奏节奏是古诗的一大特点,按照诗的起源,诗歌其实就是固化了的自然节奏。
古诗正是以这种与身心内在节奏相应和的自然节奏,引起听者或诵者的“共鸣”,达到精神上的愉悦。
因此,体验古诗节奏所产生的愉悦,即古诗的美感体验,需要的正是对节奏的专注。
在教学《鸟鸣涧》时,课前,我在课堂上循环播放《春江花月夜》,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作为背景音乐音量不能高,要力求达到仿佛远处漂荡而来,似有似无的效果,切不能喧宾夺主。
上课后,笔者请孩子们背出他们以前学过的古诗,不外乎《赋得古原草送别》《静夜思》《敕勒歌》等,有些孩子能背出“莲叶何田田” “春色满园关不住”等诗句。
接下来,教者请孩子保持安静,用平和的语调提示诗句的节奏,强调诗的押韵,如“春眠不觉晓”的“晓” 、“处处闻啼鸟”的“鸟”,再让孩子们重读刚念过的诗句,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诗的节奏最大限度得以表现:朗读者语句分明,语调有致,听者和着节拍,颔首微笑,似有所悟。
在这样的气氛中将学生引入《鸟鸣涧》的教学,自然、贴切、有效。
二、课堂视界宜纯不宜杂,自由想象宋代以来,许多画家诗人将诗与画结合起来,即人们常说的诗情画意,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配画——诗中有绘画之意境;画中有诗之情趣,诗画相相得益彰。
因此,不少老师的做法是,通过将诗文中包含形象的内容“翻译”成画作,再配合字词诗义分析。
其目的是希望以可见的形式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达到激起学生对古诗兴趣的目的。
但笔者以为不能简单地用“画”图解古诗。
比如,《鸟鸣涧》是以动静结合的写法,含蓄地展现春天月夜下的静谧山林,意境幽远。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初探
象, 即思想感情的载体 。“ ” 惊 即惊 讶 、 惊叹 , 雪花 飞舞 借
的冬 景 , 表现 出诗人 热爱 自然风光 、 热爱 生活 的美好 情 操 。又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 》 “ :朱雀 桥边野草 花 , 乌衣 巷 口夕 阳斜 。旧时王谢 堂前燕 , 飞人 寻常百 姓家 。借乌 衣 ”
人 的景色 , 多么耐人寻味的意境 !
二、 读懂——领悟诗词 的意境美 诗歌 ( 尤其是 古典诗 词 ) 主要 是通过 创造 意俊逸 、 雅 、 典 含蓄 等 境界 的追求 , 这些意境是生活形象通 过作者 的主观 意图
而创造 出来的 。教师只有恰 当地加 以点拨 , 学生心 中才
一
限表现无限 , 以质实 表现 空灵 的艺术 境界 。“ 山则情 登 满于山 , 观海 则意溢 于海 ” 《 ( 文心雕 龙 ・ 神思 》 , ) 因此诗 歌的意象就是 诗人 的思 想感情 与 客观物 象 的融合 。情 景交融是意象 和意境 的共 同特征 , 是审美 主体 的审 美 就 认识与审美客 体 的审美 特征之 间产 生 的审美关 系 。这 是诗人在创造 意象 和意境 时所 努力 追求 的 。情景 交 融 的产生 , 有它 的哲学基 础 , 因为无论 是儒家 思想 还是 道 家思想 , 都认 为人是 自然 的一部分 , 都追求 天人 合一 的 理想境界 , 这为 意境 的情景 交融 审美 特质 奠定 了基 础 , 所 以意境优美 的诗 词作 品 的感 染 力特别 强 。它会 启 发 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 , 进入诗人所创 造 的那个 无 限丰 富 和广 阔艺术 的空间 , 因而这种想象 和联想产 生 的美感 并 不 比作者笔下 出现的形象美 逊色。
古诗词时美的研究过程
古诗词时美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从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中探寻美,感受美,并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应该是古诗文教学的着力点所在。
探寻和感受古代诗文的审美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情景结合,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古诗文审美性的关键在于作为主客观统一的文学意境的审美。
古诗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领悟诗文中意境之所在,并进而作出审美判断。
意境构成的基本因素是情与景,因而,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意境必须要与景与情两方面相结合。
一是入景。
即通过古诗文的文字,借助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亲身体验,具体再现古诗文中之景象。
美感的基础是再现美,偏重于感官直觉。
没有直觉的体验,是无法进行文学美的再现的。
但是,由于古今社会与自然环境已经不尽相同,我们不可能重现作品中的景象,所以要让学生通过文字去体会意境,就应该引导他们根据课文中那些富有色彩、音响、形态特征的词语和精彩的比喻象征,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感受到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象之美。
二是入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说诗文作者描绘自然生活景象并不是无目的的,而是要通过“所见”传“所感”,表达自己的情志。
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感情与诗文作者寄托的感情相沟通,产生交流、共鸣,从而真正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二)通过想象,再现古诗文中的形象想象是诗文创造优美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读者将这一艺术形象在大脑中再现出来并由此获得审美愉悦的重要智力活动。
文学形象在想象这一特殊的智力活动过程中的确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体会形象。
通过朗读,或通过品位文学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感受诗文所描绘的文学形象,比如在教学《陌上桑》一课中,对罗敷形象的体会,就要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充分感受到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采桑女的形象。
2.领会至情。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感知美,达到审美主客观的交融,就要在体会形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使学生读文生情,在读文中也能产生像作者那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对祖国一切雄奇优美山川田园的热爱向往等感情,从而与作者产生某种共鸣,使课文中形象的美感体现得更丰富更充实。
语文教案:感受诗词中的美
语文教案:感受诗词中的美一、诗词赋予文学之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感受诗词中的美,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
一、培养诗意的阅读习惯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融合了音韵、意境、叙事和抒情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读诗的习惯,提升其对诗意的感知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含有鲜明意象和富有感染力的经典诗词,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深入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诗词点读的任务,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诗词,学会欣赏声音的韵律和韵味。
此外,辅助资料的运用也是培养诗意阅读习惯的有效手段。
通过配以优美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
二、激发情感的共鸣与表达诗词是文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艺术抒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通过鉴赏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在什么情景下,自己会产生类似的情感,或者鼓励学生创作小诗,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种情感交流和表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拓展审美视野与创作能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多样化的诗词形式和风格。
比如,可以介绍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的文学形式,让学生体味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手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经典诗词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仿写古诗或者写一首自己的小词,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体验诗词的美。
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维度初探
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维度初探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开展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维度进行初步探讨。
一、文化维度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字句之美等方面,启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静夜思》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唐代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登鹳雀楼》可以让学生感知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将古诗词与历史事件、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等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
二、审美维度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赏析和创作诗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作品,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人所追求的田园诗意、山水意境等美感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通过教导学生创作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能力。
通过诗词的表达与创作,促进学生审美情操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独立审美能力。
三、人文素养维度古诗词是历代文人墨客情感的抒发,是作者独特的感悟和态度的体现。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古人的思想、人生态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教学《木兰诗》可以让学生理解女性的坚韧和勇敢,启发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和尊重;教学《登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追求知识和进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人生追求的热情和动力。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文化维度、审美维度和人文素养维度的培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基于古诗词美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基于古诗词美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古诗词美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在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指出古诗词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其次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强调了古诗词美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详细探讨了古诗词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教学应用策略以及实施路径。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基于古诗词美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学素养、应用策略、案例分析、实施路径、研究启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忽视了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而古诗词美正是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资源之一。
以古诗词美视角为教学主线,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词作品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为了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本研究将从古诗词美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在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基于古诗词美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古诗词美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观。
古诗词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基于古诗词美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和实施路径的研究,对于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诗词教学中的美学体验
诗词教学中的美学体验诗词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在教学中,将美学融入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还能够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诗歌赏析、写作和表演三个方面,探讨诗词教学中的美学体验。
一、古代诗歌赏析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在诗词教学中,通过对古代诗歌的赏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之美。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例如,对于《静夜思》这首经典的李白之作,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感受到月光和霜的美妙描绘,以及寓意的隐含。
其次,可以让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诵读技巧,提升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口头表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这样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
二、诗词创作除了欣赏古代诗歌,诗词教学中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学生创作诗词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美的力量,体验到创造中的快乐和收获。
首先,可以通过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力。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感受万物之美,然后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
其次,可以通过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
诗词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维的体现,通过创作诗词,学生可以释放内心的情感,同时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诗词的美,更是在创作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三、诗词表演诗词的表演是体验美的一种方式,通过诗词表演,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首先,可以通过诗词表演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和自信心。
在诗词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理解诗词的意境,并将其通过身体语言和声音表达出来。
基于整体美感提高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基于整体美感提高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里面不仅包含许多孤立的知识点,更要求教师们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整体美感感知能力。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感感知能力,让学生在感性和判断能力上得到更好的训练,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古诗词作品的精髓,是我们一直以来探索的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让学生得到愉悦的课堂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课程产生热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惯。
其次,加强古诗词课堂的感性训练,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的韵脚、韵律,更丰富地把握古诗词作品的精髓;再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文化底蕴,建立起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古诗词对学生起到更加直接的鼓舞作用;最后,借助写作练习进行判断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哲理,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
要做到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美感感知能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摸索探索,把握精准,切实加强课堂管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目标,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断增强感性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让其体验到古诗词作品的美。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搞好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教学能力,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古诗词作品的精髓。
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教授古诗词,做到准确把握诗句的结构特征,特别是要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涵,着力让学生充分掌握诗句的含义和感受,从而真正把握古诗词的美感。
同时,古诗词教学还应该伴随着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要以崇尚文化传承,营造良好的语文氛围,让学生把古典文学吸收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更有审美境界。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整体美感感知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精髓,享受古典文学的乐趣,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在推动古诗词教学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谈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富 的想 象 和联 想 , 扣 诗词 独 有 的审 美特 质 , 补 空 白 , 入 意 紧 填 步 境 , 而达到 理 解诗词 的思 想感 情和 学 习祖 国优 美语 言 的 目的。 进 下面 , 试 图从 诗 词 的形 象美 、 境 美 、 言美 和 结构 美 四 笔者 意 语
方面对 诗词 的美 感教学 作一 些探 索 。
绘 画能 表现 色 彩 。 不 能 描摹 声音 ; 乐能 表现 音 响 , 但 音 却不 能 表 现颜 色 ; 歌则 既 能绘 声又 能绘色 。诗 中有 画的情 趣 , 中有 音 诗 诗
诗词 中人 物精 神 方面 内在 的心 灵 美必 然表 现 到外 部 , 产生 语 言和 行 为的美 。 此 , 对 教师要 引导 学生 进行 感知 , 因为感知 是 美感 的 门户。诗词课 文 中展现 了不 少具 有心 灵 美的光 辉形 象 。教 师应 善于 引导 学 生认识 诗 句 中隐含 的形 象 , 正面 人物 身 上得 到美 的 从
【 新】 I理 高 I 刨 论 地
谈 中学 古典诗 词教 学 中的美感教 育
甘肃
新 颁发 的 中小学 《 文 教 学 大纲 》 重 全 面 提高 学 生 的人 文 语 注 素 质 , 其是 提 高他们 的文 化 品位 和 审 美情 趣 , 尤 这充 分体 现 了素 质 教育 的精 神 。但 目前 的 中学诗 词教 学 , 还存 在许 多 不尽 人 意 的 地方, 有些 教 师仍没 有 明确古 诗词 教 学对 人 的素 质培 养 的至 关重 要 性。他们 或受应 试教 育 的影 响 , 受 自身文学 素 养的 限制 , 往 或 往 忽视 诗词 教学 的美育 功 能。表现 为用机 械 的教 学方 法作 单调枯 燥 的分 析 ,用过 于抽 象 的逻 辑思 维解 剖 一首 首意 境优 美 的古 诗 词 。 他们 或 只顾 讲清 诗句 大意 或 只顾 简单 交待 诗人 身 世 、写作 背 景 , 或 只顾 罗列 诗词 的艺 术特 色及 作 者表 达 的思想 感 情。 如此 教 法 , 学生 成 了被动 接受诗 词 的机器 , 谈何 美育 ?谈何 提高 学生 的素 质7 我认 为 , 功 的诗词 教 学 , 师应 满 怀 诗人 的激 情 , 设 氛 围 。 成 教 创 充
美学诗词教案:领悟文学的美感
美学诗词教案:领悟文学的美感领悟文学的美感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通过诗、词、散文、小说等多元化的形式,传递着人类生存、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历史和实践经验。
然而,要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各种社交媒体的冲击,我们的阅读习惯和品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重新磨练我们的文学审美观,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因此,本文将从诗词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美学诗词教案来领悟文学的美感。
一、美学诗词的概念和特点诗词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的是诗词作品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趣味,它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处理、节奏的控制、情感的表达、意象的描绘等手法,营造出一种高度凝练和高度情感化的审美氛围,让读者在饱受社会信息杂乱和形式化的阅读体验之后,重新感受到文学的深度和魅力。
另外,诗词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对文化、历史和地域的关注,诗词美学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掌握历史和现实的张力和逻辑。
二、美学诗词教案的设计和实施美学诗词教案是以领悟文学美感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诗词文本的朗读、理解、解析和欣赏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品味,贯彻文艺育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程活动:1、课前预习。
教师可以提前分发相关的文学诗词,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理解和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词表达的作品主旨和美学价值,带着疑问、感悟和思考来上课。
2、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解析和讨论,定期开展微课、阅读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品的文化背景、意象表现、表现手法、歌唱思想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文本探究。
通过课堂上实际的文本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反映真实生活的文化体验,来实现对文学美感的领悟。
4、高级探究。
在教学的高级阶段,可以安排一些深入、专业的文学探究,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提高对诗词的文学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谈古诗词教学中的“美感追求
古诗词因兼具格律感、丰富的意象性和审美情趣,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特殊的内容,甚至成为很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
而进入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尤以唐宋诗词为主,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卢照邻“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骆宾王“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刘希夷的“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些古诗,无论在画面感还是节奏感上,都能给人一种意境深远的美感享受,让人流连忘返。
相对语文课堂上对于古诗词普遍存在的简单的“讲讲、读读、背背”的教学现状,显然,这样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能否在当今信息时代为学生广泛接受,充分感受到其中的美,并融化在血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古诗词“美感”课堂的内涵何为“美”?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许慎的《说文解字》云:“羊大则美”。
认为羊长得大就是美,这说明美与满足人的感官存在的需要,比如视觉的、听觉的、或者嗅觉的等需要有关。
何为美感?《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对美的感觉或体会。
美感属于心理科学范畴,是审美心理学说专门研究的问题。
心理学家荣格(Jung)的“无意识集体原型”论认为,人的大脑在历史中不断变化,长远的社会(主要是种族)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生理的痕迹,形成了各种无意识的原型,他们不断遗传下来,成为生而具有的“集体无意识”,他们是超个人的。
诗人或词人的任务就是把读者头脑中隐藏的原型唤醒,让人们从原始的种族的经验中苏醒,读者在诗词面前,不需要靠个人经验或联想就可以本能地获得这些原型的感受,这种感受也是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底蕴”有密切关联。
二、古诗词“美感”课堂的实践1.遇见“美”——整体感知诗词之“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期”字两度出现,“巴山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两度出现,这在近体诗讲求平仄的音律结构中是罕见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探索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古代的贤达之士用诗歌的形式,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情感流传下来。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品味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欣赏到属于他们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美。
小学生对于古诗的含义、美感和韵律具有独特的认识,稍加引导就能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一、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朗读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古诗多是五言诗或者是七言绝句。
古诗字数较少,篇幅较短,但每首古诗都独具语言魅力。
这种语言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古诗语言形式上排列整齐,具有一种整齐美的效果。
2.在古诗的语言应用方面,多讲究押韵和对仗。
古诗词的语言有着严格的声调排列准则,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遵循押韵规则,因此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旋律美和整齐美的效果。
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方式体会到这种韵律美和整齐美。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韵味与魅力。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体味古诗语言背后的含义,体味古诗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3.古诗语言讲解练字,有些字用得非常生动和贴切,能够传达出整首诗的情志,这就是所谓的字眼。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一些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的字进行分析研究,使学生深入体会到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引导学生体味分析,品味古诗的色彩美、图画美我国的古典诗歌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几乎每首诗歌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诗人是用语言作为调色板,为读者呈现出来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感知到古诗的色彩美与图画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富有色彩美和画面美的诗歌,使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味诗歌的魅力。
如,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品味白居易的《暮江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中的美学色彩,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歌的画面。
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维度初探
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维度初探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教育中,将古诗词教学纳入核心素养的范畴,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对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进行初探。
一、历史文化维度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反映历史人文、政治生态和哲学思想等内容的佳作。
古诗词教学需要将诗歌内容和历史文化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生活、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及诗歌反映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审美素养维度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其语言、情感和意境的表现方式具有浓郁的审美特色。
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其在欣赏和理解优秀古诗词的过程中,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艺术修养。
三、语言表达维度古诗词具有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修辞手法,是中华语言文化精华的体现。
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古诗词的语言用法和语言规律,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以及吹响文学创作和传承的号角。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应从历史文化、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三个维度展开。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选取适当的古诗词作品,严谨的教学方法和充分的情境营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启迪和感受。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自己的文化财富和人文情趣。
浅谈古诗教学中的美感渗透
浅谈古诗教学中的美感渗透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情感和信念端正。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语言精炼,用词形象,有歌的甘醇,有情的回旋,有心的激荡,它的美无与伦比。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古诗的这些特点,并遵循学生心理特征,在古诗教学中进行美感渗透,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1观察画面,感知美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借助图画让学生观察,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
如教学《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时,可先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的美。
这种具有美感的图画,不仅让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理解,而且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拨动了学生审美的心弦。
2品读诗句,体会美古诗不仅语言精练,富有音乐感,而且在语音、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也都富有审美特征。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当,领略古诗的语言美。
教师可从字词人手,通过分析精湛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用词的精当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艺术欣赏能力。
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做客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突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和复杂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说明了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兄弟”、“遍”、“少”等则表现了兄弟们在远处团聚时,思念诗人的情景,亦即从另一角度突出诗人对兄弟的无限思念之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增强美感效应。
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来获得这种审美体验。
又如《暮江吟》,这首诗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
笔者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
吴林燕+201501《寻找古诗教学中的美感》
寻找古诗教学中的美感古诗琅琅上口,比较简短,语言精炼优美,表现了深刻的道理,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与经典。
但是古诗词与现在小学生所处的年代比较远,对于学生来说,读古诗并不难,关键是理解古诗的内涵,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易读难懂,在教学中,教师要花的时间很长,要不就是只懂皮毛。
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地寻找古诗教学中的美感。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既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又对自己的教学有新的发现和小结。
一、以读为主,读出古诗韵味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
”可见,在教学中读书的有多重要。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主,通过读,学生可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激起孩子的朗读欲望。
1.初读古诗,设计朗读要求在初读古诗时,教师一定要设计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就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方向,明确朗读的目的,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如在上古诗《乡村四月》一文时,初读古诗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读一读古诗,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带着这样的问题读古诗,学生可以知道,古诗中写到了“山、田野、雨大、蚕桑”等景物,从“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句中知道了乡村四月时,人们都比较繁忙,忙了蚕桑的事情,又要忙着插田。
又如在《示儿》一诗中,初读时可以问:作者的愿望是什么?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其实用作者的愿望来代替“诗中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让学生感觉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不会给理解带来困惑,从学生说的愿望中再升华到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会更加容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深厚积淀。
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文风、真挚的感情、悠远的意境、精练的语言,成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文化精华。
优秀的古诗词在对学生审美的培育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关键作用,它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也可以让人师生在道德品质、思想境界上有所提升。
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显得迫切而重要。
对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应充满热情,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抓住诗词本身的特质,深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如此方可以实现体会诗词感情,并欣赏优美语言的目的。
一、直观再现,感受画面美苏东坡在赞美王维的诗作之时,谈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这是古人评诗论诗的一个标准。
用它作为对古诗的评判标准,虽不具体,倒也概括、形象。
苏轼在细品惠崇《春江晚景》之后即兴赋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短短的四句诗,二十八个字之中讲述了翠竹、桃花、春江、鸭子、蒌蒿和芦芽等一系列的景物。
上述六方面的景致,尽管表面上各有特质,完全无关,然而不难发现,事实上诗人巧妙地结合了高低、岸边与水中、色彩、温度、动静等一系列要素寓于这首诗中,从而将春天中江景如画的诗情画意呈现出来。
学习这类诗词,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画。
不仅如此,还能够运用网络、多媒体、插图等一系列手段来绘制古诗词,直接显示出诗歌所表现出的画面,引领学生欣赏画面,深入感知诗画结合所产生的审美乐趣。
二、反复诵读,理解情感美“诗言志”“词缘情”,传递感情本来就是诗词的根本目标。
尽管诗词的美感存在一系列的审美因素,然而在这之中令人感受最为深切的还是情感方面的美。
客观事物自身并不存在任何感情倾向,然而通过诗人的词句却可以将个人的感情融入意象当中,由此也就呈现出了相当深厚的感情。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诗中用夜色的天幕、星月、宽阔的原野、涌动的江水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晚星月低垂、原野广阔、月随江波涌动、大江东流的雄奇瑰丽的画面。
我们可以从这幅画面中,感受天地的壮阔和晚年杜甫孤独无依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画面与诗人所抒之情完美融合。
古诗词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情感丰富深厚,无论是美好还是悲壮,均可以呈现出人性的美,表现出诗人们的心态和情怀。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古诗词的韵脚、节奏、语调,通过范读、教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领学生诵读诗词,利用具象和生动的画面来感受诗中深藏的感情因素,由此引发学生产生真切的审美感知。
三、启发想象,领悟意境美所谓意境即为作者要传递的感情和诗词中所蕴含的画面相统一而呈现出的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并创造的过程,是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对诗词画面展开想象,让画面在头脑中显现。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验到诗词的画面美、意境美 ,进而更深刻感受认识诗词的思想情感。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其中“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正是全篇点睛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味。
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部分有着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的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个中妙处进行重点引导,同时还应引领学生打开自己思维,打破时空层面的界限,尽可能地发挥个人想象力,将原本仅仅着落于纸面上的辞藻转换成诗人原本想要描绘的动人画面。
不仅如此,还要推动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感官,深入感受诗词的内在意境,从而真正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如此,学生方可以真正地在心中酿造其诗情,感知作者所表达的诗意。
也可以更进一步地品出古诗词当中绵长而优雅的意境。
四、含英咀华,品味语言美古诗词一直以精练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吸引着古今中外的阅读者。
它们篇幅较短,字数有限。
因此,古诗词中没有闲字,更没有闲句,每一字、每一句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可以说,凝练使古诗显得神奇,起到了以一当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的效果。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就把春天万物复苏、到处生机盎然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一个“弄”字就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突显出来了。
诗词的语言美不仅体现在精练含蓄上,更体现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深长上。
唐诗之甘甜让人初尝便印象深刻,而宋词在感情方面却是先涩后甜,令人回味无穷。
正是这样的回味让人印象深刻,引人遐想,这也是诗词之美所在。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余年,至今为人所称道。
正是因为其有着“心远地自偏”的古诗词美感教学初探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 钱晓蓉【摘 要】作者认为,对优秀的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应将个人的感情和诗人完成作品时的感情相融合,尽可能地符合相应的气氛,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知,为其展开联想提供基础,牢牢地把握住诗词审美层面的基本特征,补充相应的空白,让学生充分地融入意境,由此实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了解国学优美的艺术。
【关键词】美感教学 画面美 情感美 意境美精神,方可以悠然采菊,寄居于山下,悠闲而不失精神上的满足,超然于世俗。
这些对客观景致的描述,事实上却是从景物出发来表现出诗人的心境。
“悠然”之词运用颇妙,表明诗人所抒发的不过是个人所感,而非刻意为之。
苏东坡针对此句也赞誉有加,“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而“见”运用也非常巧妙,强调的是不期而遇,南山美景恰好和采菊过程中的心境交相辉映,从而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若是在此运用“望”字,则事实上是心中先有南山,而后方才去望山,如此便丧失了之前所传递的趣味感。
而南山的美景如何,为何能够让诗人赞誉有加,在后文便继续描述。
后面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表示的也是诗人在无意间所观察到的景致,在南山的落日之下,飞鸟成群结队地回归山中,万物皆无所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也恰如诗人脱离官场,悠闲而自得,诗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意。
诗人由其中意象所感受的真意究竟在何处?是其中蕴含的自然法则,还是自然发展的人生哲理,又或是其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做人的品质?事实上诗人均未曾明言,仅仅是含蓄地点明意旨,而将所有的意蕴留给了读者去想象。
若是结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综合分析,在这之中所谈到的“真意”便可视作为人生的内涵,即人生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单纯的功名,不应为官场中的阴暗面导致个人的天性受到影响,理应回归自然,欣赏自然之中所蕴藏的无限生机。
显然,此中“真意”相当深远,作者并不曾全面谈及,正是这样的写法给了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能以较少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在艺术上有一种和“尺幅藏千里,寸水养尺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的艺术效果。
因此教师进行诗词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的言外之意和深长韵味,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不学诗,无以言。
”优秀的诗歌总是在精练的语言中蕴含了美好的意境,表达了深刻的感情,在启发思维、培育情操和培养语感等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感知其中所蕴藏的美,有助于学生感情变得更丰富,这对学生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1]萧涤非,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诗词美学三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吴建明.中国古代诗学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验,检验自身理论修养,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实训教师通过参与理论教学,一方面增进自己的理论水平,认识理论在指导实践、总结实践和提高实践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实例开展理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在具体方式上,可以让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互相参与对方的教学过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轮换。
2.加强教研交流学校定期组织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共同商议对策,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经常性地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报告会、专题培训等活动,将先进的、前沿的教学理论引进学校。
加强校际间的教研交流,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本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3.推进教师学习深造组织教师到高职院校进行进修深造,深入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和实训基地,系统学习教学理论和方法,强化教师的理论修养。
安排教师到一线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通过顶岗锻炼等方式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了解企业实际运行模式,感性体验企业管理和生产方式,对市场需求和产业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使理论和实训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三)理论与实训课程的交叉融合理论是对实践的抽象分析,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的物化实现,是理论的检验过程,二者不可分割。
在中职教学中,针对理论与实训教学条块式安排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宜将二者进行交叉式融合。
以理论课程为体系框架,以实训课程为轴心进行课时安排[3]。
首先,每上一节理论课,都要安排实践性观摩和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理论知识,并将知识立即应用于实践环节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也初步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完成观摩和实践作业后,要进行理论总结,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体会,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在反思和作业环节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汇总并加以解决。
其次,在实训课中,要先对知识进行系统、概要地讲解,使学生明白实训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要对实训的步骤、方法、目标进行讲解,让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制定课堂操作大纲。
实训课一般宜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每名学生都应该了解课堂上要达到的目标、要实现的操作成果。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穿插进行理论知识的诠释和操作的指导,对较困难、较复杂、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该进行演示教学,让学生对操作要点有直观性的认识。
实训课结束,要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和科学评价,总结得失,并将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
四、结语虽然实训是中职教育教学的重点,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视。
针对现实中二者有所偏颇的情况,应重点加强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
首先要加强理论与实训教材的协调统一,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二者结合提供师资支持;再次要注重教学环节的交叉融合,使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贯穿于全过程。
【参考文献】[1]王莎.初探中职电子实训技能课程中的“学与做”[J].电子制作,2014(24):95-95.[2]蔡洋宏.中职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初探[J].科教导刊,2013(34):156,185.[3]庞雪芳.中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施[J].课外阅读,2011(07):106-107.上接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