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doc

合集下载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1. 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为1课时)该节是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三小节.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作准备。

1.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挂图2.教法分析2.1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落实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教学法图形直观教学法迁移比较法2.2 重难点突破策略: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能量流动做好准备.2.运用能量流动的动画,形象地演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3.联系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例,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4.运用教材中“能量金字塔”形象地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教学过程设计3.1教学内容程序设计: 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导课:复习提问:1、一个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2、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3、请大家写出一个通用的食物链图解式.(学生回答并演板)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食物链的表达式的意思,及时总结出下一个营养级从上一个营养级获得物质和能量,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来进行流动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引出新课)过程: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清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生物:8.3.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课件(老人教版第二册)

生物:8.3.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课件(老人教版第二册)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 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 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流 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观察、思考理解研究意义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与应用
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沼气池 桑基鱼塘 ……

观察、思考理解研究意义
小结
生 态 系 统 的 能 量 流 动 概念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过程。 过程 单向流动 特点 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10%~20%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者 呼吸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师生互动突破重难点
能量流动的特点
营养级
生产者 植食性动物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13.52% 20.06%
464.6 62.8
62.8 12.6
肉食性动物
12.6
14.6
分解者
能量流动的特点(为什么不是100%)
师生互动突破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计算
(五)教法学法
教法 1、启发式教学 2、讨论式教学 学法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激趣 2、质疑 3、互动 4、释疑 5、拓展
(七)预期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在符合高 二年级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完成预定的 教学目标,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桂林中学 解贻连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
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五章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

第五章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

新课改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郭艳英北师大附属平谷中学新课改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一、课改理念: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教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维,学习方式不仅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而且是学生本身的投入程度和认知方式。

因此教师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着和促进者,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索的主题。

二、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⑴、借助具体食物链,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⑵、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⑶、结合生命活动,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通过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够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有关能量流动的疑问。

⑵、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四、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五、学情分析“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六、教学准备本节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徐瑞萍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徐瑞萍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高二生物徐瑞萍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教材分析】该节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

一、本节教材内容: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3、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意义二、本节教材特点:1、设置了多个示意图通过“思考讨论”、“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以及整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3、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能量流动和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密切启下:能量流动总是伴随着物质变化。

与第三节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1、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和在生物学中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2、本节在考试中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学生已有相关的数学计算能力基础。

二、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教学目标】一、知识性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3、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技能性目标1、借助一条具体食物链,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通过赛达伯格湖图解的具体数据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运用能量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通过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的分析、思考,使学生体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体会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联系,体会生态农业的巨大魅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等手段对食物链、能量金子塔等进行直观演示。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2)能力目标:通过研究能量流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只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且比较抽象,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读书指导法、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用多媒体播放“鲁滨逊漂流到孤岛的图片”的图片,引发学生讨论:鲁滨逊应该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进而引入今天的新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一条食物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其中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从输入、去路与散失三个角度分析,明确摄入量、输入量、同化量、净同化量之间的关系,同时理解能量流动的源头、食物链的功能,我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的点评和补充,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并得出能量流动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先介绍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然后引入物质循环的内容。

通过对这两个过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分析和综合思维的能力,理解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及相互关系还比较陌生。

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仍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示来辅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3)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综合能力。

(2)通过构建物质循环的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尤其是碳循环。

2、教学难点(1)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去向分析。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过程。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完美版)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完美版)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说课主要内容:目标构建目标突破目标评价依据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依据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依据三: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能量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十分熟悉。

学习目标(构建):(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构建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建立系统观、物质和能量观。

(2)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通过定量分析赛达伯格湖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能量的变化,构建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及数学模型构建。

难点: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构建。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直观展示法、创设问题情境法、分组讨论法等。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逐一进行环节一、与生活练习,构建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PPT展示超市猪肉价格,近段时间以来由于猪肉价格猛涨,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部分人开始只吃素。

素食主义者认为:吃素能够缓解世界上存在的食物短缺问题。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它蕴含着怎样的生物学原理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学习。

环节二、突破重难点PPT展示赛达伯格湖生态图片,学生观察并构建一条食物链。

1、设置问题,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1)太阳能是如何进入藻类体内的?(2)鱼的摄入入量和同化量之间是什么关系?2、分组活动一:学生和食物链中的生物进行角色互换,分组讨论各自的能量来源和去向。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设计理念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模型的教学模式,从“如何在校园中设计一个景观池塘?”引入,贴近生活,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导入正课后,首先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和他研究的赛达伯格湖,将赛达伯格湖的食物链(网)简化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作为本节课的探究载体。

其次,再介绍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分析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最后,理解并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概念,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对能量流动的特点形成定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来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归纳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是看了教材好像懂了,但真正理解和应用起来却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若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学生既掌握不了知识,也会觉得很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地流动,而营养物质则通过循环作用不断地被回收。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面,对高中生物的优质说课稿进行探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转移原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

能量金字塔由底层的生产者,向上层的消费者逐步传递,每传递一层,能量都会减少。

在能量金字塔中,底层通常是植物,然后是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

在这个过程中,越往上,每个阶层所得到的能量和数量也都会逐渐减少。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1. 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食物关系的模型,它将一个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按照食物关系从底层到上层进行排列。

在食物链中,底层是植物,然后是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等。

以草原为例,植物(如草)为第一级,在一些昆虫、鸟类为第二级,食肉动物(如狐狸、豹子)则为第三级。

2. 食物网食物网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食物网始于光合细菌和细胞分裂细菌,细菌是最初生产者,再到植物,最后到达食肉动物。

食物网中,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每个食物网中的物种都有多个食物来源,也就是说一个物种既可能是前一级的消费者,也可能是后一级的营养供应者。

生态学家们认为,食物网是更接近真实情况的表达方式,因为它不仅考虑了单一物种之间的直接关系,还考虑了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在生态系统中,体内的有机物质都是由外界吸收获得的。

因此,这些营养物质也需要通过循环方式返回外部环境,以保持生态平衡。

其中两种重要的循环过程分别是氮循环和碳循环。

1. 氮循环氮是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同时在大气中的含量也很高。

氮循环包括吸收氮和步骤,其中吸收氮又包括固氮和硝化作用。

固氮:在一些细菌和植物的根结中,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气为氨,进而合成生物可利用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三)考纲要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四)教学目标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公开课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公开课说课稿)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与其他各部分知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二、说教法1.启发探究法:本节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材一看就明白,真正理解和应用却困难。

所以根据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能力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思考讨论,从而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充分发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2.直观教学法:采用直观的图片、图解,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1.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2.在本节课中,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作者:杨星宇卢晓梅彭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03期摘要:本文对所选课题说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指明构建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的优势,尝试将问题探讨编成数学计算题,引导学生定量分析问题,从宏观角度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认同科学饮食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分析;概念模型;数学模型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197-02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需要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完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已在必修一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内容对理解本课能量固定和流动方式起到了铺垫作用。

从高考角度看,通常定量考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说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运用能量流动特点解释具体生物链;尝试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关注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原则,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4.教学难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知识迁移的运用和计算。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1.说教法。

根据问题探讨鲁冰逊漂流记的故事,采用激趣法引导学生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问题;把定性地策略选择题改编成数学计算题,运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数量计算,运用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

2.说学法。

引导学生以草—兔子—老鹰这条食物链为载体,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构建能量流动过程的概念图,使知识系统化并将文字转为概念图。

三、说课时安排本节内容是重点内容,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讲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第2课时讲能量流动过程的计算问题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为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奠定了基础。

启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是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前提,同时也为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材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鲁滨逊荒岛生存中获取食物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详细阐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接着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

最后探讨了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

但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分析来加深认识。

同时,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2)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3)阐明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支配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讨论的学问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同学的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1.3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学问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力量目标】:ⅰ、指导同学构建能量流淌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同学定量地分析某个详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力量。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同学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进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预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纳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争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同学有较多小组合作阅历等状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争论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材分析
1.1 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为1课时)该节是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三小节.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作准备。

1.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挂图
2.教法分析
2.1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具体落实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教学法图形直观教学法迁移比较法
2.2 重难点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能量流动做好准备.
2.运用能量流动的动画,形象地演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3.联系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例,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4.运用教材中“能量金字塔”形象地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教学过程设计
3.1教学内容程序设计: 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进行知识点的教学.
导课:复习提问:1、一个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2、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
3、请大家写出一个通用的食物链图解式.
(学生回答并演板)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食物链的表达式的意思,及时总结出下一个营养级从上一个营养级获得物质和能量,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来进行流动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生
过程: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导学生
清晰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二、过程:能量的源头是阳光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食物链(网)是能量流动的总渠道
三、特点:单向流动: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研究意义: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其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