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2004_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2011年某市猩红热疫情分析报告
2011年某市猩红热疫情分析报告作者:赵春祥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10期[摘要] 目的通过猩红热疫情,分析出猩红热疫情在人群、地区发生时间等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提供依据,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方法将2004~2010年的猩红热疫情与2011年的疫情进行统计、对照、分析。
结果 2011年猩红热疫情与去年相比上升943.59%,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536.31%,连续3个月超出历史同期水平,有暴发态势。
结论2011年11月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月发病峰值,提示某市猩红热疫情有暴发可能,而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暴发疫情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猩红热;疫情;分析;传染病[中图分类号] R181.8+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179-022011年,某市的猩红热疫情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最高发病率,疫情的上升态势明显,有暴发可能,为进一步加强猩红热的预防控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近期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政府提供疫情防治的依据,以便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某市全年的猩红热疫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通过全面的疫情分析,及时采取了综合的防治措施,使某市的猩红热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没有造成暴发,同时也为今后的猩红热疫情防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4~2010年,某市猩红热发病率水平在1.94/10万~13.86/10万之间波动,2007年发病率最高,2004年发病率水平最低。
2011年,某市报告猩红热999例,发病率21.89/10万,无死亡病例,位居全市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第6位,与去年同期比上升536.31%。
尤其是11月份,报告猩红热407例,与去年同期比上升943.59%,疫情上升态势明显。
通过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分析显示,某市猩红热发病趋势连续3个月超出历史同期水平,且月发病水平与增长速度均较高,有暴发态势。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06
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拓展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与登革热的 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会出现“三痛征 ”和“三红征”,而登革热患者不会。另外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增高,而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减少。
流行性出血热与钩端螺旋 体病的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常表现为发热、酸痛、全身软 、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腓肠 肌疼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 度增高或正常。而流行性出血热会出现“三 痛征”和“三红征”,且有球结膜水肿、充
分布情况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最高。在我 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 源。
流行因素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包括家鼠和野鼠。此外 ,猪、犬等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之一。
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病毒经由宿主的唾液、尿、 粪等排泄物污染环境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 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消化道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消化道传播,如感染 者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后,易感 者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可感染 。
接触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直接接触传播,如易 感者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时,病毒可 通过皮肤、黏膜等处传播。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与增殖
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然后进入全身各组织器官,引 起广泛性的病理损伤。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包括保持居住环境卫生、清理垃圾、避免老鼠滋生等措施 。
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
疫情监测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包括临床病 例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及时发现 并确诊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观察
148• 临床研究 •流行性出血热疾病,属重要传染性疾病的一种,鼠类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染途径[1]。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肾损害及出血等,具有流传面积广泛、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
特归纳总结本中心于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检测出的18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流行特征与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讨论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特归纳总结本中心于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检测出的18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包括男性135例,女性52例;患者年龄位于20~75岁,平均年龄(45.3±2.1)岁;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肾损害及出血状况。
1.2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运用SPSS17.0软件加以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并用率(%)进行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分析187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可知以下结论:2.1 性别分布:187例患者中,有男性135例,女性52例,男女患者各自占比分别为72.19%及27.81%(χ2=39.402,P<0.05),表明男性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人数。
2.2 年龄分布:统计患者年龄可知,年龄21~45岁的为173例,占比92.51%,余下14例患者年龄21~45岁,占比7.49%,(χ2=144.570,P<0.05)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发病对象以青壮年人群为主。
2.3 发病时间分布:据检测时间可知,有164例患者是于2016年的11月、12月及2017年的1月时间段至本中心检测,占检测总人数的87.70%,只有13患者检测时间不处于该区间,占比为12.3%,(χ2=113.703,P<0.05),由此得知,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发病时间主要是2016年的11月、12月及2017年的1月。
2.4 职业分布:统计187例患者职业得到,农民人数为124例,占比为66.31%;工人人数为27例,占比为14.44%;其余职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及户外工作者,人数为36例,占比为19.25%;农民、工人总人数为151例,占比为80.75%,与其他职业人数比较(χ2=75.645,P<0.05),表明农民及工人中发病率较高。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7、流行性出血热
对疫区进行环境整治,消灭携带病 毒的鼠类等动物,阻断传播途径。
国际合作与交流
信息共享
经验借鉴
加强国际间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信息 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疫情挑战。
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防控 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防控策略。
技术交流
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技术的国际合 作与交流,提高防控水平。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传播方式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等排泄物传播。 病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和母婴等途径传播。
病毒的变异与进化
变异类型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变异类型包括抗原变异、基因变异和毒力变异等。抗原变异是指病毒表面抗原的变异,导致 病毒的免疫逃逸;基因变异是指病毒基因组的变异,可能导致病毒的复制能力和致病性的变化;毒力变异是指病 毒毒力的变异,可能导致病毒致病性的增强或减弱。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7、流行 性出血热
目录
CONTENTS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策略 • 流行性出血热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传播。
进化机制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进化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压力等。基因突变是病毒进化的基础,可以产 生新的变异株;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病毒株,导致病毒的多样性;选择压力是病毒进化的关键因素,适应环境 变化的变异株会被保留下来。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CHAPTER
2011年某市猩红热疫情分析报告
2011年某市猩红热疫情分析报告[摘要] 目的通过猩红热疫情,分析出猩红热疫情在人群、地区发生时间等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提供依据,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方法将2004~2010年的猩红热疫情与2011年的疫情进行统计、对照、分析。
结果 2011年猩红热疫情与去年相比上升943.59%,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536.31%,连续3个月超出历史同期水平,有暴发态势。
结论 2011年11月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月发病峰值,提示某市猩红热疫情有暴发可能,而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暴发疫情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猩红热;疫情;分析;传染病2011年,某市的猩红热疫情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最高发病率,疫情的上升态势明显,有暴发可能,为进一步加强猩红热的预防控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近期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政府提供疫情防治的依据,以便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某市全年的猩红热疫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通过全面的疫情分析,及时采取了综合的防治措施,使某市的猩红热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没有造成暴发,同时也为今后的猩红热疫情防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4~2010年,某市猩红热发病率水平在1.94/10万~13.86/10万之间波动,2007年发病率最高,2004年发病率水平最低。
2011年,某市报告猩红热999例,发病率21.89/10万,无死亡病例,位居全市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第6位,与去年同期比上升536.31%。
尤其是11月份,报告猩红热407例,与去年同期比上升943.59%,疫情上升态势明显。
通过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分析显示,某市猩红热发病趋势连续3个月超出历史同期水平,且月发病水平与增长速度均较高,有暴发态势。
1.2 方法将2011年的猩红热疫情与2004~2010年的疫情进行统计、对照、分析。
2 结果2.1 时间分布2011年猩红热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呈双峰发病,高发月份是6月和11月,发病特点为学校寒暑假期间减少,开学后逐渐增多。
某市2005年至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
Au u t 0 , o ., .4 g s 1 V 1 No 2 2 1 9 维蛋 白原 、凝血 因子 V和凝血 因子Ⅷ等 ,从 而发挥溶栓 作用。脑 室引
流加上 尿激酶脑 室内灌注 ,可 以加快脑室 内血 块的溶解 ,利于血肿尽 早排 出, 同时尿激 酶可 以通 过脑 内血 肿破人 脑 室的 裂 口进 入脑 内血 肿 ,将 其溶解后流入 压力低 的脑 室内 ,再通 过引流管被 引出体外 ,进
例 ,死 亡3 ,病死 率81 例 . %,生活基 本 自理者 1例 (2 %) ,生活部 1 3. 4 分 自理者 l例 ( . 5 41 4 %),生活不 能 自 理者8 (3 %)。 例 2. 5 尿激酶是人血 液 中的尿激酶原 在部分 降解后从 尿液 中排 出的一 种 丝氨 酸蛋 白酶 ,为血纤蛋 白溶酶原激 活剂 ,可将 纤溶酶原转 化为纤溶 酶 。尿激 酶能催 化裂解纤溶 酶原成纤溶 酶 ,能 降解纤维蛋 白凝块和纤
1 例死 于严 重肺部 感染 ,1 例死 于颅 内感染 ,病 死率 81 .%。 引流时 间 4 1d - 4 ,平 均93 l住 院时 间1 ̄ 2 ,平均 2 .d . d 53d 25 。意识 障碍恢 复 情 况 :1 内清醒 1例 (5 %) - 周 内清醒 1例(82 )  ̄ 周 内2 N 9 5. ,12 9 3 3 - ,2 3 % 例
或复查c 引出血肿量9%以上 ,血肿基本消 失后方可拔管 。此外 ,本 T 0 组患者术后3 例死亡 ,1 死因为再次 出血 ,l 例 例死 于严 重肺部感染 ,1 例 死于颅 内感 染 ,术 中、术后应严格 无菌操作 ,合 理的应用抗 生素治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来更好的控制疾病。
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时间分布情况与发病人群分布情况。
结果:流行性出血热一年四季均会发病,但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其中高发季节为3~6月份及10~12月份,此两季节中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流行性出血热3~70岁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20~4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民发病率高于工人及学生/野外作业者。
结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措施较多,通过灭鼠与接种疫苗可有效控制疾病,对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可提升其健康意识,最大程度上降低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Analysis of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HFSun Ling(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lin District,Suihua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2072)[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HF.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0 patients with EHF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HF were analyzed, and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to better control the disease. The time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EHF were analyzed. Results: epidemic haemorrhagic fever (EHF) occurred all the year round, but there were still significant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high incidence seasons were March to June and October to December, and the mortality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se two seasons. Epidemichemorrhagic fever can be found at 3~70 years of age, the highest age group is 20~45 years old,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mal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The incidence rate of farme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orkers and students / field workers.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EHF. The disease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deratization and vaccination. Health education for high-risk groups can improve their health awarenes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to the greatest extent.[Key words]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流行性出血热是感染科常见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由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1],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发热、充血、出血、肾脏损害及休克等症状[2],对其健康有严重威胁,主要通过气溶胶、呼吸道、虫媒及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尽早发现并诊断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传染率,改善患者预后[3]。
流行性出血热22例临床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22例临床分析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广泛损害为病理特征,在临床上主要有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三大症状。
黑线姬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
发病有两个高峰:春夏季(5.6月)及秋冬季(10月-次年1月)。
我院2009.6-2011.6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22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诊断均符合卫生部1997年制定的《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22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2.5岁。
其中病情分型:轻型5例,中型13例,重型4例。
1.2 流行病学资料1.2.1 地域分布市区7例,农村15例。
1.2.2 时间分布 1~4月份8例,5~8月份6例,9~12月份8例。
1.3 临床表现 22例患者中均有发热症状,最高体温达39.5℃。
头痛4例,眼眶痛2例,腰痛7例,胸闷、气短5例,胃肠道症状22例。
皮肤潮红6例,出血表现8例,肺部病变7例,心血管改变6例,肾区叩痛4例。
1.4 实验室检查1.4.1 血液学指标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lgM、lgG均阳性,白细胞升高10例,血小板下降12例,血清铁蛋白异常15例,肾功能异常12例,肝功能异常14例。
1.4.2 尿液指标尿蛋白阳性14例,尿隐血阳性10例,尿管型1例,红细胞镜检阳性9例。
1.4.3 超声检查心脏改变6例,肾脏改变5例,腹水8例。
1.4.4 胸部X线肺纹理改变4例,胸水3例。
1.5 治疗及转归患者经过积极抗病毒、保肝、利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透析等综合性治疗,2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后出院,无一例死亡。
2 讨论2.1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广泛性小血管损害,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脆性增加及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出凝血障碍。
临床特征一般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观察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同时观察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选用我院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收治6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为例,分析所有患者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观察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疾病发生时间特征为在3月至6月、10月至12月发病几率高于其他时间段。
经过研究发现年龄在20~45岁发病例数为40例,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发病情况,农民发病情况明显高于工人,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结论:加强疾病的预防意识对降低患者发病率有积极意义,在开展疾病预防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传染源进行消除,加强灭鼠工作,加强疾病预防宣传工作,积极鼓励人们进行疫苗接种,进而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发生。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预防控制措施;临床观察Analysis of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observ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Zhou Hao(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rbin 150056,Heilongjiang Province)[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and to obser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60 cases of EHF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20 to Nov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all patients and obser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was higher in March to June and October to December than in otherperiod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cases of 20~45 was 40 case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ages, the incidence of farme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orkers, and the incidence of 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omen.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s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prevention,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elimination of infectious sources, strengthen the deratization,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publicity of diseases, and actively encourage people to vaccinations,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HF.[Key words]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clinical observation流行性出血热是我省临床感染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疾病发生原因多是因为患者因鼠咬、鼠蚤等感染汉坦病毒引起的疾病[1],疾病发生早期出现“三红”、“三痛”症状,后会对患者肝肾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极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 EHF 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 HFR$。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
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
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
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发热期的治疗(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
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
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
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
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1000〜2000ml静脉滴注。
140例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分析
140例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对14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40例患者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
结论: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采取综合全面的、预见性的临床护理措施,这是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护理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性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低血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1]。
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病例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2]。
因该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很高,对护理水平要求很高。
我科于2010年9月~2014年9月共收治14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具体护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40患者中男69例,女71例;年龄31岁~68岁,平均41.5岁。
2护理2.1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加之该病发病急、病情重,患者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
护士要熟练掌握有关该病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与相关的治疗与护理,及时解答患者的各种顾虑,多讲解好转的病例,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能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病情,加强与患者沟通,调整患者心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2常规护理①病室环境:室内应清洁、安静、空气新鲜、保暖,病人入院后,应卧床休息,不要随意搬动,尤其是发热期及低血压期病人。
②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防交叉感染。
早期病人的血液、尿液及其他排泄物污染的用具,均应消毒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各项治疗技术,如注射、穿刺、导尿、插管等,必须保证无菌,以防院内交叉感染。
③饮食护理:饮食应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流汁或半流饮食,以清淡、容易消化饮食为宜。
2.3 病情监测护理本病具有病情危重且变化快的特点,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和防治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出血等。
2004—2012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2 1 0 0 0 9
【 摘 要】目的 了解近 1 O年来全 国流 行性 出血热 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为疾病 防疫提供建议和科 学依 据 。方法 从 中国 C D C法定
报告传染病数据库 中获 取全 国 2 0 0 4 -2 0 1 2 年 出血热的疫情资料 , 采用 描述性流行病学等统计 学方法对数据进 行分析 。结 果9 年来 全国 3 1 个省 市均有 出血热病例发生 , 累计报告病例 1 2 3 4 7 6例 , 年平均报告发 病率 1 . 0 4 1 9 / 1 0 万; 共报 告死亡病例 1 3 9 1 例, 年 均死 亡报告率 0 . O 1 1 7 / 1 0万。全年龄段 皆可发病 , 但发病主要集 中在青壮年人群 ( 3 0 5 9岁 ) 。发病时间主要集 中 在 春夏季节 ( 4 — 6月) 和秋 冬季 ( 1 0 ~ 1 2月 ) , 发病 重灾 区位于黑龙江省 、 吉林 省 、 辽 宁省和陕西省 。结论 2 0 0 4 -2 0 1 2年中国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趋势呈现先下 降后 小幅 回升趋势 , 发 病患者在年龄方面存在差异 , 发病 疫情 具有时间和地 区特征
1资 料 与 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2 0 0 4 -2 0 1 2年我 国流行性 出血热 数据从 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 中心建立 的“ 公共卫生科 学数 据中心” 中下 载 。 数据包 括 3 1 个省、
直辖市 和 自治区数据 。
1 . 2 数 据 分 析
2 . 2发 病 患 者年 龄 分 析
8 . 8 3 %, 死亡人群 年龄 主要集 中在 4 0  ̄ 5 9 岁, 2 0 0 4 -2 0 1 2年 我 国 累计 报 告 流行 性 出血 热 病 患者 1 2 3 4 7 6 比例 占总死亡人群的 2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研究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研究作者:王欣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总结出有效的预防以及控制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医大四院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对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预防以及控制措施。
结果研究发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休克等,该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至46岁之间,发热类型主要包括稽留热、弛张热以及不规则热,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双下肢膝关节痛等症状。
结论生活、工作环境较差的群体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对其实施针对性预防以及控制措施有助于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于机体受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入侵引发机体出现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具有病死率高、病程较长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1]。
我中心为了观察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预防以及控制措施,对医大四院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医大四院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57:29;患者的年龄介于19至57岁之间,患者年龄均值为(45.67±2.44)岁;其中,有3例(3.49%)患者年龄小于20岁,有12例(13.95%)患者年龄介于20至30岁之间,有47例(54.65%)患者年龄介于31至46岁之间,有24例(27.91%)患者年龄介于47至57岁之间;有34例(39.53%)患者为农民,有22例(25.58%)患者为民工,有15例(17.44%)患者为市郊居民,有11例(12.79%)患者为野外作业者,有3例(3.49%)患者为教师,有1例(1.16%)患者为机关干部。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采取防鼠、灭鼠等措施,减少鼠类携带病毒的机会。
加强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2
01
疫情报告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疫情,确保疫情得到及时处理。
疫情管理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疫情的扩散,防止疫情蔓延。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报告和管理
流行性出血热的社会影响和公共卫生意义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与防控等。
回顾总结
通过对流行性出血热课件的学习,我们对该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同时也了解了该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控措施等。
目前,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和治疗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疫情报告不及时、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等。
低血压休克期:发热期后,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充血出血期:患者皮肤出现充血、水肿、瘀点和瘀斑,以腋下、腋前、眼结膜等处最为常见。
肾损害期:肾损害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和尿毒症综合征。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
01
02
03
பைடு நூலகம்
04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患者会出现突发的高热,体温常超过39度,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头痛、眼痛等症状。
发热
毛细血管损伤
出血
全身中毒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会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紫癜等出血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呕血、便血、血尿等内脏出血。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张春;马建新
【期刊名称】《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年(卷),期】2007(22)1
【总页数】3页(P38-40)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肾综合症出血热;综合性防治措施;病毒性出血热;人民健康;疫情资料;流行形式
【作者】张春;马建新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分析研究 [J],
2.核心素养视角下我国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走向——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 [J], 王静;马勇军
3.近年来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张智勇;金涛;孙文波
4.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J], 王学娟;陈继永
5.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吴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4-2012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2004-2012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傅明慧;杨华富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4(000)028
【摘要】目的:了解近10年来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疫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
方法从中国CDC法定报告传染病数据库中获取全国2004-2012年出血热的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9年来全国31个省市均有出血热病例发生,累计报告病例12347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0419/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1391例,年均死亡报告率
0.0117/10万。
全年龄段皆可发病,但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30~59岁)。
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4~6月)和秋冬季(10~12月),发病重灾区位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陕西省。
结论2004-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趋势呈现先下降后小幅回升趋势,发病患者在年龄方面存在差异,发病疫情具有时间和地区特征。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傅明慧;杨华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0009;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天门市2004-2012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2.大连市甘井子区2004-2012年甲乙类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3.云南省2004-2012年戊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4.大连市金州新区2004-2012年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5.广西昭平县2004-2012年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 ( EHF) ,简称出血热,是一种 由鼠类带毒传播,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特 征的传染病,此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出血热全 年均可散发。邵武市 2004—2011 年累计报告 EHF 171 例,通过个案调查发现,极少有明确的流行病 学接触史,城区病例远高于农村病例。为探究邵武 市疫 情 持 续 散 发 因 素,分 析 EHF 流 行 特 征,为 EHF 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邵武市 2004—2011 年 171 例 EHF 分析如下。
讨论
2004—2011 年邵武市 EHF 持续高度散发,发 病率远 高 于 福 建 省 平 均 水 平,为 高 发 区 之 一[1], 其中 2006—2008 年 2—7 月明显高于 8—12 月,呈 单峰分布,说明以家鼠型为主[2,3],发病季节呈明 显春夏高峰型[4]。城区病例远高于农村,109 例城 区病例中 38 例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 均在城区居 住满 1 年以上) ,多数居住在工棚、鱼鸭养殖场、 山边等城乡结合部,可能与居住卫生条件较差,感 染机会增加有关。
月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月 合计
1
3 1 3 3 1 8 0 0 19
2
1 1 7 2 1 6 2 0 20
3
0 4 6 4 3 7 5 4 33
4
3 3 2 1 2 0 4 4 19
5
1 3 1 6 1 0 6 1 19
6
4 0 1 3 3 0 4 1 16
临床症状以胃肠道症状突出[5],其中 128 例 ( 74. 85% ) 以呕吐、恶 性、腹 痛 为 主 述 入 院。体 温≥38. 5 ℃ 的 124 例,其中 40 ℃ 以上 39 例。部 分病例先收住消化道内科再转入泌尿内科,临床上 应引起高度重视,对胃肠道症状病例进行常规检 查,建议早期进行血清特异性检查,以避免误诊和 漏诊,延误治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流行性出 血热 IgM 抗体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特异性 强,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6]。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邵武市 2004—2011 年流行性出血热 病例疫情报告卡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人口资 料来源于邵武市统计年鉴。 2 方法 病例诊断按照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及处理原则》 ( GB 15996—199) 及 ( 《流行性出血 热诊断标准》( WS 278—2008) 。用笼夜法在居民 区捕鼠,统计鼠密度和种群构成。鼠间感染情况监 测: 对捕获的鼠类解剖取鼠肺、鼠血清进行出血热 病毒抗原检测 ( 此项工作由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承担) 。 3 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P < 0. 05 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1 例病例中,没有发生聚集病例,所有病例 之间 均 无 关 联 史。只 有 3 例 有 明 确 接 触 鼠 类 史 ( 被鼠咬、打鼠、清理死鼠、睡眠时头面部被鼠爬 过各 1 例) 。其余病例仅承认工作和房屋的附近有 鼠粪和鼠迹或有鼠活动,但家内均无。109 例城区 病例 ( 居住地) 中 71 例 ( 65. 14% ) 为城区居民, 均居住在装修过的家中,均否认与鼠类或鼠分泌物 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说明 EHF 非野外作业感染因 素增加,临床诊断中流行病学史、职业史仅供参 考。
近年邵武市市政建设、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大 面积的拆迁旧居,新旧建筑之间裸露的地面、管 道、暗沟还有快速发展遍布城乡的餐饮业成了鼠类 孳生和繁殖的理想场所,宾馆、酒店、饮食店尤其
非固 定 场 所 的 流 动 餐 饮 摊 点,增 加 了 灭 鼠 的 难 度[7],因此要彻底消灭 EHF 路还很长。
防控建议: ( 1) 灭鼠工作虽然是爱国卫生运 动范畴,但一个城市要将灭鼠工作纳入常态化管 理。降低家鼠尤其是褐家鼠密度,可控制本病在我 市的扩大流行[2]。 ( 2) 将灭鼠纳入城市开发管理 项目之一,房屋拆迁前后务必采取有效的灭鼠措 施,效果以开发前后鼠密度监测为依据。 ( 3) 对 餐饮业 及 周 围 环 境 建 议 采 取 定 点 集 中 反 复 灭 鼠。 ( 4) 建议有条件的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 常规 EHF 抗体检测。 ( 5) 建国后许多传染病及地 方病得以消灭或基本控制,年轻医师出血热等传染 病知识相对薄弱,建议医院采取定期培训方式加强 临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 6) EHF 疫苗接 种率低,EHF 高度散发,且属于暴露前免疫,接 种对象难以确定,应加强宣传,提高 EHF 疫苗接 种率。( 7) 邵武市 EHF 病例多数症状较轻,病死 率低,导致民众对 EHF 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而邵武市地处福建省最大的林区,建议加大传染病 防治宣传力度,普及 EHF 防治知识,引导民众养 成健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行为以及职业防护 意识。
[5] 闫淑彦,任春平.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期病情观察及 护理 [J]. 吉林医学,2010,31 ( 14) : 2092 - 2093.
[6] 区文华,苏锡康,戴伟良,等.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 IgM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意义 [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 28 ( 1) : 41 - 42.
[3] 叶素贞,黄家梅. 南平市 2006—2009 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 病学分析 [J]. 海 峡 预 防 医学杂 志,2010,16 ( 6 ) : 44 - 45.
[4] 刘会敏. 2005—2007 年邢台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及防制 对策 [J]. 中 国 媒 介 生物学 及控制 杂志,2008,19 ( 5) : 471 - 473.
浙江预防医学 2012 年第 24 卷第 6 期 Zhejiang Preventive Medicine,Jun. 2012,Vol 24,No. 6
·31·
邵武市 2004—2011 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李标雄
中图分类号: R373. 3 +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 0931 ( 2012) 06 - 0031 - 02
作者单位: 厦门市集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2
3 时间分布 2004—2011 年每年均有发病,其中 2006、2007、2009 和 2010 年均超过 20 例,没有明 显的高发年份,每年 1—7 月为发病高峰,见表 1。
表 1 2004—2011 年 邵武市 EHF 各月份发病情况 ( 例)
参考文献
[1] 李宏,洪荣涛,黄文龙,等. 2004—2007 福建省流行性出血 热流行特 征 分 析 [J] . 中 国 人 兽 共 患 病 学 报,2009,25 ( 1) : 59 - 62.
[2] 严延生,王灵岚,吴守丽,等. 福建省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病学调查 [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 ( 9 ) : 849 - 851.
7
3
1
4
1
0
0
0
1
9
8
0
0
0
0Hale Waihona Puke 0121
1
9
0
0
0
2
1
1
2
0
6
10
0 0 3 2 1 1 3 2 12
11
0
1
0
2
1
1
1
1
7
12
0
0
2
1
3
0
0
0
6
年合计 15 14 29 27 17 25 29 15 171
4 人群分布 病例年龄为 15 ~ 76 岁,平均年龄 44. 3 岁,86% 年 龄 在 30 ~ 60 岁 之 间。男 性 114 例,女性 57 例,男女比例 2 ∶ 1; 男女发病率分别 为 9. 32 /10 万和 4. 76 /10 万,男性高于女性,性别 间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χ2 = 17. 880, P < 0. 01) 。职业: 农民 73 例,42. 69% ; 工人 27 例, 占 15. 79% ; 无业 23 例,占 13. 45% ; 家务 19 例, 占 11. 11% ; 商业 10 例,占 5. 85% ; 离退休 7 例, 占 4. 09% ; 学生和干部各 6 例,各占 3. 51% 。城 区 ( 市区 3 个 街 道 ) 109 例, 占 63. 74% ; 乡 镇 ( 7 个乡镇) 62 例,占 36. 26% ,城乡发病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 χ2 = 91. 344,P < 0. 01) 。 5 鼠密度监测 2009 年 11 月 13—16 日在通泰街
结果
1 发病概况 2004—2011 年邵武市累计报告 EHF 171 例,年发病率为 ( 4. 65 ~ 9. 66) /10 万,平均 7. 06 /10 万,死亡 3 例,病死率 1. 75% ,各年间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 196. 418,P < 0. 01) 。 2 地区分布 病例主要分布在市区通泰、昭阳、 水北 3 个街道以及和平、肖家坊、大埠岗、城郊、 水北、沿山、大竹镇 7 个乡镇,病例呈高度散发。
[7] 高菊英,韩 永云,齐福 菊,等. 大 连市 2001—2003 年鼠密 度调查 [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15 ( 4) : 293. ( 收稿日期: 2012 - 01 - 09)
·32·
浙江预防医学 2012 年第 24 卷第 6 期 Zhejiang Preventive Medicine,Jun. 2012,Vol 24,No. 6
道的城富、熙春居委会居民区布放鼠笼 3 天共 252 个鼠笼,捕获老鼠 40 只,鼠密度为 15. 87% 。鼠 类种群构成为褐家鼠 36 只,占 90. 00% ,为主要 鼠种; 黄胸鼠 3 只,占 7. 50% ; 臭鼩鼱 1 只,占 2. 50%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捕获的 40 只 鼠类应用免疫荧光法对鼠肺标本进行出血热抗原检 测,检 测 出 出 血 热 抗 原 阳 性 6 份, 阳 性 率 15. 00% ,全部为褐家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