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课标二轮历史复习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 晚清史(下)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下册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初中历史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

2. 中国现代史: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两党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3. 世界史: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学期历史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二、自主复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自主复习相关知识点。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教师针对复习提纲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互动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包括问答、填空、选择等形式。

2. 教师选取部分竞赛题目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复习成果,提醒学生注意历史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历史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包括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历史地图、历史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建议:1.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突出重点知识点。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教案

一、1840—1901年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比较表启示:1、落后就会挨打,强大无人敢欺;弱国无外交2、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刻苦学习,立志报国。

一、单线选择题1、小明要了解有关近代香港历史史实,可以查阅下列哪一个条约()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右图的照片,使你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中,英军攻陷浙江定海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军在南京城烧、杀、抢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廉价原料,倾销工业品;B、清朝统治腐朽C、林则徐的虎门销烟D、道光帝昏庸无能4、“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沉痛的挽联,是人们为哀悼一位民族英雄而撰写的。

这位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B、郑成功C、林则徐D、邓世昌5、下列有关《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6、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哪一款内容对我国民族经济发展危害最大()A、割地B、赔款C、通商D、设厂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7、鸦片战争是_____________的开端,五四爱国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农民运动是___________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勇抗击列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____________运动。

9、《马关条约》签订的双方代表,中国是__________;日本是________;10、沙俄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_____多万平方千米。

三、连线题(请用直线把相关内容连接起来,每线1分,共10分。

)11.请将下列战争与相关条约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连起来。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中考复习教案备课:历史教研组中国近代史一、【基础知识】1840年至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时期;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1、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

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这次运动的意义是: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4、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整个新疆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5、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中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图6、1900年,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侵略中国,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危害性)7、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前期)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后期)为目标创办民用企业,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还有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些企业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8、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9、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称戊戌变法,在变法中只有湖南督抚陈宝箴支持变法,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即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这次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

3. 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特点3.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 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

2.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2.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3.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和作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地位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

2. 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

初中历史清朝教案模板下册

初中历史清朝教案模板下册

初中历史清朝教案模板下册
课题:清朝的兴衰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朝的历史背景、建立和发展,掌握清朝的主要政治、经济和社会特点,理解清朝的衰落原因。

教学重点: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清朝的主要政治和经济政策,清朝的衰落原因。

教学难点:清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清朝衰落原因的多方面分析。

教学准备:教材《历史第八册》(下册),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展示清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引发学生对清朝的兴衰问题的思考。

二、讲授(30分钟)
1.清朝的建立和发展:皇太极建立后金政权、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的政绩、雍正皇帝的“摄政”时期。

2.清朝的主要政治和经济政策:封建集权、科举制度、闭关锁国政策、钱法等。

3.清朝的衰落原因:政治腐败、外国侵略、民族矛盾等。

三、讨论(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清朝衰落的原因,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清朝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让学生总结清朝的主要特点和衰落原因。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以“清朝的兴衰”为题,写一篇小结,总结清朝的主要政治、经济和社会特点,分析清朝衰落的原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清朝的建立、发展和衰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 教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 教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 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学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 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的代议制,再到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 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矛盾和冲突,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英国侵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运动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成果及评价。

4. 戊戌变法: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

5. 辛亥革命: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事件的主要内容、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各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事件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各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鸦片战争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第二课时:太平天国运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分析运动失败的原因。

3. 第三课时:洋务运动讲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成果及评价,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4. 第四课时:戊戌变法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5. 第五课时:辛亥革命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地位。

六、教学内容6. 五四运动: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7. 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成立背景、过程、意义。

8. 抗日战争:战争的过程、主要战役、抗战胜利的意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统编版通用)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统编版通用)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

解密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考点热度★★★★★2022年高考涉及知识点分布考点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2022 广东卷06)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2022 山东卷06)洋务运动的目的(2022 浙江卷1月10)薛福成的海防思想与中体西用(2022 全国甲卷07)戊戌变法的策略未能统一(2022 全国乙卷05)戊戌变法的策略与减少变法阻力(2022 浙江卷6月10)严复的《天演论》与思想启蒙(2022 浙江卷6月08)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22 湖南卷07)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传统手工业(2022 浙江卷1月11)一战期间近代工业的发展(2022 浙江卷6月09)甲午战后商办工业的发展(2022 全国甲卷0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列强经济侵略的抵制列强侵华(2022 全国甲卷0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022 北京卷07)列强瓜分中国与英国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2022 浙江卷6月08)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2022 辽宁卷07)新式学堂中各国教习人员与列强侵华近代西学东渐(2022 北京卷06)《海国图志》与开眼看世界(2022 湖南卷06)近代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核心考点一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一、天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阶级矛盾:腐朽的专制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自然灾害: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也激化了阶级矛盾西方宗教思想的传播,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太平天国的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内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特点:革命性: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方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未能真正实施(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度,也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落后性:固守小农经济(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实际上未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4、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内容:效法西方,兴建铁路、公路,仿制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银行,推广保险;兴办医院和学校,设鳏寡孤独院、育婴堂;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游通上、进行文化交流等。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 认识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英国对华鸦片贸易、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

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关系: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走向近代化,激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

3. 探讨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 掌握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状况。

3. 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过程:内忧外患、同治中兴、洋务派的发展。

2. 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业的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

3.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2. 分析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探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的重要性。

第三章:戊戌变法与近代政治制度的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戊戌变法期间政治制度的改革内容。

3. 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与过程: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

2. 戊戌变法期间政治制度的改革:废科举、兴学堂、改官制。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简介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简介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简介作者:李隆庚来源:《历史教学》2000年第12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修订本),作为21世纪初的新教材,将于2001年春季在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等十多个省(市)开始使用。

关于本书的编写特点,在上册教科书使用时已作过介绍,本文仅对下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作些简要说明,以便于教师理解使用。

一、本册教科书的编订情况人教社历史室曾于1997年根据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了供21世纪初的高中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本)上、下两册,于1997年秋起率先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使用。

经过三年试验,两省一市的广大师生对这两册新教科书反映很好,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编得最好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肯定。

然而,在试验中也发现新教材有些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使学生负担过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虑不够,教材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完善。

另一方面,为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材的需要,1999年教育部对1996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作了修订,重新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此,人教社历史室对1997年编写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本)作了修订,改为“试验修订本”。

二、教科书内容的调整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下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内容,上起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下迄20世纪末。

其中包括近代史部分的“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和现代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历史。

这次修订后新教材的内容与现行教材比较,有两大变化。

1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

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占有中国近代现代史时间的1/3,而现行的高中教材,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共和国史的内容只有10个课时,内容十分简略,不能反映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尤其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高考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高考研究课(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

高考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高考研究课(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

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维护封建
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
答案:A
4.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
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
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
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
)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4.(2017·全国丙卷)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
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
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
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 材料主旨拟定论题,可以是中西文明冲突或中国近代化趋势, 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其次要围绕 论题进行阐述,以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知识为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 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材料现象发生在
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
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
所以答案选 B 项。A 项明末清初时期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
D 两项均晚于 B 项。
答案:B
2.(2017·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专题3 晚清史(下)时间:20世纪初阶段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这一时期中国出现社会大变革。

两大矛盾合流;清廷被迫实行新政,并逐步仿行宪政;民族资本得到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立宪派推动立宪运动受挫,转而支持革命;袁世凯与帝国主义等勾结,篡夺政权。

【时空穿梭】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1903年,清末新政;清政府设商部,奖励工商1905年,孙、黄等在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废除科举1906年,9月,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黄花岗起义;组建“皇族内阁”;发布“铁路国有”法令;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结束【温故知新】一、三民主义1、背景:(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近代诸多救国的改良方案屡屡碰壁;(3)孙中山的革命学习(在英国):广泛学习西方政治理论;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4)革命实践: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广州武装起义;1905年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

2、思想渊源:(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流亡海外期间,孙中山考察西方社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他把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等同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类比成美国的“民有、民治、民享”。

(2)中国传统思想: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中最富特色、最具创意的部分,其思想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启迪。

他曾经把民生主义归结为“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并对“天下为公”十分赞赏,把“大同”视作自己的“理想国”。

(3)社会主义等其他思想:孙中山还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

这些都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渊源于多元的人类文化优秀遗产,并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不断融铸创新。

3、提出:(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2)同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该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4、评价: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③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改善民生的愿望;④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土地革命纲领也没有彻底)。

二、清政府的宪政之路1. 背景:20世纪初,(1)帝国主义要求清政府政治适度现代化;(2)立宪派积极展开活动,主张实现君主立宪;(2)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需要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

2. 过程:(1)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2)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有三大好处,即“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于是发布“预备仿行宪政”谕旨;(3)1908年,清政府仿日本宪法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以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4)立宪派掀起三次国会请愿活动,均遭压制;(5)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并指责立宪派,汉族官僚与立宪派均极为失望,转而支持辛亥革命,清政府众叛亲离。

3. 评价:“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一个骗局,但客观上开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1)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2)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调整和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2000多年的专制政体,不自觉地向政治近代化迈进;(3)极大地传播了宪政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辛亥革命1、背景:(1)列强:加紧掠夺,民族危机加深;(2)清政府:内外交困,实施新政(内容:奖励实业、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和“预备立宪”,客观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革命思想传播:①思想: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②阵地:上海、日本东京;③宣传家:章炳麟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等。

(4)建立民主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其他团体纷纷建立;(5)中国同盟会成立:①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孙中山概括为三民主义);③机关报:《民报》。

(6)思想论战:①对象: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②焦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7)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8)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引发风潮,清调湖北新军入川。

2、武昌起义:(1)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

随后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2)响应: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纷纷响应,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1)1911年底,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颁布,①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民族平等;③国民的自由和权利;④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特别提醒: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

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政治上它没有完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经济上它没有根本触动封建经济制度;封建制度在根本上没有改变。

)4、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1)历史背景:①袁世凯掌握北洋军、清政府的实权;②列强、立宪派、旧官僚支持袁世凯;③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妥协。

(2)满清结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覆灭。

(3)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辛亥革命评价:①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④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⑤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2、发展的原因:(1)列强:甲午战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2)清政府: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清末新政: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3)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斗争(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4)民族资本家:①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②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

3、影响:①民族资本发展,并由沿海向内地扩展;②民族资产阶级此后登上政治舞台,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五、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服装:鸦片战争后:从通商口岸开始,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生活;(2)饮食:鸦片战争后: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等,吃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①西式建筑:随着通商口岸开放日多,租界、使领馆区设立;②中国建筑:中国传统民居外,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2、交通工具的进步:(1)水运:①鸦片战争后:外商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

(2)铁路:①最早的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淞沪铁路,不久被拆毁。

②中国铁路的诞生: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③奠定格局: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

(3)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4)航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3、通讯工具的进步:(1)电报电话: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

④20世纪初,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晚清邮政: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4、报刊与电影:(1)诞生:①报纸出现:外国人办报,如《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②“新闻”诞生:太平天国运动的报道广受关注。

(2)发展:①扩展:1872年在上海创办《申报》是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②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维新运动办报宣传维新思想;辛亥革命,在报刊上革命派则同维新派论战。

(3)电影:19世纪末,传到中国。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