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合集下载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亡国灭种 名称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签订条约 影响
2.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1)这些地 区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2)列强这 样做的目的 是什么?
1905
保国保种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代表 1898年成立保国会 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1)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 景?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了《辛丑 条约》,民族危机严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 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3)面对列强 的侵略,中国 人应该怎样才 能避免国家分 裂?
探究“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的提出 ①清朝后期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 1894-1895 的觉醒。 ②甲午战后,保国保种; ③1905年,清腐败无能,革命派提出推翻清 政府的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资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和“驱逐鞑虏”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观有何变化? 请绘制结构图表示。 2)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 了什么作用?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 掌握“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思想的演变过程;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2. “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和发展;3. 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

三、教学重点:1.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2. “驱除鞑虏”思想的演变过程;3. 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听课、讨论、分组钻研;2.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问题解答;3. 视频资料展示、案例分析、教室互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背景。

2. 进修:分组讨论“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学生展示钻研效果并进行讨论。

3. 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4. 总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判:1. 学生教室表现评判:包括参与讨论、表达意见、思维活跃度等方面;2. 作业成绩评判:安置相关作业,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水平;3. 考试评判: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2. 教学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 教室教具:白板、笔、纸张等。

八、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思想演变过程的文章;2. 小组钻研:分组钻研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并撰写钻研报告;3.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就“驱除鞑虏”思想的意义及“五族共和”思想的实现条件展开讨论。

以上是《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摩登史上重要的思想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的渊源和实践。

3. 探讨这两种思想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清朝末期中国的困境和挑战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族危机等多重困境,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驱除鞑虏”思想的渊源和实践1. 渊源: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导致了“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主张推翻清朝统治,驱逐满清入侵者,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2. 实践:辛亥革命爆发后,“驱除鞑虏”思想成为推翻清朝的主要动力之一,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三、“五族共和”思想的渊源和实践1. 渊源: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主张各民族对等、团结、共同建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国家。

2. 实践:五四运动后,“五族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倡导了各民族团结合作,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为中国近摩登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导学讨论:1. “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在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2. 你认为中国在面临困境和挑战时应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3. 你对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思想有何看法和感悟?导学作业:1. 就“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两种思想的渊源、实践、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读后感。

2. 分析中国近摩登史上的困境和挑战,探讨中国应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并撰写一份500字以上的发展规划。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重要思想和事件,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同砚们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不息成长,不息进步。

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和谐,共创美好未来!。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影响,掌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人民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前导问题导入1. 请简要介绍“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2. 你认为中国人民在清末民初时期为何发起“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运动?二、学习任务导向1.阅读《辛亥革命》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目标。

2.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3.对比“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代表的政治理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和演变。

三、学习方法指导1.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理解能力。

2.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促进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拓展思维空间。

四、学习过程引领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革命,其核心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共和国政体。

在这场革命中,“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成为人民的强烈呼声。

2. “驱除鞑虏”口号来源自晚清时期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主张驱逐外族入侵,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3. “五族共和”口号提出在清朝皇帝退位后,中国将建立一个五族共和的政治体制,平等对待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实现共和民主的目标。

4. 通过“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在这两个口号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气质。

五、课堂探究引导1. 小组讨论:结合“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转变。

2. 文献分析:查阅资料,分析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对“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理解和实践。

3. 学术讨论:邀请学生就“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拓展学术视野。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及其影响;2.探究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理解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1.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2.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1.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的形成和影响;2.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四、教学难点:1.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渐变过程;3.“五族共和”理念的实践难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文献和资料,介绍清朝晚期的“驱除鞑虏”思潮;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3.案例分析法:通过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理念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义。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清朝晚期“驱除鞑虏”思潮的背景;2.讲解:讲述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复杂性;3.讨论:组织学生就“五族共和”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4.案例分析:通过辛亥革命的历史案例,分析“五族共和”理念在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

七、教学评判方式:1.教室表现:包括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表现;2.作业成绩:安置相关作业,如写作业、课后思考题等,评判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相关历史遗迹和文物;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相关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迪;3.开展主题班会或研讨会,让学生自主进修和交流。

以上为《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希未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提高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先秦时期
魏晋南北朝
华夏族
是中原的地域、国 家和族群的指称。
中华
出现了民族大融 合的趋势,“中 华”一词出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 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结合书本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 交流、融合的史实。
四、继往开来,维护民族团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 族一律平等。……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 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 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
作业布置
1.励耘P11,1—10 2.复习社会第一单元
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请结合材料进行简单解释。 2.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与之前的“驱除鞑虏”相比,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有 何进步?
三、理解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旗帜一
旗帜二
“驱除鞑虏” 小民族主义
“五族共和” 大民族主义
1.请结合书本,分别介绍两面旗帜出现的时间和含义。 2.从旗帜一到旗帜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考考你:
•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
知识卡
“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 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 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 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 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三 民 主 义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怎 样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全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发展国家的军事、经济实力; 增强民族意识,共同维护国家领 土的完整。
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三 历史背景: 民 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被 主 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义
恢复中华,是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目的是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汉族人的共和国。 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不仅不能团结各族人民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 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探究“驱除鞑虏 ”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中日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时间
1840 ~ 1842 1856 ~ 1860
国家

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南京条约》 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英、法 《北京条约》 建化程度加深 日
1894 ~ 1895
1900 ~ 1901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马关条约》 会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程度
德奥美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法英意 《辛丑条约》 半封建社会 日俄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先秦时期
魏晋南北朝
华夏族
是中原的地域、国 家和族群的指称。
中华
出现了民族大融 合的趋势,“中 华”一词出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 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感受“多元一体”
北 魏 孝 文 帝
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三、理解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旗帜一
旗帜二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上课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上课

探究“驱除鞑虏”
甲午战争 1894-1895
甲午战争 1894-1895
民族危机空前,亡国灭种 保国保种
1898
保国保种 1898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905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905
然后通过活动设计,表明20世纪初的危机。
全民族人民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 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 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具有局限性,是大汉族主义思想。应该建立中华民族 国家,建立民族共和的民族统一国家。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共 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得到 广泛传播。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单一汉族国家到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ຫໍສະໝຸດ “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既“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汉、 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上之 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其 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 是以有革命”。 强调:“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 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 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宗教之区别。”
文成公主入藏
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 你知道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胡床、方凳、服饰等
感受“多元一体”
民族交融
鲜卑:孝文帝改革以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匈奴:一部分被汉族消灭,部分融入各民族中,部分逃至逃至欧 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人教历史与社会1.4 人家九年级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共10张PPT)

人教历史与社会1.4 人家九年级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共10张PPT)
阅读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言论,完成: ①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②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③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 族之统一。
二、探究“驱除鞑虏”
知识回顾: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
战争 时间 国家
条约
影响
1840 鸦片战争 ~1842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及其附件
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 1856 片战争 ~1860
英法
《天津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北京条约》 建化程度加深
1883 中法战争 ~1885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感受“多元一体”
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1.华夏族 先秦时期 黄帝炎帝、夏商周三代
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
中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2.“中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大融合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五族内迁 五胡乱华 北民南迁
1898
从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话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 如何认识甲午战争的?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 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三、走向“五族共和”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 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 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及其影响;2. 掌握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及其意义;3. 分析两个历史时期的背景和原因,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1. 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2. 民间发起的“驱除鞑虏”运动;3. 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1.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2.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五族共和”口号;3. “五族共和”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导学步骤:一、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1. 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2. 分组讨论,总结民间发起的“驱除鞑虏”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小组展示效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1. 请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2. 进修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理念,探讨其内涵和影响;3. 小组合作,撰写一份关于“五族共和”理念的小结,并进行展示。

导学延伸:1. 请学生就“驱除鞑虏”运动和“五族共和”理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鼓励学生展开思考,思考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现实中的多元文化共存。

导学评判: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展现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通过撰写小结和进行讨论,培养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清朝末期的“驱除鞑虏”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更深层次的历史探究打下基础。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一词得到广泛传播。
走向“五族共和”
十八星旗
五色旗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探究“驱除鞑虏”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 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 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康有为
回顾: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回顾: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 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
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
满洲人。”
——孙中山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 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 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前后,对民族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 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 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走向“五族共和”
材料:“有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
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
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
中华民族内部 各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主题介绍本次作业设计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个重要口号展开:“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

学生将通过探究这两个口号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 了解“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的来源、提出背景和历史意义;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些事件、人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课堂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文献资料等展示“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口号的起源及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口号的重要性和影响;2. 知识讲解:老师讲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口号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并展开讨论;4.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结,总结“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发表自己的见解;5. 课堂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动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四、作业要求1. 完成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写作要求包括口号提出的背景、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作业文字要求清晰、逻辑性强,表达准确、简洁;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结合书籍、文章或其他资料;4. 提高认真对待作业,按时提交并参与课堂展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评价标准1. 作业内容充实,深入挖掘口号的历史意义和影响;2. 语言表达清晰、准确,逻辑性强;3. 能够展示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独特见解;4. 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积极与同学交流和学习。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引言本次作业设计将以《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为主题,探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3.影响:“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 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成为 ___中__国__各__族__人__民___的共识。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1 (2)“五族共和”的含义:“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72021/8/7Saturday, August 07,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72021/8/72021/8/78/7/2021 11:39:28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72021/8/72021/8/7Aug-217-Aug-21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 “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考点梳理
一 感受“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 (1)汉族的前身是__华__夏____族。 (2)魏__晋__南__北__朝______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____中__华__”一词出现。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_孙__中__山___的民族主义已经脱离了狭隘的民族框架,变 得成熟起来。他把斗争矛头明确指向__清__朝__专__制__统__治__,主张 ___中__华__民__族___内部各民族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_民__族__平__等___的思想,促成了 ____现__代__中__华__民__族____观念的初步形成。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了解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演变过程,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中国摩登化经过中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

一、导入引导
1. 请回顾一下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驱除鞑虏”是指什么?这一口号在中国近摩登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知识讲解
1. 驱除鞑虏运动的发生背景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问题出现了怎样的演变?
3. 辛亥革命后,中国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这一口号的背后代表了什么意义?
三、案例分析
1. 请结合《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中的案例,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是如何演变的?
2. 你认为中国在实现“五族共和”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挑战?
四、思考拓展
1. 你认为中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五族共和”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吗?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五、教室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演变过程,掌握了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了中国摩登化经过中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思考,不息进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做好笔记,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祝大家进修愉快!。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主题: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演变过程二、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同砚将了解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过程,领悟“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任务:1. 进修材料筛选:老师提供相关文献和资料,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孙中山选集》等著作的摘录,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

2. 进修指导:老师讲解并引导同砚阅读上述进修材料,援助同砚理解其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3. 教室谈论: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探讨“驱除鞑虏”观点的由来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引导同砚沉思“五族共和”观点的提出和实践过程,以及其与“驱除鞑虏”之间的联系。

4. 作业设计:要求同砚撰写一篇短文,深度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过程,包括“驱除鞑虏”观点的提出、“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中国摩登化经过的影响。

5. 评判标准:作业评分将主要考察同砚对历史事件和思想的理解深度,表达明晰度,逻辑周密性,以及对历史进步的分析能力等方面。

四、作业打算:1. 第一次教室:老师介绍本次作业的主题和目标,分发进修材料,并诠释作业要求。

2. 第二次教室:同砚独立阅读进修材料,有问题准时向老师请教。

3. 第三次教室:同砚进行小组谈论和答疑,确保每个同砚对主题有充分的理解。

4. 完成作业:同砚完成作业并提交给老师。

五、资源筹办:1. 教学资料:筹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孙中山选集》等相关书籍,以及清末民初时期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

2. 作业材料:筹办作业要求、评判标准,并确保同砚能够顺畅完成作业。

3. 进修环境:提供良好的进修环境,确保同砚笃志致志完成作业。

六、评判与反思:通过同砚的作业表现,评估同砚对历史事件和思想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准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改进做筹办。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动荡局势,精通“驱除鞑虏”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 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 步形成。“五族共和”的说法把中 国个民族人民看成是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的传 播,越来越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 共识。
鲜卑族孝 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大 凳子的前身: 文帝改革 融合 胡床
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有些则长期生 息在中国的疆域内,你能说出三个消 失的民族吗?
匈奴 、羌族、 鲜卑 族 、突厥族、 契丹等 等
匈奴的消失:
4世纪初,匈奴族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 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 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 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 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 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 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 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 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探究“驱除鞑虏”:
清朝后期,列强入侵中国,中 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 识。
梁启超: 唤起吾 国四千 年之大 梦,实 自甲午 一役也。
1903—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
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人正在杀害 所谓的“为俄国服务的中国间谍”
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怎样 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中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共同 抵御外敌的入侵,努力发展军 事和经济实力,增强民族意识, 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 整。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 命派意识到源自要民族富强, 清政府的专制 必须推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
感受“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1、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先秦时期是中原 的地域、国家和族群的指称。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中华”一词出现。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 断融合,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4、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 形成。 5、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名称得到共识和传播
建化程度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怎样避免国家被分裂 的危险?
全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发展国家的军事、经济实力; 增强民族意识,共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 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 建立汉族国家。你如何认识?
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
洲人。”
——孙中山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 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明 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前后,对民族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内部 各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感受“多元一体”
北 魏 孝 文 帝
胡床、方凳
文成公主入藏
感受“多元一体”
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 鲜卑、羯、氐dī 、吐蕃、女真、蒙古。 你知道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从多元一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 少数民族与汉族不断融合, 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探究“驱除鞑虏 ”
战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 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的作用?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 华民族一词得到广泛传播。
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
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
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 作一个统一整体。
走向“五族共和”
材料:“有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
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
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
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
有利于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团结统一,现 代民族观念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
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康有为
回顾: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回顾: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 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 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 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中日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时间
1840 ~
1842
1856 ~
1860
1894 ~
1895
1900 ~
1901
国家

英、法
日 德奥美 法英意
日俄
条约
影响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北京条约》 建化程度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星旗
五色旗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从“狭隘民族主义”到民族平等团结统一的转 变
从“驱除鞑虏 ” 走向“五族共和”
不仅不能团结各族人民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 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中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团 结才能抵制外辱,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恢复中华,是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目的 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汉族人的共和国。
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不仅不能团结各族人民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探究“驱除鞑虏”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 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 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