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9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9

绪论:如何学好经方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学好经方,这个题目也是我这个学期要开讲的微信订阅课——“八步法学会《金匮要略》”的绪论课。

如何学好经方,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有两个:第一,既要学习《伤寒论》,也要学习《金匮要略》,二者不可偏废;第二,既要学习、体悟原文,更要天天练习,进行模拟的处方训练。

首先,我们谈一下,为什么说要学好经方就必须《伤寒》《金匮》不可偏废?这个原因很简单,经方为仲景方,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剂。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前后两个部分,一个以治疗伤寒病为主,另一个以治疗杂病为主。

伤寒与杂病两类疾病的性质不同,在辨证论治方法上偏重不同。

这就使得两部著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辨证论治思路方法上都各有偏重,要想深入理解和学习经方,就必须在《伤寒论》学习的基础上认真研读《金匮要略》。

具体讲,伤寒为外感病,病情重、传变快,治疗以祛邪为主,采用六经辨证,在辨证论治方法上偏重辨证,以抓主症、辨病机、方证相应为要点。

这就是《伤寒论》第16条所讲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而杂病多为内伤疾病,病机虚实夹杂,病程长、疗程长,在治疗上更加强调治未病以防范风险、间接治疗,这就是《金匮要略》第一篇第一条“上工治未病者何也”所讲的内容。

同时,《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更加重视治法先后、偏重的策略选择。

总论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条分别讲的就是表里先后、卒痼先后和虚实先后,而陈修园将书名“要略”就直接解释为“握要之韬略”。

《金匮要略》在辨证论治方法上所强调的治未病和治法治略,属于辨证论治中的论治的内容。

也就是说,与《伤寒论》六经辨证重视辨证不同,《金匮要略》治疗杂病所采用的脏腑经络辨证,更加重视论治。

整合两书的辨证论治方法,也就是将抓主症、辨病机与治未病和策略选择整合在一起,再将每一个步骤拆分为辨识判断与处理两个步骤,这就是本次课程所采用的辨证论治八步法。

这个方法是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基础提出的全新的方法,新方法创造新知识,我相信,在这门微信课程中,它将会给你带来全新的知识和对经方颠覆性的理解。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

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崇脉诊大家好!我是鲍艳举,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崇脉诊》脉诊对于中医大夫来讲,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脉诊也恰恰是我们取得患者信任的最主要的办法。

也是值得每个中医大夫都应该认真钻研的,因为老百姓都知道中医是要会摸脉的,也就是“平脉辨证”的。

但是,我们在上学期间,老师们一致的回答都是四诊合参、整体辨证,不会单纯强调脉诊,对于“平脉辨证”更是批驳有加。

随着临证的深入,我发现脉诊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呢?因为临床上主要靠问诊得到的信息有时候是假的,比如有些患者你问他是否胸闷?他说没有,但是下次就诊的时候会说:“大夫,上次您问我是否胸闷,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胸闷,但是那天从您的诊室出来后,我就感觉特别胸闷,喘不过来气”,类似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很多人还不知自己是否经常头痛,是否口苦,是否胃脘不适。

而脉诊和舌诊是相对客观的,对于比较疑难的病例,脉诊有时占了重要的决断作用。

其实,《伤寒论》里面早有平脉辨证的例子,第16条提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表,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曾经有个朋友给我带了一个患者,也没有告诉我什么病,让我摸摸脉。

女性,48岁,那个脉象,一摸就会极其难忘,脉细涩,沉细,重按沉着附骨,这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20条提到的非常相似,条文提到:“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鲍艳举六经辨证提高班笔记

鲍艳举六经辨证提高班笔记

鲍艳举六经辨证提高班笔记咳嗽:热咳: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小柴胡汤:或咳。

胸胁苦满,少阳证。

举例:患者舌苔薄,舌质淡黯,此为有虚象。

服两周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后咳嗽没了,胸水涨到了5厘米,有胸水病史。

该患者咳嗽时有少阳证,少阳证除后,产生了寒性胸水,此为寒饮,用小青龙合葶苈大枣泻肺汤,3剂药后胸水退至0.3厘米。

寒性水饮慎用柴胡剂。

柴胡剂会加重寒饮疏布。

寒咳:苓甘五味姜辛汤,或小青龙。

治疗水饮咳嗽。

咳嗽一病,还可加咳嗽专药。

如:鱼腥草,清热止咳。

桔梗。

桑白皮。

白果。

就如头疼就加白芷和蔓荆子一样。

淋巴结肿大:此类患者多白细胞低。

淋巴结肿大并疼痛。

该类疾病,热性占比多,达80-90%。

发热:麻杏石甘汤。

湿疹,牛皮癣,痤疮。

专方:消风散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清利湿热,常规。

好治。

多见。

消风散为常用皮肤科方剂,常规,用的多,能用消风散治好的病人一般在皮肤科就治好了。

鲍老师专方:外用:侧柏叶+苦参,土茯苓,蛇床子,白矾湿疹患者病程日久,疮口不敛,可外洗后,用带油生猪皮涂抹疮口。

寒热错杂湿疹少见,复杂,难治。

比例如何把握,方证如何运用,都是难点。

举例:8年湿疹,皮肤专家诊后吐泻并作,典型上热下寒,可从整体调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荆芥,防风,白鲜皮。

鼻炎分寒热,寒性鼻炎以麻黄剂为主。

小青龙,苓甘五味姜辛。

合并少阳则合小柴胡,苍耳子散。

热性鼻炎配合柴胡剂,鼻炎孔窍,多从少阳走。

便秘:纯热证少,往往实证夹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以小承气汤为底子。

大黄,炮姜,干姜,白术,配伍,佐制大黄。

早期高血压:血压忽高忽低患者。

不需要降压药。

高血压以少阳证居多。

柴胡剂疗效最佳。

肝阳上亢证柴胡剂打底。

可用大柴胡小柴胡,逍遥散。

湿热为主的高血压,可用四妙散,三仁汤,龙胆泻肝汤合柴胡剂。

脾胃病:腹胀,反酸,胃疼,食后不消化,食欲差,口苦舌苔厚,柴胡剂合平胃散。

口中和无明显热象,四逆合朴姜半甘参汤。

顽固性脾胃病:溃结,腹泻,一日十余次,寒泻,舌苔偏厚,便血,可用黄土汤加炭类药。

鲍艳举 六经辨证之常见病诊治体悟

鲍艳举 六经辨证之常见病诊治体悟

六经辨证之常见病诊治体悟鲍艳举中国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容简介1.内科疾病2.皮科、五官科3.妇科、儿科一、内科疾病流感、不明原因发热)热性: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寒性:阳虚发热(四逆汤);表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湿温发热: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单纯清热利湿,有时候需要合并上麻杏石甘汤。

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热性: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寒性: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燥咳: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止咳药对症加减。

热性: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寒性: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1瘀血: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偏头痛、血管紧张性疼痛)表:葛根汤热性:小柴胡汤加川芎白芷寒性:吴茱萸汤,麻黄附子泻心汤;寒热错杂: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

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功能异常、急慢性胆囊炎、肝癌)热性:柴胡剂寒性:附子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瘀血:血府逐瘀汤、旋覆花汤;转氨酶异常,胁肋疼痛,胆红素升高,血脂异常。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热性:柴胡剂寒性:苓桂术甘汤、茯苓杏仁甘草汤、五苓散;瘀血:桂枝茯苓丸骨关节病、后背及腰部疼痛、颈椎病、轻度腰突)表证:葛根汤2寒性: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热性:白虎桂枝汤、四妙散,注意寒热错杂的治疗(外寒里热、上热下寒)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寒性:理中汤、小建中汤;热性:柴胡剂;寒热错杂: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双下肢水肿)寒性:真武汤、实脾饮、五苓散;热性:越婢加术汤、四妙散、猪苓汤;表证:大青龙汤。

10.失眠热性:柴胡龙骨牡蛎汤寒性:对证治疗(理中汤)对症药物加减更多内容请关注:3。

《跟鲍老师学经方:临床医案录》读书笔记模板

《跟鲍老师学经方:临床医案录》读书笔记模板
跟鲍老师学经方:临床医案录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经方
经方
山东
广安门医 院
鲍艳举
河南
吴志鹏
医案
六经
辨证 医案
怀来
老师
老师
泰安
鲍艳举
辽宁沈阳
河北
裴东
内容摘要
本书提出六经辨证的诊断标准和清晰指征,并将六经辨证细化为“十大病机”、常用方证,还列举大量医案 帮助读者理解这个辨证体系,并与《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提纲,以及经方方证的适应症衔和互参。作者鲍艳 举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临床上倡导“六经钤百病”,临证时无论 外感或内伤,皆用六经辨证,同时善于抓主证与辨方证,重视“动态病机”,使病机更细化,临床辨证处方用药 更精确。著有《常见病抓主证与辨方证》、《独立全解经方实验录医案》、《经方时方“六经辨证”应用案解》。 作者简介:鲍艳举,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临床硕士学位,目前从事经方治疗肿瘤方面研究和临床, 在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工作。杨丽萍,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博士学位,目前从事经方治疗 肾病方面研究,工作于广安门医院肾内科。
读书笔记
这本书和鲍老师其它书相比,差了点。 六经铃百病,但其根本也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变经则不准,即使准确也可能出现方证不应!继续读书, 继续向老师们学习!。 看了前三个案例,感觉都是仿胡希恕善用合方的思路,见症就加方加药,不分主次。 鲍艳举老师是在六经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才加专病专方的药物。
鲍艳举老师带教医案 吉林(延边)申昌龙医案 河北(丰宁)褚倩侠医案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伤寒浅悟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伤寒浅悟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伤寒浅悟伤寒浅悟何谓六经?《伤寒论》讲求六经辩证,鲍老师也倡导“六经矝百病”,这里的六经非指手足之经,而是以以阴阳为病性,表里为病位,分为太阳病(表阳)、阳明病(里阳)、少阳病(半阳)、少阴病(表阴)、太阴病(里阴)、厥阴病(半阴)。

鲍老师所倡导的六经理论相对手足之六经来说更具包容性、完备性与实用性。

并且将经方时方也纳入了这个体系,建立起经方时方与六经辨证这样一一对应的体系,即方证对应体系。

这种好处就是,如同作战,将敌方所有可能出的战术都事先谋略好,然后策划一一破解的招数,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六经辨证体系让从医者临床更加胸有成竹。

尽管不同学派对六经的界定有所不同,只要临床灵验效佳,这都无伤大雅。

谓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巧思妙法辩六经六经辨证,扩大了在临床辨证的方法和思路。

比如说辩病辨证,根据患者出现的主要症候来用方。

这一点,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随处可见。

如“发汗后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再者是抓主证,针对主要证候用方。

比方说五苓散的主证是口渴消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再加上脉浮数身微热。

还有抓病机,针对病机用方。

这一点无疑要求临床大夫要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说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与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的病机是气血两虚,在得外感后,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虚,气血两虚的证状会更加显现出来,有出现心悸心烦的,也有气血不足加上少阳气郁导致的肝木克脾土的腹中拘急疼痛的证候。

伤寒论还给我们提供了其他巧妙的辨证方法与思维,如抓副证兼求本等,伤寒论既是一本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医学经典著作,更是一本哲理与思辨相结合的著作。

2、六经释难惑自开伤寒论开创六经辨证体系,优点颇多,不胜枚举,但对于普通学者而言,毕竟杂而深奥,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大法。

门诊量一天能到300,鲍艳举老师用经方有何秘诀?

门诊量一天能到300,鲍艳举老师用经方有何秘诀?

门诊量一天能到300,鲍艳举老师用经方有何秘诀?鲍艳举老师是医学博士,师从冯世纶,花宝金老师。

也许大家看到图片,这位大夫很年轻,乍看一眼也没有帅到掉渣(但鲍老师是我男神,嘿嘿,而且有女生告诉我鲍老师越看越帅),这似乎也不是老中医,这这这... ...OK!我给大家说一个数据鲍老师在去年刚刚在感染科出门诊,第一天只有12个人,一个月之后人数飙升到100人,三个月后门诊量到达200,最高时候到300,鲍老师从早晨8点看到晚上9点。

现在必须限号每天老师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究竟这其中有啥秘密?且听小编一一揭晓NO.1:疗效显著不论你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咱们中医看病一项关键的指标就是疗效,只有治好了病,大家才会呼朋唤友的来,如此大的门诊量,恐怕让有些老中医都汗颜,而现在鲍老师才33岁!而线下听鲍老师课的老师(都是我的老师),都说收获很大,而且药用起来真是效如桴鼓,三副药解决了患者的问题,有一个咳嗽日久的患者,我偷偷问了一个老师,老师通过辩证用的是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正是鲍老师三板斧中讲过的知识点。

鲍老师的课我都有幸听过,如果您没听过,我可以给您一个指引,听老师课的正确顺序为『我的经方之路』、『中医治病三板斧』、『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

与男神鲍老师的合影为何鲍老师疗效显著?解释经方的书相信大家读过很多,但是大家肯定有些疑惑为什么读了这些书还是对于理论或者临床有些疑惑,因为大家读书用之看病,还是没有成为自己的体系,而鲍老师绝对是年轻中医的佼佼者,也是有着大智慧的人!他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于胡老冯老经方学习将所有疾病包括到六经体系中!六经不铃百病不论外感、内伤,皮科、妇科,皆用六经辨证,同时善于抓主证与辨方证,重视“动态病机”,使病机更细化,临床辨证处方用药更精确。

我也有幸能学习鲍老师课程后治疗一位好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哥39岁,患有痤疮20余年,脸上痘痘一直在新出,而且李哥怕毁容了,所以去很多地方寻求治疗,前后治疗很长时间效果不理想,前几周去北京国医堂找某位老师看病,老师给李哥开的方子是这样的:当然我学艺不精,可能是皮科看的,所以这里有许多例如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皂刺这样的专方专药,可以说是一个小柴胡合四妙(无牛膝)再和上一些祛湿清热解毒的药。

鲍艳举老师分享:如何学好经方

鲍艳举老师分享:如何学好经方

鲍艳举老师分享:如何学好经方学好经方熟读背诵经典经方死记经典经方方子中医经方中医文化历史传承学习经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鲍艳举老师是如何学好经方的呢?今天给各位分享一下。

鲍老师观点1、建立经方体系,而不是背诵原文2、深度分析病机,而不是死记方子建立六经体系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其气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与鲍老师六经辨证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胡希恕、冯世纶两位老师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花宝金老师、刘观涛老师和张磊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相继写了《经方时方六经辨证应用案解》、《常见病抓主证与辨方证》和《独立全解经方实验录医案》三本书,这三本书基本上奠定了鲍老师的六经辨证体系,鲍老师大概花了将近八年的时间,将六经体系的脉络整理清晰。

建立完整体系之后,鲍老师对疾病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更注重从整体上去考虑了,有效率也明显提升了,门诊量从原来的一天20-40人,提升日诊到百人以上。

即使有些病第一次治疗无效,在第二次治疗时通过分析其六经实质,一下子就能判断出第一次治疗的不足之处,保证了第二次治疗的有效性。

鲍老师: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学经方的同道,每年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学费去外地求学,听说谁开经方的培训班或者是经方的会议都去参加,每次参加完也是非常兴奋,感觉自己水平提高了不少,可是回到临床上你会发现很多疑惑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为什么这个患者应该有效,反而无效?为什么这个患者一点底儿都没有,反而疗效出奇的好?老师在培训班上讲的治疗起来非常有效的疾病,我为什么复制不出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的知识点没有系统化、体系化。

只要你是一个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学了老师的知识,在临床上复制不出来,那很大程度上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老师的知识体系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名医之后无明医“,很多时候不在于有无名医,主要是名医他的体系有问题,导致很多人无法学习,无法复制。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

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抓疗效取得患者信任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中医看病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取得患者的信任,特别是对于年轻大夫或没有很好的背景出身的大夫来讲,尤其重要。

比如在一般的三甲中医院,专家号是60-70元,普通号是50元,患者一般在挂号时一般都会选择专家号;也会有些患者想去咨询挂号看病,挂号处的老师可能会问:您是看专家号还是普通号?价钱相差10-20元,假如你是患者,你选择专家号还是普通号呢?毫无疑问,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专家号。

现在很多大型中医院的普通号一般都是抄方拿药的,看病的较少,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患者都去找专家看病了。

还有一些大夫,不在医院系统,在私人门诊部或私人医院工作,他们往往没有很高的头衔,也没有很大的平台,有些地方又没有医保,这个时候能让患者自费去找你看病,那是更需要患者的信任的。

我曾经听到一位同道说,某专家颈动脉斑块儿,先让患者服用中药9个月,再复查结果。

还有一些专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一些别的化验指标,至少要让服用中药四个月。

我想,一般的大夫能有这样的“气场”吗?能让患者服用四个月甚至9个月,我想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对于年轻大夫或没有良好背景出身的大夫,假如有些病不在一两天或一两周有效的话,很可能患者就换别的大夫了。

特别是有些患者看到“大夫比自己年轻”,这个时候往往会对大夫会更加苛刻,一般不会给太多机会的。

因此,假如我们看的病人有很多没有来复诊的,一般我们都认为是无效的病例,要认真总结得失,千万别自认为每天都看了“不少”病人,自认为疗效不错,还有很多患者是来加号的,假如复诊率低,我们可能认为你的疗效就是一般。

可能很多大夫也会抱怨,假如患者服用我的药多长多长时间,也肯定会有效的,但是,现实是患者有时不给你太多的时间,你不能取得患者高度的信任,就会影响到你的疗效。

还有些同道曾这样和我交流,“为什么我的患者中农村的有效率偏高,而城市里的有效率偏低”,其道理就是信任和依从性的问题。

?学习鲍艳举医案点滴记

?学习鲍艳举医案点滴记

♥学习鲍艳举医案点滴记【医案心得】上述医案,一诊是四逆散合缩泉丸加味,不效。

后来加上了小柴胡汤治愈我在考虑除了头面部五官是孔窍病,大小便也应该是孔窍吧,加了小柴胡汤后遗尿就好了。

古人有七窍流血的说法,按理说大小便问题也应当是孔窍病【医案学习分享】几条经合病,要分清主次,可能某条经只需加几味药即可,不必成方,阳明湿热和太阴里虚寒同时出现的情况要注意舌暗就可以考虑有瘀血的存在,用桂枝茯苓丸。

对于太阴虚寒症,如果没有下利,鲍艳举一般用小建中汤加炮姜,有下利用理中汤,四逆汤有黄痰一般加鱼腥草30g痰热咳嗽加鱼腥草30g 桑白皮15g精神焦虑患者,可以使用柴胡剂,可以考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温胆汤。

腹痛病情复杂,望其舌暗,考虑瘀血,且治疗腹痛基本芍药必用,《神农本草经》芍药治疗邪气腹痛。

多经同病,要多经同治,仅治疗一经可能不效。

【鲍艳举经验学习分享】口腔溃疡套方: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玄参,生地(考虑入了血分)肢节疼痛加桑枝葛根汤治疗颈,肩,腰背部疼痛由上述医案学习联想:周身疼痛肢节疼痛涉及经方:麻黄汤葛根汤附子汤人参新加汤桂芍知母汤♥诸肢节疼痛~加桑枝♥治疗外感咽痛,小柴胡汤加加减有效率要大于银翘散。

♥表证患者往往有内在因素,或者里湿热汗孔大开易感风寒,或者里虚,腠理不固,易感风寒,应当表里同治,单纯治表,效果并不好,而且容易复感。

♥咽痛痰多加桔梗,生薏米♥对于里湿热之阳明病,大便黏腻,惯用处方大柴胡合四妙散加生石膏(里热盛再加)大柴胡泻下湿热,四妙散清热燥湿,清热利湿。

生石膏在里热盛的时候可加,或者加白虎汤。

♥皮肤病见红加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各30g)♥头目热,眼干目赤加菊花30g♥肺痨病:五味子9g 百部30g 党参10g补虚杀虫,收敛肺气。

♥对于痰饮导致的胸闷气短,晕眩,吐涎沫:吴茱萸汤合苓桂术甘汤加杏仁,泽泻(即加了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泽泻汤)《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课件班经方学习资料11.docx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课件班经方学习资料11.docx

临床常用经方类方之桂枝类方大家好,我是鲍艳举。

我们知道方证对应、药证对应,不仅是经方的治疗原则,也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因此从这次课开始,我将用八次课的时间,将临床上常用经方的八大类方—和大家分享,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那么今天我就先和大家分享桂枝类方,桂枝类方主要有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还有当归四逆汤。

先和大家分享桂枝汤,我们都知道桂枝汤是治疗太阳病的,太阳表虚证。

原文里提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那么还有一条: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

那么桂枝汤它的方证特点,主要体现在自汗、恶风、怕冷,有热,或者没有发热。

我们都知道,桂枝汤是治疗外感病的,一般都是发热的比较多,这是教材上的。

那么临床上我们用桂枝汤,治疗一些自汗证,还有一些表证的,有些表虚证的情况,用桂枝汤的比较多。

那么还有就是桂枝汤,我们还用于治疗一些身体关节疼痛,也有这种表证兼有这种虚证的情况,我们也用桂枝汤。

但是桂枝汤治疗身体疼痛的时候,我们往往用葛根汤来代替了桂枝汤。

因为里边有麻黄、葛根,我们治疗身体疼痛,桂枝汤效果我们用葛根汤来代替了。

还有一个是桂枝汤,我们治疗脾胃虚弱。

那么桂枝汤为什么能治疗自汗恶风这种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患者脾胃虚弱。

有些人胃脫消化不好、脾胃虚弱的,桂枝汤这个时候可以治疗纯的太阴,这是桂枝汤。

下面我们讲一下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主要治疗是少阴病,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者。

那么它的方证特点,主要也是自汗,就是有些人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个自汗的情况比较严重,往往有漏汗、自汗情况比较多见。

往往你再摸他的脉象,他是一个沉细无力的脉,沉细无力往往是处于表的一个阴性证的情况。

教材里边说是漏汗不止,可能是发汗以后,故发汗过多导致的一个从阳性证转为阴性证的一个有自汗、漏汗的情况,那么往往还有身体疼痛,还有怕冷,有少阴病的情况。

鲍艳举六经辨证浅读六经辨证

鲍艳举六经辨证浅读六经辨证

鲍艳举六经辨证浅读六经辨证在对鲍老师六经辨证体系这些天的学习中,我重新理解了六经辨证体系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习。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有幸进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从此开始了这几年的求学之路,也是那个时候我接触到了中医这个伟大而又神圣的职业,还记得一进入学校开始学习是背诵的医学生誓言,为了这个诺言我也知道了自己的职责,也为之努力着,但,我这人性格懒散,有时候学习的时候就忘了自己的初衷,一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三年,今年放假,朋友给我推荐了精医学社这个都是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交流学习的地方,使我有机会可以看到,了解到那些名医大家的行为方式,和对中医的不懈追求,为了医学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我想在此介绍下我看到的,我学到的!在鲍老师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每一条经都有各自的主证,都有属于自己的提纲条文。

分别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所以在辨识疾病时,要根据提纲证对所得病症进行辨证分析,从而确定属于何经病症,然后确定采取哪种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

然而,没有单纯的某一病症,人们经常得的大多都是两条或三条经合并的病症,而且病症又会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发生各种病变,所以我们又得结合各种症状进行不同的辨证分析,选出最正确的、最符合病人病情的、最大限度治好病人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方法,从而使患者恢复到身体的最佳状态。

六经在人体内并非单指身体的某个方面,而是对不同经络、脏腑及其生理功能活动的概括,所以,我们要立足整体,在整体的范围内辨证分析患者所得疾病,以求最好的解决方案,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2

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崇脉诊三-大家好!我是鲍艳举,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快速建立患者信任板斧之崇脉诊》脉诊的重要性脉诊也恰恰是我们取得患者信任的而重要性不言而喻,脉诊对于中医大夫来讲,因为老百姓都知道中也是值得每个中医大夫都应该认真钻研的,最主要的办法。

的。

但是,我们在上学期间,老师们一致的”医是要会摸脉的,也就是“平脉辨证更是批驳有”回答都是四诊合参、整体辨证,不会单纯强调脉诊,对于“平脉辨证加。

临床上主为什么呢?因为随着临证的深入,我发现脉诊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比如有些患者你问他是否胸闷?他说没有,要靠问诊得到的信息有时候是假的大夫,上次您问我是否胸闷,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胸“但是下次就诊的时候会说:,类似的情”闷,但是那天从您的诊室出来后,我就感觉特别胸闷,喘不过来气是否胃脘不比如很多人还不知自己是否经常头痛,况还是比较多的,是否口苦,而脉诊和舌诊是相对客观的,对于比较疑难的病例,脉诊有时占了重要的适。

决断作用。

《伤寒论》里面早有平脉辨证的例子,其实,脉浮者,病在表,“第51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16条提到了“”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45条:”可发汗,宜麻黄汤;第”浮为在表,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48让我摸摸脉。

女性,曾经有个朋友给我带了一个患者,也没有告诉我什么病,岁,那个脉象,一摸就会极其难忘,脉细涩,沉细,重按沉着附骨,这与《金匮条提到的非常相似,条文提到:·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20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积在喉中;微出寸口,寸口积在胸中;气。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与师至林探路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与师至林探路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与师至林探路与师至林探路看到已经有同学把学习课程中心得交给班长,我心中也有很多感触,却迟迟不敢下笔,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是还没有掌握鲍老师课程的核心,不敢随意下笔。

视频看了两遍,课下再结合着胡老的书籍,剥丝抽茧,明朗起来。

最初接触胡老的书籍时并不能明了其中的含义,也不清楚这与教科书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只觉得胡老貌似只是把句子翻译了一遍,于是搁置了。

这学期在朋友介绍下知道了TCM有一个免费的课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加入了这个为期一月余的鲍艳举老师的课程。

课程过半,现在回想起很幸运参与鲍老师的课程,让我感觉到我的中医路不再是迷茫的。

方证对应体系是中医大林子中另外一条走出迷宫的大路,当初在这林子中虽然寻到路却不敢确认也不清楚要如何走,鲍老师则是这条路上的领路人,带领我和其他同样迷茫在这条路上的同学以最快最准确的速度走出来。

01老师从一开场就一直在强调体系的重要性。

一个医生一旦健全自己的辨证体系,看病开方便有了底气,这个方子为什么有效又为何没有效果时心中自有一把秤在衡量。

在同样的一个体系下可以发展成不同分支的体系,鲍老师的六经体系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感悟逐渐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属于他自己的体系,如同同样的一本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亚特,虽不是极为恰当的比喻但意思是相同的。

鲍老师将自己的经验和渐近完善的体系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我们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将其完全变成自己的体系,我们要借鉴,去领悟其中的深意,并逐步的建立自己的体系,这样开方治疗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02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其实是他追求完美(这种追求完美是为了更根本的解决患者的痛苦)和注重细节的表现。

少阴病和太阴病同见脉沉细无力该如何鉴别?水饮内停之滑脉与水热互结的滑脉,两者同样是沉细滑又如何鉴别?柴胡剂如此常用,什么情况下慎用柴胡剂?大多数人见其患者虚证、寒证,温阳药很容易用上去,为什么老师一直在强调慎用温阳这个细节?在这里只提出了老师授课中的四条,也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四条,其他的细节还是需要继续反复看视频加深印象与感悟。

【鲍艳举医案】鲍老师应用小柴胡合四妙散加减治疗耳流脓六个月患者案例

【鲍艳举医案】鲍老师应用小柴胡合四妙散加减治疗耳流脓六个月患者案例

【鲍艳举医案】鲍老师应用小柴胡合四妙散加减治疗耳流脓六
个月患者案例
我们陪伴您的第48天
鲍艳举经方六经辨证团队
患者
情况
殷某女 43 岁
就诊日期:2017年11月29日
主诉:耳流脓六个月
现病史:六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流脓,伴有听力减退,经西医院检查为化脓性中耳炎,医生告知可能会造成永久性耳聋,服用大量抗生素以及应用激素类药物后仍无缓解,反而加重,患者十分害怕,欲求中医治疗,经人介绍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耳流脓,面赤,大便干,舌苔厚白质红
辩证
分析
辩证分析:“诸孔窍疾患皆属少阳”耳流脓考虑为少阳实热上冲孔窍之小柴胡汤证;流脓考虑为湿热用四妙散清利湿热;面赤、舌苔厚白质红,大便干考虑为阳明热盛用生石膏清热泻火,生大黄通腑泻热,以清阳明里热;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牛蒡子清热解毒;菊花清头部邪热;皂角刺消肿托毒,排脓,为疡毒药中为第一要药;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

处方
处方:四妙散合小柴胡汤加减
麸炒苍术10g 关黄柏10g 川牛膝45g 生薏米30g 柴胡45g 黄芩15g 清半夏10g 党参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金银花30g 连翘30g 蓼大青叶30g 生石膏45g 生大黄10g 炒牛蒡子20g 皂角刺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菊花30g
28剂颗粒剂冲服,日一剂
嘱忌食辛辣、刺激、甘甜、生冷之品结果
28剂后耳流脓明显减少,听力明显恢复
鲍艳举经方六经辩证
中医学习交流平台。

鲍艳举六经辨证答疑二

鲍艳举六经辨证答疑二

鲍艳举六经辨证答疑二我们在鲍艳举老师的六经辨证线上班后,同学提出了很多问题,来看看鲍老师的是怎么回答的吧01你给“六经”下的定义是什么?六经其实包括了八纲和基本病机,是高级的思维过程。

比如太阳病,是表阳证,并不是看到发热脉浮身疼痛等一两个症状就是太阳病,中间是一定要辨析出表阳证才是太阳病。

02六经和十大病机是如何结合的,比如阳虚,阴虚属于六经的什么经病?这主要是六经辨证体系的内涵。

阳虚属于太阴,阴虚也属于太阴。

03太阳病就是“在表的阳证”,“即寒邪、痰饮水湿、瘀血等邪在表…”,而中医教科书上说:寒邪、痰饮水湿等为阴邪。

这是否矛盾?阴邪在表会引起阳性的反应就是阳性证,在表就是太阳病。

04阳明病,不论热证还是腑实证,舌苔应该有什么规律可循?舌苔不一定有对应的反应,需要整体辨证。

比如有些阳明府实证舌苔是淡白胖大舌。

05关于表证解肌和解表有什么区别,解肌具体指的是什么?解肌多是桂枝汤证,解表多是麻黄汤证。

06中医有引火归元的说法,你是怎么理解的?临床是怎么用的?主要是指虚热,直接补虚即可。

07老师为什么虚热是太阴?太阴应该是里寒证虚热是因为气血津液亏虚所致,因此就是太阴。

08请问望诊有哪些关键性的诊断?望诊是取得病人信任的第一大环节。

女性面色黧黑,色斑满布,唇周及下颏色斑黑点,大多伴有妇科炎症,或内生肿块,包括囊肿结节肌瘤癌变。

咽喉为“至阴之地”,对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

09请问,年龄30以上,女性患者,面部色斑,没有其他症状,从哪儿着手?主要从脾胃和月经入手10许多脾胃不好的患者口周长痘,我们应该是调理其脾胃呢还是肾?因为从部位论治角度,口周主内分泌和肾区?肯定调理脾胃为主了。

鲍艳举六经辨证线上班(本文整理自鲍艳举六经辨证线上班留言问答)。

虚不受补的患者,辨六经就能彻底解决(鲍艳举)

虚不受补的患者,辨六经就能彻底解决(鲍艳举)

虚不受补的患者,辨六经就能彻底解决(鲍艳举)不知道你有没有在临床上遇到过这样的患者,怕冷、乏力等阳虚症状明显,吃了很多补药都没有用,还很容易出现咽痛、口腔溃疡等上火的症状。

很多医师管这叫“虚不受补”,那么这种情况在六经辨证属于什么?应该用补法还是泻法来治疗?中医在线金牌讲师鲍艳举的一则经典医案为你解决这一难题!医案分享曾治疗一位中年女性患者,42岁,素恶寒、即使是在夏天也不能睡凉席,比正常人明显怕冷。

服用了不少药物,多是益气品,疗效欠佳,而且容易上火,易出现口腔溃疡、咽干痛等表现。

后经人介绍,前来诊治。

患者刻下症见:口干渴欲饮水,偶有口苦,纳少,食多随即出现腹胀、心下痞硬,周身恶寒,尤其后背恶寒明显,乏力,大便黏滞,1~2日一行,小便调.当时我根据患者口苦、口干渴欲饮水、纳少、食多随即可出现腹胀、心下痞硬、大便黏滞,1~2日一行,考虑为少阳阳明合病。

患者周身恶寒,尤其后背恶寒明显,考虑为患者体内少阳阳明合病,导致机体内外恒定温差改变所致,并非太阳病、太阴病。

综合考虑为:少阳阳明合病。

处方: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党参。

柴胡25g,黄岑10g,清半夏10g,生大黄6g,枳实15g,白芍30g,厚朴30g,生石膏30g,党参10g,生甘草生姜10g,大枣15g。

7剂,水煎服结果:患者服完7剂后,大便通畅,口苦、口干渴欲饮水明显减轻,纳食较前增多。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患者恶寒明显改善。

医案分析因患者自己也是个中医爱好者,也大概知道我开的方子,便问我:“大夫,我有恶寒的症状,为什么吃了大柴胡汤合生石膏反而恶寒减轻呢?”我答曰:“你这个是真热假寒证,恶寒是由于体内实热导致体内外恒定的温差改变所致,并非真正的太阳病或太阴病或少阴病。

”拓展临床上还有一些年轻的女性患者,经常恶寒、手脚凉、乏力、腰痛,可是又有口干口苦、渴欲饮水、咽干、舌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等少阳阳明合病的表现,这时候很多大夫看到患者恶寒、手脚凉、乏力、腰痛,往往考虑为脾肾阳虚,给予温阳益气之法治疗,结果患者恶寒、乏力更加严重,“上火”的表现更明显了,口干口苦、渴欲饮水、咽干、舌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等表现也加重。

什么是阳明病?

什么是阳明病?

什么是阳明病?09'35''大家好!我是鲍艳举,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什么是阳明病?》自学习经方和六经辨证以来,我感觉六经中最容易辨析的就是阳明病,而且历代医家对阳明病的认识也是最没有“争议”的。

那么什么是阳明病?《伤寒论》第180条提到了阳明病的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一般阳明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阳明经证,常见的症状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所谓的四大证,也就是白虎汤类方证;另一个是阳明腑证,常见症状有“痞满燥实坚”,也就是承气汤类方证。

这些描述和诊断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只要学过中医和《伤寒论》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些概念。

但是,我在临床上发现很多医师应用白虎汤和承气汤的机会非常少,可能很多人认为在临床上很难见到典型的“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证和“痞满燥实坚”的表现,很多人还可能是认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药性比较凶猛,用不好怕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很多人为了稳妥起见,一般选用白虎汤和承气汤的替代方子和药物。

学医之初,我也是这么想的,一提到白虎汤和承气汤,就感觉这两个方的药性猛烈,一般多用于急危重症,而且还要将阳明四大证和“痞满燥实坚”症状全部出现了,才敢放心地用,有时候即使都出现了,也不会用,为什么?主要还是辨证的功夫没有到。

还有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对阳明病的内涵没有深入理解。

阳明病的定义那么什么是阳明病?阳明病就是里阳证,也即广义的里实热证,具体的表现形式有:1、狭义的里实热证,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承气汤以及后世的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剂和药物;2、里痰热证,代表方剂有小陷胸汤;3、里湿热证,代表方剂有四妙散、八正散和三仁汤等;4、里实热兼津液虚证,代表方剂有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5、里水热互结证,代表方剂有葶苈大枣泻肺汤等;6、里瘀热证,代表方剂有抵挡汤、桃核承气汤等。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那么,阳明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看到什么症状就要考虑阳明病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口干;二、脉滑或数;三、大便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抓疗效取得患者信任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中医看病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取得患者的信任,特别是对于年轻大夫或没有很好的背景出身的大夫来讲,尤其重要。

比如在一般的三甲中医院,专家号是60-70元,普通号是50元,患者一般在挂号时一般都会选择专家号;也会有些患者想去咨询挂号看病,挂号处的老师可能会问:您是看专家号还是普通号?价钱相差10-20元,假如你是患者,你选择专家号还是普通号呢?毫无疑问,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专家号。

现在很多大型中医院的普通号一般都是抄方拿药的,看病的较少,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患者都去找专家看病了。

还有一些大夫,不在医院系统,在私人门诊部或私人医院工作,他们往往没有很高的头衔,也没有很大的平台,有些地方又没有医保,这个时候能让患者自费去找你看病,那是更需要患者的信任的。

我曾经听到一位同道说,某专家颈动脉斑块儿,先让患者服用中药9个月,再复查结果。

还有一些专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一些别的化验指标,至少要让服用中药四个月。

我想,一般的大夫能有这样的“气场”吗?能让患者服用四个月甚至9个月,我想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对于年轻大夫或没有良好背景出身的大夫,假如有些病不在一两天或一两周有效的话,很可能患者就换别的大夫了。

特别是有些患者看到“大夫比自己年轻”,这个时候往往会对大夫会更加苛刻,一般不会给太多机会的。

因此,假如我们看的病人有很多没有来复诊的,一般我们都认为是无效的病例,要认真总结得失,千万别自认为每天都看了“不少”病人,自认为疗效不错,还有很多患者是来加号的,假如复诊率低,我们可能认为你的疗效就是一般。

可能很多大夫也会抱怨,假如患者服用我的药多长多长时间,也肯定会有效的,但是,现实是患者有时不给你太多的时间,你不能取得患者高度的信任,就会影响到你的疗效。

还有些同道曾这样和我交流,“为什么我的患者中农村的有效率偏高,而城市里的有效率偏低”,其道理就是信任和依从性的问题。

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就不能保证患者按时服药,最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疗效,也会影响我们对疾病治疗的预判。

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患者的信任和认可,是我们中医看病最重要的一课。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一下如何取得患者信任的“秘诀”,我称之为“三板斧”。

疗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实患者能够来找我们就是想解决问题,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是患者对我们最主要的考核指标。

治疗上最主要的原则是尽快解决患者的最主要症状,但还有一个前提是不能给患者增加其他的新的症状,比如这个患者是咳嗽来的,吃完你的药以后,咳嗽不但没有好,反而出现了胃脘不适,这个时候患者是不干的,会认为你这个大夫水平不行。

在抓疗效方面,我有个技巧,就是从患者身上找自己比较擅长一个症状或主证,比如发热、头痛、脾胃不好、痛证、便秘等。

我从2012年一直在发热筛查门诊工作的,发热是很多人都能碰到的情况,而且往往比较急,假如我们用中药能够快速解决发烧的话,就能很快建立患者对你的信任。

当初我在发热门诊治疗发烧,因为采用中药,还有部分患者根据血常规和胸片情况结合西药治疗,总体上,中药配合上西药常规治疗,退烧率能够在80%以上,而且比单纯西药治疗退烧时间短,而且发烧退烧后咳嗽、胃肠不适等发生率明显减低。

患者发烧好了以后,往往会觉得“这个大夫不错”,往往会再找你调理身体或治疗其他疾病。

这也就是我在三个月左右普通门诊患者能够达到日诊百人的原因,主要是从发热患者那介绍来的。

现在大约有30-40%的患者有大便干或黏腻不爽的情况,这个问题是我们在临床上相对很容易解决的,而且也是患者非常在意的症状,只要患者有大便不爽或大便干,首先要解决了,只要患者这个症状减轻了,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建立患者对你的信任,才能进行下一步治疗。

还有一些患者,本来大便基本是正常的,吃完药后发现大便不通畅了,这时候就会引起患者的负面情绪,让患者不舒服,可能就会停药了,去找别的大夫了。

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还有一些患者平时就有头痛,第一次治疗的时候最好能够解决头痛。

而且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头痛大部分都是可以缓解的。

只要患者有头痛,第一步先要解决头痛,再解决其他的症状。

假如患者的头痛不在短期内解决,很可能患者就不来了。

脾胃是我在临床上要非常专注的,不仅仅“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假如脾胃调理不好的话,患者很可能就不会继续服药了;患者本来脾胃就不好,时有恶心、反酸、烧心,再吃一些很苦的药,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所以,我们在看病的时候,只要患者脾胃不好,首先要解决脾胃的症状,脾胃好了以后才可能谈下一步的治疗。

在后面的课程里面我会详细列出一些我在临床上比较擅长的一些常见病症,以及如何快速有效的治疗。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当患者有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的时候,当寒证或虚证不是主导的时候,我往往会考虑先清热或祛实。

一方面是因为清热和祛实相对容易,短期内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另一方面寒证和虚证温补起来,相对稍微有点慢,而且温药的量稍微大一点很容易会引起患者出现热证,比如口干、咽痛、牙龈肿痛等,有时候会有大便干、胃脘部灼热感,有些患者能够坚持服药,我想大部分患者会因为上火可能就要停药了。

所以,我们对初诊的患者一定要谨慎,一定要保证在不增加患者症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解决其他的患者最关注的症状。

我在发热门诊,经常会见到一些发热的患者,是因为在服用其他大夫温补的中药,导致咽痛、口干、渴欲饮水、大便干等内热的表现,再加上外感后出现的发烧情况。

虽然患者的发烧可能不是坏事,但是有时候患者不理解,会认为你开的药有问题。

这也就是我在临床上,对于初诊的患者,特别是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证的患者,我的治疗原则是“宁施寒凉,慎用温补”。

当然,我们在看病时,要有足够的自信,比如:大夫,这个病能好吗?大概多长时间能好?这个西药能否停?我吃的这些中成药能否停?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

这要求我们对患者疾病的西医诊断、治疗、预后有个清晰的把握,一切要在安全的把握下才能进行。

对于确实没有把握的疾病,要提前向患者交待,真诚的沟通。

当然,我们在看病的时候,也不能把疗效扩大,比如有些大夫给患者讲“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能治疗你这个病,别人都不行”,有些大夫讲“发烧病人都完全可以用中药,不用西药”,“中医能治愈肿瘤”,“中药能治好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一听就像是江湖骗子。

所以,在临床一定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不能一概而论。

大家好!我是鲍艳举,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重望诊》。

我在门诊上曾遇到过一些患者,经常听到他们讲的一句话就是“大夫,您看看我有什么病”?刚开始感觉有点不理解,中医的辨证是要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怎么能单纯通过望诊说病呢?后来随着临证的深入,体会到患者的要求是合理的,中医自古就有“望而知之为之神”之说,只不过我们的水平没有达到而已。

在后来的行医经历中,我会刻意地去总结望诊的经验。

比如,为了练习望诊的本领,平时在大街上,我不会刻意去看人哪个好看,哪个人不好看,我会通过望诊猜测这个有什么病,那个人有什么病,门诊上遇到类似的患者再反复比对总结。

在上硕士的时候,我曾在门诊见过一个卵巢癌术后的患者,整个人面部发黑,像锅底似的。

我问患者:面部发黑多长时间了?患者答:有好几年了。

我又问:为什么以前不关注面部发黑?患者说:不知道,以前体检也没有事,西医大夫那也说,是正常的黄褐斑,所以就没有太关注。

患者还说:我现在面部发黑的程度比手术以前还好多了。

后来我仔细想:患者面部发黑手术后为什么会减轻?那么首先得考虑患者面部为什么会发黑?应该是下焦蓄血所致,瘀血阻络,反应在面部就会有黑褐色的斑块儿。

手术后切除肿瘤,减轻了瘀血阻滞,所以面部发黑就减轻了。

自从见了那个患者以后,我就非常关注女性患者面部的瘀斑了,因为它和患者体内瘀血阻滞有明确的关系。

硕士期间有一年暑假,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大姨也去他家了,当时听说我是学中医的,想让我摸脉看病。

当时记得非常清楚,该患者面部暗黑,又摸了脉象,沉细涩,当时我觉得她妇科应该是有问题,体内有瘀血,也就是下焦蓄血。

我问她妇科做过检查吗?她说没有,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也就没有检查。

我建议患者先做个妇科B超,检查一下有无器质性病变。

因为患者气色比较差,我建议患者最好用中药调理一下,因为当时年纪比较小,我也不好意思说我帮您开个方子调理,只是建议患者去找个中医调理。

我建议的时候,口气也没有那么坚定,只是很轻微的建议,毕竟考虑到到朋友家做客。

后来我也没有在意这个患者。

半年后,我那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患者上次和我见完面后,也没有当回事,前段时间因为下腹部隐痛,去医院检查,确诊为卵巢癌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情非常复杂,一是后悔当时没有果断地建议让患者做妇科检查,没有坚定地让患者去用中医调理;二是这个医案也基本上验证了我的判断,该患者面部暗黑是下焦蓄血的表现,很有可能会有器质性病变形成,假如早期用中药将体内瘀血、面部暗黑去掉的话,器质性病变是不是就可能不会发生了?后来我又在门诊上遇到一个女性患者,她想让我摸一下脉,看一下有没有大问题。

当时我也是看了一下患者的面部暗黑,而且还有痤疮,该患者已经43岁了,我判断患者应该是有问题,而且是妇科的问题。

我又摸了脉,我问了一下患者妇科有无问题?患者说去年体检全部正常,没有问题。

我建议患者调理一下,患者说:中药太苦了,不想喝中药。

半年后,患者给我打电话,说单位体检,左侧卵巢有3cm左右的肿瘤。

这个医案也是验证了我最初的判断。

只是没有能让患者及时服药,也没有能够逆转肿瘤的发生。

还有一个男性患者,是我们小区的,来给儿子照看孙子的。

平时也会见面,他原来也是在当地疾控中心上班的医务人员,后来就退休了。

我见到患者的第一面就感觉气色不好,但也没有机会给他摸脉,也没有机会给他讲解身体的状况。

结果该患者两年后确诊为右肺癌双肺转移。

我们常说的气色不好,多是面色晦暗或暗黄,多是体内瘀血痰湿阻滞不通所致,这种致病因素郁积时间长了往往会导致器质性病变的发生。

但是这样的患者,发病几率到底有多大,还得将来进一步研究、确定。

但不管怎么,临床上只要见到这样气色差的患者,无论患者体检指标是否正常,一律建议其调理,直到气色调理到最佳为止。

另外,我在急诊轮转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患者,该患者男性,5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他是陪老伴儿来看病的,因为老伴儿的疗效不错,他让我看一下他有没有大问题,我看到患者面部潮红,既往又有高血压病史,当时考虑患者为体内瘀热上冲头目,可能有脑梗或脑出血的风险,当时我也是建议患者调理一下,将面部的潮红改善一下。

结果,患者也没有服用中药,三个月后,该患者出现了脑梗塞,双侧肢体活动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