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以小学品德教学为例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教育文档资料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教育文档资料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
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课堂发言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许多老师也认识到课堂发言的重要性,但有时也为课堂“启而不发”而苦恼,
特别是在上研究课、公开课时,更是因课堂发言冷清、沉闷不积
极而陷入尴尬。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发言呢?这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心理因素。
造成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一是与落后的教学模式有关。
长期的重灌输、轻学法,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联想思维等等常见的思维方法,学生都不曾学会,课堂发言就非常困难。
二是受教师过度包办,其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不放心”,包括在教学行为上讲解过度,时空过度,知识量过度。
致
使课堂教学失去民主性,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障碍,
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敢做,不想做。
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习惯地认为反正老师要讲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同思维、联想思维等常见思维方法长期得不到锻炼,自然,课堂发言就非常困难了。
如何科学排除课堂上学生发言的心理障碍
在国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气氛完全靠老师一个人维持,学生缺乏主动意识,也缺少主动的能力。
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质疑,也害怕被人质疑,所以产生畏惧的心理障碍,不敢主动举手发言,这是每个学生成长阶段都要面对的问题。
他们的恐惧和不自信是学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所以想要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老师就必须明白自己担负的责任,去引导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勇敢的面对质疑,做好本职工作,脚踏实地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主动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抢答能够科学有效的排除课堂上学生发言的心理障碍。
一、导语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老师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学生踊跃发言,但还是会有很多学生不会表达、不敢表达,吝于表达,无论是在正常上课还是在公开课中总会有课堂发言冷清的现象,使课堂气氛陷入尴尬,所以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排除课堂发言困难成为目前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学生课堂上发言存在的心理障碍(一)害怕质疑学生在上课时大致能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积极踊跃发言,另一种是比较沉默,不善于表达的,而不善于表达的这些学生不发言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害怕质疑。
这些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就会提前想到这个答案会不会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质疑,会不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继续回答,每次都害怕自己的答案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不敢举手发言就错过了发言的机会。
(二)缺少主动意识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敢于面对质疑和提问,但他们依然不积极举手发言。
这种学生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惰性心理和从众心理,不喜欢自己思考,只会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将同学或老师的答案记下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满足了,从来不主动思考问题。
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缺乏锻炼,过于懒惰,会越来越喜欢随大流,大多数学生说什么就跟着过什么,大多时候不经过自己的大脑用心去思考,时间久了就会习惯这种方式,上课时没有自主能力,不主动发言。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
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的方法如下:一、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一次讲座中我曾听孟素琴老师讲过,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而写只占9%,由此可见听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最重要。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思考,才能积极地举手发言。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1.帮助学生树立用心倾听的愿望。
思想支配行动,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了才能付诸于行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认真倾听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明白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上课时,我还常常对学生讲:“用心听别人说话是对别人的尊重,是最懂礼貌的好孩子。
”“会听的孩子一定是会学习的好孩子。
”就这样,学生在心中慢慢地树立了我要用心听,我要当好孩子的愿望。
2.重复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这是我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要用到的方法,学生只要注意听,就能重复。
当然,重复的内容也不能太多。
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很多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存在心理障碍,缺乏自信,怕回答错了挨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帮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心理障碍。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强烈的问题意识的突出表现,教学中要顺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规律,创设良好的氛围,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好奇心,这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这样才能调动大脑积极思维,认真思考问题。
我们当老师的不管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不能带着情绪上课,我们要把微笑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鼓励学生“错”,树立自信。
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一、课题的提出:随着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制定解决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对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变革的要求。
课堂为什么会如此沉寂?是什么造成不敢发言?寻找学生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热情是实现“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有效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在课堂上农村小学学生的发言不仅仅需要自由的空间和自信的心理,更加需要增加其自主性和自觉性。
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教学方法是激励学生自主发言的有效手段。
多一些向课外延伸的实践案例,少一些呆板的题型讲解,立足课堂与知识,多方协作。
在成功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指导下,遵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三个研究内容:1.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
2.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3.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设想:通过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实践与研究,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
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在调查研究(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的基础上,构建出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想要农村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举手发言,就要针对造成学生课堂不发言的心理障碍采取相关的对策。
1.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存在心理障碍,缺乏自信,怕回答错了挨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帮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引导学生克服说话的思想和心理障碍
引导学生克服说话的思想和心理障碍浅谈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人们运用口头语言来反映情况,交流心得,发疑解难,进行辩论、讨论,以及宣讲材料、接待来访、咨询问题等等,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说话能力,这正是现实和未来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
培养和提高青少年良好的说话能力,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中,作为专门向学生进行语言教育的语文课,更应把说话教学放在与阅读、听话、写作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然而,落实说话教学绝非易事,它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克服学生说话的思想和心理障碍。
一、学生说话的思想障碍据有关说话能力的调查材料来看,学生主要有两个思想障碍:一是不重视说话训练,认为“说话不用练,无师自通”,“有什么就说什么,还练什么”。
很多人还认为“考学校,只考读写,不考听说,没必要练”,甚至有人看不起说话能力强的人,认为他们是“耍嘴皮子”“卖弄唱功”,对能言善辩的人抱有一种偏见。
另一种是怕说错话,认为“不说为妙,少说为好,说走了嘴,自讨苦吃”,等等。
这两种思想态度都影响着学生自觉进行说话训练的主动性。
怎样引导学生克服说话的思想障碍呢?第一,要教育学生认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启发他们从自身发展和未来社会需要的高度了解提高说话能力的迫切性。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说话不用练”、“没多大用”的思想,可让学生对着录音机或视频即兴讲两分钟的话,再自己笔录下来,统计一下里面有多少口头禅、垫话、重复的话,颠三倒四的话等等。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信息反馈触动很大,这使他们认识到,把话讲得简洁、明晰、有条理,没有废话,还真不易呢。
他们一旦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会引起对说话训练的重视,逐步提高参与说话训练的自学性。
还给学生播放演讲家的精彩录像或录音,组织他们学习名家的演讲辞,体会演讲家的思想美|、语言美、语态美、风格美和说话的逻辑性,培养他们说话训练的兴趣。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笔者在笔者与同事交流,发现这种现象不单单存在于数学课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普遍性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规律,举手发言的学生总是集中在一小部分同学之中,对于如何调动其他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学经验出发,对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课堂发言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答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通过质疑,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回答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通过教师的点评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信心。
二、问题的提出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不积极发言?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教师教学风格、教学方式的适应性都是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原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笔者重点从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羞涩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
通过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羞涩心理。
这部分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也包括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更集中于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人群,特别是女同学。
在这种羞涩心理的作用下,学生担心回答错了在师生面前出丑,担心回答对了同学议论其爱出风头。
每个学生内心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成功的欲望。
但是,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自卑心理,往往缺乏自信、在课堂发言上消极。
这种自卑可能来自学习成绩、可能来自教师的过批评、可能来自家庭生活、可能来自周围同学的轻视嘲笑。
这种自卑心理容易发生在学生稍差的同学人群中,尤其是农村家庭学生、留守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
在传统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课堂举手发言时会看周围同学的举动,愿意和大家采取一样的行为,也就是从众心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这部分学生缺乏勇气,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成长。
从众心理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中等、中上等学生人群中。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在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们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更是在辅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学生存在任性心理障碍,不愿意接受规则和纪律,甚至违背法律法规,这给师生教学活动带来了一些困扰。
如何有效的解决小学生的任性心理障碍,成为了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表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一些学生表现为任性心理行为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不服从规则。
这些学生拒绝服从老师的规则和纪律,经常违反学校的行为规范,对于老师的教导不予理会。
2. 自我中心。
这些学生通常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愿为集体付出。
3. 缺乏责任感。
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责任感,不愿意承担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总是抱怨他人。
4. 情绪波动大。
这些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表现出易怒、情绪低落、沮丧等症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上这些表现,都是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典型表现,影响了教学秩序和同学的正常学习。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老师应该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诉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导和引导。
2. 启发学生自主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约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遵守规则,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适当的发挥空间。
3. 增加互动性。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增强学生对知识和规则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
4.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绪。
对于那些情绪波动大的学生,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减少因情绪问题引起的任性行为。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中学教育2019 年 7 月232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于姗姗(吉林省柳河县第十中学 吉林通化 135300)摘 要:课堂发言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在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课堂发言对于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所处阶段、知识掌握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课堂当中存在一些启而不发的问题,导致整个课堂陷入沉闷、冷清的状态中。
探究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以此出发,寻求相应的对策,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发言 心理障碍 对策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对人才要求的转变,具备表达、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已经成为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重要能力。
运用语言,学生们不仅能够完全展示出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课堂问答是教与学互动和沟通的重要方式。
通过课堂当中的质疑和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程度进行引导,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使他们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与思考。
[1]一、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原因1.羞涩心理羞涩心理是当前大部分存在课堂发言心理障碍学生的通病,不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很多人都存在羞涩心理。
此种心理更多集中于中等成绩学生,尤其是女同学。
在羞涩心理的驱使下,许多学生害怕因为回答错误而出丑,还有一部分学生担心回答正确而遭同学议论爱出风头。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在当前的中小学当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这种心理可能是由于自身家庭条件、教师批评、学习成绩或者是自身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导致。
学生们自尊心较强,他们往往渴望成功并期待自己可以有所表现,但在实际中如果学生受到同学的嘲笑、轻视,或者自身生活习惯与其他同学存在差别,也有可能出现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更多存在于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家庭学生以及农村家庭学生当中。
3.从众心理许多学生在家长和周围人的影响之下,存在“枪打出头鸟”的思想,认为遵循传统的中庸之道和从众思想更为安全。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紧张 羞怯之感 。我 们常见一些 高年级学生站 起来 回答 问题 , 不 的学 生 ,教师 可 以根 据学生 的学 习水平 ,选择难 易适度 的 问 提 名让他 们起来 回答 问题 。如果能 在课前给学生 布置一些 是面 红耳赤 , 就 是语塞气 短 , 眼光不 知投 向何处 。 因此 有的学 题 , 生 即使能够 回答 问题 ,一 想到站起 来 紧张 ,还 不如 坐在下 面 思考 题让学 生有些准 备 ,这 会提高 学生课堂 上 回答 问题 的准
年级到 高年级这 一阶段 心理发 展水平 的变化 。小 学低年 级学 只许说对 不许说 错 , 说错 了就 要受到 严厉批 评训 斥 , 致使 学生 生, 因为年 龄小 , 知识 经验 少 , 还带 有幼 儿 时期 的某 些心 理特 不敢发言 。还 有的老师一 贯施行“ 满堂灌 ” 的教学 方法 , 平时不 点 。他 们对客观 事物 的认识 , 很 少有 自己独立 的看法 , 也 不能 给学生发 言的机会 。 独立支 配 自己的行为 , 因此 他们在 课堂活 动 中, 能按 老师 的要 2 实 践 与 对 策 尝 试 求办事 , 并把它 看成是听 老师 话的表现 。即使站起来不 会或者
上述 这些情况 ,都 是学生 主观方 面 的因素影 响了学 生课 堂发 言的积极性 。此 外还有其他方 面的因素 , 也会对学 生举手
1 高段学 生不爱发 言的心理原 因分 析
要求发 言行为产生制 约作 用 。 如 问题过 难 , 学生的解题 思路无
从 心理学 的角度来看 ,这 种现象 正反 映 出儿 童 由小学低 所依据 , 确实不能做 答 。有 的老师对 学生 回答 问题要 求甚严 ,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是必不可缺的。
课堂上,老师会不断提问,而学生则需要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但是,许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心理障碍,害怕发言,导致自己的学习进步受阻。
本文将探讨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1.缺乏自信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
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不够好,没有把握能够回答老师的提问,所以选择保持沉默。
缺乏自信心也可能是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如自卑、自我怀疑等。
2.害怕被别人嘲笑学生的一个普遍担忧是害怕被别人嘲笑或评价。
他们担心自己的回答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无知的、荒谬的或不可接受的,所以选择不敢发言。
3.没有思考完全有些学生急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没有完全思考问题的所有方面,错过了回答问题的机会,或者回答了错误的问题。
这种失误会导致尴尬和羞耻的感觉,使学生更加害怕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4.担心被老师批评有些学生担心老师会批评自己的回答或冒犯到老师。
他们认为,若自己的回答不够准确或接地气,会妨碍上课的进程,导致老师对自己产生不满。
这种担心往往是不必要的,因为老师会理解学生的发言过程并给与正确的指导。
二、对策1.培养自信心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这是缓解课堂发言障碍的最佳方法。
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能力,并鼓励他们参加一些能增加自信的课外活动。
学生也可以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是在学习前预读题目,准备好自己的回答。
2.创造宽松的氛围营造一个支持学生尝试和犯错误的宽松氛围,这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老师应当尝试用嘉奖和赞赏的方式来鼓励学生的讨论和尝试,而不是纠正错误。
3.加强思考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每天设定短暂的思维锻炼来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比如阅读新闻或小说,观看教育性的电视节目等。
这些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清楚自己的想法,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接受批评许多学生害怕接受老师或同学的批评,但实际上批评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城关回小马丽“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尽量少回答,五、六年级基本不愿回答”,这是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困惑。
这些学生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一种胆怯心理在作怪。
上述现象如不加以控制、纠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想光在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媒体运用等方面下功夫是不够的,更要深入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激发他们想说、敢说、会说的内在动机。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从心理的角度挖掘小学生课堂发言不踊跃的成因及对策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越是到了中高年级课堂气氛越是显得比较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始终只有那么几个。
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反应热烈,常常看到举起的手犹如大海上的几叶孤舟,没有举手被老师指名回答的也常常敷衍了事,显得百般无奈。
和同事们聊起这一现象,大家也深有同感。
为什么会出现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尽量少回答,五、六年级基本不愿回答的怪现象呢?是不是到了高年级学习阶段,学生就不用举手回答问题了呢?显然不是。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试着从学生心理方面分析,通过调查访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归纳总结了学生上课不爱发言的几个心理原因,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不爱发言的心理原因分析1、崇师、依赖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权威者。
在学生的眼中,老师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学生就形成了崇师依赖心理。
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点名请他回答,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
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
这种崇师依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拦路虎、绊脚石。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摘要】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成因包括自卑、社交恐惧和焦虑等因素;心理障碍对策可以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提供安全环境和鼓励积极表达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建立信任关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和理解,提供安全环境可以减轻学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鼓励积极表达可以增强学生发言的信心和自信心。
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对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提高学习效果和参与度,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成因,对策,建立信任关系,提供安全环境,鼓励积极表达,帮助,有效。
1. 引言1.1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或想法的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障碍可能来源于多种因素。
学生可能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批评或嘲笑,导致自尊心受到伤害。
学生可能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观点不够重要或有说服力。
学生可能害怕犯错或说错话而受到惩罚或被认为无知。
还有些学生可能是因为性格内向或社交焦虑而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
针对这些心理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学生克服。
建立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鼓励、支持和倾听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观点是受到尊重和重视的。
提供安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可以创造一个包容和尊重多样性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可以自由表达自己而不用担心被批评或嘲笑。
鼓励积极表达也是关键。
老师可以设立一些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活动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不愿意发言的心理障碍。
通过以上对策,我们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和交流。
2. 正文2.1 心理障碍成因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成因可以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是指学生个人的内在特点和自身心理状态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然而,很多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常常表现出一些任性的心理障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调试方法: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应该经常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体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赞扬学生的积极表现和耐心引导来鼓励他们发扬正义感和责任心。
3.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课堂教育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4.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让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手段来解决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任性心理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这个课堂上,老师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出现了任性心理障碍,不听从老师的教导,甚至做出了一些违反校规和社会法律的行为。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进行调试和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塑造出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般来说,这种心理障碍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环境影响、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家庭教育不当导致了孩子缺乏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环境影响使孩子觉得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做任何事情;个人性格使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表现的欲望。
我们需要通过调试的方式,找到孩子们任性的根源,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了解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表现。
小明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总是不认真听讲,频繁打断老师的发言,甚至在课堂上做出一些捣乱的行为;小红在操场上不遵守校规,经常违反规定的游戏规则,导致其他同学感到不满等等。
这些都是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表现,需要我们及时进行调试和纠正。
针对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调试措施:1. 引导性教育。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任性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困扰和不良后果,使他们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地改正错误。
2. 规范性约束。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法律规则,要求学生遵守和执行,对不遵守规定的行为进行批评和纠正,并适时进行奖惩等措施,让学生明白任性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 家庭教育。
学校和家长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关注和调试小学生的任性心理障碍,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 榜样示范。
教师和家长需要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身体力行地做出正确的行为和决策,引导孩子们模仿他们的行为,养成正确的道德和法治意识。
小学1年级政治学习的心理障碍与解决
小学1年级政治学习的心理障碍与解决在小学一年级政治学习中,学生们常常面对各种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不仅来自于学习内容的复杂性,也涉及到他们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首先,孩子们可能会感到政治学习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
政治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因此很难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实际的联系。
这种抽象性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兴趣缺乏和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还可能因为政治学习涉及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而感到挫折。
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在发展阶段,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理解和运用政治概念可能会变得困难。
这种困难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学习的挫败感和焦虑感,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受到影响。
另外,政治学习可能会引发小学生群体中的团体压力和社交焦虑。
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在同龄人中间的表现而感到焦虑,担心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进度落后于他人。
这种社交压力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政治学习的态度和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针对这些心理障碍,教育者和家长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政治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政治概念的具体含义和应用场景,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可以在教学中注重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和渐进式的知识传授,可以帮助学生们逐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政治学习的挑战。
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指导,帮助学生们处理好学习中的情绪波动和焦虑情绪。
通过鼓励和正面的反馈,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学习心理。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政治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和心理支持措施来解决的。
教育者和家长们的积极干预和指导,对于帮助孩子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他们健康的心理成长和全面的学习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持。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然而,尽管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已经很先进,但是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任性心理障碍仍然存在。
这些任性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育的效果,也给教师和同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了解并调试这些任性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从心理层面上探究小学生任性心理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因为自尊心脆弱,对自己的能力自信不足,因此产生了自我保护的心理,一旦人们对他们的观点或行为提出质疑,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被人轻视和不受尊敬的感觉,进而表现出类似的任性和不合作的行为。
此外,小学生还会因为不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及方法,以及课堂中未能获得他人认同而表现出任性的行为。
其次,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独立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尊重。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加强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及疏导,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敢于面对问题的态度,从而消除小学生心理上产生的任性和抗拒心理。
此外,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任性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他们改正错误行为的积极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采取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小学生的任性行为。
在理解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之后,我们也应该对他们的行为严格要求,表扬他们做出的正确决策和良好的行为,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更多的正确决策,从而逐渐成为一个自信、独立和负责的人。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需要从心理上探究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来调试,并且在任何时候都要采取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小学生的任性心理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规范行为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责任。
一些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表现出的任性行为,不仅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还可能对自身和他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任性心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学生情绪不稳定、行为难以控制、缺乏责任感等特征。
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可能涉及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等方面。
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影响,并提出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调试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0字】1.2 研究意义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不仅会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给班级和学校带来不良影响。
研究如何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及时有效地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有助于改善班级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研究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方法和效果,可以为更广泛的学校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深入探讨和研究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000字】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方法,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找出任性心理障碍对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分析任性行为的表现和原因,探讨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具体探讨。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变化,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现象逐渐增多,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
任性心理障碍表现为小学生情绪波动大、不听从教师指导、追求自我满足、缺乏责任感等问题,给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课堂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法治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和观念,对于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已经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原因、道德与法治教育在课堂中的重要性,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及相关案例分析,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意义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十分普遍且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于如何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深入地了解该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由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课堂中进行相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有效预防和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
研究道德与法治教育在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实践经验,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深入探讨道德与法治教育在调试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中是否存在着过度溺爱或者严厉惩罚的现象,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孩子形成任性的心理,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的调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小学生任性心理障碍调适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复杂的任务。
小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和情感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任性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原因各不相同。
教师在进行调适时需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任性心理障碍。
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小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来掌握他们的任性心理障碍的表现。
小学生任性的表现可以包括对老师和同学的唠叨、拒绝遵守规则和纪律、情绪爆发等。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这些行为和情绪来了解小学生的任性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教师应该通过和小学生的交流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
小学生的任性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情感的不稳定和内心需求的无法满足。
教师可以通过和小学生的谈话和问答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支持。
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来帮助他们克服任性心理障碍。
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小学生战胜任性心理障碍。
教师可以通过明确的规则和纪律来约束小学生的任性行为,同时也要注重给予小学生自主权和自我表达的空间。
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和实践等方式来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教师应该与小学生的家长进行密切的合作。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任性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小学生的任性心理障碍问题,共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共同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风格 有关 。有 的教 师过 于强调 问题答 案 的唯一
德
意愿 , 也 有 发 言 的胆 量 , 但 却 缺 乏 发 言 的能 力 , 主 要
表现 为 : 有 的没有 听清问题 , 或 对问题理解 有偏差 ,
表 现 得 尤 为 明 。
3. 不 会 发 言
笔 存 教 学 巾发 现 , 当下 小学 生 存 课 堂 发 言 _ 【 二
主 存 在 不 愿 发 育 、 不敢 发 言 、 不会发育等问题 。
旦
:
》
1 . 不 愿 发 言
收 稿 日期 : 2 0l 3 — 0 9 —1 3
育
研
答非所 问 ; 有 的思 路 不 够 清 晰 , 逻 辑 比较 混 乱 , 语无
伦次 ; 有 的 口头 表 达 能 力 比较 差 , 言意转换 不畅 , 词
性 , 不 能宽 容不 同意 见 , 从 而 导 致学 生 不愿 、 不敢 发表不 同观点 , 久 而 久之 就 形 成 了 从 众 心 理 。
一
不 断 环 视 四周 , 看其 他同学 的表 现 , 时 不 时 与 教 师 目光 短 暂 接 触 。这 些 学 生 大 多有 发 言 的意 愿 , 但 却
、
学 生 课 堂 发 言 的 主 要 问 题
鼓 不 起 发 言 的 勇 气 。这 种 情 况 在 学 业 水 平 一 般 、 性 格 比较 内 向 、对 发 言 没 有 十 足 把 握 等 学 生 的 身 上
2. 不 敢 发 言
对 知 识 的艘 解 干 f l 『 ^ J 化, 为 良好 的 行 为 打 下 基 础 。
f r 『 纵观 下 的小学 占 1 I 德 课 堂 , 学 生 参 i 教 学 的 积 极 P i ! 普遍小 l 。 特 刖 少学 , 存 发 青 心 胛 障
3 8
作者简介 : 侄婕, 『 轲j f 『 l f , 巾学 附 属 小 学 ( 江前 : I f  ̄ - . . 2 1 0 0 1 9 ) , 主 要研 究 方 向 为 小 学 晶 德 教学
在 品德教学 中 , 还 有一 部 分学 生 , 既 有 发 言 的
争论 中 。 意 志 薄 弱 的 学 生 很 容 易 放 弃 自己 的 观 点 .
题 , 还 要 7 火“ 信” 的 问题 , 更耍 解 决 “ 行” 的 问 题 .
此 . 。 5 ^ 德 教 学 不 仪 教 授 知 识 , 而 且 还 耍 运 川 价
值 澄 清 沦 . 引导 学生对 知识进 行深 入分 析 , 将 知 识 充分 内化 , 形成 价值认 同 , 并 n觉 地 使 之 转 化 为
机会、 采 用灵 活的教 学 方法 等途 径 , 给 予 发 言的 自由 , 培 养 发 言 的 自信 , 力促 发 言 的 自主 , 对 学 生
的 发 言 进 行 必要 的 心 理 调 适
关键 词 : 课 堂 发言 : 心理 障碍 ; 心理调 适 ; 小 学 品 德 教 学
中 图分类 号 : G4 4 2
日常 行 动 . . J E是 存 这 个 意 义 匕, 德教 学尤其需要 学生 发挥 主体性 . 积极 主动地 参 与课堂 讨沦 . 以 实
触 . 以 免 被 点 名 叫 答 。在 小 组 讨 论 中 , 往 往 是 个 别
学生 主 导 发育 . 其 他学 生 宁愿 做 “ 听 众 ” 、 “ 观众 ” , 缺乏 不 同意 见的交 流 、 碰 撞与 融合 。
发言 的学 生 越 来 越 少 . 学 生 倾 向 于 成 为 “沉 默 的
和行 为 习惯 的 养成 是 一个 知 、 情 、 意 、 行 相 统 一 的
过程 . 不 仅 要解 决道 德 原 则 和行 为常 识 “ 知 ” 的 问
大多数 ” q 1 l 的 一 员 。在 品 德 课 堂 上 , 教 师抛 } H一 个 问题 , 往 往 要反 复 鼓励 , 几经 肩发 , 才 会 有 少 数 学 生 主动 举- T -同 答 . 而 大 多 数 学 生 要 么 埋 头 作 思 考 状 . 要 么 目光 四处 游离 . 尽 量 不 与 教 师 的 目光接
江巷 衩 研乜
德 Biblioteka 育 研 学 生课 堂发 言 的心 理 障碍 及调 适
究
— —
以小学品德教学为例
任 婕
摘 要 : 品 德教 学 需要 学 生发挥 主体 性 , 积极 主动地 参 与课 堂讨论 , 以 实 现 对 知 识 的 理 解 和 内 化 . 为 良好 的 行 为 打 下 基 础 当前 的 品 德 课 堂 中 , 由 于 存 在 自卑 心 理 、 从 众 心理 、 惰 性 心 理 等 心 理 障碍 . 很 多学生不 愿发 言 、 不敢 发 言 、 不 会 发 言 可 以 通 过 营 造 良 好 的 课 堂 氛 围 、 提 供 赢 得 成 功 的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l 6 7 3 — 9 0 9 4 ( 2 0 l 3 ) l l - 0 0 3 8 - 0 3
小 学 品 德 课 程 意 培 养 学 生 良 好 的 道 德 品 质
和行 为习惯 . 是 一 门 实 践 性 很 强 的 课 程 。道 德 品 质
存 教 学 巾 , 笔 者 发 现 , 随 着年级 的升 高 , 愿 意
有 些 学 生 虽 然 有 发 育 的 意 愿 ,却 为 有 种 种 顾虑 . 不 敢 大 胆 发 言 在 品 德 课 堂 卜, 经 常 能 看 到
一
些学生 ^ l ^ 不安 , 手似 举 非 举 。 口欲 青 又 止 ; 目光
碍 . 从 影 响 r课 敦 学 的 效 果 , 、
3. 惰 性 心 理
究
不达 意 ; 有 的 心 理 过 度 紧张 , 或 准备不够充 分 , 张 口
结舌 ; 有 的 自我 意 识 太 强 , 不 会平 等 交 流 , 强 词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