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初稿)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2 0 0 0 年 10月目录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二、人口与城市化 (8)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四、产业空间布局 (14)五、交通设施 (16)六、市政设施 (18)七、城市生态环境 (22)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九、城市公共设施 (29)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第三部分问题分析一、规划不足部分 (36)二、相关影响因素 (39)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
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15•【字号】宁政发[2013]285号•【施行日期】2013.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宁政发〔2013〕28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2013年10月15日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指标体系一览表解析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依法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条例》进行原址保护,不得灭失。只有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使迁移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才可以原状迁移,易地保护。易地保护要依法报批,在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定性指标
软件研发布局
聚集在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以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产业集聚区、徐庄、江东、新城等省级软件园、麒麟科技创新园及紫金科创特区内。
定性指标
二、产业布局
货运物流布局
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及综合交通优势,基本建成以国际化、枢纽型、综合性为基本模式的城市物流系统,远期成为服务全省、服务长江流域的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建设龙潭、禄口空港、江北化工园、桥林七坝、六合空港、尧化门、湖熟、滨江、雨花、永宁、新集、上坊、永阳、淳溪等14个物流基地。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现代农业及乡村旅游布局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充分利用城镇组团间的绿色开敞空间,鼓励有特色的乡村和农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溧水白马、高淳桠溪、江宁横溪、浦口石桥、六合竹镇、新集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提高农业现代科技水平。实行“多元化、差异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培育高淳优质螃蟹、溧水青梅黑莓、江宁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浦口苗木及休闲农业、六合优质蔬菜、卫岗─孝陵卫农业科技六个都市农业产业群。
定性指标
商业商务办公布局
结合“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在强有力的轨道交通的支撑作用下,构建高覆盖率和高可达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都市区公共服务的扁平化、均质化发展。商业商务办公功能应纳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建设,高端的区域服务功能引导向“新街口—河西中心—城南中心”构成的市级中心、江北中心和东山、仙林和雄州三个副城中心集聚,地区(新城)中心主要以本地区(新城)居民生活、生产服务功能为主。
南京历史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可编辑)
一、保护目标和原则1、保护目标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
2、保护原则(1)全面保护拓展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和内涵,建立由整体风貌、古都格局、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保护框架,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保护对象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其他文物古迹,从历史文化街区拓展到一般历史地段,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20世纪遗产、古镇村、老字号、历史典故等均纳入保护体系,对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
(2)整体保护把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老城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宏观上突出名城格局和风貌的整体保护,合理调整老城功能,疏解老城人口容量,改善老城交通和市政设施;微观上从强调对历史文化资源“个体”保护,扩大到对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3)积极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提升老城活力。
结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构建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展示南京的名城风采。
二、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1、名城山水环境的保护(1)山体、水体的保护保护和彰显南京“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地理形胜。
重点保护宁镇山脉楔入城市的三支余脉。
保护北支的栖霞、乌龙、幕府和狮子等山体,中支的钟山、富贵、九华、鸡鸣、鼓楼、五台和清凉等山体,南支的青龙、黄龙、雨花台、牛首和祖堂等山体。
禁止任何建设活动破坏山体绿化,加强环境整治。
重点保护秦淮河、金川河、历代护城河以及玄武湖、莫愁湖、前湖、琵琶湖等水体。
对水体进行清污治理,加强水体两岸的绿化和文化小品建设。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丰富多彩的民国建筑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
的建筑特色,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有助于形成“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
北京,民国文化看南京”的独特地位。
6
“继往开来、多元包容”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北方的文化中心在今天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不断变迁, 然而南方文化的中心基本稳定在南京。
5
“沧桑久远、精品荟萃”的文物古迹 “南北交融、承古启今”的建筑风 格
南朝陵墓石刻
明孝陵神道石刻
明故宫遗迹
民国总统府旧址
甘熙宅第
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
国立中央体育场旧址
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众多(有各类文物古迹3000多处)、类型丰富(地上和地下、自然环境、街 区、历史格局及非物质遗产等)、等级较高(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87处,省级和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占文物保护单位的近40%)、年代久远(最早年代可追溯至史前)。
老城传统肌理虽不可逆转,但是作为留存至今的特大型古都,南京目 前基本保持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格局及其选址建设所依托的山水环境, 较好的控制了老城“近墙低、远墙高;中间高、周边低;城北高、城南低” 的总体空间形态,整体格局和风貌尚清晰可循。
老城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未改造 用地、水域、绿地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 所、部队等能够反映老城历史格局和风貌 的总用地约占老城面积的30%。因此,只 要对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 对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串联整合,对 相关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南京历史文化名 城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依然存在。
26
四、规划主要内容
1、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
(1)名城山水环境的保护
保护和彰显南京“龙蟠虎踞、襟
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19号
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19号江苏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南京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658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和城镇,优化村镇布局,在保持乡村风貌特色的基础上逐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南京与周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7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52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0.08.13•【字号】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号•【施行日期】2010.12.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号)《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由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6月30日制定,经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7月28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0年8月13日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0年6月30日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制定2010年7月28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包括老城格局和城市风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街巷、历史建筑、古镇古村、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第四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保护机制,保障经费投入。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一、保护目标和原则1、保护目标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
2、保护原则(1全面保护拓展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和内涵,建立由整体风貌、古都格局、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保护框架,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保护对象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其他文物古迹,从历史文化街区拓展到一般历史地段,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20世纪遗产、古镇村、老字号、历史典故等均纳入保护体系,对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
(2整体保护把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老城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宏观上突出名城格局和风貌的整体保护,合理调整老城功能,疏解老城人口容量,改善老城交通和市政设施;微观上从强调对历史文化资源“个体”保护,扩大到对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3积极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提升老城活力。
结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构建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展示南京的名城风采。
二、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1、名城山水环境的保护(1山体、水体的保护保护和彰显南京“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地理形胜。
重点保护宁镇山脉楔入城市的三支余脉。
保护北支的栖霞、乌龙、幕府和狮子等山体,中支的钟山、富贵、九华、鸡鸣、鼓楼、五台和清凉等山体,南支的青龙、黄龙、雨花台、牛首和祖堂等山体。
禁止任何建设活动破坏山体绿化,加强环境整治。
重点保护秦淮河、金川河、历代护城河以及玄武湖、莫愁湖、前湖、琵琶湖等水体。
对水体进行清污治理,加强水体两岸的绿化和文化小品建设。
南京城建规划十年概况
一、南京市远景规划概况目标: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
都市圈:以南京为中心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的大都市圈。
这个都市圈可望集中7710万的总人口。
南京远影城镇人口按1000万人预留。
都市发展区内适宜进行相对集中的城市建设用地在700平方公里左右。
总体规划:“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鞋”的组织跳跃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使南京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使其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发展。
发展思路: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以长江为南京城镇发展主轴的思路,与沿江开发带、沪宁都会发展连绵区等区域发展思路相协调,有助于实现南京经济辐射由东向西的扩散。
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南北向次轴的思路有助开加强南京与南北腹地联系,包括苏北、皖南和浙北。
在沿江主轴和南北次轴的交汇地区规划形成南京都市发展区,未来将成为南京城镇化战略推进的主要空间。
交通:都市圈交通网络按以南京为核心的“一小时单程出行时间”为标准进行规划构思,覆盖了扬州、镇江、仪征、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城市,并与南京的快速环路相连,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为骨架的高效、安全、舒适的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市域公路网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通车总里程达8500公里以上。
其中高速公路达550公里左右。
多中心规划:为避免城镇在功能上过多依赖主城,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规划提出除完善主城中心体系外,在三个新市区培育次区域中心,开有成多核区域中心格局。
空间布局:“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空间布局”。
规划东山、仙西、浦口-珠江三个新市区分别成为城镇空间向南、向东、跨江发展三个增长级。
东山和浦口珠江新市区将承担吸收来自南部和北部农村城镇化人口的功能,仙西将成为接受上海辐射以及新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
为促进三个新市区城市综合职能的实现以及都市范围的形成,规划在三地均设立次区域中心,新市区的远景发展规模按50万人口以上预留。
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
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82.02.08•【文号】国发【1982】26号•【施行日期】1982.02.0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国发【1982】26号国务院同意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求》,现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保护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对于继承悠久的文化遗产,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进一步做好这些城市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一九八二年二月八日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
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
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一再扩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又不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古迹,致使一些古建筑、遗址、墓葬、碑碣、名胜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近几年来,在基本建设和发展旅游事业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有的城市,新建了一些与城市原有格局很不协调的建筑,特别是大工厂和高楼大夏,使城市和文物古迹的环境风貌进一步受到损害。
如听任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这些城市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久就会被断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南京市玄武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市玄武区总体规划(2010-2030)前言为更好地落实修编后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的相关内容,加强规划对各区县发展建设的引导,有效衔接城市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下层级规划之间的关系,南京市规划局、各区县人民政府联合组织开展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对各区县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支撑性设施、近期发展策略等进行规划安排,以指导各区县的规划管理和建设。
玄武区是南京六城区之一,也是主城的核心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
区域内有著名的钟山风景区、玄武湖风光带,是南京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绝佳风貌特色城区。
同时,玄武区也是南京市委、市政府等一系列重要政府机关及省委省政府重要机构所在地,是南京市的行政、文化与经济中心。
新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面对玄武区自身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如何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优势资源,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社会经济与城市功能品质的再提升,这是玄武区“十二五”乃至更长远规划亟需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和立足点。
说明:1、本材料是为方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而制作的参考性文件,不作为法律文件使用。
2、本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性文件,不代表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
一旦有建设行为,应依据规划实施。
3、城市规划是个不断优化更新的过程,规划内容以南京市规划管理局存档备查的最新版本为准,同一地区同内容深度规划若有更新,南京市规划局将尽量即时在规划局网站上公布,本材料自动作废。
4、本材料版权归南京市规划局所有,未取得版权人的书面授权,谢绝改变、分发、发布或使用本材料图文资料。
5、本材料最终解释权属南京市规划局。
功能定位南京市政治、文化与科教中心;人文绿都标志区;高端产业引领区。
发展策略湖山为心,分片整合,四极提升,全区统筹湖山为心:“一山”、“一水”凸显了玄武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精髓。
分片整合:受制于自然地形阻隔,玄武区应该注重分片组团状的发展,强调各片区功能配套相对完善,加强各片之间的便捷交通联系。
走向整体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_介绍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
走向整体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介绍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童本勤(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南京210029)摘要:老城保护与更新一直是规划界关注的课题,南京以50平方公里的老城为单元进行保护与更新的全面规划,并经历整体 分区 整体不断反馈深化过程的规划,在国内并不多见。
本文重点介绍了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以期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老城;保护;更新;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或某一地区的保护规划在国内外有很多经验,但以50平方公里的老城为单元进行保护与更新的全面规划,并经历整体 分区 整体不断反馈深化过程的规划,在国内并不多见。
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 试图探索一种整体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方法,妥善处理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这种做法在国内外老城保护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明城墙围合的老城是古都南京的核心,现居住人口133万人。
南京历史上的历朝都城均位于此范围内,老城内至今尚存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1000处左右,占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二。
同时,今天的南京老城又是各种现代城市功能的集中地,是南京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快速发展,在改变城市面貌、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给老城的历史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与挑战。
特别是近十年来高层建筑在老城内快速集聚发展,逐渐改变了老城的空间形态、传统肌理和风貌。
一、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首先立足于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需要,将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展示置于首位,因而确立 保护优先 的空间发展原则;其次,挖掘老城的土地利用潜力,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以保持老城功能和容量的 适度发展 ;第三,力求全面 提升和改善环境质量 。
最终将老城建设成为 文化之都 国际性的历史文化名城, 活力之城 中国最有吸引力的旅游和商贸名城之一, 宜人之地 中国人居环境最佳的老城之一。
二、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深化虽然规划仍按文物保护单位 环境风貌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 城市整体格局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保护内容和对策,但对其内涵和保护对策进行了延伸和深化。
老门东地区
居民入口对比图
【半墙半窗】
老门东传统民居中的半墙半窗通常出现在 厅堂的次间。高度约为长窗的一半,但是不同 的是其下部装在矮墙之上。改造后老门东有相 当一部分的半墙半窗, 但大多都是仿制品, 真正意义上民居中的半墙半窗已经不见踪迹。
【和合窗】
老门东传统民居中的和合窗一般用于较小 的次间,或用于舫、榭中。形式多为上、中、 下三扇,各呈横长方形,上下两扇固定,中间 一扇用摘钩支撑外开。亦或分为上、下两扇, 上扇外开、 下扇固定。现状老门东的和合窗 保留状况相对完好,形式以上下两扇居多。
半墙半窗对比图
和合窗对比图
11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外墙窗】
老门东传统民居外墙窗通常很小,仅容一 人窥视,其上有砖挑檐,造型丰富且兼防盗功 能。封火墙、山墙上的檐窗、 窗扇多采用推 拉的石板,防火和安全功能俱佳。现状老门东 外墙窗的形式尽力模仿传统特色,但由于对尺 度以及功能的把握不准,部分外墙窗的形式显 得不伦不类。
一见如故
JUST AT MENDONG
就在
组员:陈 骋 王 园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目 录
改造背景 理论支撑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游客感知 案例借设计探讨
改造背景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 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环节 。我国从 1986年开始提出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此后通 过各种立法和条例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房价一涨均 涨的时代
白银时代
房价有升有 降,土地市 场内冷外热
02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改造背景
3 现实背景
2011年6月 《城南门 东雅居长 乐渡地块 修建性详 细规划与 政策方案》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附件1《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二、规划背景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09年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成果(报批稿)正式形成。
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规模和布局,成为引领南京全市以及各个区县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江宁区健康有序发展,南京市规划局决定会同江宁区政府组织编制区总体规划,其目的就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总目标、总定位、总规模和总布局,结合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成为江宁区指导“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城乡发展的基本依据,并可以作为指导所在江宁区规划城镇单元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宁区行政区域,包括9个街道,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要兼顾与周边区县的协调。
2、规划期限现状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近期至2015年(衔接“十二五”规划),远期至2030年(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可进行远景展望。
3、编制重点(1)江宁区现状描述与分析;(2)江宁区重要发展要素分析;(3)江宁区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分析;(4)江宁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落实分解;(5)江宁区空间布局规划;(6)江宁区功能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7)江宁区“十二五”发展和建设重点的引导和落实。
4、工作深度江宁区是城市空间以外延快速拓展为主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农业、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冲突激烈。
规划更注重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生态保护与利用、镇村撤并、重点工业园区的集中布局引导、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内容。
区总体规划可在“类县域规划”的深度上,关注区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
15条线同时开建南京轨道交通迎“爆发”
RAIL TRANSIT 城轨交通50世界轨道交通2021.415条线同时开建南京轨道交通迎“爆发”◎ 本刊记者 戚亮不久前发布的南京市2021年城建计划显示,今年南京轨道交通年底前预计有15条线路同时开建。
其中,地铁11号线、宁马城际(南京段)、宁扬城际(南京段)、宁滁城际均为今年正式新开工建设项目,而2号线西延线和宁句城际则将在年内建成通车。
南京轨道交通建设将迎来史无前例的“爆发”年!南京修地铁不容易2019年,南京在运营地铁线路总里程达到378公里,这个数字当时仅次于北上广,居全国第四。
但此后的两年,南京一直没有新线开通。
这也让南京的老百姓有些着急——南京的地铁建设速度“慢”了?复杂的地质条件、文保的需要、老城区拆迁难度大等客观原因,是南京轨道交通建设的几大“减速器”。
在建的5号线三山街站,因施工需要,从2018年11月起便对升州路(中山南路至中华路段)进行罕见的为期3年的全封闭。
5号线三山街站为地下三层岛式结构,与地铁1号线换乘。
据绿地城投集团下属的绿地地铁五号线项目公司介绍,三山街地铁站所在地块位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城南历史城区范围内,周边历史资源丰富,西北侧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甘熙宅第和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北面为省级文保单位净觉寺,南面为区级文保单位望鹤楼古民居和省级文保单位金沙井太平天国建筑,这样一来,施工区域周边可供施工的场地比较狭小。
而施工区域内,地下管线众多、埋深较深,地质条件不利于工程快速推进,施工难度较大,且根据地下管线的复杂程度,前期工程预计施工周期较长。
为全力提速管线改排施工进度,只能采取封闭道路等临时管控措施。
7号线尖山路口站—尧化新村站盾构区间左线,短短1公里的盾构区间整整忙活了一年。
现场项目经理表示:尖尧区间让盾构机吃了个“复杂地质全家桶”——先后穿越上软下硬地层、软土层和全硬岩地层。
全硬岩地层对盾构机掘进强度、盾构刀片硬度要求极高,软土层又要求盾构机要有巧劲,“相当于在豆腐上雕花还要保证豆腐不掉渣”。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
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老门东地区
房价一涨均 涨的时代
房价有升有
降,土地市 场内冷外热
02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改造背景
3 现实背景
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保护情况也岌岌可危,近年来,现状 历史街区仅保留少量历史建筑,其余传统建筑正遭拆除, 甚至部分地段已遭完全拆毁的严峻形式。整体环境风貌遭 严重破坏,使街区的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另一方 面,在已拆除、破坏的区域依然能够辨析其历史空间结构 以及城市肌理关系。使得老城南历史街区研究极为紧迫。 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和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城市设计》,老门东的 大量民宅和和街巷都应该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 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 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 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屋架】
老门东传统民居的屋架有扁作和圆堂之分, 前大厅正贴多为抬梁式,用料较大;边帖采用 穿斗式,用料较小。而后堂屋架相对简单,采 用板条仰尘,用宽约12cm的木板条满铺,接 近檐柱时向下弯曲。改造后屋顶的屋架形式与 传统民居的形式基本符合。 虽然内部功能有 所改变,但在外观上保持了较好的传承性。
【横梁雕饰】
《城南门 东雅居长 乐渡地块 修建性详 细规划与 政策方案》
《城南历 史城区门 东箍桶巷 示范片区 保护与复 兴设计方
案
城南历史
地区门东 c2地块保 护与复兴 设计方案
03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理论支撑
活态传承,是指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非物 质文化遗产融入其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使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 中得以自然传承与发展的传承。 活态传承不仅能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更能 达到依附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目的。 活态传承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 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保护目标和原则1、保护目标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
2、保护原则(1)全面保护拓展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和内涵,建立由整体风貌、古都格局、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保护框架,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保护对象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其他文物古迹,从历史文化街区拓展到一般历史地段,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20世纪遗产、古镇村、老字号、历史典故等均纳入保护体系,对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
(2)整体保护把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老城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宏观上突出名城格局和风貌的整体保护,合理调整老城功能,疏解老城人口容量,改善老城交通和市政设施;微观上从强调对历史文化资源“个体”保护,扩大到对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3)积极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提升老城活力。
结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构建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展示南京的名城风采。
二、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1、名城山水环境的保护(1)山体、水体的保护保护和彰显南京“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地理形胜。
重点保护宁镇山脉楔入城市的三支余脉。
保护北支的栖霞、乌龙、幕府和狮子等山体,中支的钟山、富贵、九华、鸡鸣、鼓楼、五台和清凉等山体,南支的青龙、黄龙、雨花台、牛首和祖堂等山体。
禁止任何建设活动破坏山体绿化,加强环境整治。
重点保护秦淮河、金川河、历代护城河以及玄武湖、莫愁湖、前湖、琵琶湖等水体。
对水体进行清污治理,加强水体两岸的绿化和文化小品建设。
(2)环境风貌保护区的保护结合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对体现南京整体格局风貌的山水资源及相关的人文要素进行整体保护与展现。
将历史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集中区划为环境风貌保护区。
环境风貌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山水保护范围及其周边的环境协调区。
本次规划划定13片环境风貌保护区,分别为(1)紫金山—玄武湖环境风貌保护区、(2)雨花台—菊花台环境风貌保护区、(3)幕府山—燕子矶环境风貌保护区;(4)栖霞山环境风貌保护区、(5)牛首山—祖堂山环境风貌保护区、(6)汤山温泉—阳山碑材环境风貌保护区、(7)老山—珍珠泉环境风貌保护区、(8)方山环境风貌保护区、(9)青龙山—黄龙山环境风貌保护区、(10)桂子山—金牛湖环境风貌保护区、(11)灵岩山—瓜埠山环境风貌保护区、(12)天生桥—无想寺环境风貌保护区、(13)固城湖环境风貌保护区。
积极发掘环境风貌保护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环境风貌保护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进行保护、控制和建设管理,严禁开山采石、填塞水域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行为。
自然山水保护范围主要用于建设绿地,确需新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其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应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不符合保护规划的建(构)筑物和设施应当依法改造或者拆除;其周边的环境协调区内应保持高绿地率特征,增加绿色开敞空间;新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应与其所处的山水环境相协调。
2、历代都城格局的保护整体保护历代都城格局及其所依托的山水环境。
重点保护六朝、南唐、明代及民国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和重要遗址。
考古、施工中发现的重要遗址遗存应当原址保护,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向公众展示。
(1)六朝都城格局保护六朝建康城遗址,划定六朝宫城及御道遗址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加强对六朝建康城都城以及东府城、西州城的考古勘探,进一步勘定六朝建康城的范围。
(2)南唐都城格局加强南唐都城现存城墙、城河及宫城遗址的保护控制。
1)南唐都城城墙与城河南唐都城城墙的现存部分与与明代都城城墙南部的汉西门—通济门段重叠,按照明城墙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与控制。
北半段城墙已毁,应重点保护城墙遗址及护城河,结合绿地、文化小品建设和公共空间的整合予以展示。
洪武北路至通济门有护城河段应保护现有河道(内秦淮河北支和东支)的走向和宽度,清理整治河道,加强两岸绿化,每侧绿带宽度不少于10米。
洪武北路至中山路原护城河被掩埋的,应择机恢复或部分恢复被填埋的河道(干河沿),结合沿河绿化小品或通过建筑底部空间处理局部展示南唐城池格局,保护并展现南唐都城北门桥遗迹。
中山路以西段结合广州路的环境整治和公共空间组织,加强对南唐都城轮廓的展示。
乌龙潭公园段结合乌龙潭公园的更新整治进行展现。
2)南唐宫城遗址重点保护南唐宫城遗址,划定南唐宫城及御道遗址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加强考古勘探,保护地下文物。
保护对南唐宫城位置起界定作用的秦淮河中支和内桥,在沿河绿地中通过绿化、小品、说明牌等多种方式展示南唐宫城的历史格局。
3)南唐御道南唐御道为今中华路,北起内桥,南至中华门瓮城。
保持中华路现有线形和宽度,沿线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应当与自然、人文景观、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沿线人行道路面铺装、街道家具、小品等要与城南地区的传统风貌相协调。
保护并完善建康路以南段落街道尺度和沿街传统建筑风貌特色,保持现有街道空间适宜的高宽比,控制沿街建筑贴线率。
建康路以北段落延续南段的风貌特色,逐步整治街道空间界面。
(3)明代都城格局保护明代四重城郭格局。
1)明代皇城、宫城重点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故宫遗址,保护皇城内现存的西华门、西安门、东华门、午朝门、内外五龙桥等遗迹,保护明御河、玉带河等水系。
将明故宫宫城范围划为明故宫遗址的保护范围,区内及周边一百米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逐步置换用地功能,为将来明故宫遗址作为大遗址保护、整体展示留有余地。
划定明代宫城及御道遗址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加强考古勘探,保护地下文物。
2)明代御道明代御道为今御道街,北起午朝门,经外五龙桥至正阳门遗址(护城河岸)。
保持御道街现有宽度、线型和断面形式;加强御道街两侧绿带建设,控制沿街建筑高度、体量和形式。
道路两侧各保留10米绿化带,午朝门至外五龙桥段,道路两侧不得进行新的建设;外五龙桥至光华门段,新建建筑退让绿线不小于10米。
道路红线以外20—40米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
沿街不宜增加大体量的建筑和商业建筑,严禁现有单位破墙开店,新建建筑在高度、体量、形式上尽量强化轴线对称效果,烘托明故宫的庄严气势,与明故宫地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3)明代都城城墙与城河按照“城墙、城河一体”的保护原则整体保护明代都城城墙与城河。
南京明城墙已经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中国明清城墙”,要按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进行保护。
现存城墙及遗迹的保护范围为城墙内侧不少于15米(依附山体的段落到山体坡脚线);城墙外侧到护城河对岸15米(无护城河的段落不少于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为城墙内侧不少于100米,其中30米为绿地或道路,30米—50米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2米,50米以外地区的新建建筑高度不得高于18米。
城墙遗址段上现有建(构)筑物应当逐步拆除,结合道路、河道建设明城墙绿带,宽度不得小于30米。
加强明城墙沿线绿化环境建设,形成环城公共绿带。
组织明城墙内外环游览线路,增强明城墙两侧用地功能的公共性。
4)明代外郭将明外郭本体划为保护范围,保护现存较为完好的观音门—夹岗门段的走向、断面和树木;郭墙两侧控制为公共绿地,宽度控制为50~100米。
依托观音门—夹岗门段,串联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组织明外郭历史文化之旅。
通过优化周边地区道路系统和交通组织,逐步取消郭墙(今土城头路)之上机动车交通功能,合理组织游览道路。
明外郭已毁段落,应进一步加强考古论证,相关重要遗址遗迹应结合道路、绿地和开敞空间等设置标识。
(4)民国历史轴线民国历史轴线为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
保护、延续和择机恢复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块板的道路断面形式、行道树和环形广场。
保护民国历史轴线沿线的民国建筑,保持沿线以公共建筑为主体的功能特色。
中山北路重点保护热河路广场至盐仓桥广场段、原国民政府行政院和交通部段、原国民政府立法院至外交部段等;中山东路重点保护新街口广场至原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段北侧、中央饭店至中山门段北侧等。
对重要段落内严重影响民国建筑环境和整体风貌的建筑和界面,应进行必要的清理和整治,新建建筑在高度、体量、风格、色彩上与相邻民国建筑相协调。
(5)其它朝代重要遗存加强太平天国及宋元等其它朝代历史遗存的保护,对已湮灭的历代都城格局要素应进一步加强考古研究,重要遗址遗存应当原址保护,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向公众展示。
其中,对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宫殿、瞻园、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等重要历史遗存,加强考古研究与保护展示。
3、老城整体保护明城墙、护城河(湖)围合的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是古都南京的核心,南京历代都城的遗址、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大都分布在老城内,应作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进行整体保护。
整体保护老城“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环套并置”的历代都城城廓、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
控制老城景观视线走廊,划定老城高层禁建区,整体保护老城空间形态。
加强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周边地区和明城墙护城河等格局要素所依存环境的保护。
历史资源周边、涉及古城历史格局地区的城市更新,应延续传统风貌。
保护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部队等用地内的附属绿地。
加强包括地下文物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串联整合,建立整体彰显老城历史风貌的文化景观空间网络。
继续加快外围新区建设,合理调整老城功能,降低老城人口密度,改善老城绿化环境,完善老城交通和市政设施。
(1)老城建筑高度的控制严格控制老城建筑高度,保持老城现状“近墙低、远墙高;中心高、周边低;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
老城为高层控制区,其建筑高度、开发强度根据老城合理容量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
三片历史城区新建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5米以下(公共建筑可以控制在40米以下)。
明城墙沿线、玄武湖周边、御道街两侧,以及建康路、升州路以南的城南历史城区为高层禁建区,新建建筑原则上不得超过18米,并符合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其中集庆路和长乐路以南至城墙地区、越城遗址—大报恩寺遗址地区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
建康路、升州路以北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内,新建建筑高度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
该区域周边新建建筑的,应当通过视线分析确定其建筑高度和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