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案
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3.理解古代中国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2.经济的基本结构;3.经济的特点;4.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必修二》;2.教学工具:电子投影仪、黑板、彩笔、PPT等;3.教学素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10分钟)利用PPT或板书,呈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并简要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主要经济活动。
分组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朝代,深入研究该朝代的经济结构;2.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分析该朝代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3.学生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形成小组报告。
小组报告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他们研究的古代中国朝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15分钟)在学生的讨论和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如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技术的创新等。
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的稳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等。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与现代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展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短文,并列举相应的论据进行论证。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就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农耕经济是主要的经济部门,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机补充。
对古代农业,要从农业生产技术、经营形式、技术特色等角度进行把握;对古代手工业,要了解其主要形式、突出成就;对古代商业,要重点理解商业政策。
就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来看,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要把重农抑商政策放到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程中去认识,不要孤立地看。
要充分肯定该政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它在封建社会后期所起的消极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1、概况:⑴时间:七八千年前;⑵地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⑶作物:粟和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的国家之一);⑷人物:传说中的“圣王”之一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最早的松土工具,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作,播种),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⑸文献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义》(6)考古印证: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罗家角遗址发现7040〒15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一万年前的栽培稻壳。
2、影响: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1、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经济因素:⑴生产工具的革新与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力因素)①演进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着耕作方式的演变。
②古代中国耕作方式演进的过程:a.“刀耕火种”:“火耕”——原始农业的产生。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同步备课资料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标内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要求]】[会考标准]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
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 战国
重农抑商政策崛起 如:商鞅变法
发展历程
汉
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唐中期后
有所松动,政府推行官商分少实行抑商政策,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的重要黄金时期
明清
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甚至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但是政府重又固守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严重摧残,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
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商周)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土地制度 土地氏族公有制
表现形式
国王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封建土地所 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
时期
土地制度演变及原因
春秋时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有制开始产生。 期 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现
“公田”被抛荒,私田出现; 鲁国:初税亩
战国时 各国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 秦国商鞅变法等“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
期 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田宅”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的影响: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
第4课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的原因。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1、基础知识梳理 • 2、重点难点突破 • 3、误区档案 • 4、单元知识体系 • 5、课时演练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
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 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 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
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
3.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 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 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与特点
高台一中
历史组
本单元时间断限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 前),囊括了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先秦、秦汉、魏晋、隋唐、 宋元、明清时期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 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例说明,能够快速掌握答题规律、提升得分技巧!点滴积累, 聚沙成塔,备战高考运筹帷幄!
逆向否定型选择题
【典例】(2011·浙江文综·T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 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
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
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
备考分析 (2)注意明清时期商帮形成的原因及其在商业发展过
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正确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 特点和影响。
【方法总结】1. 逆向型选择题的特点:又叫否定型选择题。题 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 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2.解答思路和方法 (1)思路: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否定词,这些词语的设置有的 比较明显,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有
专题一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概括 农业发展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推广 2、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收割技术等) 3、农作物品种的丰富与否(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 4、农业收成的好与坏;政府收入的增加与否 5、土地资源的开垦与否(如江南经济的开发等) 思考:古代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 位。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 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局限:(1)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
思考:通过学习,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有 哪些?
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 2、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 ①农具与技术的改进(耕作工具;灌溉工具;收割工具等) ②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勤劳与否) ③劳动对象(古代主要是土地) 3、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 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归谁所有) 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制度;政策;政局等) ③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
P5
3、封建社会:形式多样
(1)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 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导致人地矛盾,引 起社会动荡不安。 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保护自耕农经济。 (2)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 (北魏到唐前期;内容、前提、 作用: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 土地兼并。)
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 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 义 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制瓷和纺织部门取 得的主要成就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理解“重农抑商” 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
4、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产生原因?特点(3点)? 地位(主导、基本模式)?基本特征? 5、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者?生产方式?水平?产品流向? 6、冶金、制瓷和纺织部门 (1)冶铜业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繁荣于哪一时期? 青铜器的用途? 铁器出现于哪一时期?两汉出现什么技术?东汉谁发 明了什么工具,起到了什么作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 哪一技术? (2)原始瓷器出现于何时?成熟的青瓷、白瓷分别出 现于何时?唐代形成哪两大系统?哪一朝代出现成熟 的青花瓷?清代出现什么瓷器品种? (3)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是哪一朝代?丝绸之路形成 于何时?棉布何时成为主要衣料?元朝谁推广棉纺织 技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
7、“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朝之前市发展的特点?(空间、时间、管理) 宋朝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的特点?(空间、时间、管理) 草市形成于南北朝,宋朝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8、商业城市和商帮 古代的哪些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著 名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哪些城市成为繁荣的大都会? 明清时期著名商帮? 9、重农抑商的含义?原因?政策实行目的?首倡者? 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 评价?(积极:农业 、地主。 消极:阻碍) 10、“海禁”“闭关锁国” 含义?影响?
古代中国的 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 手工业发展 古代中国的 商业发展及 经济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2024年高考总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基础练+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必修2·人教11.历史文献中“神农,能殖嘉谷”的说法,反映出( )A.神农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B.古代先民进行农耕生产的实践C.中国是最早种植稻谷的国家D.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1.B 【解题思路】 “神农,能殖嘉谷”,意为神农氏种植出了优良谷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牛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2.C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伐木”“焚烧”“点种”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刀耕火种的简单农业生产方式,答案为C项。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战国时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由“一人……不过十亩”到“挟五口,治田百亩”,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结合时间信息及相关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等的应用及耕作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故选B项。
4.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短曲辕犁的出现( )A.标志着牛耕技术的普及B.加速了江南经济开发C.标志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标志着犁壁首次使用4.B 【解题思路】 标志着牛耕技术普及的是汉代犁壁的问世而非短曲辕犁的发明,故A项错误;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相当完善,这种轻便的短曲辕犁的发明,必然有利于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而非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犁壁发明于汉代,故D项错误。
5.《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
”这反映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轮作法5.A 【解题思路】 材料意为: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低凹的垄沟里,而不种在高凸的田垄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田垄上,而不种在低凹的垄沟里。
人民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业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2、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3、土地兼并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4、自耕农大量破产,威胁了国家的收入来源,严重影响 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自主学习:古代统治者和农民各是怎样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 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 在一起。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南北朝 草市形成 民间集市
唐 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宋 代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明 清 商业区繁华
据说西汉都城长安, 有正式的“市”9处,右 图是汉代“长安市长”印。 你知道“市长”的含义吗?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2)东汉牛耕技术有何进步?
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1)耦犁。春秋战国。 (2)进步: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的牛耕法。
影响:便于牛耕的普及,有利于山地开垦; 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 劳动,使用简单工具 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一 、重农抑商政策
重视农业
抑制商业
1、含义:也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 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古代历朝大都推 行这一政策。
《商君书》:“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 者,复其身(兔除本人徭役 )。事末利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全家罚为官奴 )。”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 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期,需 要发展农业以巩固经济基础。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A。
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西周的工商食官【名师】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2.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典型代表。
可知,这会导致本来用于商业的资本缺乏,最终影响到扩大再生产环节。
从长远来看,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B项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题干“对经济发展”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单元训练案(历史必修二)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3、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B、贫者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4、在我国古代,牛耕的广泛推广是在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汉代5、“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反映古代何朝代的经济状况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6、下列制瓷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白瓷②青瓷③彩瓷④粉彩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7、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8、电视剧《大汉天子》是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9、(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10、“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牛耕出现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井田制1)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2)性质: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3)瓦解的原因及过程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过程: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诵读预热】【2015年高考考点要求】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这个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农业处于领先地位)【探究准备】根据课本复习相关内容,完成填空。
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古代耕作方式(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增。
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伴随着这种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相对应变化。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
(2)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A.形成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②直接原因:各国的改革与变法B.形成的过程:生产力进步——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财政困难——各国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促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所有制(商鞅变法)C.存有时间:战国——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D.主要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构成);小农土地所有制(少量);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少量,如均田制)。
E.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地主兼并土地,农民少地或无地,受剥削和压迫;国家、皇帝直接掌握一局部土地。
F.影响: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众多制度的根源(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军阀割据称雄)。
在封建社会初期,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千耦其耘2.(2010·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模拟)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3.(2010·北京市朝阳区期中)推动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迈进的因素应包括()①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②水利设施的兴修③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④城市经济的发展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2010·浙江省金华一中模拟)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筒车5.(原创题)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7.(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硙(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案【考点预测】纵观2009—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古代中国经济结构这一专题,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概况及特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制度及成就、古代中国商业概况及市场管理制度、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四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政策。
在2012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注重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中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等知识点的复习与练习。
【三年高考】一.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1年全国卷文综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按明朝“一条鞭法”,政府把田租、赋税、徭役等并入田亩中,主要按田亩数,征收白银完税。
按此政府,官府只能勒令有较多田地的田主(地主)交纳银两,即税收政策的变化。
2.(2011年北京市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选择项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有明显错误,因为除燕国都城蓟之外,齐国都城临淄、韩国都城郑、魏国都城大梁、楚国都城郢,等等,都是战国时期的商业中心。
3.(2011年福建省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可选①;根据材料可知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可选;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排除②项。
4.(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答案】:D【解析】:本题所引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因此,A、B、C三项表述都错误,只有D项是对材料意思的准确概括。
5.(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2)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答案】:D【解析】:青铜是铜锡铅合金,A项错;B项时间错误;C项错在“硬度低”;D项表述符合史实。
6.(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B可以运用排除法,A、C两项中的“铁器”、“牛耕”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农业生产,不选;D项“雇佣关系”开始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不选。
B项说明了“四齿钉耙”这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农业耕作模式,可选。
7.(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答案】:C【解析】:小规模商贩再加政府促进交流与显示国威,这正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的朝贡贸易。
8.(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9.(2011年浙江省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说出各窑的省份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答案】:D【解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
结合地图可以得出D项。
10.(2011年浙江省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11.(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答案】:C 【解析】:抓住两宋都市商业的特征(打破时空限制、夜市早市连接),较易选出C项;A、D两项“市”、“坊”分设主要体现了唐朝都市商业特点;B项实际上是严重限制商业发展,不符合两宋商业特征。
12.(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
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
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
”“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
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
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
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
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4分)(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6分)【答案】:(1)变化: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4分)(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
(3分)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3分)1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5题)(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 15956 118 0.741917—1921 39269 798 2.031922—1926 43074 390 0.911927—1931 55192 998 1.81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10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12分)19.(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
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
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二.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2.(2010年福建卷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题中所述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通过内河和沿海航船大量流通,即反映了B项。
1.(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答案】:A【解析】:从表2中可看出“宝钞”使用数量大幅减少,说明了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