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研究
以 重 视 和 突 出 实 训 教 学 环 节 既 是 培 养 目 标 的 要 求 . 是 区 别 于 也 基 础 教 育 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的 主 要 标 志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具 有 鲜 明 的 职 业 性 和 技 能 性 特 征 . 典 型 的 应 用 性 、 出 的 技 能 性 、 强 其 突 较 的 实 践 性 决 定 了 实 训 教 学 的 重 要 地 位 。 因 此 . 学 分 制 条 件 下 在 的 实 训 教 学 研 究 , 保 证 学 分 制 全 面 实 施 。 进 学 分 制 在 高 职 是 促 院校 稳 步 发展 的重 要 课 题 。
摘 要 : 于学分 制 的多种优 点 。 基 目前 许 多高职 院校都 在 实 行 学分制 管理 。 学 分 制 的有 效 实 施 是 一 项 庞 大 的 系 统 工 程 。因此 , 展在 学分 制 条件 下实 训教 学 开 的课 题 研 究 。 全 面 实施 学分制 , 进 学 是 促 分 制在 高 职院校 稳 步发展 的 重要保 证 。 关键词 : 学分 制 : 职 院 校 ; 训教 高 实
学 分 制 条 件 下 的 实 训 教 学 内 容 分 类 实 训 教 学 主 要 包 括 基 础 实 训 和 专 业 实 训 . 专 而
班 级 为 单 位 。根 据 教 学 计 划 的 事 先 安 排 参加 规定 内 容 的 实 训 , 虽 然 除 了 基 础 实 训 以 外 也 安 排 不 同 方 向 的 实 训 内 容 . 是 学 生 但
没 有 选 择 的 权 力 . 自 己 不 感 兴 趣 的 内 容 也 要 学 习 . 有 余 力 对 学 的 学 生 也 必 须 按 照 教 学 计 划 的 安 排 进 行 学 习 。 实 施 学 分 制 以 后 。 种 状 况 得 到 了 一 定 的 改 善 , 生 在 实 训 内 容 的 选 择 上 有 这 学
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过程运行机制研究
文 对 学 分 制 管 理过 程 中涉及 的教 学 培 养 计 划 设 计 、选 课 管 课 的 权 利 ,如 何 保 证 实 践类 课程 在 总 学 时 中的 合 理 比例 是
理 、 重修 组 织 等 关键 环 节进 行 了分 析 讨 论 ,初 步 形 成 一 套
可行 的操 作 方案 。
日常 教 学 管 理 以及 学 生 成 绩 管 理 等 后 续 环 节 。其 中 重修 环
节 需 要 系 ( )再 三 斟 酌 。学 生 选 课 后 ,彼 此 课表 都 不 尽 院 相 同 , 这 就 增 加 了重 修 排 课 的难 度 ,也 增 加 了 教师 的 工 作
量 。具 体 如 图 1 示 。 所
对 高 职 院 校 学 分 制 的研 究 都 集 中在 施 行 的 必要 性和 实 践 可 程 的关 键 环 节 , 学 分 制 “以人 为本 ,因 材 施教 ”的 具 体 体 是
能 性 上 ,或 者 是 对 学 分 制 运 行 过 程 中涉 及 到 的某 一 环 节 进 现 。 因 此 ,选 课 环 节 中既 需 要 引 导 学 生 正 确 选 课 ,又 需要
下 面 针 对 高 职 院校 学分 制 教 学计 划 、选 课 准 备 工 作 、 计 算机 技 术 支 持及 学 生重 修 组 织等 关 键 环 节进 行 分 析 。
1 学分 制 下 高职 院 校 教学 计 划 的制 订 .
系 ( ) 的教 学 计 划 制 订要 围绕 学 分 制运 行模 式 , 适 院 度 增 设 选 修 课 。高 职 院校 的教 学 计 划 要加 强对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的 培 养 ,尽 量 设 置 一 些 可 以进 行 工 学 结合 、 教 学 做 一 体
职教论坛 I O A IN LE U A IN C TO A D C TO V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制度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制度学分制教学改革是一项艰难而简单的系统,涉及因素众多,建立健全相应的治理制度是其中的重要保证之一。
俗话说,没有法规,不成方圆。
学分制下,由于选课制的引入,无论是教学治理,还是学生治理、甚至后勤治理都较学年制下发生了重大转变。
面对这一简单的工程,没有制度建立作为工作的依据、指导和保障,是很难想像一个学校可以正常有序运转的。
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对学分制这种教学模式的探求也正处于起步阶段,阅历缺乏、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化、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比拟突出。
但是,进展学分制教学改革,又是高职教育顺应市场经济进展的必定趋势。
进展学分制改革,要进展全面的制度建立,从教学治理制度、学生治理制度到后勤治理制度等,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学分制下的制度建立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由于涉及面众多,体系不一,限于篇幅,本文只在这里谈谈几个重要的教学制度的建立。
1.教学规划治理制度的建立教学规划分为远期规划(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和近期教学规划(学期教学规划)。
远期教学规划(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反映的是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所要到达的人才规格要求;近期教学规划(学期教学规划)反映的是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所要到达的详细要求,是对远期教学规划的分解和落实。
学分制的特点就是弹性学习,因此,教学规划治理制度中就肯定要表达:无论是远期还是近期教学规划都要强调课程安排的敏捷性,课程设置要使学生在保证根本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有较多的自由进展空间,即能供应较多的课程选修余地。
专业人才培育方案要从总体上讨论每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规格,并以最低学分标准表达出来;同时,要为每一个专业适应共性化进展留够空间,因此,这个最低学分标准当中就不仅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分,而且还应包含为适应学生共性化进展而需要学生选修的最低学分标准。
学期教学规划则要求把人才培育方案的要求按学期进展分解,确定每一个学期学生应到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标准。
高职院校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教学管理探索
高职院校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教学管理探索摘要: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人才,满足社会对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然而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严重制约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实施。
因此,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进行创新,以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学分制;弹性学制;高职;教学管理;创新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是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与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因此,高职院校要完善以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为核心的系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制订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学籍管理办法以及学生选课管理文件,但这些管理办法和文件仍然停留在纸面上,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方向选择、学生选课、课程导选、提前或延期毕业、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方面都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实施。
3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要求。
各高职院校虽然按照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要求改革了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但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的数量和学时都很少,根本达不到培养个性化人才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要求。
4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培养的学生千生一面。
只有改变简单划一的学制系统,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构建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自主决定提前或延期毕业,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允许学生在其他学校修读相关课程并可回校认定学分,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选课情况复杂,教学秩序难以控制。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每学期有几千名学生按自己的课表进行选课,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工作量很大。
由于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容易发生碰课现象,再加上选修科目多,学生上课流动性大,教学秩序较难控制,教学调度比较困难。
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
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1. 导言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是为了规范学生研究和评估过程,确保学分的合理获取和转换,保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制定的管理政策。
2. 学分制概述学分制是高职院校中常用的教学管理方式。
学分是衡量学生研究进展和完成学业的单位,学生通过获得学分来获取学位或毕业证书。
3. 学分获取和转换3.1 学分获取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学分:- 课程研究:学生修读各门课程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学分。
- 实实践:学生在职业实践中积累经验,根据实践成果获得学分。
-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选修课程,取得额外学分。
- 课外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文化艺术活动等,根据参与情况获得相应学分。
3.2 学分转换规则高职院校学分转换规则如下:- 本专业学分转换:学生按照自己所学专业的要求,将通过研究和考核所取得的学分转换为本专业的学分。
- 跨专业学分转换:学生如需跨专业转换学分,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的审核和审批程序。
- 学分转移:学生如需将已获得的学分转移到其他高职院校,需要符合相关的转学规定和条件。
4. 应用与实施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的应用与实施如下:- 学分认定: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的学分进行认定和记录。
- 学分对外认证:学生如需将学分用于申请其他院校或招聘岗位,学校可以提供学分对外认证的服务。
- 学分激励机制:学校可以设立学分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和实践活动,获得更多学分。
5. 监督与评估学分制管理政策的监督与评估包括以下内容:- 学分管理监督:学校通过相关部门对学分制管理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 学生学分评估:学校对学生的学分获取和转换过程进行评估,确保学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 学分制改进: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和需求,学校可以对学分制管理政策进行改进和优化。
6. 结论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是保证学生学习和评估过程正常运行的重要管理政策。
通过规范学分获取和转换,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比较研究
、
阶段和毕业考试的条件是 , 学生必须取得 足够的学分。每个 学生的学分由他所学的专业而定, 学分是由任课老师所签发 的一张证 明, 明某学生 已得到某一课程所必须的知识。 证 ( ) 三 新西兰等国家的学分制与弹性学制 。 新西兰的职业 学校学制也是长短 不一 , 教学安排有全 日 、 日 部分时 制 半 制、 间制。英 国、 澳大利亚 、 加拿大等 国也存在类似情况 , 职校生 学习时间的长短往往按 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定 , 一般没有 年龄 和时间限制。 灵活的学制为他们 的职业技术教育带来 了 很大 的活力 , 促进 了人才培养 ,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 我国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基本情况。 四) 我国在五 四运动前后 , 就引进了学分制 。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普通高校 我 大多陆续实行 了一定程度的弹性学习制度 , 以此带动 了教 并 育观念 、 教学管理 、 课程改革 、 选课制度 、 考核制度 、 校际间合 作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国人 民大学于 20 年在 03 新生 中全面实行弹性学制 ,本科生可在 3— 6年修完学分后 毕业 。 方交通大学也完全实施 了弹性学制 , 北 学生可提前毕 业。 可滞后毕业, 也可休学创业。 00 20 年以来, 高职院校陆续 实施 了 学分制与弹性学制 , 但多数院校只停 留在纸面上的文 件和制度 , 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 二、 学分制、 弹性学制与学年制的比较
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 以学分作为计 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单位 , 学生 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 标准。学分是测量课程 量的计算单位 , 是课 程内容深浅难 易
20 年第 3 09 期 ( 总第 19 ) 0期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浅析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
浅析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摘要】学分制,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等院校全面推开。
面对这种教育模式大规模实行的今天,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否也应该进行学分制改革呢?这个问题也是当今职业教育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春天,但是,在面对机遇的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考核机制等,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中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教育面对社会需求,而且还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一、学分制的内涵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等自主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学习期限有了更大的弹性。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二、实行学分制的意义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实行学分制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使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让学习者能够顺利学完所选课程。
学分制的实行则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最终目标。
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选拔、淘汰学生。
职业院校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善于发掘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发挥他们的优势。
因此,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者应该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服务意识。
3、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学分制的实行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队伍,也就是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同时选择授课教师。
没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就缺乏教师间的竞争,也就很难实现学生选择教师;没有一定高质量的教师,学校就开不出更多更好的选修课。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讨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讨摘要:实行学分制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学分制的历史出发,阐述了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对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是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二、学分制的历史及现状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都属于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一种调和,是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和年限必须取得相应的学分。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没有休业年限,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19世纪下半叶,美国首先建立了学分制。
从弗吉尼亚大学1824年允许学生选学模块课程,至1872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施行,历经了近50年的时间。
美国高校中所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它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
美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在运作程序上已呈现出程序化、系统化和成熟化的特点。
英国是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制度并行。
法国高校的学分制获得规定学分是获得学位的先决条件,所采用的学分制又称等值单元制。
我国在192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昌师范大学率先推行了学分制。
1939年在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学分制划一办法》规范下,各高校一律采用学年兼学分制至全国解放。
解放后1952年各高校又实行了学分制,后来,学分制的实行一度受挫。
职业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张世民
职业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张世民发布时间:2023-05-13T14:03:50.768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5期作者:张世民[导读] 全面深化学分制改革是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支撑。
结合学校“双高”建设实际,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任务,以项目研究为引领,以健全制度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激活学分制改革各要素、各环节,充分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300摘要:全面深化学分制改革是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支撑。
结合学校“双高”建设实际,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任务,以项目研究为引领,以健全制度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激活学分制改革各要素、各环节,充分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职业院校;专业群一、背景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简称“双高计划”), “双高计划”正式启动。
“双高计划”是主动适应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竞争力,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需要。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是“双高计划”建设重要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支撑。
围绕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双高”院校路在何方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学校需要立足于“高地”打造,系统谋划和推进人才培养改革,而深化学分制改革是加速人才培养改革的催化剂,将有力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学分制改革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革新路径,同时也面临资源不充分、制度不健全等诸多现实障碍和问题。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实践与思考
:o o 8  ̄ . ( ) oo T 7 C ia N w T c n lg e n r d cs h n e e h oo isa d P o u t
— —
文 化 教 育
高职院校 实行学分制 的实践 与思 考
姚等 职 业院 校 , 年来 积极 化 。 近
2我国学分制的历史发展 “9 7 1 4日 11 年 月 元培到校视事” 即蔡元培任 职北大校长 , 他积极倡导‘ 想 自由 , 嗯 兼容并包” 的 力i 思想 , 、 去 并大力推行教学管理制的度改革。 ‘ ‘ 废除 经科 , 将有关 内容并人哲学 、 史学、 学各系 , 添 文 增 了新 的课程 ,专业设 置进行 了尝试 性调整 , ” 废 “ 改“ , 门” 系”变学年制为学分制 , 实行选修制 。“ 随 后其 它高校纷纷仿校 。13 年 英国学者林迈可 97 (nealLn sy受聘为燕京大学导师, Ii e ida ) h 在燕京大 学领导创办了牛津大学式 的导师制 , 其它高校也相 继仿校 。 ” 五四“ 运动前后 , 我国的—些教育家从日本或 欧美引进了学分制 , 如张伯苓在天津南开大学实行 周 学时 制 , 定 四年 大 学 的周 学 时总 数 为 2 3 2 0 积点学分制和选课制。 规 0- 1 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是 1 1 年蔡元培在北京 99 学时; 有的包括每门授课、 辅导、 和自习等各环节在 内, : 如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四年制大学规定总学 大学实行的” 选科制“ ” 。 当时实行年级制 , 规定各科 时数要达到 10 -0 0以上。 8 02 0 课程都是必修 , 他认为其流弊是 , ‘ 使锐进者无可见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 其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长 , 而留级者每因数种课程之不及格须全部复习, 生产劳动 , 目的 、 、 教育 内容 方法、 组织形式等无不 兴味毫无 ’‘ , 适教员 中有 自 美国留学回者 , 力言美 和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 国学校单位制之善 , 遂提议改年级制为单位制亦经 关。 广义地讲 , 不论是学年制还是学分制其不仅是 专门以上学校会议通过, 北京大学试办。’ 由 即后来 教育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 也是社会生产力、 科 通称学分制。“ 规定本科学生读满 8 单位 即可毕 0 学技术和社会进步 的产物。应该说学年制 由来已 业 , 其中一半必修, 一半选修 。 此后的二三十年几乎 久. 大约在 1— 3 2 1 世纪如法国的巴黎大学 、 国的 所有高校都实行学分制 了。 英 新中国成立以后, 学习前苏联,9 2年院系调 15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就有其雏形 ,但其成形是以 13 62年捷克教 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代表 作 整, 我国高校普遍 由学年制代替 了学分制。 1 7 到 98 至 0 《 大教学论》 的发表为标志 , 他在这一著作 中“ 针对 年 教育部 提 出有 条件 的学 校可 以试 行学 分制 , 8 多数重点大学都实行了学年学分制 。但 中世纪以来学校组织十分松散 , 学生入学或离校停 年代中期 , 学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的普遍现象, 提出学校工作 这一阶段实行的学分制与学年制区别不大。 进入九 实行学年制 ,要求公立学校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 十年代后期 , 随着我 国社会经济 、 科技发展和高等 学, 同时放假 , 每年招生一次, 秋季始业 。学校工作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实行较全面的学分制的学校 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至今在全 国范 按年 、 按月、 日 按 按时计划妥当。 教学科 目 要根据儿 日益增多, 童认识发展顺序合理安排。在学年终了时 , 通过考 围内推广实彳 洲 已出现 四次高潮 。 j 试, 同时升级 , 这样使得学校工作既有” 秩序“ 而又 第一次是高潮是 1 7 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 98 南开大学、 武汉大学、 滨 哈尔 富有成效; 他同时要求改变中世纪以来学校个别施 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 , 教的 传统做法 , 实行班级教学制 , 使得一个教师同 工业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试行 了学分制。 第二次高潮是 1 8 年 , 93 学分制 由重点大学扩大到 时教几十、 几百学生不仅可能, 而且是有效的。” 按班级上课,每个班级有固定数 量的学生 , 规 非重点大学, 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 模效益高 ; 教学管理简单 , 一个班级 、 —个专业或一 校等其它类别高校 。 第三次高潮出现于 1 8 年, 95 当 个年级有统一的课程表 ; 目标统一 明确 , 年颁布的 《 教育 以同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 要减少必修课 , 增加选项修课 , 实行学分制 的教学模式、 同一的课程、 培养同一规格的学生, 确提出: 但是, 学生知识结构比较 单 , 一 知识面较狭, 于 和双学位制, 18 年实行学分制 的高校接近高 不利 到 96 因 材施教和学生个 f 生 发展, 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 校总数 的五分之一。 第四次高潮出现于上世纪九十 样化的需求 。 年代。如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 到 97 学分制是相对学年制而言的, 是以学分作为计 大学等开始推行学分制 , 1 9 年全国有近三分
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收 稿 E期 :2 1 -92 t 0 0 —3 1
基金项 目:湖南省职业 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基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 J B 0 9 2 ) Z G 2 0 0 1 作者简介 :伍建桥 ( 9 6 1 5 -)男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 院教务处长 ,教授 、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 向:高职教学 管理 。杨文 涛 (9 5 1 6 一)女 ,湖南商务 职业 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 向:高职教学管理 。
业 建 设
化合作 内涵 ,以冠名办班为载体 ,切实做到校企合作 “ 共 同” 五 :共 同进 行招生 宣传 、共 同制订教学计 划 、 共 同选择教学 内容 、共 同实施教学过程 、共 同进行教 学 评价 ,形 成 校企 互动 、合 作 双赢 的校 企 合作新 机 制 。在实施深度 校企合 作的过程 中推进 专业建设 ,使 各专业 内涵更切合企业需求 ,可 以引企入校 ,创建研 究 所 或工作 室 ,校 企双 方 共 同研究 开 发产 品和 培养 技 能人 才 ;可 以不 断创 建 重点 建设 专 业的 定点 实 习 基地 ,以满足学生 顶 岗实习 的需要 。努力创建 省级 、 国 家级 校企 合 作示 范基 地 ,持 续探 索 与企 业合 作办 学 的耕机 制 。
杨 文 涛
4 2 5 0 0 ) l
(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 院,湖南 长沙
年 学 分制 管 理 的途径 与 方法 ,在 湖 南的 高职 院校 中 较早地 试行 了学 分制 管理 改革 。
2. 订 了 系列 学 分 制 管理 办 法 和 运 行 规 程 ,确 制
保 学分制 管理 改革 有 效运 行 。学 院制 订 了一 系列 管 理 和 操作 文件 ,建设 了 以学分 制 为基 础 的计 算机 教 学 管 理系 统 ,初 步建 立 了具有 学 校特 色 的学 分制理 为 适 应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济 发展 ,更 多和 更好 地 论 框架和 具体 的操作模 式 ,使 学分 制在有理 论指导 、 培 养 高素 质 技能 型人 才 ,湖 南商 务 职业 技术 学 院借 有 规章 可循 的 内部 环境 中顺 利起步 ,正常运 行 。 鉴普通 高校学分制 的经验 ,试行 了学分制 改革 ,选择 3 制 定 系统 的教 学 文 件 , 用必修 课 、限 选课 和 全 . 和 坚持 了实施 以学 年 学分 制为 基 础 的高 职 院校教 学 校 性任 选课 重新 构建 课程 体 系。按照 学年 学分 制 管 管理 制度 ,并 以此推动 整体的教学改革 ,逐步提高学 理 方 案的 要 求 ,重新 制定 所有 专 业 的学 分 制教 学计 生 在学 习 中的主体 地位 ,教 学质量 得 到提高 。 划和课程 教学 大纲 ,构 建起 “ 以必修课保证基础 、限 选课确定 专业方 向、选修课拓 宽视野 ,培养特 长”的 实 行 学 年 学 分 制 的 基 本 情 况 高职学 分制课程 框架 ,按 照必 修课和选 修课各 6 %、 0 1. 统一 认识 ,采取 以学年 学分制 为基础 的教 学 4 %的 比例构建 了各个专业 的课程体 系 ,其 中选修课 0 管理模 式。 我 国普 通 高校 的学 分 制模 式 一般概 括 为 又按 限选课 3 % 和全校性 任选课 1 % 的比例 开设 课 0 0 全 学 分制 和学 年学 分 制两 种 。考 虑 到高 职 院校 的学 程 。以必 修课保证各专业人 才培养 的基本规格 , 以选 生规模 、课程资源及师资条件 限制的实 际情 况 ,我们 修课深化 、拓宽学生相 关的知 识和技能 ,培养 、发展 选择 了学年学分制 的教学管理模 式。为 此 ,学院 以人 学 生 的兴趣 、爱好 、特 长和 潜能 。 本 教育 理 念统 一教 师 和教学 管 理 人员 的 思想 ,形成 4 采取 “ . 分层 ” “ 段 ” 的 办 法 组 织教 学 ,保 证 、 分 了符 合 高 职学 生 意 志 和 教 师意 愿 的 整 体 改革 方 案 。 学 分制 改革 方案 的实 施 。 即在 部 分课程 教 学安 排上 认 真研 究 了实 行学 分 制 的可行 性 ,积 极 探索 实行 学 开展分层 教学。如在新生入学 时 ,进行英语测验 ,按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研究摘要: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彰显人本特色,契合新时期市场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综合需求。
本文就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展开探讨,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管理效果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1971 学分制内涵学分制产生自选课模式,通过学分反映学生学习任务量,并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衡量标准。
该类教学管理制度将选课作为核心,取代以往学年制的排课环节。
传统学年管理体制,学校进行课表统一编制,学生则仅能被动地进行学习,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同班级授课内容则完全一样,对激发学生核心潜能、满足其多样化学习需求极为不利。
引入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该类柔性培养方案下,学生可依据自身喜好需求以及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化的课程选定,进而更好地在兴趣支配中主动积极进行学习。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还呈现出一定的弹性化特点,主体通过各个课程学分计算学生学习任务量,学生在修完课程并通过考核后便可获得相应学分并毕业。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多修几门课程,进而缩短毕业时间。
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放缓修学分进度,优化学习效果,实现分期学习,完成学业的总体目标。
传统学年制管理应用过程模式,通过计划进行安排。
各个教学环节及实践过程均依据相应标准与程序进行。
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则以目标为本,注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并赋予学生更广泛的自主权。
学生可依据自身学习需要编制学习计划,什么时间学习什么课程、学习的具体总量、主讲教师等均可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一来学生拥有较强的自由性,将充分满足其学习需求,并创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2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包含的问题针对学年制教学管理体制弊端,各高职院校逐步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例如一些教师没有全面认识到学分制管理重要性,教育观念则相对滞后。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思考
为保 证专业人才培养 的基本规 格和质量 , 学生 必须修 习的
课 程 ; 选 课 是 指 学 生 在 专 业 业 务 范 围 内 , 照 规 定 要 求 限 按
的若 干意见 》 教高[ 0 16号 ) ( 2 61 0 要求高 职院校“ 积极推行 与 生产 劳动和社会 实践 相结合 的学 习模 式 , 把工学结合作 为 高等职业教 育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 切入 点。人才培养
分 制 具 有 深 远 的 意 义 。 但 是 , 职 院 校 的 学 分 制 不 能 采 用 高 普 通 本 科 院校 的学 分制 教 学 管 理 制 度 。高 职 院校 推 行 工 学
制 度 下 , 通 本 科 院 校 通 常 将 课 程 分 为 必 修 课 和选 修 课 两 普 种 , 修 课 又 可 根 据 需 要 分 限 选 课 与 任 选 课 。施 学 分 制 教 学 管 理 , 利 于推 行 高 职 院 校 基 实 有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项 目课 程 开发 , 行 工 学 交 替 、 岗 实 习 等 推 顶 教 学 模 式 。 《 育 部 关 于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教
维普资讯
第 7卷 第 2期
2 08年 6月 0
浙江 工 商 职 业 技术 学院 学 报
Vo . No2 1 . 7
JunlO hj n uiesT cn l yIstt o ra fZ e agB s s eh o g ntue i n o i
Ab ta t sr c:Crdt sse i a w y o c o n n h td o d t v lae a he e n t d ns a d st te l e t tn a e i y tm s a fa c u t g t e s y l o e au t c iv me to s e t n e h o s a d r i u a f u w s d o rd ai n r vd n r h ie o td ns’d v l p n .O h a i h h r ce o ai n l ta h n f g a u t ,p o ii g mo e c o c s f r su e t o e e o me t n t e b ss o t e c a a tr o v c t a e c i f f o g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初探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对策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对策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民办高职院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对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滞后,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本文就如何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学分制是现代国际教育中一种广泛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增强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灵活性。
学分制教学因其可自选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自由选择所修课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创新思维、语言表达、组织领导、人际交往、文化修养等。
同时,在实践情况下,学生需要在协作中学习,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学习共同体,进而建立合作与协作的文化氛围。
3、推进学生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注重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上,并通过综合性考核来实现评价的多角度。
从而避免过分依赖某一门考试成绩、促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公正。
1、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
各高校需要制定学分制教学管理规定:包含选课流程、学分认证、考核方法、学分转移等,同时完善学生学分管理系统:明确学生所选修学分、完成情况、学业成果等情况,确保学生选课退课、转专业等过程中能够及时更新学分信息。
2、培训教师关于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需要落实培训计划,教师也需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对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学分制实施的意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3、制定课程质量指标体系和课程评价标准。
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需要依靠课程的质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制定明确的课程质量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和学术资源。
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改革研究与实践
1 . 2 学分 制 的外延 在学 分制 条件 下 , 继 续 保 留学年 制某 些仍 然适 用 的办法 、 制度 和 措施 。例 如 : 公 共必修 课 、 分类 教学 、 教 考 分离 、 主辅 修制 、 双 专业 制等 。
1 . 3 学分 制 的特点
实施 学分 制后 教学 和管 理工 作将 出现 许 多 与学 年 制 明显 不 同的 特点 。( 1 ) 教学 管 理 具 有一 定 的灵 活 性 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杂性 ; ( 2 ) 对课程 结 构优 化 的程度 要求 较 高 ; ( 3 ) 因材施 教 , 有 利 于学 生个 性 的多元 化 发展 ; ( 4 ) 学 生 管 理 具 有分 散 性 ; ( 5 ) 要求 教 师具 有 “ 三师 ” 素质 ( 讲师、 工程师、 导师) ; ( 6 ) 学 制 由刚性 变为 弹性 。
念; 有 利 于早 出人 才 、 快 出人 才 、 出好 人才 ; “ 以生 为本 ” 办教 育 , 充 分 尊重 学 生 的意 愿 ; 有利 促 进学 校基 础条 件
建设和教师教学水平 、 业务能力 的提高 ; 有利于新兴 、 边缘学科的成熟与发展。高质量应用性人才培养以及学 生个 性 的多元 化发 展 迫切需 要 学分 制 。可见 , 高 职高专 院校逐 步 实 行学 分制 是 必 然 的发 展 趋 势 , 所 不 同 的是
2 0 1 3年 l O月
Oc t . 2 0 1 3
高职高专 院校学分制改革研究与实践
何彦 波 , 刘 华 , 白廷 国
(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 黑龙江齐齐哈尔 1 6 1 0 0 5 )
[ 摘
要] 学分制是 以选 课为基础 , 以学 分作 为计算学生“ 学 习量 ” 的单 位 , 并取得最低必要学 分为毕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实践研究--以中山职院机电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实践研究——以中山职院机电学院为例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陈建国彭立志刘亚黄春平谭吉武近年来,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加 大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工作力度, 高职院 校招生形式进入多元化时代。
高职院校现行招生形式有: 学业水平考试、 自主 招生、现代学徒制、三二分段、3+证 书、普通高考等。
招生形式多元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基础差异越来越大, 部分学生学业基础不牢,对学习缺乏兴 趣和热情,学习主动性较差。
另一方面, 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人 才发展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型 趋势。
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形势变化,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改变现行人 才培养模式, 推行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 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 并以学生应取得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套教学管理 制度。
学分制改革能体现“以生为 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
本文对高职院校 如何在实践层面推进学分制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岀了 “专业招生, 专业群培养” “三个结合, 重构人 才培养方案”的观点。
一、观念转变,形成共识转变观念是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条 件。
学分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 度的根本性变革, 是人才发展多样化、 个性化、复合型的必然要求。
只有学校管理者、 教学人员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为学分制实施打下坚实基 础。
由于学分制改革对教师原来的教学 方式和知识结构提岀了新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 难度, 增强了教师间的竞争, 导致部分 教师对学分制产生抵触思想。
为了顺利推进学分制改革, 在实行学分制改革 前, 学校应广泛开展学分制改革动员和 宣传,既可聘请专家到校开设学分制改 革讲座,也可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学分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等, 让教师参与学分制改革, 让学生了解学分制改 革,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 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给学生以知表1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整合前各专业招生规模一览表序号专业名称招生规模序号专业名称招生规模模具设计与制造806机电一体化技术1002数控技术1207工业机器人技术403机械设计与制造408电梯工程技术1604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1009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405电气自动化技术120表2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整合后各专业群招生规模一览表序号专业群名称专业群包含专业名称招生规模专业群招生规模1设计制造专业群数控技术120280模具设计与制造80机械设计与制造40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402自动化专业群电气自动化技术120420机电一体化技术100工业机器人技术40电梯工程技术1603交通服务专业群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包含三个专业方向)100100情权, 才能形成对学分制改革的共识,为学分制推行创造先决条件。
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如何正确面对上 岗、 就业等。导师需要有很强 的主动性 、 责任心 , 并十 分熟悉学校 的教学管理条例 导师是否能够认真开展 工作会直接影响 到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学 习质量 2 . 6 总的来说 . 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工作取得 了明显 的成效 . 与学 年 制教学管理体制相 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从学 、 灵活性 . 可 以利用更多 的时间 学到更多 自己感兴趣 、 更有用 的知识 . 有利 于 良好 学风的形成 和人 才 素质进一步提高 : 从教师方面来看 . 增加了上岗的工作压力 . 需要 他们 具备更强的责任 心和更高 的工作热情 , 有利于学校 教学质 量的进 一步 提高 : 从 教学管 理方面看 . 由于全面使用了计算机管理 . 并 且各管理环 节之间的衔接相 当紧密 .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管理上的漏洞和人为因素 的干扰 , 较好地保证 了各种数据的安全性 、 准确性. 大地提高了工作效 率和管理水 平
我院实行的是全面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 . 所有在校生均实行学分 制教 学管理模 式 ; 学 生修读课程 分为必修课 、 限修课 、 公选修课 三大 类。 并规定了最低计划毕业总学分 . 实行 了弹性 学制 . 学生在规定 的修 读年 限内. 取得最低计划毕业总学分并取得任意选修课的最低计划学 分. 即可取得毕业资格 . 课程选修及学生成绩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 由于以上这些新的管理制度 与学 年制下的管理 制度有 很大的不 同, 为此 . 我们在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的初期 . 就专 门成立 了 工 作组 . 针对学分制教学管理 的特点 和要 求 . 制订 了各专 业的学分制 人 才培养 指导性 计划 、 制定 了学分制学 生学籍管理办法 、 学分制教学 管理实施 细则 、 学分制 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 关于课程免修 的实施 细则 、
2023年高职院校学分制及弹性学制教学管理
2023年高职院校学分制及弹性学制教学管理2023年高职院校学分制及弹性学制教学管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的不断涌现,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与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表现出了其显著的优势。
2023年,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教学管理将会引领高职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一、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实施高职院校学分制是指按学科体系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具体教学内容,以学分为单位对学生所需课程进行分配和统计,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和计划学习内容和进度,并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评价从传统的考试成绩转化为了学分的积累与转换,从而实现了学生成绩的多元化评价。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实施将会对高职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1. 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按照学分积累的方式来组合和搭配自己所需的课程,自主选择和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学习任务。
2. 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和学习效果。
通过学分的计算和积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方向,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规划学习,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成果和效果。
3. 推动课程教学的创新。
学分制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建立精细化、差异化的课程体系,科学规划学科课程,探究教学方式和手段,引领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转型升级。
二、高职院校弹性学制的实施高职院校弹性学制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和职业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和灵活化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取消确定的学期长度和课程数量要求,实行按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进度和速度来设置、选择和完成学位课程和实践环节,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发掘、挑战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高职院校弹性学制的实施将会对高职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1. 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面向标准化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
通过实行弹性学制,高职院校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规划,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和拓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高职院校学分制下课程模块化和综合化改革的研究
实施等 内容进行探讨 ,从而为高职院校 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 。 关键 词 :高职 院校 ;学分制 ;课 程改 革
中 图分类号 :G 7 1 0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5—1 4 2 2( 2 0 1 3 )1 1— 0 0 8 8— 0 3
随着高等 职业教 育改革 的深入 ,改革传统 的学 习
注重个 l 生 特 长 的培养 ,注重 自我 发展 与创新 能力 的培
合考虑学 生的专业能力 、方 法能力 和社会 能力 ,打破 学科知识 体 系 ,以知识 、技 能和 素质 的形 成 为 线索 , 进行相互渗透 、排列组合 ,改变专业 面过 窄 、课 程之 间相互封 闭 ,内容 重 叠 等 现 象 ,使 知 识 横 向合 理 联
. -
顶岗 买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 , 到专 业对翻的企业参与生声迢程,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汉和技能, } 雹 素质融入到工作中, 提高学生 综台职业技能和素质的} 音 养
图1 学 校 的 课 程 体 系模 块 结 构
作者简介 :伍妍 菲,女 ,广 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 究方向 :教 学管理 与研 究。别文群 ( 1 9 6 9一) ,女 ,广 东轻 工职业技术 学院教授 ,研 究方 向:计算机应用。( 广东 广 ̄ ' I ' ] / 5 1 0 3 0 0 )
全 提 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 一类是中华文化与历史
拓 展 类 溧 程
L — + 传 社 承 交 } 、 自 仪 然 等 课 、 科 程 学 与 技 术 、 社 会 与 文 化 、 艺 7 鉴 赏 与 审 英 体 验 、 ; 另一类是职业素质类溧程, 包括沟通能力、
固趴合作能力 、 鲷决问 题能力 、 创新自 力等课程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作者:刘丽艳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外高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中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强调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因材施教自主学习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核心,以学分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来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学分制下,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爱好、专长、性格等方面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学习进程等,从而把自己塑造成高质量的人才。
西方各发达国家的高校一般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的发展追其根源,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
美国高校中所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它只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
英国高校是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制度并行。
法国的大学也实行学分制,获得规定学分是获得学位的先决条件。
经过多年的积淀,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模式,对这些模式的分析与研究,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对于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外高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分析
(一)“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的含义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同时又是两个施教单位,两种教学方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企业是实训主体,学校教育服务企业实训,企业培训时数占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学校教学占三分之一。
双元制的精髓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突出企业培训;理论和实践结合,突出技能培训。
在“双元制”模式中,企业一方往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训练场所,除了提供工作位置以便通过参加直接的生产过程实现训练目标外,还设专供训练用的训练工场和举办企业内的教学。
而学校一方,主要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少数情况也设教学工场、实验室和教学用办事处等。
围绕“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方法以受训者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时时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更多地扮演咨询者、组织者的角色。
教学组织灵活、开放,但又不失规范,突出了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般是五至六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专业理论课中共同切磋和讨论某项专题;在企业的实习中,共同加工并完成某个加工工件……,在这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合作,
增强了团队工作精神、独立工作以及解决个人所负责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和他人交流、进行创新性思考;锻炼了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工作成果的能力。
(二)CBE模式。
CBE的意思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模式。
该模式强调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按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得来的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组织教学,重视职业技能的获得,对科学知识强调相关与必须、够用即可,不强调系统获得。
因此,CBE是一种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的教育。
CBE的突出特点是为学生服务。
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自我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愿望选择自学、上课、电脑辅助学习、校内实验实习、校外实验实习等不同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自定进度去完成课程,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何时开始和结束一门课。
该模式采用了“自我培训评估系统”,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重视学生反馈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负责按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各项能力提供学习资源,编出模块式的“学习包”,——“学习指南”,集中建立起学习信息资源室。
学生不在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学习指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在教学手段上,CBE综合运用了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体现了个体化教学,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三)CBEC模式。
CBEC意为“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CBEC重视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引导的作用。
CBEC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常用的教学活动有问答、小组讨论、调查、操作演练、演讲等。
学习的场所不仅在学校,还会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工作现场学习、实践,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
在 CBEC 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学生的学习形式很灵活,积极开展分组教学,组建六至八人的学习团队,这种团队在课上可作为讨论小组,在课下可作为互帮小组,在实习实训中可作为项目实施小组。
CBEC非常重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责任。
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估,主要采取“任务法”,即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采用讨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实验等活动方式,学生拿出“课业论证”,显示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成果的水平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从上述高职教育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无一例外地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活动、探索和反思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尊重他人,对人对己负责,实现了学生的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同步,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对于教师,则要求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服务者。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动力系统和学习方法系统,指
导学生自主学习,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向学生提供获取和占有学习资源的途径与方法,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展现自己、体验成功、收获自信。
二、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构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转型而来,传统的学年制已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于是,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以其灵活性的特点逐渐被高职教育采用。
由前述分析可知,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成功无不来源于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因而我国发展高职教育,进行学分制改革也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强调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关于因材施教
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主张实施因材施教。
这种因材施教体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对某一专业专门人才的应职岗位群进行分析,构建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模型,从而使学生通过选课制来构建某一类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免修、免听、重修等途径和措施,给予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以不同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予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针对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教学目标、个性化考核要求、个别辅导和个体行为趋势控制等措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关于自主学习
从宏观方面来看,学分制下的自主学习,以导师制和选课制为运作基础,通过导师指导下的自主选课制,来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并通过全程自主学习进程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实施,来实现个性化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形成。
从具体学习过程来看,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重视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这就要求在操作上要适当减少授课时间、增加自学时间,授课时强调教师的引导、启发、个别化或群体化重点辅导,课后则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重点辅导答疑解惑。
学习者还要对学习进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这种规划设计至少包括全程自主学习进程设计、学期自主学习进程设计、课程自主学习进程设计等内容。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学和自主实验操作是核心,协商讨论和尝试练习是提高课程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自查小结可以及时检查自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通过榜样比较可以鉴别个体的学习效率,从而进行合理的学习行为调控,督促个体直接达到学习目标。
当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构建还会受到诸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差异,教师的数量和执教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来
看,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 古光甫,何涛.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践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
[2]董微,马丽.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高洁如.关于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3)
[4]尹碧兰.高职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的现状及对策湖[J].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5]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丽艳:女 1973年4月出生、副教授,法学硕士,主攻方向:民商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