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在职业教育日益开放、学习者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实行了学分制。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动因、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理念、资源、管理和技术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实践反思

[作者简介]刘峰(1962- ),男,湖南临澧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论。(湖南长沙 410132)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工学结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组织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011bzj01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22-03

学分制的“形”是选课制、导师制,以学分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学分制的“神”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具灵活性、选择性、指导性、流通性。目前各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在健康有序地推进;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学分制,但无内涵即形似而无神;更有甚者骑虎难下,进退维谷。高职院校学分制要神形兼备,取得实效,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分析与反思。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与动因

学分制于19世纪末产生于欧美。20世纪初,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先后出现了四次实行学分制的高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此后,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大面积推行,到2001年9月,全国多数本科院校都实行了学分制,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始试行学分制。近几年,高职院校纷纷实行学分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动因。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学内容更加鲜活;二是招生方式(普招、单招、注册入学等)、生源结构、就业方式与途径的变化,学习者要求在学习内容和时间上的选择更加灵活;三是时代的开放与进步,使得学生对个性发展的追求更加迫切。为适应这些变化,学习者和管理者都有变革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诉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了学分制改革与实践。

二、如何理性看待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

(一)肯定论

1.具有变革性。实施学分制是一项教学运行与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从传统学年制的刚性管理,到尊重学生自主权与选择权的选课制、导师制的柔性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制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与进步,对于转变教师和管理者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增强

学生顾客意识,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具有基础性。建立学分制管理平台与运行机制,是一项增强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学分制管理平台,就难以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有所作为,中职与高职衔接、专本科沟通就没有媒介,国际合作办学就无法接轨。打造了这样一个平台,将来许多工作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学分制改革对于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构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3.具有前瞻性。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着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未来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从不同时间、地点、方式、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可以转换成学分,存入学分银行,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就可兑换成证书、文凭。澳大利亚国家资格体系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使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与学历教育可以通过学分互认来沟通。欧洲一体化后,就建立了一套基于平等基础的学分互换系统,在欧洲不同国家高校学生的学习通道,能够互相转换,促进了学生自由流动。英、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间学分互认,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上述这些做法对于我国来说看似遥远,但并非遥不可及。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是做了一件重要而不急的事,具有前瞻性。

(二)初级阶段论

由于客观条件制约与主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实行的学分制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学校正在探索中前行,积累了经验,成效显著;但也不少学校的学分制只有其形,而无其神;有的甚至是“两张皮”,

名谓学分制,实为学年制,按学分制收费、按传统学年制教学。究其原因:一是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育价值观、管理理念的形成,课程资源的积累等,都需要长时间来培育。二是我国高职教育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期,办学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实训条件、课程资源,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学分制的发展与完善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外高校出现学分制已有上百年历史,而在我国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大多才几年时间,应用的效果要达到国外高校或是国内本科大学的水平,还任重道远。四是在我国实行学分制,本身就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而且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实施学分制,还存在个性化、适切性的问题。学分制由接受、适应到创新,需要一个时期才能完成。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客观现实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看,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都是很有意义的。任何事物发展总有一个过程,要理性看待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只要方向是对的、趋势是好的,敢于面对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与改进,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实践与反思

(一)主要问题

1.理念问题。一是囿于学年制的思维定式。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习惯于传统学年制运行模式,一时难以形成学分制下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时空观。二是认识上的局限。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深远意义,甚至认为实行学分制

是赶时髦,缺乏教育价值观层面上的反思。三是缺乏系统思维。没有通过制度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来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掣肘资源管理的无界化。

2.资源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是实现了有限的选教师、选上课时间,还没有完全做到选课程,主要原因是资源匮乏。选课制是学分制核心,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实训条件、场地设施、可用时间等有限,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管理问题。新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制度,还没有完全顺应学分制要求,它的约束性、规范性、程序性等尚未形成机制。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有些茫然,如:学生“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教学班与行政班如何管理;选课的指导与管理,重修教学的组织实施,学籍预警与退学等都是管理的新问题。

4.技术问题。一是排课冲突多。如个别班级停课实训周与大公共课的冲突。二是学分制管理软件与教务管理平台,存在的兼容与个性化改造的问题。学生毕业成绩的标识不仅要有表达学习“量”的学分,还要有反映学习“质”的平均绩点;对于分层次教学的学业成绩,要能自动换算。三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数据对接,解决学分与收费相对应的查询、批扣等问题。四是获取、加工、传递、分配、利用互联网海量的教学资源,在技术上挖掘、法规上风险规避,尚未成熟。

(二)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