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纲解读与预测
中国古代史考纲详解
百家争鸣(背景、地位、各家主张)
B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战国七雄(名称、影响)——秦统一的客观原因
A
商鞅变法(目的、内容、影响)——主观原因
A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都城识图)
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内容、巩固措施、影响)
B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秦亡根本原因(表现)
A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时、地、人)
A
文字狱(目的、含义)
A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目的、特点、影响)
B
从海禁到闭关(从清初到乾隆演变过程、闭关政策的原因、/影响)
B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的传入(时间、使者、内容、影响)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
C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
(二)中国古代史
主题
要点
水平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原始农耕(时间、标志、意义、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典型遗址)
A
炎黄传说(价值)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文献中的夏特征3点)
A
二里头遗址——(地点、特点、意义)
A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A
豪强地主(表现、影响)
A
第11课割据和分立
赤壁之战(时、地、人、结果)
A
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三个政权的时、地、人、评价三国鼎立)
A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线索、南朝、北朝、北魏统一的时间、哪个民族)
2024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全解析
2024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全解析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中,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4 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的出台,为广大考生和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对 2024 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进行一次全面的解析。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2024 年高考历史大纲明确了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
在知识方面,考生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方面的重要史实、概念和理论。
同时,还要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动态。
在能力方面,大纲强调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考生要能够读懂各种历史文献和资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以清晰、准确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考试内容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部分依然是高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的更替到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考生需要掌握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以及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等。
2、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
重点包括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成就等。
考生要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3、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主要涉及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文明的发展历程。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课程在高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发布对于备考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对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进行深入解析,为考生提供参考。
一、大纲概述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旨在促进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度思考。
大纲内容覆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段和各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思考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历史考试的试题形式历史考试将采用多种形式的试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这些不同形式的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表达能力。
三、重点内容解析2023年历史考试大纲涵盖了以下重点内容: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熟悉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了解古代科技、农业、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2.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也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的民族抗争、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3. 世界历史除了中国历史,2023年历史考试大纲还涉及了世界历史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政治冲突等方面的知识。
4. 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历史考试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问题的思考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备考建议为了更好地备考2023年高考历史考试,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建议:1. 理清知识结构先理清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然后逐步扩展和细化知识点。
掌握基础知识后,再深入学习和研究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多做历年真题通过做历年真题,了解历史考试的出题规律和方式。
同时,做题还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找到薄弱环节并加以巩固。
3. 善用学习资源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网络资料等。
同时,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历史学习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和观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4.《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 东印度公司、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 “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18世 纪六七十年代,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 对殖民主义的评价;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法国七月革命、二 月革命与六月起义;美国的对外政策;第 二国际存续时间、“五一节”来历。
复习建议
• 对考纲已删除的内容,高考原则上不作要求,就 是要涉及,一般也会像2005年文综卷Ⅰ第37题一 样,依托凯末尔革命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并就 历史材料进行设问。因此,在考纲出来后进行的 第二轮复习,一般可以不再复习被删除的内容。 即使高考试题中设计本部分知识,也可以用第一 轮复习时的知识储备来应对。不过,根据国家考 试中心专家的解释,我们应对删除的内容一分为 二地看待,不能绝对地放弃。因而,对某一专题 知识中那些很难与相关知识割断的、比较重要的 和常见的但又是被删减的内容,建议必要的筛选, 以作到“删中有留”,合理取舍。
复习建议
•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或者为了 突出某一历史阶段的特征,考纲对教学大 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压缩,以突 出主干知识,减轻学生实际负担。在复习 时,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压缩的情况,合 理进行诠释,正确把握其知识内涵和外延, 帮助学生区分被缩小的、不作考试要求的 部分知识点
• 六、考纲虽已明确删除,但与前后必考内 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整体知 识体系的构件,往往会出现在组合式选择 体或问答体的题干之中,故应引起适当注 意。
4.《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
5.《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 第一章第一节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第二章 第四节“二战”前中朝人民的抗日斗争、 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第四章第三节东欧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洲的人民 民主国家,第六节除新加坡和韩国之外的 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五章第 二节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兴起。
2024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大纲
2024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大纲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大纲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中,2024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大纲的发布,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和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考试内容和形式新大纲明确了高中历史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考试范围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考试形式上,新大纲强调了试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考试要求和难度新大纲对高中历史考试的难度和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考试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运用。
了解是指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同时,新大纲还对试题的难度进行了分级,包括容易、中等和困难三个等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考试重点和趋势新大纲对高中历史考试的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从历年高考历史试题来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同时,新大纲也强调了对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此外,新大纲还提到了全球化、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等时代主题,这些主题在未来的高考中可能会成为考查的重点。
四、备考建议针对新大纲的要求和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备考建议:1. 全面掌握基本历史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和应用;3. 加强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的培养;4. 关注时代主题,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拓宽知识面;5.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总之,2024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大纲的发布,为高中历史教学和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考生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和特点,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和策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高中历史考试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检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评价和应用能力。
本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历史学业水平的标准。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一)中国古代史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封建社会、郡县制、郡国制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成就,如陶瓷、纺织品、书画等;理解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和城市发展。
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科技、宗教等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包括民族危机、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
3. 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教育问题等;理解这些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三)世界近现代史1. 工业革命与近代世界:了解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理解近代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 两次世界大战: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战争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 当代世界经济与文化:了解当代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和地区冲突。
三、考试形式和考试能力要求(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其中选择题占60分,非选择题占40分。
考试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个部分。
(二)考试能力要求1. 记忆能力:能够准确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知识点;2. 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历史材料,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的特点及影响;3. 评价能力:能够对历史人物、事件和制度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4. 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历史背景分析、历史材料解读等;5. 创新能力:能够从新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2024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详解
2024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详解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每年都备受关注。
而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4 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的出台,为广大考生和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解读这份大纲。
首先,从考试目标和要求来看,2024 年高考历史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这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唯物史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则需要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
史料实证强调学生能够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以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
历史解释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客观、准确的解释和评价。
家国情怀则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考试内容方面,大纲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考查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例如,先秦时期的分封制、井田制,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等。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突出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阶段。
世界史部分,包括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对于知识点的考查,大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和概念,更注重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和影响的理解。
例如,在考查工业革命时,不仅要了解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影响,还要分析其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的深远改变。
同时,大纲也强调了对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视野。
题型方面,2024 年高考历史大纲依然包括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等。
2023年考研:历史学大纲深度分析及复习指导
2023年考研:历史学大纲深度分析及复习指导一、历史学统考的背景分析这是当前历史学专业硕士讨论生入学考试改革的需要。
众所周知,历史学专业硕士讨论生入学考试从去年开头实行专业课全国统考的方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讨论生考试与培育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
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历史学领域实行这一改革呢?这明显是与历史学专业在今日社会上的地位与原有的历史学入学考试体制的弊端分不开的。
毋庸置疑,历史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在社会进展中具有不行替代的重要地位。
然而,它作为一门长线学科、一门不能直接制造经济效益的学科,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严峻地边缘化了,致使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冷门”专业。
其结果是报考历史学专业讨论生的人数少得可怜。
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报考者中,有许多又是为了寻求镀金而投机的“跨专业考生”,而推动这部分人报考的缘由无非就是历史学讨论生“好考”,“学位”好拿,考历史学讨论生就是为了廉价取得学位。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大量的跨专业考生投入到历史学考研队伍中来。
据我了解,有些考生的专业的确跨得有些邪乎,按说中文、政治及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考生跨到历史学专业来倒也说得过去,可是有许多是学理工科专业——如生物、环境等专业的考生。
试想,这些专业考生的历史学基础和素养会是怎样一种状况了。
虽然,这类考生的士气值得赞许,但他们却无疑在严峻制约着历史学讨论生的培育质量。
同时,鉴于生源缺乏的严峻现实,在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自己命题的旧有体制下,一些二流或三流院校或科研部门为了能保证自己的生源,保住自己的硕士点不被撤销,一些名气不大的硕士生导师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只能降低初试的门槛,降低试题的难度,如此就使得历史学硕士讨论生的质量很难以保证了。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历史学讨论生的质量差,便更加恶化其社会声誉,而其社会声誉的恶化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历史学讨论生招生的困难。
因此,统考方式的实行首先就是出于保证历史学讨论生质量的需要。
313统考大纲解析
313统考大纲解析一、引言313统考大纲是历史学考研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考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313统考大纲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制定合理的备考策略,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大纲概述1.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313统考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占比较大。
2. 考察内容与要求313统考主要考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大纲解析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313统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阶段。
考生需要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涉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包括清朝晚期、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等阶段。
考生需要掌握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3. 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主要涉及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考生需要了解各个文明的兴起、发展及影响。
4. 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主要涉及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包括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等。
考生需要掌握近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变化、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5.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313统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四、备考策略建议1.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大纲要求和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重点知识点。
2. 精读教材与参考书:选择权威教材和相关参考书进行精读,深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逻辑关系。
2023历史高考考纲
2023历史高考考纲2023年历史高考考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参考文档,考纲内容直接关系到考生备考的重点和方向。
以下是对2023年历史高考考纲的一些参考内容,以帮助考生理解和把握考纲要求。
一、知识点1. 原始社会:考生需要了解原始社会的特点、经济形态、社会组织等内容,并理解人类从采集、捕猎到农业生产的转变。
2. 古代文明:考生需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成果,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
3. 中国古代史: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朝代更替、文化艺术成就等,包括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隋唐等历史时期。
4. 世界中古史:考生需熟悉世界中古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蒙古帝国的崛起与灭亡、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兴盛等。
5. 近代史:考生要了解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
6. 现代史:考生需熟悉近现代史的重要时间和人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二、能力要求1. 调研能力:考生要培养调查研究的能力,能够合理运用史料、地图、图片等调查工具,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并总结归纳出历史规律和结论。
2. 综合分析能力:考生要学会将历史事件、人物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其内在联系和影响,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3. 文献阅读能力:考生需要阅读和理解相关历史文献,包括典籍、史书、文史资料等,能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作为历史研究和论证的依据。
4. 历史思维能力:考生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规律和因果关系,分析历史问题的内在本质,并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5. 表达能力:考生要培养清晰、准确、逻辑严密的表达能力,能够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和展示历史事实、观点和结论。
三、学科素养1. 历史意识:考生要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关注历史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2. 历史情感:考生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与目标中考历史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次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通过考试,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六个板块。
(一)中国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清朝的灭亡,包括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史实。
(二)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重点考查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近代化的进程等内容。
(三)中国现代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涵盖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
(四)世界古代史主要包括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五)世界近代史自文艺复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涉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等。
(六)世界现代史从俄国十月革命至今,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的演变等重要内容。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比较研究、综合归纳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02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大纲解析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考试大纲的修订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的学术研究背景下,2024年的历史学基础科目考试大纲对以往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为考生提供更清晰的学习方向。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2024年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分为世界史和中国史两大部分。
其中,世界史部分进一步细分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覆盖了从史前人类到1991年的整个世界历史进程。
而中国史部分则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现代史等多个时期的历史知识。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新大纲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世界史部分,除了要求考生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对各地区文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而在中国史部分,则重点考察了考生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战争、思想流派等重大事件的深入理解。
此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新大纲还增加了对跨文化、全球视角等现代历史学研究方法的重视。
这意味着考生不仅需要了解本国和本地区的具体历史事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比较的能力。
总的来说,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大纲的变化体现了历史学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即强调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视角。
这对于备考的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他们需要根据新的大纲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阅读更多原始史料、参与课堂讨论和撰写历史论文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研究能力。
对于教师和教材编写者而言,新的大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总之,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大纲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历史学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史考纲解读
2010届高考考纲解读(历史)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预测】重点关注封建专制制度演变的线索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1.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
内容: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与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及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构成西周政治制度基础的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了继承制,王权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
②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学科(专业)设置的基础课考试,是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300分。
二、考查目标历史学基础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2.具备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约占30%,中国近现代史约占30%,世界古代史约占20%,世界近现代史约占20%。
4.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约占45%),名词解释(约占25%),史料分析题(约占20%),论述题(约占10%)。
四、考查内容历史学基础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领域,具体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等四个部分。
1.中国古代史: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发展脉络、主要事件、人物及文化等方面的掌握,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史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2.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的掌握,要求考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3.世界古代史: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脉络、主要事件、人物及文化等方面的掌握,要求考生对世界古代史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4.世界近现代史: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的掌握,要求考生对世界近现代史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2024历史学考试大纲
关于2024历史学的考试大纲
2024年历史学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性质
历史学考试是对考生历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旨在培养具有历史素养和历史研究能力的人才。
二、考试内容
1. 中国古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原始社会形成。
(2)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形成过程。
(3)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建立汉朝和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4)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南北朝时期。
(5)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
(2)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
3. 世界古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古代埃及文明。
(2)古代希腊文明。
(3)古代罗马文明。
(4)中世纪欧洲文明。
(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4. 世界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2)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3)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4)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具体分值分配可参考历年真题。
3. 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
具体时间安排可参考历年真题。
2023年313统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3年313统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3年313统考历史考试大纲》详解及备考建议
对于准备313统考历史的学生来说,有一份清晰的考试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解读2023年的313统考历史考试大纲,并提供一些备考建议。
一、考试大纲的内容结构
313统考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部分,具体涵盖古代、近现代历史方面。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和能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历史规律的探索等方面。
考试大纲对各部分内容的权重和分值进行了明确划分,考生可以据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备考计划。
二、考试重点与难点分析
1. 历史基础知识是考试的基础,包括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需要考生全面掌握。
2.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是考试的重点之一,需要考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景、原因、影响等。
3.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难点问题,如历史规律的探索、历史观念的转变等,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
三、备考建议
1. 扎实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注重历史事件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
2. 多做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答题速度。
3.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如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4. 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练习,相信自己的能力。
总的来说,313统考历史考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只要我们认真备考,掌握正确的方法,相信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历史考纲详细解读与考点细分
高考历史考纲详细解读与考点细分历史考纲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原文如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从该段描述来看,具体讲述的是当前高考考查的目标和依据,按照该描述,首先,高考的目标是满足普通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需求;其次,当前历史高考的主要依据有三,分别是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实际上相当于规定了高考历史的考察范围主要基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
基于阳高一中学情现状考虑,该段描述要求与学校现行历史课程完全一致,属于学校教务部门和历史教师组织历史教学工作的前提,不作为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需要向学生传递的具体内容。
历史考纲的第二部分原文如下: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纲的第二部分从宏观上提出了高考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强调的是“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表述实际上可以分两个部分去理解,所谓“基本历史知识”,其实就是基本史实与基本概念,它本身蕴含在历史教材和日常教学当中,而所谓“掌握程度”,在我们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具体被划分为“识记”、“理解”、“运用”由浅入深的三个层级。
在能力方面,考纲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二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科素养方面”,教育部明确要求培养和考察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素养。
按照教育部于2016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结合近年来高考命题实际情况以及部分高考历史学科专家的意见,可以将五大学科素养详细分解如下:一、时空观念: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2024年历史313大纲
2024年历史313大纲《2024年历史313大纲》:引领历史教育的新篇章在2024年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一份全新的考试大纲——《2024年历史313大纲》正式发布,为历史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份大纲将引领历史教育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提升广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历史313大纲》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在新的考试大纲中,历史学科涵盖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通史等多个方面,同时强调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等关键能力。
这样的设计既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实用的学习内容。
在新的考试大纲中,我们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讲述过去的事件,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新的考试大纲中,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文明和历史事件更加具有代表性,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中国通史部分也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考察,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此外,《2024年历史313大纲》还强调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在新的考试大纲中,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注重考察学生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挑战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面对新的考试大纲,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根据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
其次,要注重积累,扩大知识面。
除了教材内容外,还要广泛阅读各类历史书籍,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最后,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总之,《2024年历史313大纲》为历史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实用的学习内容。
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有关高考“历史”的考试大纲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是针对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和考试内容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涉及考试的性质、目标、内容、题型和难度等方面。
有关高考“历史”的考试大纲如下:
1.考试性质: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是针对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和考试内容而制定的指导性
文件,旨在检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评价和应用能力。
2.考试目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和历史
素养等方面。
具体包括: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掌握;对历史事件的推导和分析能力,对历史进程的概括和评价能力;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认识等。
3.考试内容: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等部分,涉及古
代、中世纪、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
具体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变革等方面。
4.题型和难度: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难
度根据不同年份和地区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高考历史考试的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024年成人高考历史大纲详解
2024年成人高考历史大纲详解成人高考作为许多成年人提升学历、追求知识的重要途径,其历史科目大纲对于考生的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 年的成人高考历史大纲在继承以往重点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侧重点。
下面,让我们详细地解读一下这份大纲。
首先,从考试内容的范围来看,2024 年成人高考历史大纲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多个板块。
中国古代史部分,依然强调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掌握。
比如,从夏商周的更替,到秦汉的大一统,再到唐宋的繁荣,以及明清的衰落,考生需要清晰地了解这些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脉络。
中国近现代史则着重考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一系列变革。
包括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如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包括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同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世界古代史方面,要求考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比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体系等,都是需要考生熟悉的知识点。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主要涉及到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国际格局演变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求考生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在考试形式和题型方面,2024 年大纲依然保持了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考生能够准确识别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重要信息。
简答题则要求考生能够简洁明了地回答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论述题则更注重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需要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个历史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对于备考的考生来说,了解大纲的重点和变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备考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解读与预测一、《考试说明》解读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考试说明》和2013年对比,仍以保持稳定为主,在内容、要求乃至所提供的题型示例上基本无明显变化。
考试大纲的内容没有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2014年高考历史将会以稳定为基调,命题依旧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2014年高考预测(一)试卷总体特点延续对新史观的渗透。
选择题取消纯素养题,多为复式考查(题干及选项均为新情境)。
非选择题中必做题第40题为长视野、小切口、深分析题;第41题是全视野、大主题、深分析,答案开放,注重探究的题型;选修1、4的题目均为课标考纲外内容,突出能力。
(二)选择题特点1.对学科素养(如史学理论素养)的考查由单纯考查转变为综合考查,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
2.以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间的联系为突出特点,全部为复式考查,隐性考查重大历史问题在现实中的反映,且基本采用复式考查形式。
3.直接引用史料考查已不占主流,材料以间接引用并加以整理为主,题干更精炼,信息更丰富。
4.图表题数量一般不超过两道。
(三)非选择题特点1.必做题两道。
第40题的主观题将以中国政治文明的考查为主,体现时代性。
第41题开放性、创新性力度可能加大,考查对历史观点、事件或现象的描述、评论能力,体现和融入对学科素养的考查。
2.选做题考查形式以“一材两问”为主。
在素材选择上,预计2014年会从选修1中国史、选修2中国史、选修3一、二战、选修4中国史切入考查。
3.基本都是文字材料。
(四)试题预测1.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1】(14届新课标二模全国文综,26)1.《诗·周南·关雎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从中可知()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浓厚B.诗歌拥有政治教化功能C.古代允许用诗歌讽喻君主D.诗歌是劝谏的主要形式【答案】B【说明】本题以对《诗经》的评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认识诗歌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
题目考查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特征和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等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
【例2】有人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在原有的区域系统中,高级农业区与“商贸农业…联邦‟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必须经过第三方的中介作用方可连通,而新航路的开辟大大降低了两区之间的运输成本。
下列地区(或国家)属于“商贸农业…联邦‟区”的是A.美洲B.西欧C.中国D.东欧【答案】B【说明】本题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新视角,由“新航路的开辟大大降低了两区之间的运输成本”可知,高级农业区与“商贸农业…联邦‟区”是指西欧和东方国家,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
西欧开辟新航路主要是为了发展东西方的贸易,所以西欧属于“商贸农业…联邦‟区”,而中国在当时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非“商贸农业…联邦‟区”,故排除C项。
解答本题不但要能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而且要对课本基础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命题的重要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和三省六部制、农、商关系、春秋战国和明清时期的思想(如“仁”、“法治”、“经世致用”)、古代罗马法律实践。
近现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创新精神及其经济理论的变迁、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侧重美、法两国)、科学革命及其意义、近现代中国(围绕“弘扬民族主义大旗”这条主线复习,政治上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族抗战等;经济上如商战、爱用国货)、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经验与教训视角去审视苏联建设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民族复兴机遇与挑战的视角将现代中国外交与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关联、党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理论。
【例3】管仲认为:“有道之君……下有五横以揆(纠察之意)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
”宋代学者王应麟指出:“至秦,人主自亲事从操制臣下”,“御史大夫遂与丞相分权矣”。
材料说明A.建立监察制度成为历史必然B.建立监察制度是为了社会稳定C.监察制的建立有助于维护君主统治D.在春秋时监察制度已经推行【答案】C【说明】本题以监察制度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准确、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监察制度(或现象)。
监察制度的建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其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必然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君主的耳目和工具。
本题具有一定的时政性,为隐性考查热点。
【例4】汉密尔顿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如果还让各邦抓住主权不放,那么无论对邦联制度如何修补,都将无济于事。
唯一的办法,是把全部主权都集中到一个总体政府,哪怕这个政府是君主制的。
材料表明汉密尔顿主张A.恢复建立君主制国家B.进一步完善邦联制度C.国家主权应集中管理D.将各邦权力都收归中央【答案】C【说明】本题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其国家体制变化前后差异的完整理解与把握,明确强化中央政府权力对一国稳定与发展的积极意义。
本题考查点即为主干知识之一,也具有一定的时政性,为隐性考查热点。
3.试题与答案呈现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设问或作答,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考生的整体学科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例5】(14届新课标八模全国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中国龙(20世纪初)图二中国龙(21世纪初)注:两幅漫画的主角都是“中国龙”:图一是描述100多年前,中国巨龙匍匐在地,掌断尾折,鳞开肉裂,纵然怒目喷火也只能任人宰割。
图二是2010年发表在英国《泰晤士报》上的,上边同样是“中国龙”,却被画成一派顶天立地、蹈海翻江的气势。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有关中国龙形象反映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略。
【说明】本题围绕“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这一重要历史主题,突出历史学习的时代性与基础性,材料提供两种视角,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之进行完整、合理的解读,在准确把握不同观点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考生须调动已有的知识,运用相关材料,选取合适史料,充分论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目灵活性增强,突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描述、阐释能力的考查。
4.命题视角体现新的历史观新历史观(或史学范式),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野,让命题专家和考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史观的并存与争鸣,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视点之一。
【例6】词学大家唐圭璋说:“宋元以降,竹枝词作者寝多,形式与七言绝句无异,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
”据此判断,竹枝词的价值在于A.指导农业生产活动B.保存丰富社会史料C.拓展了宋词的意境D.反映交通发达盛况【答案】B【说明】本题以竹枝词这一文学形式的价值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不同形式史料价值的认识。
通过考查让学生明确人类历史不仅仅是大事件或英雄人物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例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中国进行西方化的努力,有一个古典的名词——“自强”,以强调中国的自主和首创精神。
推动力来自几个不同源泉,首先是学者官吏们讲究治国之道的传统,强调“经世致用”的知识。
讲究治国之道的人开动脑筋,想法解决怎样把经运河运来的南方贡米弄到北京之类的问题,诸如运河塞塞不能,黄河、淮河不时演决成灾,官僚的冷漠作风盘踞了运粮行政机构,世袭的押运粮船军队腐败叛乱等。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1991年以来……开放的全球经济已经并且仍在快速扩张。
目前,这种扩张正推动着国际秩序在本质上发生新的变化……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不再是客体和旁观者,而是自己掌握命运的博弈方了。
……权力正在从国家流散到其他行为体。
……在这种环境下,国家权力的传统行使方式,无论是经济权力的还是军事权力的。
已经越来越不灵了。
——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20世纪初推动“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6分)(2)按照材料二,文中的“西方化”的实质含义是什么?作者认为中国进行西方化的努力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影响国际秩序新变化的。
(9分)面对国际秩序的新变化,各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6分)【答案】略。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全球史观。
第(1)问考查全球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第(2)问考查对全球化的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第(3)问考查对全球化的整体认识,需要考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全球化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作出阐释。
本题突出了用全球的眼光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导向。
5.关注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知识的切入点主要是联系传统文化(“实学”与建设理论“实事求是”关系)、发展模式的转型(邓小平“南方谈话”)、香港回归15周年、新航路开辟(哥伦布、麦哲仑)、西方经济发展的变迁(欧债危机、福利制度)等。
【例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
2007年时,该杂志发表题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而就在近期,它的姊妹杂志《时代》周刊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纽伦港”,认为21世纪是金融的时代,纽约、伦敦与香港已构建了一个能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金融网。
回归15年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紧跟祖国崛起的步伐,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2.7万美元,提升到2011年的3.4万美元;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完成了向高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财富》杂志两篇文章发表的背景和其反馈出的信息。
新名词“纽伦港”的提出说明了什么?(1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回归15年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
(8分)【答案】略。
【说明】本题以香港回归15年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