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知识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闽南文化习俗礼仪知识目录闽南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
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
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
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
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戏曲文化梨园戏梨园戏,戏曲剧种。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南管戏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
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
“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地理中国,闽南寻迹2
地理中国,闽南寻迹2(最新版)目录1.闽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闽南的建筑风格和特色3.闽南的传统文化和习俗4.闽南的美食和特产5.闽南的旅游景点和推荐路线正文一、闽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闽南,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包括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部分地区。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闽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02 年,当时这里设立了闽越国。
后来,随着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南迁,闽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
二、闽南的建筑风格和特色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里传统的建筑多为骑楼式建筑,即建筑底层为商铺,楼上为住宅。
骑楼建筑不仅美观实用,而且适应了闽南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
此外,闽南的土楼也是一大特色,这些圆形或方形的土楼可以容纳数十户人家,是闽南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闽南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这里民间信仰多样,尤其是对妈祖的信仰,妈祖被誉为闽南地区的保护神。
此外,闽南的民间艺术也非常繁荣,如剪纸、木雕、石雕、漆线雕等。
在习俗方面,闽南的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独具特色,如赛龙舟、挂红灯笼等。
四、闽南的美食和特产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美食和特产。
这里的美食以清淡、鲜美、讲究色香味俱佳而著称,如沙茶面、土笋冻、佛跳墙等。
此外,闽南的特产也非常丰富,如福建乌龙茶、漳州木雕、泉州面线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
五、闽南的旅游景点和推荐路线闽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众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推荐游览的景点有厦门的鼓浪屿、泉州的开元寺、漳州的东山岛等。
推荐路线可以从厦门出发,游览鼓浪屿、南普陀寺等景点,然后前往泉州,参观开元寺、清净寺等古迹,最后抵达漳州,游览东山岛等风景名胜。
总之,闽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间信仰和艺术、美味的饮食以及美丽的旅游景点。
(完整版)《妙趣横生的闽南文化》
闽南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能在古书上考证的至少在250个以上。
例如:
鼎(锅) 走(跑) 莫(不要) 暗暝(夜晚) 姊(姐) 裳裤(衣服) 郎(人)
闽南建筑居住习俗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 人引为自豪的建筑 形式,是福建民居 中的瑰宝。同时又 揉进了人文因素, 堪称“天、地、人 ”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 同住一楼,反映客 家人聚族而居、和 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以 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笋冻
土笋冻
做“土笋冻”方法: 先把土笋泡在水里, 让它吐出肚里的泥浆, 再铺在石板上碾压破肚 ,洗去肚里残余的泥浆 杂质,然后加水在锅里 猛火旺烧,只需滚沸两 三分钟就成。经过泡、 压、煮三道工序,最后 ,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备 好的模具中冷却成型。
泡水中的沙虫
芋包
相传,祖籍福建同安埔尾的一位在外征战的将军,他解甲归田后回 到故乡,讲究饮食,把槟榔芋头去皮挖心,填入作料,放在蒸笼炊熟,趁 热蘸些调味就食。据说这是芋包的前身。
(二)惠安女风情
(三)惠安女婚俗
惠女服饰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
“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黑 旷裤”,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 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 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 研究价值。
闽南饮食习俗
• 闽南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台湾省各地 ,不仅多种多样、风味独特,还蕴涵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间流传着许多与闽 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等。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在 茶 叶 、 龙 眼 、 丝 绸 上 。 如 : tea( 茶 ) 、 congo(u)
t au24
ml
sim33
脱 落 脚 下 绣 弓 鞋,(不 女) 心 头,
uan55 tsi55 sim33 t au24 am41 m l k 55 ts e 5
阮 只 心 头 暗 (不女) 苦 切,(於)
ts in33 ts iu 22 kiat5 t kun33
k5 bo24 m l
ian24
就人称代词而言,“我”、“汝”、“伊”(《世说新语》 中最重要的三种人称代词用于对话场合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还
有用作近指代词的“者”、“阿堵”,用作远指代词的“许”
等,闽南话至今沿用。
就称谓系统而言,“阿瓜”、“阿龙”、“阿兄”、 “阿 奴”、“阿母”、“阿大” 这些曾经盛行于汉魏六朝的称呼语, 今天在闽南仍不绝于耳。
亲 像 结 托 无 (不 女) 缘 (於) 君,
n33 ai41 b 41 tsiu41 pi41 bo 5 pun33 s e33 siu 22 s 33
恩 爱 未 就 譬 卜 分 疏。 想 思,
uan55 ta 33 siu 22 s 33 o 5 m l
k ui33 k e55
阮 今 想 思 恶 (不 女) 开 解,(於)
东京的江户博物馆有一件出土文物“急须”,实际 是奈良时代(710—794)的一把茶壶。导游在介绍这件 文物时,对管茶壶叫“急须”,感到不可思议。实际应 是“急烧”,即 “药铫子”或“药罐子”)。如唐·李 商隐《肠》诗:“热应翻急烧,冷欲彻微波。”宋·黄 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 声急须腹。”
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 语。例如:“大巴”(bus,客车)、“酒吧” (bar)、“恤衫”(shirt,汗衫)、“的时”(taxi,
闽南文化
(三)闽南文化对海峡两岸关系发 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 海峡两岸闽南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认 同感。这种认同感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 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推动着两岸关系朝着祖国 统一、民族团结的方向发展,谱写了抵御外侮、 维护统一、奋发图强的历史篇章。
(二)闽南文化对台湾同胞有着强 大的吸引作用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论是在荷兰 殖民者占领台湾的岁月里,还是在郑成功 收复台湾的年代里;不论是在清政府实行 “海禁”的岁月里,还是在清朝政府统一 台湾,实行“闽台一家”的年代里;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 了解
• 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第一 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2009年7月漳州市出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建设规划(试行)》,提出分三阶段保护闽 南文化,其中包括在中小学开设传统闽南民俗文 化课程,鼓励青少年学讲闽南话,提倡公务员学 习闽南话,联合高校培养闽南学学科方向的高层 次研究人才等。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 有一种精神,叫闽南文化。闽南文化 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重乡崇祖的生活哲 学、爱拼敢赢的价值观念、输赢笑笑的精 神气质和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 • 有一种血脉,叫闽南文化。闽南民系 族群是古代中原汉人多批次大规模入闽, 并与当地闽越遗民逐渐融合而成的。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闽南文化
课程:毛概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 • • • • 一、什么是闽南文化 二、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铺” 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 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 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 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 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 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 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 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 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 —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三十六 老人们的 为集中、 们常为买 由抽签决 依旧家家 分乡村都 整个旧七 渡,但任 要祭祖先 三部曲一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 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 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 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 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 都是在天井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 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 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 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闽南文化
特点简介
闽南文化在交流中保持地方文化根本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走向兼容并蓄,其爱家爱乡与民族认同、崇尚传 统与吸收创新、安土重迁与海外移民、开拓拼搏与冒险犯难、重名尚义与务实逐利等文化性格的统一,无不体现 闽南文化守成与开放的兼容性品质。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 养、和吸引着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 史渊源。闽南文化,对促进两岸同胞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的和平统 一,具有其他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市、金门县、同安区 泉州话区: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安溪县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市、龙海区、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华安县、长泰区、平和县、南靖县等十个 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市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分。 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 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 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一种文化形成的标志,一般来说有如下三方面:一、独特的语言,二、独特的风俗,三、共同的信仰。语言 学家告诉我们,闽南话是唐音。也就是说,在唐代,闽南话是普通话,不仅仅流行于闽南,它还不是方言。只有 到了宋代,宋音成为普通话,而唐音却在闽南留存,闽南话这才成为方言。民俗本是因地而异。闽南特殊的地理 环境,和五代百年中逐渐兴盛的海上贸易,产生了许多既不同中原又不同原住民的独特风俗。流传至今还有“送 顺风”、“脱草鞋”的习俗。闽南人创造并共同崇奉的独特信仰如妈祖、保生大帝等,也多是在北宋初年产生。 因此可以说,闽南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末至宋初。
二、闽南文化
所谓闽南文化的“海口性”,其涵义有二: (1)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闽南文化是中 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闽南海洋地理环境和海 洋人文精神的影响,出现的大陆文化与海洋 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与涵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两种不同类 型文化的交汇。(2)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 关系看,闽南是中国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交 会、碰撞、融摄和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先发地 区。
闽南文化是从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 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 “海口型” 一方面是对闽南地理环境所作的概括。 另一方面,闽南地理环境的海口型,也带来 了闽南文化的“海口性”。
三、关于闽南文化的形态
从文化的构成上看,闽南文化应当全面包括士人文 闽南文化应当全面包括士人文 化和俗民文化两个层面。 化和俗民文化两个层面 尤其在闽南社会从边缘向中心靠拢的文治化进程中, 士人文化的某些特殊表现,如朱熹在闽南的儒学教 化,李贽富于叛逆性的文化思想,等等,都应受到 研究者的重视。但闽南作为后发展于中原的移民社 会,欲了解其文化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则不能不深 入闽南的俗民文化。
四、关于闽南文化的特征
1、闽南文化的进取性 2、闽南文化的务实性 3、闽南文化的传统性 4、闽南文化的包容性 5、闽南文化的边缘性
闽南文化
一、闽南文化的界定
闽南文化 狭义:厦漳泉 广义:闽南金三角 莆田、三明、宁德、潮汕 浙江、海南、广西、雷州 台湾、香港、澳门等
二、闽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1.闽南文化的区域性 2.闽南文化的民族性 3.闽南文化的海洋性
二、关于闽南文化的类型
闽南文化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文化?论者纷纭,然却 缺乏深入讨论。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意 见: 1、闽南社会是源之于中原的移民社会,闽南文化 在本质上是随同移民携带而南播的中原文化。 2、闽南为濒海地区,中原移
闽南语言与文化
02
闽南文化的认同感
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使得闽南人在国内具有
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也促进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3
闽南文化的经济价值
闽南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融入了闽南
文化的元素,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闽南文化在国内
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
闽南文化的发展历程
闽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 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 现代。在各个阶段,闽南文化 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重
心。
在古代阶段,闽南文化主要是 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的,形成了以河洛文化为核心
的文化体系。
在近代阶段,随着西方文化的 传入和影响,闽南文化开始与 西方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近代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和其他国际语言成为全球沟通的主要工 具,闽南语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年轻一代缺乏兴趣
现代的年轻人对闽南语的兴趣不如老一辈,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流 行语和网络语言。
缺乏统一的标准
闽南地区包括福建、台湾等地,各地的闽南语存在差异,缺乏统 一的标准,不利于语言的传播和保护。
闽南语言的保护措施
国际化传播
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闽南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语言。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闽南语的传承活动,通过民间力量推动语言 的传承和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闽南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闽南文化在国内的影响
01
闽南文化的传播
闽南文化在国内的影响深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戏剧、
音乐、舞蹈等,使得闽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和推广。
海外华人对家乡文化的情感纽带
地理中国,闽南寻迹2
地理中国,闽南寻迹2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闽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闽南地区的特色文化和传统
3.闽南地区的美食和旅游景点
4.闽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展望
正文
一、闽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闽南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包括福建省南部、江西省东部和广东省东北部等地。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闽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传统。
二、闽南地区的特色文化和传统
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特色文化和传统,其中包括福建话、闽南语、歌仔戏、福建歌剧等。
特别是福建话,是我国方言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有着丰富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此外,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也非常发达,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三、闽南地区的美食和旅游景点
闽南地区的美食种类繁多,包括沙茶面、土笋冻、烧肉粽、海蛎煎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厦门的鼓浪屿、泉州的开元寺、漳州的南普陀寺等,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闽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展望
近年来,闽南地区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带。
未来,闽南地区将继续发挥其区位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1页共1页。
闽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闽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闽南地区是指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带,因其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宝库”和“中国的南方文化圣地”。
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的来源,其中尤以语言、书法、建筑和商业文化著称。
一、语言文化闽南地区拥有独特的福州话和客家话两种方言,其中福州话因其柔和和词藻优美而备受赞誉,被誉为“华南第一方言”。
福州话与官话的区别在于它的发音轻柔,词藻优美。
福州话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它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语音体系和语音规律,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词汇和短语。
福州话中最知名的即是“白话文”,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学风格,以句式简洁、词汇深刻、含义深远,韵律和押韵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白话文这种文学风格在文学、武侠小说、电视台等媒体中被频繁使用,被西方人称为“华南的温情”。
二、书法文化福州派书法,即是指福州、闽南一带刻苦书法的风格。
福州派书法又称为“南派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流派,它源于隋唐时期,成熟于南宋时期。
福州派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广为人知,影响力在南方书法中居于重要地位。
福州派书法的特点在于硬朗紧凑,以动态笔法著称,经常带有强烈的前进动势。
其特征包括画面灵动、力度刚健、自然活泼和渐进性等方面。
福州派书法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福州四家”,包括王義之、漆良、王珂、肖吉泉等四位书法家。
三、建筑文化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风格独特,尤其是闽南土楼,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尤以闽南大地上的土楼为瑰宝。
土楼又称“土垒菜花”,是闽南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以独特的建筑规划、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土楼常常呈圆形或方形,有月亮楼、圆楼、方楼等多种类型,它们不仅是居住和防御的功能类建筑,还是集中展示闽南地区文化、历史和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
土楼内部常见的装饰手法包括壁画、石雕、木雕和泥塑等传统技艺,这些技艺均源于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四、商业文化闽南地区的商业文化以传统手工艺以及福州酒、兴泉酒、饴糖和闽南沙茶酱等特色产品闻名于世。
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
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传统文化区域,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而闻名。
闽南文化是该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它融合了多个民族、宗教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建筑、语言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家乡的闽南文化,并探讨其特色和重要性。
一、文化传统闽南文化的形成源于该地区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闽南地区经历了移民、贸易和战争等多个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族、闽南人、客家人和其他少数民族都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而这一切最终融合成为了闽南文化。
二、语言与文字闽南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闽南话的广泛使用。
闽南话作为一种方言,独特地体现了闽南地区的文化氛围。
该方言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文学、戏曲、歌曲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一种古老的汉字书写方式——闽南语注音字母,用于记录闽南话的音节。
这个独特的文字系统对于保护和传承闽南方言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筑艺术闽南的建筑艺术也是这一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红色的瓦片而著名。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精巧的门楼、神龛、庙宇和传统民居。
闽南建筑注重细节和比例,每个雕刻和装饰都经过精雕细琢,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艺术形式闽南地区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南傩戏和木偶戏。
闽南傩戏是一种宗教仪式,以神秘的神话故事和华丽的服饰为特色。
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化身为神明,向观众传达美德和智慧。
木偶戏则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木偶为媒介,通过操纵木偶来讲述故事。
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并成为了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节庆习俗闽南地区有许多独特的节庆习俗,其中包括元宵节、清明节、龙船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融合了宗教、传统和艺术,为人们带来了喜庆和娱乐。
比如,元宵节时,人们会举行花灯展览和猜灯谜的活动;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并参与拜祭仪式;龙船节则是人们划龙船、舞狮和放烟火的好时机。
走进闽南文化
喃厝小吃
▪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 “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 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
▪ 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 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 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南、雷州半岛等。
教你学说闽南话
1、请仨(穿衣服) 3、妈环(麻烦) 5、请为(穿鞋子) 7、请厚阿(穿好了) 9、困气(睡醒) 11、紧爱捆(很想睡) 13、修袜捆(太晚睡)
2、捆(睡觉) 4、轻考(穿裤子) 6、气青(试穿)
8、请姑啦(穿旧了) 10、拍捆(难睡) 12、么爱捆(不想睡)
闽南语俗语
7、老人老步定。(意喻有 经验者办事稳妥。)
古早厝
▪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 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 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古早厝
红砖墙、飞燕脊,南曲雅调,绝色春茗 竹林径、月眉池,亭台楼榭,花木扶疏
建筑,被称为? 凝固的艺术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标志
▪ 南音是保存我国古代 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 一个大乐种。它荟集 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 之精华,后来又吸引 了元曲、弋阳腔和昆 腔的特长,并与闽南 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 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 柔曼、旋律缠绵深沉 的美妙乐种,尤其长 于抒发乡人思亲、游 子怀乡的真挚情怀, 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 的声音,犹如南国夏 夜的玉兰花香,一阵 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 的心田。
【资料】闽南文化(1)汇编
泉州木偶戏的现状与前景
❖ 历史悠久的中国木偶艺术流传至 今,在泉州地区仍然盛行不衰。
❖ 泉州、晋江、惠安等专业木偶剧 团,其表演精彩、细腻、传神、 逼真,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誉 满中外。
❖ 多次到国外参加演出并获奖,泉 州已先后举办五届“中国泉州国 际木偶节
妈祖生平
❖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 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 ,林 家小女。
❖ 民间信仰功用:海上守护 神 求雨 祈晴 求子 驱 疫 战神 镇压义军 抵御外
敌(精神寄托)
妈祖文化的传播
❖ 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 分布范围:遍及我国沿江沿海
及东南亚 澳洲的大片区 ❖ 传播路线: ❖ 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
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渤海湾 沿岸 ;由南至北,再由北沿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 鲜半岛和日本等,北上穿过白
(一)惠安风情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惠安,你就会发 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母系社会,在 此之前你断然不会想到这些体态苗条、 柔弱的惠安女子竟然如此的能干:但 凡所见,小到挑水、补网,大到修路、 驾车,甚至是驾驶拖拉机等原本应由 男人从事的重活,均是女人们在干, 就连建房的工地上,竟然也清一色的 是女人。六、七百斤重的条石,惠安 女们四人一组就能轻松地抬上二层高 的楼面,让须眉男子们都自惭形秽。 由于惠安靠海,人们世代以打鱼为生, 按旧风俗女人是不能登船出海的。男 人们都出海打鱼去了,陆地上的活儿 就不分轻重都由女人们承接下来了, 长此以往形成当地独特的风俗
❖ 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 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 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 “人行善事,死后为神”, 视她升天为神
❖ 许多称谓,如“林氏女”、 “神女”、“默”、“默 娘”、“妈祖”、“婆祖”、 “灵女”、“林夫人”、
漫话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的内涵
闽南民间医药(青草药、治疗方法)。 闽南民间医药(青草药、治疗方法)。 闽南社会家族制度(长老、族谱、宗祠等)。 闽南社会家族制度(长老、族谱、宗祠等)。 闽南商贸制度(郊行、侨批等)。 闽南商贸制度(郊行、侨批等)。 闽南文物古迹、风光名胜。 闽南文物古迹、风光名胜。 闽南先贤(苏颂、朱熹、郑成功、陈嘉庚等)。 闽南先贤(苏颂、朱熹、郑成功、陈嘉庚等)。 闽南人特有的思想、性格、气质(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爱拼敢拼, 闽南人特有的思想、性格、气质(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爱拼敢拼, 爱国爱乡等)。 爱国爱乡等)。 闽南学术、思想文化(著作、发明、创造、学派)。 闽南学术、思想文化(著作、发明、创造、学派)。
闽南文化的历史
1. 中原汉族移民闽南,播迁中原文化,融合古闽越文化,形成闽南文化。 ——晋代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开发晋江(307-312)。 ——唐朝总章-景云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开发漳州(668-711)。 ——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开发福建(885-925)。 2. 经历了五代(907-960)的发展,宋代闽南文化兴盛并成熟。 ——泉州成为世界大港。 ——建造泉州洛阳桥(1053)、安平桥(1138)、东西塔(1228、1238)、 漳州江东桥(1131)、永春东关桥(1145)、宋船。 ——诞生了妈祖、保生大帝等民间信仰。 ——产生了“朱熹理学”,同安成为“闽学”、“朱子学”发祥地。 3. 明清闽南文化播迁。 ——唐山下南洋。 ——唐山过台湾。 明初周德兴所撰楹联: 帝典王猷,海外传一肩行李; 龙楼凤阁,空中起百代文章。 台湾800多座妈祖庙,500多座保生大帝慈济宫,50多座开台圣王郑成功庙。 闽南语歌曲、歌仔戏、高甲戏、南音。
闽南文化的特色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辐射广阔,动态传承。 根扎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 中西合璧,南北交融,涉台涉侨,吸收包容。
(完整版)闽南文化简介
服饮风建民名 饰食俗筑间人
工 艺
榜舍龟
敬 天 公
攻 炮 城
闽南民居 “红砖文化区”
• 洛阳桥
惠安石雕
• 中国传统雕刻技艺之一,作为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 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传 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 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 南 语
酒干倘卖无,闽南语“有酒瓶子卖 吗”的意思,是收酒瓶的叫卖语。
• “八闽名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宋 乾道四年泉州知事王十朋胸怀澎湃写下这 一对联并悬挂在州衙门前,跨越千年的广 袤时空,历史的风雨模糊了前人的字迹, 而印证着以历史名城泉州、厦门、漳州为 代表的闽南文化的豪迈之语却在历史的卷 轴里愈发清晰可见……被誉为“红砖文化 区”的闽南民居;讲究“五境之美”的茶 文化;最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民谣;著名的 惠安石雕、漳浦剪纸、厦门漆线雕等民间 工艺美术;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 梨园戏、南音;中国八大方言之一的闽南 语郑成功陵墓
•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 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 社会活动家,福建厦门市集美 区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 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 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 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 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 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 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 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 集美大学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 “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 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 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南音
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
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 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 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 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 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 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 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 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福建的闽南风情
福建的闽南风情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而其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便是闽南地区。
闽南风情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美食和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介绍福建闽南地区的风情特色。
一、传统文化福建闽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闽南语。
闽南语是福建方言中的一支,它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交流工具,更是一门丰富的文化载体。
闽南语歌曲、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都在闽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发展和传承。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合。
比如,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灯笼展览、舞龙舞狮等活动,而这些活动都能够展现出闽南地区的独特风情。
二、美食文化福建闽南地区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菜系便是闽菜。
闽菜以其鲜嫩、清淡、口味独特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著名的闽菜有佛跳墙、沙茶面、兴化瓦罐汤等。
这些菜肴不仅讲究选材和烹饪技巧,更注重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让人们能够真正品尝到食材的鲜美。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一种特色小吃——潮州糕点。
潮州糕点制作精细,口感独特,因其香甜可口而备受欢迎。
比如,潮汕牛肉丸、潮州千层糕等都是当地人和游客的首选。
品尝这些美食,不仅可以满足味蕾,还能感受到当地的饮食文化。
三、建筑风格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形式而著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土楼。
土楼是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它们通常由石块、土壤和其他材料组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
土楼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防御功能,同时也是人们居住、聚会和祭祀的场所。
这些土楼不仅保存完好,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除了土楼,闽南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园林,如南靖土楼群、开元寺等。
这些建筑物在设计和装饰上都充满了艺术气息,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文化○民○俗篇目录(上册)第一辑泉州岁序节日习俗1、过年 (3)2、上元节 (4)3、清明节 (4)4、五月节 (5)5、七夕 (5)6、中秋节 (6)7、重阳节 (6)8、冬至 (7)第二辑泉州红白喜事礼俗1、诞生 (7)2、满月 (8)3、度晬(zui)(周岁) (9)4、16 岁生日 (9)5、定亲 (9)6、婚娶 (10)7、会亲 (11)8、殓期 (11)9、殡葬 (12)10、服丧 (12)第一辑泉州岁序节日习俗一、过年泉州过农历年的旧俗,多姿多彩,年味很浓,时间跨度较长,以正月初一为中心,向腊月和正月前后延伸,前延伸至腊八节,后延伸至元宵节。
腊月与农历过新年有关的民俗活动主要有腊八节、送神、除夕等,腊八节过后,年味渐浓,也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除夕,泉州俗称“年兜”,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大月为三十,小月为二十九。
泉州除夕这一天的习俗主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岁守岁等。
“囝仔爱年兜”。
农历12 月28-29 日,过年的气氛渐浓。
开始蒸糕做粿,有碗糕、甜粿、咸粿、菜头粿、菜包、炸粿和元宵丸等等。
蒸年糕特别认真,严禁小孩说不吉利的话,若是糕发得好,视为“高发”的吉兆,阖家高兴。
这段时间,是成人最为繁忙的时候,要为准备过年的各种事项而忙碌,也是孩子们最为兴高采烈的日子,因为有很丰富的食物,还期待着压岁钱和穿新衣服,所以民諺说“囝仔爱年兜。
”“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
除夕午后,家家门楣都贴新春联。
祭祀祖先,“辞年”。
供桌上摆“过年饭”、糕果、鸡蛋、红桔、柿饼、芋艿和各种菜肴。
地上烧火炉。
“过年饭”和年糕上插“春枝”(色纸制成的花枝)。
除夕之夜,食桌上放着火锅或火炉,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又叫“围炉”。
除了鸡鸭鱼肉之外,常有一道春饼。
春饼用面粉作饼皮,包上十多种菜肴,十分可口。
吃团圆饭时,若是亲人不齐,席间欢乐的气氛顿减。
有句俗諺:“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
”可见人们对节日家人团聚看得何等重要。
所以,每到岁尾,远在外地打鱼做工的定要身冒风涛,踏浪归来,或头顶雨雪跋涉返家,尽享天伦之乐。
“跳火蜷”。
团圆饭吃罢,孩子们便溜出家门,有的追逐嬉戏放鞭炮,有的参加“跳火蜷”。
人们把晒干的地瓜藤蔓或其它干草堆集点燃,也有放木炭火在盆里的,在熊熊火堆上来回跳跃,边跳边唱,“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勿空;跳过西,钱银满厝内”。
孩子们一直玩到被家长叫回,长辈给了“压岁钱”,方才带着笑容进入甜蜜的梦乡。
除夕之夜,多数的人都聚左在厅堂做各种事情,直到深夜,这是祝愿高堂长寿健康,又叫“坐寿”、“守岁”。
除夕之夜时钟敲完12 下,顿时家家开门燃放鞭炮。
噼噼啪啪,此起彼应,汇成一片。
迎接新的农历年的到来,是谓“开正”。
接着,主妇们恭敬地到厅堂点燃香烛、烧火炉、设糖茶柑桔以献祖先。
早餐吃线面,祈祷“福寿绵长”。
这一天,人人穿新衣,全天不扫地、不动刀、不劈柴、不汲井水、不吃稀粥、不大骂孩子、不打破碗碟、不向人索债、不剪指甲(要到元宵节过后才能剪指甲,这样才不会臭甲)。
新年伊始,要讨吉兆。
亲友之间互贺新正“恭喜发财”。
对来“恭喜”的孩子赠送柑桔、糖饼、“红包”(俗称结衫带)。
一般是初一到亲戚家“贺正”,初二向朋友、邻里“贺正”,初三“贺正”已属不敬。
所以俗谚说:“初一亲,初二邻,初三‘奄阐神’(自己做大、冒失之意)”。
初一晚上,仍要像早晨那样奉祀祖先,并且燃放鞭炮“关正”。
舞狮舞龙踩高跷。
春节前后几天,人们尽情欢乐。
儿童们围着那些“妆糕人”、卖玩具、卖零食的摊担团团转。
“纸傀儡”、“猴拉磨”、“狗春碓、“鸡琢米”等小玩意儿特别受欢迎。
泉州素有“世界木偶之乡”称号。
“纸傀儡”、是泥饰头像、色纸衣衫连着纱线。
手指牵动可以做出种种动作,儿童们花上几角钱,便可以学着艺人玩起线木偶了。
入夜,舞狮、舞龙、踩高跷的沿着大街选择空旷处施展演技;车鼓队则穿街走巷、敲锣打鼓自得其乐。
狮龙的雄姿,踩高跷者的演出,“咚咚七咚七咚嚓“的车鼓声,使古城涂上了一层神奇、欢乐的色彩。
此后数天,还有一些其他活动。
到了元宵,达到高潮。
不知是什么年代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说:“初一场,初二场(摆开了娱乐场),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七样作‘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天气寒冷宜于在家饮酒),十一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二请女婿,十三吃糜配芥菜(糜,稀饭,连日吃腻酒肉,改改口味),十四搭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这首顺口溜,颇可概括泉州旧时过岁的情景。
二、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天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
泉州的习俗称上元为“小年兜”,十分隆重,在正月初一后再次掀起一个节日的高潮,过年至此,才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上元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丸”,此食俗始于宋代。
元宵节吃元宵丸的习俗长盛不衰,名闻遐迩,其制作方法很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清水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
这天早上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元宵节吃元宵丸,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如今的元宵佳节已成为泉州人与港澳台“三胞”团聚的“团圆节”,有首闽南歌谣《元宵月正圆》唱得很好:“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丸,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元宵节的节日活动,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放焰火、玩花船等等,但把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的是“闹花灯”。
泉州灯俗自唐初建城后即由中原传入,及至南宋,灯烛之盛,已闻名全国,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花灯制作技术不断革新,品种繁多,造型新颖,巧夺天工,为海内外所共识。
每逢元宵佳节,市区万灯齐挂,长街一望如浩天繁星,尽显“光明之城”的风采,开元寺、威远楼、府文庙等处更是灯光灿烂,人山人海,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三、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时序标志,又是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新历的4 月5 日左右。
因为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风和日丽的三月天,所以用“清明”称之。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这个习俗,泉州和全国基本一致。
一般认为,扫墓起源于秦,但古时扫墓并不一定在清明节,如隋唐时期,大多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扫墓。
后来,寒食节扫墓逐渐改在清明,寒食这个节日也就被人们所遗忘了。
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
”外出人一般都会回家过节。
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在厅堂祭祀祖先。
清明节前后10 天为扫墓日期,如要修墓或者移葬,则不必另行择日,凡事无忌。
扫墓时要除掉棘草、培墓土、用朱砂描碑文、献纸钱、烧金纸、点香烛、放鞭炮、上供品,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晋江深沪一带,还有妇人“哭墓”的习俗,其声悲凉,催人泪下。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扫墓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为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之上,因此命他的子孙、族人、部属把“清明”移到三月三日,往后,相沿成俗。
另外,安溪、永春、德化三县的个别地方,有的是在农历八月扫墓,有的则是在冬至日扫墓。
清明节日,泉州各地有蒸清明粿、吃“润饼菜”(春卷)的习俗。
清明粿,又名“脚目粿”,农村以初收的新麦,炒后磨粉拌糖,搓成如拳头一般大小的面团,内包糯米粉或者豌豆,外面用竹叶(或菜叶)包裹。
古时有以鼠曲草和米粉为皮,绿豆为馅的叫鼠曲龟,现在,个别农村还有做这种食品。
鼠曲龟皮韧馅酥,细腻绵软,口感极好,是一种绿色食品。
“润饼菜”也叫春卷,以面粉为原料擀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海蛎煎、花生粉拌白糖、芫荽、海苔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味道十分丰富,甜润可口。
“润饼菜”已经成为泉州清明节最有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也成为海外游子梦牵魂挂的美馔佳肴。
四、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或曰“端阳节”,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
一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来,这是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
屈原官至楚国“三闾大夫”,起初极得楚怀王的器重,但后来为妒忌的同僚所陷害,楚怀王就逐渐疏远他,并把他贬到偏远的江南,后来国事日益衰败,不久楚都郢被秦兵攻陷,屈原悲痛欲绝,再加上对害国害民的统治者疾恶成仇,就在这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罗江而死。
楚国人民为悼念他的忧民爱国,年年此日,家家户户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叫做“祭三闾大夫”。
到了汉代,贾谊首作角黍(又叫角粽),用棕丝缚扎,投入江中以飨屈原。
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这一“恶”日有关。
但不管哪一种说法,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似乎都与这两种说法有关。
如包粽子是为让江里的鱼吃饱了,不再去咬屈原的尸体;而划龙舟则是为打捞屈原的尸体。
人们在端午节要室内消毒、悬挂蒲艾、饮雄黄酒、浴蒲艾汤、制“午时茶”,小孩更要胸佩“香袋仔”、臂系“长命缕”、额涂雄黄酒,名目不少,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避邪。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这两种说法,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干,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层次的密切联系,即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他高尚情操的崇敬而已,更主要的是希望这位已经超升为神的“爱国诗人菩萨”,能保佑百姓苍生渡过“恶”日难关,永保平安,享受福祉。
所以,端午节的系列民俗活动,其基本主题应是驱邪除“恶”,祈福求安。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端午节习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恶”方面,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这大概是与五月为恶月的传统观念有关。
泉州地区在五月里造纸船送瘟神、采莲(又称“唆啰连”,后面将在“民俗信仰文化”篇谈及)、赛龙舟,以及近几年沿海地区(主要是晋江蚶江一带)重新兴起的“泼水节”、“水上捉鸭子”等活动,都含有避恶消灾保平安之意。
当然,目前在端午节前后开展的很多活动,已经融进时代的文化气息,表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五、七夕七夕,是我国较盛大和广泛的民俗节日。
七夕节发端于汉代,南北朝时从宫中传到民间,唐、宋以后大为盛行。
泉州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有二: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但后来泉州人把这两个传说混为一谈,又由于谐音,“织娘”变成“七娘”,变成“七娘妈生日”,泉谚云:“七月初七七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