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最新北京课改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教案-优质课教案
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上《12.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word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并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3 、若△ABC≌△DEF,点A与点D,点B与点E是对应点,试写出其中相等的线段和角.(二)新课讲解:问题1:如图: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 ∠A=∠D, ∠B=∠E, ∠C=∠F,则△ABC和△DEF全等吗?问题2:△ABC和△DEF全等是不是一定要满足AB=DE,BC=EF,AC=DF, ∠A=∠D, ∠B=∠E, ∠C=∠F这六个条件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条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一个条件可分为:一组边相等和一组角相等两个条件可分为:两个边相等、两个角相等、一组边一组角相等探究一: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
①只给一条边:②只给一个角:2.给出两个条件:①一边一内角:60°60°60°②两内角: ②两内角:③两边:问题3:两个三角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能保证它们全等吗?满足三个条件有几种情形呢? 3.给出三个条件三个条件可分为: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两角一边相等、两边一角相等例:画△ABC,使AB=2,AC=3,BC=4 画法:1画线段BC=42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2和3为半径作弧,交于点C 。
则△ABC 即为所求的三角形30°30°30°30° 30°50°50°2cm2cm4cm4cm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同桌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进行比较,它们能否互相重合?归纳: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 SSS ”用数学语言表述:在△ABC和△DEF中AB=DEBC=EFCA=FD∴△ABC ≌△DEF(SSS)(三)题例训练:例1填空:1、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如图,在△AOB和△DOC中∴△AOB≌△DOC(SSS)2、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是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大量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够熟悉,需要通过练习和讲解来提高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采用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的PPT课件,内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AAS等。
同时,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京改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3.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关键点,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五个环节为主线,环环相扣,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索。
2.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出发,分析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总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态度,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过程与方法的应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京改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耐心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我则引导他们拓展思维,探讨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实践操作: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建筑设计、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等,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通过设置不同的难度等级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我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建筑设计中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我还会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京改版八年级上册12.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二)媒体资源
在本节课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教具:几何模型、三角板、量角器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掌握其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资源:PPT、几何画板等,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判定定理。
3.技术工具:互动式电子白板、答题器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直观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方便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校园内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板、三角形标志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验证它们是否全等。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照课堂笔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强调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布置
京改版八年级上册12.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优秀教学案例
4.教育学生关爱集体,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树立自信,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4.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引入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有关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为什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四种?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教师要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3.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例如:“你能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讲述一些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有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明确各种判定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北京版-数学-八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杨宏梅教学课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总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基本事实角边角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正确找出判定公理所需的三个条件.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议一议小明踢球时不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为三块,他要去玻璃店去买一块大小相同的玻璃,那么:问题:(1)要不要三块都带去?(2)带哪块去呢?问:恢复后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全等,那全等的条件是不是就是由带去的元素决定呢?用量角器和刻度尺角边角公理: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思考并回答问题请每个同学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一个三角形ABC,使它满足AB=70mm, ∠B=80゜,∠A=60゜,把它剪下来,与邻座同学的三角形互相叠放在一起,你发现什么?∵在△ABC和△A´B´C´中∠B=∠B´(已知)AB=A´B´(已知)∠A=∠A´(已知)∴△ABC ≌△A´B´C´(ASA)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操作,发现结论掌握公理的三种叙述语言ABCA'B'C'公理的应用例1、 如图,已知AB=AC ,D,E 两点分别在AB,AC 上,∠B=∠C.求证:△ADC ≌△AEBFCABE D议一议1、由例1的条件还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AC ,D,E 两点分别在AB,AC 上,∠B=∠C. 2、上图中 若只已知∠B=∠C,要证明△DFB ≌△EFC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 ,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 证明: ∵在△ABE 与△ACD 中 ∠B=∠C (已知) AB=AC (已知) ∠A= ∠A (公共角) ∴ △ABE ≌△ACD (ASA ) FC A BE D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的体会掌握公理的 应用情况检测公理的掌握情况本节课的知识梳理板 书 设 计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角边角公理: 例题三种语言叙述课 后 反 思 在探究出新知识,或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及时对知识或方法进行回顾总结.目的是让学生及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构建更完整、更有效的知识体系,并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也养成理性的思维习惯.。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是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旨在让学生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资料、课件、习题等。
2.学生准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笔记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018-2019学年最新北京课改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案-优质课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复习主要培养的数学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学科数学学段:第三学段年级初二教材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究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在学段目标中还提出:“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究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将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组织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课改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三角形》的第4-5节《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复习课,通过习题复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常用的四种方法,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
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常用的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和判定以及四边形的重要基础。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重要的载体,为今后学习四边形这一章提供了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届课的教学重点是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是用综合分析法解决全等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学生情况:学生在本节复习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经历了探究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了基本的四种判定方法,可以解决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初步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能通过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一次全等的基本题目。
本节课是对前几节课程所学内容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运用,指导学生用综合分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学生主讲教师主导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准备:几何画板演示课件整合白板操作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观察、探究、证明、总结等过程,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系统复习。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SSS》说课稿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SSS》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SSS》是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一——SSS(Side-Side-Side,即三边相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SSS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在教材中,本节课通过引入具体的实例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SSS判定方法。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其它判定方法(如SAS和ASA)。
他们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SSS 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图形的变换和性质,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SSS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SSS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SSS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SSS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SSS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复杂的情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实例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SSS判定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运用SSS判定方法。
同时,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3.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4.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二、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三、传授新知探究1:请每个同学使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一个三角形ABC,使它满足AB=70mm,∠A =60°,∠B=80°.然后每个同学把△ABC剪下来,并与邻座同学的三角形互相叠放在一起,它们互相重合吗?我们发现它们能彼此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由此总结出:有两个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例1、已知:如教材84页图12-27,AC∥BD,AB交CD于点O,且AC=BD.求证:△AOC≌△A′B′C′.类似的,我们可以总结出: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例2、已知:如教材85页图12-29,AC=AD,AB平分∠CAD.求证:(1)△CAB≌△DAB;(2)∠C=∠D.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个△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例3、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 BD≌△ACD.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要求学生参照前面的例子,完成教材87页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不难推导出: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角边”或“AAS”).例4、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例5、已知:如教材89页图12-35,四边形ABCD中,AB∥CD,AD∥BC.求证:(1)AB=CD;(2)∠B=∠D.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总结出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13.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WORD教案
13.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力目标:(1) 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 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3、情感目标:(1) 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2) 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用具:直尺、微机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教学过程:一、公理的发现(1)画图:(投影显示)教师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2)实验让学生把所画的剪下,放在原三角形上,发现什么情况?(两个三角形重合)这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3)公理启发学生发现、总结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作用: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之一.应用格式:强调: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3、平面几何中常要证明角相等和线段相等,其证明常用方法:证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角平分线定义;等式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地.证线段相等的方法――中点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式性质.二、公理的应用(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分析:(设问程序)“SAS”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给出了几个?由图形可以得到几个条件?解:(略)(2)讲解例2投影例2:例2如图2,AE=CF,AD∥BC,AD=CB,求证: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定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证明格式:用大括号写出公理的三个条件,最后写出结论.三、课堂总结。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说课稿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是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还通过举例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他们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如何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判定方法的记忆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应用不灵活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判定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训练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判定方法。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举例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判定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北京课改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北京课改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京课改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稳定性等性质。
这些性质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几何学其他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尤其是边角关系,内角和定理等,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证明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这些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内角和定理,稳定性等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证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理解。
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证明的环节,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证明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也会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手段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总结,布置作业。
导入环节,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讲解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证明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内角和定理等性质。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2018-2019学度京改版初二数学上册资料:第十二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C
D
O
A
B
随堂检测
3.判断下列各组图形中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的是①②④.(填序号)
随堂检测
4.如图:△ABC≌△ADE,若AB=3cm, AC=5cm ,∠B=50°,∠BAC=85°,
求:AD,AE的长度及∠E的度数. 解: ∵ △ABC≌△ADE,
∴AD=AB,AE=AC,∠E=∠C.
D
E
∵ AB=3cm, AC=5cm ,
2.如图,若ΔOAD≌ΔOBC, 且OA=3cm,BD=4cm,BC=6cm,则△OAD周 长是 16 cm.
O
B
A
E
D
C
自主学习检测
3: 如图,若ΔABC≌ΔAEF, AB=AE,∠B=∠E,则下列结论: ①AC=AF, ② ∠FAB=∠EAB, ③EF=BC,④ ∠FAC=∠EAB,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C )
F
A
C D
E
典例精析
1.在图中,将△ABC平移至△DEF,那么△ABC ≌ __△_D_E_.F指出对应顶点、 对应边、对应角.
A
D
B
E
C
F
典例精析
2.在图,将△ABC沿AC翻折至△ADC,那么那么△ABC≌___△_A__D_C.指出对应顶 点、对应边、对应角.
B D
A
C
A
B
3.在图中,将△ABD绕BD的中点O旋转△CDB,那么那么△ABD≌____△_C_D__B_.指出对应 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课堂探究
观察:
(1) (2)
(3)
思 考
每组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重合
归纳小结
图中, △ABC和△MPN能够完全重合, 我们说这两 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用符号“≌ ”来表示, 读
京改版数学八年级上12
教学语言:“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会用几何画板演示每种判定方法的具体操作。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些判定方法是如何得出全等三角形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给出实例。
1.教学的判定方法。
教学语言:“现在,请同学们完成我给你们设计的练习题。这些题目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旨在帮助大家巩固所学知识,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学生做题过程中,给予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语言:“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举手向我求助。我会根据你们的解题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语言:“最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一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份报告,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清晰、工整;
2.思考题目背后的几何原理,不要仅仅关注答案;
3.提交作业时,注明题目完成时间,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5.教学过程中,注重反馈与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作业、测试等,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
-组织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5.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操作,感受数学的和谐美。
最新北京课改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教案(精品教案)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复习授课人:课型:复习课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观察、探究、证明、总结等过程,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知识系统复习。
2.学生初步会运用图形变换思想寻找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图形变换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形成几何直观。
3.学生在分析习题、探究方法的实践中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乐于探究,体会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用综合分析法解决三角形中有关角度计算的问题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开放问题,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如图:点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AE,请再添加一个学生观察后得出△ABC≌△ABD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能力学生积极思考所有可能用来判定全等的条件,复习判定定理。
引导学生发现条件(不再添加新的边或点)使得△ABE≌△ACD.小结:由角平分线这个已知可以想到哪种变换?水平添加条件,说明依据。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考,在添加条件的过程中能写出几种可能,能否发现轴对称变换的标志和图形特征,总结出一般规律。
由翻折得到的全等三角形的图形特征,对称轴是角平分线。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合作中获得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发现图形变换对寻找确定全等三角形的作用。
活动2:利用轴对称变换解题:如图,D是等边△ABC内一点,DB=DA,BP=AB,BD 平分∠PBC,求∠P的度数。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认真审题后先独立思考,有能力的同学试写解题思路。
如果遇到困难可小组讨论,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参加讨论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分析思路,在分析引导学生由活动1的经验找到这个综合题目的突破口,从已知出发借助图形变换思想,利用几何直观大胆猜想全等三角形,再用综合PAB CD请写出你已有的思路,由题目中的已知你都能得到什么?你能找到全等的三角形吗?他们是由什么变换得到的?将大综合题分解成三个小综合题进行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复习
授课人:课型:复习课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观察、探究、证明、总结等过程,对全等三角形的
性质和判定进行知识系统复习。
2.学生初步会运用图形变换思想寻找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图
形变换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形成几何直观。
3.学生在分析习题、探究方法的实践中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学
生敢于大胆猜想、乐于探究,体会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用综合分析法解决三角形中有关角度计算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开放问题,复习三
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如图:点D、E分别是AB、
AC上的点,且AD=AE,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不再添加新的边或点)使得
△ABE≌△ACD. 学生观察后得出
△ABC≌△ABD根据自己的
已有知识能力水平添加条
件,说明依据。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学生积极思考所有
可能用来判定全等
的条件,复习判定定
理。
引导学生发现由翻
折得到的全等三角
形的图形特征,对称
轴是角平分线。
小结:由角平分线这个已知可以想到哪种变换?思考,在添加条件的过程中
能写出几种可能,能否发现
轴对称变换的标志和图形特
征,总结出一般规律。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
的兴趣,在合作中获
得知识的复习,引导
学生发现图形变换
对寻找确定全等三
角形的作用。
活动2:利用轴对称变换解题:如图,D是等边△ABC 内一点,DB=DA,BP=AB,BD平分∠PBC,求∠P的度数。
P
A
B C
D
请写出你已有的思路,由题目中的已知你都能得到什么?你能找到全等的三角形吗?他们是由什么变换得到的?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认真审题后先独立思
考,有能力的同学试写解题
思路。
如果遇到困难可小组讨论,
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活跃程
度,参加讨论是否能准确表
达自己的分析思路,在分析
题目时是否运用了图形变换
的思想帮助找到复杂图形中
具有全等关系的三角形。
引导学生由活动1
的经验找到这个综
合题目的突破口,从
已知出发借助图形
变换思想,利用几何
直观大胆猜想全等
三角形,再用综合分
析法解题。
探究活动
中引导学生主动发
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讨论合作学习中锻
炼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
过这个数学活动感
受全等的工具性和
将大综合题分解成三个小综合题进行解答。
小结:1、全等是用来证明角相等常用的方法。
2、图形变换整体感知全等三角形,才猜想再证明。
有能力的同学分别用箭头书
写分解后的三个小综合题的
分析思路。
由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解思
路,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几
何画板演示动态变换过程帮
助学生理解。
教师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是
否能落实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和性质。
图形变换在分析题
目时的作用。
活动3:利用旋转变换解题如图,△ABC和△DEC均为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每个角都等于60°),
∠DAB=40°,∠ACD=15°,求∠BEC的度数。
D
A
B
C
E
试将这个综合题进行分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将求角度问题转化为证
明角相等问题。
利用全等的
方法进行证明。
学生先通过旋转变换的思想
初步确定两个三角形的对应
关系,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
性质寻找证明全等所需的条
件。
用综合分析法提高
学生推理能力,利用
旋转变换的思想整
体直观感知全等三
角形的形成过程。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
思维的训练,引导学
生抽象出有用的图
形,便于形成几何直
观。
观察图形特点猜想哪两个三角形可能有全等关系,由什么变换可以得到?
D
A
B
C
E
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对求角度有什么作用?
变式1:如果将三角形的形状由等边三角形改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AC=BC, DC=EC,∠ACB=∠DCE
=90°,∠BAC=∠CBA=
∠CDE=∠CED=45°,你能找到图形中的全等三角形吗?若∠DAB=20°,
∠ACD=58°,求∠BEC的度数。
先独立思考,如遇到学习困
难可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试根据活动2的经验也将这
个综合题进行分解成若干个
简单问题解决。
教师隐藏多余线段,让BC
层次的学生更直观的感知两
个三角形经过旋转变换可以
互相重合的过程。
教师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
与课堂的程度,落实最基本
在分析题目的过程
中体会发现问题和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提高
解题能力。
帮助分析题目有困
难的学生形成几何
直观,通过旋转变换
寻找具有全等关系
的三角形,利用三角
形的工具性证明角
的相等关系。
D
A
B
C
E
变式2:若将三角形的形状再改为等腰三角形,其中AC=BC,DC=EC,∠ACB=∠DCE,还能得到三角形的全等关系吗?试说明依据。
D
A
B
C
E
拖动旋转三角形,两个等腰三角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其他条件不变,全等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为什么?
D
A
B
C
E 的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
格式。
学生口述全等思路,小组成
员之间互查。
学生观察旋转过程中不变的
对应关系,确定全等结论不
变。
不同层次的学生发
表自己的见解,在探
究中寻找旋转变换
中的不变量和不变
关系。
引导学生由知识到
方法,由解题到能力
提升,综合复习全等
三角形的判定和性
质。
初步建立旋转构造
全等的数学模型,利
用建模思想解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4:小结收获,分层布置作业。
1、复习了全等三角形判定
方法和性质的综合。
2、复习了翻折和旋转变换
形成全等的过程。
3、综合分析法解题方法。
4、通过将有用线段抽象出
来帮助形成几何直观。
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上畅谈收
获,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自我
评价,对建模思想通过解题
反馈。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促使学生对课
堂的反思,使不同层
次的学生得到不同
程度的发展。
课堂评价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1、在本节课我回答了个问题。
2、我度过了一节的数学课。
教学效果评价:如图,△ABC和△DEB都是等腰直角三
角形,其中∠ABC=∠DBE=90°,BA=BC,BD=BE。
△CDB经过怎么样的变换后可以与△AEB重合?试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全等关系。
D
C
E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