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丝虫
钩虫丝虫旋毛虫
旋毛虫病
1、成虫: 细长,线状,前细后粗 雌:3~4mm, 雄:1.4~1.6mm
2.幼虫囊包: 梭形,与肌肉纤维平行, 0.25~0.5×0.21~0.42mm大小 内含1~2条盘曲幼虫
雌虫 3~4mm
雄虫 1.4~1.6mm
旋毛虫成虫
幼虫
500~3000/条
慢性期
阻塞性病 变
1 急性期过敏性炎症反应:
逆行性淋巴管炎(流火),淋巴结炎,精索、附睾、 炎、睾丸炎、丹毒样皮炎,丝虫热等。
2 慢性阻塞性病变:
机械堵塞 成
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
虫 寄
内皮增生,管腔变窄
淋巴管闭塞
生
虫体死亡
丝虫性肉芽肿
栓塞
淋巴液淤积
淋巴管曲张、破裂, 淋巴液进入组织
象皮肿、 乳糜尿、 鞘膜积液
之间有明显空隙。
虫卵结构图:
卵壳 卵细胞 空隙
粪
成虫
(小肠上段)
24h
虫卵
土壤
一
期 杆
2~3d
状
蚴
二 期 2~5d 杆 状
丝 感染期 状 蚴
蚴经
5-7周
皮
成虫
气管 咽 小肠 游 皮下
移
肺
血
管
杆状蚴
丝状蚴
流行环节及因素
1. 传染源: 病人及带虫者 2. 传播途径:钩蚴经皮肤感染人体
鲜粪施肥致虫卵污染土壤 适宜的温、湿度,阴蔽条件和 农作物栽培和耕作方式
(1) 厚血膜法,取血60µl涂成厚血膜,染色凉
干后,镜下观察,定 种 (2) 新鲜血滴法,或浓集法 (3) 体液或尿液检查、组织活检
2.免疫学:(1) 皮内试验
钩虫丝虫旋毛虫
美洲钩虫
口囊和齿:十二指肠钩虫——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一对半月形板齿。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钩虫雄虫交合伞
背辐肋
十二指肠钩虫
略呈圆形,背辐肋远 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三支
美洲钩虫
略扁形,背辐肋基部先 分两支,每支远端再分两 小支。
二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
交合刺
十二指肠钩虫 “C”形 2对钩齿 撑开时略呈圆形 两刺呈长鬃状,末 端分开
雄虫末端有2片叶状交配附器。 雌虫子宫较长,内含未分裂的
卵细胞,后段则含幼虫,自阴 门产出新生幼虫。
大小(0.25~0.5) mm×(0.21~0.42)mm
1个囊包内通常含1~2 条幼虫
囊包壁由内、外两层 构成,由成肌细胞退 变以及结缔组织增生 形成。
可编辑
1.侵入期(肠道期)
班氏微丝蚴:无尾核。
马来微丝蚴:有尾 核2个,前后排列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 (长:宽)
体核
较短(1:1或1:2)
圆形,较小,大小均匀, 排列疏松,相互分离,清 晰可数
较长(2:1)
卵圆形,排列紧密,大 小不等,常相互重叠, 不易分清
尾核有或无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班氏丝虫微丝蚴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
马来丝虫微丝蚴 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
弯
62
班氏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短 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 排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 数
马来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长 体核:卵圆形,大小不等,排 列紧密,常相互重叠,不易分 清 63
钩虫、丝虫、旋毛虫
19:46
2、流行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温暖、潮湿、雨量。 (2)粪便污染土壤,造成感染场所。
(3)人体感染与旱地耕种、旱地育秧等 生产方式有关。
(4)感染季节:夏秋农活繁忙时。
19:46
六、防治原则
综合性防治措施
1、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
治疗药物,参照蛔虫。 注意 (1)贫血严重者,宜先纠正贫血再驱虫, 可服硫酸亚铁。 (2)对美洲钩虫,应选用最敏感驱虫药。
19:46
两种钩虫成虫的鉴别
鉴别要点 体形 十二指肠钩虫 呈“C”形 美洲钩虫 呈“ S”形
口囊腹齿
交合伞形状 交合伞背 辐肋分支 交合刺
2对钩齿
略呈圆形 远端分2支,每 支再分小3支 刺呈长鬃状
1对半月形板齿
扁圆形 基部分2支,每 支再分2小支 一刺末端呈钩状包
末端分开
阴门 尾刺 体中部略后 有
于另一刺的凹槽中
体中部略前 无
19:46
大小、体形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19:46
口囊
钩齿 板齿
十二指肠钩虫口囊
美洲钩虫口囊
19:46
交合伞、背辐肋
背辐肋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19:46
交合刺
十二指肠钩虫交合刺
美洲钩虫交合刺
19:46
2.虫卵
19:46
卵壳 卵细胞 空隙
钩虫卵
19:46
二、生活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荫、潮、O2、温的松土
成虫
人小肠 上段
虫卵
随大便排 到体外
24h,孵出 人体接触,主动从 皮肤、粘膜侵入
杆状蚴
5-8天
蜕皮2次
钩虫、丝虫
线虫纲测试题一、填空题1.在我国流行的钩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有和。
2.钩虫的感染阶段为,感染方式主要为。
3.钩虫幼虫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和。
4.钩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可引起和。
5钩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以附着在肠粘膜上。
6 丝虫成虫产,白天滞留在中,夜晚则出现在,这种现象称。
7马来布鲁线虫微丝蚴的特点为:头间隙,体核形状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尾核。
8 在我国流行的丝虫有和。
9 马来布鲁线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班氏吴策线虫成虫除寄生在人体的外,多寄生在。
10晚期丝虫病的主要症状为、、和。
11丝虫感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的同时,多伴有突然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头痛、乏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称为。
12据病程将丝虫病分为——和——两期。
二、单选题1确诊钩虫病最常用、阳性率高的方法是A.饱和盐水漂浮法 B.直接涂片法 C.自然沉淀法 D.肛门拭子法E.肠粘膜活组织检查2钩虫卵的特点为A.无色透明 B.椭圆形 C.排出不久的卵内含4~8个卵细胞D.卵壳与卵细胞间有明显的间隙 E.以上都是3 钩虫吸血时,咬附部位伤口不易凝血,是由于A.口囊内钩齿的作用 B.口囊内板齿的作用 C.分泌抗凝素D.成虫机械刺激作用 E.成虫代谢产物所致过敏反应4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的感染方式为A. 经口B. 经皮肤C. 输血感染 D.媒介昆虫叮咬E. 主要经皮肤,有时可经口感染5马来布鲁线虫主要引起人体的A.深部淋巴系统炎症 B.四肢浅部淋巴系统炎症 C.腰干淋巴管病变D.主动脉旁淋巴结病变 E.四肢浅部淋巴系统和深部淋巴系统病变6急性丝虫病的临床表现为A.急性淋巴管炎 B.急性淋巴结炎 C.丹毒样皮炎D.附睾炎、精索炎 E.以上都是7丝虫的感染阶段为A.丝状蚴 B.微丝蚴 C.杆状蚴 D.囊蚴 E.囊尾蚴 8丝虫的感染方式为A.经口B.输血C.经皮肤D.媒介昆虫叮咬E.直接接触 9血可诊断丝虫的哪个阶段?A.微丝蚴 B.成虫 C.丝状蚴 D.腊肠期蚴 E.微丝蚴、成虫10诊断班氏丝虫病,何时采血检出率最高?A.晚10点至次晨2点 B.晚8点至次晨4点 C.晚6点至晚10点D.清晨空腹采血 E.白天任何时候均可以采血11丝虫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的传染源为A.血中带有微丝蚴的病人和带虫者 B.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C.严重象皮肿病人 D.血中带有丝状蚴的病人和带虫者E.以上都不是12 丝虫的中间宿主为A.蚊 B.蝇 C.人 D.蚤 E.白蛉。
钩虫蛲虫丝虫课件
总结词
蛲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呈乳白色,细长扁平,无翼无足。
详细描述
蛲虫的成虫体长一般为8~13mm,宽约0.3~0.5mm,体型 细长,呈乳白色。其头部略呈球形,尾部尖细,整体外观呈 圆柱形。无翼无足,体表光滑有横纹。雄虫长2~4mm,雌 虫长8~13mm。
蛲虫的生活史
总结词
蛲虫的生活史包括感染阶段、寄生阶段和繁殖阶段。
控制策略
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钩虫、蛲虫、丝虫 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
防方法。
环境改善
改善卫生设施,加强粪便处理 和污水处理,减少感染源。
药物治疗
对于感染者,给予适当的药物 治疗,如驱虫药。
监测与报告
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及时发 现并控制感染源,防止疾病传
播。
06
相关病例研究
病例一:钩虫感染病例
总结词
长期腹泻、贫血、营养不良
详细描述
患者因长期腹泻、贫血和营养不良就诊, 经检查确诊为钩虫感染。患者粪便中检出 钩虫卵,呈阳性反应。
治疗建议
预防措施
采用驱虫药物治疗,如阿苯达唑,同时补 充营养,改善贫血症状。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水 源和泥土。
病例二:蛲虫感染病例
总结词
肛门瘙痒、夜间哭闹、精神 不振
等地区。
流行季节
丝虫病流行季节与蚊虫活动有关 ,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04
钩虫、蛲虫、丝虫的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检查可以检测到钩虫、蛲虫和丝虫的卵 ,是诊断的主要方法。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到丝虫的微丝蚴,有助于早期 诊断。
皮肤检查
对于蛲虫感染,可以在肛门周围皮肤上直接观察 到成虫。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
寄生虫总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原虫(疟疾)、血吸虫(血吸虫病)、钩虫(钩虫病)、丝虫(丝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伊氏锥虫病)人体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原虫)、线形动物(蠕虫类)、扁形动物(蠕虫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宿主:是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
最终宿主:是指寄生物的成虫或者有性生殖阶段赖以寄生的物种。
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
中间宿主:指寄生物的幼虫、童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用以寄生的物种。
这类宿主也可为寄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不过寄生物不能在中间宿主体内成长为成虫,寄生物透过中间宿主为媒介,将自己送到最终宿主。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各种寄生虫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人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则大量增殖并引起疾病,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例如,蠕虫中的粪类圆线虫和原虫中的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等。
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其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
包括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人体常见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
消除性免疫指的是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保虫宿主又称为储蓄宿主、储存宿主。
一般来说,保虫宿主都会传播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感染的脊椎动物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则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钩虫和丝虫
班氏微丝蚴 —— 晚 10 时至次晨 2 时 马来微丝蚴 —— 晚 8 时至次晨 4 时
二.致 病:
丝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是成虫引起的 ,其致
微丝蚴
经
蚊 叮
1 ~
咬 、
7入
小蚊
时胃
腊肠蚴
穿 过 胃 壁、入 胸 肌 经 2~4 天
脱鞘膜蚴
生活史要点 :
1 .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 浅部淋巴结 ,以下肢为多 ;班氏丝虫除浅部淋巴 结外 ,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结 ,主要见于下肢 、阴 囊 、腹股沟及肾盂等部位 。
2 . 终宿主 :人,发育时间为2.5~3个月 。 3 . 中间宿主 :蚊 ,幼虫在蚊体内只发育不繁殖 。
2 . 流行因素 : ⑴ . 传染源 :病人及带虫者 ; ⑵ . 粪便污染了土壤 ; ⑶ . 适宜钩虫卵发育的自然条件 ; ⑷ . 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惯 。
五 . 防治 :
1 . 加强粪管 :不用新鲜粪便施肥 ,做好粪便无害 化处理;
2 . 普查普治病人及带虫者 :冬季进行 ,起到消灭 传染源的作用 。药物有甲苯咪唑 、噻苯咪唑 、 丙硫咪唑等 ;皮炎可用噻苯达唑内服或局部涂 敷 ,或用透热疗法 ;
口不断渗血 ; ③ . 不断更换咬附部位 ; ④ . 虫体活动致伤口出血 。
以上因素导致铁和血红蛋白的丢失,引起低色素 小细胞性贫血。
⑵ . 钩虫破坏肠粘膜引起消化道症状 ; ⑶ . 少数有异嗜癖 ; ⑷ . 婴幼儿钩虫病 :贫血严重 ,合并症多,预后差 ; ⑸ . 妇女钩虫病 :停经 、早产 、流产。 ⑹ . 消化道出血; ⑺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钩虫、蛲虫、丝虫
四、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查:直接涂片 饱和盐水漂浮法 钩蚴培养法
第五节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俗称蛲虫(Pinworm) 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分布特点:呈世界性 儿童感染高于成人 城市高于农村 集聚的儿童高于散聚的儿童
一、形态
二、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决定流行特点 生活史周期短(2-6周) 产卵部位特殊(肛门) 钩虫的感染方式 体外发育快(6小时) 简捷多样 虫卵抵抗力强(比重低) 经肛-手-口、吸入、逆行 *极易重复感染与相互感染---不易根治 因此,预防重复感染比治疗更重要
三、致病性
蛲虫寄生回盲部,局部症状不明显, 蛲虫病地主要症状是: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 痒及继发性的炎症。 异位寄生---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或盆腔炎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蚊子叮咬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 称为夜现周期性 班氏微丝蚴 晚10时至次晨2时 马来微丝蚴 晚8时至次晨4时
三、致病性
1、微丝蚴血症/丝虫热 2、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丹毒样皮炎 4、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 乳糜尿 睾丸鞘膜积液
1、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 呼吸道症状---肺炎、哮喘 2、成虫致病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溃疡与腹痛等 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异食症---喜食生米、生豆、泥土、煤渣等 消化道大出血
钩虫病贫血产生机制
1、吸血 2、分泌抗凝素---渗血不止 3、经常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多处溃疡与渗血 4、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
蛔虫 小肠 游离 小肠,24万/日 卵-感染性卵 感染性卵 经口 60-75天 1年
钩虫、丝虫
三、致病 致病阶段:成虫(主要)、幼虫 带虫者(微丝蚴血症) 病人(微丝蚴血症和无微丝蚴血症) 潜伏期:4~5月 1、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淋巴管(结)炎 丹毒样皮炎 丝虫热 生殖系统炎症
表浅淋巴管炎 下肢多 见 逆行性,俗称: “流火”、“红线” 局部皮肤红肿、光亮, 有灼热感,压痛。 畏寒、发热、头痛,关 节酸痛等。 见于班氏丝虫。精索 炎、附睾炎和睾丸 炎。
钩虫丝状蚴及其外披的鞘膜 丝状蚴口腔封闭 0.5-0.7mm X 0.025mm 有口矛或咽管矛
Biology of filariform
•口孔封闭,不能进食: •抵抗力强:但高温、直射阳光不利其生存。 •有向温性和向湿性及活跃的穿刺运动:
生存环境需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 与人体皮肤接触时,活动力显著增加。
钩 虫 卵
脱蛋白质膜 受精蛔虫卵
3、Morphology of rhabditiform larvae
(杆状蚴)and filariform larvae(丝状蚴)
Morphology of rhabditiform larvae (杆状蚴的形态)
Morphology of filariform larvae
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
a.有人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 走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 b.也有人认为与宿主肺血氧含量有关。 c.国外学者还发现夜现周期性与微丝蚴 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即体内的自发荧 光)有关。 d.另外发现外周血液中的微丝蚴还具有 季节周期性,夏、秋季密度高于冬、 春季,与蚊媒活动的季节有关。
活丝状蚴(感染期)
二、Life cycle of Ancylostoma duodenale and Necator americanus
9. 钩虫和丝虫
01
病 例
心跳113次/分,血压 ),面色蜡 检查 : 心跳 次 分 血压13.03/9.98kPa(98/60mmHg),面色蜡 ( ), 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心尖部可闻II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黄,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心尖部可闻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下肢有明显可凹性水肿, 下肢有明显可凹性水肿,手指和脚趾甲呈勺状 化验: (血色素) 化验:Hb(血色素)36g/L,红细胞 ,红细胞1.2×1012/L,嗜酸性粒细胞 17% × , %
14
致 病-2
感染初期的消化道症状:感染六周后,成虫交配、 感染初期的消化道症状:感染六周后,成虫交配、产卵 此期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 此期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等症状 缺铁性贫血(桑叶黄 桑叶黄) 慢性期时 缺铁性贫血 桑叶黄 水肿 血浆蛋白浓度降低 心肌肥大 因贫血缺氧长期负荷过重 发育迟缓 患者味觉发生改变,喜食生米、 异嗜症 患者味觉发生改变,喜食生米、 瓦块、煤渣、泥土等物。 瓦块、煤渣、泥土等物。可能与 铁质损失 有关
02
种类: 种类:
以人类为终宿主的钩虫
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十二指肠钩虫
疾病: 疾病
钩虫病 桑叶黄、 桑叶黄、粪土痒
03
形态学
成虫: 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较大, 十二指肠钩虫较大,美洲钩虫较小 口囊, 成虫前端膨大形成口囊 具附着器官(钩齿或板齿) 成虫前端膨大形成口囊,具附着器官(钩齿或板齿) 雄虫尾端有一宽形、透明膜状交合伞。交合伞含似肋骨状辐射物(辐肋), 雄虫尾端有一宽形、透明膜状交合伞。交合伞含似肋骨状辐射物(辐肋), 交合伞 交配时用以固定雌虫。交合刺两根,细长, 交配时用以固定雌虫。交合刺两根,细长,从交合伞中间伸出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
寄生虫总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原虫(疟疾)、血吸虫(血吸虫病)、钩虫(钩虫病)、丝虫(丝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伊氏锥虫病)人体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原虫)、线形动物(蠕虫类)、扁形动物(蠕虫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宿主:是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
最终宿主:是指寄生物的成虫或者有性繁殖阶段赖以寄生的物种。
这种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
中间宿主:指寄生物的幼虫、童虫或者无性繁殖阶段用以寄生的物种。
这种宿主也可为寄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无非寄生物不能在中间宿主体内成长为成虫,寄生物透过中间宿主为媒介,将自己送到最终宿主。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各种寄生虫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人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则大量增殖并引起疾病,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例如,蠕虫中的粪类圆线虫和原虫中的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等。
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其虫卵或者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
包括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人体常见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彻底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彻底免疫。
消除性免疫指的是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彻底的反抗力。
保虫宿主又称为储蓄宿主、储存宿主。
普通来说,保虫宿主都会传播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感染的脊椎动物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则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五大寄生虫简介
五大寄生虫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定义了五大寄生虫。
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
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
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血吸虫(schistosome)隶属于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
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静脉血管内,亦称裂体吸虫或住血吸虫。
初中生物学线形动物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学线形动物知识点汇总
1.线形动物的概述
(1)种类: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等。
(2)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2.代表动物——蛔虫
(1)形态特点:蛔虫的身体呈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雄蛔虫较小,尾端明显向腹面弯曲。
雌蛔虫较大,尾端尖且直。
(2)适于寄生的特点
①蛔虫的身体表面包裹着一层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②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
③蛔虫的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④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3)蛔虫病
①危害: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里,争夺人的养料,引起多种疾病。
②预防: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清洁的生水,生吃瓜果和蔬菜必须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
人体寄生虫学-钩虫-丝虫-蛲虫-旋毛虫
2、雌雄虫的区别点
大小 外形 末端 生殖器官
雌虫 较大 梭形 细长直 双管型
雄虫 微小 “6”字形 稍卷曲 单管型
(二)虫卵
1、无色透明,中等大小 2、呈“D”字形 3、卵壳厚 4、内含蝌蚪期幼虫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白天不出 现于外周血液,集中于肺毛细血管, 而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夜 多昼少的现象。
班氏微丝蚴:晚10 时至次晨2 时 马来微丝蚴:晚8 时至次晨4 时
两种微丝蚴的区别
生活史
蚊再次叮咬吸血,经皮肤
感染性蚴
(蚊口器)
蚊人
成虫
(淋巴系统)
腊肠蚴
(蚊胸肌)
蚊叮咬吸血
虫卵
6
8 小 时
肛周
雌虫
成虫
(回盲部)
感染性卵
经口
幼虫
1、寄生部位:回盲部 2、产卵特性:夜间、肛周 3、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肛 手 口 4、完成生活史约需2-6周,雌虫寿命2-4周 5、雌虫产卵后的去向: (1)死亡 (2)爬回肠道
(3)进入女性阴道、尿道、腹腔、盆腔等,即异位寄生
1、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易重复感染 2、防止再感染 3、治疗: (1)内服:甲苯咪唑、阿苯哒唑 (2)外用:蛲虫膏、2%白降汞膏、
龙胆紫等
班氏丝虫主要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主要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
(一)成 虫
1、丝线状,乳白色 2、雌虫生殖器管为双管型
雄虫生殖器官为单管型
(二)微丝蚴
检出钩虫卵或孵出钩蚴便可确诊
(1) 最常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2)其次: 钩蚴培养法
五大寄生虫病
寄生虫10级护理二班五大寄生虫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1、共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均受益。
如海葵和海螺2、共栖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对另一方无益无害。
如 鱼与大鱼3、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如蛔虫与人4、寄生虫: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
在寄生关系中,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5、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6、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储蓄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寄生的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
8、转续宿主: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在此宿主体内始终保持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则可发育为成虫。
9、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10、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11、感染期:虫体发育至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12、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在体内存活或增殖/繁殖的过程。
13、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14、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
15、隐性感染):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16、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不全时(如艾滋病患者),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死。
该类寄生虫又可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17、异位寄生:是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18、幼虫移行症):有些寄生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19、免疫逃避: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而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继续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20、虫媒病: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这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 行
分布
丝虫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班氏丝虫呈世界性分布,而马
来丝虫仅流行于亚洲,主要流行于东南亚
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流行
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及带虫者 传播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对丝虫无免疫力人群,特别是非流行区人群进入流行区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无
22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C 美洲板口线虫 S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无
28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C 美洲板口线虫 S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形态学
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较大,美洲钩虫较小 成虫前端膨大形成口囊,具附着器官(钩齿或板齿) 雄虫尾端有一宽形、透明膜状交合伞。交合伞含似肋骨状辐射物(辐肋), 交配时用以固定雌虫。交合刺两根,细长,从交合伞中间伸出
钩虫形态上的鉴别主要在: 外形、口囊及雄虫的交合伞、刺
04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C 美洲板口线虫 S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无
20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C 美洲板口线虫 S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预 防
海群生盐食用半年(50mg/d)可使中低流行 区居民的微丝蚴阳性率降至1%以下 防蚊灭蚊
实验诊断:
血液检查: 查血中微丝蚴,标本应在夜间取得 感染约6~12个月之后才会出现 可采用: 新鲜血涂片--末梢血加生理盐水查活动力 厚血片涂片法--染色镜检(苏木素染效果好) 海群生(DEC)诱导法: 口服海群生(2-6mg/kg体重)以刺激微丝蚴 45~120分钟后血中出现夜间1/3数量的微丝蚴 太高剂量反使微丝蚴数量降低(杀死微丝蚴) 免疫学方法:检测抗原、抗体 乳糜尿症状:从尿中找微丝蚴 X光检查:淋巴管显影可呈现钙化特征
游移过程:经循环、呼吸、消化
系统
钩虫以口囊的板齿或钩齿
咬吸肠粘膜,以血液、组织 液、肠粘膜为食 虫体分泌抗凝素
13
致 病-1
幼虫所致疾病: 钩虫性皮炎(粪土痒): 皮肤有烧灼、 针刺、痒感(奇痒),先后出现斑 疹、丘疹、水泡 肺部症状: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等 症状,严重者可产生哮喘
成虫造成的贫血症状: 以内窥镜观察 利用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吸血 肠壁上的钩虫 附着在肠壁上的钩虫 吸血同时分泌抗凝物 失血量 十二指肠钩虫: 0.14-0.4ml/条/日 美洲钩虫: 0.01-0.1ml/条/日 钩虫本身吸血及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 自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出的血液 更换咬附部位后,原伤口凝血前仍继续渗血 肠段大量出血 偶尔发生 造成一个大出血点
线虫
形态:
成虫:假体腔、雌雄异体、雌虫体积大于雄虫、头、尾端结构 虫卵:外形、卵壳三层 生活史: 幼虫蜕皮 土源性线虫(直接发育型)、生物源性线虫(间接发育型) 致病: 幼虫致病 与 幼虫移行症
成虫:异位寄生
蛔、鞭、蛲
蛔虫: 成虫:品字形唇瓣(雌、雄),尾端交合刺两根(雄) 虫卵: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性蛔虫卵 生活史:小肠,有内脏移行过程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无
30
钩虫卵
两端钝圆 卵壳极薄而透明 随粪便排出时已 呈2~8个胚细胞
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下的钩虫卵
幼虫正钻出的钩虫卵
钩虫卵的发育
09
幼虫
杆状蚴:体壁透明,前圆后细。口腔细长,有口孔。有两期 丝状蚴:口腔封闭,与咽管连接处背、腹面各有1个角质矛状 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既有助于虫体的穿刺作用,其形 状也有助于丝状蚴虫种的鉴定 丝状蚴特点 抵抗力强 有向温性 活跃的穿刺运动
故患者血中反不见微丝蚴
成虫死亡时虫体可能被 吸收或钙化
马来丝虫致病 与班氏丝虫病症状相似,同样 会造成TPE
马来丝虫造成的象皮肿多局限于肢体末端
象皮肿:
班氏丝虫象皮肿 多由鼠蹊部开始
仅限于肢体末端 (膝盖以下或手肘)
右腿严重象皮肿 合并细菌感染
少波及男性外生殖器
乳糜尿也不常见
诊断 从病史:病人曾进入疫区且被蚊子叮咬
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疾病:
钩虫病 桑叶黄、粪土痒
http://61.153.27.166/ec-webpage-show/checkCourseNumber.do?courseNumber=NN101298 03
曲张,淋巴液与尿液混合造成
致病--慢性阻塞病变期(班氏丝虫)
班氏丝虫象皮肿好发于外生殖器 涉及下肢时大多从鼠蹊部开始
致病--慢性阻塞病变期(班氏丝虫) 炎症反复发作形成 增生性肉芽肿,致淋巴液回流 受阻,引起受阻部位 远端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 巴液流入周围组织 循环不良合并细菌感染,使病情加重 因成虫死亡后丝虫随之消失,
预防:
妥善处理粪便,推广化学肥料
保护易感染者(穿鞋相当重要) 积极治疗已感染者 改善卫生条件 不喝生水 卫生教育
18
丝 虫 (the Filariae)
我国流行的丝虫主要有: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已知可感染人类的丝虫有:
虫种 寄生部位 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帝汶丝虫
淋巴系统
无
24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C 美洲板口线虫 S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无
26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C 美洲板口线虫 S
微丝蚴形态
两种丝虫微丝蚴的共同结构有:虫体细长,体外被有一层 着色浅的鞘膜,微丝蚴头部钝圆、尾部尖,体内充满体核, 其鉴别要点为微丝蚴自然体态、体核大小密度和分布、头 间隙长短、以及尾核的有无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生活史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生活史基本相似 --终宿主:人(班氏丝虫的 唯一 终宿主,马来丝虫有多种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蚊 --感染阶段: 丝状蚴 --侵入途径:经蚊虫叮咬
致病:肺部(幼虫),异位寄生(成虫)
治疗: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伊维菌素 鞭虫: 成虫:前端细后端粗 生活史:盲肠, 无内脏移行过程 致病:直肠脱垂 外科手术 蛲虫:
仅见雌虫,头翼,咽管球
虫卵:内含幼虫 生活史:盲肠、肛周产卵、6小 时、3种感染方式 诊断:透明胶纸法 流行:城市高于农村
种类:
以人类为终宿主的钩虫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
蚊
蚊 蚊
盘尾丝虫
罗阿丝虫 链尾丝虫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蚋
斑虻 库蠓
常规丝虫
奥氏丝虫
胸、腹腔
腹腔
库蠓
库蠓
成虫形态
外形——体表光滑、细长,如细丝线;雌虫大于雄虫
颜色——乳白 尾部——雌虫尾部钝圆,略向腹面卷曲。雄虫尾端部向腹面 卷曲2~3圈 生殖器官——雌虫和雄虫分别为双管型和单管型
钩 虫 的 流行分布
17
诊断与防治
甲苯达唑(Mebendazole): 对两种钩虫均十分有效 补充足量的铁剂与营养:严重贫血时应首先考虑 输血:贫血非常严重时可选择输pack RBC,而非全血 钩蚴性皮炎可用 皮肤透热疗法
实验诊断方法
直接涂片法 轻度感染者 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 检出率高!!! 钩蚴培养法 约一周 (氧气、温度、湿度、PH)
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胶原纤维酶
11
生 活 史
支气管 肺 右心 静脉、淋巴管 经皮肤(侵入途径) 产卵 气管
咽部
吞咽
成虫 (人小肠)
随粪便排出
人体内 外界发育 虫卵 温度25-30℃ 1天 湿度60-80%
丝状蚴(filariform larva) 1周 (感染阶段)
杆状蚴
12
生活史要点
生活史主要阶段 寄生部位:小肠 诊断阶段:虫卵 感染阶段:丝状蚴 侵入途径:经皮肤直接侵入
--体内移行:小淋巴管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生活史鉴别要点
班氏丝虫 蚊体内发育时间: 10-14d 马来丝虫 6-6.5d
传播媒介:
保虫宿主: 夜现周期性:
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无 晚10-次晨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