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根据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诗词篇文默写整理
根据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诗词篇文默写整理一、文默写内容及要求:本部分为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诗词篇的文默写整理,包括以下古文诗词的整理:1. 《登鹳雀楼》── 王之涣2. 《静夜思》── 李白3. 《望庐山瀑布》── 李白4. 《望海潮》── 宋濂5. 《滁州西涧》── 韦应物6.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杨万里7. 《赤壁赋》── 苏轼8. 《登高》── 杜甫文默写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古文诗词内容,进行文默写。
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诗句顺序,默写出完整的诗句。
在默写过程中,注意字迹工整,每行诗句之间留出适当的间距。
二、评分标准:文默写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分:1. 诗句正确性(40分):学生按照正确的诗句顺序默写出完整的诗句,每个诗句正确默写得4分,总共10个诗句,共计40分。
2. 字迹工整(20分):学生的字迹清晰、工整,每个字写得清楚规范,总共20分。
3. 排版规范(20分):学生每行诗句之间留出适当的间距,总共20分。
4. 笔试纪律(20分):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文默写,不与他人交流,不借用参考资料,总共20分。
三、文默写时间及要求:学生统一在45分钟内完成文默写任务。
四、注意事项:1. 请学生准备好一支黑色或蓝色的钢笔进行文默写。
2. 请学生注意文默写的时间,不要超时。
3. 在文默写过程中,学生不得与他人交流,不得借用参考资料。
4. 在文默写完成后,请学生将试卷翻面,等待工作人员收卷。
以上是根据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诗词篇的文默写整理,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诗词,并提高文默写的能力。
最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文默写及文言文专项复习题(Word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及文言文专项复习题(Word最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及文言文专项复习题(word新苏联教育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卷古诗文专题复习题姓名成绩得分评卷人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一、直接听写1.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马说》)2.你不能充分利用你所吃的,。
(韩愈的《马朔》)3。
绅士之旅,,。
(诸葛亮戒律)4。
千山万水,。
(范仲淹的《渔夫秋思》)。
一杯混浊的葡萄酒在千里之外,。
(范仲淹的《渔夫秋思》)。
羌管在地面上又长又冷。
人们睡不着。
将军有白发和眼泪!(范仲淹《渔人秋思》)。
藤蔓和乌鸦枯萎的老树,。
(马致远对天空中干净的沙子的秋思)8。
星河想要转身与成千上万的帆共舞。
(李清照骄傲的渔夫)九.九万里风鹏正举。
,。
(李清照《渔家傲》)10.四面歌残终破楚,。
(秋瑾《满江红》)11.,殊未屑!(秋瑾《满江红》)12.怀旧、空洞的吟诵和闻香的笛子和赋,。
(刘玉玺的《扬州之初喜宴见》)。
万木春在病树前。
(刘玉玺的《支付快乐的日子,扬州之初宴会上见》)。
小静担心云庙的变化,。
(李商隐无题)15。
青鸟渴望参观。
(李商隐无题)16.,。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7.他们的业力没有得到精炼,这是别人的错吗?(宋莲《东阳马生序》2。
理解听写1.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感谢恩师徐怀中先生时说:“可以说,有了徐怀中才有莫言。
”这让我们想起韩愈在《马说》中同样的感慨:“,。
”2.《寒室铭》一文中指出全文大意的句子是:,。
3.文章“简陋房间铭文”中的一句话表明简陋房间的主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表达简陋房屋主人品味和优雅的句子是:,。
4.为了突出主题,文章《简陋的墓志铭》引用了孔子的话:?5.《陋室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
6.在诸葛亮的《戒律》中,鼓励儿子刻苦学习,努力修炼朴素宁静的一句话是:,;解释“经”与“学”关系的句子是:,。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冇伯乐,然后冇千里马。
千里马常冇,而伯乐不常冇。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Z手,骈死于槽栃Z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冇千里Z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Z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Z,曰“天下无马!”呜呼I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単卫迭 ______________ (4)只辱于奴隶人Z手______________ 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B )A.故虽有名马虽冇千里Z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Z不能尽其材. •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冇千里Z能,安求其能• • • • 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冇伯乐,然后冇T里马”。
文屮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丁奴隶人Z手,骈死丁•槽栃Z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英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H行T里呢? _____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_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各比喻彳卜么。
芸汰了作者仁样的史木目丿成Ko指人才,识别人》的人:'话骯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__6.千里马只冇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而要冇千里马的才能,述要善丁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悯农》(其一)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唐代: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临安邸》唐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滕王阁序》节选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以上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必背的古诗词及文言文部分内容,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复习资料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唐浪漫主义诗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谢灵运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马说》一、翻译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即使)虽有名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马,只辱于奴隶人(马夫)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拿)千里称也。
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是(这样的)马也,虽有千里之(的)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显现),且(尚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且)欲与常(普通,平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
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驱使)之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策(马鞭)而临之(代千里马),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得它的意愿。
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恐怕)真不知马也!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二、课文内容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文翻译一、《马说》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二、《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茅,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活板》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苏教版语文八下古诗词内容复习提要
苏教版语文八下古诗词内容复习提要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叙云》李白(八下P6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诗句大意:“弃我者,昨日之日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诗人骚动不安的心情,并由此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这两句借景抒情,烦忧一扫而尽,感情为之一变。
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高楼上把盏痛饮。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指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到天上去摘取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有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2、主题思想: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之情。
3、名句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想借酒消愁,但却愁上加愁的苦闷心情。
2、《渔家傲》范仲淹(八下P6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边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内容大意:秋日傍晚的边塞更加显得荒凉萧瑟,归雁成群结队地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留恋的意思。
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
在落日余辉,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
有一座早闭的孤城,孤城中守边将士的生活怎样呢?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着酒,边想着极辽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能说到归去?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没有人能睡得着,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
苏教版8下语文重点课文文言文诗歌复习资料
8下语文复习资料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赏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作者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忧之乱。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赏析:点明饯别时间、地点,借景抒情,对此一景精神一振,烦忧一扫,豪情油然而生。
3.“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赏析: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赏析:前半句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挤,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
后半句3个“愁”字,足见愁思,与开头“多烦忧”相呼应,道出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写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赏析: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使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处境。
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慨和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也表示了对恶势力的不屈服,与现实社会的决绝(不甘沉沦、豁达乐观)二.渔家傲1.“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赏析:暗示军情紧急、敌军险恶、军事森严、敌强我弱,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霜满地”赏析借景抒情,与上文写天气寒冷照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达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3. 中心: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三. 天净沙秋思1.“小桥流水人家”的赏析:以乐景写哀情,与下文三句照应,起到了强烈的反衬作用。
2.“瘦”的理解:写出诗人的疲倦,暗示旅途之长和旅途的艰辛。
3.“夕阳西下”的赏析:为“断肠人”作铺垫,点明游子思乡的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抒发了天涯游子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楚的心情。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赏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西下的夕阳衬托,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楚的心情。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马说》一、翻译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即使)虽有名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马,只辱于奴隶人(马夫)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拿)千里称也。
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是(这样的)马也,虽有千里之(的)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显现),且(尚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且)欲与常(普通,平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
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驱使)之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策(马鞭)而临之(代千里马),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得它的意愿。
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恐怕)真不知马也!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二、课文内容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整理古文马说原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用“千里马”来称呼他。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4)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 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1.第二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船头(或舟首)__,以__空间顺序_为说明顺序。
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介绍的内容有_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2.第二段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3.第二段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答:先说船的正面,再说船的背面。
作者按从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
5、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有何作用?答: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
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
6、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答: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
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7、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答: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
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
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8、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答: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9、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答: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马说》唐朝韩愈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结束。
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
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一马平川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不停蹄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古诗词赏析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古诗词赏析复习期末即将到来了,查字典语文课后练习频道为您搜集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古诗词赏析复习,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闻雁》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
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了。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
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
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
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更盛。
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
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
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
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应归纳为: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池鹤》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这首七律共有八句组成。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说,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
这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是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
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
《马说》唐朝韩愈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结束。
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
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一马平川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不停蹄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复习资料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唐浪漫主义诗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谢灵运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好。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往来无白丁..不..没有什么学问的人(2)可以调素琴加装饰的琴(3)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4)惟吾德馨.品德高尚3.课文的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围绕中心句从自然环境优美的角度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交往人物不俗的角度写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生活情趣高雅的角度写的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4.课文开头结尾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试分析它们有什么作用。
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主题,通常陋室不陋,结尾以古人自比,暗示陋室不陋5.仿写开头填空的一段话。
略三、《短文两篇》(一)《活版》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则以平板按其面。
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
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低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粘污。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火烧令.坚使(2)一板已自.布字另外(3)更互..粘..用之接替(4)殊不污一点儿也不2.同字异义(1)又为.活版发明不以木为.之者刻(2)持就.火炀之靠近瞬息可就.完成(3)则以纸帖.之用标签标出每韵为一帖.标签3.活板的主要特征是:“活”,(用一个字概括)课文是按工作程序顺序来介绍的;用“胶泥刻字”而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低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4.翻译: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有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弊字,立即刻它,用火烧,一会儿就完成了5.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试说出其中两种并各举一例。
如打比方:“薄如钱唇”列数字:“若印数十百千本”(二)《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将文中内容填好。
2.解释加点字。
(1)高可二黍许左右(2)雕栏相望焉相对(3)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4)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3.翻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4.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选文是如何突出这一主题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用核舟窗户上刻是苏轼的诗句“山高月小,水落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来暗示的5苏黄二人与佛印的神态有什么不同?如有所语矫首昂视6试分析这两段选文在作者写作意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表现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四、《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篌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将文中内容填好。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惊醒(2)两股战战大腿(3)几欲先走跑(4)妇抚儿乳喂奶3.选文按时间设想顺序描写的三个场面是惊醒,入睡,起火其中正面描写了表演者表演的内容,侧面描写了宾客的反应,(请用波浪线画出),其作用是从侧面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翻译: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抚摸小儿给他喂奶,小儿含着乳头啼哭,妇人拍他轻声哼唱哄呀入睡5试分析这三个场面中声音的特点。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五、《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览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本文是一篇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手自笔.录用笔(2)先达..德隆望尊学术界的前辈(3)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4)卒.获有所闻终于(5)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6)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给予3.翻译(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美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的享受(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朝庭每天有米粮供应。
父母每年给予冬夏的衣服❖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嗜学”和“家贫”是一对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的?(用文中原话回答)选文第一段作者吃的穿的都不如别人,他为什么“略无慕艳意”?(用原文回答)。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课文第一段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作者自己求学的艰难?一是幼时求学艰难,二是成年后求师艰难,三是学习条件艰苦6.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请你用一句名言或者是格言、俗语来概括这种情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7.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从师生态度,生活情况,学习条件等方面来写的,请结合第二段谈谈在学习条件方面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而诵”“未尝稍降辞色”与“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8.第二段中《诗》《书》分别指的是《诗径》和《尚书》9.第三段说写这篇序的目的,这就是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从行文上看,作者之所以写这篇序赠给马生不是轻率的,这当中有别人对他的称赞,即“__流辈甚称其贤______”;有“乡人子”这一层关系,还有自己对他的好印象,一是“___辞甚畅达”,二是“__言和而色夷.”(摘用文中字词填空,后两空不超过6字)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1.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
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12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学的故事,并演变出很多成语,试举出两个成语,并说出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