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12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作者李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厌恶。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雁门太守行》,了解诗歌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战争诗词,如《滕王阁序》、《赤壁赋》等。

(2)简要介绍作者李贺及其创作风格。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体会韵律美。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解读诗歌中的古代战争场景,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厌恶。

(2)讨论如何培养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雁门太守行》。

(2)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战争场景意象、比喻、象征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雁门太守行》的内容和背景。

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战争场景的解读方面,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10. 教学评价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雁门太守行》与其它战争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如《出塞》、《凉州词》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1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13
摧:毁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犹如金色鱼鳞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寒上燕脂凝夜紫
角:军中所吹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水名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教师督促,指导朗读节奏的划分
四、“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五、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2、指导学生明确主题: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经久不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贺,走进他的《雁门太守行》,去领略那悲壮的战争风云。
二、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玉龙:指剑
六、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问题探究: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的,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1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1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雁门太守行》一.教材分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寥寥数语描写了一场边塞战争,高度赞扬了将士们英勇赴战,誓死报国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教学本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找出诗中色彩斑斓的词语并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诗歌想象丰富,画面色彩斑斓,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体现李贺诗创作奇诡又妥帖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找出颜色的词语,发现颜色词语暗明对比,相近交织,冷暖点染,典故运用的特点,大胆给物着色,以色感人,感受战争的危急的形势,悲壮的气氛,将士英勇赴战的形象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展开想象,学会运用颜色来以色示物,以色传情,以色感人。

1.学情分析鉴于九年级学生对诗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鉴于学生们深层次阅读感悟能力薄弱,为学生找好切入点,以颜色入手,发现其特点,探究其渲染气氛,描绘场面,塑造形象,传达情感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透过色彩斑斓的画面,结合背景,品味诗歌的意境悲壮美和语言奇诡美,并能在写作中,展开想象,学会运用用多彩的笔来以色示物,以色传情,以色感人,抒写心灵之声!3.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找一找,品一品,写一写中欣赏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的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感受诗人誓死报国的情怀。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感受诗人誓死报国的忠贞情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品评颜色的词句,发现特点,学会运用颜色来以色示物,以色感人。

2.教学难点:充分展开想像,学会创设情境,运用颜色来以色示物,以色传情,以色感人,抒写心灵之声!四.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歌,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捕捉诗中颜色词语,感受诗人运用颜色词语的特点(暗明对比,相近交织,冷暖点染,用典显志)和意图(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从颜色的景物中感受紧张形势,悲壮场景,英勇形象,读出诗人的报国情怀!在欣赏品读中突破重难点,从而了解李贺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 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学目标】1、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渗透想象赏析感悟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我感受)(情趣激学)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二、了解文常: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作者及文体、写作背景了解多少?(指名学生回答,师投影补充)(我展示)(基础目标)1、简介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2、了解文体“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体会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节奏和韵律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文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教材《雁门太守行》。

3. 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训练(1)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6.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背诵《雁门太守行》。

(2)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意境:雁门太守的英勇形象主题:忠诚担当、英雄气概、民族精神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0

雁门太守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工作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二〉、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试卷去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韩愈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李贺的这首让韩愈大惊的好诗。

〈三〉、作者简介背景简介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

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

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

〈五〉、赏析再学习小组讨论并展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1、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 中夜,奇袭敌营。

2、“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三、四句分别从和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视觉听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4、诗中引用了“临易水” “黄金台”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六〉拓展延伸:积累爱国诗句•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过程与方法】1.教师讲解诗歌的大意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方法:导学互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展示1、一、二组介绍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奇才”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内容除了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外,也反应了一些人民的疾苦。

他所写的诗大内容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李贺作品《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秋来》《蜀国弦》《将进酒》《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尤以《金铜仙人辞汉歌》为最,著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2、三、四组讲解背景李贺生活的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

于是朝廷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久。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雁门太守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师举例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诗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以及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是否有提高。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完成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雁门太守行》篇1《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句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句、译文、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战争的气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战争场面的描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欣赏诗句,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雁门太守行》。

(2)写一篇关于战争的诗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中关于战争诗篇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古诗词进行朗诵和表演。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背诵《雁门太守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背诵《雁门太守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背诵《雁门太守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背诵《雁门太守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新设计
1、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形容。

2、战争场面描绘。

3、观看影片《战国》。

2教学目标
1、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4、古诗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意义。

3学情分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代人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学生对此题材的诗歌很难把握,通过对诗歌体例和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此类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4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2、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主题。

3、感受悲壮的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跟着录音小声朗读:
3、学生大声朗读诗歌:
四、理解诗歌情境:
要求: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理解诗句大意。

不懂的可以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五、:了解赏析诗歌的技巧,学会品析诗歌语言。

赏析角度:修辞手法、炼字角度、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人的感官等。

(写作手法:对比,照应,渲染,双关,铺垫,联想想象,象征,用典,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一)、诗句赏析举例: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和星辰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修辞)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破”“挂”两字充满动感,富有气势,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充满了自信和乐观。

(炼字)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表现了作者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赏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期望有一天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干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典故)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赏析:这两句从视觉角度看,不动的红旗和狂风中飞舞的白雪正好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动静相衬。

(感觉)
二)1、首联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修辞)
一个“压”字,揭示出敌兵来势凶猛,守军将士处境艰难,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炼字)
2、颔联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也写出了战争规模大。

为下面写援军的到来做了必要的铺垫。

(人的感官)
“角声满天”从听觉写出战争的规模之大;“塞上燕脂”从视觉写出战地场面的悲壮
3、颈联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颈联:运用典故,写出将士们乘夜出击困难重重,暗示将士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的豪情。

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联想到的故事和诗句是▲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作用:运用典故,即表明了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具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的豪情。

(写作手法)
“半卷”写出了黑夜行军的谨慎,“临易水”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

(炼字角度)
4尾联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直接抒发了将士们的爱国精神。

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全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的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和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七、课堂小结: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用典,主旨)
八、当堂练习: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
5、背写诗。

九、完成诗歌鉴赏学案,巩固诗歌鉴赏中对诗句的赏析。

十、拓展延伸: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