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课题3 《元素》 (第2课时)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第二课时)
元素
1、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简介
2、学会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相关的信息
3、了解元素周期表排列规律
三 、元素周期表
1869年2月,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发现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表中除 收入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外,还 给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了27个空位, 并大胆地预言了11种未知的新元素 和它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同时 根据它们的性质取了名字,如类铝、 类硼、类硅等,后来都得到了验证。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将已知的100多种元素 按原子序数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所得的表。
6.下列物质中含是否含有氧分子 氧气、氯酸钾、二氧化碳、河水、液态空气、 蒸馏水 7.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H”表示______________ 氢元素或氢原子 "2H"表示 ______________ 二个氢原子 氧元素 组成的。一个水分 8.水是由_______ 氢元素 和_______ 子是由_______ 2个氢原子 和_______ 1个氧原子 构成的。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区别是( C ) A.原子量 B.中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2.二氧化硫、氧化汞、氧气中都含有( D ) A.氧气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氧元素 3.氯酸钾中含有 ( C ) A.三个氧元素 B.三个氧分子 C.氧元素 D.三个氧原子
4.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 镁65mg、锌1.5mg、铜2mg、锰1mg,这里所标 的各成分是指 ( C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无法确定 5. 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 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 ( B ) A.铁单质 B.铁元素 C.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初三化学《元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2 元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xxxxxx§3-2 元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及课标相关内容分析元素是中学化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元素及其相关知识几乎每章都会涉及,它是初三学生接触化学和化学概念以来较为抽象的一个,不易理解。
本节课是这一章节内容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根据元素组成特点对纯净物进行归类,课标要求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考试要求能够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单质、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建立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按此进行归类,认识常见有机物。
要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要先建立元素的概念,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石,这些正是第一课时所完成的内容;以前的学习中又认识了多种物质,并基本能够对它们进行混合物、纯净物的归类,对分类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按元素组成特点对纯净物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对纷繁复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物质常用的分类法的基础,这些概念的建立和方法的形成为以后的碳及其化合物、酸、碱、盐等按类别理解物质性质、应用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对于元素概念尤其是应用的进一步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把分子、原子、元素等一些化学基本概念“消化”并“吸收”,用“宏观—微观”思维方式解释一些问题,最终转变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学生分析(1) 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完成了原子、元素及元素符号的学习,已经认识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基本能够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知道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掌握了纯净物元素组成的描述,体会到了纯净物有多样的元素组成情况。
生活中已有金属、非金属的认识。
这些认知都是本节课学习内容完成的良好基础。
(2) 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或障碍由于学生先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和元素的概念,有些学生就遇到了区分“一种物质”和“一种元素”的障碍,进而就不能准确区分纯净物与单质、混合物与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单元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
3.能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随着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元素之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逐渐被一些科学家发现。
1829年,德国的德贝赖纳在研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时,发现有几个相似的元素组:①锂、钠、钾;②钙、锶、钡;③氯、溴、碘;④硫、硒、碲;⑤锰、铬、铁。
19世纪60年代,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尔等分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元素进行分类排队,发现元素性质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门捷列夫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并于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到底是按照什么标准制定的?它的价值何在?【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任务七】比较元素性质强弱的依据【任务八】元素周期表的制定依据和结构【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问题1:什么是原子序数?它与核电荷数、质子数有何关系?问题2:前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作。
核电荷数= = 。
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律?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依据事实,总结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训练其总结归纳能力,形成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2.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主要化合价: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一般情况下):1.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层多径大)。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崇仁县河上中学黄国清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现代元素概念,了解元素的存在和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等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
2、通过绘制物质构成的关系图,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维意识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课前查阅元素资料及课上汇报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元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践价值。
2、通过了解元素提出及现代元素概念建立的过程,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科学家不懈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本单元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学生逐渐深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变的基本元素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现代元素的概念及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难点:现代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三、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对微观物质世界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如药品、食品等标签中见过有关元素的知识,这为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教法分析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元素的定义,并通过打比方如人和人种和组织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属于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之一。
本单元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
本单元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学习化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想像、模型等方式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这节课是接着《分子、原子》和《原子的结构》之后,让学生从微观世界又到宏观世界。
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因为元素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有难度,这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由此学生很容易就能了解,我们身边种类繁多的物质就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从学生开始学习化学的那一课开始,已陆续接触到一些物质的符号,如。
2、旅、C02、也0、SO2、P2O5等。
要求学生能认识并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这些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上专用的。
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对元素定义的死记硬背而不能认识其含义,特别是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这一难点不能很好的突破。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过程和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五、教具、学具准备引入我家小宝宝的照片进行导入。
六、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了 “提问式学习"教学模式,同时配以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七、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首先放了两张小儿的照片,由于小儿8个多月时晚上睡觉烦燥不安,辗转反侧,吭吭叽叽.带去检查医生叔叔说他缺钙啦,那就要补钙,从而引入元素,同时又能告诉学生我们生活中补钙补铁补锌,是指补充其元素。
化学《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案是关于化学元素的教学设计,适用于中学化学初中、高中等阶段的教学。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将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主要有: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元素的周期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实验、讨论、探究为主,有效结合课堂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1.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什么是元素:由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2)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2.元素的周期表:(1)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2)周期表的组成:周期、族、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
(3)周期表的应用:预测元素性质、判断元素种类等。
3.元素的实际应用:(1)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开篇活动(课前10分钟)教师介绍元素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广泛存在。
2.首先了解元素(2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出元素的概念,然后介绍元素的基本性质,包括原子结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了解元素的特点。
3.学习元素周期表(30分钟)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并解释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发现,探究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应用。
4.实践应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通过实践探究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5.巩固和拓展(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教学,提供一些延伸问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际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发言情况、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方面的评价。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元素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学生需要逐渐掌握多种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
设计一节好的元素教学课程,对于学生理解整个化学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实验教学和多元素贴图的教学课程设计。
一、引入本教学课程将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入手,例如铁、碳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展示每个元素的图片和具体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对生活的影响。
二、实验教学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本教学课程将注重实验教学的方式。
实验教学不仅瞄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元素的属性。
例如,通过硫酸铜水合物变化的颜色,呈现出铜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显著作用。
此外,通过给学生一个包括各种元素的混合物,设置不同的实验目的,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元素的特征进行分离,以便更好的理解各个元素的属性。
三、多元素贴图本教学课程还将用多元素贴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以碳为例,我们可以绘制出一张以碳为核心的贴图。
在贴图中,嵌入各种元素的属性并与碳进行联系,如碳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化学性质、生命系统和工业应用等。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张图开启课堂的多元素探究,帮助学生彼此分享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详细描述石墨、金刚石、全球碳排放、甲烷水合物和两性草甸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元素的属性和特点。
四、教学结束当我们到达教学结束的点时,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展示和总结。
教师可以选择复习对每个元素的理解,以及展示每个学生的元素课程的最终质量。
此外,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反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以根据学生的评价来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
这将有助于教师根据课程反馈来设计更实用的课程和强化教学。
以上就是本教学课程的设计,该课程以实验教学和多元素贴图为主要手段,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获得更具体和深入的理解。
希望这个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元素符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元素知识,如氢、氧、碳等元素的符号及简单性质。
2.提问:元素是什么?元素有什么特点?元素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存在形式?
3.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元素符号》。强调元素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二)讲授新知
(2)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布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求:
1.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4.作业布置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度调整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元素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效果。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元素符号》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元素》教学设计第2课时
设计意图
【讲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为此,科学家把它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倾听。
了解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投影】介绍门捷列夫。
倾听。
了解门捷列夫对科学的贡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书写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讲述】我们知道如何书写元素符号了,那么一个元素符号又能表达哪些含义呢?我们以“O”为例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O”都能表示哪些含义?
思考,交流,得出结论元素符号所表达的两个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讨论交流,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表中一些数字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能力。
【课堂练习】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如: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并考查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性联系?它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有没有关系?
环节二、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投影教材P62表3-4)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讲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并投影规范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格式:
观察分析,发现:有的只有一个大写字母,有的是由一个大写字母和一个小写字母构成的。
倾听,认识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1)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2)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高二《元素》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
高二《元素》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
2. 掌握元素字母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3. 熟悉几个重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研究元素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元素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Step 2:概念解释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元素的概念,并引入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解释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排列元素的,包括周期、族和原子序数的含义。
Step 3:学习元素周期表给学生分发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浏览元素周期表,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让学生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Step 4: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字母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通过互动游戏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尽可能快速地掌握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Step 5:重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选择几个重要的元素,如氧气、铁和金,向学生介绍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实验、演示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元素的作用。
Step 6:小结与评价请学生自己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用小测验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案二:《元素与化学反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熟悉几种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2. 掌握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元素表示出好奇心。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元素能在化学反应中起到什么作用吗?”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Step 2: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并提出元素存在的形式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等,让学生理解元素变化的多样性。
Step 3:实验观察选择一些易于观察的元素,如铁和铜,进行实验演示。
初中化学 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1.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 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实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2. 情景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的概念。
3. 讲授新课:一、元素(板书)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4.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如铁、氢、氧等。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特的核电荷数。
掌握元素的概念和符号的书写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第二课时:1. 复习提问:(1)元素的概念是什么?(2)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2. 讲授新课:二、元素符号(板书)讲解: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简写,通常用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
如:碳元素符号为C,氧元素符号为O。
3. 课堂互动:让学生练习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如铁、氢、氧等。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4. 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学会在周期表中查找元素的位置。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信息,如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性质等。
课题:《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和记忆常见元素符号及表示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查询元素的相关信息。
3、情感目标:了解元素知识的科学发现,认识学习工具的重要价值。
教学准备:生活物品,课件,导学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生活启示】展示学生熟悉的常用实物、图片、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教师导语】生活中的“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出现“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元素(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学科,化学要注重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用品。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问题探究】什么叫做元素?【学生演板】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析】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element《元素》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
《课题3 元素》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元素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符号正确写法难点:用元素周期表查询一些简单信息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四、教学过程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书写时要注意,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例如:【学生活动】书写PPT上展示的元素符号【提问】找一找,下列元素符号的书写有错误的吗,错在哪里?钙锰氯氢铁硅CA mn cL h Fe SI【板书】5.元素的意义【过渡】上表中出示的常用的元素符号,请同学们记住并要求会写。
元素符号除了表示一种元素外,还有其它的表示意义吗?【讲解】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使用到铅笔,有一种铅笔是6H铅笔,那么在化学的眼中,6H可以代表什么意义呢?例如氧元素【总结】微观意义:表示一个氧原子;宏观意义:表示氧元素。
【讲解】(1)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6H:只表示六个氢原子,没有宏观意义注意:若元素符号前有系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只表示原子的个数。
【总结】部分元素符号有三种意义【讲解】具有三种意义的元素符号有:Cu、Fe、Hg等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以及C、P、S、Si等固态非金属元素。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元素符号“Hg”能表示______________A.汞元素B.一个汞原子C.汞D.汞离子【讲解】ABC【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讲解】1.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2.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8个纵行,16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起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其中稀有气体元素又称0族元素。
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化学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
4.根据元素周期表能确定元素的分类、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及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第二节元素第二课时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内容和学情分析: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上节的挑战自我的最后一道题,通过阅读短文,理解短文中对原子的有关描述,以“我想象中的原子”为题,写一篇短文,以加深学生对原子的认识。
通过阅读短文,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它不随物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为建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在元素符号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熟知的几种物质,从宏观物质到其微观构成再到符号表示,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形成规范的化学语言。
对物质组成“追根求源”的认识思路,并且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史料,激起学生对科学家们的敬仰之情,更让学生认识科学的起源,从中吸取无尽的精神营养和智慧,同时从化学史中体验到化学的方法论。
学习目标:(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探究及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比较,建立元素的概念。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学会用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名称和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实验准备: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发展板书设计:二、元素周期表1、元素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
《元素》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一、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元素符号的作用,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表达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3.通过回顾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认识元素分类、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元素符号及其含义、元素周期表及应用。
难点:元素分类、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三、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讲解1.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称为元素符号。
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分。
2.书写原则:“一大二小”如:N、Na、CO、Co3.含义:中元素的分布特点及大致规律。
发现了规律,编排出元素周期表,一直沿用至今。
播放微视频(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2.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最后一页观察并思考:(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每一个单元格中所能获取的信息有哪些反馈练习:1.分析下列各组物质的元素组成,将每组中相同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填入括号内。
2.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
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铈的原子序数是58B.铈属于非金属元素C.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观察,思考,发现,表达(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三:元素分类、性质1.探究活动: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教材第63页探究)(1)在元素周期表中逐一查询这些元素(主要是O、Si、Al、Fe、Ca)的有关信息(如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等)。
并将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属于金属还是属于非金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书写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讲述】我们知道如何书写元素符号了,那么一个元素符号又能表达哪些含义呢?我们以“O”为例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O”都能表示哪些含义?
思考,交流,得出结论元素符号所表达的两个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教学重点】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教学难点】对元素符号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投影教材P61图3-19)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上,一脸茫然——因为他一个字也不认识。同样我们走进外国的实验室,也难以认识试剂瓶标签上的文字。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为此,科学家把它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倾听。
了解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投影】介绍门捷列夫。
倾听。
了解门捷列夫对科学的贡献。
历史上,道尔顿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由于后来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不便于记忆和书写,故未能被广泛采用。
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就出现了“元素符号”。
倾听
倾听,理解为什么道尔顿的符号不能被广泛使用。
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提问】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讨论交流,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表中一些数字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练习】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如: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并考查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性联系?它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有没有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
【课堂练习】
(1)H、2H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2)3Fe、Fe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通过(1)得出: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系数后,就只能表示若干原子,不再表示某元素。
通过(2)得出:某些物质的元素符号还能表示这种物质。
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环节三、认识元素周期习使用元素周期表查找一些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四、课堂小结
环节二、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投影教材P62表3-4)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讲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并投影规范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格式:
观察分析,发现:有的只有一个大写字母,有的是由一个大写字母和一个小写字母构成的。
倾听,认识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1)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2)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元素》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
方法
通过元素周期表,学会分类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