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生素

合集下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G+ G-
抗对 酶
菌稳 作定 用性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抗对

菌 作
毒 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 注射用:头孢噻吩、头孢唑啉 • 口服:头孢氨苄、头孢拉定(注射)
• 注射用:头孢孟多、头孢呋辛 • 口服: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
• 注射用: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 孢曲松、头孢他定

广谱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分 类
新型的β-内 对酰青胺霉抗素生过素敏类者可以用阿莫西林吗?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构 及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点分Biblioteka 新型的β-内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类 酰胺抗生素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舒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几种ß-内酰胺类ß-内酰胺酶 抑制剂复方: 氨苄西林-舒巴坦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
N1 2
CH3 CH3 COOH
H HS RCOHN 7 6 5 4
O 8 N1 2 3
CH2A
COOH
均含有β-内酰胺环,但此环可被β-内酰胺酶水解 而失去活性,这正是细菌耐药的原因。
机制类似---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

青霉素类 耐酸青霉素类
结 构
耐酸耐酶青霉素
A.林可霉素
B
C.红霉素
D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
阿莫西林(amocillin,羟氨苄青霉素) 口服效果好,吸收完全。抗菌谱与活性与
氨苄西林相似。对肺炎球菌、肠杆菌、幽门螺 杆菌等作用强于氨苄西林。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不耐酸,不耐酶。
.
1.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羧苄青霉素)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尤其对铜绿假单
胞菌作用较强,对肾毒性小。临床上可与阿米 卡星等合用,用于烧伤继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的治疗。
供口服:头孢氨苄等 供:头孢孟多、头孢呋辛等 供口服:头孢克洛等
三代:供注射: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 酮、 头孢他定等
供口服:头孢克肟等 四代:供注射: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五代:供注射:头孢罗膦、头孢比罗等。
.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杀菌药,抗菌原理与青霉素相同,与青霉
2.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氧哌嗪青霉素) 对G-菌作用强于氨苄,对铜绿假单胞菌疗
效强于羧苄西林。对脆弱类杆菌和厌氧菌有效。 主要用于敏感菌菌引起的感染。
.
五、抗革兰氏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mecillinam)替莫西林(timocillin) 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抗菌谱、耐药性) 1. 窄谱:青霉素G、青霉素V 2. 耐酶:甲氧西林、氟氯西林、氯唑西林 3. 广谱: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
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羧苄西林、哌拉 5. 抗革兰氏阴性菌:美西林、匹美西林
素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1.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对G+菌的作用强于第二、三代,对G-菌 作用差;可被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破坏;对 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某些品种对肾脏 有一定毒性。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 道、皮肤感染。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菌药物,它们的发现和研究对抗菌药物的开发和应用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特征、抗菌机制以及广泛应用进行介绍。

基本特征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含有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包括过氧化氢酶抑制剂、磺胺剂、头孢菌素等。

它们的结构特征是由内酰胺环和侧链组成,内酰胺环通常是四元环或五元环,而侧链则根据不同的化学结构可分为各种类型。

内酰胺环是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发挥生物活性的结构要素之一,它们与靶菌细胞壁中的靶酶结合,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与其他类别的抗生素相比,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征是:1) 它们的作用谱广泛;2) 抗菌效果较为显著;3) 安全性较高;4) 抗菌谱容易变化。

抗菌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结合靶菌细胞壁中的靶酶,抑制该酶对靶菌细胞壁的合成。

这些靶酶通常是细菌细胞外壁的各种酶类,包括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脂肪酶、转移酶等。

通过结合这些靶酶,内酰胺类抗生素影响了靶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了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抑菌作用是通过与靶菌细胞壁中的靶酶结合来发挥的。

它们的作用方式通常分为两类: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破坏细菌细胞壁。

这两种作用方式都会影响到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应用范围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它们可以治疗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

此外,内酰胺类抗生素还被用于手术和各种创伤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足之处是它们的抗菌谱容易变化,这让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

此外,由于最近多年社会公众对抗生素滥用和过度使用的关注度增加,医生也需要更加注意在用药时避免出现过度使用和滥用的情况,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菌药物,它们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谱和安全性较高等特征,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素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素β-内酰胺类抗⽣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类抗⽣素。

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该类抗⽣素抗菌活性强、抗菌谱⼴、毒性低,临床使⽤时疗效⾼、适应症⼴,且品种多,故颇受重视。

第⼀节分类、抗菌作⽤和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素分类(⼀)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青霉素G和⼝服⽤青霉素V为代表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甲氧西林和科普副、注射⽤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为代表。

3.⼴谱青霉素类以注射、⼝服氨苄西林和⼝服⽤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美西林和⼝服⽤匹美西林为代表。

(⼆)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三、四代。

1.第⼀代头孢菌素以注射、⼝服⽤头孢拉定和⼝服⽤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头孢呋⾟和⼝服⽤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服⽤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素的复⽅制剂。

⼆、抗菌作⽤机制β-内酰胺类抗⽣素的作⽤主要是作⽤于青霉素结合蛋⽩(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溶酶溶解⽽产⽣抗菌作⽤。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素对⼈和动物的毒性很⼩。

因β-内酰胺类抗⽣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影响,故对繁殖期的细菌的作⽤⽐静⽌期强。

三、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素产⽣的耐药机制有:1.产⽣⽔解酶2.与药物结合3.改变PBPs4.改变菌膜通透性5.增加药物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是⼀组跨膜蛋⽩,有三部分组成:①转运⼦负责将药物泵出②外膜蛋⽩药物泵出的通道③附加蛋⽩负责将药物由转运⼦传递⾄外膜通道。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网状结构的含糖多肽 由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萄糖胺和多肽线型高聚
物经交联而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部位
线形高聚物
肽聚糖转肽酶
肽聚糖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选择性: 哺乳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对哺乳动物影响小 对真菌无效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
G+的细胞壁粘肽含量比G-高 青霉素G对G+的活性比较高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相比
具有抗菌谱较广,耐青霉素酶,疗效高,过敏反应少等 优点
7-ACA是头孢菌素关键性中间体,已成为当今国际
抗生素市场的主角。 H2N H H S
N O
O CH3
COOH
O
7-ACA
头孢菌素的换代
按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 在临床上将新头孢菌素划分一、二、三、
四代 需要指出的是,代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产品
CH3 COOH
O
HH
N
S CH3
N O
H CH3 O
N
CH3COOHFra bibliotek苯唑西林
Cl
O
HH
N
S CH3
N O
H CH3 O
N
CH3
COOH
氯唑西林
广谱青霉素
对G+或G-均有效,耐酸,不耐酶。
O HH
N
S CH3
NH2 H
N
O
CH3
COOH
氨苄西林
O HH
HO
N
S CH3
NH2 H
N
O
CH3
COOH
阿莫西林
过敏反应
比青霉素类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温度升高和湿度加大的情况下易生成高聚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为有机酸,其钠盐易溶于水,水溶液不稳定,遇酸、 碱、醇、重金属离子、氧化剂及遇热易被破坏, 20℃放置24h,抗菌活性下降,且生成有抗原性的 降解产物。临用现配。 优点:杀菌作用强;毒性低;价格便宜 缺点:不耐酸(不能口服);不耐青霉素酶(耐 药);抗菌谱窄;易引起过敏性休克。

【作用机制】
1. 抑制转肽酶活性,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7-氨基头孢烷酸(7-ACA)
O R1 C NH O N S CH 2 COOH R2
6-氨基青霉烷酸(6-APA)
O
R1 C NH O S
B
N
A
COOR2
β-内酰胺环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优点: 抗菌谱>青霉素 抗菌活性>青霉素 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高 过敏反应<青霉素 较好药动学特点

【临床应用】

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

伤寒、副伤寒
阿莫西林(葛兰素)
片剂、针剂、胶囊、咀嚼片、冲剂、糖浆、混悬剂
4.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
半合成青霉素
(不耐酶,不耐酸,不可口服)


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
Cephalosporins are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Penicillins
(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7-氨基头孢烷酸)
(7-ACA)
(β-内酰胺环)
交叉连接而成的网 状结构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 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的关键酶 ——
是由多糖链和多肽 二、抗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目录
一、ᵝ-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二、ᵝ-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及不良反应 三、非典型ᵝ-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配伍禁忌
分类
一.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 2.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 如:青霉素V、苯唑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
林等
分类
二.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如头孢唑啉、头孢氨苄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 如头孢呋辛、头孢西丁等;
1.口服的头孢菌素可引起恶心,呕吐及 腹泻等 ;
2.因抗菌谱广,可引起二重感染,较严 重的是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头孢菌素类 不良作用
3.第一代头孢菌素有一定的肾脏毒性, 第二代对肾脏毒性较轻,第三代则基本 无毒,但当肾功能不全时,仍应注意体 内蓄积;
4.某些头孢菌素使用剂量过大,伴有肾 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引起 出血并发症;
青霉素类
抗菌作用
♣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 阴性球菌以及各种螺旋体均有很强的杀 灭作用。但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 较弱,需加大剂量才有效。
青霉素类
不良作用
♣主要包括局部刺激症状和变态反应
1.局部刺激症状,如注射部位疼痛、硬结 较常发生;
2.变态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重在预 防,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要积极抢救, 肌内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采取其 他措施,如吸氧、输液、人工呼吸等。
非典型ᵝ-内酰胺类
3.舒巴坦: ᵝ-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作 用略强于克拉维酸,如头孢哌酮钠/他舒 巴坦钠;
4.他咗巴坦:ᵝ-内酰胺酶抑制剂,较舒 巴坦抑制酶作用强。与ᵝ-内酰胺类抗菌 素合用时,抗菌作用明显增强。临床使 用其复方制剂。如头孢哌酮钠/他咗巴坦 钠

生物制药 第四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生物制药 第四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③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 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 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 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 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 菌作用。 菌作用。 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 ④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 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 位。 ⑤由于细菌缺少自溶酶而出现细菌对抗生 素的耐药性, 素的耐药性,即抗生素具有正常的抑菌作 但杀菌口服吸收差, 体内过程:青霉素遇酸易被分解,口服吸收差, 肌注100万单位后吸收快且甚完全 0.5小时达血药 万单位后吸收快且甚完全, 肌注100万单位后吸收快且甚完全,0.5小时达血药 浓度峰值,约为20U/ml,消除半衰期为1/2小时 小时。 浓度峰值,约为20U/ml,消除半衰期为1/2小时。 6小时内静滴500万单位青霉素钠,2小时后能获得 小时内静滴500万单位青霉素钠, 万单位青霉素钠 20~30U/ml的血药浓度。青霉素的血清蛋白结合 20~30U/ml的血药浓度 的血药浓度。 率为46%~58%。青霉素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率为46%~58%。青霉素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并能广泛分布于各种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 并能广泛分布于各种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 巴液、胎盘、 横纹肌、中耳液等。 巴液、胎盘、肝、肾、肺、横纹肌、中耳液等。青 霉素的脂溶性低,进入细胞量减少; 霉素的脂溶性低,进入细胞量减少;房水与脑脊液 含量也较低, 含量也较低,但炎症时青霉素透入脑脊液和眼的量 可略提高,能达有效浓度。青霉素几乎全部以原形 可略提高,能达有效浓度。 迅速经尿排泄, 10%经肾小球过滤 90%经肾 经肾小球过滤。 迅速经尿排泄,约10%经肾小球过滤。90%经肾 小管分泌。无尿患者青霉素t 可延长达10小时 小时。 小管分泌。无尿患者青霉素t1/2可延长达10小时。 丙磺舒可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分泌, 丙磺舒可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分泌,两药合用时能 提高青霉素血药浓度,延长其半衰期。 提高青霉素血药浓度,延长其半衰期。

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理学课件)

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理学课件)
青霉素G钠或钾盐水溶液为短效制剂,为延长青霉素 G的作用时间,可采用难溶的混悬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和苄 星青霉素,这两种制剂不适用于急性或重症感染,仅在轻 症病人或用于预防感染使用。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理作用】
青霉素G是繁殖期杀菌药,对下列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 ①大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②革兰阳性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等; ③革兰阴性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④螺旋体中的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螺旋体等, 及放线菌等; ⑤放线菌中的牛放线菌等。对真菌、阿米巴原虫、立克次 体、病毒无效。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变 形杆菌作用较强,对肾脏的毒性较小。
药物有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阿帕西林等。
第二节 头孢类抗生素
二、头孢菌素类
根据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抗菌强度、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 性、对肾脏的毒性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先锋1)、头孢唑啉(先锋5) 、 头孢氨苄(先锋4) 、头孢拉定(先锋6) 、头孢匹林和头孢羟氨 苄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 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曲嗪、头孢沙定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 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头孢泊肟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头 孢噻利等。
第一节 头孢类抗生素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一代药物的特点:
霉素G,特点为耐酸,可口服;耐酶,对耐药的金葡菌敏 感。
药物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广谱青霉素 特点为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灭作用,作用与青

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抗菌特点:
是一种杀菌剂, 对繁殖期的细胞作用强,对静止期的细
菌作用弱,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弱、因细胞壁粘
肽少、外层有大量脂蛋白和胞 浆渗透 压低 对人体毒性小, 不受脓液及坏死组织影响。
抗药性:
金葡菌易产生。 机制 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 的靶位变化、与抗生素亲和力低, 细胞壁通透性改变,药物进入菌体内减
第四节 非典型 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西丁 (cefoxitin) 拉氧头孢 (latamoxef) 亚胺培南 (imipenem) + 西司他丁 → 泰宁 氨曲南 (aztreonam) 克拉维酸 (clavulanic acid)
+ 阿莫西林 → 奥格门汀,+ 替卡西林 → 泰门汀 舒巴坦 (sulbactam)
对大多数性菌、性球菌、放线菌 螺旋体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 球菌 性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炭 疽杆菌 球菌: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放线菌
杆菌:不敏感
阿米巴、立克次体、真菌、病毒 :无效
主要是青霉素的化学结构与合 成粘肽的前体物的结构部分相 似,竞争性与转酞酶结合,使 转肽酶活性降低,粘肽合成发 生障碍,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 ,敏感菌菌体渗透压高,使转 肽酶活性降低,粘肽合成发生 障碍,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 敏感菌菌体内渗透压高,使水
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一)、青霉素
理化特性及其体内过程特点
不耐热 水溶液不稳定 肌注吸收快而完全 作用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维持时间短
◢苄青霉素(青霉素)
体内过程: 青霉素钾、钠盐:不耐酸,
较易进入脑脊液,作用小时, 小时,主要以原形从尿排出, 可与丙磺舒竞争从肾小管分泌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肠埃希菌
耐酸
耐酸
耐酸
多不耐酸
不耐酸
不耐酶 耐酶
不耐酶 不耐酶
不耐酶
作用弱 作用弱
作用强 作用强
G-杆菌强
青 霉 素 V 、苯 唑 西 林 、 氨 苄 西 林 、羧苄西林、替卡西 美西林、替莫
苯 氧 乙 基 甲 氧 西 林 、 羟 氨 苄 西 林、呋苄西林、阿 西林、匹美西
青霉素 双 氯 西 林 、 林
洛西林、美洛西林 林
氯唑西林、
与哌拉西林
氟氯西林
主要用于 用于耐青霉素 G+球菌引 葡萄球菌所致 发轻度感染 感染等
用 于 呼 吸 主要用于变形杆菌和
道 、 尿 道 铜绿假单胞菌引发感
感染等
染哌拉西林主要用于 治疗G-引发严重感

用于大肠杆菌 和一些敏感菌 引发尿路感染 与软组织感染
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23页
PBPs种类 5 7 5 6 8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10页
抗菌药品与细菌PBPs亲和力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 碳青霉烯类
PBPs亲和力强 肺炎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 流感嗜血杆菌
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11页
【抗菌作用特点】
对G+菌抗菌作用强于G-菌 肽聚糖含量 外层结构 胞浆内渗透压
繁殖期杀菌作用强于静止期
二、半合成青霉素
口服耐酸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 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
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24页
(一)口服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penicillin V) 非奈西林(pheneticillin) 丙匹西林(propicillin) 阿度西林(azidocillin) 环己西林(cyclacillΒιβλιοθήκη n)1.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B-内酰胺类抗生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皮肤过敏反应和血清病样反应较多见, 皮肤过敏反应和血清病样反应较多见,但并不严 较多见 重。 过敏性休克少见,但发生与发展迅速,50%可在 过敏性休克少见,但发生与发展迅速, 少见 可在 给药后5分钟内,甚至数秒钟内发作,而且非常严 给药后 分钟内,甚至数秒钟内发作, 分钟内 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于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 重,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于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 预防: 预防: 肾上腺素为必备的抢救药物。 肾上腺素为必备的抢救药物。
(五)缺少自溶酶 有些细菌缺少自溶酶,如金葡菌对青霉素、 有些细菌缺少自溶酶,如金葡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的耐药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
(Penicillin Antibiotics) )
青霉素类抗生素为6-氨基青霉烷酸( 青霉素类抗生素为 氨基青霉烷酸(6-APA)的衍生物, 氨基青霉烷酸 )的衍生物, 母核中的β 内酰胺环是抗菌活性所必需 是抗菌活性所必需, 母核中的β_内酰胺环是抗菌活性所必需, 已开发众多侧链各异的人工半合成青霉素。 已开发众多侧链各异的人工半合成青霉素。 分类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生物合成,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生物合成, 有F、G、K、X 及双氢 等成分,其中 、 、 、 及双氢F 等成分, 青霉素G 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 以青霉素 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产 量高,用于临床; 量高,用于临床; 半合成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代天然青霉素 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4 . 有六种药物作用类型: 有六种药物作用类型:
药物通过第一道穿透屏障的易难度; 根据 药物通过第一道穿透屏障的易难度;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与靶位的亲和力不同; 与靶位的亲和力不同; 可将对β 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分为 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分为6 可将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分为 种作用类型

1.内酰胺类抗生素

1.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 酰 胺 类 抗 生 素 第 三 十 八 章
代 表 性 药 物 细 菌 耐 药 机 理 抗 引 菌 言 作 用 机 理
引 言
-内酰胺类是一类其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抗 菌素,青霉素(penicillin,PC)和头孢菌素 (cephalosporine C, CS)是这类药物的代表。青霉 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发现于1929年;1945 年发现了头孢菌素;六十及七十年代,分别发展了半 合成PC和CS类抗生素。1976年日本藤泽公司发现诺 卡杀菌素;英国Beecham公司发现克拉维酸(棒酸), 1978年美国Merck公司发现硫霉素。
【临床应用】
广泛用于各种敏感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革 兰氏阳性杆菌(如白喉杆菌)和螺旋体 感染。对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感染, 一般肌内注射,疗效很好。对脑膜炎球 菌引起的脑膜炎,加大剂量,疗效也好。 虽然淋球菌有耐药性出现,但仍是治疗 淋球菌感染的首选药。
【不良反应】
诺卡杀菌类单环衍生物 (1976,日本藤泽公司
克拉维酸(棒酸), 七十年代,英国 硫霉素类,1978年, 美国Merch公司
-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毒性低,工业生产水平高,构效关系明确,可 改造性大。 它们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菌胞壁,而动物细 胞无胞壁,故对人体安全,以这一特殊性能, 得到大量的开发应用,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一 类抗生素,并在今后相当时期内,仍将是抗生 素发展的主流。
2. 其它不良反应
O
青霉素类药物:R1CNH Nhomakorabea7
S N
3
头孢菌素
O
COO-
R2
天然头孢菌素因毒性大而抗菌作用弱,未 用于临床,水解天然头孢菌素得其主核7-氨基 头孢烷酸(7-ACA),再用化学合成方法在3 位和7位接上不同的侧链,可得到许多半合成 的头孢菌素,自1981年以来,头孢菌素类的发 展非常快,引入临床和正在临床研究的新品种 最多,现在常依据合成时间的早晚及抗菌特点 以“代”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
较早开发,市场销售以第一代为主 抗菌活性较强,抗菌谱较窄,抗G+作用优 于G-。 对G-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易产生耐 药性 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原名先锋 V号)为代表
第二代
抗酶性能强
用于对第一代产生耐药性的G-
抗菌谱广
较第一代扩大,G-、G+、流感杆菌
具有抗菌谱较广,耐青霉素酶,疗效高,过敏反应少等 优点
7-ACA是头孢菌素关键性中间体,已成为当今国际 抗生素市场的主角。 H H
H2N N O COOH 7-ACA O S O CH3
头孢菌素的换代
按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 在临床上将新头孢菌素划分一、二、三、 四代 需要指出的是,代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产品 问世年代的先后和药理性能的不同。 这种分类并不表示第四代产品就比三代产 品好,一、二代产品就属于淘汰产品,而 是各有不同用途。
具较的抗菌活性,用于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 引起的各系统的中度感染或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 的严重感染。 代表药物: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H2N N S O N H H H N COO 头孢吡肟 S N CH3
N O O CH3
过敏反应
比青霉素类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温度升高和湿度加大的情况下易生成高聚 物
广谱、耐酸半合成青霉素 HO 对肺炎链球菌及变形杆菌作 用快而强 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呼吸系 统、胆道等的感染
O N H O H H N S CH3 NH2 CH3 COOH
阿莫西林
二、头孢菌素类
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 目前上市品种已达60余种。产量占世界上抗生素产 量的60%以上。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相比
引起过敏反应
对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应进行相应的过 敏反应试验
三、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碳青霉烯 青霉烯 氧青霉烷 单环的β-内酰胺
S N O 碳青霉烯 O 青霉烯 N O N 氧青霉烷 O NH O 单环β-内酰胺
β-内酰胺酶
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
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 之前将其水解失活
过敏原
外源性过敏原--蛋白多肽类杂质
生物合成时带入(残留量)
内源性过敏原--高分子聚合物
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 β-内酰胺环开环、聚合
半合成青霉素
自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了数以万计的半合 成青霉素衍生物 H H 取得重大进展 S CH3 HN
口服的耐酸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
耐酶耐酸,主要用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或长 期用药的慢性感染。
H3C O
O N H O H H N S CH3
O N H
H H N
S
CH3
CH3 COOH
O O CH3 甲氧西林
Cl
CH3 COOH
O N O CH3 N H O
H H N
S
CH3
O N O N H CH3 O
H H N
S
CH3
保护
不因内部高渗透压而破裂
成分
主要成分 肽聚糖
网状结构的含糖多肽 由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萄糖胺和多肽线型高聚 物经交联而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部位
线形高聚物
肽聚糖转肽酶 肽聚糖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选择性: 哺乳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对哺乳动物影响小 对真菌无效
O HO H3C O N O 氨曲南 CH3 N H H N O CH3 H N S OH O O
为寻找真正无过敏性反应的、高效、广谱β-内酰 胺抗生素的一个新的方向
复方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使 用是减少β-内酰胺类抗 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有效 方法。
CH3 COOH
CH3 COOH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广谱青霉素
对G+或G-均有效,耐酸,不耐酶。
O HO N H O H H N S CH3
O N H O
H H N
NH2
S
CH3
阿莫西林
CH3 COOH
NH2
CH3 COOH
O N H O
H H N
氨苄西林
S
CH3
COOH
CH3 COOH
羧头孢孟多
第三代
对G+的抗菌效能普遍低于第一代 对G-的作用较第二代强
抗菌谱扩大
对绿脓杆菌、沙雷杆菌、不动杆菌等有效;
耐酶性能强
可用于对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一些 G-
代表药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第四代
3位带正电荷的季铵基
强正电荷增加药物对细胞膜的穿透力
G+,G2
N O 6-APA
CH3 COOH
耐酶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
O O N H O 青霉素V
O CH3 O R N H O H H N S CH3 非奈西林
H H N
S
CH3
CH3 COOH
抗菌活性低,不耐酶,不宜用 于严重感染
CH3 COOH
R=
O 丙匹西林 N3 C2H5
阿度西林
耐酶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
O R
H N O
H H N
S
CH3
O C H2
青霉素V
CH3 COOH
R=
H2 C 青霉素G
青霉素G
苄青霉素、盘尼西林
常用钠盐 溶液在室温下易分解 用粉针,注射前新鲜配制
H H H 4 S 3 N 5 CH3 6 N 2 O CH3 O 7 1H COOH
特点:
作用强,毒性低
缺点:
不耐酸,不能口服 不耐酶,耐药现象普遍 抗菌谱窄 可致过敏
【临床应用】 用于G+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感染
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
包裹在细胞外面的一层刚性结构
决定着微生物细胞的形状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
G+的细胞壁粘肽含量比G-高 青霉素G对G+的活性比较高
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过敏反应
某些病人中易引起过敏反应
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在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按要求进行皮试后再 进行使用 做好急救准备
如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及注射器材,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便于及时抢救。
α
H H H2N N O 6-APA
H H H2N N O COOH 7-ACA O S O CH3
β N
X H R1CONH O N COOH X=H或-OCH3 头孢菌素类 S R2
S
CH3
O
CH3 COOH
CH3 COOH X=H或-OCH3 青霉素类
一、青霉素类
青 霉 素 类 天然青霉素: • 青霉素G、K、X、V、N、F及双氢青霉素
第37章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 ①β -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类 ②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阿奇霉素 ③氨基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 ④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 ⑤氯霉素类 氯霉素、甲砜霉素 ⑥利福霉素类 利福平 ⑦其它类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结构特征
β-内酰胺环
X H RCONH O N S CH3
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机制 一类药物 对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也具抗菌活性
按结构类型分:
氧青霉素类——克拉维酸 青霉烷砜类——舒巴坦
氨曲南
第一个全合成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 NH2 作用特点: S
耐受性好 副作用发生机会少 未发生过敏性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