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9 《日知录》三则 含答案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9.《日知录》三则(顾炎武)(共43张PPT)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 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日知录》
滑稽(jī) 奸佞(nì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ǎo)水 摭(zhí)谈
围剿(jiǎo) 庶(shù )民 菑(zī) 装潢(huáng) 衣裾(jū)
1、《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 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 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 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 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 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 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 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 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 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 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 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 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 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 牧
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 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 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 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 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 能。
顾炎武与归庄等兴兵抗清,事败, 其母绝食而死,留下遗言:“我虽妇人, 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 臣子。”
——《论语》
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五点:第一,务当世之务。第二,勇于任事的精神。 第三,致力创新的精神。第四,注重调查研究。第五, 研究范围宏伟广大。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 词语。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 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 3.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
谀佞之文
“谀佞之文”,是指多溢美之辞的书序铭状等应酬 文字。顾炎武曾说“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如果只作 《原道》《原贤》《争臣论》等政论文章,不写碑志表 阡一类的“谀墓之辞”,那真可以称之为泰山北斗了。 他为了拒绝别人请托写铭状之文,竟在家里悬牌明示, 可谓“绝情”。他的好友李中孚再三请他为其母作传, 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这是“一人一家之事,而无 关于经术政理之大”(《与人书》十八)。《日知录》 卷十九还有一条为《书不当两序》,指出时人著书,为 了博得文名,请人写序多至两序、三序甚至四序,实在 是过于虚荣。由此,顾炎武模仿孔子的口吻说:“人之 患在好为人序。”
教统治者如何治国。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 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 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 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 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
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到了宋代,程朱理学 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的社会伦理准则。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 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 家。但后世的理学家却“把‘修身’置在最重要的 位置上加以强调,所以落实到行动上往往使修身养 性的‘内圣’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并论而形成 事实上的对立,割裂了‘修齐治平’之间的有机整 体联系”。走上了“穷理”之途,并将“理”的思 想僵化,违背了朱熹“经世”的本意,失去了对现 实的指导意义,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而自明中叶 以后,理学走上了末路。
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件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9 日知录三则
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还强调 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 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 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表现出初步的民主 思想。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 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 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
[文本·层析] 一、阅读第一则,回答问题。 1.在《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理由有 哪些?这些理由各自强调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个理由,即宣传事理、记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 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 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 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
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日知录》三则 课件4
庶乎其传也与? 宋人书 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或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代人的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马贵与《文献通考》,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写成的,于是就成为后世
不可无之书。 耳:罢了。未及就:没有写作的。庶乎:
不可缺少的书。
或许。以:用。遂为:于是就成为。
“文章岂不贵, 经训乃菑畲。
何:为什么。固:原来。
“文章怎么不珍贵,经籍义理的解说是根本。 菑畲:本义为耕耘,耕
稼为民生之本,故 潢潦 无 根 源,
朝满
以喻事物的根本。地上流淌的雨水没有源头,早晨还是满满
夕 已 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
的,到了晚上就蒸发干了。人不通晓古今,就像穿衣服的马牛。自身行为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 译文:文章在天地之间不可断绝的原因,是它能宣传事理,记述政事。 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 (2)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译文: 对国家有益处,对将来有益处 。 句式: 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后置。正常语序应该是“于 天下有益,于将来有益”。
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若此者, 有损于己, 剽窃别人的东西,拍马屁的文章,像这四类文章,对自己有损害,
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对别人无益处,多一篇,就增加一篇的危害。
若夫:发语词。无稽:没有根据。 剿袭:剽窃人言以为己说。
著书之难
子 书 自 《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 先秦诸子之书除《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
提奖后生, 故 华 而 不 实。”本朝嘉靖以来, 提拔奖励后生,所以只是外表好看,内容空虚。”本朝嘉靖以来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日知录》三则 课件
顾炎武《日知录· 正 始》:“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 普通的人都有责任。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 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 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 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 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而其中小有舛chuǎn漏,尚亦不免。 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 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 书太 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 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 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 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 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 名的缘故啊。
《著书之难》是《日知录》卷十九的第 三篇,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 “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 作的可贵。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 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 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 一一尽出 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 《淮南》之类耳。 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 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 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 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 《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 而成)的。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 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 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 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 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 啊。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 岂不贵,经训乃菑zī畬shē,潢huáng 潦lǎo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 今,马牛而襟裾jīn jū 。行身陷不义, 况望多名誉。”
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九单元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Word含解析.doc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
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
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
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日知录》中有关著书的这段话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让急躁的心平淡一些。
示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的。
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作《红楼梦》,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
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
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
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
塞林格先生以《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
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之门的钥匙。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如是说。
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园化作失乐园。
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舛.漏(chuǎn)菑(zī)畲.(shē) 潢.潦(huánɡ)B.摭.拾(zhě) 剿.袭(jiǎo)绛.紫(jiànɡ) 庾佞.(nìnɡ)C.无稽.之言(jī) 庶.乎(shù)襟.(jīn) 裾.(jù)D.名誉.(yù) 誊.写(yù)润.身(rùn) 刘挚.(zhì)解析:B项,“摭”读zhí,“剿”读chāo;C项,“裾”读jū;D项,“誊”读ténɡ。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配套习题:第九单元 9《日知录》三则 W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配套习题:第九单元 9《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解析姓名,年级:时间:09第九单元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配套习题:第九单元 9《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解析经世致用9《日知录》三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绝:断绝.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谀:谄媚。
C。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就:成就.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摭:摘取。
解析:C项,“就”的意思是“完成”。
答案:C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纪政事也,察民隐也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B.{①庶乎其传也与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②天下事有难易乎D.{①谓文章止于润身②进止敢自专解析:A项,①伤痛;②怜悯.B项,①流传;②传授。
C项,容易.D项,①停留;②停止.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若此者,有益于天下②天若有情天亦老B.{①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②哀吾生之须臾C.{①而自命为文人者矣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①士当以器识为先②作《师说》以贻之解析:A项,①动词,像;②连词,如果.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然而.D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曰明.道也B.多.一篇之益也C。
纪政事也,察民隐.也D。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解析:C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他三项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C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①②④/③⑥/⑤D.①④/③⑤/②⑥解析:①④⑥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9 《日知录》三则9
1.找出疑文难词人句之。多
2.思考: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 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3.探讨:作者以“人识经术,通古今”区分文人, 作者赞治经者,轻为文者,你怎么看?
三读明宗义
探究: 1.三则文段均如何体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的?
一、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著书标准: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以 期有用。 三、批文风浮华,倡“识经术,能古今” 从养器识角度强调修身重要性。 2.你如何看待作者的经世致用思想?
9 《日知录》三则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 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 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 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 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日知录》
2
3
. ——
所日
能知
,其
《 论 语
可 谓 好 学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 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 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 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 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所 亡 , 月
子也无张已忘篇矣其 Nhomakorabea》
《
日
明知
录
顾 炎 武
》 三 则
“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
“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 闻。”
《日知录》是一部读书札记的合集,内容大体划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9 《日知录》三则4
学文言
马牛而襟裾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谓文章止于润身 一号为文人 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
《文须有益于天下》
1、作者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有益于天下? 2、作者为什么认为文章要有益于天下?
益 明道、纪政、察民、道善 (正能量) 损 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负能量)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经世致用
著书之难
1、著书应著什么样的书?为 什么?
2、后人怎样著书?什么原 因?
著书之难
自 难 成 所未及
一 不可无 家
贵创 新
古人 力而能传 后人 速而不传
文人之多
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 ?
2、你认学”这两种文人?
文人之多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难忘的一天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 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 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 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 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9 《日知录》三则5
2、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谈谈你对现 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的认识。(讨论)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
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 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 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 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 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欧阳修语: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对政
小结
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 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 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 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 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评价“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
1、“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特别是湖湘 文化中有何发展?
祸害啊。
感悟课文
① 简述“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 • 明确: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
情、彰美德善行。
② 文章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 道人之善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 言;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一 文小,结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 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 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 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
名的缘故啊。
《著书之难》内容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日知录》三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无稽.(j ī) 谀.
佞(y ú) 舛.漏(chu ǎn) 菑畲..
(z ī sh ē) 潢潦.. (hu áng l ǎo) 襟裾..
(j īn j ū) 摭.
拾(zh í)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通⎩⎪⎪⎪⎨⎪⎪⎪⎧ 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动词,通晓)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动词,通行,通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形容词,普遍)
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量词,遍)
(2)易⎩⎪⎪⎨⎪⎪⎧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形容词,容易)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交换)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动词,改变)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五蠹》) (动词,轻视)
(3)识⎩⎪⎨⎪⎧ 士当以器识.为先(名词,见识)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并序》)(动词,认识)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动词,识别)默而识.之(《论语·述而》)(动词,“志”,记住)
(4)故⎩⎪⎨⎪⎧ 故.华而不实(连词,所以)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名词,原因)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名词,老交情)此物故
.非西产(《促织》)(副词,本来)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副词,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