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八章 第一节德育工作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联系起来, 同党的基本路线联系起来。 3、善于把共产主义方向性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学习、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 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 之间的差距。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 :
(一)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 (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家庭美德教育 (四)集体主义教育 (五)爱国主义教育 (六)民主与法制教育 (七)信仰道德教育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第一节
二、德育过程
德育及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就是教育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 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 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要实现两种转化:
一种是由一定的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转化; 另一种是由个体意识向行为习惯、个体思想品德的转 化。
第一节
从范畴上看,
德育及德育过程
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
• 道德教育指道德品质的培养; • 思想教育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 政治教育指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 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指品格、意志、性格等方面的教育;
价值观:
爱心与金钱的关系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工作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工作
3.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树立爱护公物光荣,损害公物可耻的 好风尚。
4.教育学生爱惜劳动成果,进行合理消费,如金钱的价值、来源、 使用方式、管理方法、储蓄等。合理消费教育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面临 的一个新问题,社会、学校、教师、家庭都应予以关注。
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自觉纪律与民主、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提高学生对纪律的认识,增强守纪律的自觉性。教育学生遵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认为,当下
中国教育在传承传统道德、提高孩子人文素养方面
做得还不够。虽然《教育规划纲要》把德育教育放
在突出位置,但实际操作中却对道德教育的评价过
多过细,甚至量化到一些细节,肯定会走向反面。

石中英说,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当下教育
中显得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感觉到现在的
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抓好德育 工作。
提高师德修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抓好 德育工作。
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文化环境,抓好 德育工作。
促进家庭教育,抓好德育工作。
第四节 德育内容
一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指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 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2019/5/13
第二节 道德、品德和德育
2019/5/13
1. 道德的实质
2. 品德的心理结构 3. 德育的本质

第八章德育方法与模式

第八章德育方法与模式
(三)理想激励法 三 理想激励法 理想激励法是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 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进行道德教育的 方法。 道德理想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价值理想和 人格理想两个方面,理想激励的方法也就可 以分为价值理想激励和人格理想激励两个方 面。现代社会往往是不太有理想激情的一个 社会,而没有真正的道德理想,就没有真正 的道德生活。因此理想激励法是道德教育的 根本方法之一。
(二)情感陶冶法 二 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 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 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 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 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 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 展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 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
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德 育原理》为依据介绍几种德育方法。 (一)思维训练法 一 思维训练法 思维训练法指的是以道德知识的学教学中常 见的讲授法、谈话法以及讨论法(含两难推理、 价值澄清法)等。
1.讲授法 . 讲授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 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 念的教育方法。道德教育中的讲授法主要应 用于道德科目的教学形式中。讲授法是一种 较为古老的教育方法。其起源可能是原始社 会老年人给儿童和青少年讲述英雄事迹和神 话故事、生活经验等。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曾以讲演法为中心建立其教育学体系。中国 古代的太学和书院也都出现过数百名学子聆 听一位学者的“讲学”的盛况。
第一,教师和学生因素。教师方面,首 先必须考虑的是教师作为具体德育活动主体 的特点,即优势和不足。从事德育活动的教 师宜选择那些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德育方法, 尽力避免选择那些自身条件不足因而可能为 某种方法所粟的德育方法。在学生方面,最 主要的考虑是特定学生及其群体的道德发展 水平、实际的道德经验、身心发展实际、文 化背景、兴趣和个性、特长等等,以做到因 材施教。

第8章 学校德育

第8章 学校德育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五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② ③ ④ ⑤
教学
班主任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各个途径的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 力,以获得德育的最佳效果。
意指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道德目的所作 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行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 和意志的支配与调节下所表现的行动。是衡量一个 人的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孔子认为“行”比 “言”更重要。
由于在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发 展往往是不平衡的,表现出“理通情不通”或“情 通理不通”或“言行不一”等现象。所以,在德育 过程中不一定按照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顺序, 而是根据品德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入手。
第八章
第一节 德育概述
学校德育
第二节 德育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 第四节 德育原则
第五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六节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 品质的教育。 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 的教育 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 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 态的“大德育”。
第六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①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
导者 ②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教育者 ③ 班主任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④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桥梁

第八章 德育工作

第八章  德育工作

(八)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 的短处。 (2)教育青少年善于调节情绪,培养和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 及时地宣泄和克服不良情绪。 (3)教育青少年磨砺坚强意志,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迎 难而上,持之以恒,勇敢地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 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并且勇于开拓进取。 (4)教育青少年塑造良好性格,增强自尊自信, 自强不息, 努力奋进,不断攀登新高峰。 (5)教育青少年寻求真挚友情,要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 损友,要学习和掌握社交的艺术。
德育和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从目的来看,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要 求的品德;而智育过程则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活动方式来看,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以集体活动为 主;智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以个体为主的,而且是以记 忆、想象、思维等这样一些个体的内部活动为主。 从途径来看,德育过程的途径较广泛,既可以是在教学过 程中进行,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活动中进行,还 可以智育过程之中;而智育过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 其他教学环节进行。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五、 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 规定

第八章 德育(1)

第八章  德育(1)

一 名 加 塞 的 男 同 学 在 众 目 睽 睽 下 觉 得 不 好 意 思
车厢比较挤,一个抱小孩的 妇人,站在一个男青年的座 位边上,孩子大概还不满周 岁
பைடு நூலகம்男青年把头扭过去了
我要求其让座,周围也有人指出车 座边上印着照顾专座,他显得很愤 怒,说“我不识字”
坐在他前面的好象是他的 女友,听了后决定起来让 座,结果被那男青年摁回 座位,她有点尴尬。
不断向受教育者 提出新的要求 引起受教育者品 德发展需求的变化
受教育者
和需 要, 还要 充分 发挥 内部 状态 的积 极性
次 要 方 面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 基础。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以“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 为道德核心的道德教育



(1)“有病不看型” (2)“不回家过节型” (3)“不顾家庭型” (4)“发扬风格型”

事件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1990年某日报道了一个先 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兰州军区某部连指导员张某在随部参加军区 的一次军事演习后,刚回到驻地就接到“父病危速归”的加急电 报。此时他想,部队刚结束军事演习,接下来就是总结评比工作, 作为指导员,这时怎能为了自己家中私事而影响连队工作呢?于 是,他把电报悄悄藏了起来。过了几天,他又收到一封同样内容 的电报,但他仍然没有声张。直到总结工作结束,他才告假返家, 但此时他的父亲已经下葬了。他在父亲坟前痛哭了一场,感到很 对不起父亲。对此,他的兄弟姊妹非常生气,很不理解他,说父 亲去世前很想见他一面,最后是呼着他的小名闭眼的。

第八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

第八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

第八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1、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育泛指所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

2、德育的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教育:是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和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

政治教育: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思想教育:是指对事物的态度和思想观点的教育,以个体的价值认知为核心,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开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法制教育:是关于法律、纪律、民主、法制的意识与观念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特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

3、德育教育五方面的关系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即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

一方面,内容和任务另一方面,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是关健,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4、德育的特点、意义和内容: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意义:(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3)、径。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1)中学德育的目标:1995定了我国中学的德育目标。

既是德育的客体,(3)德育的内容是受教育者学习、和内在化的客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边活动的中介。

第八章 德育方法

第八章 德育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或辩论 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 寻求结论的方法。 运用讨论法需要注意: (1)讨论的主体要切合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 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2)除了指导学生作好思维和材料上的准备 外,还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 言,教师要循循善诱,“导而弗牵”。 (3)讨论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思维训练和问题 澄清,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不是结论 上。
替代的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也是相互区别和联系的。 德育手段主要是指道德教育活动的工具、载 体及其运用。德育方法之所以能够丰富多彩,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育手段的形式多样,机 动运用的余地较大。德育方法不仅是德育方 式的组合,也是教育手段的有联系的组合。 同一教育手段可以从属于不同的教育方法、 德育方法,为不同的德育方法所用。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反复法实际上就是 理念性的德育方法,它仅仅提供一种方 法上应当追求的原则,并不意味着一套 十分具体的做法。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有
(一)启发法
(二)塑造法
(三)雕琢法
(四)树人法
(五)系统或综合法
二、具体的德育方法
(一)思维训练法
(二)情感陶冶法
(三)理想激励法
(四)行为训练法
3、德育过程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与特点
德育方法从抽象程度上,可以划分为作 为方法论意义上 的德育方法和 具体做法 上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共性特点 1、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比较特殊。 2、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 3、复杂程度高
第二节 德育方法述要
一、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 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谈话的基本类型有两 种:一是提问,二是对话。 提问法的基本要求是: (1)所提问题应当准确、难易适当、有针对性 和启发性。 (2)所提问题针对的对象应当具有普遍性和针 对性。 (3)谈话要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掌握好时间。 (4)提问结束时应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总结。

8.第八章 德育

8.第八章  德育

第四节 德育方法
(五)修养指导法 1.含义 修养指导法又称指导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指 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 产生积极的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向自己提任务, 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2.要求 ①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 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②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③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第二节 德育原则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含义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
中既要用事实和道理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和说理教
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调动其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监督其严格执行,以 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③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节 德育原则
(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思想品
德教育中,教师要组织和培养好学生集体,并通过
集体力量来教育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来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
二、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
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构成。
(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
从范畴上看,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

第八章 德育工作

第八章  德育工作

(二)德育目标的分层
二、德育途径及方法
(一)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实施德育的渠道。 现代学校德育途径日益多样化 形成教学与活 动相配合、校内与校外相配合的德育途径网。具 体而言,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途径主要有:思想 政治课教学、其他各科教学、课外及校外活动、 团队学生会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 校园环境建设等。
第九章(自学)
德育工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领会德育 的内涵,理解德育目标,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及途径, 结合实际深化德育改革,树立德育工作的全面教育、全面 培养观念。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本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 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 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社 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的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 的活动。
二、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1、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 2、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 变 3、实现由一个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 德育模式转变 4、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思考题:
1、什么是德育?请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说明为 何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2、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学校德育常用的方 法有哪几类?怎样运用这些方法? 3、学校德育有哪些途径?
(二)对德育概念的理解
1.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2.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 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
第二节 德育目标、德育途径及方法
一、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涵义
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预先设定的所要达到的 目的和标准,是对所要培养的学生在品德(政治思 想道德法纪)方面的具体质量规格与要求。简而言 之,德育目标是对德育对象的品德方面的总的规 格或要求。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 德育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德育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一、德育途径
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一、德育途径
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
一、德育途径
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途径
心理咨询
二、德育方法
说服
二、德育方法
榜样
二、德育方法
锻炼
二、德育方法
修养
二、德育方法
陶冶
二、德育方法
德育构成
品德教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二、德育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二)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三)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德育任务
(一)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 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三、德育任务
(二)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 的道德情操
三、德育任务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 道德活动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的积极转化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
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长善救失原则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奖惩
第八章 德育
本章重点: 1.德育作用 2.德育内容 3.德育途径 4.德育方法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经济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 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 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 生品德的活动。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    德育


德育过程是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要创 好外条件,又要了解内部情况) 德育过程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从认识—情感—意志—产生行为有长期性;品德形成中有 反复,特别是形成初期
三、组织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通过测量团体的团结指数了解团体成员在价值定 向方面的一致程度。
团结指数:团体成员对整个团体有重要意义的客体评价 和观点一致的次数。 在团体中,把价值定向的一致性作为团体的团结指标, 并非要求各人的爱好、审美价值的一致,而是指在道德 方面,公共事务方面,在对待共同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方 面的评价接近。

要求:
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际锻炼的意义,有自觉锻炼的要求。 在实际锻炼过程中,给以适当的表扬、批评,鼓励他们 克服困难,坚持实际锻炼。 及时总结体会,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锻炼,巩固已获得 的道德观点、信念、行为习惯。
(三)陶冶教育 教育者 美化的校容 校风和班风 文艺的熏陶 (四)指导自我教育 激起学生自我教育愿望 培养学生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启发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 推动学生执行自我教育计划 教育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品德评价

奖励
赞许 表扬 奖赏(颁发奖状,授予奖品)

惩罚
批评、谴责 处分: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操行评定
奖励所遵循的要求




奖励应是优良行为的结果,是集体和教师对优良 行为的高度评价,而不应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 奖励必须公正,符合实际。 奖励应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被奖的行为应得到 全体学生的公认。 奖励不能滥用,不能绝对地极端乱夸,相反,应 给受奖者指出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不使因受奖 励而停滞不前,甚至自满。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 德育
第三,抓好个别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结合起来。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 消极因素的原则

1、概念:指在德育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同时 克服消极因 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2 第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 极因素。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 因素。
2.行为派
观点
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 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 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 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3.情感派
观点和理解
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 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情感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于 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舍弃情感, 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 感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

几点重要启示
想一想
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方面,其中什么是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至是全部教 育的根本
我国中小学德育践行的是广义的德育

我国课程改革后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 政治思想品德课程为:小学低年级品 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 初中思想品德(原来叫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大学政治理论。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 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概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事实和 道 理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正面教育方法,提高学生 思想认识。 第二,将正面教育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第三,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 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 的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体 作用。

第八章德育.

第八章德育.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 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 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 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 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 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第二节
德育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一)品德心理结构 1、构成要素 知:是指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理解。 情: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
一、疏导性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 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适 宜他们积极向上的原则。
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 结合原则
尊重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由。意味着以体 谅、谦恭、礼貌的方式对待学生,表示珍重或 钦佩。信任指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能力,相信他 们能不断进步。严格要求指按照有关规范对学 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在尊重信任的基础 上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时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 格。
1.使集体成为教育的良好环境; 2.使集体活动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 手段; 3.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 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个方 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 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 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 要求去发展。
要求:
要求
1.要扶志养气。就是强调道德修养中理智 与情感的统一。
2.是锻炼意志。 3.改过从善
(六)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的思想品德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以督 促其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方法。
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 评定、成长记录袋。

第八章德育

第八章德育

第八章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学目标:1.明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任务2.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及德育工作的原则3.了解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德育工作的原则及贯彻要求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概念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包括:1.思想教育。

2.政治教育。

3.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在上述四者中,道德品德是基础,尤其是中小学德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偏向。

在要求和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时,要把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存在四者不能等同的现象。

这说明,思想认识、政治立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这四者落实到具体人时,既要密切联系渗透的一面,又不能彼此代替和等同。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一起抓。

* 品德:也称思想品德,是指个人身上那些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某种道德行为标准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法律规范和稳定特征和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品德认为就是道德、道德就是品德,这是错误的。

* 道德: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等等的行为规范。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具体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依赖于社会,并不以个别人的存亡或思想品德的有无为转移,品德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同时又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活动。

道德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德育的意义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翻开教育史,都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德育。

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里,德育居于首要地位。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教是居于首位的。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君这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始终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德育过程的本质
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即教育者(代 表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 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德育过程的本质为其主要矛盾所决定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育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 手段,将一定社会现有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转 化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促 进社会道德个体化的道德的社会传递过程。而从受 教育者角度来看,是受教育者把这些要求内化为自 己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道德的社会继承过程。 德育过程的本质: 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 段,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主要是指德育过程诸要素或 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 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内容和 方法。
教育者及其活动: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思想道 德的体现者,是实施德育活动的主体,在德 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即教育对象,包括学生 个体和团体。 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教育主体用以影响受 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 发展的过程
1.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学生的思想矛盾是他对外界影响和教育要求的反映同他已经 形成的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多种多样: 其一,个人倾向(动机、兴趣、意向等)与教育要求的矛盾; 其二,认识上的知与不知、全面与片面的矛盾; 其三,思想意识上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其四,知、情、意、行各心理因素发展水平平衡与不平衡的 矛盾等等。错综交织,成为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动 力。 2.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的过程,受教育者具 有主观能动性。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 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就成为人 们确定其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因而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 非善恶判断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 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是一种巨大的动 力。包括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是在实践中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出 的自觉的顽强的努力,它包括毅力和自控力, 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细分为道 德动机和道德意志,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 反过来又影响着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 的支配下,对他人和道德评价、道德反馈和道德习惯。道德行为是 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一个人先有对
某人的见义勇为,后又有对其入室偷窃,我们是判 断他有德呢?还是说他道德败坏?诚如黑格尔所言, 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道德的事,还不能 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 的稳定特征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
(二)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 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德育为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提 供精神动力和方向,是各育的灵魂, 是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概述 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 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养 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对年龄小、知识少、道德认知水平低的学生, 可以从强化道德行为习惯入手;对于学习困 难学生和缺少温暖的学生,可以从关心、感 化情感开始,增强其内心体验;对自制力弱 者,可从意志训练入手,逐步培养其坚持性 和自制性;当学生初具知识和道德思维、评 价能力时,则要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使其 找准人生方向。切忌脱离实际和“一刀切”。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 过程 (三)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 受外部环境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 步提高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 意、行的过程
2.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互 促进,互相转化的:
(1)在知、情、意、行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由知转化为行需要情和意的调节。提高 道德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有了良 好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又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水 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样,道德行为实践又反过来加 深和提高道德水平,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 (2)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统 一实现的过程。要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 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应根据具体 情况选择开端。但通常以知为开端,顺序发展,以形成行为 习惯为终端。
第八章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德育工作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即“大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 理品质教育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 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心 理上(思想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 理素质的教育活动。 狭义: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 求和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 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观 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 惯的教育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