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萌芽:《学记》人类历史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战国末期,儒家思梦学派。“教学相长,长善而救其失。”
独立: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五段教学法”。
深化:英国斯宾塞《教育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美国布鲁纳《教学过程》“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课程论”“发现学习”等概念。
起源:“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生物起源论”法.利拓尔诺;“心里起源论”美.孟禄《教育史》。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形式:官学、私学、书院。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发动者、组织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质的规定性: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
教育的基本属性:社会性、历史性、继承性、生产性、永恒性。
人的发展:身体、心理(认识;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
遗传决定论:生物因素决定论。英高尔顿《遗传的天才》;美斯坦莱.霍尔。
环境决定论:美华生《行为主义》。二因素辐合决定论:美吴伟士。三因素论:前苏联凯洛夫。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遗传素质的作用:1、是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其成熟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4、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作用。
社会环境的作用: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2.制约其方向和水平,影响其进程和速度。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1.是发展的动力。2.来源于人的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内部矛盾运动。3.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1、原因:a、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b、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c、可以使遗传素质向有利于人成长的方面发展;d、能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2、基本条件:a、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b、必须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模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4.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5.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6.教育也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1.政经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政经制度决定教育目的;3.政经制度决定部分教育内容;4.教育为维护政经制度培养有一定社会意识的人;5.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6.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2.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促进文化的发展:1.教育所培养的人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2.学校的课程设置发挥着文化传播的功能;3.教育的发展程度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
教育的作用:1.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2.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促进社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特点:1.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比较全面、完善;2.比较科学、合理。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统一功能、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的客观制约性:1.受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2.受一定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政治制度所制约;3.受社会文化的制约;4.受人的发展特性和规律所制约。
个人本位:卢梭等。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岐点》。1.以发展受教育者的善良本性为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
2.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重视个人的志趣、个人的选择、个性发展与个人价值。
社会本位:孔德、涂尔干等。1.以社会的利益和需要为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2.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3.重视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无视个人,千人一面。)
科学主义:斯宾塞、博比特、布鲁纳等。1.大力提倡科学教育;2.注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教学;3.注重受教育者理性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人文主义:人道主义。
85年《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三个面向;四有;第一次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
86年《义务教育法》:第一部教育法规;四有;明确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
93年《纲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5年《教育法》:最新、最完善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国民素质构建趋势:1.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2.正确的权利、义务观,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
3.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为核心和个人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伦理精神;
4.强烈的社会效能感与个人效能感;
5.具有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6.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7.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8.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适应力;
9.主题性人格;10.开放观念,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欢迎变革;11.民主思想和法制观念;12.市场观念和经济观念;13.时间、效率与计划观念;14.善于支配闲暇;15.生态意识;16.世界意识。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第一个633学制。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改革。
1958年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三个原则”、“六个并举”的政策;2.发展了全日制、半工读和业余学校三类学校;3.逐级下放学校管理。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第一次提出九年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改革高等学校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义务教育: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进行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反映出来。1.是人类文化得以保存和继承的一种基本形式;
2.是管理教育目的、保证培养规模的蓝图;
3.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依据和准绳。
影响教育内容的因素: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水平、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社会未来发展趋势、课程理论等。
学科课程论:分科课程论,孔子、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1.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3.课堂讲授是基本环节。
活动课程论:经验课程论,杜威、克伯屈。1.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3.认为教育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