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改革内容专家解读
名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今天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十分关键的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极其繁重,因此必须抓住“核心问题”,即直接影响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层面。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充分地释放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规范地增强和发挥政府调控市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更加充分地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切实把制度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以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提升中国文化境界、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管治与共治”的关系,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组织和大众参与在加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制和社会发展机制。
生态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体制。
(中共济南市委决策咨询专家智库主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如何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建设生态济南?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相关制度是关键。
南部生态经济区是济南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应强化省会南部生态经济区的组织管理体制,建议专门成立正区级架构的“省会南部生态经济区”(可简称“市南区”或“南山区”),赋予其完善生态保护,加快绿色发展的职能,以尽快解决南部生态维护欠账和南部山区发展“短腿”的问题。
此外,还应加快制定生态移民的激励和扶持政策,从而探索制定适合南部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社会资金投资南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激励机制。
(山东行政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教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顺,首先,将进一步推动政府退出对要素等市场的干预,从而使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决策更为科学、效率更高。
最新-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专家重点解读 精品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专家重点解读篇一: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内容解读篇二: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9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的改革;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坚持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3、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6、三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7、六个紧紧围绕推动六大领域的改革:(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8、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中全会解读-学者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第一时间解读全会公报。
谈一下对此次公报的整体感受?有哪些亮点?周为民:总体感觉,这是一次不负全党重望的全会,从全会公报所表达的内容来看,这是一份能对全面深化改革能起到实际作用的指导文件。
首先,公报深刻、认真地总结了30多年的改革经验。
其次,在关于改革开放的问题上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
这说明我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对改革本身的规律把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上。
第三,此次全会关于改革的部署,真正抓住了深化改革的关键和要领,刚才汪教授提到关于改革总目标的阐述。
公报提出了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改革,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此次全会公报反映出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过去我们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此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我认为此次全会在全面改革的各个方面,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首先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
同时对于其它各领域的改革,我认为也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领,这里边还包含着很多新思想、新命题、新概念。
实际上,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条件,它的目标实际上也就是要建立完备、完善的现代国家制度。
三中全会公报中所包含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内容,都是围绕建立完备的现代国家制度这一中心。
没有全面深化改革,不足以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
国际问题专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提高了国家安全协调层级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之所以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是随着世界变化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对中国的关注也提高,各种形式的情报活动更加多样,渠道更加多元。
同时,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大频度的人员往来,军事技术的发展,各种利益的交汇,国家安全问题呈现与之前不一样的局面,国家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形式更加严峻。
需要国家多个部门共同协作,有效保护国家安全。
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尊敬的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赋予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
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进步效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心、地方两个积极性,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政策,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以上改革部署触及到财税体制改革本身,更关联一系列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困难与调和配套题目。
一方面通过科学的财税体制,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同一、增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另外一方面财税体制改革是服务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让市场对资源配置优化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建设。
那末,如何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战略目标,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发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战略定位呢?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与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
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进、支出和收支平衡,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范围与政策,《决定》指出,审核预算的重点要由平衡状态、赤字范围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这一原则命题揭露的重大政策转向是,税收不再是各级政府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预期目标。
这有益于税务机关依照法律征税,避免为了完成任务多收或少收的体制弊端。
不但如此,这一原则规定打破了各级财政固有的“重收进、轻支出”的偏向,有助于推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助于纳税人判定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数目和质量。
另外,《决定》指出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和规范公道的中心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以期为增强预算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提供重要机制保障。
二是完善税收制度。
对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姓名:学号:班级: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中国的发展绘制蓝图,全面深化改革,其中的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对财税体制的改革。
而经济建设是根本,是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因此财税体制的改革备受关注。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改革、中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一致以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的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财政改革正当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回顾
债 务 管理 、 完善转 移 支付 制度 、 硬 化
预算 支 出约束 五 个方 面取得 了重 大
调整 升级 的指 导意 见 》 , 提 出尽 快将
“ 营 改 增 ”试 点 扩 大 到 服 务 业 全 领
3月 2 6日 财政 部 出 台《 关 于 进
一
经十 二届 全 国人 大常 委会 第 十次会 议表 决 通 过 , 修 改 后 的新 《 预算 法 》
在 诸 多 方 面 取 得 重 大 突 破 ,并 于
步推 进地 方预 算执 行 动态 监控 工
作 的指 导意 见》 , 针对 各 地预 算执 行 进 展 不均衡 、 工作 机制 不 健全 、 信息 技 术 手段应 用 不充 分等 问题 给 予指
公 平税 负 , 财政 部 、 国家 税务 总局 决 定简并 和 统一增 值税 征 收率 , 将 6 %
提 出 了下 一步 深化 预算 制度 改 革 的
指 导 思想 、 基 本原 则 和 主要措 施 , 为 进一 步深 化预 算 管理 制度 改革 指 明
了方 向 。
要 性不 言 而喻 。 一年 半 来 , 预 算 管理
—
—
2 01 4 盆
5月 2 1日 财政 部下 发 《 关 于 进
一
金工 作 的通知 》 , 提 出 了进一 步 盘活
财政存 量 资金 的 主要措 施 。
2 01 5 笠
步 加 强财 政支 出预 算 执行 管理 的
通 知》 , 要 求 各级 财政 部 门加强 支 出
深 化 税 制 改革
浅析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摘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五部分重点论述了“深化财税改革”,同时《决定》突破了将财政视作单纯经济问题的旧思维,创造性地将其提升到“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体现了我国当前对于财税改革的重视以及治国理念上的重大转型。
本文针对当前财税体制中存在的不利于科学发展、国家长治久安、明晰政府与市场界限、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的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方面给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就是我国当前税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税制改革还存在着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绷紧改革的这根弦,尽早完善我国的财税体制。
一、我国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1、预算的透明度不够,机动财力规模过大,预算支出制度约束依然软化近些年预算支出中的其他支出项目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0%~12%,规模达到2 000多亿元,并呈现逐年扩大之势。
其他支出在建国初期和改革之初只占预算总支出的1%~3%左右。
其他支出的资金究竟如何使用了、其使用方向和效益如何,透明度差,随意性很强。
其实质是预算的机动财力过大,反映了国家预算支出制度约束力和民主监督的弱化。
政府的这种机动财力的扩张之势违背了预算的统一性、透明性和民主原则,不利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财政资金效益的提高以及强化预算对政府行为的约束。
2、宏观税负不合理我们这里提到的“宏观”是指一个国家,而宏观税负就可以通过国家一定时期政府获得收入总量占同期的GDP的比重来衡量。
政府获得收入总量的表示方法有多种,譬如说税收收入、财政收入、政府总收入等。
聆听现代财政的声音——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体制改革
随便 收税 , 实行 税 收法定 的原 则 。
“ 法 治 是 现 代 财 政 制 度 的 核 心 要 义, 要 强化 依法 行政 、 依法 理 财 、 依法 治 税 的理 念 , 将法 治 思维 拓展 到 财税 改革 的整个 过 程和各 个方 面。 ’ 浙 江省 财政 厅 厅 长 兼地 税 局 局 长 钱 巨 炎结 合 浙 江 实际谈 谋 划财税 改 革 时指 出。 广 西财 政厅 厅长 黄 伟京 认为 , 财政 要实现从“ 经济 管 理 ” 向“ 国 家治 理 ” 的 转变 , 关 键 是构 建 法 治 财 政 , 强 化 制度
央 通 过 转 移 支付 承 担 一 部 分 地 方事 权 支 出责任 。 保 持 现 有 中 央和 地 方财 力 格 局 总 体稳定, 结合税 制 改革 , 考虑 税 种属 性 , 进 一步理 顺 中央和地 方收入 划 分 。
— —
刘 尚希分 析 , 《 决定 》 提出“ 发 挥 中
结 合税 制 改革 , 考虑税种属性 , 进 一 步
的财 政关 系 。 对 于 中央与 地方 财政 问 的 关系 , 其 处 理 应 遵 循 统 一 规则 , 在 当前 依然 要 坚持 和完 善分 税 制 , 中央 的税基 全 国统 一 ; 而 对于 地方 财政 体制 则 可 以
有 地 方 特 色 ,可 因地 。 前者 的一 个重 要 内
容是 中 央与 地方 财政 关 系 , 后 者 的一个 核 心问题 是 地方 内部 省 、 市、 县、 乡 之 间
明晰 , 成 为 财税 理论 与 实务 界 探讨 的重 要课 题 。 《 决定 》 在 明确界 定 中央 和地 方 事权 支 出责 任 的 同时 , 进一步指出“ 保 持 现 有 中 央和地 方 财力 格 局 总体稳 定 ,
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改革ppt
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 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在1985年和1988年进行了几次比较大的调整
• • 这种高度集权型的财政管理体制对于集中全国财力平衡财政收支,稳
定物价,度过建国初期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这种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型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无任何财权财力可 言,完全成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和报账单位,对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极为 不利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转而实行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实行到1980 年。
• • 在向分权过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收支划分以
行政隶属关系为标准,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典型的表现。同时,包而不 死,灶外有灶也是普遍的现象。
四、分级财政体制--------“分税制 ”
• 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分级财政的财政管 理体制,也被简称为“分税制”改革。
• 主要特点:一是各级预算主体相对独立。国家立 法机构不再审批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在内的 国家预算。二是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三是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将收入划分为中央固 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四是建立规范化的预算调节制度。
浅析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体制 改革
目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工作报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工作报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工作报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供大家阅读参考。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
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完善税收制度。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
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财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
财税体制改革所谓财税改革应分两块:一是财政,既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财力关系,又要处理好财力分配中经济建设和民生投入的比例关系;二是税收,既要处理好国家税收与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又要让各行各业都有利可图,从业人员收入持续增长。
2014年6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未通过),意味着这一引领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有望尽快出台。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未来财税体制改革将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三方面推进,推动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税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注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深入解读: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方面,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这样容易造成“顺周期”问题。
也就是说,经济下行,为完成任务可能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而经济过热时,又容易收不该收的,造成“热上加热”,不利于依法治税,也影响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
因此,审核预算重点应该从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
这是为了解决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7类、15项规定。
农业、教育、文化、社保等挂钩支出事项,2012年占到全国支出的48%。
支出挂钩机制在特定发展阶段,促进上述领域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固化僵化,肢解了各级政府预算安排,加大了政府统筹安排财力的难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税收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税收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如何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未来财政体制改革会有哪些趋势?改革税制、稳定税负又意味着什么?昨日,相关领域专家对这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解读。
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如何看财政的地位不单是经济问题,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此次将财政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历届三中全会首次有这样的提法。
这说明财政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经济、政治、法律乃至影响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施正文表示,财政是规范国家行为的基础,此次将财政的重要性上升到很高的高度,除了提到国家治理,还提到“制度保障”。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表示,公报最突出的还是强调财政的重要性。
强国之路,必须有财政作为支撑,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保障。
此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市场统一与公平,财税体制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
此次的提法表明,财政问题已经不单单是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更是涉及了政府职能、社会治理,强调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
事权财权如何划分中央地方谁花钱谁办事,边界要厘清公报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以前更多是事权和财力相匹配的提法,“支出责任”不同于“财力”,“财力”强调的是钱的来源,而“支出责任”更强调谁花的钱,强调了“谁花钱,谁办事。
”他表示,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过大,应该上移一部分。
专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专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自动刷新:40秒60秒手动人社部社保研究所所长:养老保险应取消“双轨制”人民网(2013-11-16 22:21)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人民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常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决定》详细指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详细]王来法:深化改革将使中国发展的环境将越来越公平人民网浙江频道(2013-11-16 20:15)人民网杭州11月16日电(记者戴谦、吴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昨日发布,标志着中国将启动全面深化的改革,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热议。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来法解读《决定》后认为,通过深化改革改革,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将越来越公平。
王来法认…[详细]马良:城乡一体化要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人民网浙江频道(2013-11-16 20:13)人民网杭州11月16日电(记者戴谦、吴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昨日发布。
《决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详细]胡建淼: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着力点人民网(2013-11-16 12:30)中国改革向广度深度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将启动全面深化的改革。
说它是“全面改革”,是因为改革内容覆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六大领域;说它是“深化改革”,是因为它是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详细]刘旭涛:改革要更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人民网(2013-11-16 12:17)党的18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专家重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专家重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专家重点解读国家改革站在历史新高度将整体全面推进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全会公报中能读出哪些新表述、新思路、新方法?人民网强国论坛第一时间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做客视频访谈,为广大网友解读全会公报。
张立群认为,公报内容令人鼓舞,感觉到国家的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且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
一个方面是我们推动改革的条件,在不断准备和成熟。
一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实践当中带给我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另外一个方面,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条件逐步准备和成熟。
全会公报里非常受鼓舞的是,改革的总体目标很清晰的提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很多基本特点,现在进一步清晰的浮出水面。
谈及公报的亮点,张立群说,从全会公报的精神来看,这次全会的决议首先表现了整体全面推进的特点,比如说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包括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改革作了安排和部署。
另外,注意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
包括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呼应,也包括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包括整个和谐社会建设这些方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和整个发展的可持续之间的呼应等等。
这个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表现的是比较突出的。
再一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改革的重点是比较明确的。
也就是说,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也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实现从管理国家到治理国家的新跨越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全会公报中能读出哪些新表述、新思路、新方法?人民网第一时间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做客视频访谈,为广大网友解读全会公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金融
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厘清财税金融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是党从治理国家的高度,对新时期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论述。
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改革内涵,积极谋划推进改革的具体措施,对促进财税金融工作服务彝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合理划分州县事权与支出责任。
《决定》强调,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上下级政府、不同方向的财力分配主要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调节。
基于当前省对县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不断加大,州级财政收入主要靠楚雄卷烟厂和州烟草公司税收收入,增幅空间有限,州级财政调控能力下降,仅能维持相对平稳增长的实际,要按照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州县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规范州县事权与支出责任,形成责权明晰、运转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
要抓紧完善财政收支审批决策机制。
一是要严格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深化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增强市场活力。
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保障政府履职、改善社会民生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等,对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项目,所需资金通过市场渠道筹集;需要政府投资引导的项目,建立财政资金投入退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二是要规范制定减收增支政策。
各部门出台涉及财政收支的管理规定时,要综合考虑财力与事权的匹配性,不突破财政体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不涉及越权或变相减免税费等减收增支内容。
除国家明确规定外,不应对有关预算支出占财政收入或支出的比重和增幅作要求。
要严格规范财政资金分配管理。
一是要加强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管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七——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军转干考试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七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报告摘要】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报告解读】[变化]此次全会将财税问题单独放在一段,而不是像金融、企业改革等只是提了几句,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超出了过去历届全会。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亮点]其一,在财政的重要性上,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考量,是一个新提法。
其二,公报提到了要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
这一方面要反映中国实际情况;一方面还要反映国际通行做法。
其三,提到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权力和责任要进行明确,并要有法制保障。
其四,全会讲到要做到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
当前不少事权集中在地方政府,民生改革、教育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革等任务繁重。
但同时却没有相匹配的财权,一些基层政府甚至绝大多数财力都是靠转移支付。
为此,现在就是要厘清事权和财权,做到有事做就有钱来保障。
[改革税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分析及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行政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军转干考试今年3月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撬动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取消、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在行政审批权下放的同时,政府监管、社会组织如何“配套”,才能规避“一收就死、一放就乱”困局,达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理想状态—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三中全会公报对此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而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都是市场体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支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改革内容专家解读多位学者:财税改革将是三中全会后“顶层设计”内容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影响至深的分税制,正处于这一制度建立二十年以来最为关键的十字路口。
分税制究竟是分钱还是分权?分到哪一级?财权是收还是放?事权又该如何重新划分?在更为复杂的背景下,新的改革已箭在弦上,但何去何从仍深陷争议。
2018年8月12日,前国务院总理朱****的新书《朱****上海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发行,让这位“经济沙皇”主持完成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再次掀起讨论热潮。
而其20年前操刀的最重要的改革——“分税制”,正处在这一制度建立以来最为关键的十字路口。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称为“中国改革历程中的经典之作”,它结束了之前财政体制摇摆不定的局面,其框架和规则延续至今。
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央政府从一度财力虚空、控制力薄弱的窘境中解救出来,开启新的中央“集权”时代,奠定了此后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
但二十年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现实变化,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也使再次启动财税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
而新一届政府正在力推的“营改增(指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被普遍认为将倒逼分税制改革。
因为营业税本是地方重要的税种——收入占其40%,改成大部分由中央拿走的增值税后,地方少了一大块收入,这无疑就将逼得现有的分税制财税体制不得不改变。
多位专家学者告诉南方周末,目前相关中央部委正在酝酿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将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顶层设计”内容之一。
不过,虽然新一轮财税改革已箭在弦上,但目标和路径,各界却仍在争论之中。
地方的钱总数少了不行,地方的钱中自己收的部分太少了也不行,分税制改革这两个条件都得满足,既要分钱也要分权。
这些年来,分税制引起的一大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应该坚持分税制的基本原则——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最近参加了两个涉及财税体制改革的学术研讨会,会后他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题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坚守分税制”的文章,提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改革的方向究竟是继续坚持“分税制”,还是重新回到“分钱制”?在高培勇看来,当年“分税制”所改革的,正是以统收统支、财政大包干为代表的“分钱制”,但后来改革却经历了两次倒退——2018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将“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改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2018年预算法修订时用“支出责任”替代“事权”。
“财力和事权分别处于‘钱’和‘权’两个不同层面,现实中的操作便如同分居在不同楼层的两个人,很难匹配。
后来又把‘事权’降格为‘支出责任’,由两‘权’层面的匹配退居为两‘钱’层面上的匹配。
”他写道,“现行的财税体制同本来意义上的分税制财税体制的距离不是拉近了,而是更远了。
”高培勇担心,地方财政可以独立组织管理的收入规模及比例急剧减少,地方财政支出越来越依赖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倘若此种安排长期化、体制化,各级地方财政将由于失掉相对独立的收支管理权和收支平衡权,而在事实上彻底沦落为“打酱油财政”。
高所批评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最早的提出者,是刘尚希。
刘尚希提出这个改变,来自基层调研。
他对南方周末回忆说,2018年他去陕西一个贫困县考察,这个县是西安的水源地,为保护水源而限制它发展工业。
当时县里官员经常抱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分税制基本原则。
于是他问县委书记:如果财权都交给你,把现在中央和地方在本县的所有税种都交给你收,够花吗?书记回答:还是不够。
这番对话触动了刘尚希,他开始对此进行调研。
后来他得出结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即辖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同质化。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和能力并不均衡,有的地方你给它财权照样无法与事权匹配,只强调两权匹配的结果,要么是掠夺式开发,要么缩减应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刘尚希举例说,比如青海三江源这样禁止开发的地方,即便拥有财权,由于缺乏税源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财力。
事后刘尚希将调研结果形成一份内部报告,认为对地方政府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这是完善财政体制的目标。
这份报告提交给了财政部。
2018年,十七大报告最终采纳了“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提法。
但在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看来,讲“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是必须的,但还不够,“还要强调地方政府自己征收的收入占它支出的比重”。
他对南方周末说:“地方政府的收入太少不行;收入不少,但依赖中央政府的比重过大,自己组织的收入太少也不行,分税制改革这两个原则都要满足。
”许善达认为,目前的集中度过高。
他主张地方政府自己征收的收入要占到其支出的80%,以便地方官开展工作。
他说,“转移支付的数量和时间是不确定的,省政府花钱要做预算,某个月有重要的开支要多花钱,但很难保证转移支付刚好那时候能到。
”“分税制的主要矛盾还在中央和省之间,中央和省分不好,省以下再怎么分,都不可能分好。
”分税制究竟应该执行到哪个层级,也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近期举办的博源基金会成立五周年学术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炮轰了质疑分税制的人。
“我觉得板子完全打错了地方。
”他说,“1994年以后出现的问题,如果做病理分析其实并不复杂,不是分税制带来一大堆问题,而是分税制在省以下贯彻遇阻,没有体现正面的意义。
”此前贾康就曾撰文指出,分税制改革后出现的县乡财政困难、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土地财政、跑部钱进等问题,正是因为分税制没有贯彻到位所致。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主要确定了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分税方式,但没有具体规定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这使得中国地方税体系至今没有成型,省以下没有形成真正的分税制。
比如浙江、江苏等省曾公开表示,省内不搞分税制而是分成制,而其他地方也仅是名义上的分税制,实际是五花八门、讨价还价色彩浓重的分成制。
当年省以下分税制没有得以推行,是因为现有19个税种中大的税种均由中央政府收缴,地方仅剩一些小税种,省以下政府无税可分。
另一个原因则是两个金字塔的错位——中国大部分省市经济是“倒金字塔”结构,越大的企业集聚在越大的城市,而财政支出则是“正金字塔”结构,越是基层越要相对支出。
而2018年,主要由地方收取的农业税废除之后,更是让县乡没有税源来供养当地政府。
针对这一问题,贾康等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政府“扁平化”,缩减政府层级,推广“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模式,由五级政府变为三级政府(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实体各自有合理的税基和举债权,建立三级现代预算制度。
但这种主张遇到不少质疑。
五级行政区划隶属体系由古代沿革传承而来,与人口规模、方言、文化、宗教、习俗等诸多因素相关,若为分税制而轻易打破,有“削足适履”之嫌。
况且三级政府也并非世界通行的行政方式——据刘尚希介绍,全世界两百多个大小国家地区中,真正实行三级政府的只占20%。
更重要的是,这依然解决不了税源分布与支出责任倒挂的问题。
“我认为省以下实行完全的分税制是不可能的,越往下按照税种划分收入的比重会越少。
到县乡一级,基本无税可分,本身那一层就没收入,怎么分?”许善达对南方周末说,“分税制的主要矛盾还在中央和省之间,中央和省分不好,省以下再怎么分,都不可能分好。
”刘尚希也公开反对将分税制“一竿子插到底”地在省级以下贯彻的主张,“省以下政府间如何去划分财力,是分税制还是其他办法,这是一个途径选择的问题,要根据各省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
他对南方周末说,即使在美国,分税制也只是在联邦和州政府之间施行。
财政集中度到底应该放还是收,至今尚不明确。
事实上,当年的改革虽然名曰“分税制”,其动因和目的却正是为了提高财政集中度。
据曾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的翁礼华在《共赢的博弈》一书中记载,前财政部长项怀诚回忆说,1993年5月,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胡鞍钢撰写了一份报告,当年6月,胡鞍钢向财政部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做了介绍。
该报告假设地方政府是恶的,中央政府是善的,并认为南斯拉夫联邦解体的“致命因素”,是中央汲取财政能力不断下降,地方财力过大。
在1996年一篇题为“分权是有底线的”文章中,胡鞍钢也指出,当时世界上只有前南斯拉夫与中国两个国家超越了分权的底线。
经济界盛传当时分税制的实行与这份报告有关,但实情如何外界不得而知。
巧合的是,早在1986年,当时尚是青年学者的楼继伟也曾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上发表过题为“吸取南斯拉夫经验,避免强化地方分权”的文章,“我认为最不该做的事情是削弱中央的宏观管理,强化地方分权。
这种危险在我国目前的改革中不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分税制之前,1992年时中央财政收入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2%。
一位原国家体改委人士告诉南方周末,中央财力困难到三次向地方政府借钱,“最后一次还是小平同志亲自出马,向上海借了10亿元”。
1994年分税制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央财政,使中央财政收入迅速提升到50%以上,直至近两年才降至48%。
而中央的财政支出仅占总财政支出的不到20%,地方则超过了80%。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约40%,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
这使中央可以对地方政府保持强有力的控制。
不过,财政集中度到底应该放还是收,至今尚不明确。
在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新书《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中,他提出我国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总体不高:国际上这一比重通常在60%以上,而2018年扣除税收返还,我国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为44.6%,“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国家水平,也与我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在2018年时,时任中投公司董事长的楼继伟在为《财经》杂志撰写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下一步”一文中,也指出“按现有税种,中央确实没有多少余地与地方在收入分享上做太多的文章”。
同时,他也不同意在事权不调整的情况下增加地方征税权,“这个方向是危险的,是个分裂的体制”。
楼继伟的担心并不多余,学者们也同样担心,在地方政府的权力还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的情况下,轻易下放过多的征税权难以被社会容忍,从而危及稳定。
美国大法官马歇尔因此将征税的权力称为“事关毁灭的权力”。
2018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上,楼继伟发表公开演讲谈他对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中市场和政府分别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的理解,他先举出对三种路径的理解:一、国家提取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通过大规模的再分配关注结果的公平;二、关注发展机会的创造,国家适当地提取财政收入;三、国家大力扩大开支,但提取的财政收入比较少。
楼继伟认为,第一种路径政府压缩了市场的作用,不可持续,第三种路径通往拉美和南欧国家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而第二种路径是正确道路。
“遗憾的是第一种和第三种路径总是很有市场。
”楼继伟警告说,“第一和第三是不归之路,我们并不是没有滑向这些歧途的可能性。
”任务最终都压到基层政府,形成“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