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集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所体现的传播理论探讨

姓名:李科学号:120216029

“伊丽莎白,现在我怎么才能保护你呢?”①这句话是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和出版商戈德·巴修里斯(Gerd Bucerius)1965年对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beth Noelle-Neumann)所说。后者由1980年出版了《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的阐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此理论最早探讨的是1965年联邦德国选举时在最后阶段所出现的“民意雪崩”现象。书中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把舆论视为一种对人产生约束的机制,通过“问题出现—社会讨论—民意达成”来达成一种大多数人认可的公共意见。“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舆论以及公共意见形成过程、规律进行了探讨与阐述。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它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是怎么对人产生约束力的?这些我们都可以结合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来分析。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其一生不断的在与外界产生交流、互动。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即我们可以认为的社会公共领域,另一方面是人感性动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这是个人心理领域。这两个领域构成了整个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它们之间是不断重叠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在这两个领域当中我们要看到舆论的控制作用。诺依曼的沉默理论模型中有四个可验证的假设,当中的一点是人的本质特性即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迫使人们站到胜利的一方。从某方面来讲这是个人处于社会中做出的对意见气候的判断,个人领域参与社会领域的变化,社会领域又反过来在影响个人领域,沉默数量在不断的加大。以上这些在现代化的公司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杜拉拉所在的DB公司是一家外企,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员工不能在公司内部进行恋爱。作为个人的你为了社会的某种规则例如养家糊口你得放弃你的一些主张,在公司这个全体中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正如诺依曼所说“有形的大众全体:个体生活在共同的基础上,并从被周围的观察中解脱”。②在这里诺依曼想要重点阐述的是来自“邻居的控制”,我们把它借鉴到公司这一群体中来而不是周围邻居。杜拉拉作为一个个体生活在公司这个共同的基础上,她是从周围的观察—社会规则中来进行解脱的,杜拉拉与男主人公王伟恋爱了但是他们却在公司形如路人,这体现了以上几点。

不管是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还是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他们都深度分析了从众形象的形成。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分析了趋同心理产生的原因,认为趋同心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是群体产生的压力即占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对选择产生的压力,内部原因是个人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所产生的信息压力即我们更容易选择我们认为对的一方,这点与诺依曼的人对意见气候有着明显的判断力有着相似的地方。而在一个公司里面分析从众现象的形成是再也恰当不过的。公司作为一个小型的群体和少数人控制大多数人的地方,舆论在这里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会告诉你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公司会通过一些手段例如奖金、年假等来笼络一些人以此形成大多数,就这样公司内部就形成了一个意见气候,它试图告诉你老板是权威、你是在为我赚钱等。这些现象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了信息压力和群体压力,当然个人领域不一定会完全屈服公共领域的压力,当你足够到可以利用信息压力并对他人产生信息压力的时候你就占据了主动权,就像电影中的玫瑰逼迫老

①【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页

②【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06页

板给他升职一样。我得到的信息是除了我你暂时还找不到人来替代我,而我在这个公司做了这么久我是有能力升职的,况且我知道你是为了不出差错才不给我升职的,那么我是占据制高点,所以玫瑰在关键时刻请了病假。这就是向公司主管施加了信息压力。这也是在像这个公司传递着某种信息,例如玫瑰为了升职故意关键时刻请了病假,潜台词是公司不能缺少她,她是个有能力的人。于是乎这种情况也产生了一种趋同心理,达到了一种统一的认识。

电影不是人生,但是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所体现的有关传播的理论却在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交集一直存在于人的生活中。不管是趋同心理还是沉默的螺旋,又或者第三人效应,都是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离不开人与社会这一环境。所以说舆论的形成有着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双重特性,它们之间是相互交集相互作用相互构建的。

参考文献:

①【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 我们的社会皮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③熊壮,《“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四个前沿》[J].《国际新闻界》,2011(11)

④吴国娟刘瑜,《趋同心理和沉默的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J].《新闻世界论坛》,20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