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还乡2

合集下载

嬉笑怒骂中还神奇为腐朽——重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嬉笑怒骂中还神奇为腐朽——重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嬉笑怒骂中还神奇为腐朽——重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田彩瑞王晓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中的珍品,也是元散曲中现实性最强的作品。

在这首散由中,作者透过一个普通乡民之眼.用幽默的语言将高祖刘邦返乡时庄严威仪还原为滑稽可笑的场面。

本文就这首散曲进行了分析:“还神奇为腐朽”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诗的讽刺意义。

关键词:神奇:腐朽;讽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开篇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例就是元曲。

是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的诗体之一。

所以要想领略祖国诗歌遗产的瑰丽多姿.就不能不读点散曲.而要读散曲,就不能忽略《高祖还乡》。

汉高祖还乡,这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曾有明文记载。

大意是说,汉高祖刘邦在当了皇帝后的第十二年冬天。

曾趁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的机会。

回到故乡沛县,和父老们喝酒,还作了一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颇为志得意满地炫耀了一番。

睢景臣却没有从歌功颂德的角度描写刘邦“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在嬉笑怒骂中端掉了他头上那至高无上的光环,揭穿他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

这种还神奇为腐朽的写法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义.使它成为同类题材之中的新奇之作。

也是元散曲中最具特色的的扛鼎之作。

曲子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

主人公是汉高祖刘邦故乡的“故人父老”。

而且跟刘邦过去有些瓜葛。

诗的开篇先写圣驾要来。

村里一片忙乱:社长挨户通知,大家要交纳革料。

还要去应差役。

不能推托。

更不能当作寻常差使看,要引起重视。

因为刘邦做了皇帝,要避讳。

当然不能直呼其名,只能以“车驾”、“銮舆”来代指皇帝。

但乡民们是不知道的,他们莫名其妙地互相转告着.主人公感到纳闷了,反复地嘀咕:“又言试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这“车驾”、“銮舆”究竟是谁呢?这几句生动地勾画了乡民的心理活动,同时以加重的语江统领胡若华明知严州无“匪”可剿,但为了借此邀功请赏。

〖2021年整理〗《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翻译注释及赏析

〖2021年整理〗《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翻译注释及赏析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翻译注释及赏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译注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uī]景臣本课《高祖还乡》为套曲。

“般涉调”是宫调名,宫调就是乐律,以限定声调的低昂缓急,表现乐调的悲欢情感。

据周德清《中原音韵》说,“般涉调”表现“拾掇坑堑”的声情。

“哨遍”和底下的“耍孩儿”、“五煞”等是八支曲子的曲牌名。

本套曲的思想意义在两方面:1、揭露、讽刺了封建最高统治者。

作者处于君道尊严的时代,他不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写汉高祖“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通过一个与他过去有瓜葛的农民的所见所忆,嘲讽了刘邦的装腔做势,妄自尊大,揭露了刘邦的流氓本性,无赖老底。

2、《高祖还乡》的反封建主题也是针对元代社会现实而发的。

套曲借历史事件,反映了元代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地方乡里趋炎附势,差役苛赋十分繁重的现实。

所以它既写了历史事件,又是紧紧地针对着元代现实,讽刺元代现实的。

这组套曲叙事性很强,全套八首曲子可分四层:第一层:迎驾。

第一首[哨遍],以简洁的笔法,描绘了众乡民忙碌的场景。

第二层:驾到。

包括第二首[耍孩儿]、第三首[五煞]、第四首[四煞],写乡民对皇帝车驾的嘲笑。

第三层:见驾。

包括第五首[三煞]、第六首[二煞]、第七首[一煞],写乡民认出皇帝刘邦,揭露刘邦的老底。

第四层:骂驾。

第八首[尾],写乡民向皇帝刘邦讨债,嘲笑他更名改姓的无赖行为。

这个套曲,通过一个过去与刘邦有些瓜葛、现在被拉去迎驾的乡民的观察和回忆,描写汉高祖衣锦荣归的场面,并数说刘邦发迹前的丑恶行径,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辛辣无比的嘲讽。

它不是史实的重复记述,而是基于元代社会生活如元代统治者每年都要耗费巨资,从大都回老家祭祖创造出来的一篇文学作品。

作者对刘邦的挖苦,虽有某些史实作依据,但更多的则是服从于作品主题需要的艺术创造,而不是作为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真实描写。

例如“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在他还乡时自然还没有这个称号,但因它为人们所熟知,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曲里用上了,这在俗文学里许可而且常见。

【课外阅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

【课外阅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

【课外阅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背景睢景臣是元代有影响的散曲作家。

元大德七年(1303),他从扬州到杭州,与著《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的钟嗣成会面,由此可知他曾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但具体生卒年不详。

《录鬼簿》说他“心性聪明,酷嗜音律”。

所作散曲仅保存下套数三篇,本篇是他的代表作。

当时散曲作者多以高祖还乡题材作套曲,睢景臣所撰极为新奇,压倒诸作。

本篇把显赫一时的汉高祖刘邦作为辛辣讽刺的对象。

汉高祖荡平天下当了皇帝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又亲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威风凛凛地回到故乡沛县。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乃去。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

”看来刘邦还乡不仅神气,而且还很热闹,走时全城送行。

作者没有按照史实描写刘邦还乡情景,而是以嬉笑怒骂的手法,揭露刘邦的无赖出身,剥下皇帝的神圣面具,还其欺压百姓的真面目。

这套散曲由[般涉调]中八支曲子组成:第一支是[哨遍],第二支是[耍孩儿],第三、四、五、六、七支是“煞曲”,第八支是[尾声]。

写了百姓眼中高祖还乡的情况,共分四层:第一层即第一支曲,写高祖即将还乡,乡里一片忙乱;第二层含第二、三、四三支曲,写皇帝的乐队、旗队、仪仗队和随从者,突出浩大的声势;第三层由第五、六、七支曲组成,写皇帝原来就是刘邦,揭露他“采桑”、“借粟”、“强秤了麻”、“偷量了豆”等昔时无赖的老底;第四层即末支曲,讥笑昔时的无赖竟改姓更名“唤做汉高祖”。

整套散曲以第一层为铺垫,通过第二、三层的刻意渲染,至第四层达到高潮,即戛然而止,可谓步步递进,逐层深人,在高潮中收结,构思颇见功力。

1.3.2高祖还乡

1.3.2高祖还乡
1.这是符合“我”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心理特征的,在“我”的眼 里,始终把刘邦看作是个流氓,作者也自始至终抓住刘邦的无赖行 径做文章,把其写成一个丑角。这样全套散曲尾首呼应,而且更加 强了嘲讽和抨击的力量。 2.同时这结尾一曲,也最后完成对“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在 老百姓看来改姓换名实在是不光彩的事。这样就充分表露了“我” 这个人物正直朴实,泼辣敢斗,同时又诙谐幽默,是个十分成功的 喜剧人物。 3.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故意把这尊号放在刘邦生前, 一则是因为这个尊号已为大家所熟悉,这里借用一下;二则活人为 了赖债,竟然要用死人的尊号,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也增加 了喜剧的效果。
这支曲子是叙述刘邦在村里的所作所为,着意在揭露刘邦的隐私, 剥开他虚假的神圣外衣。这是对最高统治者进行这样淋漓尽致的揭 露和无情的斥责,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和胆识。它的积极意义在 于告诉读者,皇帝并不是什么真命天子,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甚 至还不如老百姓。
7.结尾一曲可以说是全组套曲的高潮,特别是最 后三句:“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 祖”,更是余味无穷。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 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 了豆几斛hú,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 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 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zuó住, 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五、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哨遍〕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散曲:韵文大家族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散曲
散曲(乐府、今乐府)有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
小令(叶儿):曲短小精炼。源于晚唐五代, 依一个曲牌填写一支小曲,是词的发展每句用 韵,并加衬字。

高二语文高祖还乡

高二语文高祖还乡

D、欠我的粟,税粮中ຫໍສະໝຸດ 准除睢 景 臣高 祖 还 乡
教学目标:
1、体会元曲语言浅俗、活泼的特点。
2、学习本文新奇的艺术构思。
3、多元化看待历史人物,理解本文思想内容 的积极意义。
自学提纲:
1、诵读课文,品味元曲语言的特点。 2、完成文章结构图
高祖还乡 迎驾 骚 乱 驾到 旗 仪 队 仗 见驾 骂驾 无 赖
随 从
鄙 视
滑 稽 可 笑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免,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 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眼,一面旗蛇缠葫芦。 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 衣服 !
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语言特点:
反思练习:
1、元曲是继 诗 、 词 而兴起的一 种 新诗体,是配乐歌唱的诗,盛行于 元代 。
2、元曲分散曲和 杂剧 ,散曲分为 小令 和 套曲
《高祖还乡》属于 套曲 哨遍是曲牌 。 【般涉调】是 宫调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教。那大汉觑得人如无 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手扶。猛可里抬头觑, 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 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 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 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拔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 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 名,唤你汉高祖!
1、通俗性。全曲使用大量的俗语、口语, 使语言接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两课时一、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二、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

讲解分析高祖还乡雎景臣一、理清结构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二、作品特点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3、动作传神4、本文的局限性练习五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二、背景简介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

睢景臣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

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三、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课外阅读】睢景臣《高祖还乡》赏析2

【课外阅读】睢景臣《高祖还乡》赏析2

【课外阅读】睢景臣《高祖还乡》赏析2《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现实性最强的作品,是同类题材之中的新奇之作。

套曲的思想意义在两方面:1、作者处于君道尊严的时代,他不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写汉高祖“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通过一个与他过去有瓜葛的农民的所见所忆,嘲讽了刘邦的装腔做势,妄自尊大,揭露了刘邦的流氓本性,无赖老底。

套曲分三层:第一层(第一支曲子)写刘邦车驾到之前的情况。

第二层(包括二、三、四三支曲子)描写刘邦车驾前仪仗队和卫队的阵势。

第三层(五、六、七、八等四支曲子)写刘邦和乡民相见,乡民揭刘邦的老底。

刘邦要还乡,在乡里引起了骚乱,社长们排门告示,唤大家出来迎驾,还要大家多拿粮草,还要当差服务。

作者着重刻画并嘲弄了乡里势利小人,“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画出了奴才的嘴脸。

皇帝出场,排场很大,先是旗队过来,各种旗子上的龙、凤、虎,象征着皇帝的高贵出身和显赫的地位,接着上场的是仪仗队,威武森严的各种兵器,代表着皇帝的无限权力,最后是车驾前后的卫队、侍从,保卫着皇帝的安全。

但这表明皇帝身价、威风的一切,在乡民眼里看起来,越发显得怪里怪气,不伦不类:他们看月旗是白环套个兔子;凤凰旗在乡民看来是跳舞的鸡,金瓜锤是甜瓜、苦瓜。

皇帝车驾前的前卫,像是泥塑木雕的天上的判官,个个神气呆板。

总之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刘邦回乡威严隆重的盛况,一下子都变了形,走了样,失去了光彩,威风凛凛的排场,像是玩杂耍的马戏班,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更尖锐无情的讽刺,是对照皇帝本人的,乡民用“那大汉”称呼刘邦,对皇帝表示了极大的不尊敬。

等乡民认出了刘邦,“险气破我胸脯”,接着他以无比的愤怒对刘邦以前的所作所为一一抖落。

刘邦是个酒鬼,是采人桑、借人粮、抢人麻、偷人豆的无赖、扒手、骗子。

刘邦所做的这一切,“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那就是说记得明明白白的,是不容赖账的。

乡民要刘邦立即还清欠债,这种毫不留情的揭老底,从根本上剥掉了刘邦的高贵神圣,使其威风扫地。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


• •


刘邦既是龙子,史书上自然说他“隆准而龙颜”,隆准即 高鼻子,至于“龙颜”是什么样,不得而知,总之是大富大贵 的相貌。 为了证明刘邦是龙种,史书中还有一些佐证。 其一,有一天晚上,刘邦和一帮朋友出行,走在前面的人 发现路上有一条大蛇,提议绕道。刘邦当晚喝了不少酒,酒助 胆势,乃拔出铁剑,贸贸然而往,拦腰斩断该蛇。后来有人看 见一位老太婆三更半夜在那里哭,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 儿子乃白帝之子,却被赤帝的儿子杀啦。”言外之意,刘邦的 亲爹是一条蛟龙,而且是“赤帝”。由白帝的儿子是条“蛇” 推测,刘邦的真身也是蛇样,太不威风,未免有点伤害我们凡 人的感情。 其二,刘邦没有发迹前,常去某酒店赊酒,喝醉了就躺在 板凳上。酒店老板王婆经常惊奇地看见他身上爬着一条龙,而 “龙”是象征皇帝的,这一惊非同小可,从此前账一笔勾销, 后账则分文不取,非但如此,还双倍供应。 以上说法中,刘邦斩蛇或许真有其事,只不过后人加了个 神奇的尾巴。而酒店之事则更像是王婆为了表示先见之明,编 撰的一个连她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话。
作者简介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 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 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 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 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 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 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 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 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 《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鉴赏
这首《大风歌》表现了刘邦当 时兴奋、欢乐、踌躇满志、气魄豪 壮、雄迈飞扬,以及他急于招揽人 才的迫切心情。也可以看出内心深 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 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 示了胜利者的悲哀。

睢景臣《高祖还乡》

睢景臣《高祖还乡》

总结: 总结:作者其实并未站在人民的 立场, 立场,而且主要内容又是 轻蔑、嘲讽、 轻蔑、嘲讽、否定劳动人 民。
马伟对《高祖还乡》 马伟对《高祖还乡》的评价
唯景臣之所以名列元代优秀作家 之列, 之列, 主要是由于他制作的套曲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不仅压倒了当时 诸公” “ 诸公” 所有同一题目写成的套 就是放在全部元代套曲中比较, 曲, 就是放在全部元代套曲中比较, 在思想上、 在思想上、艺术上也算得上是一篇 优秀的作品。 优秀的作品。
Tutorial M18
辩论《高祖还乡》 辩论《高祖还乡》 是否被评价过高
侯惠雯 郭丽欣 刘惠欣 杨慧倩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刘大杰《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 文学发展史》 朱东润《 文学发展史》、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 作品选》 王力《古代汉语》 辞海》 作品选》、王力《古代汉语》、《辞海》 肖善因《元散曲一百首》 肖善因《元散曲一百首》等都认为这套 曲的作者是站在人民的立场 揭露、 作者是站在人民的立场, 曲的作者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揭露、嘲 讽了汉高祖发迹前的丑恶行径和无赖嘴 从而撕下了他“神圣尊严的外衣” 脸,从而撕下了他“神圣尊严的外衣”。 他们认为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 他们认为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 最高统治者就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就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最高统治者就具有很高的思想性,是站 在人民的立场。 在人民的立场。
据历史文献载光是大德七年(公元1303 1. 据历史文献载光是大德七年(公元1303 一年中, 年)一年中, 因贪污劣迹败露被免职的 官吏就有18473 18473人 查获赃银共45865 45865锭 官吏就有18473人, 查获赃银共45865锭 每锭合五十两银子) 冤狱达5176 5176起 (每锭合五十两银子), 冤狱达5176起。 腐败黑暗的统治, 人民救死不暇, 2. 腐败黑暗的统治, 人民救死不暇, 无力 恢复生产,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水、 恢复生产,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水、旱、 虫、饥、疫等灾害。 疫等灾害。 根据史料粗略统计,近一百年的元王朝, 3. 根据史料粗略统计,近一百年的元王朝, 遭受大水灾94 94次 大旱灾62 62次 遭受大水灾94次,大旱灾62次,大

14、元曲及〈高祖还乡讲析

14、元曲及〈高祖还乡讲析

元曲及[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讲析教学目的及重难点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重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难点:体会作品构思上的新奇特点及艺术效果。

一、元曲简介A、元曲种类元曲: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散曲又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

1、小令:元人称为叶儿,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能够歌唱。

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就是一首小令,其曲牌是“山坡羊”。

2、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三个条件:a 、必须是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b 、大多在结尾处有一尾声; c 、不论由多少支曲子组成,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高祖还乡》是一首套曲,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3、杂剧: a 、有剧情,能演出; b 、有宾白对话、科介动作和唱曲;c 、基本结构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如《窦娥冤》、《陈州粜米》。

B、元曲名家及名篇杂剧名篇:1、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2、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3、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4、郑光祖:《倩女离魂》套数名篇:睢景臣:[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小令名篇: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C、元曲选读[越调·凭栏人] 《寄征衣》姚燧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

[科目] 语文[年级] 高三[文件] jiaoan74.doc[标题] 高祖还乡[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内容]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一 ) 套曲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学样式,可结合它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明,掌握这些文体知识。

( 二 ) 这套散曲文字通俗易懂,注释也相当详尽,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读懂。

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学生经过讨论,就能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学生自学时,抓好范读这个环节,通过范读深入领会主人公的感情,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整篇课文。

( 三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局限性”的问题。

怎么理解“局限性” ? 是不是每篇古典文学作品都要讲“局限性” ? 具体到这篇课文,是否需要谈什么“局限性” ? 这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来作细致的讨论。

( 四 )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学阶段学过的诗、词、曲作个回顾,了解它们的异同点,它们在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明白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道路。

这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举行,同时还可以举办古典诗歌朗诵会等等。

( 五 ) 课外将《潼关怀古》《窦娥冤》与本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一。

【指点迷津】[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自读课文。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同学们能够见识一下元代散曲的特色,同学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篇套曲所表现的特有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 一) “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元曲中写“高祖还乡”这件事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等。

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钟嗣成赞它“新奇”,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手法,学习本文要抓“新奇”二字。

( 二 ) 本课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唯一的一首元代奎曲,它和诗词在形式上大相同。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

社长排门告示[2],但有的差使无推故[3],这差使不寻俗[4]。

一壁厢纳草也根[5],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6]。

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7],今日还乡故。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8],赵忙郎抱着酒胡芦[9]。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10],畅好是妆幺大户[11]。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12],胡踢蹬吹笛擂鼓[13]。

见一彪人马到庄门[14],匹头里几面旗舒[15]。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16],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17]。

一面旗鸡学舞[18],一面旗狗生双翅[19],一面旗蛇缠葫芦[20]。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21],甜瓜苦瓜黄金镀[22],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23],白雪雪鹅毛扇上铺[24]。

这些个乔人物[25],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26],车前八个天曹判[27],车后若干递送夫。

更几个多娇女[28],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29]。

猛可里抬头觑[30],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31],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32]: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33],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34]。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35],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36]。

明标着册历[37],见放着文书[38]。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39],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40]。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41],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42]。

[1]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1]般涉调:宫调名。

哨遍:曲牌名,又作“稍遍”。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

[2]社:古时地方的基层单位。

元代以五十家为一社。

[3]无推故:不要借故推辞。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

课堂小结
• 情感取向决定认识角度; • 多角度认识人物形象(历史人物 形象): 历史形象 文学形象 民间形象
请谈谈诸葛亮的“历史形 象”、“文学形象”和“民间
高 祖 还 乡
元曲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 说,元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 数两种体裁)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 学主体。 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诞生 于民间,形式灵活,文字通俗。内容 上,有很强的现实性;风格上,尖锐 泼辣,清新幽默。
结合课文注释:
1、了解作者和有关背景知识;
2、朗读这首元曲,了解内容大概。 全套可分四层:第1首为第一层,描绘了众 乡民迎驾忙碌的场景。第2-4首为第二层, 写乡民对皇帝车驾的嘲笑。第5-7首为第 三层,写乡民认出皇帝刘邦,揭露刘邦的 老底。第8首为第四层,写乡民向皇帝刘邦 讨债,嘲笑他更名改姓的无赖行为。
·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 评历 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 价史 (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 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 教 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 材 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 中 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 对 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 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 刘 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 邦 贡献。 的
思 考 ?
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
祖还乡,作Leabharlann 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
以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 熟悉刘邦底细,并在刘邦没 有发迹前,和刘邦还有过一 些瓜葛的农民的视角。
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 观的,读“二至四”三支描写这种 场面的曲子时,体会内容的表达效 果。
?

《哨遍·高祖还乡》优秀课件

《哨遍·高祖还乡》优秀课件

五、哨遍·高祖还乡的历史价值
作用
哨遍在高祖还乡故事中起到了什 么作用?
启示
高祖还乡故事对于当今社会有何 启示?
价值
哨遍·高祖还乡的历史价值和现实 意义是什么?
六、总结
哨遍·高祖还乡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以及对哨遍和高祖的思考和交流。
七、参考文献
细节和资料来源等的引用和注释。
《哨遍·高祖还乡》优秀 课件过讲述哨遍和高祖 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勇气的结合。
一、背景介绍
哨遍是一种古代中国的传统制度,旨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秩序;高祖是中国历 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还乡意味着回到故乡。
二、哨遍的历史演变
起源朝代
哨遍始于古代哪个朝代?
演变历程
哨遍在历史上有哪些演变和发 展?
现代应用
哨遍在现代社会有何应用和意 义?
三、高祖的生平介绍
1 经历
高祖的生平经历有哪些?
3 影响
高祖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2 角色
高祖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
四、高祖还乡的故事
1
动机
高祖为何要还乡?
2
过程
高祖还乡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3
意义
高祖还乡的意义是什么?

《高祖还乡》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范文精选

《高祖还乡》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范文精选

《高祖还乡》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高祖还乡》原文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①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②,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乃去。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③。

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

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

”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④故反我为魏。

”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史记·高祖本纪》)【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

②驩,同欢。

③献,敬献牛、酒等礼物。

④雍齿,原是刘邦部将,后反叛刘邦,被杀。

阅读题9.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相同的一项是()(2分)A.齐之习辞者也B.至之市C.楚王闻之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高祖这次回乡经过沛县,召集亲朋故旧一起纵情喝酒,还作歌让沛县的儿童学唱。

B.高祖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并答应他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C.因为沛县的百姓很多,高祖的父亲和兄长不能招待他们,所以高祖离开了沛县。

D.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除丰县的赋税。

1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①悉召故人②吾虽都关中③张饮三日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

参考答案9、(2分)B10、(2分)C11、(4分)①全部②建都③同“帐”,搭建帐篷④只不过(或答“只”、“仅仅”)12、(2分)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来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课件(20张PPT)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课件(20张PPT)

刘邦还乡(来自网络)
主旨 本文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浪皇帝衣锦还乡的 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 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
积极意义 对皇权大胆否定。 思想局限 把“喂牛切草,拽俱扶锄”
作为出身低微卑贱的标志。
整体感知
请与《史记》相关记载比较,谈谈本文在创作上有哪些过人之处。
揭露刘邦的无赖行径:假公济私、 中饱私囊
【尾声】
整体感知 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刘邦底细,并 在刘邦没有发迹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 葛的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 幅画面。
整体感知
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二至四三支描写 这种场面的曲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
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 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 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 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 走了形。
整体感知 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 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
高一时我们学习过《鸿门宴》,还记得刘邦吗?他是如何战胜项羽 取得天下的?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助他取得成功呢?这节课我们通 过《哨遍·高祖还乡》来探讨一下在百姓眼中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睢景臣
教学目标
➢ 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 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 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套数 缀成套。
背景知识
刘邦
刘邦当过秦朝的亭长。父兄都耕田,他却好 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响 应起义军。后来势力渐强,打破了秦的京城。 争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统一了全国, 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史称太祖高皇帝,简 称汉高祖。

第3单元《高祖还乡》ppt课件全面版

第3单元《高祖还乡》ppt课件全面版
第三部分([三煞]到[尾声])写见驾、骂驾, 揭露了刘邦的老底。
人物
勾画了社长、王乡老、赵忙郎、刘 邦、“我” 等几个人物。
重点品读
• ① “我”是怎样一个人?
• ②本套曲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主体?
解读“我”
“我”的身份:普通农民
“我”的特点:见识有限、性格 豪爽、泼辣、粗犷、无所畏惧。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得沛中 《
儿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 史
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记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知习之。
·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
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 乐思沛。”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非பைடு நூலகம்


刘邦其人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 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 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 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 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 势力逐渐强大,攻下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 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 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 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 或者简称汉高祖。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2.4 般涉调高祖还乡

2.4 般涉调高祖还乡

散曲:韵文大家族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散曲常识:
散曲起于金元,包括
套曲和小令两种。小令体制
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套曲
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一个
有头有尾一韵到底的整套曲子。 “般涉调”是宫调名,“哨遍”是第一曲子的曲牌名, “高祖还乡”是题目,交代本套曲子的所写内容。
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我都不知有多 少了。趁着换田契,强迫称了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少给 我几斛豆。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现成 的放着字据文书。
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食你要从粮税 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刘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好 好问一下为什么改了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
思想局限性:
在揭露刘邦的“根脚”时,,把“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作为出身低微卑贱的标志。 是作者受历史局限的表现。
构思的新奇之处:
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
要原因之一。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 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
刘邦崛起的原因:
1、出身最差,运气好。(两个关键人物) 2、实力最弱,胆子大。(自封沛公、萧何) 3、毛病虽多,改的快。(郦其食故事)
刘邦其人
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
的政治家、战略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公元前256年生于楚国沛郡丰邑县中阳里家中,父母为刘太公,有两位哥 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刘邦为老三,故名字为季,人称刘季或刘三。 公元前206年刘邦首先进入关中要地,秦王子婴投降,秦帝国灭亡。但是 刘邦惧怕项羽的强大,退军霸上。项羽入关后,自封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 王,管理南中、汉中一带。楚汉之争结束后,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建立 汉朝。于二月初三甲午日(即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在山东省定陶县的一个土 丘上即皇帝位,起先建都洛邑,但是很快便定都长安。 刘邦在位十二年(公元前206年二月——公元前202年二月为汉王,公元前 202年二月——公元前195年五月为皇帝),从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 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 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 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 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族的统一、中国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 定性的贡献。他死后,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太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2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二)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三)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分析: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

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二)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分析: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子,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

第三部分是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子,则是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

也有些文章把这组套曲分成两部分,以刘邦出场为界,前四支曲子为一部分,描述刘邦下车前的种种景象;后四支曲子,则是叙述刘邦下车后,农民对他的鄙视和揭露。

(三)第一支曲子可以看作是序曲,为什么开首说:“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似乎人人都受拖累,可结尾又说:“畅好是妆云大户”,前后是否有矛盾?分析:起始一句“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就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社长亲自挨门挨户通知,这次支差,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不得推脱,看来这差使真是“不寻俗”。

什么差使呢?都是劳务差使:缴纳喂牲口的草料,这草料还必须除草根;支应服劳役的苦力。

这种苦差使,村里的平民百姓没有一个能免除。

为的是什么呢?这时曲子才点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故乡”。

活脱脱反应出普通老百姓的心情,谁知道是“车驾”,还是“銮舆”,反正我们又得去应付那些苦力活了。

往下笔锋一转,贫苦百姓忙着支应苦役,那些有钱的富户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在忙,不过不是作苦力,而是忙于场面上的应酬接待。

你看那王乡老托了个盛献礼物的盘子,赵忙郎抱着个献酒的葫芦。

一个个戴着新洗刷的帽子,穿着刚浆过的绸衫,呆呆地站在那儿准备接驾,心里争着要向上献媚,在庄户人看来真正是装模作样。

车驾还乡,全村都忙煞,只不过平民老百姓是为支应差役苦煞,大户人家是为邀恩求宠急煞,目的完全不同。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的悬殊,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地主的鄙视。

这里要指出的是,“忙郎”在宋元时期是村童的通称,一般不分贫贱。

“赵忙郎”意即赵家的孩子,从曲子前后内容看,当是富户子弟。

(四)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二至四三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分析: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

你看当瞎五留引着一帮不务正业的家伙,胡乱地吹笛擂鼓奏起乐来,宣告皇帝车驾到达时。

先来的是一彪仪仗队,引头的是彩旗队,许多面旗帜迎风舒展,有月旗、日旗、飞虎旗、凤凰旗,还有蟋龙戏珠旗,各种图案,五颜六色,真让人目不暇接。

紧接着是一队兵器,有叉,有斧,有金瓜锤,有朝天,光彩耀眼,威势逼人。

再下来的是引道的鹅毛宫扇。

最后是皇帝乘坐的车子到了,驾车的一色都是壮马,车上用黄色丝绸做成圆盖,车前八个大官导驾,车后跟着一群捧着皇帝用物的内侍,还随着一群嫔妃宫女,真是好大的气派。

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

那些有着吉祥意义的皇室旗帜,在他看来只是白环套住个兔子,红圈打住个乌鸦;凤凰,他以为不过是只在跳舞的鸡;飞虎,他看了还觉得可笑;狗干吗要插上翅膀;而那象征帝皇的龙,他觉得和蛇也没啥区别。

那些光闪锃亮的武器,有些他是从来没看见过,只能拿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去猜想,于是金瓜锤成了甜瓜苦瓜,朝天成了倒放的马鞍,显得那么不伦不类。

东西怪,人也怪,穿了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一个个板起面孔,没有一点表情,就像是庙里的菩萨装模作样。

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

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

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

(五)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分析: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

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这个农民还搞不清“车驾”和“銮舆”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要来了。

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场面,但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

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

第五支曲子,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

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

皇帝驾到,百姓都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这是农民的口语,但是很真实,一年四季从事农耕的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第一眼是看他长得壮实不壮实。

)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

待到跪拜之后,抬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

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

这句词好像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求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

(六)第六、七两支曲子是写刘邦的出身和经历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分析:第六支曲子是写刘邦的出身。

起首一句,直截了当指出:你本身姓刘,你妻子本姓吕。

什么皇帝、天子,什么汉高祖或其他尊号都瞒不了我。

这样立刻就给读者一种印象:“我”是个知根知底的人物,所说的事应该都是可信赖的。

接着叙述了刘邦的身世,意在指出,你一家都是平民百姓,种过地,喂过牛,丈人读过几卷书,但也只不过教个村学而已(有的文章把“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解释为“胸无点墨”。

纯属臆测)。

你和“我”没有什么两样,今天却大耍威风,大摆架子,你昂首阔步,目中无人,我却得恭恭敬敬,下跪叩头,这怎么能叫人不气恼。

除这层意思外,作者还有更深的含意。

皇家史书记载,刘邦出生前,他母亲“梦与神遇”,当他挥剑斩了白帝子后,就决定了他这个赤帝子必然将来要当皇帝的命运。

他出生后,上空总有祥云伴着他。

这种非凡的出生就决定了他辉煌的前途。

岂止是刘邦,一切帝王登基后,那些曲意奉承的史家,总要编造出无数谎话来,意在说明这是天命。

而雅景臣却敢于打破这种谎言,指出皇帝和平民百姓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向皇权的一次挑战。

第七支曲子是叙述刘邦在村里的所作所为,着意在揭露刘邦的隐私(当然是皇帝最忌讳的东西)。

春采桑(这里的“采”,可理解为“借”,因为借桑叶得到主人允许后,还要自己去采),冬借粟,其间零零星星借支的米麦数也数不清。

说是借,实质是拿,从来没见归还过。

经手换田契(因为刘邦是亭长),却借机勒索三秤麻,这不是无赖吗!说是还酒债,又乘机偷去几斛豆,真正是流氓!这些不是“我”胡编乱造,都有帐本、借据可查。

斩钉截铁的语句,使人深信不疑。

欠帐不还,还要我跪拜,怎不气破肚皮!一个被达官贵人捧入云端,至高无上的人物,原来有着这么许多劣迹,剥开他虚假的神圣外衣,说到底,这皇帝还不如一个正直的平民百姓。

对最高统治者进行这样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无情的斥责,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和胆识。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诉读者,皇帝并不是什么真命天子,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甚至还不如老百姓。

(七)结尾一曲可以说是全组套曲的高潮,特别是最后三句:“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更是余味无穷。

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分析:汉高祖还乡,结尾结在向他要帐上,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结局。

而且最后三句意在指责他至今还想赖帐不还,更使人料想不到。

但仔细想来,却又是合情合理的。

套曲起首写圣驾要来,因为刘邦做了皇帝,要避讳,村里人当然不能直呼其名,只是恭恭敬敬地称高祖皇帝。

而对一个普通农民来说,搞不清汉高祖是谁,还以为是另外一位大人物。

及至见面仔细辨认,才认出来这个高祖,原来就是刘三。

那刘三干吗要改名汉高祖呢?于是“我”从自己切身的遭遇出发,很自然地就会认定改名是为了躲债赖帐。

这是符合“我”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心理特征的,在“我”的眼里,始终把刘邦看作是个流氓,作者也自始至终抓住刘邦的无赖行径做文章,把其写成一个丑角(包括对仪仗队扭曲的描写,渲染了一个丑角登场的气氛)。

这样全套散曲尾首呼应,而且更加强了嘲讽和抨击的力量。

同时这结尾一曲,也最后完成对“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

一方面明确表明欠的债要还,而且提出了还债的具体办法,另一方面又故意揶揄刘邦,不想还债也不要紧,谁又会揪住你不放呢?你尽管堂堂正正地叫刘三,干什么平白无故偷偷改姓更名,“唤做汉高祖”(他并不了解“汉高祖”这个尊号和刘邦这个名字之间的关系)。

在老百姓看来改姓换名实在是不光彩的事。

这样就充分表露了“我”这个人物正直朴实,泼辣敢斗,同时又诙谐幽默。

是个十分成功的喜剧人物。

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故意把这尊号放在刘邦生前,一则是因为这个尊号已为大家所熟悉,这里借用一下;二则活人为了赖债,竟然要用死人的尊号,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也增加了喜剧的效果。

(八)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

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

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

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

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

再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

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

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