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水到哪里去了》课件
水到哪里去了
《水到哪里去了》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是五年级科学教材,《变化的水》这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蒸发的概念和水蒸发的特征。
其中蒸发概念(现象)和蒸发的特征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学生观察总结影响水蒸发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在三年级认识过水的特征。
对于水的三态变化现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知道水会蒸发,但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是热的情况下水才会蒸发。
对于蒸发的概念、特征没有明确的认识。
能力方面:学生通过两年的分组实验和探究学习,在动手操作和合理分工、合作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方法的分析本课采用发现式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观察“生活中水蒸发的现象”为线索,重点训练学生的对比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设计理念指导思想: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近20分时间都投入“水蒸发的特征和影响蒸发快慢的条件”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并在充分的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形成科学概念。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课探究环节侧重于猜想和验证,通过有效猜想和科学验证将学生浅层次的兴趣引往深层次的思考中。
3、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充分利用学生课上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蒸发现象。
理论依据: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在本课中,课前通过猜想使学生把生活的经验与要探究的问题联系起来,激活学生思维,明确研究的方向;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寻找实验现象支持自己的猜想;实验结束后再与获得的科学结论对比、修正自己的猜想,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科学素养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到哪里去了》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到哪里去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水到哪里去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存在形式,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存在形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存在形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杯子、冰块、热水、干冰等)。
学具:画纸、水彩笔、调色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生动的场景: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耍,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上,水很快就消失了。
引导幼儿思考:水为什么会消失?水到哪里去了?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存在形式。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发放画纸、水彩笔和调色盘,让幼儿画出自己实验中的观察到的水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到哪里去了》2. 板书内容: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水的变化: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实验中观察到的水的变化。
2. 答案提示:水在常温下是液态,冷却后变成固态(冰),加热后变成气态(水蒸气)。
水在不同环境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水《水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说课稿一、说教材学生研究了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常温下的气化现象。
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在充分调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蒸发概念。
教材中用小鼠标的语言提示学生思考水之外的其它液体是否有蒸发现象,如酒精、汽油等。
拓展活动“蒸发的快慢”引导学生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重点练习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在此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设计过程,通过实验最终获得科学结论。
同时,此课和下一课都在为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做铺垫。
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往中年级过渡期,他们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对网络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4、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变成了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小组材料】湿棉签、玻片、材料盘、杯子、黑卡纸、实验记录表、前测单【教师材料】展台、一杯水、湿毛巾、板贴、课件、切换笔、板书勾画【教学过程】一、前测:水到哪里去了1.水是怎样的。
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
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
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3.学生填写前测单。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
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
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
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2.指导操作。
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
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3.视频指导。
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5.师生交流。
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
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
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
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
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
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值得注意的是,“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二通过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
这两个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应该提前安排。
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教科书第4页,研讨版块,共有3个问题: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三篇及反思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三篇及反思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出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勇于表达的科学品质。
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出蒸发要吸热的科学原理。
教师准备:温水、小烧杯、两个手帕、电风扇,电暖扇。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儿歌导入)师:老师边唱儿歌边变魔术:第一回考个鸡蛋,第二回考了二分,他娘打他三棒槌儿,出溜拐弯变个小鸭子。
请大家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小鸭子不见了。
主体探究:(我爱思考:)第一张1、黑板上的“小鸭子”游到哪里去了?2、你看到“小鸭子”是怎样跑掉了?3、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物质跑掉了?探讨后得结论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
师: 在我们的周围,你还知道哪些水的蒸发现象?请举例说一说。
生:夏天,人们经常往地面上洒水,水一会就干了就是蒸发。
生:湿衣服会干了。
师:其它的液体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呢?生:有。
不盖盖的酒精会蒸发掉。
师:在蒸发的过程中有没有温度限制呢?生:没有。
师:可以说:(板书:在平常温度下进行)。
师:在蒸发的过程当中,还有没有其它的现象呢?师:我们现在看书29页,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水干后是否还有这种感觉?请把你的感觉填写在书中29页下面。
生: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先感觉很凉,等水干了就不凉了。
师:大家讨论分析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先感觉很凉,等水干了就不凉了的原因。
生:蒸发过程中还会(板书:吸热)师:夏天,从游泳池上岸之后,觉得特别凉爽,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生:因为被风一吹,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了人体的热量,所以觉得凉爽。
小学科学教案水到哪里去了
小学科学教案水到哪里去了8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4、能通过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教学准备:清水、温水、玻璃黑板、湿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你能举个水变没的例子吗?2、学生汇报。
3、师:这些水都到哪里去了?谁来猜一猜?(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写字游戏。
(1)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水到哪里去了,老师在这块玻璃黑板上写一个大大“水”字,你们猜,它会怎样?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做一做,30秒后观察它有什么变化,1分钟后有什么变化?(2)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3)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手背上,你有什么感觉?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实验,汇报感觉,交流体会。
(6)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小实验,我们发现水在常温下会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和沸腾都是水从液态变成气体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2、蒸发的快慢。
(1)师:要想让一件衣服干得快,怎样做?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猜想,汇报交流。
(3)师:你怎样去验证?需要那些实验器材?本实验留在课下进行验证。
(三)巩固提高:老师给每组10毫升水,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液体蒸发的最快?板书设计:7冰、水和水蒸气100℃9雨的形成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六三制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小水滴的旅行》课件
一、水循环
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形成降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到河流、 湖泊中;一部分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径流,最终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都会汇集到海洋。
二、水循环的意义
下雨和下雪都能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增加生活用水的储量。雨雪过后的空 气也会更清新。
二、水循环的意义
我国有句关于雪的谚语“瑞雪兆丰年”。大雪盖在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可以保护 农作物不受冻,还能将土地表面和农作物表面的病虫害冻死。
降水
海陆间循环 蒸发 地表径流
蒸发
再见
六三制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 水循环
8.小水滴的旅行
一、水循环 大自然中,小水滴不停地进行着旅行,并以不同的姿态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你留意过小水滴的踪迹吗?
一、水循环
水不断蒸发变成 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
一、循环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断上升过程中,会遇冷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 或小冰晶不断凝集便形成了云。云在天空中飘来飘去,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不断聚集,在适当的条件下,从高空落回地面或海洋,形成降雨、降雪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消失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水的不同状态,对水的三态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水的消失现象,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的消失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难点: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消失现象。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消失现象,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说课课件(附反思、板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同学们好!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学过 “观察一瓶水”。想一 想,水有哪些特点?水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的液体。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与水有关系的内容。 环节二、创设情境 这个场景你熟悉吧!用湿布擦黑板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你可以亲自实验,观察现象。找抹布, 棉签这样的材料,蘸上一点水,在桌面上涂一下,然后观察涂抹后水的变化。注意涂抹在深颜色的 物体上你看到的现象会更明显。赶快进行实验吧!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让我们听一听这些同学的发现。有的同学说水迹开始片儿大,慢慢变小, 后来就看不见了,黑板上的水没了,一会就干了,有的同学说黑板上的水从外向内一点一点干,水 少的地方先干,水多的地方后干。你们说的干,没了是什么意思?哦,是看不见了。大家的意思是 黑板上的水看不见了。观察发现中有的同学说黑板上的水看不见了,有的同学说从外向内一点一点 看不见了,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次观察水变化的过程。
现在大家一致认可黑板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而且它的水量一定会减少甚至会变没。怎样 证明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现在我们就借助这杯水来实验,既然水蒸气能跑,过几天这杯水的水 量就会减少,甚至逐渐变没。还是这么多的水,如果我们不让它的水蒸气跑,留住它,那这杯水的水 量会怎样呢?通过比较两杯水水量的变化,是不是就能证明水蒸气是否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请你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呢?尤其想一想怎样把水蒸气留住?有的同学这样设计,两个杯 子一个开口,一个封口,过几天看看水的变化。有的同学这样设计,两个杯子倒上水,都放窗台上, 就能知道水是否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屏幕前的同学们你同意他们的设计吗?这两位同学不太 同意他们的想法,他们觉得实验设计的不够严谨,于是有了一些补充的内容:让我们听一听。.我同 意一个开口,一个封口。我认为开口杯是让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封上口的杯子是不让杯中的 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过几天看看水量的情况。我补充,我认为两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的水,画 上水位线,然后都放在窗台上,几天后看水是否少了。这两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案:《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到哪里去了。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学会从观察现象中得出结论。
3.情感目标: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2.培养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会从观察现象中得出结论。
四、教具准备:1.彩色PPT课件2.讲台3.海报素材:水循环图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平时用水的情景,看看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水,让学生提出来并写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水到哪里去了?Step 2:学习(15分钟)1.出示彩色PPT,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并简单解释其中的关键词。
如:蒸发、云、降水、河流等。
2.分组讨论:让学生按照水的循环过程,小组内自由讨论并写出一个故事,描述水从地面蒸发到变成云,再从云中的水滴下来成为降水、流入地面的流动的水体等过程。
3.随机抽取一组的代表,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编写的故事。
Step 3:实践(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测量杯和一个透明塑料袋。
2.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观察和验证水的循环过程。
让学生向测量杯中倒入一些水,并将透明塑料袋套在上面,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
3.学生观察一段时间,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讨论:透明塑料袋里出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和讨论来得出结论:水沸腾后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接触到凉爽的塑料袋后凝结成小水滴,然后滴下来,就形成了“雨水”。
Step 4:总结(10分钟)1.展示海报素材:水循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画出自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2.分组交流: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水循环图,并针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
3.抽取一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水循环图,并讲解自己的理解。
Step 5: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水到哪里去了之后又会发生什么?2.让学生在家里或学校附近寻找水的踪迹:如水龙头的水流去哪了?下雨后水流到哪里去了?冬天的雪融化之后水流到哪里去了?并写成观察报告。
教科版PPT课件《水到哪里去了》完美版推荐1
狗为什么伸长舌头
探究
影响蒸发快慢 的因素
实验
怎样让纸上的水快速 变干?
你认为影响水蒸发快慢 的因素是什么?(任选 其一)
探究结果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越高 蒸发越快 表面积越大 蒸发越快
你的结论能解释生活现象吗?
•
3.散文阅读中,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 树立几 种意识 :首先 是整体 意识, 要尽可 能地细 读全文 ,充分 感知全 文,了 解文本 的内容 和情感 基调, 把握文 章主旨 ;其次 是题干 意识, 要明确 题目问 的是什 么,是 怎么问 的,也 即命题 指向哪 里
•
4.有人把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归纳为 八句话 :先读 原文晓 大意, 再审题 目作标 记,文 题对照 定范围 ,抓住 关键再 提取, 提取之 后需整 合,经 过验证 再确立 ,语言 转换不 可少, 答案简 洁又明 晰。
•
5.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不断地追 求却始 终实现 不了, 所以只 能不断 地往前 走,永 远在路 上流浪 ,永远 处于一 种寻觅 的过程 之中。 所以, 从这个 角度来 讲人始 终都是 在路上
•
6.作者将此处坐车的困难抽象为人生 旅途的 苦难, 但从本 质上讲 他们同 样是想 达到目 的地而 不能达 到,想 实现理 想而不 能实现 自己所 有的理 想,实 质上还 是一场 苦旅。 所以“ 实质上 ”不能 去掉。
饭店里的干手器 是通过什么方式 来加快水分蒸发?
结论: 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蒸发越快。
1.淋雨后为什么会感觉冷?发 烧时在头上敷上湿毛巾,这 是为什么?
2.怎样使湿漉漉的衣服快些 干下来?
学 以 致 用
通过这节课学习: 我学会了……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发现生活中…… 我还感到疑惑的是……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到哪里去了》优秀教学设计
1水单元备课一、教材解读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单元共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1~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知识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是碎片化的。
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和“趣”。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三、教学策略1.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
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2.组织科学活动,注重方法教学。
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到的数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
《水到哪里去了》PPT教学课件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越高 蒸发越快 表面积越大 蒸发越快 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蒸发越快
通过这节课学习: 我学会了……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发现生活中…… 我还感到疑惑的是……
水到哪里去了
-.
生活中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大雨过 后,地面会流下很多水坑,几天后水坑会有什么变化?坑 里的水到哪里去了?洗过的衣服放到阳光下不久衣服变— —?农民刚收获的小麦、玉米湿漉漉的、挂在树上会变干。 衣服和粮食为什么会变干?
•玻璃上的“水”字的水迹哪里 去了?
•你看到水是怎样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
•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物 质跑掉了?
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 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这种现象叫蒸发。
狗为什么伸长舌头
为什么夏季,教室地面上洒水后会感觉凉爽一些?
酷热难耐,烦死了
实验一: 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 感觉?
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感觉凉爽
实验二: 出示两个同样的温度计,分别记下当时所显示的温度,将 其中一支地温水中醮一下,取出仔细观察两支温度计的变 化这说明什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放入温水中的温度计度数上升,拿出后度数还恢复到原来的 度数
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 的现象,在这个变化过程 中要吸收周围热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晾衣服是利用了蒸发,那么影响衣服干的 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分组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蒸发的面积 大小、有没有风等因素有关。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知道水在大自然中的转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水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水的循环过程。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水的循环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片、实验器材(如水、杯子、盆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杯子、一张纸、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它到底去哪里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呈现水的循环过程:水蒸发成水蒸气,升入高空形成云,然后降落到地面成为雨或雪,再流入河流、湖泊或地下。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杯子装水,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强调水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水循环现象,并用笔画下来,下节课分享。
《水到哪里去了》作业课件
水蒸气。
(√ )
2.烧水壶烧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 ×)
3.水蒸气是白色的。
( ×)
能力提升 四、连线题。
蒸发
凝结
寒露
五、简答题。 妈妈洗的衣服被晒在阳台上,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变干? 因为经过太阳照射,阳台上的温度比较高,衣服里面的水变成 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所以衣服变干了。
退出
水到哪里去了
练习题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2.学会多角度、多方式地解释生活中的蒸发、凝结现象。 3.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夯实基础
一、填空题。 1.水有一定的__体__积___,但没有固定的_形__状___,水蒸气是_气____ 体。 2.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肉眼__不__能___看见水蒸气。 3.湿的手变干、湿衣服变干是生活中常见的__蒸__发___现象。 4.空气中看不见的_水__蒸__气__冷却变成看得见的__水__滴____的现象叫 凝结。
明盒子底部能看到( C )。
A.白气
B.水蒸气
C.小水珠
5.雨后的路面变干了,是因为一部分雨水跑到( A )中去了。
A.空气
B.海洋
C.河流
6.水蒸气是( B )。
A.液态的
B.气态的
C.固态的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字,过一会就不见了,是因为水变们平时看到的雾是( C )。
A.水蒸气
B.固体颗粒
C.小水珠
2.下列各项中,水与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是( B )。
A.都是液体
B.都能流动
C.都是白色的
3.下列不属于蒸发现象的是( A )。
《水到哪里去了》PPT课件
1.水到哪里去了
水有哪些特点?
讨论:说一说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实验一:观察两杯水一段时间后的水位变化
对比实验
相同条件:
1.水量相同 2.都做好标记 3.同时放在同一位置
不同条件:
一个用塑料薄 膜盖好,一个 不盖
一天一夜后
我发现: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 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 中被拦住了。
水 水蒸气
实验二:将透明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一段时间后 观察盒中的变化。
一天一夜后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液态 看得见 摸得着 有固定体积 较重
无色 无味 透明 会流动 无固定形状
气态 看不见 摸不着 没有固定体积 较轻
讨论:白汽是水蒸气吗? 提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小水滴 水蒸气
水壶冒出来的白汽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 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而白汽能够看 到所以它
水到哪里去了说课稿和课后反思
《水到哪里去了》说课稿说课:小平王乡祝庄中心小学井艳玲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献县小平王祝庄中心小学的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水到哪里去了》。
这节课是“物质的状态”这一单元的重点,在前一单元学习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温度的变化可能促使物质状态的变化。
在前一节课研究了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质变化,知道了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这一变化,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常温下的汽化现象。
为下节课《雨的形成》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作铺垫。
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出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勇于表达的科学品质。
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出蒸发要吸热的科学原理。
三、教师准备:温水、小烧杯、酒精、温度计四、教学方式:讲解,演示,实验五、教学手段:提问,小组讨论,学生探究,多媒体使用,六、技术准备:多媒体七、教学过程: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是在课程中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这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五个主要环节:一、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二、感知体验,理解蒸发。
三、深入理解,说明生活现象。
四、归纳总结五、思考一、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为了让学生们亲身观察,感受探究的乐趣,一上课,我就告诉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同时用湿布快速的画出一条金鱼,(画鱼的同时播放鱼儿鱼儿水中游儿歌伴有图画)让同学们观察“金鱼”有什么变化,一会儿“鱼”游走了,这使学生们获得了充分的视觉体验,体现了科学的真实性。
随着鱼的慢慢消失,课堂的气氛应该会比较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
概念:在常温下,水会慢
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狗为什么伸长舌头
酷热难耐,烦死了
1.淋雨后为什么会感觉冷? 2.发烧时在头上敷上湿毛巾,这是为 什么? 3.天热时,在家里的地面洒水后为什 么会感觉凉爽? 4. 天热时,我们吹电风扇会感到凉快些, 这是为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越高 蒸发越快 表面积越大 蒸发越快 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蒸发越快
你的结论能解释生活现象吗?
饭店里的干手器 是通过什么方式 来加快水分蒸发?
现代节水农业常采用喷灌、 滴灌技术取代漫灌,节水 50%左右,这是为什么?
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节课学习: 我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