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 风
中风历病脉证并治第五
辨证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涎。(原文第2条第二段) 讨论: 1.中风的四种类型 2.“入”与“在”的意 义 3.中风分四类说明病证的深重浅轻,并非 风邪中人有一定的途径。目前临床上一般 以邪在经络为一型,邪在脏腑为一型。 中 风
中风方治
侯氏黑散(绿矾):组方较全面,注意服法 祛风除湿,补虚下痰 风引汤: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脑、癫痫、 高血压、脑血管病、精神病、神经官能症、 脊髓炎截瘫 下热清火,除痰熄风 防己地黄汤: 养血祛风 头风摩散:头痛 散寒止痛 中 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节病主要内容 •成因 •证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阴血不足,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原文第6条) 讨论: 1.少阴脉:手少阴神门、足少阴太溪 2.治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可用防己地黄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 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原文第7条) 词解:盛人 讨论:略
历节与湿痹的鉴别
项 病 症 治 预 目 因 状 法 后 历 节 湿 痹 内因为主 关节痛 祛邪与扶正 难愈 外因为主 身烦疼 祛邪为主 易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了解中风与历节两病合篇的意义和 概念。 熟悉中风与历节的病因病机。 掌握中风的辨证特点及历节病的证 治。 背诵原文第2条(第二段)、8、10 条。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侯氏黑散为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子,近年用其治疗脑缺血病有 较好的疗效。脑缺血病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造成的组织损伤 有关,为探讨侯氏黑散对脑缺血病的疗效机理,实验观察了 该药对兔的心、脑、肺、肾组织与浆液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侯氏黑散可降低组织匀浆液脂质氧化物的含量,与 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提示本品有较强抑制脂质过氧 化反应的作用,故可减轻组织缺血造成的损伤,这可能是其 治疗脑缺血病的机理之一。
*
*
中风病
*
*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 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
*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
*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
*
①亡血:亡是亡失,血是营血。 ②瘾疹:即风疹块等一类疾患,因风湿郁于肌
表所引起。又可解释为时发时止的皮疹。 ③心气不足:是指心之气血不足。 ④入中:指风邪内入,伤中心肺。
*
*
本条论营卫气血不足,感受风寒可发为中风或瘾疹。
寸口脉迟而缓,脉迟提示有外寒,脉缓反映正虚; 沉而缓是营气不足,多致血虚,浮而缓是卫气不足, 易受风邪。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本篇提示】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甚至昏不识人为特征;历节病,以关节递历疼痛为主证,因痛势剧烈,犹如虎咬,又有白虎历节之称。

此篇论述中风、历节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因都属于广义风病范畴,故合为一篇讨论。

一、【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①,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②。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注释】①半身不遂:治病人的左半侧或右半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②痹:指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使经络气血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的疾病。

【白话解】凡属中风病,应当具有半身不遂的特征。

有的病人只出现一侧手臂不能随意活动,这是属于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形成的痹证,不属中风。

若寸口见到微而数的脉象,则多属中风病。

因为脉微主正虚,脉数主邪盛,而中风则多由正虚邪实所引起的。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中风的脉证与痹证的区别。

中风与痹证是两种症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的疾病。

中风多由内伤肝肾阴虚、肝阳亢逆化风所致,发病多急重,突发性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重者神志不清等;痹证则属外感风寒湿邪,发病较缓慢,则以四肢关节疼痛、麻木、或活动不利,但神志无妨碍为特征。

二、【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①,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②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③;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注释】①贼邪不泻:贼邪,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泻,外出。

本句话的意思是,外邪侵入人体后不能外出。

②㖞僻:即口眼㖞斜。

指口眼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③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白话解】寸口出现浮紧脉,其脉紧则反映有寒邪,其浮脉则反映络脉中血液空虚,体内络脉血液空虚与外来的寒邪相合,则首先使寒邪停留于皮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讲 解
1.主症: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 自觉关节周围发凉,喜暖
2.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3.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4.方药:乌头汤 麻黄——散寒达表,发汗宣痹 乌头——温经散寒止痛 芍药——酸甘柔筋,缓急止痛 甘草——利关节屈伸 黄芪——固表除湿,助麻黄通阳 蜂蜜——甘缓,减乌头之毒 ——诸药合用,使风寒湿邪微汗而解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和历节病的概念与两病合篇理由;
熟悉中风与历节病的病因病机; 掌握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和历节病的证治。
教学重点:
中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中风与痹证鉴别。 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桂枝芍药知母汤 与乌头汤两方证治异同。

一类原文:1★、2(下段)★、8★、10★条 ; 二类原文:4、5、6、7条。
西医:
分型
主症 病位 病势 预后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舌即难言 肌肤不仁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口吐涎 肌肤 较轻 尚可 筋骨 加重 脑 更重 较差 心 危笃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好坏。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清病位对于保证辨证与治疗的准确
性以及推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其实中风 之后,邪入脏腑,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很 难区别在何脏腑,故后世临床皆以闭证、 脱证来辨治。
第10条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词解

瞑眩反应: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
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
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
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大黄
牡 蛎各 二两 石英
除热 瘫痫 。 干姜 龙 骨各 四两 桂 枝三两 甘 草 寒 水 石 滑 石 赤 石 脂 白 石 脂 紫
方议
侯 氏黑散 用大量菊 花祛 风清热 .为君药 ,
石 膏 各 六 两
《 本经》 谓其 治“ 风 , 诸 头眩肿 痛 , 目欲脱 , 泪出 。” 防风 为 臣药 , 本经 》 《 谓其 治 “ 风 , 眩痛恶 风 , 邪 目盲 大 头 风 无 所见” 。菊花配防 风 , 则善 驱表里 之风 。 病 以胃气 为本 。 之所凑 , 邪 其气必 虚 , 以人参 故 茯苓 益气健脾 , 培土宁风 ; 气通 于肺 。用 当归 、川芎养肝 血且搜肝 风 气; 气虚湿 盛必 生痰 , 又有 白术益 气祛 湿 , 梗开肺祛 桔
维普资讯
撕 江 中 医 学靛 学 粗 20 年 4妈第 2 卷 第 2期 02 1 5
中风历 节 病 脉 证 并 治
连 建伟
浙 江 中 医 学院
关键 词 中风
杭 州 30 5 10 3
历节 侯 氏黑散 垒 匮要 略
1 侯 氏 黑 散
痰, 矾石 善化风痰 ; 者 . 风 善行 而数变 , 夹寒 亦能夹热 , 故 用桂枝 、 干姜 、 细辛 以祛寒 , 黄芩 以清热 ; 牡蛎 潜 阳 , 寓降 于升 。 以温牺 , 使 以其能 引诸药 至 于周 身经络 。 禁 切鱼 肉大蒜 者 , 其动风助 热也 。总之 , 恐 本方祛 风 、 除热 、 补虚 、 下痰 之法 具备 , 足以抵御大 风 。
4 宿 邪 缓 攻 。 阳 补 虚 温
上十二昧 , , 杵 粗筛 , 以韦囊盛 之 , 三指撮 , 花 取 井 水 三升 , 煮三 沸 , 温服 一升 。 方议 风 I即风痫 掣引之谓 。汤名风引 , , 重在熄 风 。故 方 中汇集六种石 药 f 石膏 、 滑石 、 寒水石 、 石 赤 脂、 白石脂 、 紫石英 ) 清热重镇熄 风 . 共为君药 ; 臣以大 黄泄热 , 、 龙 牡潜阳 ; 以干姜守 中, 热于寒 , 佐 寓 使寒凉

中风历节病.

中风历节病.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 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2)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上段)
(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即由于脏腑衰弱,气血两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而 深入脏腑,痹阻经脉,阻滞清窍,危害脏腑而成。
(2)中风病的特点:或损及于肢体之左侧,或 损及于肢体的右侧,即原文所说“或左或右”。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鉴别:
是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剂。
痹证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病 机: 感受风(寒)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治 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选 方: 桂枝加芍药知母汤
方 解:P64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4 2、加减: 风寒湿热的偏重
不同正虚 局部症状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证候 局部可能发红发热,或全 关节多无红肿、发
身发热
热,全身无热象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兼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5 2、加减:病机
(寒甚、湿甚、气血瘀滞、久病痼疾等) 根据部位

5.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5.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1,两病同属广义风的范畴:具有风的 ,两病同属广义风的范畴: 特点,善行数变, 中风发病急骤, 特点,善行数变, (中风发病急骤, 变化快;历节病疼痛呈游走性. 变化快;历节病疼痛呈游走性. 2,两病均以正气虚为发病内因,以复 ,两病均以正气虚为发病内因, 感外邪为诱因. 感外邪为诱因. 3,都有肢体功能障碍的症状. ,都有肢体功能障碍的症状. 为了便于学习,掌握,鉴别两病之特点, 为了便于学习,掌握,鉴别两病之特点, 故合为一篇. 故合为一篇.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了解中风,历节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了解中风,历节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熟悉中风,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及中风 熟悉中风, 与痹证的鉴别. 与痹证的鉴别. 掌握中风的辨证及历节病的证治. 掌握中风的辨证及历节病的证治. 掌握条文: , , 掌握条文:2,8,10
合篇意义:
[讨论] 1,通过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 2,中风的临床表现
1,用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病机
寸口脉: 浮—气血不足 紧—感受风寒 经络空虚,外邪内中 贼邪不泄 虚寒相搏, 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2,中风的临床表现
邪在于络 邪在于经 邪入脏腑
邪在于络
络脉痹阻,或左或右 络脉痹阻, (1)邪客之处,血不能运行肌表 邪客之处, ---肌肤不仁 ---肌肤不仁 ---口眼歪斜 (2)正急邪缓 ---口眼歪斜
中风病
一.脉症与鉴别
[原文] 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 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 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 使然.(1) 使然.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 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 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 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 吐涎.(2)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原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趺阳脉浮而滑”这讲的就是胃脉,冲阳脉,也就是讲的是胃气。

“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谷气实,代表胃中有实,就是有宿食停在里面,此时就会摸到趺阳脉不但滑,而且实。

胃气很实的人,非常容易流汗,一吃东西就流汗。

流汗的时候,如果是在空调房中或者跳到水里面去,汗没有透发,就会产生这种历节。

“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太阴大多是指的女人得到的历节,太阴脉指的就是我们手上关脉的地方,这里的太阴脉讲的是我们的脾脏,如果是弱脉表示血虚,而脾主四肢,主肌肉,当脾脏功能不好时,固表能力就不够。

当风进入体内的时候,正好遇到此人血不足,而血不足的原因,可能肠胃吸收不是很好,生血的过程不是很好,这也会造成疼痛如掣。

这种病大多出现在妇人身上的居多。

在过去,女人大多做针线活,过去的男人都是在外面做劳力的活,所以,过去的女人动得比较少,动得比较少的人,一般来说,血都不足,所以,象这种病在过去大多发生在女人身上。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什么叫盛人?这里的盛人,过去说的就是有钱人,家里环境很好的,每天都大酒大肉的吃,然后妻妾又很多,象这种人运动也是很少,养尊处优的人,也会有历节疼痛。

“脉涩小”是因为运动很少,于是脾阳不伸,没有办法到达四肢,肉很多只是外表看起来比较实,其实是中干,因为这些都是吃很厚腻的食物产生出来的肥脂,并没有固表能力,都是肥油在里面,这个时候脉就比较短小。

“短气,自汗出”。

平常喝酒喝的很多的人,身体里面湿就会很盛。

喝酒后感觉是身热,但是到身体里面就变成湿。

因为平常没有运动,喝酒又喝得多,结果表虚掉里面又湿,这又是一个很容易得到历节病的原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使风寒湿邪 化微汗而解


瞑眩反应: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 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 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 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乌头汤
寒湿在表
桂枝芍药知母汤
风湿在表痹阻日久, 病因 渐次化热伤阴
关节疼痛,痛 诸肢节疼痛 ,身体 处不移 不可屈 证候 魁羸,脚肿如脱,头 伸 眩短气,温温欲吐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佐以滋阴清热
治法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小 结】
中风辨证主要分为中络、中经、中 脏、中腑,病机为内虚邪中,外邪主要 与风邪有关。历节病始见于《金匮》。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历节的证治。诸 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 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 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 内伤肝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 并与黄汗病鉴别。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 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 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 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 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 热,便为历节也。
历 节 病
分型
在络 肌肤不 仁 肌肤
在经
入腑
入脏
症状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

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

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是一段。

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

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

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

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

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

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

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

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

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

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仅供参考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鉴〕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即经所谓偏枯也.或但臂不遂者.非中风也.即痹病也.盖痹为阴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胜也.故病风中之人.因虚而召风者.未有不见微弱之脉者也.因热而生风者.未有不见数急之脉者也.〔沈〕此分中风与痹也.风之为病.非伤于卫.即侵于荣.故当半身不遂.谓半身之气伤而不用也.若但臂不遂.此为痹.痹者闭也.谓一节之气闭而不仁也.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也.数者风之数也.此中风使然.谓风乘虚入.而后使半身不遂也.〔尤〕风彻于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以此见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着也.风从虚入.故脉微.风发而成热.故脉数.曰中风使然者.谓痹病亦是风病.但以在阳者则为风.而在阴者则为痹耳.案字汇.遂.从志也.不遂.即不从志之谓.案脉微而数可疑.今验风病.多脉浮大而滑.而或数或不数.医通云.此即内经风论.所谓各入其门户.所中者之一证也.千金补金匮之不逮.立附子散.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僻.专以开痹舒筋为务也.(方附于下.)千金附子散附子(炮)桂心(各五两)细辛防风人参干姜(各六两)上六味.捣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脉经.作淤涎.案以上四字句.此似是.)〔尤〕寒虚相搏者.正不足而邪乘之.为风寒初感之诊也.浮为血虚者.气行脉外而血行脉中.脉浮者沉不足.为血虚也.血虚则无以充灌皮肤.而络脉空虚.并无以捍御外气.而贼邪不泻.由是或左或右.随其空处而留着矣.邪气反缓.正气即急者.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缓者为急者所引.则口目为僻.而肢体不遂.是以左者.邪反在右.右者.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则有邪正缓急之殊.而为表为里.亦有经络脏腑之别.经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小者为孙.是则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矣.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而涎自出也.〔沈〕僻者.邪犯阳明少阳经络.口眼歪斜是也.不遂者.半身手足不用也.周身之络.皆在肌肉皮肤之间.风邪痹于络脉.气血不行则为不仁.羁持经气.不能周行通畅.则重不胜.邪入于腑.堵塞胸间.神机不能出入鉴照.则不识人.入于五脏.并凑于心.脏真不能溉灌于舌.舌即难言.〔魏〕僻不遂.口眼僻.心有所使.而能给.则心遂.今举手.手不应.举足.足不应.故谓之不遂也.〔程〕不识人者.经所谓昧暴喑.此邪入腑.则昧不识人.入脏.则舌难言.而为喑矣.舌难言.则唇吻不收.而涎下也.案僻不遂.内经.所谓偏风偏枯.巢源.有风口候.又有风偏枯.风身体手足不随.风半身不随等候.即外台以降所谓瘫痪风也.肌肤不仁.巢源.有风不仁候云.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重不胜.巢源.有风腿候云.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又有风曳候云.筋肉懈惰.肢体弛缓不收摄.盖此之类也.不识人.内经.所谓击仆.巢源.有风候云.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即卒中急风是也.(详见于医说刘子仪论.)舌难言.内经.所谓喑痱.巢源.有风舌强不得语候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由以上数义观之.正知此条.乃是中风诸证之一大纲领也.张璐则以侯氏黑散主之.误甚.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原注〕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曰能助药力.(六十日止即药积七字.赵本作自能助药力五字.非.食下.曰字.赵本作自.是.)〔徐〕大风.概指涎卒倒之后也.〔沈〕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同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能驱表里之风.芎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导引诸药.而开痹着.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气.而使大气得转.风邪得去.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相交.以酒引群药.至周身经络为使也.案此方主疗文法.与前后诸条异.先揭方名.而后治云云者.全似后世经方之例.故程氏尤氏金鉴并云.宋人所附.然巢源.寒食散发候云.仲景经有侯氏黑散.外台风癫门.载本方.引古今录验.无桔梗.有钟乳矾石.方后云.张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无钟乳矾石.乃知此方隋唐之人.以为仲景方.则非宋人所附较然矣.又案根据外台.方中有矾石钟乳.而后方云.冷食自能助药力.后人因谓仲景始制五石散.信乎.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中经.沈本作入经.)〔尤〕迟者行之不及.缓者至而无力.不及为寒.而无力为虚也.沉而缓者为营不足.浮而缓者为卫中风.卫在表而营在里也.经不足而风入之.血为风动.则身痒而瘾疹.心不足而风中之.阳用不布.则胸满而短气.经行肌中.而心处胸间也.〔沈〕营卫未致大虚.邪气不能内入.持于经络.风血相搏.风邪主病.则发身痒瘾疹.邪机外出之征.若心气不足.正不御邪.进而扰乱于胸.大气不转.津液化为痰涎.则胸满短气.盖贼风内入.最怕入心乘胃.而成死证.案迟者数之反.缓者急之反.金鉴改迟作浮云.迟缓二脉.不能并见.必是传写之讹.此却非也.医方集成云.有中之轻者.在皮肤之间.言语微蹇.眉角牵引.遍身疮癣.状如虫行.目旋耳鸣.亦谓邪气中经也.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三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原注〕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经宜风引汤.○案巢源.脚经候云.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尤〕此下热清热之剂.孙奇以中风多从热起.故特附于此欤.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案此方.亦非宋人所附.外台风痫门引崔氏甚详.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与本方同.)上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纳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日二三服.每以意消息之.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古今录验.范汪同.(千金风癫门.紫石散.即本方.主疗服法并同.)由此观之.风引.即风痫掣引之谓.而为仲景之方甚明.程氏尤氏辈亦何不考也.但除热瘫痫四字.义未允.刘氏幼幼新书.作除热去瘫痫.楼氏纲目.作除热癫痫.(王氏准绳同.)其改瘫作癫.于理为得矣.汪氏医方集解云.侯氏黑散风引汤.喻氏虽深赞之.亦未知其果当.以此治风而获实验乎.抑亦门外之揣摩云尔也.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赵本.分并作钱.非.)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尤〕赵氏云.狂走谵语.身热脉大者.属阳明也.此无寒热.其脉浮者.乃血虚生热.邪并于阳而然.桂枝防风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用生地黄之甘寒.熟蒸使归于阴.以养血除热.盖药生则散表.熟则补衰.此煎煮法.亦表里法也.兰台轨范云.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此等法最宜细玩.案此方程氏金鉴.并不载.盖以为宋人所附也.未知果然否.千金风眩门所收.却似古之制.今录于下以备考.防己地黄汤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防己甘草(各二两)桂心防风(各三两)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用二斤)上五味咀.以水一升.渍一宿.绞汁着一面.取滓着竹箦上.以地黄.着药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头风摩散方(千金.作头风散方.)大附子(一枚炮○千金云中形者炮裂)盐(等分○千金作如附子大)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上.令药力行.(已.徐沈作以.尤本无..赵本作疾.千金无已字.作顶.)案本草藏器云.盐去皮肤风.此方外台.引千金.程氏金鉴.并为宋人附方.是.三因附子摩头散治因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不可以出.至日则少愈.名曰首风.(即本方.)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程〕圣济总录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或昼静夜发.痛彻骨髓.谓之历节风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十二筋.皆结于骨节之间.筋骨为肝肾所主.今肝肾并虚.则脉沉弱.风邪乘虚.淫于骨节之间.致腠理疏.而汗易出.汗者心之液.汗出而入水浴.则水气伤心.又从流于关节交会之处.风与湿相搏.故令历节黄汗.而疼痛也.〔鉴〕赵良曰.肾主水.骨与之合.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血虚则脉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湿.久变为热.湿热相蒸.是以历节发出黄汗也.〔尤〕案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案寸口脉沉以下.止即为肝二十二字.脉经.移于下文味酸则伤筋之首.文脉贯通.旨趣明显.盖古本当如是矣.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沈〕此诊趺阳.则知胃家内湿招风为病也.趺阳脉浮.浮为风邪入胃.滑为水谷为病.此显脉浮而滑者.乃素积酒谷湿热招风.为谷气实.然内湿外风相蒸.风热外越.津液随之.故汗自出也.〔程〕亦历节之脉.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程〕少阴肾脉也.胗在太溪.若脉浮而弱.弱则血虚.虚则邪从之.故令浮弱.风血相搏.则邪正交争于筋骨之间.则疼痛如掣.〔尤〕趺阳少阴二条合看.知阳明谷气盛者.风入必与汗偕出.少阴血不足者.风入遂着而成病也.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自.原本作血.今根据诸本改之.)〔魏〕盛人者.肥盛而丰浓之人也.外盛者中必虚.所以肥人多气虚也.气虚必短气.气虚必多汗.汗出而风入筋骨之间.遂历节疼痛之证见矣.〔尤〕缘酒客湿本内积.而汗出当风.则湿复外郁.内外相召.流入关节.故历节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条观之.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湿相合也.历节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为从虚所得.则一也.诸肢节疼痛.身体HT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HT .赵本.作.沈尤金鉴同.魏作HT .案此当作.脉经.作瘰.非.)〔魏〕湿热在体.风邪乘之.而历节成矣.于是掣痛之势如脱.甚不可奈.湿上甚而为热.热上甚而引风.风上甚而耗气冲胸.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皆风邪热邪湿邪.合为患者也.主之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防风麻黄生姜之辛燥.治风治湿.白术甘草之甘平.补中.芍药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热.是风湿热三邪.并除之法也.其间加附子.走湿邪于经队中.助麻桂为驱逐.非以温经也.况此方.乃通治风湿热三邪之法.非为瘦人出治也.肥人平日.阳虚于内者多.非扶助其阳气.则邪之入筋骨间者.难于轻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温.而云不可治血虚内热之证也.瘦人阴虚.火盛之甚.加芍药.减附子.又可临时善其化裁矣.案历节.即痹论所谓行痹痛痹之类.后世呼为痛风.(丹溪有痛风论.见于格致余论.知是元以降之称.)三因直指.称白虎历节风是也.(白虎病.见于外台.引近效云.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乍歇.其疾如虎之啮.故曰白虎病.此即历节风也.而别为一证恐非.)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所发.痛久则邪盛正弱.身体即羸也.痹气下注.脚肿如脱.上行则头眩短气.扰胃则温温欲吐.表里上下皆痹.故其治亦杂揉.桂麻防风.发表行痹.甘草生姜.和胃调中.芍药知母和阴清热.而附子用知母之半.行阳除寒.白术合于桂麻.则能祛表里之湿.而生姜多用.以其辛温.又能使诸药宣行也.与越婢加术附汤.其意略同.沈氏则谓脾胃肝肾俱虚非也.温温.金鉴.改作.不必然.(详见于伤寒论证义.)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二两赵作一枚)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案千金外台.防风汤七升.作一斗.二升.作三升.)外台古今录验.防风汤.主身体四肢节解.疼痛如堕脱肿.案之皮急.头眩短气.温温闷乱如欲吐.即本方.去麻黄.千金防风汤主疗与外台同.于本方.无麻黄附子.有半夏杏仁芎.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四属.程作四肢.此条程魏接下乌头溥为一条.非.)〔徐〕此论饮食伤阴.致营卫俱痹.足肿胫冷.有类历节.但当以发热别之也.谓饮食既伤阴.然味各归其所喜.政酸为肝之味.过酸则伤筋.筋所以束骨.而利机关.伤则缓漫不收.肝气不敛.故名曰泄.咸为肾之味.过咸则伤肾.肾所以华发而充骨.伤则髓竭精虚.肾气痿惫.故名曰枯.肝肾者人之本也.肾不荣.而肝不敛.根销源断.故曰断泄.饮食伤阴.营先受之.乃营气不通.营卫本相根据.营伤卫不独治.因循既久.营卫俱微.三焦所以统领内气.而充贯四肢者也.失营卫之养.而无所恃以为御.御者摄也.四属之气.不相统摄而断绝.四属者.四肢也.元气既惫.身体羸瘦.足尤在下阳气不及.肿大胫冷.荣中气郁.则热而黄汗.然此皆阴分病.非历节.历节挟外之湿邪.而重且痛也.唯外邪必发热.故曰假令发热.是表分亦有邪.从肌肉而历关节.使为历节.〔尤〕虚病不能发热.历节则未有不热者.故曰假令发热.便为历节.后水气篇中又云.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盖即黄汗历节.而又致其辨也.〔鉴〕名曰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文相属.必是传写之讹.案平脉法.林亿注.四属者.谓皮肉脂髓.成注亦同.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脉经作疼.痛不可屈伸.是.)〔沈〕此寒湿历节之方也.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此风少寒湿居多.痹于筋脉关节肌肉之间.以故不可屈伸疼痛.即寒气胜者.为痛痹是也.所以麻黄通阳出汗散邪.而开痹着.乌头驱寒而燥风湿.芍药收阴之正.以蜜润燥.兼制乌头之毒.黄甘草.固表培中.使痹着开而病自愈.谓治脚气疼痛者.亦风寒湿邪所致也.乌头汤方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节.(尤本治上有亦字.程金鉴删治以下九字.案此后人所添.今从之.)麻黄芍药黄(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案甘草原本及赵程魏金鉴并欠两数俞徐沈尤并云三两未知何据)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张氏医通云.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以乌头治之.然以蜜煎.取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兼制乌头燥热之毒.千金大枣汤.治历节疼痛.于本方.去芍药附子.加乌头大枣生姜.矾石汤治香港脚冲心.(赵作冲.程本金鉴.不载此方.至篇末五方并删.)矾石(二两○杂疗方作半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此方杂疗救卒死篇.无浆字.千金翼浸下.有洗字.)〔尤〕香港脚之病.湿伤于下.而气冲于上.矾石味酸涩性燥.能却水收湿解毒.毒解湿收.上冲自止.案千金论香港脚云.魏周之代.盖无此疾.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徐王撰录.未以为意.外台苏长史云.晋宋以前.名为缓风.古来无香港脚名.由此观之.此方亦是宋以前人所附.非仲景原方明矣.程云凡仲景方经.证在前而方在后.未有方在前而证在后者.固然.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原注〕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案外台风痱门.载古今录验.西州续命汤.即是.冒昧下.有不识人三字.千金名大续命汤.而西州续命汤.主疗与此同.无人参有黄芩.分两亦异.主疗与姚同.)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杏仁(四十枚千金用芎三两.外台麻黄三两.芎一两.余各二两.杏仁与本方同.俞本芎一两五钱.非)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浮.外台作洪.)〔沈〕灵枢云.痱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甚则不能言.不可治.故后人仿此而出方也.〔尤〕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为复气之需.乃攻补兼行之法也.案汉贾谊传云.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病.师古注.辟足病.痱风病也.圣济总录云.痱.字书病痱而发.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楼氏纲目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半身无气营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知是痱.即中风之谓.脉解篇.喑俳.即喑痱也.徐则谓痱者痹之别名.此说本喻氏法律.尤误矣.外台本方煎法后云.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汪为东晋人.而其言如此.正知此亦仲景旧方.原本失载.宋臣因而附之也.虞氏医学正传云.金匮要略本方.有石膏当归.无附子防风防己.愚案本方.石膏当归.固不可无.而附子防风防己.尤不可缺.此恐传写者之脱简耳.简案续命汤.千金外台所载.凡数十方.唯外台.风身体手足不随门.古今录验.小续命汤方中.附子石膏并用.虞氏之言.不可从.王氏古方选注云.古今录验者.其方录于竹简.从古至汉.始刊于金匮附方中.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案十六国春秋.有卢循.遗刘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又欧阳修有细为续命丝之句.可征二字之谓延年矣.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千金贼风门云.仲景三黄汤.拘急.作拘挛.○三因云.兼治贼风.偏风.猥退风.半身不遂.失喑不言.)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二分)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心热.千金作心中热.千金翼.一枚下.有此仲景方.神秘不传.八字.)〔魏〕亦为中风正治.而少为变通者也.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也.以细辛代干姜.为邪入于经者设也.以黄补虚.以熄风也.以黄芩代石膏.清热.为湿郁于下.热甚于上者设也.心热加大黄.以泄热也.腹满加枳实.以开郁行气也.气逆加人参.以补中益胃也.悸加牡蛎.防水邪也.渴加栝蒌根.以肃肺生津除热也.大约为虚而有热者言治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则无热可知.纵有热.亦内真寒外假热而已.云加附子.则方中之黄芩.亦应斟酌矣.此又为虚而有寒者言治也.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外台.此下.载甘草附子汤.主疗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云云.三十余字.)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徐〕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致头中眩苦至极.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此非轻扬风剂可愈.故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犹之冬月井中.水土既暖.阳和之气.可以立复.而浊阴之气.不驱自下矣.案外台风头眩门.所载近效白术附子汤.有桂枝而无生姜大枣.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初服得微汗.即解.能食复烦者.将服五合以上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即是甘草附子汤也.而此所载.去桂加术附子汤.且煎法及分两.宋人所改.不知何以差谬如此.盖孙奇等失之不检也.。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好,今天我们开始介绍第五篇......中风还有历节(《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这一篇呢就是专门在谈怎么样去预防中风,怎么样治疗中风,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中风,那诸位了解了以后呢就应该以后你就不会中风了,那你哪一天到了五六十岁就中风,其实代表这一篇没有了解,哦,所以要重新再回来读,所以你不幸中风赶快想办法来找到我或者是找师兄弟,我们再把你救回来。

那当你如果很了解的话,不会中风的。

这个呢,中风基本上的一个,还没开始看之前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人是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哦,气和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呢就会引发中风,这是中医的观念。

我们在讲中医的时候,你不要去想说啊高血压会中风,不要去想这些哦,那一般高血压,老师,这个血压很高,怎么会虚啊?应该是实才对?不对,都不要这样子去想。

中医就是中医,那西医讲的高血压中风如果有可以真的可以吃降血压药真的可以预防中风的话那世界上没有人中风了嘛?你跑到医院去看,很多人都是中风躺那边,你问他你在中风之前有没有吃西药?有啊,可是他照样中风,所以说中医的观念里面,如果说你是了解他是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会得到中风,那预防中风的处方就已经出来啦,诸位以后看到,光是看这样子处方就出来了。

你说老师这个处方是什么?很简单呐气嘛......黄耆,对不对?那因为他是两虚,所以我们不会去开一个什么桂枝,去风的时候......因为桂枝有时候发汗发太多了,去风太强!所以呢我们开一些比如说独活啊,一些南派的药都没有关系,防风啊。

比较次级的去风的药,一点点微风进入身体以后就把它排掉,对不对?党参啊......能够补气,不用,人参都用不到,因为人参呢,最主要目的是在肠胃上面,津液不够的时候,肠胃胃气快没有的时候我们用人参。

那独参汤,中医我们北派像经方里面没有写独参汤,那温病派里面有用独参汤,独参汤的目的是干嘛?就是胃气将绝的时候,会用到独参汤。

那独参汤、胃气将绝,老师,你怎么知道他胃气将绝?一个是打嗝,还有脉一是如钩,摸上去脉像小鱼钩一样,一个个小鱼钩,就是这样子,一直是持续的状态,我们才会用,否则的话,用党参就好了。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本篇论中风与历节病的成因及其证治,因 二者均属广义风病的范围,且皆有内虚邪犯的 病机特点,故合为一篇。
中风以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其特 点,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历节是 由于肝肾气血缺乏,感受风寒湿邪,以关节肿胀、 疼痛剧烈,遍历全身多个关节,甚者关节变形、 身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疼痛遍 历关节,其发病除正气亏虚外,尚与感受风寒湿 有较密切的关系。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六页。
【分析】
病机:风湿痹阻关节,日久化热伤阴。
主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助阳,养阴清热。
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方义:
桂、附—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麻、防、姜—祛风而温散表湿 术、附—助阳除湿
祛邪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 〔10〕 烏頭湯方:治脚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藥 黄芪各三兩 甘草三 兩〔炙〕 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 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
第三十页,共三十六页。
【分析】
病机:寒湿痹阻关节筋脉,气血运行不畅。 病症: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痛位固定。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 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 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4〕
第十七页,共三十六页。
2. 阴血缺乏,外受风邪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那么血缺乏,浮那么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6〕
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
3. 气虚饮酒,汗出当风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课件(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课件(1)

.
30
• 吃酸性食物过量是百病之源。医学研究证明,如 果人体倾向于酸性,人体细胞的作用就会变差, 废物就不易排出,肝肾的负担会加大,新陈代谢 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减弱,容易患病。
• 含磷、氯、硫等元素的食品一般为酸性食品,如 面粉、肉类、谷物、油脂、酒类、白糖等。而含 钾、钠、钙、镁等元素的食品一般为碱性食品, 如水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海带、碱性饮 料等。
.
29
• 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 【原文】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 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 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 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体贏瘦, 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 爲歴節也。(九)
• 提要:本条论述偏嗜酸咸致历节的病机及 其与黄汗病的鉴别
.
27
•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总括了历节的病因,酒性标热本湿,湿盛 伤及脾阳,加之外盛中虚,汗出当风,风 与湿内外合邪就会形成历节。
.
28
• 本条的临床处方:
• (1)对于舌质淡,苔细白而滑,小便清长, 确属阳虚湿盛者,可用桂枝附子汤或甘草 附子汤,温经复阳,祛风除湿
• (2)若属气虚夹湿夹瘀,舌质淡,苔白津 润,气短自汗者,可借用《血痹虚劳病脉 证并治》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海桐皮、薏苡 仁、独活、桃仁、红花,补气温阳,祛风 胜湿,活血化瘀。
•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术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 上九味,以水七升,煑取二,溫服七合, 日三服。
.
36
• 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 分析:
– 诸肢节疼痛:风胜。 – 身体魁羸:正衰邪盛。 – 脚肿如脱:湿胜。 – 头眩:风邪上犯。 – 短气、温温欲吐:湿浊中阻,气机不利。

【《金匮要略》白话版】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一、中风病,应半身不能随意运动,如果只有一支手臂不能随意运动,这是痹证。

脉微且数,是中风病的脉象。

二、寸口的脉象浮而紧,紧为外感寒邪,浮为气血虚弱,寒邪乘虚搏结,邪气居于肌表。

浮脉的病人血虚,导致络脉空乏,邪气留滞不去,乘虚或居身体左侧或居身体右侧,受邪的一侧松驰舒缓,正气旺盛的一侧反呈拘挛,无邪一侧牵引有邪一侧,形成口眼㖞斜。

邪气侵犯络脉,肌肤麻木不仁;邪气侵犯经脉,肢体重滞不易举动;邪气内侵入府,则神昏不识人;邪气侵入于脏,则舌纵难言,口流涎沫。

【候氏黑散】治疗风寒直侵肌肉内脏,四肢烦重,风寒凌心,心中虚寒的患者。

(《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 (三分)桂枝(三分)以上十四味药,杵成散,酒冲服方寸匕,每天一次。

初服药的二十天,用温酒调服,禁食所有的鱼、肉、大蒜类。

经常应清淡饮食,至第六十天时,药物已积聚于腹内留而不去,饮食积热自然被驱,清淡饮食亦能够协助药效。

三、寸口脉象迟缓,迟脉主寒,缓脉主虚。

荣分不足则是由于失血,卫气虚则是由于风邪所伤。

邪气入于经脉,则全身搔痒伴发皮疹,胸中阳气不足,邪气侵入胸中,出现胸胁胀满,呼吸急促。

【风引汤】治疗热性瘫痪、癫痫病。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以上十二味药,杵后粗筛,用皮革药袋存放。

用时取三指撮,清洁井泉水三升,煮沸三次,温服一升。

(治疗成人热性抽掣,小儿惊痫,瘈疭,一天数十次发作,其他医疗不效者,用清热作用的风引汤。

巢氏云:脚气病也应用风引汤治疗。

)【防己地黄汤】治疗病人妄行如狂,独自胡言乱语,无发热、恶寒症状,其脉呈浮象。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以上四味药,用酒一杯,浸泡一夜,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切碎,水蒸如蒸熟一斗米时间长短;取铜器盛药汁,再绞取地黄汁,一起和均,分次服用。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吃东西喜欢吃酸的,吃酸的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了,就会伤筋。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试试,在睡觉前喝很多的柠檬汁,到三更半夜,你的脚就会抽筋。

这就是因为酸太盛。

现在有两种酸,一种就是我们吃的东西本来就是酸的,例如象柠檬,还有一种酸是假甜真酸,为什么叫假甜真酸?吃到嘴里是甜的,到了胃里是酸的。

现在好多的面包,都是人工糖做的,吃到嘴里很甜,这个人工糖骗到你的嘴巴,到了胃里面去就变成酸的了。

人工糖制造出来的时候,体积非常小,我们身上很多的病毒,细菌在嘴巴里面吃到人工糖以后,就会喂食这些细菌病毒,吃到人工糖以后,排出来的糞便代谢物就是酸性的。

晚上睡觉会脚抽筋。

中医认为肝苦急。

假如一个病人告诉你他的脚经常抽筋,他喜欢吃甜的,这就是假甜真酸,什么叫抽筋,就是肝苦急。

急时甘以缓之,这就是要告诉抽筋的病人要多吃甜的,抽筋就会解缓。

但是,他告诉你就是经常吃甜的,其实他吃的就是假甜真酸。

你要告诉他此甜非彼甜,让他买蔗糖,饴糖来吃,抽筋就会好。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如果长期都吃太咸的食物会伤骨,反过来,当你在帮病人治疗骨病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所以,真理就是正反两面看,你不能只从一方面去看,吃咸吃多了会伤骨,同样的帮病人治骨病的时候,要少吃咸的。

所以,我们看到膝盖肿,风湿关节炎,就要告诉病人咸的少吃,尽量不要吃。

当骨伤到以后,病人就会出现小儿麻痹,肌肉萎缩,病人的关节越变越大,脚上肌肉越来越小,中医把这种取名为鹤膝,鹤膝风,中间膝盖肿得很大,腿部很小,这就叫萎。

骨伤了,肌肉萎缩,反过来,我们看到肌肉萎缩,就知道骨伤了,我们就要去治骨。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

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

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或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古人这个样子看。

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

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

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紧者为风寒之邪,浮者为血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

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

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

但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这个就是络脉空虚,血少嘛。

这个时候风寒之邪它不出去。

偏于哪一侧特别虚,邪气就往那里去,去还就不动。

反到留在那个地方了,正不胜邪了,正气急于退出,正气越退,邪气就越进,变成正气引邪往里头走,形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邪在于络,只能使肌肤麻木不仁而已。

血一直往里退、邪气跟着它往前直进进入经了,就使得半身不遂了。

那么邪入于府呢,那就九窍不通了,九窍闭塞,那就即不识人了。

【金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

【金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

【⾦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

治脚⽓疼痛,不可屈伸。

导读:《⾦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编著《⾦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法,按照第⼏章第⼏条标注。

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欢迎⼤家留⾔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的注解!⼦恒试注以⽅测证,本条主要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寒湿历节,寒主收引,湿性重浊,故见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还包括关节肿⼤变形,遇寒加重等表现。

寒湿邪⽓阻滞⽓⾎运⾏,筋⾻失养也是历节病的主要病因。

治疗选择乌头汤。

⽅中乌头温经⽌痛,⿇黄发散寒湿,配伍黄芪补⽓扶正,兼制⿇黄发散太过。

芍药、⽢草缓急⽌痛,养⾎荣筋。

中医脚⽓病指脚弱,表现为⾜胫部⿇⽊酸痛,软弱⽆⼒,屈伸不利,是寒湿阻滞⽓⾎所致,故⽽治疗亦可选择乌头汤。

清·尤怡《⾦匮要略⼼典》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

寒湿之邪,⾮⿇黄、乌头不能去,⽽病在筋节,⼜⾮如⽪⽑之邪,可⼀汗⽽散者,故以黄芪之补,⽩芍之收,⽢草之缓,牵制⼆物,俾得深⼊⽽去留邪。

如卫瓘监钟邓⼊蜀,使其成功⽽不及于乱,乃制⽅之要妙也。

清·吴谦《医宗⾦鉴》与第9条同讲。

【按】名⽈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相属,必是传写之讹。

【注】此详申上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

历节之病,属肝、肾虚。

肝、肾不⾜于内,筋⾻不荣于外,客邪始得乘之⽽为是病也。

究其所以致虚之由,不⽌⼀端也。

如饮⾷之味过伤,⽇久亦为是病也。

味过于酸则伤肝,肝伤则筋伤,筋伤则缓不收持,名⽈泄也。

味过于咸则伤肾,伤肾则⾻伤,⾻伤则枯不能⽴,名⽈枯也。

枯泄相搏,名⽈断绝。

断绝者,即荣⽓不通,卫不独⾏,荣卫俱虚,三焦失所,四维断绝,⾝体羸瘦也。

若独⾜肿、胫冷,寒胜凝于下也;黄汗⾃出,湿胜发于中也。

假令发热,则属风,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者,历节疼痛不能屈伸也,故主之以乌头汤,通荣⾏卫,并驱风寒湿之邪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虚(邪正)相搏,
紧――风寒侵袭
邪在皮肤
在皮肤即为邪在浅表。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气血不足,邪气随虚处停留而正 气又无力驱邪外出,所以引起络脉地气血瘀滞。以致筋脉肌肉失 养,废而不用。突出的反映了★“正虚邪遏”是中风的基本病机。
讲 解
★2.半身不遂机理:
邪气反缓――受邪的一侧,因络脉气血瘀滞, 肌肉筋脉失去濡养,故现弛缓状态; 正气即急――相反无病的一侧血气运行正常,筋 脉肌肉能发挥正常作用,因此相对 的紧张拘急; 正气引邪,僻不遂――缓者为急者所牵引,于 是出现 口眼斜。 故中风口眼斜,向左者病反在右;向右者,病 反在左。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概述
二病的概念:
★中风: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倒仆昏
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偶感外邪诱发 致病。
★历节: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
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 邪,痹阻经脉而致。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 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 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合篇意义: 1)、范围:皆属广义风病范畴。 2)、病机:内虚邪中,内外合邪的病机特点。(联系湿痹之候) 3)、主证:肢体经脉证状。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 , 痛不可触 , 关节 不可屈伸。 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 , 故重用川乌 , 配以麻黄 , 温经 散寒化湿止痛是其要点。 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 景重要论治思想之一。该方配以芍药、甘草 , 并用蜜 煎乌头 , 旨在发挥乌头治疗作用的同时防止其毒副反 应。乌头有毒,白蜜甘缓,能解乌头之毒,故二药 同煎,使邪去而不伤正。临证时万一出现有口唇肢 体麻木,或头晕目眩,呕吐腹泻,此时见脉搏间歇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神志昏迷者,为中 毒现象,当用药解救。相反若无心跳、呼吸、 脉搏的异常改变,只有头晕,肢体发麻者,可 能是药物的“瞑眩”现象。
讲 解
1、病因: 内因:寸口脉 沉-主骨病-肾亏 弱-主筋病-肝虚 ———— 肝肾精血亏虚,精血不能充养筋骨。 外因: 汗出――腠理开,卫气不固 入水中――寒水之邪内侵 此处“汗出入水中”仅是举例说明而已,其它如居住潮湿,淋雨受寒,长 期从事水中作业等均可致水湿内侵,为病之标。 2、病机:肝肾先虚,水湿内侵,郁为湿热,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 节,影响气血运行。 3、症状:周身关节疼痛,痛处肿大,溢出黄汗。
讲 解
1.主证: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
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2.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3.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4.方药:乌头汤 麻黄――散寒达表,发汗宣痹 乌头――温经散寒止痛。 芍药――缓急止痛 甘草――利关节屈伸 黄芪――固表除湿,助麻黄通阳 —————————诸药合用能使风寒湿邪微汗而解。
讲 解
附子 桂枝 麻黄 防风 祛风而温散表湿 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白术
附子 芍药 知母 甘草
助阳除湿
益阴清热
和胃调中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 大或变形等。 ②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桂枝芍药知母汤 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因此临床上 应根据证候的复杂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 温药物并投。
第1条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 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名词
▲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 随意运动。 ▲痹:痹者,闭也,指风寒湿侵犯人体,使 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 动不利的病症。
提要:本条论述了中风的脉症以 及与痹证的鉴别。
讲 解
1.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风邪闭阻经脉,气血瘀阻,肢体筋 脉拘急或弛缓不用。 2.中风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以脉论理)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2. 中风的证候分型有哪些? 3. 试比较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 汤的异同。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w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即口眼(角)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肌肤不仁:即肌肤麻木不仁。 ▲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提要
本条论述了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络、经、 腑、脏的不同见症。
讲 解
1.以脉论理,继续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紧” 浮――气血亏虚,非指表证 寸口脉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寒湿在表
风湿在表痹阻日久,渐次 病因 化热伤阴
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羸, 关节疼痛,痛处不 移 不可屈伸 证候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 温欲吐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佐以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小结
本篇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的病因病机,脉证特点及其辨证 分型,并确立了具体治法。对中风的形成,责之于内外两端, 内因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外因风邪入中,以致经络瘀阻, 脏腑功能失常,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则昏不识人。 根据邪入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 现在一般认为历节病属于痹证的一种,其关节病变比较 明显,以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为特征。历节病 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侵犯为诱因。本病的症状 以关节剧烈疼痛为主,其治疗以祛邪通阳宣痹为主,佐以滋 补肝肾,或益气养血。若偏于风湿化热伤阴者,用桂枝芍药 知母汤,偏于寒湿者,用乌头汤。
脉微:正气不足,气血虚弱
脉数:感受风邪,病邪有余 3.中风与痹症的鉴别: 中风――主证:半身不遂,不疼。 痹证――主证:但臂不遂,疼痛。
讲 解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中风
病因病机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为主)
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口角斜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痹证
风寒湿杂至,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邪实为主)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神志清楚,脉涩
【辨治要领与思路】
注意鉴别诊断,保证辨病与辨证的正确,是 张仲景诊治疾病重要特色之一。本条指出半 身不遂属于中风,反之仅局限于某关节肌肉 疼痛、活动不利的,则为痹证。同时以强调 四诊合参才能保证辨病与辨证的准确性,故 原文又指出中风的脉象是脉微数。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第8条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 主之。
名词 • 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 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 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提要
本条论述风湿痹阻关节,渐次化热 伤阴的风湿历节的证治。
讲 解
1.主证: 诸肢节疼痛――呈走串性,自觉关节发热。 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2.兼证: 头眩短气――风湿上犯。 温温欲吐――湿阻中焦。 脚肿如脱――湿热下注。 补充:发热 3.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 4.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5.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分型
症状 病位 病势 预后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舌即难言 肌肤不仁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口吐涎 肌肤 较轻 尚可 筋骨 加重 脑 更重 较差 心 危笃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清病位对于保证辨证与治疗的准确以及 推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其实中风之后,邪 入脏腑,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很难区别在何 脏腑,故后世临床皆以闭证脱证来辨治。
第4条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 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名词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 湿伤及血脉。 ▲黄汗:指历节病的关节疼痛处汗出色黄, 故曰“历节黄汗出”。此与黄汗病 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提要
本条论述肝肾不足,水湿内侵是 历节病的一种成因。
第10条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 汤主之。
名词
• 瞑眩反应: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 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 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 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 •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辨治要领与思路】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历节病的病 机,即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外侵为病之 标。其病虽留注筋骨,实与其所合之脏关系 密切,临证施治时,不可舍本求末。
第6、7条 原文(6)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提要】论述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是历节病的成因之一。 原文(7)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 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提要】论述气虚湿盛,酒后汗出当风是历节病的另一 成因。 ★以上三条皆论及历节病的成因,虽各有所偏,但归纳 起来,则里虚不足(包括肝肾精血亏虚及气虚)为内 因,风寒湿侵袭为外因,汗出腠理开泄则为风寒湿侵 袭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