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社会控制论讲解

合集下载

略论《韩非椰》的管理思想

略论《韩非椰》的管理思想
的 韩非子提 出了通过 “ 他 赏罚二柄” 使人 们 堪 , 将 一 无所 获。 在 此 , 吏就 如 同 实 本 和 纲” 目光、 冷峻 的思考、 理性 的分析 , 当 为 趋 利避 害 , 现 管理 目标 的 管 理 思 想 , 民众的“ ” “ 。韩非的这一比喻 法 、利 而 仁 、 时的社会及其最 高统治者献上 了一份 主 张 应 通 过 “ ” “ ” 不 是 “ ”
不仅贴切、 生动 , 而且 寓意深刻 的确,
精湛周 密而 又切实可行 的治国方略 ,
“ ” 义

“ 等来 管理 民众 与此类似 , 札”
为数众 多的 民众恰似 “ 、 目”作 为 叶” “ ,
理 控 制 。 而 如 果抓 住 官吏 这一 管理 民
人 其 中的管理 思想集 中展 示 了这位先哲 西 方 主 流 文 化 的人 性 假 说 也 是 以 “ 最 高统治者 当然难 以一一对其进行 管
用好各 级 官 吏 , 可 以借 助 他 们 而 就 此, 韩非子摒 弃 了孟子、 苟子的性 善、 制 有效性。 由此可 见 ,韩 非子》 《 的人 准 、 性 恶的争论 , 而是 另辟蹊 径提 出 了人 性 论假 设 与 西方 文化 及 其 管理 思想 是 管理控 制好 众 多的平 民百姓 , 形成 臣 下 恪尽职 守 ,百姓 安 分守 己的局 面。 是 自利 的这一基本人性论假 说。 对此 , 具 有很 强共 通 性 的 。 他 举 例 说 : 故 王 良爱 马 , 王 勾 践 爱 “ 越 人, 为战 与驰 。 医 善吮 人 之伤 , 人 之 定 舍


君 悠 治吏不治民。 的管理对象界 如 此 , 主 便 能 安 坐 于朝 廷 之 上 , 闲
自得 于闲暇之中 , 即使清净无为 , 能 也

韩非法家政治思想探析

韩非法家政治思想探析

韩非法家政治思想探析作者:许鹏洪媛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2期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极为活跃的、极富创新性的阶段之一。

法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创造性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系统运用的政治思想。

他的创新思想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影响深远。

关键词:法家思想;韩非子;用术;重势;任法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9.32.0671 韩非法家政治思想起源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理论家。

他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223年。

韩非是韩国的宗族公子,师从于荀子。

韩非总结历史上的成败得失,针砭时弊,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写成了《孤愤》《说林》《说难》《内外储说》等几十篇文章阐述自己的思想。

韩非思想的核心是法家思想,他分别吸收了以商鞅为代表的“任法”,以申不害为代表的“用术”,以慎到位代表的“重势”形成了自己的法家政治思想。

2 “用术”的政治思想“术”是韩非提倡君主对臣下的驾驭、控制方法。

《内储说上·七术》、《内储说下·六微》中详细记载了他的“用术”政治思想。

韩非在《三守》中说“人主有三守。

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

”所谓“三守”是指君王要遵守的三条原则:心藏而不漏之近习能人,独掌刑赏大权,亲理朝政。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

”所谓三劫是指有公开明目张胆的篡权,有通过政事篡权,有专擅刑罚篡权。

韩非认为三守和三劫的关系是“三守不完,则三劫者起;三守完,则三劫者止。

三劫止塞,则王矣。

”如果三守不完备,臣下就会有三劫。

反之,三守完备了,则三劫就能禁止了。

韩非子提倡君王通过三守和三劫等统治手段来驾驭群臣,巩固权力。

韩非在《内储说上·七术》、《内储说下·六微》中具体阐述了他的“用术”的具体方法即“七术六微”。

韩非和马基阿维里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韩非和马基阿维里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作袁 本文用来分析比较的以胡适和司马迁认可的
这些篇章为主遥
二尧韩非和马基阿维里有完备的管理思想
比较韩非和马基阿维里的管理思想袁 首先要
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有没有管理思想钥 其次是
如果有袁表现在哪些方面钥
为了说明这两个问题袁 我们从管理的最基本
问题袁管理定义说起遥 管理的定义很多袁但今人所
用的定义是 野管理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整合资源冶遥
韩非和马基阿维里思想体系主题就是 野为了保持
君主的权力不择手段冶遥这里袁野为了保持君主的权
力冶袁即是野为了特定的目的冶袁而野不择手段冶渊by
fair means or foul冤袁意为最高效地野整合资源冶遥 韩
非 和 马 基 阿 维 里 都 是 世 界 级 的 权 术 渊political
trickery冤 大 师 袁 他 们 的 野 不 择 手 段 冶 是 以 不 同 的
书遥韩非和马基阿维里生活的年代相差1749年袁但 他们么远的距离袁时间又相隔那么 001 远袁韩非和马基阿维的管理思想却惊人地相似遥
本文的比较分析从确认他们两人有管理思想 开始袁接着分析比较他们的管理目的尧理论假设尧 管理手段和管理风格袁 指出他们管理思想的主要 差异和各自局限遥
础之上的袁 本文认为他们俩人的政治理论和主流
管理理论有相同的假设遥从这一假设出发袁他们的
政治理论又产生了相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遥其次袁
管理可以按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分为高层管理尧中
层管理和基层管理袁 韩非和马基阿维里的理论是
为最高层领导袁君主或帝王所用的管理思想袁这些
思想不但是管理思想袁 而且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思
野术冶的形式出现的遥 据此袁可以说袁韩非和马基阿
维里的全部权术政治理论是管理遥 他们的全部管

《韩非子》中的管理思想

《韩非子》中的管理思想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结合实际的国家治理,韩非子也同样强调预先设立目标对以后进行管理控制的极端重要性。他论述道:“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群臣其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变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之害,甚于有大功,故罚。”(《二柄》)可见,在韩非子看来,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君主为每一个参与者设定行为目标,就可以在以后很方便地对属下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了。这一管理思想与现代的目标管理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中所论及的诸多技术对现代管理不无借鉴价值。
应该说韩非子关于人是自利的假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基本符合人的本质特征的。正是在此基础上,韩非子提出了通过“赏罚二柄”使人们趋利避害,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思想,主张应通过“法”、“利”而不是“仁”、“义”、“礼”等来管理民众。与此类似,西方主流的人性假说也是以“人是自利的”为主的。由此形成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和权利制衡意识。到近代的亚当·斯密,其“经济人”假设更是以人是自利性的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有效性。由此可见,《韩非子》的人性论假设与西方及其管理思想是具有很强共通性的。

韩非子“势”的政治哲学观

韩非子“势”的政治哲学观

韩⾮⼦“势”的政治哲学观2019-08-06韩⾮⼦,是法家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集⼤成者,韩⾮⼦的理论根据,简述则是“法”“术”“势”。

其中“势”为韩⾮⼦政治理论基础的基础,也是历代法家认识的重点,“势”最好的意思,就是占据有利的环境,对敌⼈进⾏毁灭性的打击。

《孙⼦兵法》曾这样论“势”,“故善战⼈之势,如转圆⽯于千仞之⼭者,势也。

”“势”占据有利的位置,⼜是⼀种蓄势待发的⼒量,要以“势”致胜,达到最好的效果。

韩⾮⼦的“势”就是君主的权势,亦是表⽰事物的客观状态和变化发展。

“势”肯定的来讲,就是君主掌控天下的资本,控制⾂⼦,保证⾃⼰地位的理论根据。

韩⾮⼦认为只有以“势”为根据,才能实⾏刑罚,才能展现法律的魅⼒,君主之“势”才能成为法的保证。

君主统治天下与否,不是⾂民的效忠,不是国家的富有,⽽是“势”的强盛与否。

“势”的思想是是对慎到思想的进⼀步发展,对于慎到的思想,韩⾮⼦在书中曾阐述说“君执柄以处势,故令⾏禁⽌”君主对“势”的掌控,才能赏罚并⾏,君主⼀旦“势”消失,⾂⼦则“势”重,朝野之“势”便失衡,⾂⼦犯上作乱,君主则失“势”成为待宰羔⽺,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取⽽代之。

君主的权势若是落到⾂⼦⼿上,君主必然被⾂⼦所控制,篡位弑主是必然之“势”。

韩⾮⼦的理论中,君主在政治层⾯上要拥有绝对的“势”,对权⾂需要重点防范,民众的⼒量亦不可⼩窥。

国家的稳定⾸先要保证⼈民群众的⽣活秩序,由此可断绝权⾂煽动民众的可能性,由此,君主的权⼒就不可能轻易丧失,“势”便可不会丢失。

韩⾮在认识君主,权⾂,普通民众的的关系时,具有⼀定的先见性。

⾮常巧妙的借⼒,⽤群众的⼒量巩固君主的“势”,以此来挟制权⾂的“势”。

韩⾮⼦的“势”思想,由当时的社会决定,儒家思想的德治,并不适应当时的四分五裂的社会现状,当时的社会属于礼乐崩塌的时期,百姓不从于德⾏,⽽服从于“势”,仁义思想不是当时民众的所想。

儒家德治思想,⽤以贤⼈圣⼈来感化社会,但是周朝发展到今天的局⾯,正因为儒家德治思想和贤⼈的⾼尚政治哲学的并不能与“势”相提并论,⽆法保证其稳固性。

第七讲 第八讲 韩非子的社会思想

第七讲  第八讲  韩非子的社会思想

第七讲人物社会思想研究的要素一、二、三、四、第八讲韩非子的社会思想一、韩非子的生平及著作作为先秦诸子最后一位代表人物韩非,其历史与汉代司马迁十分邻近,但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对韩非的记载却很少,连他的生卒年月也不甚清楚。

一般学者认为: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人。

只知道他是韩国的贵公子,与李斯是同学,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天生口吃,不善辩论,因而把所有的长处都集中到著述方面了。

其文章风格冷峻峭拔;其分析问题,剔肤及骨。

大约正因为他言语酣畅,意思明朗,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害关系阐述得一览无余;把统治者的内部矛盾,内在的险恶用心,阴谋权术公布于世,虽在说阴谋,但阴谋正在于不可说,故多为后世儒家信徒及打着儒家思想旗号的统治者所忌讳。

其著作、思想,除受秦始皇公开激赏外,后世统治者多是阴用其术,阳用儒教,造成中国政治上有名的“阳儒阴法”的虚伪形态。

韩非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最重视“法、术、势”统一的外在硬性控制的思想家。

这一方面既为当时旧贵与新贵的两种势力激烈斗争的历史所决定,亦由于作为登上历史舞台后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必然要抛弃原来的面孔,把曾经与他们一道并肩战斗过的自耕农、小私有者一脚踢开,表现出大地主私有阶级的真实历史面目。

因此,韩非子的社会控制思想有两面性特征。

不过,韩非子从“私”有利益出发,从物质需求角度出发,论证封建社会的人际交往,则可谓痛快淋漓,比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酣畅十倍。

我们这一节着重讲三个问题:一是立足于物质利益需求的人际交往思想;二是历史进化论的社会变;三是韩非的“法、术、势”统一的外在硬性控制思想;变迁思想。

1、“以利相交”、“利益驱动”的社会交往思想韩非从人是自私的这一人性论思想前提出发,以十分犀利尖锐的语言,揭露了交往中的利害关系一面,戳破了儒家所津津乐道的人伦关系的面纱,使人耳目一新,倍感痛快。

(一)一般社会职业中的利益原则韩非子认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以利益为原则的,而不是以伦理不原则的。

韩非子思想中的管理思想挖掘

韩非子思想中的管理思想挖掘
• 媒介:
▫ 语言、非语言 ▫ 制度、文化 ---
• 内容:
▫ 义、理、情、利、恩、刑、德、---
• 姿态:
▫ 高低、远近、硬(刚)软(柔)
影响部属技巧的层面(2)
• 场合:
▫ 工作、非工作、 ▫ 气氛(紧松、-----)
• 双方关系:
▫ 深浅、信疑、敌友、竟合 ---
• 方式:
▫ 直接、间接(迂回、分合、纵横---)
群体决策优缺点
优点 • 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 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 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 • 增加合法性 缺点 • 浪费时间 • 丛众压力 • 少数人控制 • 责任不清 • 群体思维 • 群体移转
如何驾驭一匹马?
领导象统御一匹马 御马的五要件?
要发挥对马的影响力
• • • • • 有心:有影响的意愿 、目的、任务 有力:有力量,有影响的基础 马有依赖:对我的力量有依赖 了解与马的关系 了解路况
影响技巧的使用
• 最常用:理性说服、理念激励、征询、协作 • 较常用:奖赏、赞扬、交换、诉诸个人因素 • 不常用:联盟、诉诸合法性、压力
术之应用之诡道也
• • • • • • 36 / 72计? 小事大,以 ? 大事小,以 ? 坊间很多类似的书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不是教你诈,但要懂得别人的诈
影响部属技巧的层面(1)
韩非子思想中的管理思想挖掘
• 韩非子 即 韩非 (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0年), 卒于秦王嬴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即约 公元前281——公元前233)。
韩非以前的法家有三派:
• 其一重„术‟,以在战国中期相韩昭侯的„郑之贱臣‟申不 害为宗。所谓„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 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 • 其二重“法”,以和申不害同时的商鞅为宗。他的特殊政 略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 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 • 其三重“势”,以和孟子同时的赵人慎到为宗。所谓势即 是威权。这一派要把政府的威权尽量扩大而且集中在人 主手里,使他形成恐怕的对象,好像压臣下。

第十三章  社会控制

第十三章  社会控制

• (二)、社会的思想控制 • 1、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
范的总和。 • 2、风俗:是人类最早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是源于人类在处理 一般日常生活时形成的各种习惯。 • 3、宗教:所凭借的是一种虚构的神的力量。
• (三)、社会的舆论控制
舆论监督是指运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引导人们的行为。 舆论由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的议论和意见。它与政治、 道德、宗教等社会控制形式不同,它是通过对人们所关心 的政治、经济、生活、道德等方面问题作出评价或议论, 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力量。并且,习俗、道德、宗教 乃至于政治的控制往往要借助舆论的力量。 1、舆论的形成和特点 形成有两种渠道:自上而下的渠道和由下而上的渠道。 社会舆论的形成常常要经历一个复杂的扩散、争论、选择、 交换的过程。舆论导向取决于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尤其取 决于社会背景和群众的身份。舆论不同于谣言,谣言是在 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产生的。 2、舆论的作用: ⑴、巩固或改变人们的观念 ⑵、约束或放纵人们的行为 ⑶、为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鸣锣开道。
• 3、时尚的类型
• ⑴热:这是一种迅速流传的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 • •
追求时尚的人往往怀有很大热情,但是这种热情持续 的时间往往很短暂,并显得更具有一 时的冲动性和较少 的计划性。 ⑵时髦:即新颖入时。也是一种很普遍的时尚流行的方式。 比热要有更长的持续性。时髦包含了对某些行为规范的叛 逆,因此对时髦的倾心,就是偏离传统的行为常规而依附 于当前流行的一些行为准则。 ⑶时狂:是时尚的狂热类型。热情追逐某些时尚达到很不 理智的程度,就是时狂。如十七世纪在荷兰发生的郁金香 时狂,很多人,不论富人穷人,不事生产,专门从事以高 价买卖郁金香为荣,当人们逐渐觉醒,认识到郁金香并无 特殊价值时,就竞相抛售,郁金香价格急剧下降,许多人 一下就变成了穷人。如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的“房地产泡 沫”,“股市泡沫”等。

2023年最新的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

2023年最新的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

2023年最新的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文档大全 > :[韩非子的法术势]法术势--论韩非子思想 (作品赏析)[韩非子的法术势]法术势--论韩非子思想 (作品赏析)概述韩非以前的法家有三派,其一重‘术’,以在战国中期相韩昭侯的‘郑之贱臣’申不害为宗。

所谓‘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

”其二重“法”,以和申不害同时的商鞅为宗。

他的特殊政略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

其三重“势”,以和孟子同时的赵人慎到为宗。

所谓势即是威权。

这一派要把政府的威权尽量扩大而且集中在人主手里,使他形成恐怕的对象,好像压臣下。

这三派的注意点,韩非兼容并顾,故此说他集法家的大成。

”基本词义解释变法之法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变法修刑,推动两次巨大的变法,为秦国一统七国,打下了基础,建立最完善“明赏罚”机制,军功制度,开辟荒田,耕战制度。

可惜其死宛如吴起。

讲法兼“势”-慎到(约395-前315)赵国人,强调治国以法为准绳。

提出“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

丰富强化了管仲的“势”的概念,认为任何变法,及出仕处事之道,都要看准“势”的变化,要让形“势”总是站在自己这边。

依靠控制“势”而达到控制变法和强国的目的。

术为法用-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韩国变法家,强调变法时候术的重要性,以及君主掌握控制朝政时,运用术。

术是指控制观察人际关系,及察言观色,控制操作上下级关系的手法,手腕。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只要一心为民为国,实行救国改革,无论成败,都应该配得上大法两个字!若是只用术,那必然是害国殃民之为,为千古可耻,万民怨恨。

)法术势合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结合商鞅的“法”,慎到之“势”,申不害之“术”,三者相承相辅的关系下结合,提倡礼辅之。

延续继承荀子思想中的“性恶论”,但依然在其篇段中“存韩”,也是因为“存韩”之心惹来杀生之祸。

信用与社会控制——解读社会信用危机的新视角

信用与社会控制——解读社会信用危机的新视角

[ 中图分类号]C 9 1 2 .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0 — 7 3 2 6( 2 0 1 3 )1 2 - 0 0 7 4 — 0 6


问 题 的 提 出
当前爆 发 的信用 危机 ,是一种社会 的失范 现象 。社 会失 范是社会 控制研 究 的基本 问题 。简单 说 ,社 会控制 就是对社 会失范 的治理 。为了控制越轨 行为 ,一个特 定的社 会就要 运用一 切可能 的社会 力量使礼 会 成员遵 守社会 规 范 ,以维 持社 会秩序 。在迪尔 凯姆 眼里 ,社会 控制 是一种 “ 社 会事 实 ” ,具有 两种 特 性 :一是 社会控 制的操作性 ,即将社 会控制作 为规定 和管理 社会 的手段 ;二是社 会控制 的存在 性 ,即将 社会控 制作为 客观性存 在 ,是社会 结构 的一种功 能 。…从操 作性 范畴来 看 ,社 会控制模 式和 实际功 能的
¥本 文 系 国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重 大招 标课 题 项 目 “ 我 国社 会 信 用 制度 研 究” ( 0 9 & Z D 0 5 5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作者简介 黄 晓 晔 .南 京 大 学社 会 学院 博 士后 , 河 海 大 学马 克 恩 主 义 学 院 副教 授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9 8 ) 。
照客观 规律运 行 ,也就无 所谓 控制 ,因此 如果 道法 自然 ,就 有好 的社 会秩 序 。而社会 控制 之所 以 出现 ,
是 因为 人的欲望 ,所谓 道德就是 人性 恶的产物 。人类社 会津 津乐道 于道德 ,其根 源在 于道 的丧失 ,故老 子 日 :“ 故失道 而后德 ,失德 而后 仁 ,失 仁而后 义 ,失义而 后礼 。夫 礼者 ,忠信之 薄 ,而 乱之首 ” 。 儒 家生活 在礼崩乐 坏 的时代 ,为此 ,他们 注重 以 “ 德治 ”为基 础 ,以道德教 化为手 段进行 社会 控制 。在孔 子看 来 ,建立 社会 制度 ( 礼 制 )是 必 须 的 。但 礼 制 的最大 问题 在 于它 只规 范 人 的行 为 ,却 制约 不 了人 心 。所 以应 当在礼制 的背后增 加一种 心灵上 的约束 ,这样人 才可 以发 自内心地按 照礼 制的要求 去做 ,而

《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传播学阐释

《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传播学阐释

《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传播学阐释王婷,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 3 0丰W 一組侍別雁孝I乞七冷番摘要:作为先秦诸子殿军人物的韩非擅于用寓言来论证和写作政治思想论著,他笔下的寓言故事卷帙浩繁、构思巧妙、联想丰富,一方面容易被受众接受,产生极强的说服效果;另外一方面寓言的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是往往能够根据传播的目的有选择性地加以叙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我们如果以传播学的叙事者视角来讲述韩非子寓言故事,颇能够从中解读出许多的富有传播学寓意的理论片段。

在这些寓言故事中许多现代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似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这并不完全是寓言的创作者一开始所想要表达的,然而我们又的确从中感觉到某种传播的偏向和魅力。

关键词:韩非寓言传播学阐释大概跟君主政治的政统有关,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很重视"譬喻”的运用,对于譬喻的最高形式——寓言亦是多有创作,由于作者的构思巧妙、联想丰富,使得寓言故事一方面容易被受众接受,产生极强的说服作用;另外一方面寓言的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是往往能够根据传播的目的选择性加以叙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我们如果以传播学的叙事者视角来讲述韩非子寓言故事,颇能够从中解读出许多的富有传播学寓意的寓言故事,而这些传播学寓意也许并不完全是寓言的创作者一开始所想要表达的,从中我们能够感觉到某种传播的偏向和魅力。

一、“文公伐宋”和“越伐吴”——战时宣传智慧韩非深谙舆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两国对战前夕的对内对外宣传。

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到了战国更甚,曾经数百个小国家如今都在不断地兼并战争后化为只有七个实力最强的"战国七雄”,可见当时的战争频率和吞并速度。

在《韩非子》中韩非总是不遗余力地向君主进言献策,包括告诫君王在发动战争之前都应保持"正义之师”的形象,这对战争里参与将士的士气很重要,也是关乎战后的舆论导向:有没有可能会被人们唾骂而非认为是一场"为民诛之”的正义之战。

社会控制论

社会控制论

社会控制论摘要:社会控制论是一门关于社会系统的学科,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系统。

依据这一思路,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论的缺陷,并提出了将社会控制论应用于社会治理的观点。

然后简要介绍了社会控制论的一些基本内容,并依据社会控制论的观点,分析了我国古代两种典型的社会控制理论,进而阐述了我国目前的社会治理目标,最后通过社会控制论的观点对我国社会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控制论;社会系统;社会治理Social CyberneticsTianHui SX1205085Abstract: Social cybernetics is a subject of social system; its ultimate aim is to serve the social system. Based on this thinking, the article first illustrates the drawback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governance briefly, and put forwards the standpoint that social cybernetics should be used to govern social system. Second, 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 of social cybernetics, according to the points of social cybernetic it analyses two kin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cybernetics, and then it elaborates the aims of social governance. At last, it put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on social governance through social cybernetics.Key words: social cybernetics; social system; social governance引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但是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形成了一整套强有力的专制统治机构,极大地扼杀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阻碍了社会发展。

浅析韩非大一统的功利思想

浅析韩非大一统的功利思想

浅析韩非大一统的功利思想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许多与社会政治有关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之一就是大一统的功利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长期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本文旨在对这种思想进行浅析,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1. 大一统的功利思想概述大一统的功利思想是韩非子的一个理论,它的主要核心是“以一治天下”,即只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才能够真正地治理天下。

这个政权应该是专制的,拥有绝对的权力,以便能够完成对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种思想中,民众的利益常常被忽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 例子一:秦统一天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实行大一统的典型代表。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铸造金、银、铜硬币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和加强国家的实力。

由于此时期实行了大一统的统治模式,民众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但同时国家的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3. 例子二:汉帝国的大一统政治秦朝灭亡后,汉朝后继,继续实行大一统的政治。

在汉代,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科举,选拔官员,使得政治更加稳定。

同时,中央政府也注重各地经济的发展和资源整合。

这种政治模式保证了中央政府得到了很强的控制力和行政能力。

4. 例子三:明清时期的封建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一统时期时长达800年之久。

在这个时期内,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封建贵族掌握,民众的利益经常被忽视。

虽然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变化的重要阶段,但同时也是国家资源浪费、社会分化和经济停滞的阶段。

5. 例子四:现代国家的大一统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治理和统一仍然是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和美国,中央政府控制着国家的重要资源,来源于公民和企业的税收,以维持政府和国家的强大力量。

6. 例子五:国家品牌的建立中央政府通过国家品牌的建立,可以增强国家的声誉和地位。

这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现象。

韩非子关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_韩非子的三级社会传播模式

韩非子关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_韩非子的三级社会传播模式

《韩非子关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_韩非子的三级社会传播模式》摘要:为了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最终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子构建了一个三级传播模式,这一模式由“法术之士―国君”、“国君―臣子”、“官吏―民众”这三个自上而下的层次构成,以君主集权为核心,用“法”、“术”、“势”加以严密控制,体现出高度一元化的特征,韩非子曾将民分成“死节之民”、“全法之民”、“生利之民”、“整毂之民”、“尊上之民”、“明上之民”,除这六种对君主政治有用的人民外,其他皆在惩罚乃至诛绝之列,因此,这个传播模式是按照君主集权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是由国君和代表国君意志的官僚行政系统牢牢掌控的,国君用“法”宣示传播内容、用“术”来调整传播的策略、用“势”来进行传播过程的控制,从而把整个国家整合为一个高度一元化的社会【摘要】韩非子的传播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体制的主要依据。

为了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最终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子构建了一个三级传播模式,这一模式由“法术之士―国君”、“国君―臣子”、“官吏―民众”这三个自上而下的层次构成,以君主集权为核心,用“法”、“术”、“势”加以严密控制,体现出高度一元化的特征。

【关键词】韩非子;一元化;社会传播体系;三个层次在春秋战国这个中国文明的重要调整期,先秦诸子各个学派的传播活动非常活跃,然而就传播理论而言,最为成熟的当属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的传播思想与其整体学术思想相辅相成,是为其鼓吹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

他的传播思想的主旨是建立一个为专制君主服务的高度一元化的社会传播系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冷酷而又理智地精心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以“法”、“术”、“势”严密控制的三级社会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由三个层次构成,分别是“法术之士―国君”、“国君―臣子”、“官吏―民众”。

这个传播模式被当时的秦国采纳并付诸实践,在帮助秦国加强君主集权、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实施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关于社会控制思想的评述

中国古代关于社会控制思想的评述

济繁荣、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的景象,除了施刑政,还必须 络舆论控制,网上的畅所欲言使得民意得到了真实、充分
制礼政,即主张“德礼政刑,综合为治”的治国思想。在关 的表达,从某一方面体现了民众的心声。这种网络舆论控
于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韩愈主张“以德礼为先,而辅之 制手段可以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成为一种
体的低一层次的理论—“忠恕”(《论语·里仁》) 所谓“忠 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法家
恕”,即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 认为只有这种“重刑”思想的控制手段才能使人们畏惧
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些思想引 慑服,犯罪行为才得到预防,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另外,
孔子认为在这种等级名分制度下,才是“天下有道”,才能 办法就是法和威。为此,韩非还举例“:今有不才之子,父母
使社会秩序井然,一切社会冲突才会消失。然而,春秋时期 怒之弗为政,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州部
以来,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面对这个时代危机,孔子 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
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管子·明法》),还主 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论语·为政》)虽然朱熹
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 ”,“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 认为德治为治国之本,但他并没有忽视法律、刑罚的作用,
(《左传·昭公十四年》)。
认为刑罚是使人们向善的必要补充手段。因此,他主张“礼
安,意识到秦亡的根源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主张“以德化民,以刑辅教”的社会控制思想模式。他说:
(《 贾谊·新书·过秦上》)。因此,汉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善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

社会学:社会思想史题库考点(题库版)

社会学:社会思想史题库考点(题库版)

社会学:社会思想史题库考点(题库版)1、问答题论述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正确答案:韦伯既反对实证主义又反对历史学派,他力图把历史学个别化方法与社会学类型化方法结合起来,把意义的理解和因果的说明结合起来。

(1)研究对象:社(江南博哥)会行动,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为与主观意义,行为者考虑到他人的行为,并且在其行动过程中也是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的行动,韦伯定义的主要支点,社会行动的意向性,其社会分析的中心放在个体行动者及行动的主观动机和意义的联系上,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的行动、情绪或概念的行动、传统的行动。

(2)价值相关与价值中立,价值相关仅意味着研究者需从价值的维度来选取主题,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保持价值中立,即研究这一旦选定题材,就决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到研究方式和对经验材料的解释中去。

(3)解释性的理解与因果性的说明,社会学是一门通过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解释的科学,解释性的理解代表了对人的行为的较高层次的认识,他并非是以揭示行为本身的意义为目的,而是旨在获得有关指导行动者的动机的认识,与传统的因果观不同,韦伯用或然性、可能性、机遇、概念来表达因果关系。

首先,因果关系不是整体决定整体或部分决定整体的关系,二是部分对部分的关系,其次组成历史总体和社会总体的因果及其众多,要找到其全部确定的因果关系是不可能的,最后,已过关系不是线性决定而是双向的、反馈的与多重的关系。

(4)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韦伯认识论的中心的、关键的概念,理想类型的概念首先是一种思维的建构,但绝非随心所欲的虚构,有两种不同的理想类型,一种是历史形态的理想类型,一种是历史实在中抽象组成部分的理想类型。

2、问答题简述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正确答案:①韩非只认为外在控制有效,根本否认内在控制的作用,在外在控制中,他只重视严刑峻法,认为最奏效的社会控制方法就是法和威,而仁、爱只能带来祸乱。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知识点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知识点

1,社会福利及类型是什么?社会福利——指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的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公共福利设施,少儿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离退休福利,教育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救济等。

2,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5)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3,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

(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

(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中。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发展分期。

(1)春秋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宋元时期(5)明清时期(6)近代时期5,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6,简述孔子“惠民利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答)(1)济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7,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8,“薄赋敛”思想的深化:(1)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2)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

所谓使民以时,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判断)9,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社会教化程序思想。

(判断)10,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

11,论述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

(1)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是性善说和重民论。

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总框架,主要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说”和颇具民本主义色彩的“仁政”学说的基础上。

(2)在性善说中,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把对这个问题论证的结果作为构想社会治理方案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社会控制思想概述【论文摘要】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吸取先秦诸子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将法家的思想融会成为一个法、术、势三要素相结合的系统的思想体系。

韩非从人性好利的哲学基础出发,认为统治者应根据时势的变化制定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社会治理的根本就在于管理者运用好权威之法、御臣之术及威望之势,利用强硬的刑罚手段,从外部对人民进行控制。

其健全法制、刚柔相济、树立权威的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现代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非子;社会思想;外在控制;硬控制;【Abstract】HanFeizi is the great master of Pre-qin dynasty legalism,He Put forward Set of theories of legal system including “laws,methods of governing and Power,His thought of legal system contains deep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foundation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He believed that human nature is good profit basis,that the ruler should be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times to develop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social control,social governance is that the manag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basic authoritative law,the art of Yu-chen and prestige of the potential use of tough punishment,to control the people from the outside.Its sound legal system,hardness and softness,and establish the authority of the idea for the modern society is good for us to have a positive reference.【Key words】Han Feizi;Social Thought ;Hard Control ;External control1目录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3)二、文献综述 (3)(一)社会控制理论概述 (3)(二)韩非子思想研究概述 (4)三、韩非社会控制思想主要内容 (5)(一)法的内容:以法治民 (5)(二)术的内容:以术制下 (7)(三)势的内容:以势强国 (9)(四)总结 (10)四、韩非社会控制思想哲学基础 (10)五、韩非社会控制思想的借鉴意义 (10)六、参考文献 (12)2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周王朝统治秩序陷于崩溃,社会开始经历大变革,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原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再具有约束力,社会越轨的现象层出不穷。

社会处于“规范真空”和“控制失灵”中。

张德胜运用涂尔干的概念将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征概括为“失范社会”。

具体表现为:人人不安其位,各阶级不肯接受既定的社会疆界;人的情欲无法节制;人们极端自私,只顾一己之利益;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交往;自制规则。

张德胜的结论则直接点明了先秦主要社会问题,“虽然动乱不是春秋战国时代所独有的特色,但当时所发生的动乱,确实与别的不同,起码对当时的人来说,它是头号问题,动摇了社会秩序的基础,构成了严重的规范的挑战。

”(王兴周,2006)面对失范的社会状况,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对社会秩序重建与社会管制的看法,其中战国末期法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韩非子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社会思想,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人性好利基础出发,认为统治者应根据时势的变化制定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应该运用好权威之法、御臣之术及威望之势进行社会的管理,健全法制、刚柔相济、树立权威。

本文试图从社会控制理论出发,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韩非子的社会控制思想,进而分析韩非社会控制思想的哲学基础,以期对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目前也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正处于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中,通过对韩非子治思想的整理和探究,汲取韩非政治思想中积极的的内容,赋于时代的的特点,以期对当代社会依法治国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有所借鉴。

3二、文献综述(一)社会控制理论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社会控制领域,从社会学的层面上对社会控制系统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斯宾塞把社会控制与生物系统进行了类比,认为象生物一样,在国家也必然会出现能够控制和协调各部分行动的“管理系统”,随着受众集合体的形成,最高的以及从属的管理中心就会出现,接着最高中心开始扩大并且复杂化。

在社会进化初期,管理中心主要处理外部事物,执行“防御侵略”的任务。

后来,随着各种功能的复杂性阻碍了各部分之间完全自发的调适的时候,管理系统就担负起内部调节和社会控制的工作。

在斯宾塞的眼中,社会控制是社会功能复杂化的产物,而且管理与社会控制是同义的。

杜尔克姆提出了“社会现象”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自己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范畴。

正是在这个范畴中,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控制的理解。

他认为,社会现象是外在于个人的也不同于心理的一种社会事实,“它们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以每个人。

”1这种社会现象一方面通过司法条例、道德、宗教教规、财政规章等制度化的信仰和习惯而存在,另一方面以影响人们情感的“社会潮流”的方式而存在。

他认为,社会现象,特别是道德规范,只有转变为个人内在意识之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因此他把社会现象定义为:“无论固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叫做社会现象。

”2通过“社会现象”这个范畴,我们看到杜尔克姆对社会控制的理解有1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2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4两个特点,一是社会控制一定是被受控客体所感受到的;二是受控的客体是个人。

后来杜尔克姆在《自杀论》中谈到社会现象对个人的制约时依然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当团体紧密团结时,它便把个人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周围。

”3社会控制论的创始人罗斯对社会控制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他对社会控制的理解中表明了他对社会控制作了如下的规定。

第一,社会控制优于自然秩序。

他认为,“如果社会戒除所有对其成员的控制,一种自然秩序便会出现。

但是,这样的秩序同人工秩序比较,粗糙而不完善,而容忍这种自然秩序,其惩罚必定招致非常惨重、明显的普遍灾难。

”4第二,社会控制是由某种社会组织实施的。

他认为“控制不是由人民大众进行,而是由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特色要素的组织进行的。

”但是,“尽管控制由一个特别机关制定,并通过特别代理人来执行,但法规不会与道德准则不同。

”5因此,他总是把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联系起来考察。

第三,社会控制不同于阶级控制。

他认为,“表面上看来的一个社会实际上总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社会,这些社会里有着不同的社会控制,而阶级控制则是寄生阶级为其自身的利益而产生的力量。

”6由此可见,他所说的社会是指小社会,如社区、组织、团体等等,社会控制既包括这种小社会里的控制,也包括那种“深藏于整个社会力量背后”7的社会控制。

第四,社会控制是由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像、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多种手段来实施的。

第五,社会控制由于需要、阶级的出现、文化和习惯等因素的变化,必然发生变迁,但是这种社会变迁应当有利于人类的福3杜尔克姆:《自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

4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5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6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89页。

7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5利,有利于个人的自由,促进社会竞争,从而达到保护社会财产和精神财富的目的。

8寇华强对罗斯的社会控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作为社会控制理论的创始人,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

在论证社会控制的必要性时,他指出,“如果社会戒除所有对其成员的控制,一种自然秩序便会出现。

但是,这样的秩序同人工秩序比较,粗糙而不完善,而容忍这种自然秩序,其惩罚必定招致非常惨重、明显的普遍灾难”9他考察了社会控制的动力中心,并指出社会控制不同于阶级控制,他对社会控制的手段进行了详密的分析,认为社会控制是由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社会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像、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多种手段来实施的。

他还指出,影响社会控制变迁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需要的变化、阶级的出现和阶级冲突、人类文化和习惯的变化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曾在美国风行一时。

此后,社会控制的理论观点不断被修正和充实。

(寇祥强,2009年)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著名社会学家是这样规定社会控制的:第一,社会控制是由少数人代理执行的一种人工管理系统;第二,社会控制的对象无论在大社会还是小社会里都是指个人的越轨行为;第三,社会控制体系是变迁的。

社会学对社会控制的这些规定,不仅是社会学早期的共识,也反映了其后社会学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蔡如军将社会控制机制的常用手段进行了分类,分别为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其中,国家政权、法律、军队、警察、制度政策等控制方式,因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故称之为硬性控制。

而思想文化、道德理论、社会舆论、习俗及现代8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02—334页。

9〔美〕爱德华·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4页6意义上的宗教等通过灌输、教育、潜移默化等方式内化为社会控制的自觉言行,进而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则称为软性控制。

(蔡如军,2007年)此外,陈伟东提出,从社会成员角度来说,社会控制可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社会控制相对于控制对象,社会成员来说,如果构成一种外部压力,则称之为外在控制,而这些压力或强制,或潜移默化的使社会成员接受控制规范,用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即把外在规范内在化,这种自我的控制称为内在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