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拖延行为的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浅述拖延行为的理论研究

作者:张丹

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

◆摘; 要:“算了,今天我很累了,明天再把今天的事情补上吧。”“我要去舒服的睡个觉,作业的事情再说吧。”“小组作业还不着急,还有时间。”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寻找着各种不同的借口和理由来推辞你原本的计划。这样推后原有计划的心理过程,研究者称为:拖延。本文通过对拖延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进行简单探讨,并提出通过提升自我内部动机、创设合理环境等方式帮助个体减少拖延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拖延;拖延分类;影响因素

一、拖延的概念及分类

拖延一词原本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但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赋予了拖延道德的含义:本应该做的事情或是应该履行的义务没有及时完成。在已有的研究中,拖延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通过梳理前人研究发现拖延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次:①原计划与个体行为的差距;②拖延的行为表现;③心境变化。本研究认为:拖延是个体有意回避原有计划且已经预见拖延的不良后果,并伴随实施相应的拖延行为,并在行为过程中出现主观上的焦虑感和紧张感等负面感受。

拖延可按照对象、性质、目的、效果等进行分类。就拖延的对象而言,拖延可分为学业拖延和生活拖延;就拖延的性质而言,拖延可分为情景性拖延和特质性拖延,其中特质性拖延又称为长期特质拖延,是个体长期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拖延状态;就拖延目的而言,拖延可被分为主动型拖延和被动型拖延,被动型拖延这类个体在解释任务没有完成的原因时,常常会找很多外部借口,而不提及个人能力的问题;主动型拖延指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有意识、有计划地拖延,旨在拖延后期能唤起个体的高峰体验,在有压力和挑战的环境中进行任务,并且能以良好的结果结束任务。就拖延的效果而言,拖延分为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

二、拖延的理论研究

目前对拖延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学观点、行为主义观点、整合动机理论、特质论观点、认知心理学理论观点。例如,精神分析理论在将人的本能划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基础上,认为拖延者在面对原本计划或任务时,因为对自己的否定而处于不安或焦虑当中,这样的不安和焦虑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拖延者即刻启动了自我的防御机制,采用逃避或者放的的行为方式来应对自身不平衡状态。行为主义的强化学说认为,拖延者在拖延的过程中体会到愉悦等良好的心理体验以及在拖延中身体的舒适感等强化了个体的拖延行为,就像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