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黄疸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 泄
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的非结合胆红素,可被肝细 胞摄取。通过Y与Z两种载体蛋白携带并转运到 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再与葡萄糖醛酸相 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CB)。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排出, 随胆汁进入胆道,最后排入肠道。 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能被肾小球滤过,但不能 透过细胞膜,一般认为对神经系统无毒性。
. 17
临床表现
(1)肝病本身表现: 急性肝炎者有发热、乏力、纳差、恶心、 呕吐、肝区疼痛等表现; 慢性肝病者可有蜘蛛痣、肝掌、脾肿大或 腹水等; (2)黄疸呈浅黄至深黄,部分患者有皮 肤瘙痒。
. 18Βιβλιοθήκη 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黄疸型肝炎时以结合胆 红素升高为主; (2)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多,但在疾病 高峰时,因肝内淤胆致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同样 粪中尿胆原含量可正常、减少或缺如; (3)大便颜色改变不明显; (4)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碱性磷 酸酶升高及血清白蛋白下降等,肝功能受损的表 现。 (5)B超、CT等有利于肝病的诊断。
. 7
.
8
.
9
一、溶血性黄疸
1.病因 凡能引起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发 生黄疸。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蚕豆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2)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即血浆中存在溶血 因素。包括:①免疫因素: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②生物因素:如蛇毒、 毒蕈中毒、败血症等;③化学因素:如苯肼、砷 化氢等;④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引起的红 细胞损伤等。
. 4
胆红素的运输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因未经 肝细胞摄取,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 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 UCB)。 非结合胆红素系脂溶性,能透过细胞膜, 对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有毒性作用,但 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不出现 于尿中。非结合胆红素与血浆白蛋白结合 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
. 13
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 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 (2)尿胆原增加、粪胆素增加,尿胆红 素阴性,大便颜色变深。 (3)具有溶血性贫血的改变,如贫血、 网织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尿、尿隐血试 验阳性、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
. 14
二、肝细胞性黄疸
1.病因 各种疾病引起肝细胞广泛损害,均可发生 黄疸。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 化、脂肪肝、钩端螺旋体病、肝癌、败血 症及伤寒等。
. 12
临床特点
(1)黄疸颜色较浅,呈浅柠檬色。 (2)急性溶血时症状较重,可表现为寒 战、高热、头痛、呕吐、腰背酸痛、全身 不适等。严重者有周围循环衰竭及肾衰竭。 慢性溶血主要表现有贫血、黄疸及脾肿大 三大特征,有家族性发病。 (3)皮肤无瘙痒。 (4)长期或反复发作溶血可并发胆管结 石和肝功能损害。
. 3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1.胆红素的来源与形成 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在血液循环 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 破坏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在组织蛋白酶作用下, 分解成珠蛋白、铁和血红素。血红素经微粒体、 血红素加氧酶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胆绿素再由 胆绿素还原酶催化成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250~360mg,80%~ 85%来自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另外的15%~ 20%来源于其他途径,称旁路性胆红素。如骨髓 内无效造血时释放的血红蛋白等。
. 10
.
11
发生机制
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出了 肝细胞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从而引起高非结合胆红 素血症。 如果胆红素生成增加而肝脏清除能力正常时,血清总胆 红素一般<85.5µmol/L。 如果胆红素浓度持续>85.5µmol/L,则提示肝脏清除胆 红素能力下降,这可能由于溶血性贫血造成的贫血、缺 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或者患者原有肝病削 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 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非结合胆红素增多,肝细胞内结合胆红素的形成代偿性 增多,排泄到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也响应增多,从而尿胆 原的形成增多,尿中尿胆原增多。
.
15
.
16
发生机制
由于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 障碍,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潴留。 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一部分仍经毛细胆管从胆道排泄。一部分结合 胆红素经已损害或坏死的肝细胞反流入血,亦可因肝细胞 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小胆管内的胆栓形 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故血中结合胆红素亦增 加。 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出现结合胆红素。 从肠道吸收的尿胆原因为肝脏损害而被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的部分减少,大部分经损伤的肝脏进入体循环并从尿中排 出,故尿中尿胆原常增多。 但如肝内胆汁淤积较明显时,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少, 形成的尿胆原少,尿中尿胆原也可不增多甚至减少。
.
6
胆红素“肠肝循环”及排除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由肠道细菌脱氢后 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被氧化为尿胆 素随粪便排出,成为粪便中的颜色,称为粪 胆素。 小部分尿胆原经回肠下段或结肠重吸收,通 过门静脉血回到肝脏,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 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 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被吸收回肝脏的小部分尿胆原进入体循环由 肾脏排出体外。
黄 疸
(jaundice)
.
1
.
2
定义
黄疸(jaundice)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使 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 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的生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 血清胆红素含量相对稳定,胆红素浓度为5~ 17.1μmol/L(0.3~1.0mg/dl),其中主要为非 结合胆红素。 当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但在17.1~ 34.2μmol/L以内,临床上无肉眼黄染,称隐性或 亚临床黄疸。 当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临床上出 现黄疸者称显性黄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