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分析

合集下载

在金融危机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在金融危机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强 总量 的

4 2



59%

缺 乏 自主 品 牌

这 些 数值 仍 然低 于 美 国

日本
德 国 的水 平
据 不 完全 统计 支撑
世 界 装备 制造 业 中

90
% 的知 名

基 础 设 备依 赖 进 口

商标所 有权 掌握在 发 达 国家手 中
近 些 年 我 国进 口 的各


而 由于 缺 乏 商标
80
我国
装备
其 中光 纤 制 造 设 备 的
轿车工 业 设备
10 0



装 备 制 造 业 至 今 依 然 处 于 国 际 产 业 链 的低 端 制造 业 出 口 商 品 的 %


集 成 电路 芯 片 制造 设 备 的
85%

90
% 是 贴牌加 工

8 0



数 控机 床



织机 械
飞机


资金 投入 研 发

以至 于 某 些 行 业 和 企 业 陷入 了 低 成

本 竞 争 与 产 品 质 量 竞 争 力 不 高 的恶 性 循 环
据统计

第0
3

数 控 机 床 市场
37


【 R ● ; W强T-c H A 旺 T.
丽固函


我 国装备制造如何应对金融
提升

危机
稳 定 外 贸进 出 口 增长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受关注。

中国制造业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主要以农业机械、化肥等农产品为主,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制造业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

在90年代初期到2000年代,中国制造业逐步实现了从低端到中高端产品的转型升级,如电子产品、汽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投入,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1. 产业链完整:中国制造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制造,再到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都比较成熟,能够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低,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

低劳动力成本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来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3. 大规模生产能力:中国制造业具有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这使得中国能够迅速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规模化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中国制造业赢得了更多的订单。

三、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尽管中国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但在国际市场上仍面临一些挑战。

1.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有待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国仍然依赖于引进技术,并且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中国的专利拥有量相对较低。

2. 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加剧的问题。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大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问题研究——基于国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问题研究——基于国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对 于 比较优 势 的具 体衡 量 也没有 提 出很好 的方法 。
比较优 势 理论 经过 长期 的发 展 已经 不仅 局 限于 大卫 李 嘉 图 的理论 模 型 , 而是 发 展 成 为 丰 富 的 理论 体 系 , 含着 诸 如动 态 比较 优势 理论 、 包 显示 性 比较优
比较 优势 理论 最早 是 由著 名经 济学 家 大卫李 嘉

1 ・ 9
17 98年 , 斟货 物进 出 口额 为 35亿 元 , 当年 利 我 5 按 率 折合成 美元 为 264亿 美元 。其 中 出 口 9 . 0. 7 5亿
美 元 , 4 . % 。19 占 72 9 3年 , 国货 物 贸 易进 出 口总 我
影 响大 , 金融 危机 后很 长 一段 时 『 处 于 出 口 难局 f { J 面 。我 国制 造业 如何在激 烈 的国际竞 争 中 占有一席 之地 , 长期 可持续 发展是 我 围经济 而临 的重 大 问题 。 从 国际 贸易 的 角度 来说 , 国制造 业 的对 外 发 中 展理应 遵守 国际 贸易 的基 础性 理论—— 比较优势 理 论 。应 该看 到 , 此次经 济危机 过后 , 在 地界 经济格 局 面临着 大调 整 、 变革 , 国的 比较优 势会遵 循 动态 大 各
优 势理论 并 没有 指 出决 定 劳动 生 产 率 的 因素 , 因此
( ) 国以 来 , 国对 外 贸 易 取 得 飞 速 发 展 。 我
[ 作者 简介] 武力超 (9 5一 ) 女 , 18 , 山西太原人 , 南开大学经济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 : 国际经济理论 与政 策。
于不 同的发展 阶段, 制造 业的比较优势水平也各有不 同。本 文基于 1 8个制造 业主 要国家 的数 据, 实证分析影 响制

论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

论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

临 的 困难 , 合 当今 发 展 态势 分析 当今 情 况 下 制 造 业应 如 何 应 对 以 求 生存 和 发 展 。 结 关 键 词 : 造 业 ; 融 危 机 ; 展 制 金 发 中图 分 类 号 : 8 0 9 F 3.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3 9 ( 0 9 1 - 0 60 1 7 — 1 8 2 0 ) 10 0 — 2
括 出 口退 税 、 口 限 制 、 小 企 业 税 收 减 免 等 , 加 上 存 国 进 中 再
(0年 前 是 生产 者 市 场 ) 市 场 上 的 产 品倾 向 于 供 过 于求 , 2 , 处
才 内外 需 求 旺 盛 等 一 系 列 有 利 条 件 下 , 国 制 造 业 的 主 力 军 于 劣 势 的 生 产 者 只 有 通 过 有 效 的 市 场 营 销 , 能 让 消 费 者 中 购 买 自己 的 产 品 , 现 产 品 的 销 售 、 金 回 收 和 利 润 的 创 实 资 私 营 企 业 凭 借 自身 进 入 屏 蔽 较 小 的 特 点 异 军 突 起 , 引 销 企 领 中 国制 造 业 蓬 勃 发 展 。 当 时 企 业 只 管 生 产 , 管 销 售 , 不 利 造 。在 金 融 危 机 的严 峻 背 景 下 , 售 低 迷 更 趋 严 重 。 业 要
O世 纪 化 生 产 , 而在 所 生 产 市 场 低 迷 或 者 是 销 售 市 场 需 求 低 迷 个 新 鲜 词 。 大 多 数 制 造 业 将 其 等 价 于 市 场 销 售 。2 从 9 代末期 , 场 营销观念才进人 中国 , O年 市 因此 中 国制 造 业 在 时 容 易 使得 销 售 量 下 降 , 接 导 致 利 润 下 降 , 险 较 大 。金 直 风 设 融 危 机 下 这个 矛 盾 尤 其 突 出 , 明 显 的 现 象 就 是 许 多 企 业 这 方 面 起 步较 晚 。 传 统 观 念 产 品 的 生 产 流 程 划 分 如 下 : 最 计, 购, 采 生产 和 销 售 , 中 流 通 贯 穿 各 个 环 节 。但 在 2 其 1世 因 此倒 闭 , 其 中 的主 要 原 因 就 是 产 品 滞 销 。 而 通 其次 , 念传统 , 观 规模 较 小 。 由 于 大 部 分 制 造 业 发 展 于 纪 , 过 这 个 流 程 生 产 的 产 品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难 以 得 到 有 效 主 2 世纪 8 O o年 代 和 9 O年代 , 当时 由 于 受 到 国 家 政 策扶 持 , 包 的销 售 。 原 因 很 明 确 , 要 是 现 今 的 市 场 属 于 消 费 者 市 场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成品 出 口导 向型 的工 业化模 式 和经济 发展 战略。中国加入 WT O后 ,显著加快了融人 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 , 尤其是制造业在世界 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 这引起 了 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 。
个制造业强 国,主要原 因是行业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 、 产业竞争力明显
行业 国际竞争优势均有所提升不 同, 有些行 业的比较优势 在提升 ,而有些行业 的比较优
势在 下降。
二 、中国制造 业 的竞争 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生产体系已基本完善 , 规 模不 断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加 ,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区域性产业集聚已成
世纪 曾经给美国、日 本 和欧洲带来 了巨大 的 经济繁荣 。同样 ,制造业 在中国也是 国民经 济 的核心和工业化 的发动机 。2 O 世纪 9 0 年 代 以来 ,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 济取得 了显
著 的成就
2 4 3 . 6 9 %和 6 7 . 3 7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 的是 总产值 , 增 长了近 5 0 0 %。据此 可见 ,不论
财税经贸 2 0 1 4年 1月 ( 下)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童乾诚
(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7 7 )
摘要 :当前 中国研发投入 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落后以及人 力资本缺乏等现状。若不改变这些状况 , 中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将难以持 续下去。 这
就要 求中国的经济发展方 式必须从依靠大量消耗人力和物质资源 , 转向依靠科技进 步、 人力 资本提升以及管理创新等 ,从而获得 经济发展 的主动权和长期持续的竞
争优 势。 关键词 :制造业;国际竞争 力;创新技术
中国制造 业现状 概述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 的支柱产业 , 在2 O

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产业变化趋势分析

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产业变化趋势分析
业 调 整 -- 进 行 探 讨 。 ,径 B
理— — 加 工 制 造— — 批 发 销 售 — — 终 端 零 售 。 目前 中 国 制 造 业 大 量 处 于 加 工 制 造 环 节 ,挣 得 大 约 1 % 的生 产 利 润 ,其 余 9 % 0 0 利 润分 散 在 另 外 6个 环 节被 国 外 资 本 所 掌 握 。 处于 产 业 链 低 端 ,我 国 制 造 业 利 润 还
能维持 多久 ,这是我国产业面临的首要问
题 。 利 用 这 次 危 机 使 我 国 产 业 沿 产 业 链 低 端 向 高端 调 整 ,这 是 我 国 产 业 发 展 的 一 个
重要方 向。
( )产业 集群 结 构 面 临 重 新 整 合 二
关键词 :金融危 机
产业发展
产业 调整
I1 次 金 融 危 机 不 能 改 变 经 济 全 球 化
我 国出!型企业大部分在 国内采 购原材料 Z l
已形 成 产 业 梯 度 和 不 同 形 式 的 产 业 集 聚 ,
金 融 危 机 对 全 球 产 业 的 影 响
二 战 后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主 要 经 历 过 七次 经济 危机 ,除 了 2 0世 纪 7 0年 代 石 油 危机
我 国经济基本层面 没造 成明显伤 害 ,似乎 仅涉及到 出 1型企 业倒 闭、破产 ,但 长期 2 ] 持续下来 ,其 将由经济 中的从动变量 升格
为我 国 国 民经 济体 系 中 的 主 动 变 量 。 因 为
展, 与世 界产业 正处 于融 合阶段 , 工业化 进程 仍 处于 初 中期 阶 段 ,在 全球 产 业链
府跟随性投资 ,使投资 和消 费比例发 生变
化 ,这 直 接 对 我 国产 业 结构 产 生 影 响 ,加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已经走过了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制造业在不断扩大其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融入全球化的大局之中。

但是如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已经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话题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中国制造业的成功不仅是由于其便利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动力和充足的资源,而且还因为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升级和自动化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实际上,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

首先,中国制造业赢得了诸多优势。

中国制造业有着优美的传统和文化底蕴,拥有着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深厚技术积淀。

其次,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本国企业的动态创新与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与全球优秀企业快速接轨。

此外,中国还一直在加强国内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并提供创新引导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支持。

这些因素联合作用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障碍,既包括传统领域的生产成本过高,也包括新兴领域的设备研发和应用的限制。

在这方面,中国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研发和工程能力,以满足持续升级的市场需求。

全球市场,竞争激烈虽然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全球市场的竞争情形却非常复杂。

在这个环境中,竞争者不是来自亚洲,而是来自美洲和欧洲。

在西方市场中,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西方国家在营销和销售方面已有巨大优势。

他们的市场研究、品牌营销、客户服务都处于一种定制化、高质量、快速响应的状态,这已成为全球市场竞争的顶尖级别。

那么,中国制造业如何“携手共进”,建立起其国际影响力呢?首先,中国的企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以打破内部分裂和缩小企业跨国合作的难度。

其次,还需要加强与消费者、供应商、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中国的企业要拥抱新技术和新模式,以形成更广泛的“数字化”化进程。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对策
国 的 次 级 债 有 限 , 高 额 的外 汇 储 备 使 中 国 经 济 对 外债 的 依 赖
美制成 品的出 口。美 国劳 动部数据显示 ,美 国和 中国的工资 水 平在不断接近 。波士顿 咨询 集 团公 司的报 告则称 ,因中 国 劳动 工资 的上升 ,相对强 势的人 民币币值 以及高 昂的物 流费
的经济政策 。 以美 国制造 业为例 ,在 1 9 年 ̄ 2 o 年间美 国 9 7 1o 9 J 制造业 裁减 了6 0 工人 ,在采用 扶持 国 内产业 政策 、限制 0万 国外进 口的保 护措施 之下 ,2 1 年开 始 ,美 国每6 00 个新 增工
作 机 会 中就 有 一 个 属 于 制 造 业 。 美 国 制 造 业 增 加 值 在 2 0 — 0 8

退 ,也拖 累欧洲经济 陷入严重 的主权债务危机 。欧美政府 采 用 的经济复苏 政策均不 同程度 的呈现贸 易保护倾 向,对 欧美 市场依赖程度 较高的中 国制造业 自然深受影响 。 .
的频繁 ,世贸组织成 员诉诸贸 易争端解决组织 的关于 中国的
案 件 增 加 ; 各 国政 府 经 济 复 兴 政 策 中 的 国 内产 业 保 护 倾 向 ,
用 , 美 国制 造 业 将 因 为 劳 动 效 率 的 持 续 提 高 、 美 元 的相 对 弱
程 度不 高。因而 ,金 融危机通 过金融部 门渠道直接波 及 中国
经济 的影响相对较小 。
金融 危机 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途径
美 国、欧盟和 日本等发达 国家是 中国制成品 的主 要出 口 对 象, 因此 当欧美政府 为 了从金 融危机和 经济衰退 中复苏 , 削减本 国市场对 外部市场 的依赖 ,转移本 国国民对政府 的不 满时 , 中国强劲的制成 品出 口成 为其政策抨 舌的焦 点之一 。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被迫停产、甚至破产。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向自主创新等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引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为我国出口贸易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国制造”也暴露了很多缺点,尤其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制造”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大量的国内企业破产,出口量大幅缩水……这让我们不得不对“中国制造”重新进行审视、思考。

1 “中国制造”及其历史回顾1.1 “中国制造”的定义“中国制造”顾名思义,即指中国制造的产品。

现在对“中国制造”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代指全球最廉价的产品,现有国内国际公认是一般由外国设计而由中国制造的产品,意指中国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环境、运输等成本,却只能拿最少的收益。

1.2 “中国制造”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2004年已增加到11584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1978年我国出口额是97亿5000万,到了2004年已达到了5933亿2600万[1]。

单从这点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

而出口额的巨大增加,无疑让“中国制造”有了更多的机会面向世界。

2 “中国制造”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

“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行销全球。

然而,仔细分析“中国制造”我们会发现中国企业制造的大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

2.1 “中国制造”商品结构不均衡“中国制造”基本都是生产、生活用品,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破环环境力度大、利润低;而有技术含量、利润高的产品只占了很小部分。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战略探究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战略探究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战略探究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制造业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备受瞩目的焦点。

在这一领域中,中国正努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以吸引更多的世界客户。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战略,以提高该国的竞争力。

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1. 优势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优势上。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矿产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等等。

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技术水平、质量管理和生产效率都有着长足的提高。

除此之外,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也非常有利。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在各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都充分体现了对外贸易的支持和重视。

例如,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相对温和,出口退税政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实行,而也在逐渐壮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可以更加自信地挑战国际市场。

2. 劣势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

一方面,中国的工业结构和产品质量仍然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低端生产制造和中高端装配与组装等领域。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环保等成本不断上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这也使得制造成本逐渐上升。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

尽管当前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表现正在逐年提升,但有些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和知识产权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这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各个国家对制造业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加强,这为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也面临着来自全球制造业企业的激烈竞争,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企业,其技术和产品质量都较高,因此中国制造业必须从技术和市场竞争方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始终是一个制造强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已经走过了从仿制到创新的过程,形成了初步的技术积淀和品牌积累。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在迎接新一轮国际竞争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是当前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就必须要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这不仅涉及到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更关键的是要通过管理模式的升级和企业文化的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的推进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初期,靠着廉价劳动力和仿制领域的积累,中国制造业快速成长,然而,如今的全球市场上,仿制产品已经不能吸引足够的消费者,应该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从而使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优势。

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国际竞争力来看,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了各个企业发展的关键。

而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人才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中国制造业应该通过各种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培养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通过品牌建设,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在同类产品之中脱颖而出。

中国制造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果展示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大家熟悉的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都是证明。

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家电等领域里,中国制造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未来,中国制造业将继续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管理模式转型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中国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谈“中国制造”——危机中寻找生机

谈“中国制造”——危机中寻找生机
依赖 国外 ,受 国 际影 响颇 大 ;制造 业 主 要 集 中在 低 国,对 外输 出商 品数 量多但 品牌少 ,难寻几 个全球 叫 附加值 的非 核心部件 加工制 造和 劳动密集 型 的组装环 得响 的品牌 。 节 ,核心技 术受制 于人 ;自主创新 能力 差 。 “ 中国制 三 中国商 品在 当地 的无序 竞争一 定程度 上加剧 了 造 ”亟需转 型来摆 脱现实 困境 。 中国制造 面临重 重 困境
中国的企业 由于没 有 自己的知识产权 ,缺乏 核心 技术 ,很多产 品 的关 键部 件都要 进 口他 国的 品牌 ,最
随 着 工业 基 础 建 设 的加 强 ,生 产 能 力 的 不 断扩 有价 值 的几大环 节都被 欧美 国家 掌控 , “ 中国制 造” 张 ,我 国逐渐成 为一个世界制造业 大国 。中国有 10 0 多 分配到 的利润只有 12 - %,在产业价值链最低端挣扎 [- s。
遭 遇到 的反倾 销调查 达7 起 ,反补贴 调查达 1 起 ,分 依靠 土地 、劳动 力 的低成 本优 势 ,在原 材料涨 价 、劳 3 0
别 占全球 同类 案件 总数 的3 %和7 %;2 0 年共 有2 动力成 本上 升 、中间商压 价 的多 重挤压下 ,靠原 来 的 5 1 09 2 个 国家 和地 区对我 国发起 16 1起反倾 销 、反补贴 、保 障 资 源消耗 型 、低廉 成本 型 的 “ 中国制造 ”产 品 ,越来 越难 以为继 … 1,资源能源消耗过 多 、环境污严重将极 措施 和特保 调查 ,直接 涉及 出 口金额 1 6 美元 2亿 3, 不断增多的贸易摩连 削弱了我 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察 1 信任 危机 紧张 ,品牌意识薄弱 . 2 国外市场 混乱 ,中国商 品多而杂 , 当局 就归 罪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战略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战略分析
次 贷 危 机 使 整 个 金 融 市 场 赖 以生 存 的 信 行业的景气度处于萎缩状态 , 如美国汽车 量 的 l% , 第 二 位 。 0 1 2 0 3 居 2 0  ̄ 0 3年 中国 用 市场在 以惊人 的速度干涸 , 市场丧失 了 制 造 业 2 0 0 8年 第 二 季 度 的 利 润 率 下 滑 G P增 量 占全 球 增 量 的 1 , 国 已成 为 D / 我 3 信心 , 从而酿成金融危机。 由于全球的金 至一 02 ,通用等公司出现了 巨额亏损 , 世 界经 济增 量 大 国 。 国 正在 经 历 城 市 化 1. 4 我
危 机 的 影 响 下 有 所 放 缓 。 中 国 强 劲 的 经 贫穷 , 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
关键词 : 金融危机 ; 中国制造业 ;W T SO
分析 法
中 图分 类 号 :4 文献 标 识 码 : F A

、Hale Waihona Puke 目前全球 金融危机 背景简介
济、 雄厚的外汇储备和庞大 的国内市场为 力滞 留在农业是分不 开的。 这一项是发达
融机构高度国际化 , 全球 的金融体系和货 美 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前 景堪忧 。 和 工 业 化 的 进程 , 要 建 设 大 量 的基 础 设 需 币体系过度依 赖美国和 美元 , 使得美 国金 三 、 金 融 危 机 下 的 中 国制 造 业 SO 施。 WT 城市人 口面临人均 收入跨过 10 0美 ,0 融危机变 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 分 析 元关 口的消费升级 , 消费正从温饱型 向享 随着 全球 金融 危 机 的不 断深 化 , 对 其 S T分析法 是一种 常用 的战 略分 受 型 和 发展 型过 渡 , 房 地 产 、 车 、 码 WO 对 汽 数 虚 拟经济 的影 响 已经逐步 转移到 实体经 析方法, 通过对组织机构 内部条件和外部 电子 等 的 需 求 旺 盛 , 时 , 着 农 民 收 入 同 随 济, 开始波及全球制造业。 环境的分析 , 可以明确组织机构本身的实 的提高, 农村对家用 电器等大件产品 的需 二、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 制造业现状 力和 弱点 , 以及 面临的机会和 威胁 , 在此 求也不断增 长。 我国的内需完全可 以支持 目前,全 球制造业 主要集 中在北美、 基础上 , 进行 综合分析和 比较 , 本着 使实 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 欧洲和东亚三 大区域 , 中东亚地 区是 以 力和机会 最大化和使弱 点和威胁最 小化 其 从相关和支 持产业来 说, 它们对我 国 中、 I韩三 国为代表 。 白 2 F、 0世纪九十年 的原 则 , 定 相应 的发 展 战 略 。基 于 对 全 制造业的发展也起 到了很好 的促进 作用 。 制 代 以来 , 以制造业为主的中 国经济得到了 球金融危机下 中国制造业 的 S T分析 , 我国上游装 备工业 ( WO 如机床 等) 发展较快 , 长 足发展 ,中 国在 全球制造 业 中比重从 可 以制定出中国制造业的战略转型策略。 普通机床产 量居世界第一 , 高级的数控机 3 %提 高到 2 0 0 7年 的 1 . 32 %。 目前 , 中国 1优势 ( tn t s 。 、 Se g h ) 我国人力资源充 床也具有一 定的竞争力 。 制造业 的大宗投

关于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的文献综述关于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首先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对制造业发展的若干决定因素的理论研究,在综述的过程中,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创新服务业价值链物流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潜在消费市场,成为了“制造业的大国”,“Made In China”这个标示闻名全球。

一、背景分析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以加工业为主要模式的状态,金融危机后,许多企业都纷纷倒闭,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水平差,产品质量低劣,缺乏竞争力造成没有后续的订单,资金链断裂,迫使企业宣布破产。

尤其近两年,制造业回流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发展制造业的问题。

二、我国制造业短板问题分析1、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落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没有掌握核心价值模块,在核心技术和部件上受制于国际品牌制造商和全球供应商。

20世纪80年代末,“价值链模块化”的出现不仅加速了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的调整,还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Sturgeon 认为:“价值链模块化”已经开始成为某些产业的新型组织结构特征。

所谓价值链模块化,即某一行业一体化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价值节点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强,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运营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模块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过程。

朱有为、张向阳认为我国制造业应鼓励和推动本土大型制造企业在核心价值模块上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扩大企业规模,积极参与国际制造业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利益。

刘志彪认为制造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累积组织能力,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为中国企业创造品牌经营的市场条件,培植品牌企业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心和制度条件。

笔者认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本土品牌。

论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

论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

论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引言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也在金融危机中经历了一定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减少出口需求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幅萎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受到了重创。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其制造业主要依赖于出口。

然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消费需求下降,中国制造业的出口需求受到了明显的冲击。

许多企业面临订单减少、贸易壁垒增加等问题,生产规模和利润都受到了压制。

抑制投资意愿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使得企业和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发展持谨慎态度。

许多企业纷纷削减投资计划,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缺乏必要的投资,制造业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等方面受到了限制,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压制企业利润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面临压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企业为了保持订单和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这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下降。

利润的减少限制了企业的再投资能力和创新动力,进一步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

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寻找新的市场机会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需求减少,中国制造业应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可以通过开拓国内市场和寻找新的海外市场来增加订单和销售额。

在国内市场,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消费升级和增加居民购买力,以提振需求。

在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可以积极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合作,拓展出口渠道。

加强技术创新面对金融危机给制造业带来的压力,中国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提升竞争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产业结固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产业结固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产业结固发展对于中国来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形势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尽管中国幸运地没有直接受到危机的影响,但这次危机的影响仍然达到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展开深入讨论。

一、危机初现:商品出口模式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最初的表现是亚洲多个国家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这直接冲击了中国的商品出口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迅速转型,寻找出口替代套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人口红利和低成本的强大优势,使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行业通过为外国市场提供廉价商品,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角色。

通过大量生产便宜的商品,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变,开始逐步向制造业为主的模式转变。

二、危机持续:金融业主导地位被推翻亚洲金融危机中,金融业的主导地位被一下子摧毁了。

大量的金融机构倒闭,工人失业,储蓄人的存款损失惨重。

对于中国也是如此,此次危机在中国的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有很多已经失去了作用的国有企业和大量的铜钱不良资产,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开始对过度扩张的银行进行整顿。

整顿后,中国的银行系统实现了良性转型,逐步由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向现代化银行体系转型。

这种转型使中国的金融体系更为灵活和创新,与其他国家的金融业比较在仍有一定的优势。

三、危机过后:服务业的崛起在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并秉持“引进来、走出去”理念,开拓国际市场。

这种做法令各行各业都受益良多,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产业结构。

同时,服务业的崛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今,中国的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新上海人民广场开放给公众,成为上海的新文化中心,使国际旅游市场引领国际市场的方向,同时也从服务业角度提升了中国的产业结构。

四、结语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中国经济仍然能够站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机遇及对策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机遇及对策
国过 度 消费 、严 重 依赖 虚 拟 经 济 的增
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同时也预示着 二战之后形 成的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 经济格局将 出现大的调整 ,美国将可
能会逐 渐丧 失其 世 界经济 中心的地
位。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 中国的外需 ,但是必须看到 ,这对中
国 而 言恰恰 是 一个 战 略 机会 ,利 用好
机为标志 ,诞生了以轻纺工业 为主导 第三代产业 系列的主导权 。因此 ,尽 济增 长模 式 以及 巨大 的虚拟 经济 泡 O O 6年代欧洲的复兴、8 年 沫 ,为了维持这个泡沫 ,美联储只能 0 的第一代产业系列 ;由于英国率先开 管2世纪5 一 0
0 始并完成产业革命 ,因而获得了第一 代 日本 的赶 超 、 以及9 年代 亚 洲 四 小 不断地增发货币来保证市场流动性 。
更 自如 地 调 控 国 内经 济 奠 三 、对 外:坚持蚕食策略 ,接管实体
定了坚 实的基 础 。但是 ,
我 们 也 必 须 清 醒 的 认 识
产业
回顾 过 去 ,中 国之 所 以能 在 三十
0 到 ,前些 年在我国高速发 年 间创 造 经 济 总量 增 长 1 倍 以 上 的奇 展 的 同 时 , 界大 部 分 国 家 迹 ,关键在于我们拥有低成本这一法 世
这个机会 ,中国不但能有效突破发展 中的资源瓶颈 ,保持并进一步扩大低
成本竞争优势 ,还能推动国内经济增 电力 和 内燃 机 车 的发 明应 用 为标 志 , 发生 大的 变化 。 自2 世 纪9 年 代 起 , 0 0
长模式的适 时调整 ,保持 国民经济的 主要发 展了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第二 美国经济借助于硅谷及信息高速公路
的经 济 增 长 率 也 都 维 持 在 宝。通过低成本竞争的蚕食策略 ,中

中国制造仍有竞争力

中国制造仍有竞争力
局面。
中国社科 院财 贸研究 所所 长裴 长洪 表示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 口商 品 的竞 争 力很 大 程 度上 体 现为 价 中
格 竞争 。“ 们 的价 格 比较 便宜 , 这几年 进 出 口贸易 高速 增 长 中 , 方 面 形 成 了 中国商 品 我 在 一
对 于 国际市 场 的依 赖 , 特别 是对 一些 主要 贸易 伙伴 的依 赖 。但 同时 也形 成 了 这些 贸 易伙 伴
高 的产 品 出 口量有 所下 降 , 劳动密 集型 产 品和 日常消 费 品等 优 势 产 品 的 出 口量 却 在下 跌 但 中企稳 。此外 , 些外资企 业高 科技 产 品出 口量 的下 降 , 因是 其母 公 司 资金 运 作 紧张 , 某 原 很 难 支持 在华 企业 的 出 口。他相 信 , 次 国家 向外 贸企业 提 供 的信 贷 政策 的支 持会 扭转 这 种 此
的居 民对 中国商 品的消 费依赖 。 ” 裴 长洪 称 , 中国商 品物 美价 廉 , 比较容 易 吸 引消费 者 。在 同一 个 市 场上 , 然 总需 求 下 虽 降, 但是 并不 排除 中 国出 口商 品 的份 额 会提 高 。“ 比如 , 一个 市 场 的 总需 求 是 1 , O 我们 原 来 的份额是 2现在 需求 下降 到 7但 我 们 也有 机会 、 可 能把 份 额从 2变 成 3 ” ; , 有 。 因此 , 部 需 外
求 疲软并 不 可怕 , 主要是我 们怎 样进 一步 调整 好政 策 , 支持 出 口。“ 因为 只 有 出 口贸 易 的增 长 , 能够挽 救 中小企业 。 才 ”
外 贸 企业要树 立信 心 国务 院发展研究 中Z t 部副部 长隆 国强对 外 贸企业 如何增 强 ,- 0经 出 口竞 争 力也给 出 自己的建议 。他 认为企 业是 应对危 机的 主体 , 政府 的扶持 下 , 在 必须 主动 采 取得力 措施 。一 是要加 强管 理 , 潜力 , 挖 降成本 。二是 推 出功能 少 、 成本 低 的新产 品 , 对 应 危 机条 件下 的外部 需求萎 缩 。三要 大力开 拓新 兴 市场 , 补 在发 达 经 济体 市 场 的损 失 。 四 弥 要 开拓 国 内市场求 生存 , 分发 挥 出 口企业 产 品设 计新 、 充 质量 好 的优 势 , 加强 与 国内渠道 商 、

国际经济险象环生 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变中求胜?

国际经济险象环生 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变中求胜?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

年二季度 ,欧元 区经济首度 出现环 比 负增长 。金 融危机正 将欧元区经济 推 向衰退边缘 。今年二季度 ,欧元 区三 大 支柱 投 资 、消 费和 出 口已全 线 下 滑 。且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的多米 诺 骨牌仍在向前传导。 胡本钢 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在 全球市场遇到 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 战 。一方面欧美金融和经济危机伤害 到欧美制造业企业 ,另一方面很多发 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增长 ,加大和加快 对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 和机械基 础产业 建 设的投入 ,对机械 装备有迫 切的需 求 。使得全球机械 装备业 市场十分 活
金融危机
机床 贸易走上高端路线

家机 床企业 的负责 人近 日表示 : “ 由于 经济不 景
气 ,美国一家 企业 的订单 ,我 ̄j, f q份就完工 了,但 他们 3 到现在还没有提货 ,库存增加正在成为企业的压力。” 近 来 与 该 企业 有 着 相 似 经历 的 企 业并 非 一 家 。此 时 ,众多机床企业似乎 已经 真切地感受到了来 自大洋彼岸
面 临 着 前 所 未 有 的机 遇 与 挑 战 。 在 l 71 日召开的20 年 中国制造业 高峰论坛上 ,与会人 士认 为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仍然 处于黄金期 ,而非 此前 业 o14 08 内担 忧 的 严冬 期 。
针对 当前 国内外环境 为中国装备制造 业发展提供 的契机 ,X 业和信 息化部 装备 工业司副司长李 东表示 : “ - . 机遇 经常会 稍纵 即逝 ,所 以我们要抓住机遇 ,分析我们 的优势 ,乘 势而上 ,加快发展 。”据透 露 ,工信 部将从 六个方面着手 ,全面提 升装备制造业发展 水平和 国际竞争力 ,实现 我国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分析[摘要]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正处于竞争优势的转型期,研发滞后、工业设计低端、品牌弱化、国际营销渠道不畅及专业性人力资本薄弱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为此,可采取锻造中国竞争动态优势、创新工业设计、发展营销体系、提升人力资本和强化“中国规模”市场优势等措施,以创造一个“中国因素”的国际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

[关键词]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一、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全球优势生产要素广泛深入地流入中国,受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垂直型分工体系中的中低端环节,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

跨国公司把中国当作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牢牢控制住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核心技术及产成品的销售。

制造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除加工制造外,还有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环节,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是外国资本、技术、标准、品牌和市场销售网络等优势要素和中国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与三十多年来形成的规模优势、完善的产业集群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系统分不开,但主要是体现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低廉扭曲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及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而被迫购入外汇导致的通货膨胀成本等综合成本形成的产品低价格优势上。

2010年8月2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指出,中国产业竞争力自金融危机以来呈下降趋势,其中部分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面临优势断档的风险,中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

二、影响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研发滞后中国制造被发达国家竭力固化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正处于一种“初级阶段的工业生产”,97%的制造企业为纯粹制造业。

长期以来囿于技术引进模仿化,只有引进没有创新,从根本上扼杀了中国制造的原创力,导致中国制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动能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研发普遍仿冒。

创新企业普遍的做法是利用别人仿冒的时间间隔期不断推新,但这导致严重的创新激励不足,因为创新企业要承担研发成本和创新的市场风险,使得创新企业只愿开展较浅层次、较小规模投入和较短期的创新。

二是自主创新资金不足,见效慢。

出口价格战使企业无暇顾及创新研发,而价格战又成为低端生存的唯一手段。

此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打压和高端人才缺乏也制约着创新。

据统计,中国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6.5%,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1%;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24.9%,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4%。

全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技术。

2、工业设计简单低端中国现在的工业设计仍停留在比较粗浅和表面的阶段,“山寨产品”就是典型,虽然多少有一部分创新的意识,但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生存竞争,并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多数企业不重视工业设计,把设计当作附属来对待,没有真正看到创新设计产生的效益。

即使部分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对创新设计有一定的投入,创新设计对产品有一定的价值提升作用,但提升的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很小,很难体现出设计的高价值。

目前中国工业设计呈现出“超市模式”的现象,设计公司都追求“短、平、快”的设计理念,为了更多的业务互相压价,结果只能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无益于产品创新,甚至会引发潜在危机,即设计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提高,难免会出现由借鉴下滑到抄袭。

3、品牌弱化中国制造业年复一年地承接外贸订单,按照各种国际标准输出贴牌产品,为掌握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的国际巨头提供廉价的生产能力。

调查显示,中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企业或产品的信息,扭曲或制造虚假信息,以至隐瞒重要的内在质量隐患;二是冒用别人的品牌、营销网络来销售自己的产品。

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企业无法建立品牌商誉。

另外,制造设备大部分靠进口,制造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崇洋媚外的“排内现象”,严重阻碍着中国自主品牌的创建和成长。

西方品牌通过文化渗透逐渐占领品牌话语权,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品牌中的一个小环节,甚至失去了品牌解释权。

西方标准已成为“标准化”的主流标准,而民族的、中国的标准处于弱化地位。

4、国际营销渠道不畅中国有两个出口贸易体系,一是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加工贸易;二是以本土企业为主的一般贸易。

中国现有的贸易主体规模较小,集聚贸易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整合产供销产业链的能力不足,无法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网络,而本土企业只得通过国际采购商的渠道出口。

在2009年中国外贸出口200强中,外资企业有153家,占据出口的绝对主导地位,且相当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企业,这表明中国自主出口营销渠道不通畅。

5、专业性人力资本薄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民工就开始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制造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14533万名外出农民工中,有39.1%即5682万的农民工就职于制造业,占到中国全部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2/3还多。

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非常大,这不利于其工作经验的积累、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制造业始终陷于低水平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而人力资本理论表明,由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专业性人力资本是提高工人收入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6、出口价格低廉频繁遭遇贸易摩擦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在欧美经济下滑的态势下,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壁垒的围剿。

2009年中国出口仅占全球约9.6%,但遭受的反倾销案例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案例占全球75%,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数约占同期全球案例总数的43%。

2010年1月至8月共遭遇来自17个国家(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48起,总涉案金额64.8亿美元,且受到的调查正呈现出由欧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调查对象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科技产品蔓延的趋势。

而且,还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壁垒和绿色壁垒,中国已成为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国。

在后危机时代里,各种贸易摩擦将使贸易壁垒成为常态化。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仍未消除,全球经济结构性和系统性风险仍很突出,发达国家经济将缓慢恢复,债务危机将是欧盟国家面临的最大危机,美国实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对经济复苏产生的推动作用将难以为继;而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又面临通胀问题。

发达国家明确提出世界经济“再平衡”要求,希望向“再工业化”模式转型。

美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出口翻番的目标,大力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欧盟振兴计划则提出“未来工厂项目”,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新兴市场国家则更加重视国际市场份额,都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使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资源价格上涨、节能减排等多重因素叠加使中国制造综合性成本上涨。

因此,中国制造要加快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

1、创新自主技术创新机制,锻造中国竞争动态优势技术创新天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中国制造企业对不确定性的高度规避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第一,加强自主创新机制的创新。

要整合优势企业资源联合技术开发,针对核心关键技术,由行业中优秀企业联合开发,共享技术创新的成果,以便高效率低成本地进行技术攻关创新;政府应牵头搭建产学研公共技术平台,以项目研究的模式搞自主创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搭建产学研联盟,建立起政—产—学相结合的社会研发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

第二,保护知识产权。

通过打击研发仿冒,保护知识产权,尽快形成符合竞争精神和竞争规则的市场竞争秩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有条件的大企业要注意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着力开展前沿技术、基础性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抢占科技制高点;中小企业则要走“专、精、特、新”的差异化创新道路。

第三,对关键技术和关键性产业重点投入。

要加大传统优势行业关键技术的开发,防止传统优势行业竞争力下滑,避免竞争优势转型病。

对未来关键性引导产业的关键技术也要重点投入,要选择一批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进行扶持、引导,尤其要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做到高起点研发、高起点应用、高起点生产,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2、创新工业设计创新的工业设计可以提升价值,许多企业视其为“第二核心竞争力”。

根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调查,美国企业平均每投入工业设计1美元,会为其带来2500-4000美元的销售收入,而且设计在产品差异化战略、提高附加值、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超过了70%。

根据三星前CEO李健熙的“0.6秒”理论:消费者对于展柜中特定产品的留意时间平均为0.6秒,如果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顾客停下脚步的话,在市场竞争中根本不会取胜。

三星集团只用了10年左右时间,就由一家二线的OEM厂商迅速成长为全球著名品牌,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一系列革命性的工业设计。

中国产品要以中国创造的形象立足国际市场,要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设立政府管理机构,引导和扶持工业设计发展。

通过引导更多企业以发展工业设计实现产品升级,引导工业设计集聚发展,建立和完善工业设计统计调查体系,建立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企业资质评价制度以及完善工业设计人才激励机制,使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3、积极发展营销体系,打造世界知名品牌营销渠道不畅是中国自主品牌面临的瓶颈之一,大型企业除重视研发设计外,还应向品牌营销领域延伸,要在国际主要市场谋篇布局,在国外投资建厂、生产销售,建立自己的零部件出口体系、营销渠道和配送基地,建立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和分工体系,进而形成自己的营销体系;中小企业可应用电子商务直接将个性化产品销售给小型终端零售商;政府应帮助贸易服务型企业打造“M2C”模式的全球直销平台,通过创新性的网络销售模式和一站式的“全程供应链管理服务”,使中国制造企业跳过中间商直接向国外消费者提供自己生产的产品,也可通过谈判在国外设立中国经贸合作区,帮助企业集群式地到国外生产销售,铸造中国品牌。

4、开展国家营销行为,全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全球形象提高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知晓率和美誉度,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关于中国商品的负面报道屡见国外报端,西方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存在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