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 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自主学习”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基础。
实现课堂教学自主,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亲历数学知识建构的探究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留足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
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上课时候如果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知道单纯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
如何变枯燥为生动呢?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
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矩形、菱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特征,然后把这个平行四边形逐渐变成矩形,菱形,问学生:“现在得到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称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根据“运动”的观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同学们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亲历数学知识建构的探究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时,教师应积极提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数学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创设数学学习的“空白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
教师要把探索
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留足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不管什么问题,它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我们现在倡导的是生态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大部分时间要留给学生,让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去探索,去交流,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他们的智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掘。
2.重视课堂练习的开放,丰富学生探索的内容
探索活动的过程不应只是新知学习的过程,还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进行。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练习,让学生去发现。
如:在学习“分类思想”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书包,让学生汇报整理书包的方法和理由。
有的说:“把大的书和本子放在下面,小的书和本子放在上面,这样书包里非常整齐。
”有的说:“我把语文的书和本子放在一侧,数学的书和本子放在一边,数学的书和本子放在另一侧这样拿起来非常方便。
”还有的……这样真切地体验,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分类的意义,掌握了分类思想
的方法及灵活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数学乐趣无穷。
3.注重课外延伸的开放,拓宽学生探索的范围
探索知识的空间不能只停留在课内,还可以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的自主探索走出课堂,迈向生活。
例如,在教学了“平均数”后,我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了一道开放题:“一个水塘的平均水深是1.1米,小明的身高是1.3米,他不会游泳,如果小明不小心滑落塘中,他有危险吗?”由于这道题来自生活,学生探索的热情十分高涨,有的从小明滑落水塘的地点来考虑,有的从水塘池底的结构来考虑,答案多种多样。
学生不仅感悟到平均数的魅力,又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探索所得到的结果,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此外,我还经常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下节课由你来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是‘最佳小老师’”。
我想,只有有创造性的提议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切有利自主探究的条件,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还学生充裕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
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承晓敏.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快乐.教学月刊.
[3]张兆成.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过程.教学月刊.
[4]蒋双梅.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