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第3课时学生版 -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第三课时

河中石兽第三课时
4.归纳本文写作手法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找到石兽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吻合,其阐述的道理能“究其物理”,所以使人信服。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才能出真知。
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划线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追根究底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亦复如是
3.一老河兵闻之……闻风丧胆
板书设计
第一种:僧原地水中
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皆不得实践出真知
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
第四种:老河兵上游得
教学反思
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情,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加之实践检验了其正确性,体现了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分别写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提问的形式,复习翻译、文学常识和课文的内容。
二、细读感悟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文中主要说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及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课《河中石兽》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课《河中石兽》精品课件

1.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寻找的地点
原地水中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失败
果得于 数里外
2.分析寻找石兽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原因。 第一种方法: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方法: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的因素; 第三种方法: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
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
观臆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特别要提醒的是:要是生活中真得碰到了这样的事,物体也
不一定会是在上游,要依据河床的具体情况,水流的湍急与
缓慢,地形等多种因素去分析,上游,原地,下游都有可能
出现 。
主题思想
这则文言小说,通过写寺僧寻石兽的过程中寺僧、 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 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 和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其复杂的原因, 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 而主观臆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课《河中 石兽》 精品课 件
河中石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课《河中 石兽》 精品课 件

知识预览
作者简介
纪昀(jǐ yún) 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 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 流传至今的,有《纪文达公遗集》和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 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3课时)复习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3课时)复习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 3、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___________ 干: 岸 ___________ 倒塌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经历 3) 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 年 ___________ 推究,推理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 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 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 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 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 5、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 ”是自以为懂得“物理”, 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 “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 观臆断。
复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文学常识,重点 词语的注音、释义。 •2、通过体会文章内容的叙述,能准确翻译 和默写重点句子。 •3、通过品味文中语句,能描述重点语句, 评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复习指导一:
• 内容:《河中石兽》 • 方法:.自己独立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写 在练习本上,容易写错的做上标记 • 要求:梳理之后同桌交流,完成复习检测。 • 时间:10分钟。
• 复习指导二:
内容:《河中石兽》 方法:.自己独立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能默写并翻译重点句子。 要求:梳理之后同桌交流,完成复习检 测。 时间:10分钟。
复习检测二
• 1、准确翻译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当堂练习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 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 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 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 亡其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3课时)复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3课时)复习

•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不深思 熟虑。——盲目行动。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 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却不切实际。— —主观臆断。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种主观 因素。——实事求是。
• 4、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 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言,搜寻河中石兽是本文展开情节的线索, 文章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以寥寥几句揭 示出深刻的哲理。学生对本文有积极的参 与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参考《刻舟求剑》
复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文学常识,重点 词语的注音、释义。 •2、通过体会文章内容的叙述,能准确翻译 和默写重点句子。 •3、通过品味文中语句,能描述重点语句, 评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 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 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 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 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 5、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 ”是自以为懂得“物理”, 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 “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 观臆断。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 之三文言文
《河中石兽》(复习课)
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 1.课程标准: (1)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 审美情趣。
• 2.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河中石兽》是新课标
• 复习指导一:
• 内容:《河中石兽》 • 方法:.自己独立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写

河中石兽(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过程与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手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 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难点是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文化背景。
河中石兽的形象特点
添加项标题
形象生动:河中石兽的形象被描述得生动逼真,具有很强的视觉冲 击力。
添加项标题
寓意深刻:河中石兽的形象特点还寓意着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 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添加项标题
文化内涵丰富:河中石兽的形象特点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和推 理过程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教师讲授课文内容,引导 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
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演 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 文的理解和感受
练习法: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 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故事情节:通过描述石兽被冲走的原因、争论的起因、寻找石兽的过程以及最终找 到石兽的经过,展现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通过描述不同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如 僧人和学者们的争论、讲学家和老河兵的智慧等。
故事寓意: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看待问题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需要深入思考 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回顾本课收获: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和实践能 力

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河中石兽》教案第三课时课前三分钟认识从实践开始,实践出真理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我能又快又准的翻译下列文言词和句子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3)棹数小舟: 4)一讲学家设账寺中:5)遂反溯流逆上矣:6)但知其一: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教学目标: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分析他们寻找石兽的方法,理由及结果2.概括文中人物性格3.明确文章主旨二、自主学习1、文中主要说了四位主要人物,找出他们并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并依此完成下表:三、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分析概括分别有什么不同?2、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老河兵:能综合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提问: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你更赞同谁的说法(做法),说说理由。

寺僧: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四、精讲解疑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1、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性格:“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2、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

性格:“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河中石兽 学生版

河中石兽 学生版

车村二中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组长签名: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

2、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难点:文言文基本阅读素养;学习重点:记准字词意思,疏通课文大意;三、自学提纲1、读准字音圮()募()金棹()小舟木柿()曳( ) 铁钯( ) 湮()没啮()坎()掷()溯()流臆( )断欤()2、指名朗读课文四、合作探究试译课文:1、翻译加黑加横线字词: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2、翻译句子: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口头翻译课文前两段五、课堂检测处理练习册课后巩固提升题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训练翻译文言文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重点字词翻译;学习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试背课文。

三、自学提纲1、翻译加黑加横线字词: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翻译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口头翻译课文第三自然段四、合作探究5、为什么老河工的方法是对的?(根据三类人四次寻找石兽所考虑到的因素进行归纳)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6、文章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河中石兽第三课时

河中石兽第三课时

自学指导三(5分钟)
回顾课文,把握文章阐述的道理及写作手法。
1、作者由寻找石兽的事得出了什么结论?(提示: 从文章中找出句子作答)属于什么表达方式?阐 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文章借寻找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 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提示: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借景抒情等
4、对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B ) A、由事到理,阐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B、以抒议情论 的方式,点明主题。 C、既是对讲学一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 辛辣讽刺,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 法和途径。 D、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可做 空头理论家。
当堂训练(15分钟)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文章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 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 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看法的自信。最后写 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 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 性。
自学检测一(3分钟)
1、概括四次寻找石兽的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即原地水中
第二种 寺僧 “顺□流□下□” “无□迹□”
第三种
“湮□于□沙□上□, “众□服□为□确
□讲□学□家 □渐□沉□渐□深”即原 □论□”实
地沙下
课前提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 备 人:刘壮志 议课时间:第16周 授课时间:第17周
纪昀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河中石兽》3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河中石兽》3
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可据理臆断欤?
2019/8/30
•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
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
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步,金榜题名!
14
2019/8/30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 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2019/8/30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43
步,金榜题名!
• 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 ⑴至石之半 • “之”指代 • ⑵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之”指代 (3)其反激之力
25
步,金榜题名!
2019/8/30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26
步,金榜题名!
2019/8/30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27
步,金榜题名!
2019/8/30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28
步,金榜题名!
2019/8/30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29
步,金榜题名!
2019/8/30
2019/8/30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41
步,金榜题名!
2019/8/30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2024年《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

2024年《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

《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

1.2 教学内容文章背景介绍:《河中石兽》是清代作家纪昀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只神奇的河中石兽。

文章结构分析:介绍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

重点词汇和短语:介绍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问题。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述和表达。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2.1 文章背景介绍《河中石兽》的作者纪昀,他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解释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了解当时的文化和思想环境。

2.2 作者介绍简述纪昀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纪昀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开头部分分析文章开头的引入方式,引起读者的兴趣。

解释开头部分的重要性和作用。

3.2 发展部分分析文章的发展过程,描述石兽的神奇之处。

解释发展部分的重要性和作用。

3.3 高潮部分分析文章的高潮部分,描述石兽的神迹和人们的反应。

解释高潮部分的重要性和作用。

3.4 结尾部分解释结尾部分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四章:重点词汇和短语4.1 词汇和短语的介绍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和短语在文章中的具体使用。

4.2 词汇和短语的练习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练习使用和理解重点词汇和短语。

提供解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巩固词汇和短语的使用。

第五章:阅读理解练习5.1 阅读理解题目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5.2 解答和解释提供正确答案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细节。

分析学生的答案,给出反馈和建议。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河中石兽》三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河中石兽》三课时

教学设计年级七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5.25 课题24.《河中石兽》(3) 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3.领悟这个故事的道理及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领悟这个故事的道理及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三课时一、引入课题:1. 直接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意图:直奔题目。

编号:53二、出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3.领悟这个故事的道理及得到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1.生朗读2.生点评3.师强调三、熟读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详见课件)过程与方法:1.生思考2.五名学生板书,其余批注在书上,师巡视。

3.生点评4.生做笔记。

四、思考与讨论:(一)、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二)、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三)、结合文章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四).这个故事说明了哪些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五)、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过程与方法:1.生结合文章思考,师巡视2.小组交流3.小意图:理解文章内容。

组汇报4.师生共同点评并纠错补充。

五、测一测: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2.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生思考2.生开火车3.生点评4.生做笔记。

河中石兽(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楚雄市吕合镇初级中学学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学期:2015秋季学期科目:语文教师:董先萍授课周次:16课题25.河中石兽(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流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一、导入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自主学习根据上节课学习,自主再翻译一遍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 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2.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 质疑: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展示点拨 1.讨论并归纳:(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河中石兽》标准表格式学习教案3课时

《河中石兽》标准表格式学习教案3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研究未知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课题课型主备人审查课时日期《河中石兽》新讲课七年级备课组3课时教课目的.掌握要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能使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理解并掌握常用虚词“之”“于”的用法。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课要点累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教课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课方法讲解法;合作研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个案预习导航(一)导入新课俗语说:“没有检查,就没有讲话权”。

有一则故事记录,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倒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建庙门,找寻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当在上游找寻,依他的话,果真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何会向上游“跑”呢?今日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检查预习,熟习课文。

联合说明,认识作者状况。

学生沟通预习中解决的字词读音:指名学生试读后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文章,正字音,正断句。

2、学生自读课文:①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

断句及节奏。

②分角色朗诵(先小组中分读,而后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诵)。

③评论朗整体读状况(学生自由讲话评论,师指导,从一般话、语气、感情、神情等方面评论)。

④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自由讲话)感知3、联合课文讲解,初步认识整个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疏导文义。

①分组议论,疏导课文粗心。

(要求有议论,有记录)②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分通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研究未知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四)精读课文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坍毁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找寻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剖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由。

关于河中石兽的地点:合作探寺僧判断,依照是;讲学家判断其在;原由究是;(重难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是由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河中石兽(第3课时)
编制人:薛慧审核:冯姗姗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3.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学习重难点】
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资料助读】
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
(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

——莎士比亚(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整体感知】
1.这个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3.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合作探究】
1. 寺僧、讲学家的方法为什么不对,而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2. 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延伸】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拓展阅读】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译文:赵孝成王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
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军固壁.不战壁:军营营垒
B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
..也合变:兵法
C 妾得无随坐
..乎随坐:引别人犯法而被牵连获罪
D 悉更约束
..约束:规章制度
2、下面各项完全表现赵括纸上谈兵,自以为是的一组是()
①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②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③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④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⑤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⑥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A ②③④
B ①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死,蔺相如病重,赵王派廉颇攻打秦国,秦国几次打败赵军后来秦国几次挑战,廉颇都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使秦军几次挑战都无效。

B、秦军采取离间计使赵王怀疑廉颇,因而撤换了廉颇而用赵括为将。

C、赵括执掌军中大权后,不像他的父亲平时与军中士兵同甘共苦,关心士兵,而是高高在上,自私贪财说明赵奢早就认为他是这种不可救药的人。

D、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就立即改变军中的规章制度,撤换了许多军吏,动摇了军心,作战时粮道又被秦军切断,军队被切分,最后自己也被杀,全军覆没,应了他父亲的话。

4、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2)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3)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