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尤其是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的文章,通过石兽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介绍生字词:沉、淀、刷、喧、颠、逝,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石兽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石兽仿佛有了生命,以及这样的描写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古老的物品,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古代学者在研究河中石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故事。

本文通过石兽的变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探求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所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仍有限,对于文中的词语、句式、语法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和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石兽变迁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事物变化中认识和把握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石兽变迁规律的把握。

2.难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石兽变迁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介绍石兽的变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石兽吗?石兽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石兽的变迁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教案.docx

24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 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旳(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Y) 募(mJ)棹(zhao)柿(fei) 湮(yan)啮沙(nie)• • • • • •溯流(sCi)欤(yG 曳(北)铁耙(pd)臆断(yi)• • • •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 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 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去卩)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词多义:为、之词类活用:棹、暴涨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学设计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填写下表:(二)深层探究1、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4、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2、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4、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三、拓展延伸搜集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人名言。

【交流】1.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本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难点: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传说,引导学生对石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4.河中石兽_第2课时-人教七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24.河中石兽_第2课时-人教七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24 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章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冲石原理图,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与上下文的意义训练自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其原因。

难点:引导学生参考注释与上下文意理解文章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未知地点:沧州南人物: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起因: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经过: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见解不同结果:依照老河兵的观点,得于数里之外二、课文学习(一)理解研读1.课文是怎样的结构?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分别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并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2.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所以他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冲石原理图平面图剖面图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何启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同时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道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深入细致分析文章的水平,把握作者的主旨及短文的现实意义。

2024年河中石兽的教案(2课时)

2024年河中石兽的教案(2课时)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2024年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2课时)教材来源:《语文》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

3. 学生能够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4.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河中石兽的感悟。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分析。

3. 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介绍。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河中石兽》全文及其注释。

2. 河中石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河中石兽》全文。

2. 了解一些关于石兽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对这幅图片有什么看法?你们认为这有什么意义?”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分析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如雕塑技巧、形象表现等。

2. 教师介绍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四、实践活动(2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对河中石兽的感悟和看法。

2. 每组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河中石兽的感悟,可以是绘画、写作或表演。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河中石兽》的诗句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分析和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作品质量。

六、教学延伸延伸活动:河中石兽探秘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河中石兽探秘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和搜集关于河中石兽2. 学生可以通过采访当地长者、查阅历史文献、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河中石兽的传说、故事和文化价值。

3. 每组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一份报告或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课方案第二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复述课文,剖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经过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方式,学生对三个人物的行为及后来果进行概括剖析。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目光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教课要点难点1.教课要点: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目光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2.教课难点:经过人物的行为剖析人物性格。

教课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河中石兽》一文,大家必定能够流畅地朗诵,甚至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出来,下边我们就一同齐读一遍课文,有能力的同学能够背诵。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大家的声音很宏亮,字音正确,富裕节奏,大家上节课必定学习得特别仔细,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下说明,疏导了文意,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第一来看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1.复述课文2.比较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找寻石狮的地点、原由及结果3.谈一谈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三、出示问题,指引自学1、下边,我们就闯过第一关,请大家自由朗诵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 a 语言简短,条理清楚b明确时间、地址、人物、主要事件c态度大方、口齿清楚(预设:一个庙口的石兽,掉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寻石兽的事。

)2、找寻石兽的过程几经曲折,为了能够清楚了然的理清这个过程,老师做了一个表格,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找寻石狮的地点、原由及结果,达成表格。

(1)寺僧认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找寻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深重,沙子松懈,石头沉没有在沙里必定会逐渐地沉下去,愈来愈深,只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深重,沙子松懈,水不可以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必定会在石头下边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窟,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窟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向来转不断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侵蚀过程、保护石兽的措施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石兽受河水侵蚀的过程,观察其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尽相同。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相对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关于石兽象征意义的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小组讨论中,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联系石兽与历史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生字词、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石兽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自然与历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年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2课时)

2024年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2课时)

2024年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2课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4.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及其传达的主题。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河中石兽》的打印稿。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河中石兽》,感受文章氛围。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享课文中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原因。

2. 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

四、小组合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

二、深入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保护的角度,探讨课文所传达的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阅读拓展(15分钟)1. 教师推荐与《河中石兽》类似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讨论记录、阅读拓展心得等,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补充材料,通过讨论、画图等方式,准确翻译课文第三段内容,理解重点文言字词的释义、熟悉文言文常见句式。

2.通过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分析、朗读,说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

3.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材料,说说文章带来的启示,理解“实事求是、克服臆断、拒绝盲从”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熟悉文言文常见句式。

2.对文中所出现的两个“笑”字进行理解、赏析。

3.理解老河兵所说得话。

4.准确地表达文章主旨,结合课外补充材料进行思考,说出文章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学习难点】对老河兵所说的话进行深入思考,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1.引趣·课堂导入还记得第一课时我们所了解的故事内容吗?寺庙山门前的石兽沉入水中不见了,既不在落水处的河床上、也不在河水下游十余里。

一位讲学家说,去河沙下面找找吧!石兽们到底去哪了?我们一起来找线索、抓石兽。

2.朗读·整体感知河中石兽(第三段)清纪昀(jǐyún)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转转(zhu ǎ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3.释义·课文理解①结合预习作业,请你说说它们的意思,注意对其中加点字词进行理解。

一老河兵闻.之闻:听见(因为我们曾经在《木兰诗》中学习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盖:表示原因求之下流,固.颠。

固:本来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精品教案(2课时)(部编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精品教案(2课时)(部编本)

《河中石兽》精品教案教材解读《河中石兽》是一篇文言笔记小说,以河中石兽的故事验证道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七年级的学生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因此,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教法:串讲法——以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体味课文中一些难懂的段落,有分歧的部分。

学法:诵读法——让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分析及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阅微草堂笔记》、乾隆年间的故事,有关作者的生活环境等资料。

2.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学生:1.借助工具书对文章中的生字词进行注音,并梳理文章大意。

2.课外搜集《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的故事,初步了解课文背景。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棹”“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他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民间传说故事《河中石兽》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拼音和意义。

(4) 学会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2) 通过民间传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过程安排: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问题提出等方式猜测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2. 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营造神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阅读后,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了解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课文鉴赏1. 教师讲解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讨论。

Step 4: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内容,如搜索与此课文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民间传说。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

四、教学辅助措施或教学资源准备:1. PPT或黑板和白板。

2. 课文及相关教材资料。

3. 学生课堂笔记本和学习用品。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古今异义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一词多义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3)众服为确论:(动词,是)之:(1)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2)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教案(2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教案(2课时)

《河中石兽》精品教案教材解读《河中石兽》是一篇文言笔记小说,以河中石兽的故事验证道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七年级的学生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因此,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教法:串讲法——以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体味课文中一些难懂的段落,有分歧的部分。

学法:诵读法——让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分析及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阅微草堂笔记》、乾隆年间的故事,有关作者的生活环境等资料。

2.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学生:1.借助工具书对文章中的生字词进行注音,并梳理文章大意。

2.课外搜集《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的故事,初步了解课文背景。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棹”“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他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 河中石兽2-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 河中石兽2-部编版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本单元的文章都与“科学探索”有关,要求学生重点学习浏览,迅速提取重要信息,并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上期和本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

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帮助。

当然,本文篇幅稍长,对于寻石兽的陈述相对难于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不可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不可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猜猜导入,简介作者设计纪昀的简介,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并引出对作者的进一步简介。

二、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请学生听录音朗读,划出读音不准或易错的字词,全班交流,力争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

三、二读课文,读准停顿(一)自由读,了解熟悉课文;(二)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三)比赛读,强化朗读训练;(四)齐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为后面的课文分析做好铺垫。

的目: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为下一步理解课文作铺垫。

四、三读课文,理解文意(一)自由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二)出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开火车翻译,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并做好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三)概括故事内容,思考:有那些人寻找石兽,用了什么方法,结果分别是什么?填写表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学生展示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学生讲析《课时练》基础习题。

(P87-88)二、课堂提升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4河中石兽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文本探究
1.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
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

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

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

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终依据谁的推断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

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不完全是的。

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

所以,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

4.简要赏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
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写,也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

此书虽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和黑暗。

作者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文章“雍容淡雅,天趣盎然”,语言奇妙而引人入胜,所以每脱稿一章,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辗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课后作业
1.把课文改写成白话文。

2.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并且把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三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后应该懂得的道理上。

学生在朗读和理解字词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提问环节对于用几种方法找石兽时,很多学生都忘记了第一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是很全面。

以后要在如何引导启发上多下功夫,不
断给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