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初一上学期)《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5课课题:河中石兽【课标与教材分析】1.2020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文言文的目标要求是: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020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文言文的教学建议是:(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2、《河中石兽》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石狮掉进河里,和尚们以为水能飘物,石狮一定被冲到下游去了。
道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狮深陷进河里,和尚们以为水能飘物,石狮一定被冲到下游去子。
道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狮深陷进河里去了。
老河兵凭着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石、沙、水三者的关系,得出石狮逆流而上的结论。
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学家一样的笑话。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大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悟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了什么:前面学习了《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学生多少掌握了一点对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及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预习课文,结合古汉词典和注释理解文意,并熟读成诵。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能力目标: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情感目标: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回顾讲过的两篇文言文,熟悉积累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流程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复习提问1.作者介绍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重点字音圮(pǐ)棹(zhào) 曳(yè) 湮(yān) 钯(pá)啮(niè) 溯(sù) 臆(y ì)3.朗读课文四、自主学习,理解文意1.结合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3.概括文章寻找石兽的方法五、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 你怎样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2. 老河兵为什么能提出正确的判断?六、精讲点拨,释疑解惑1. 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七、课内小结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教案+--第二课时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品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收集、整理并熟悉本课教学目标知识体系;学生准备:阅读教材,完成导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新课学习播放音频,出示图片,提问:指导分析。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
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可分三层: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借助多媒体,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多媒体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他怎么能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觉得下级称呼上级,晚辈称呼长辈为“老头子”合适吗?(学生回答后),老师也觉得不合适,缺乏最起码的尊敬。
我们来看看清代著名才子纪晓岚对“老头子”三字有何新解。
(教师讲故事后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纪晓岚用恰到好处的奉承话让乾隆转怒为喜,使自己转危为安,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思敏捷,学识渊博。
那么他在我们上节课开始学习的《河中石兽》这篇笔记小说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想要阐述一个什么道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诵,思考并回答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9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2.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没有结果。
第二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并由此得出遇事不能主观判断的道理。
三、分析课文1、合作探究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请用原文填写下列表格。
2、按寺僧和将学家的方法为什么找不到石兽?寺僧:第一次寻找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次寻找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是怎么判断的呢?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复习课文的翻译)2)多媒体老河兵关于石兽落水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文本特点的发掘(一)从内容来看,本文有三大特点:1.本文是一篇志怪小说,但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作者既有记叙和描写,也自己思考及观点的表达,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既有虚构的特点又有寓言性质。
2.通过语言及神态描写塑造了寺僧、讲学家及老河兵的人物形象。
三个人物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讽刺的效果,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3.内涵深刻。
本文有寓意于事的特点,从打捞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果中让读者悟出“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批判性。
(二)从写法来看,本文的特点:注重炼字炼句,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所言志所载道”;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较为突出;本文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采用了一波三折的结构章法;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
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的研读1.本课页下关于文言词句的注释比较详尽,学生可以在注释的帮助下疏通文意,理解故事梗概。
个别仍然存在疑惑的地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来解决。
2.教材在“预习提示”和课后作业中都强调要体会故事阐发的道理,所以“理解作者阐发的道理,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应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3.教材“阅读提示”中提到“留意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课后“积累拓展”中涉及到本课文言字义在成语中还有留存的情况。
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两者合并起来进行对比辨析,既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也要让学生知道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字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字义。
4.“预习提示”中简要介绍了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更多的介绍,或者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此书,增加文言和文学积累。
5.课后“思考探究”题目二中链接的关于《唐铁牛和蒲津桥》的一段材料很有价值,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质疑。
课堂上可以安排和老河兵所阐释的事理进行对比,展开科学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度,同时更深入地理解笔记小说虚构的特点和作品中的寓言性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备课成员七年级语文组备课时间课型新授上课时间课题《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疏通本文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疏通本文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手段课本、教案教法与学法引导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修改意见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随机点名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师随机提问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含义,学生抢答。
二、文言现象总结:●通假字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古今异义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一词多义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3)众服为确论:(动词,是)之:(1)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2)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2024年河中石兽的教案(2课时)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2024年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2课时)教材来源:《语文》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
3. 学生能够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4.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河中石兽的感悟。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分析。
3. 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介绍。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河中石兽》全文及其注释。
2. 河中石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河中石兽》全文。
2. 了解一些关于石兽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对这幅图片有什么看法?你们认为这有什么意义?”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分析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如雕塑技巧、形象表现等。
2. 教师介绍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四、实践活动(2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对河中石兽的感悟和看法。
2. 每组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河中石兽的感悟,可以是绘画、写作或表演。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河中石兽》的诗句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分析和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作品质量。
六、教学延伸延伸活动:河中石兽探秘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河中石兽探秘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和搜集关于河中石兽2. 学生可以通过采访当地长者、查阅历史文献、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河中石兽的传说、故事和文化价值。
3. 每组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一份报告或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课方案第二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复述课文,剖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经过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方式,学生对三个人物的行为及后来果进行概括剖析。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目光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教课要点难点1.教课要点: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目光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2.教课难点:经过人物的行为剖析人物性格。
教课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河中石兽》一文,大家必定能够流畅地朗诵,甚至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出来,下边我们就一同齐读一遍课文,有能力的同学能够背诵。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大家的声音很宏亮,字音正确,富裕节奏,大家上节课必定学习得特别仔细,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下说明,疏导了文意,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第一来看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1.复述课文2.比较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找寻石狮的地点、原由及结果3.谈一谈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三、出示问题,指引自学1、下边,我们就闯过第一关,请大家自由朗诵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 a 语言简短,条理清楚b明确时间、地址、人物、主要事件c态度大方、口齿清楚(预设:一个庙口的石兽,掉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寻石兽的事。
)2、找寻石兽的过程几经曲折,为了能够清楚了然的理清这个过程,老师做了一个表格,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找寻石狮的地点、原由及结果,达成表格。
(1)寺僧认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找寻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深重,沙子松懈,石头沉没有在沙里必定会逐渐地沉下去,愈来愈深,只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深重,沙子松懈,水不可以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必定会在石头下边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窟,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窟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向来转不断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① 辛辣嘲讽 :像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主
② 指 明: 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 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
断,而应当遵循客观 事物的规律。(要三思而后定)
旨
③ 哲 理: 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 道理。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程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 的问题 )
补救措施
9、可能遗漏
9、老师补充。
10、一定有不懂的或 10、对不懂的老师
者总结不全。
指导。
11、应该有不准确或 11、老师让学生回
者不全面。
答后再点拨。
12、可能迹。
14、应该不够精细。 13、老师可适当提
在第一课时的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就容易多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
学法指导 朗读法、分析法、自学法、探究法、测试 法、讲演法等 教学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古人大智慧
9、老师启发。
9、古今异义
10、老师提问。
10、、一词多义
11、老师展示。
11、译 文
12、老师分配任务到小
课题
2019-2020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第 2 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课时
第 二课时
讲读 课型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情分 析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河中石兽纪昀》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徐聪辅备人:徐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课型、课时:新授、3课时教学手段:班班通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前德育教育: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一、激趣导入:1、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以及课文的阅读,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节奏朗读课文。
(板书课题)2、展示课时目标:(1)翻译全文(2)一词多义与古今异义的掌握二、自主学习:结合书中注释,理解重点字词释义: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
河:指黄河。
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3.阅:经历。
岁:年。
余:多。
4.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傎:同“癫”,疯。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
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是:这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2024年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2课时)
2024年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2课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4.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及其传达的主题。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河中石兽》的打印稿。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河中石兽》,感受文章氛围。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享课文中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原因。
2. 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
四、小组合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
二、深入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保护的角度,探讨课文所传达的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阅读拓展(15分钟)1. 教师推荐与《河中石兽》类似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讨论记录、阅读拓展心得等,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补充材料,通过讨论、画图等方式,准确翻译课文第三段内容,理解重点文言字词的释义、熟悉文言文常见句式。
2.通过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分析、朗读,说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
3.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材料,说说文章带来的启示,理解“实事求是、克服臆断、拒绝盲从”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熟悉文言文常见句式。
2.对文中所出现的两个“笑”字进行理解、赏析。
3.理解老河兵所说得话。
4.准确地表达文章主旨,结合课外补充材料进行思考,说出文章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学习难点】对老河兵所说的话进行深入思考,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1.引趣·课堂导入还记得第一课时我们所了解的故事内容吗?寺庙山门前的石兽沉入水中不见了,既不在落水处的河床上、也不在河水下游十余里。
一位讲学家说,去河沙下面找找吧!石兽们到底去哪了?我们一起来找线索、抓石兽。
2.朗读·整体感知河中石兽(第三段)清纪昀(jǐyún)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转转(zhu ǎ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3.释义·课文理解①结合预习作业,请你说说它们的意思,注意对其中加点字词进行理解。
一老河兵闻.之闻:听见(因为我们曾经在《木兰诗》中学习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盖:表示原因求之下流,固.颠。
固:本来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2024年河中石兽的教案(2课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河中石兽的艺术特点;(3)能够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河中石兽的诗句背诵和理解;(2)河中石兽的艺术特点分析;(3)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介绍。
2. 教学难点:(1)河中石兽的艺术特点分析和审美鉴赏;(2)河中石兽的制作技巧和创意实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准备河中石兽的图片或实物模型;(3)准备相关的艺术鉴赏和创作工具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河中石兽》的诗句;(2)收集有关河中石兽的图片或资料;(3)准备个人的创作素材和工具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激发学生对河中石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齐读或背诵《河中石兽》的诗句;(2)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含义;(3)引导学生欣赏河中石兽的艺术特点,如形式、线条、色彩等。
3. 艺术鉴赏:(1)展示不同风格的河中石兽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2)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欣赏河中石兽的美感;(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欣赏心得。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河中石兽》的诗句;2. 绘制或制作一幅河中石兽的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或其他形式;3. 写一篇关于河中石兽的欣赏心得体会。
六、教学过程(续)4. 创作实践:(1)让学生根据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欣赏,进行个人创作;(2)提供适当的创作工具和材料,鼓励学生发挥创意;(3)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过程,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下〕的学生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已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尤其是具有一定故事性、富有趣味的短小文言文,学生更能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学有所获,只是还缺乏独立阅读能力,需要老师指导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一词多义和词的古今意义。
〔2〕、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的根底上,理解文章内容。
借助多媒体,探究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一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的古今异义,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二、课文朗读,感知内容三、学习课文中一词多义及词的古今异义【学生讨论答复,多媒体展示】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之其还击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看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四、文本探究合作探究,思考问题:1.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思考:文中主要列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筛选信息,填写下表,由小组中心发言人答复。
多媒体展示。
】【学生讨论探究,多媒体动画展示三类人分别在不同地方寻找石兽的情景,得出以下结论】寺僧: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滨: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还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河中石兽》两课时教案
过程与方法
01 通过朗读、翻译、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0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其思维能力。
02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系统地 掌握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 同感。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其勇于探索和创 新。
用能力。
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表 现给予肯定或建议,激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作业批改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 改,指出问题并给予具体 的改进建议。
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 相互评价和提出建议,促 进共同进步。
个别辅导
对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 ,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指 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 难。
第二课时
01
教学步骤
02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03
第二课时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特点,如结构、修辞 、表现手法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审美能力。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 解学生对文言文的基 础知识和对河中石兽 的背景知识。
03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良好?
反思内容
学生反馈与作业情况
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反馈如何?
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反映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 握程度?
改进措施
优化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使之更加具体、可 行。 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 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
请学生口头 回答上述问题, 划分层次并概括 各层次大意。
三、总结 四种寻找 石兽的方 法
四、课堂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
小结
事,说明了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推
理,实践出真知。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实践出真知
教学反思
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
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
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
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
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
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
断。
学生讨论交 流,解决疑难。
讲授法、问答法、诵读法、合作法
多媒体等
教学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师活动
课 型
新授课
学生活动
一、复习 上节课内 容
解释重点字词。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 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课文内容。
夯实基础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问题 探究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 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 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
思。)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
纪昀给我们讲述了三人“河中寻石兽”的故事,把僧、讲学人和老河兵进行对比,告诉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河中石兽
清.纪(ji)昀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三类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
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
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
思考:
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确的办法?
明确:(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2)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只根据书本知识,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流性质、石性和沙性出发,全面考虑。
3、纪昀给我们讲述了三人“河中寻石兽”的故事,把僧、讲学人和老河兵进行对比,告诉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能否把这句话改成下面的句子?
PPT展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据理臆断。
明确:多指空谈多,实践少。
反问句,加强作者情感。
四、走向生活
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板书: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人: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
强调“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
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
具体有如下收获。
1、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
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 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
“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
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