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新课程理念 树立科学育人观

合集下载

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科学育人观的思考

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科学育人观的思考

贯彻 落 实 以人 为 本 的育人 观 ,应 牢 固树立 “ 学
作 者简 介:刘 学政 (9 0 ), 男,河 北 故城县 人 ,衡水 学 院应用 化 学系 高级 政 工师 17-
12 0
衡水学院学报
第 1 0卷
校 的产 品不是 学生 ,而是提 供优 质 的教育 服务 ”的 员工 是活 动 的主导者 ,领 导是 活动 的倡 导者 。要 把 现 代教 育思想 ,所有 工作 都 以学生 的成长 与成才 为 师 生员 工看作 是学校 生 活的主 人 ,是校 园文化等 活
Vo . 0 No 5 11 . . 0c . 0 8 t2 0
高校树 立 以人 为本科 学 育人观 的思考
刘 学 政
( 水学院 衡 应用化学系 ,河北 衡水 030 ) 5 0 0
摘 要 : 高 校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观。主要
三 、因材 施教 ,尊重 个性 发挥 重视 人 的全 面发展 的理念 。从这 一理 念 出发 ,我 们 类 型 ,帮助 其进 行职 业 生涯规 划 的初步 设想 n。
不但把大学建设成传授知识的地方和学生读书的地 方 ,而且 更要 注重 开 发人 的潜 能、培 养人 的能 力 ,
收 稿 日期 :2 0—8O 0 80.l

出的是 贫 困生 问题 、学生 心理 健康 问题 、就 业难 问

适 应形 势 ,转 变办 学理 念
题等 等 。如 果不 关 注 学生 关心 的热 点 问题 ,离 开学
以人 为本 是人 的全 面 发展 的 必然 要 求 ,对 于高 生 的切 身利 益 , 以人 为本 的育 人观 就 是空洞 的 、毫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 引言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其基本理念意在引导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价值观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未来人才。

其核心价值观如下:- 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 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 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精神,通过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学科热情。

-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包括观察、提问、实验、分析和解释等一系列科学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健康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 社会意识:引领学生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促使他们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3. 教学原则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是为了实现基本理念的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指导方针。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 启发性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 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研究内容和方式。

-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科学与现实应用的重要联系。

- 多元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实践性任务、观察记录、小组合作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

中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

一、引言当前,我国职业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职教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新困难,新问题,谁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取得胜利,除了必要的师资设备和先进理念外,科学有效的德育管理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有一群有爱心、有能力、肯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和一套科学有效管理体制以及符合学生心里、生理的举措。

二、树立科学育人观,准备德育持久战1 坚持科学育人观,辩证地看待学生。

学生好差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而言的,再好的学生也有不好的地方,好差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少在校时的顽皮生,走向社会后对教师特别亲热与尊敬,不少在校时学习上的后进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有一技之长而成为某行业上的佼佼者。

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评价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

2 勤于观察、细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只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必然能找到适合各类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反复的教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合力,让他们以点滴的进步为起点,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引导他们走出困境,但转化问题学生决非纸上谈兵来得那样轻巧,教育者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永无止境的探索。

3 循规而做,奉献师爱。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高尚,爱有问题的孩子是神圣。

既然教师愿意付出这种神圣的爱,那么是爱得不够,还是爱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接受?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教育。

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4让学生在重塑自我中得到快乐。

中等职业学校的问题学生与一般学生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他们的自卑。

有时又装作自己什么都行,却什么也不愿去做,甚至自卑到无所事事。

他们首先缺少的是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其次便是没有去尝试的勇气,最后还存在是否能承受失败的问题。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一、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让它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

下面我就谈一谈什么是课程理念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怎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的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理念之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

因为人始终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

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意思是说: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

即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

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即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理念之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新课标下的教学思路

新课标下的教学思路

新课标下的教学思路
新课标下的教学思路
一、育人理念
新课标的育人理念是以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为目标,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模式为路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习主体的成长为宗旨。

二、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发展方向,通过多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良好的人格特质,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三、教学理念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实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评价理念
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是从学生的能力发展入手,提倡质量取向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把握,强调以评价为指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评价传导功能,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 1 -。

小学科学新课标理念的落实

小学科学新课标理念的落实

小学科学新课标理念的落实引言小学科学教育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理念,以提升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使其具备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 培养科学兴趣:组织丰富多样的科学活动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并促使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

3. 整合跨学科内容: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关注和认同。

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并解决问题。

以下是几种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1.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性的课堂活动,如做模型、制作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2. 强化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探索性研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的角色与培训需求为了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理念,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科学知识与素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能够准确传递科学概念和原理。

2. 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应熟悉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3. 专业培训与交流: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结论落实小学科学新课标理念,需要重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只有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育更富有活力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此处省略参考文献列表)。

树立科学育人观

树立科学育人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二者相辅相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了。

有这样一个比方:“不抓智育要出次品,不抓体育要出废品,不抓德育要出危险品。

”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学习尖子,道德品质不好,身体素质又差,那就不仅是出了“废品”,而且可能是“危险品”,将对国家和社会有害。

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既要抓好智育,又必须重视德育。

一、自身素质,是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基础与前提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提高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

唯有教师本身的底蕴深厚、视域宽广、心灵纯净、情趣高雅才能给予素质教育中的学生最深层的滋养和最有力的引导;也只有志存高远、知识丰富、悟彻人生的人,才能真正悟出培养人才,促进人生成长的教育真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

一位名人曾说,一个教师应该“一点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点”。

这代表了教师的“成长观”。

二、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

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传”。

作为一名老师更好树立好榜样,以自己的行为典范树立起好形象,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更要注意自己的做法,如果每一件小事都能做的很好,那么还会有学生不尊敬这个老师,不以这个老师为榜样么,在教学生活中课上与课下老师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与行为,同时也要交给学生们正确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三、微笑与关爱,教书育人的温馨剂我对“微笑”蕴含的信息进行了剖析:微笑是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严谨的工作态度与责任,是丰厚的教学经验与职业道德修养,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记得刚参工时,每上一堂,我都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给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中稍有违规犯纪的,我便声色俱厉地给以教训,毫不理会学生的情感,如此一来,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做出对我毫不在意的样子,一部分因“怕”不得不遵守课堂纪律,第一学月测试下来,成绩极不理想。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

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解放思想,带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教育工作者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

宣传与学习以下这些好的思想、好的观念以及好的做法,对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

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观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观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摘要: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为,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语文老师务必在新课程理念下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树立科学育人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观;语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82-01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端正态度,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深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切实转变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并且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语文教学单一机械,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写一写、背一背、记一记,能够应付考试就好。

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够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不能够满足当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我们必须转变语文教育教学的理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切实做好语文素质教育工作。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包括教师自身的希望,我们都希望每一位孩子能够成才、成功,我们都希望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品质而健康成长。

如果说家庭是培养孩子的第一环境,那么学校则是培养孩子的第二环境。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蕴含着许多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他们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我们要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改变由教师单项传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生活与社会结合起来,打造教学、生活与社会三者紧密联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为重点进行阐述,从新时代要求、新教材改革、新理念提升、新评价规范等四个方面对化学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概念、内容及培养方法进行阐释,旨在明确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社会责任和终生发展的引导和培养,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的效率和发展远景。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核心素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终生发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阐明了国家的育人标准,越来越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现代教育的必答题。

在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教育部门要求每一个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基本体系,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观念,对学生的品质和综合能力进行教育和培养。

[2]针对高中化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加科学地认识和欣赏化学这门基础学科,掌握好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

1.新时代呼唤“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中,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科学精神”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要尊重规律、积累知识,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化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多角度、全方位辩证地思考化学问题,并敢于大胆尝试、探究。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

在这方面,化学学科有其独特的天然优势,那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蒸馒头放了纯碱(Na2CO3)还要发放小苏打(NaHCO3)?作用是否一样?为什么洗洁精可以除去油污?为什么“暖宝”打开放热,而便携式冰袋是吸热?正是基于这种紧密联系,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在欣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要科学分析化学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如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的重要性。

新课程教学更要渗透育人理念

新课程教学更要渗透育人理念

新课程教学更要渗透育人理念摘要渗透育人理念是每一个教师新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

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教学要渗透育人理念的必要性,同时论述了新课程教学要渗透育人理念的现实基础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育人;理念学校不仅要教好书,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努力塑造新一代的“四有”人才。

但德育工作又是抽象、无形的,它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复杂工程,是要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的潜能,切实渗透育人理念。

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呈现复杂性、不定性。

一般来说学生思想工作主要是班主任完成的。

但班主任的事务往往比较繁杂,时间紧张,学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时候是不能及时掌握,也不能及时解决。

而学科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情况,及时得以实施和解决,因此,我们认为渗透育人理念是每一个教师新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

1新课程教学要渗透育人理念的必要性思想决定行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

如果一位学生具有纯洁的心灵、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那么他在学习中表现的行为就一定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独立完成作业,等一系列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反之,如果一位学生的心灵被社会丑恶现象污染或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或者是偶发事件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师授业往往是精而又通;但大多数教师忽视了“传道”与“解惑”,这就有必要提出“教学互动”的外延。

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问答、讨论、合作、探讨,课内课外的思想交流与指导,也应是“教学互动”的范畴。

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师可以经常发现在课堂上表现出:精神萎靡、神情痴呆、左顾右盼、痴迷小说,甚至是玩手机或是呼呼大睡,这些表现都或多或少地表明该学生思想已经出了问题,其学习行为当然就脱离了正常轨道,这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也直接决定了该生学习过程的落空。

作为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发现这类现象不能熟视无睹,应该迎难而上,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班主任的事。

《新课标》育人观点

《新课标》育人观点

《新课标》育人观点
新课标育人观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新课标育人观点:
1.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标育人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2.综合素质教育:新课标育人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创新能力培养:新课标育人观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个性化教育:新课标育人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倡导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方案。

5.多元化评价:新课标育人观点倡导多元化评价,不
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6.教育信息化:新课标育人观点强调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之,新课标育人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倡导多元化评价和教育信息化,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更新教学理念,做新课标下的育人者

更新教学理念,做新课标下的育人者

更新教学理念,做新课标下的育人者——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段时间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的学习,聆听专家的讲解,学习专家的智慧,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因此而倍加珍惜。

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的体会感悟有以下几点: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课改目标好,但最终要由每位教师实际去落实操作。

由于本次课改幅度很大,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方面都有变动,所以首要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搞清它新在何处,改在何处,主要不同在哪里。

新课标改动的内容魏云桂老师专门给我们谈到一些,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大致的了解,但真正要想领悟其精神还必须下功夫认真解读。

2,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在新课程标准有专门的活动建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注重关注学生状态,教师要学会倾听、接纳,学会点拨与必要的引导。

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中教师要学会真诚与微笑,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与形体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热情。

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让视频、图片、音乐等直观性教学模式为课堂增光添彩!3、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再仅是教师在唱主角,更突出地体现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师生平淡互动,心理交流与对话。

同时要始终遵循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程标准评价的改革使教师能够用较为科学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看待学生。

课改后的评价原则有一点谈到,“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

课改前,由于面临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压力,教师主观上也知道应发展客观地来评价学生,但在这两率的压力下,不自觉地就把成绩放在了第一位,忽略了其他评价标准,往往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树立课程观念 培育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 培育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树立课程观念,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使得学科知识更加复杂多样。

仅仅掌握知识已经不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学科素养和发展思维能力,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树立课程观念,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的必然趋势。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是培育学科素养的基石。

传统的课程观念往往注重知识传递和考试成绩,过多地强调课程内容的扩大和深入,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课程时,注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

培育学科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学生通过学习某个学科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综合素质。

培育学科素养需要学校教育系统的全面配合和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学科资源和学科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建设更好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等。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采用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

家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提供学科学习的支持和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发展是树立课程观念和培育学科素养的最终目标。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树立课程观念 培育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 培育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注重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课程观念决定了教师对待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态度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念。

传统的课程观念往往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课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课程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培育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某一学科,所形成的对该学科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能力。

培育学科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学科思维是指运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学科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帮助他们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学科道德情感。

学科道德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科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和引导学术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科中做出独特的贡献。

三、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还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

教师应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激活、思维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能力。

树立科学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树立科学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树立科学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它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全局性的、极其深远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事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确立并贯彻科学育人观。

所谓科学育人观,就是在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我们的学生当作一个个完整的“人”来对待,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培养、高尚的精神的塑造和科学价值观的确立,促进他们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众观我国的基础教育,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对矛盾。

这对矛盾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

应试教育就是在片面的发展观、育人观指导下形成的僵化的教育模式。

它导致智育目标狭隘化,造成学生知识狭窄,高分低能;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导致学生的严重分化,造成人为的教育不平等;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师生间亲情被淡化;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教育和教育投资的浪费。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是以牺牲人的健康、潜能、创新能力和终身幸福为代价来换取升学率。

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影响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也终将成为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的关键制约因素。

现在,无论各级政府还是社会舆论,甚至教育界内部,对应试教育的声讨已是不绝于耳。

但是,应该看到,大家对应试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似乎远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的认识来得深刻。

树立课程观念 培育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 培育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推动,而教育的核心就是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是提升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向。

课程观念相当于一种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方向与质量。

正确的课程观念应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学科深度和广度的统一,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等。

只有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课程教学的中心,才能真正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教育的社会责任。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还需要注重学科素养的培育。

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培育学科素养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培育学科素养,学生将学会主动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等,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四个方面。

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技能是学生实践的要求,态度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对待人生的态度,情感是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注重知识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合作共生和社会责任感等,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培育学科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中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树立课程观念 培育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 培育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发展1. 引言1.1 树立课程观念树立课程观念是教育工作中的基础和灵魂。

课程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既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潮流,又要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贯穿实现课程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课程观念,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使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课程观念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育教学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创新,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课程观念,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目标和愿景。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终身成长。

.1.2 培育学科素养培育学科素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素养的培养更显重要。

学科素养的培育既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学科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培育学科素养需要全面的教育策略,包括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在培育学科素养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教育情怀,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也是培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让学生在学科素养上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培育学科素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准新课程理念树立科学育人观
作者:刘永生
来源:《中学理科园地》2016年第03期
摘要: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构建“真教学”在于发挥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行人文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理念;营造民主氛围,积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度理念;改变评价方式,科学引导学生健康有效提升素质理念。

关键词:教育理念;人文教育;探究态度;主动参与;终身学习;提升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引起教与学的深刻变革,它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地转变,任何改革都很难产生真正的效果,教育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结合初中学科的特点,在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对初中教师在把握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育理念,构建“真教学”,做了以下的探讨。

1 发挥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行人文教育
学科知识教育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开展人文教育,对学生提高人文修养,促使他们健康“成人”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言文化历史悠久,语汇丰富,几千年来,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经典,俯身可撷。

畅游文学的历史长河,可以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升华。

古代的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的忠心耿耿,发自肺腑;周敦熙的《爱莲说》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孤高情操;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尚情怀,等等。

近代的如《背影》中的父子挚爱,《人琴俱亡》的手足情深等等,这些都是洗涤人类灵魂的文学佳作。

再如:化学学科在学习“铁的冶炼”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怎么解释?引导学生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的人。

在学习“空气的组成”的时候,可让学生品味到科学家们的执着科学、孜孜以求、奉献一生品格。

那么,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获得,也逐渐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也慢慢形成了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品质,磨炼的抗挫折的决心与能力。

让课堂教学不单是学科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性修养的锤炼。

2 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传统的训练和灌输的方法已不适应新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应试教育”和“从一而终”的思想。

多让学生体验、感悟,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在归纳总结中提升。

如:有些老师让学生在理科学习方法上“文科化”,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和生搬硬套,却不引导学生理清公式的来龙去脉及使用技巧。

显然是将学生学习力僵化,从而失去学习的发展力。

科学是做出来的。

因此,教学应以探究为基础,用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探究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设计、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

如化学学习中“将一个鸡蛋放入稀盐酸溶液中,观察鸡蛋的运动状态”。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再比如数学在“数轴”概念、圆的条件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的学习内容,均可通过设计数学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严谨实验态度,还可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进而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转变。

再如在数学例习题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例习题引用情境的再设计探究、加以深化拓展,对例习题进行变式的推广探究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3 营造民主氛围,积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一切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脱去“教父”外衣,从教坛上走下来。

教师只是教学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不应该以“家师者”自居,只应该在平等和谐的互动中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点拨。

要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相互间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交换思想过程。

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在教学指导中表现出轻视与重视的区别,而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偏心,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初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学时不过分限制学生,不把自己主观认知强加给学生。

而是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才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在英语教学八年级下册“美食节”时,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炒饭、熬鸡汤,制作三明治的步骤,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营建民主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制作三明治,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本单元重点词组和表示顺序的表达方法等。

最后还可以举办美食节,让学生在吃的过程中了解本单元难点:各国的饮食习惯。

又如我校开展的谈心式教育,每位老师每周要找3-5名学生,从学习方法的指导、行为习惯的矫正等方面开展“谈心”式教育,让学生在爱的民主中感受教育。

4 强化学习欲望,逐步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古人云:“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

”而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持续的学习欲望。

“教育的最根本做法就是打动人心”。

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培养学习的欲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乃是初中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

让学生真心诚意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它比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没有很多实验吸引学生,需要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如化学学科中的“物质的构成”、“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取“学习致用”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再如: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因为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成长的地方,是学生最为熟悉的。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既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又可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地理知识。

其教学效果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或录像等的展现。

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于平时的学习中,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5 改变评价方式,科学引导学生健康有效提升素质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不能只评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意对学生情感、意志、能力方面的评价。

“学生的变化、进步、提高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有效地教育就是老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以发展性评价引导,通过同质对比、与过去对比等,促使学生的良性成长。

这样,强化了评价的诊断功能,弱化评价的淘汰功能;强化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弱化了评价的压力作用。

如我校生物学科老师把作业完成质量较好的学生的作业用相机记录下来,然后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展示给学生。

考卷也拿来展示,每次批改完试卷后,就及时把成绩优秀、进步明显的或答题规范的试卷挑选出来,然后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张贴公布出来。

这时不难发现,凡是榜上有名的学生一个个喜容满面的。

而学生在欣赏他人的成功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素质。

而学校的语、数、英老师尝试采用加分的办法进行课堂学习评介,促使教师评价的效益的更大化。

他们把班级学生分为七八个学习合作小组,如果该组的成员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就依据回答情况进行加分或扣分,计入他所在小组。

教师把得分写在黑板的一侧,课下由科代表进行统计,阶段进行统计评比,对优胜组进行表彰奖励。

奖品虽小,这种评价方式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上课积极思考并勇于回答问题的热情,科学引导学生健康有效提升素质。

教育理念在初中教师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理念的不同,反映教师的层次水平。

作为初中教师,只有形成了对学科课程教学的正确认识,具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按照这些认识、观念来行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