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单叶片泵的工作原理简述

单叶片泵的工作原理简述单叶片泵是一种常见的离心泵类型,其工作原理基于离心力和动能转化的原理。
单叶片泵通常由一个旋转的叶轮和一个固定的泵壳组成,通过旋转叶轮产生的离心力将液体吸入泵壳内,并将其压入出口。
单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吸入阶段、压缩阶段和排出阶段三个阶段。
首先是吸入阶段。
当叶轮开始旋转时,液体被离心力吸入泵壳内。
叶轮上的单个叶片会通过离心力将液体推向出口,同时泵壳内形成一个真空,使得液体能够从进口流入泵壳内。
接下来是压缩阶段。
当液体进入泵壳内后,叶轮的旋转会给液体带来动能,将其加速。
叶轮上的单个叶片将液体压缩,使其增加压力。
随着叶轮的旋转速度增加,液体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满足提升液体的要求。
最后是排出阶段。
当液体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压力会将液体推向泵壳的出口。
出口处通常有一个排气阀,防止液体回流。
液体通过出口排出泵壳,并被输送到下一个工艺环节或系统中。
单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基于离心力和动能转化的原理。
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能够将液体吸入泵壳,并将其压缩和排出。
同时,叶轮和泵壳的设计使得液体能够始终被离心力所控制,从而保持泵的正常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单叶片泵有很多优点。
首先,单叶片泵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压力提升能力。
其设计使得液体能够得到有效的压缩,从而提高了压力。
同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单叶片泵能够较快地将液体排出,保证了流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其次,单叶片泵具有较小的体积和重量。
相比于其他泵类型,单叶片泵在同样的流量和压力提升要求下,通常具有更小的尺寸和重量。
这使得单叶片泵在空间有限的场合下更具优势。
此外,单叶片泵还具有较低的维护成本和较长的寿命。
由于结构简单,单叶片泵在维护和保养方面较为方便。
叶片和泵壳之间的磨擦较小,因此泵的寿命通常较长。
然而,单叶片泵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由于叶片数量的限制,单叶片泵的流量较小,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的场合。
其次,叶片的设计需要小心考虑,否则可能会导致液体泄漏或其他故障。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液压泵,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泵的构造
单作用叶片泵由泵体、转子、叶片和排液管等部件组成。
泵体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内部腔室,里面装有转子和叶片。
转子通过连接杆与传动机构相连,使其能够旋转。
叶片则安装在转子上,与内壁形成密闭的工作腔。
2. 入口阀门
当泵的转子开始旋转时,液体通过入口阀门进入泵体内。
入口阀门是一个球形或圆锥形的金属件,在泵体前部连接入口管道。
它具有两个作用:一是防止回流,只允许液体流入泵体;二是通过控制进入泵腔的液体量来调节流量。
3. 工作腔
液体进入泵体后,会被叶片分离到转子的腔室中。
随着转子的旋转,叶片与内壁形成一系列封闭的工作腔室。
当转子旋转时,液体被挤压到较小的腔室中,从而增加其压力。
4. 排液管
随着转子的进一步旋转,液体通过排液管离开泵体。
排液管连接到泵体的后部,液体在此处被释放到外部系统或储液容器中。
5. 工作过程
当转子旋转至接近最高点时,叶片会与泵体内壁完全接触,形成最小腔室。
此时,液体被挤压至最高压力,泵的输出压力也
达到最大值。
随后,转子继续旋转,叶片开始与泵体内壁分离,液体压力降低。
在转子旋转一圈后,液体被完全抽出泵体,泵的一个工作周期完成。
总之,单作用叶片泵通过转子和叶片的旋转运动将液体吸入、挤压和排出,实现液体的输送和压力增加。
其工作过程简单、结构紧凑,适用于一些低压、大流量的液压系统。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泵,它可以将一定数量的液体或者悬浮物从一个低压位置转移到一个高压位置。
这种泵的叶片由不可变的叶片转轮组成,每个叶片可以运动在活塞筒的内壁上,并在吸入液体时变形。
叶片泵通常由电机驱动的旋转器、排液部以及抽取部(吸入/壁),安装在一个由机架和泵头组成的泵体内。
当叶片转轮转动时,活塞活塞筒(旋转)将形成一个容器,将液体拉到叶片转轮来即为吸入状态。
当液体被吸入,当叶片转轮转过最大点时,液体在叶片上改变方向,被推向排液管,从而形成压力,进行压缩,所以叶片泵可以实现真空吸入。
当叶片转轮转到最小点时,高压液体被推出,排液管的静压被提高,从而使液体产生能量,在高压排液管中运行。
叶片泵使用液体润滑,形成封闭的环境,延长叶片寿命,保护密封。
有些泵叶片也使用密封圈密封。
当压力超过一定值时,密封圈可防止叶片受损,保护泵叶片免受擦伤。
叶片泵的优势之一是叶片的减小尺寸,叶片的减小使泵的体积小,从而减少了空间方面的占用,有利于节省成本和减少重量,从而提高效率。
叶片泵安装、调节和维护都非常容易。
泵的维护的主要内容是定期检查和更换叶片、定期检查润滑油,以及定期更换磨损的叶片和密封件,并且把叶片表面润滑。
叶片泵工作原理及应用

降低噪音和振动
优化流体动力学设计
通过改进泵的流体动力学设计,降低 泵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例如,优化 进出口管道设计、减少流体阻力等措 施,以减小泵的振动和噪音。
减震和隔振措施
在泵的底座或支撑结构中采取减震和 隔振措施,以减小泵运行时的振动和 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安装 减震器和隔振器等装置。
优点
效率高
叶片泵由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 能够在输送介质时减少摩擦和能 量损失,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
流量稳定
叶片泵的流量输出相对稳定,不 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适 用于需要稳定流量的场合。
寿命长
由于叶片泵内部结构简单,磨 损较小,因此具有较长的使用 寿命。
适用范围广
叶片泵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介质 和工况条件,如油、水、气体等, 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降低噪音和振动
优化流体动力学设计
通过改进泵的流体动力学设计,降低 泵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例如,优化 进出口管道设计、减少流体阻力等措 施,以减小泵的振动和噪音。
减震和隔振措施
在泵的底座或支撑结构中采取减震和 隔振措施,以减小泵运行时的振动和 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安装 减震器和隔振器等装置。
离心式叶片泵的优点是流量大、扬程低、结构简单、使用维 护方便,适用于输送不含固体颗粒和纤维的液体,尤其适用 于输送粘度较大的液体。
轴流式叶片泵工作原理
轴流式叶片泵是利用叶轮的高速旋转来输送液体的叶片泵 ,其工作原理是:当泵轴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向外甩出,将液体沿叶片泵的压出室甩出,进入压出室, 然后进入排出管路或下一级叶轮。
混流式叶片泵的优点是流量大、扬程低、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适用于输送 不含固体颗粒和纤维的液体,尤其适用于输送粘度较大的液体。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双作用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液压泵,它通过叶片的旋转来实现液体的输送。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泵体、泵腔、叶片、进出口端口和液体流动路径。
1. 泵体:双作用叶片泵的泵体通常由铸铝合金或铸铁制成。
它具有良好的刚性和耐久性,能够承受高压和高温的要求。
2. 泵腔:泵腔是双作用叶片泵的主要部分,也是液体流动的关键。
泵腔内部通常由一个大的主腔和两个小的副腔组成。
主腔用于容纳液体,在泵体旋转时,液体从进口端进入主腔,然后通过叶片的作用输送到出口端。
副腔则用于容纳液体的反向流动,使泵能够实现双向输送。
3. 叶片: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通常是钢制或塑料制。
叶片被固定在泵腔内,并与泵体的内壁紧密贴合。
当泵体旋转时,叶片会受到压力的作用向外伸展,然后在泵体与泵腔之间形成一定的密封间隙,使液体得以被吸入和排出。
4. 进出口端口:双作用叶片泵通常有两个端口,一个是进口,一个是出口。
进口用于接收外部液体流入泵腔,而出口则将泵腔内的液体流出。
进口和出口可以是固定的或旋转的,具体取决于泵的类型和设计。
5. 液体流动路径:在双作用叶片泵工作期间,液体的流动路径是密不可分的。
当泵体旋转时,进口端口与主腔相连,使液体通过泵体和泵腔之间的密封间隙被吸入主腔。
同时,副腔与出口端口相连,使液体通过副腔和出口流出。
当泵体继续旋转时,进口和出口位置发生变化,液体继续在主腔和副腔之间循环流动,实现液体的输送。
总结起来,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泵体旋转,叶片的弹性变形以及进出口端口的变化,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从而实现液体的输送。
这种泵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噪音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但同时也要注意维护保养,确保泵的正常运行。
叶片泵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叶片泵的原理特点和应用1. 原理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离心泵,它的工作原理如下:•叶片泵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其中转子上装有几个叶片。
•当泵启动时,转子开始旋转,叶片被离心力推向定子。
•叶片和定子之间形成一系列密封的工作腔。
•当叶片离开定子时,工作腔被扩大,造成负压。
•负压使液体被吸入泵内,然后被推到出口。
2. 特点叶片泵具有以下特点:•高效率:叶片泵的设计使其在处理高粘度液体时保持高效率。
•自吸能力强:叶片泵具有较强的自吸能力,可以排空管道和吸入液体。
•适应性强:叶片泵适用于运输各种液体,包括易腐蚀液体和高温液体。
•结构简单:叶片泵的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制造和维修。
3. 应用叶片泵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3.1 工业领域•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叶片泵用于输送原油、石油产品和气体。
•化工工业:叶片泵用于输送化工产品,例如溶剂、酸和碱。
•食品和饮料工业:叶片泵用于输送各种食品和饮料,例如果汁、啤酒和牛奶。
•制药工业:叶片泵用于输送药品和药水。
•印刷和纸浆工业:叶片泵用于输送油墨和纸浆。
3.2 建筑领域•污水管理:叶片泵用于排水和处理污水。
•消防系统:叶片泵用于供水和增压消防系统。
3.3 农业领域•灌溉系统:叶片泵用于供水农田和园艺用途。
3.4 其他领域•汽车工业:叶片泵用于发动机冷却和润滑系统。
•船舶工业:叶片泵用于泵舱排水和船用提取水源。
结论叶片泵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离心泵,其原理简单而高效。
它具有自吸能力强、适应性强和结构简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农业和其他领域。
在未来,叶片泵还将继续发展,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双联叶片泵工作原理

双联叶片泵工作原理
双联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离心泵类型,其工作原理可以描述如下:
1. 泵体构造:
双联叶片泵一般由泵体、叶轮、叶片、轴和轴承等部件组成。
其中,泵体包括进口口和出口口,而叶轮附着在轴上并位于泵体内。
2. 叶轮旋转:
当泵的动力系统启动时,轴开始旋转。
由于轴上的叶轮与轴同步运动,因此叶轮也开始旋转。
3. 叶片移动:
双联叶片泵的叶轮上附着有一系列的叶片,这些叶片由重力或弹性力量使其贴合于泵体内壁。
随着叶轮旋转,叶片会沿着轴向移动。
4. 泵水系统:
当叶轮旋转时,由于离心力作用,进入泵内的水被抛向泵体壁,然后从叶片间缝隙中流出。
以这种方式,压力差被创建,使得泵内的水被推向出口口,最终从泵的出口口流出。
总体来说,双联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旋转的叶轮产生离心力,推动水从进口口流入泵体,然后沿着叶片间的缝隙推出泵体,从而实现水的输送。
第八章 叶片泵

第八章 叶片泵叶片泵具有流量均匀,运转平稳,噪音低,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在机床、工程机械、船舶、压铸及冶金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低压叶片泵的工作压力一般为8MPa ,中高压叶片泵的工作压力可达25MPa 至32MPa 。
泵的转速范围为600~2500r/min 。
叶片泵对油液的清洁度要求较高。
此外,与齿轮泵相比,叶片泵的制造工艺要求也较高。
叶片泵主要分为单作用(转子每转完成吸、排油各一次)和双作用(转子每转完成吸、排油各二次)两种形式。
双作用叶片泵与单作用式相比,其流量均匀性好,转子体所受的径向液压力基本平衡。
双作用叶片泵都做成定量泵形式,单作用叶片泵一般设计成可以无级调节排量的变量泵。
§8-1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流量一、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图8-1是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
定子的腰圆形表面由二段半径为R 的大圆弧,二段半径为r 的小圆弧以及四段连接大小圆弧的平滑曲线组成。
叶片在转子的叶片槽内可以滑动。
转子、叶片、定子都夹在前后两个配流盘中间。
当转子旋转时,叶片受离心力而紧贴定子内表面,起密封作用,将吸油腔与排油腔隔开。
当转子与叶片从定子内表面的小圆弧区向其大圆弧区移动时,两个油封叶片之间的容积增大,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油窗口(吸油槽)吸油;由大圆弧区移向小圆弧区时,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油窗口(排油槽)排油。
转子转一周,叶片在槽内往复两次,完成两个吸、排油过程,故称双作用式。
泵转子体中的叶片槽底部通排油腔。
因此在建立排油压力后,处在吸油区的叶片贴紧定子内表面的压紧力为其离心力和叶片底部液压力之和。
在压力还未建立起来的启动时刻,此压紧力仅由离心力产生。
如果离心力不够大,叶片就不能与定子内表面贴紧以形成高,低压腔之间的可靠密封,泵由于吸、排油腔沟通而不能进行正常工作。
这就是叶片泵最低转速不能太低的原因。
双作用叶片泵的两个排油腔及两个吸油腔均为对称布置,故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互相平衡,轴和轴承的寿命较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R e r R e r 2e
利用等效法推导计算公式
从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过程可以看出,在离心 力的作用下,叶片的顶端一直与定子内壁接触, 由于定子内表面半径为R,则其周长为2πR,而 叶片的行程为2e, 故在转子转动一周的过程中, 任意相邻的两个叶片所围成的工作腔,在半径 方向上的变化幅度都等于2e. 在计算单作用叶片泵的排量时,可将其工作过 程等效视为:叶片的顶端先集中在长度为2πR 直线段上,然后同时沿着定子圆周的法线方向 移动2e的距离。则密封容积几何尺寸的变化量 可以等效为图2所示的长方体体积。故单作用叶 片泵的排量可以直接用如下的公式求得:
结构
• 如图所示双作用式叶片 泵是由定子、转子、叶 片、配流盘和泵体组成, 转子与定子同心安装, 定子的内曲线是由两段 长半径圆弧、两段短半 径圆弧和四段过度曲线 所组成,共有八段曲线。
工作原理
• 如图所示,转子做顺时针旋转,叶 片在离心力作用下径向伸出,其顶 部在定子内曲线上滑动。此时,由 两叶片、转子外圆、定子内曲线及 两侧配有盘所组成的密闭的工作腔 的容积在不断地变化,在经过右下 角以及左上角的配油窗口处时,叶 片伸出,工作腔容积增加,形成真 空,油液通过吸油窗吸入;在经过 右上角及左下角的配油窗口处时, 叶片回缩,工作腔容积变小,压强 增大,液压缸油液通过液压窗口输 出。
排量计算
双作用泵:
排量:V=2b(R-r)[π(R+r)-δz /cosθ] ×10-6 L/min
B —叶片宽度 δ—叶片厚度 z—叶片数 θ—叶片倾斜角
理论流量:Qt=2bn(R-r)[π(R+r)-δz /cosθ] ×10-6 L/min
性能特点
叶片泵压力脉动小,因磨损而产生的工作压力下降较小, 运转平稳、噪音较小,结构紧凑,起动转矩小。但吸入条 件较差,运动部件的工作可靠性较低。 1.流量较均匀,运转平稳,噪声较低。 2.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所受径向力是平衡的,轴承寿命长; 它的内部密封性也较好,容积效率较高;因此,一般额定 排出压力较高,可达7MPa左右。 3.结构紧凑,尺寸较小而流量较大。 4.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严。叶片抗冲击较差,较容易卡住, 对油液的清洁程度和粘度都比较敏感。端面间隙或叶槽间 隙不合适都会影响正常工作。转速一般在500~2000r/min 范围内,太低则叶片可能因离心力不够而不能压紧在定子 表面,而太高则吸人时会产生“气穴现象”; 5.结构较复杂,零件制造精度要求较高。
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kx0
G泵
+
_
p→e→q
pAx
G缸
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1—转子;2 —弹簧;3 —定子;4 —滑块滚针支承; 5 —反馈柱塞;6 —流量调节螺钉
工作原理
流体传输路 线
配油盘
配油盘吸入口流速 一般为4~5m/s,最高不超过 6 m/s,防止流动阻力大而 产生气穴现象; 配油盘上开盲孔是 为了平衡轴向力; 配油盘上排出窗口 开三角形节流是为了防止液 压冲击和噪声; 定子圆弧段的圆心角 α ≥配油盘上密封区圆心象。 角β ≥两叶片之间的圆心角γ ,以防止发生困 油现
1-调节流量螺钉,2-定子,3- 转子, 4-限压弹簧,5-பைடு நூலகம்压螺 钉
变量特性:
限定调节螺钉5的限定压力为pB ,限压弹簧的4预压缩 量为x0 压力油作用于定子表面在x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为Ax 限压弹簧刚度Ks
pBAx Ksx0
x0 pBAx / Ks
当偏心距减小为e时,弹簧压缩量增加值
x e max e
当转子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图右侧的叶片 向外伸出,密封工作腔容积逐渐增大,产生 真空,于是通过吸油口和配油盘上窗口将油 吸入。而在图的左侧。叶片往里缩进,密封 腔的容积逐渐缩小,密封腔中的油液经配油 盘另一窗口和压油口1被压出而输出到系统 中去。
排量的计算
工作过程分析
单作用叶片泵的定子具有圆柱形内表 面,定子和转子间有偏心距。若有Z个叶 片,则定子圆周被分成Z部分。这里用r 表示转子外圆半径,用R表示定子内表 面半径。如图1所示,在垂直于转子轴的 平面内,s1表示密封工作空间的最小值 (即叶片滑出的距离最短),它在半径方向 的尺寸为 R e r ; s2 表示密封工作 空间的最大值(即叶片滑出的距离最长), 它在半径方向的尺寸为 R e r。如果 转子按照图中的方向转动,则 s1 可表示 s2表示吸油量达到最大值处。 吸油开始处, 不难看出,在转子转动一周的过程中,相 邻两个叶片所围成的密封工作腔在半径方 向的变化量为: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适用于工作机构要求快速轻载和 慢速重载要求的液压系统中。 快速轻载时,变量泵工作在曲线AB段,此时泵的压 力小于限定压力,定子在流量调节螺钉上,泵的流 量大。 慢速重载时,变量泵工作在曲线BC段,此时泵的压 力大于限定压力,泵的流量降低。 与定量泵相比优点: 减少功率损耗,降低油液温升。
单作用叶片泵
单作用叶片泵的定义:叶片在离心 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尖部紧贴在 定子内表面上。通过改变两个叶片 与转子和定子内表面所构成的工作 容积大小变化,完成吸油排油过程, 且叶片旋转一周,完成一次吸油与 排油的叶片泵。
特点:1.泵每转一转,每个密封腔吸油压油一次 2.转子上受液压不平衡力,为非平衡式泵 3.改变偏心距大小,可改变排量,为变量泵
泵的流量减小 当pAx大于Ksx0时,定子右移,
pAx 有偏心距e e max x0 Ks
kq Ksk 1 q kq( x0 e max) ( Ax )p Ks kq
由以上公式可得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静特性曲线: 1、当泵的工作压力p小 于限定压力pB 时,油 压作用力不能克服弹簧 的预紧力,定子压紧在 流量调节螺钉上,泵的 流量如AB所示:
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泵由转子1、定子2、叶片3、配油盘和端盖等部件所 组成。定子的内表面是圆柱形孔。转子和定子之间存 在着偏心。叶片在转子的槽内可灵活滑动,在转子转 动时的离心力以及通入叶片根部压力油的作用下,叶 片顶部贴紧在定子内表面上,于是两相邻叶片、配油 盘、定子和转子间便形成了一个个密封的工作腔。
双作用叶片泵的困油现象
当相邻两叶片同时位于吸 排口之间时,正好将吸排口隔 开,这时就形成封油区,就可 能出现困油问题。(旋转时两 叶片间容量不变,虽不会发生 困油,但从吸过渡到排,会产 生压力冲击;叶片包角太小, 产生困油,包角太大,吸排窗 口沟通,工作失常。)解决方 法——配流盘的压油窗口的一 端开三角卸荷槽(减少过渡的 压力冲击、脉动、噪声;消除 困油)。
定子平衡方程:
pAx Ks( x0 x)
Ax p pB 有:e e max Ks
泵的输出流量:
q qt q kqe k1 p
式中: kq为泵的流量常数, K1为泵的泄露系数
pAx小于Ksx0时,定子位于极左端位置
e e max
q kqe max k1 p
pB
2、泵的压力p超过pB 时,偏心距减小,输出 流量随压力增高而极剧 减小,流量为BC段所示, C点为最大压力。
AB段:定量泵特性 BC段:变量段
3、调节流量调节螺钉,可使线段AB上下平移。即可 。 得到不同的最大流量。(通过调节e来实现)
4、调节限压调节螺钉可以调节限定压力pB,从而使 线段BC左右平移。 5、改变限定弹簧刚度Ks时,可改变线段BC的斜率。 Ks越大,越倾斜
叶片倾角
双作用叶片泵:前倾后倒角 双作用泵的叶槽在转子中不 是径向的。 前倾: 是顺转向朝前倾斜θ,10~ 14 。 原因:N与叶片滑动方向的夹 角称为压力角。 如果:叶槽径向开设,双作用 泵压力角最大值较大,力N在 叶片垂直方向上的分力也将较 大。此分力使叶片受弯曲力, 使叶片与叶槽的摩擦力增大, 会造成叶片移动困难,甚至可 能卡住。 如叶片有前倾角 则压力角就减小为 = - , 叶片受力情况即会改善
V单 2R 2e B 4 Re B
B为定子宽度
由于要考虑叶片厚度对排量的影响,上述公式可以进一步精确为:
V单 2ebD Z
转速为n时,理论流量为:
m L/ r
qt 2ebD Z n
当叶片相对于径向倾斜角为
m L/ min
m L/ r
叶片倒角
叶片端部倒角朝 后保证叶片贴紧定子 的内表面。
断面间隙自动补偿措施
为了解决吸油腔定子内表面容易磨损造成漏泄问题, 以延长泵的使用寿命。通常在叶片底部以压力油或使用弹 簧来保证叶片与定子内表面的紧密接触,能在叶片和端面 不断磨损的情况下保证不漏油,使泵能够正常工作并保持 较大的压力输出。
受力分析
流体传动与控制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液压泵的分类
单作用叶片泵
叶片式
双作用叶片泵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液压泵
外啮合 齿轮式 内啮合 轴向柱塞式 柱塞式
径向柱塞式
叶片泵
叶片泵的优缺点: 结构紧凑,噪声小,脉动小,运转平稳 结构复杂,吸油性差,对油的污染敏感度高 分类: 单作用叶片泵:可变量,非平衡。 双作用叶片泵:定量泵,平衡式。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手动变量叶片泵 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单 作 用 叶 片 泵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稳流式变量叶片泵
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原理:利用泵本身输出油对定子 产生不平衡液压力的反馈作用来 自动调节偏心距从而达到改变流 量的目的。
F的水平分力 Fx sin ,Fx和 限压弹簧4的作用方向相反。 当Fx大于弹簧力时,便使定子向 右推移,偏心距减小,泵的流量 便减小;当泵的压力较低时, Fx小于弹簧力,定子始终被推到 最左边,偏心距最大,泵的流量 最大。
1. 由于吸排区对称分布,转子上径向作用力平衡,轴承负 载小。叶片数为偶数,一般8~12片,其目的是为了平衡径 向力(考虑到密封条件,叶片的数量不准少于6个)。这种泵 也称卸荷式泵,适用高压场合,一般是定量泵。 2.在吸油过程时: 克服真空度、 克服压油区压力、 克服摩擦、 主动力矩 在压油过程时: 克服摩擦、顺油压(在压 力作用下出油)、主动力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