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要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感官特征,熟悉孩子的学习和社会发展阶段,以便针对性地实施培养策略。
其次,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空间观念教育任务。
孩子在3岁以前是一个十分脆弱的心理阶段,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活力和求知欲。
此时,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实物材料,让孩子在生活中直观地体验空间结构与关系的变化。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孩子的认知发展,比如玩具建筑模型、色彩拼图等。
另外,教师们可以利用自然景观,将孩子引入自然界,让孩子学习植物、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特征,进而引导孩子探索空间环境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相比幼儿,学习的范围大范围性更强。
也就是说,教师们可以通过抽象的提出方式来实施。
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
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一、本文概述空间观念是人类对周围环境及宇宙空间的基本认知方式,它涉及对物体大小、形状、距离、方向、运动等空间特性的感知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空间观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空间观念的内容及其意义,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文章首先界定空间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特征;接着探讨空间观念在认知世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教育实践,提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空间观念的内容空间观念是指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向等空间属性的主观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对空间形态的感知、想象、分析和表达等多个方面。
空间观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空间形态的感知:空间观念的基础是对空间形态的感知,即个体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方向等空间属性。
这种感知能力是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的,它使得个体能够准确地识别和理解空间中的物体和场景。
空间想象的能力:空间观念不仅包括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还包括对虚拟空间的想象。
个体需要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空间模型,对空间中的物体进行旋转、平移、缩放等操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空间问题。
这种空间想象能力对于解决空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分析的技能:空间观念还包括对空间问题的分析能力。
个体需要能够运用数学、几何等工具对空间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空间分析技能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有广泛应用,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空间表达的能力:空间观念最终需要通过语言、图形等方式表达出来。
个体需要能够准确地描述空间中的物体和场景,使用专业的术语和符号进行空间表达。
这种空间表达能力有助于个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空间问题。
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
目录
01 一、空间观念的内涵
03 三、空间观念的培养
02 二、空间观念的意义 04 参考内容
一、空间观念的内涵
空间观念是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课程核心的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 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几何图形联想出实物的形状,由实物中 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能够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和组合,具备‘丰富的、力所能及 的’空间观念”。在小学阶段,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培养初 步的空间观念,感受图形的形象特征,是比较抽象的。
空间观念的真正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在整个的小学阶 段一以贯之的。
二、空间观念的意义
空间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课程标准里面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从“体”那里抽象出“形”,这是一个从经验到概念的认识过 程;初中主要是从“形”那里抽象出“几何”,这是一个从概念到公理体系的认 识过程。对小学生来说,对身边各种形状的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结论
小学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注重实物教育、强化观察能力、鼓 励阅读与思考以及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初 步空间观念。然而,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地和实践。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探索更有效的 培养方法,以促,感知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而立体图形的认识本身就很抽象。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如: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帮助孩子认识图 形的特征以及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等。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这一内容时,我首先让孩子观察长方体的模型,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有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浅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吉林省图们市第一小学校刘凤艳新课标强调“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一、重视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中,联系得越紧密,越是记得牢,学得快。
”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现在生活好了,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你是设计师,在有限的场地里,你打算把停车位设计成什么样子?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设计成长方形的停车位,也有部分学生想到是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
通过学习讨论后,学生发现设计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是最佳方案,即可以合理使用场地,还方便停放。
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学数学不是单纯学数学,而是要会应用数学,并且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又运用于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把数学还原于生活。
例如,在“认一认”的教学中,可出示各种交通标志,让学生找出自己所认识的图标,并说出各种标志的意义。
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公路旁的各种标志牌,既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接受交通安全知识。
又如,识别空间方位;认识人民币;认位置、估计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的长度等,让学生走出教室,认一认、摸一摸、量一量,又比如在教学旋转和平移时,还可以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进行教学.如汽车在路上跑,飞机在天上飞,电风扇的转动,拉动抽屉、滑滑梯的过程.这样,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和对平移、旋转现象的感知,发挥他们的联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几何形体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在运用中逐步形成、加深、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创造发明。
《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空间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利用生活实例,培养空间观念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程标准不仅在“空间观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在三个学段都大大加强了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关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目标,在展示方式上也作了相应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基础得到上升,形成有关理论基础。
例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本没有给长方体下定义,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知道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所组成,展开成平面图(相对的面涂相同的颜色)演示,掌握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量一量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这样学生就对长方体在头脑中有了正确的表象,从而对长方体形成了深刻的理解。
二、在操作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小学几何称作实验几何, 意味着实验操作在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为操作能让儿童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探索活动, 也符合儿童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儿童在对实物的操作中, 容易形成鲜明的形体表象, 发现几何体的特征; 多种形式的搭建、剪拼与折叠等活动, 有助于儿童学会探索; 儿童还在经历测量、作图等活动中加深对空间关系的认识。
几乎所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应该注意到, 教师的演示性实验不能代替学生个体的动手操作; 验证性操作不能替代探索性操作, 即不能只是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操作工”,否则,看上去热热闹闹, 实际上没有猜想与创造。
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感
课程教育研究 教学方法 ·140· 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
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四、增加情感沟通,健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过程重要是要融合情感沟通,初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引导学生沿袭教师的思想学习知识,塑造品德,锻炼修养。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尤其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特别强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情感理解。
在讲述《背影》一文的时候,我先讲自己离家上学时背井离乡,父母相送的场景,诚恳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父母的“背影”或形象,然后择取其中比较感人的瞬间描述下来,一堂课下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感恩的心理,以及对父母爱护之情的理解,同时深层次的体会了文章的思想。
在激发学生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可以采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刺激学生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和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可以通过情感饱满的写作抒发自身的情感,可以组织学生写日记,作文,随笔记述自身身边的情感迸发的时刻,将充沛的情感融合到作品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加强意志教育,提升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自我约束的意志,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随时会遇到一些难点,意志薄弱的学生会知难而退,而意志力强的学生就会迎难而上,攀登学习的高峰。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中外名人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人物的意志品质,以磨练自身的意志。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空间观念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
1.几何图形的认知:通过教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角度等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2.立体图形的认知:通过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让学
生观察它们的外形、边、面和顶点等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对立体空间的认知能力。
3.空间方向的认知:教学生认识空间中的方向,如上下、前后、左右等,让学生通过各种
实物或图形的摆放和移动来感知和理解空间方向的关系。
4.空间位置的认知: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如在桌子上、椅子下、书
包里等,让学生通过描述和描绘物体的位置来培养他们对空间位置的认知能力。
5.空间变换的认知:通过教学生学习平移、旋转、翻转等空间变换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
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状态的变化,培养学生对空间变换的认知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空间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为将来学习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数学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在空间中形成的认识和理解,涉及到学生在空间中的定位、分析、表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立体图形认知能力。
立体图形是数学空间观念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少不了的。
要想培养学生的立体图形认知能力,首先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等。
其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比如正方体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等。
最后,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图形和联想记忆等方式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各种立体图形。
二、培养方向感和距离感。
方向感和距离感是数学空间观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时,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理解自己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距离关系。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距离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空间定位和移动的活动,比如让学生走迷宫、模拟地图上的行走和旋转等。
此外,可以借助各种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掌握方向和距离的概念,比如指挥学生到某个点,并且指定特定的路径等。
三、培养空间切割和组合能力。
空间切割和组合能力是数学空间观念中比较高级的能力,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来实现。
要想培养学生的空间切割和组合能力,需要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入手,让学生能够自由地组合和拼接几何图形,从而形成新的图形。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手工制作活动,比如拼图、折纸等,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空间切割和组合的概念。
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是数学空间观念中比较难培养的能力,需要学生有非常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可以采用一些帮助学生掌握三维空间想象的方法,比如通过立体拼图游戏、3D漫游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学习。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自由搭建房屋、制作3D拼图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三维空间想象的技能。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观念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的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的几何形状,进行几何形状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呢?一、从感性到理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需以表象为桥梁,没有这个桥梁就不可能有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学生在从空间知觉到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过程中,是以空间观念为表象的。
因此,采取一种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便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关键环节。
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只是感性认识。
而空间观念的培养,也就是抽象思维的培养,应该从感性到理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让小学生过早接触纯学术性的几何系统知识,不妨引导小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主动地关注、认识周围的图形世界,在大量的操作和思考活动中丰富表象,提升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二、在生活实际中培养数学空间观念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范本模板】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非常的有必要.因此,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各种积木或玩具,已经积累了较多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生活经验,只不过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发现.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心中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二、引导有序观察,培养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示学生带回来的长方体物品,并让小组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表象.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日积月累,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即使离开了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
三、加强操作感知,深化空间观念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加深理解。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六篇】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六篇】第一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空间观念的含义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
我们所说的空间,主要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几何属性与变换,而空间观念则是人们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大脑表象,它包括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等,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素,它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二、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重点指出,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空间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物体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从能力方面看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性在小学阶段如何促使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中一定要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的空间知识主要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物体,因此,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时,是从认识物体、学习立体图形开始的,然后学习近平面图形,最后再进一步研究立体图形,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较大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而空间观念在数学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水平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问题意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了对空间观念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空间观念的培养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物体位置、形状、方向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存在着对空间概念的认识不清晰、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和能力发展。
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而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空间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对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其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2. 正文2.1 空间观念的定义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数学中,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于几何空间的认识和理解,包括点、线、面和体等几何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形状和运动等特征。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从婴幼儿期开始逐渐发展的,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和加强空间观念的重要时期。
空间观念的定义涉及到几何思维、空间想象和空间表达等方面。
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物质存在的表现.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因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都是设计者先根据想象画出设计图,然后再做出模型,最后才完善成功的。
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策略一: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什么是模型?模型就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单化的描述。
要想建立模型,首先要考察实际问题的基本情形;然后分析、处理数据进行抽象和概括;最后进行推理和求解并得到结论,回到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性层面即实物模型,而忽视了猜想层面即思想模型的培养。
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如我在教学“正方形展开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一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空间能力。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随便剪,要求学生将一个正方形纸盒表面的一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不对展开的图形形状提出要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1.如果把正方形纸盒展开需要剪开几条棱?2.同一个正方形,沿不同棱展开的图形是否一样呢?有了这些基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展开正方形能得出下面的两个平面图形吗?要求学生将具体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如何剪?这样剪行吗?下一步怎样剪?策略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空间知识来自生活中的丰富的实物模型。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要将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我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我们祖先的发明――七巧板。
七巧板对数学教学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它进行视图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
让学生在课下亲手制作七巧板模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从图形的本质上了解了七巧板的构成,从而为七巧板的拼图打下了基础。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空间和图形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利用七巧板,可以使用先观察,再思考,最后分析的方式。
浅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培养
浅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培养1. 引言1.1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性小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间观念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基础。
通过对空间的观察和理解,小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自己生活的空间中。
空间观念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空间观念也是小学生发展智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空间的认知和探索,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和科学学习能力。
加强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还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
1.2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意义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建立对空间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空间知识。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激发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也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各种环境、空间。
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促进其与他人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空间规划能力。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意义重大,有助于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理解小学生空间概念的特点小学生对空间的理解通常较为具象和直观。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来感知和认知空间,而非抽象地进行思维推理。
这也意味着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时,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场景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空间的认识。
小学生在空间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他们可能倾向于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和感受来判断和定义空间,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
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时,需要引导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分析空间。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不容忽视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不容忽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指孩子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科技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志,而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和重视。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其空间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从儿童的五感发展入手,较好地发挥感受功能来认识空间。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空间意识,如“上下”、“左右”等概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需要不断地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呢?首先,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是很关键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观察各种物品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拿一些立体几何体、积木等让孩子们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指导他们学会辨认各种几何体,并通过这些几何体的拼接、组合等学习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其次,拓展孩子们的空间意识,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示一些与空间有关的实物、场景,引导孩子们想象出其中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参加一些绘画、手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他们从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空间的美妙和奥秘。
再次,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能力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来进行。
例如,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手工制作各种几何体,通过亲身体验,让他们对于每个几何体的性质和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物体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
最后,互动交流的环境也是培养孩子们空间观念的关键。
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们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空间认知和想象,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增加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空间观念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念,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孩子们的观察、感知、想象和实践能力,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空间。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不容忽视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不容忽视
空间观念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空间的有意识的感知和认识,以及对空间的提取、组织和表达能力。
空间观念的发展涉及到感知、思维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这个阶段,空间训练是建立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必要方法之一。
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和实践,可以促进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使他们有更丰富、更准确的空间表达能力。
空间观念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如此,小学生如何识别、感知和测量空间尺寸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引导小学生认识和感受空间尺寸。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找到能够表示长度的物品,如尺子、绳子等,并通过比较和测量物品的长度来识别和感知不同长度之间的差异。
其次,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等实践形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想象力。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用废纸板制作一个模型,如盒子、楼房、桥梁等,然后让他们想象和构思如何在模型上加入不同的构件,如窗户、门、楼梯等。
最后,可以采用勘察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空间尺寸。
例如,可以带孩子们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其他景点,让他们认真观察景区中的建筑物、道路、自然景观等,并进行简单的度量和比较。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
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和实践,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空间,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空间意识能力
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空间意识能力幼儿期是孩子大脑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培养孩子的空间意识能力对他们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意识能力指的是对空间位置、方向、距离和形状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为了帮助孩子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空间意识能力,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供具体的感知体验幼儿的空间意识能力需要通过感知体验来逐渐发展。
为了帮助幼儿获得具体的感知体验,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和游戏活动。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积木、拼图等教具,引导孩子进行拼插、堆叠等操作,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感知和理解不同的空间关系。
此外,组织室内外的游戏活动也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感知体验,例如让孩子在室内寻找物品,或者让他们在房间中探索寻找隐藏的目标。
二、创设丰富的环境条件幼儿园的环境条件对幼儿的空间意识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教室中的布置、材料选择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培养孩子的空间意识能力。
在教室中,教师可以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阅读角、游戏区、工作区等,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和玩具。
这样一来,孩子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中进行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对空间的感知和认知。
同时,在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上可以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项目,如攀爬架、迷宫等,让孩子在游戏和探索中培养空间意识能力。
三、运用故事、歌曲和绘本幼儿喜欢听故事、唱歌和欣赏图画绘本,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媒介来引导幼儿的空间意识能力培养。
选择与空间相关的故事、歌曲和绘本,通过讲述和演唱,帮助孩子理解和感知空间概念。
例如,可以给孩子讲解有关方向的故事,让他们通过故事中角色的行动来了解前后左右等概念;或者通过唱一首描述位置关系的歌曲,培养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还可以选择插图精美的绘本,让孩子通过欣赏图画来体验和感知空间。
四、开展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幼儿园中培养孩子空间意识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团队建设活动中的团队合作让孩子们在集体行动中学会分工协作、空间布局;户外运动中的方向指导让孩子们了解东南西北的概念和方向感;还可以组织集体游戏,如躲猫猫,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活动培养空间定位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几何图形最基础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是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因而,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教学。
一、观察各种实物,感知物体特征小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一种直观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基础的感知并形成初步表象的过程。
在学生学习之前,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前、后、上、下、左、右等空间观念。
在学前教育中已经直观认识过如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无论是“体”还是“形”,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
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生必须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的认识。
如三年级上册的《四边形》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去学校操场观察,《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
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等。
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这时,他们虽然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物体的特征,但是表象却很清晰,建立了数学模型,明白了这样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小学生空间观念与培养
小学生空间观念与培养早在1963年,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就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要求。
新课标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成为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到基本数学素养,可见空间观念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呢?结合我十五年年来的小学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生空观念的培养。
一、利用现有的良好多媒体教学资源,化难为易,化空间思维为直观感知。
化抽象为具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大教师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最早的投影仪到目前正的用的电子白板、一体机等,越来越多的样新形式多媒体教学手段正源源不断的走进新的课堂。
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现在正在以多媒体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的样新教法所替代。
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顿时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吸引着学生。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我用多媒体制做了一个电子台历,这样以来,学生有很大的好奇心,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也就一一化解了。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生动的功效,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视听并用,拓宽信息传播渠道,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点滴看法
庐丰中心小学蓝巧英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在大量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印象。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通常是从现实生活里积累的相关感性认识出发,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要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一、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并有思维积极参与的感知活动,它是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进入人类认识的所有一切的东西,都是通过感知觉实现的。
可见,观察活动是推动学生把外部知识转化成内部智力活动的直接联系渠道,它把外部的东西内化为学生可以意识到的事实过程,形成内部知觉表象的系列。
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形成学生自身的体验,从而逐步培养空间观念。
如教学“观察物体”,一位教师先组织小组内的3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体会到:观察的位置不同,所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再让学生交换观察的位置,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体会到观察的结果与观察位置的对应关系。
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比较、判断、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
观察同一物体。
学生通过自己对不同物体的观察,了解到物体的直观属性,发展空间知觉,让感知成为他们认识几何物体的第一通道,为表象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指导学生观察物体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发现: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①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图形是正对着观察者的那个面的图形;
②从上往下观察:看到的图形的长与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的“长”是一样的;③从侧面观察:看到的图形的“高”与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的“高”是一样的,“宽”则与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的“宽”相同。
二、操作;
要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仅仅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与巩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等活动,充分感知、理解空间观念。
1、画图:画图是学生形成表象的一种手段和反映表象、利用表象的方式之一,它是几何学习的必要内容和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通过画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发展学生关于几何形体的再造性想象。
因此,在进行几何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会画图。
例如:教学“初步认识角”当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了角的表象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先利用手中的三角板描出其中的一个角,体验角的抽象过程,然后再指导他们学习画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巩固、强化角的特性。
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当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的特征后,教
师可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放在讲台桌上,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画出它的直观图形,并比较这些图形,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画出来的图形也不同,还可以让学生看完模型画,通过“看着模型画”过渡到“看完模型画”形成个别表象。
学生画图时,教师要指导他们正确使用画图工具,比如:利用刻度尺画线段,利用三角板画直角、画垂线和平行线,用量角器画角等等;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画图习惯。
如画图时最好使用铅笔、橡皮,使用适当的画图工具,画完后要检查等等。
2、剪拼或拼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动手操作在学生形成几何概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即通过剪拼把这些图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组织学生进行拼摆活动,用12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使它的表面积最大,可以怎么拼?要使它的表面积最小又要怎么拼?
3、制作:制作模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要求,主要用于立体图形的学习。
为此,在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后,可让他们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自行设计并制作这些模型。
如:认识了长方体后,可让学生设计一个长方体纸盒并计算出纸盒的用料面积与容积;认识了圆柱体后,可布置学生自行制作一个圆柱体笔筒,并在笔筒的侧面包上包装纸,等等。
三、概括;
我们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多观察、多画图,目的是让他们多积累
一些感性材料,使知觉更加完整,表象更加丰富。
然而,感性认识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特别是许多几何概念是高度抽象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不能永远停留在直观水平上,而是要及时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抽象概括。
比如;“初步认识角”当学生学会了描角、画角后,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课件演示,看看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当教师揭示了“顶点”“边”的概念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又比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提供给学生各种形状及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进行试验,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无论大小,内角和都是180度。
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时,要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几何语言,特别要注意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如:日常语言中的“底”,指的是下面,而几何图形中的“底”既可以在下面,也可以在上面、左面或右面;日常语言中的“高”指的是从上往下方向,而几何图形中的“高”只要与底垂直即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几何概念和空间观念的外壳,正确掌握和使用几何语言,并适时地采用这些语言把图形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对小学生建立几何概念和形成空间观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图形与几何”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它是学生理解和应用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提供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后,设计了这样一个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生活物品,如积木、饮料罐、包装盒、魔方、乒乓球、玻璃球等拼搭自己喜欢的作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不同特征。
又如:教学完“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在校园里或自家周边找一个环形花坛或环形实物,量出有关数据,并算出它的面积。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样的练习,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空间观念,又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观察、操作、概况、运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彼此联系,部分重叠或交叉,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运用直观形象、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从而有效地实现从感知到思维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