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公开课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十二章,主题为“唐诗五首”。
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静夜思》这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学习五首唐诗,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分享一个关于唐诗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主题,详细解读每首诗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3. 互动:邀请学生朗读唐诗,共同分析诗句中的优美词语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唐诗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唐诗。
7. 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作者、背景、主题3. 意境、韵律、修辞手法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翻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示例:诗歌:《望庐山瀑布》翻译:远远望着庐山的瀑布,仿佛银河从九天垂落,壮观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
感悟:诗人通过对瀑布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拓展作业:查找其他唐诗作品,与同学分享并交流鉴赏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唐诗五首,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一次“唐诗朗诵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美。
2024年优秀公开课获奖精彩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024年优秀公开课获奖精彩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离骚》、《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三篇经典古诗文。
通过对这三篇诗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与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离骚》、《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三篇古诗文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的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诗文中的生僻字、难句及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三篇诗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篇诗文的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感受古诗文韵律美。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生僻字、难句,分析诗文的艺术手法。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文阅读与欣赏》2. 三篇诗文及作者3. 重点、难点词汇及解释4. 课文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离骚》中的难点句子。
(2)分析《蜀道难》中的艺术手法。
(3)论述《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思想。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推荐与三篇课文相关的其他古诗文作品。
(2)实践活动:组织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生僻字、难句及艺术手法的理解。
2. 教学目标中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能力。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4.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词汇及解释。
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公开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古诗词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介绍古诗词的定义和起源1.2 分析古诗词的分类和形式1.3 探讨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第二章: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解读2.1 讲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表达2.2 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第三章:古诗词的情感表达与审美鉴赏3.1 探讨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3.2 分析古诗词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3.3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和评价第四章: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价值4.1 介绍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4.2 分析古诗词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4.3 探讨古诗词在历史中的传承和影响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鉴赏5.1 分析具体古诗词案例,解读其思想内容5.2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实践鉴赏和创作尝试5.3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讨论和分享第六章:诗歌的形式与韵律6.1 介绍古诗词的常见形式,如五言、七言、词、律等6.2 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包括平仄、押韵等6.3 指导学生通过韵律感知诗歌的美感第七章:诗歌的修辞手法7.1 介绍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7.2 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7.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创作诗歌第八章:诗歌的意象与象征8.1 讲解意象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8.2 分析具体的诗歌意象和象征意义8.3 指导学生通过意象和象征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第九章:诗歌的鉴赏方法与技巧9.1 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9.2 分析如何把握诗歌的结构、情感、主题等9.3 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诗歌鉴赏第十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10.1 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10.2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基本步骤10.3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教学教案,分为十个章节。
重点内容包括:一、古诗词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了解古诗词的定义、分类、形式以及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古诗词公开课教案模板范文
#### 课题:《静夜思》####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静夜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李白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静夜思》。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表达。
####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人李白简介、诗歌背景、相关图片等)。
2. 生字卡片。
3. 诗歌朗诵音频。
#### 教学过程:##### 一、导入1.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静夜思》的韵律美。
2. 介绍诗人李白及其生平,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静夜思》,注意字音和节奏。
2.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 三、细读诗歌,深入理解1.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2. 提问: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怎样的意境?3. 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
4. 教师总结:诗人通过描绘月光、霜等自然景象,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四、品读诗歌,体会情感1.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情感的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如孤独、思乡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彼此的理解。
##### 五、拓展延伸,积累文化1. 介绍李白的其他诗作,如《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风格。
2. 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李白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 六、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 布置作业:背诵《静夜思》,并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诗歌内容。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朗读、讨论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件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件一、引言古诗词鉴赏是一项富有深度和广度的人文活动,它既是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品读,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引导公众深入理解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我们特此制作了这份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件。
二、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原则1.历史背景的了解:了解古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2.诗词格律的把握:掌握古诗词的格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品味诗词的韵味。
3.诗人情感的体悟:通过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境。
4.诗词意象的解读:挖掘诗词中的意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1.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揭示了诗词的主题,为我们鉴赏诗词提供了方向。
2.关注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是我们鉴赏诗词的重要线索。
3.理解修辞手法:古诗词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为我们鉴赏诗词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空间。
4.比较阅读:通过与其他诗词的比较,我们能更好地发现诗词的独特魅力。
四、古诗词鉴赏实例分析1.李白《静夜思》鉴赏要点:了解唐代背景,把握诗歌格律,体会诗人思乡之情,解读“床前明月光”等意象。
2.杜甫《春望》鉴赏要点:了解唐代安史之乱背景,把握诗歌格律,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情,解读“国破山河在”等意象。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要点:了解北宋时期背景,把握词牌格律,体会诗人豪放之情,解读“大江东去”等意象。
五、古诗词鉴赏的意义1.提升个人文学素养:通过鉴赏古诗词,我们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内心世界。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鉴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增进民族认同感: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鉴赏它们有助于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4.促进文化交流:古诗词鉴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六、古诗词鉴赏是一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它能让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素养。
高中古诗词公开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古诗词公开课授课对象:高中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所选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 鉴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 跨越时空,体会古诗词的时代背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古诗词的文本、PPT、教学课件等。
- 学生准备:预习所选古诗词,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话题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古代文化现象或历史事件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音乐、视频等,营造课堂氛围。
3. 课题揭示: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二、新课导入(20分钟)1.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注意节奏、韵律和语气。
2. 内容分析:逐句讲解古诗词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主题探讨:分析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艺术赏析:鉴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如意象、修辞、结构等。
三、互动环节(15分钟)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古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
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 诗歌朗诵: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学习成果。
四、总结提升(10分钟)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古诗词,拓宽知识面。
3. 作业布置:布置与古诗词相关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后反思(5分钟)1. 教师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馈: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进行反馈。
---备注:1. 教案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2.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公开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
4.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3. 代表性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鉴赏方法,代表性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并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代表性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古诗词的思想价值。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深入鉴赏,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鉴赏方法,搜集代表性的古诗词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理解和感受,检查作业的质量。
3. 课堂测试:进行简单的测试,检验学生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知识的掌握。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作为教学案例。
2.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古诗词。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古诗词的解析和评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例: 江雪
(唐)柳宗元
写什么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怎样写的 为什么写
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诗写雪景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用夸张的手法,以鸟、人的不见踪 影极写环境的空旷、寂寥、清幽,从而衬托诗 人的内心的孤寂、愁思和高洁。
(1)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 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2分)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2分)
关注命题角度:
例2 2009年绍兴中考卷
: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
样的特点?
风格流派
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 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 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
语言特色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 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 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 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 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 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 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 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关注命题角度:
例1:(1)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 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2:(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 点?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这首古诗。
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苏轼和他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解释《题西林壁》的题目意义,引导学生对诗文产生兴趣。
2.2 诗文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题西林壁》,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使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
鼓励学生背诵《题西林壁》,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背景和意义。
3.2 诗文讲解:逐句讲解《题西林壁》,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感受诗的美。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古诗。
5.2 文化欣赏:向学生介绍其他苏轼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猜谜语、填空题等形式,巩固对《题西林壁》的记忆和理解。
公开课教案范文
公开课教案范文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公开课是关于《古诗词鉴赏》的教案。
在这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代诗词的经典之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是课堂教案的详细内容: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3.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欣赏古诗词;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个人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朗读的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并了解古代诗词的朗诵方式。
2. 普及知识通过幻灯片和图片展示,介绍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家和主题内容,让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欣赏名篇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展示其原文和翻译,解读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4. 互动讨论根据学生的主题理解和个人情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表达对诗词的感受和思考,并分享他们对诗词的个人理解。
5. 创作实践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 总结归纳通过小组展示和讲评,总结学生的诗词创作成果,再次强调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 音频设备和音频素材;2. 幻灯片和图片展示设备;3. 课堂互动讨论的小组分组卡片;4. 学生诗词创作展示的板书。
五、教学评价方式1. 通过观察学生在欣赏和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2. 诗词创作的成果评价主要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进行。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去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博物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2.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古代文学的资料,撰写一篇相关的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方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通过描绘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深秋山林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尤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欣赏。
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山行》,理解并运用诗中的关键词汇(如“寒山"、“石径”、“霜叶"等)进行简单描述。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会从自然景物中感悟生活哲理。
3.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增进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4.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景,体会诗人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意的理解。
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描绘的深秋山林美景,背诵全诗。
难点:深入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诗人通过景物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你们喜欢秋天的哪些景色呢?生:(学生自由发言,如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树叶等。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看看他是如何在诗中描绘秋天的。
初读感知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感受诗的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听你的朗读?(学生个别朗读,教师适时纠正发音)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精读理解师:“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吗?生:(描述山路崎岖、冷清的样子)师:“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这“人家"给这幅画面增添了怎样的感觉?生:(讨论,如温馨、宁静等)师:“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为什么会停下车来欣赏枫林呢?生:(猜测,可能是被枫林的美景吸引)师:那么,“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句诗美在哪里?生:(讨论,理解“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魅力)深化感悟师:整首诗读下来,你有什么感受?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生:(讨论,如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秋天美景的赞美等)师:是啊,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深秋山林的喜爱之情。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草》这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2. 朗读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与体会。
2. 诗歌意境的感悟与描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
2. 学生准备诗文朗读录音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初读诗文:学生自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3. 解析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诗文的意境。
4. 朗读训练: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气、节奏和情感朗读诗文。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朗读心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意境感悟。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录制自己的朗读作品,并发给教师进行评价。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七、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朗读表现。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朗读作品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欣赏学生的朗读作品。
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古诗词鉴赏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1.蝶恋花·春景 2.锦瑟 3.题都城南庄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又称大苏。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旳诗,词,赋,散文,均成 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旳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旳大家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体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裔很有影响,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又与陆游并称苏陆;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 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 府》。
蝶恋花·春景 北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 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 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 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 情却被无情恼。
翻译 蝶恋花·春景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旳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擦过天空,这里旳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旳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紧张)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旳芳草。(春天还会到来旳)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旳笑声。 围墙之外旳行人听到那动听旳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 千旳欢乐场面)。 慢慢旳,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好像自己旳多情被少 女旳无情所伤害。
古诗《小池》公开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小池》公开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语文》第二单元,具体内容为古诗《小池》。
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池塘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读,逐句分析诗句的意义,以及了解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小池》,理解诗句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修辞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体验诗中的意境,培养审美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良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理解和朗读技巧的掌握,对古诗韵律的认识。
难点:诗句意境的深入体会和古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古诗《小池》挂图。
学具:课文文本,笔和纸,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幅描绘小池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
揭示课题:引出《小池》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体验(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教师指导纠正。
3. 诗句解析(30分钟)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义,讲解修辞手法。
结合挂图,让学生对照诗句,加深对诗句意境的理解。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20分钟)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句逐句分析。
2. 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3. 课后作业提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小池》的诗意,发挥想象,写一段描绘小池美景的短文。
答案示例:夏日午后,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小池上,鱼儿在水中嬉戏,蜻蜓在荷叶间飞舞,此情此景,宛如一幅美丽画卷。
2. 作业题目:分析《小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大单元】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单元】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定位课标分析【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作的综合体现。
第一学段目标:【识字与写字】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学习独立识字。
【阅读与鉴赏】1.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表达与交流】1.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 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梳理与探究】1.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
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2.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
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单元教学目标:【识字与写字】1.认识6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
2.能根据提示,写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
3.认识“湖心亭、露天剧场"等6个词语,会写“春天、寻找”等31个词语。
4.能根据不同的提问读出句子的重音,仿照例句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与鉴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背诵《古诗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借助插图,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2. 课程类型:古诗文教学3.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4. 年级:五年级5. 教学目标:a.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b. 学生能够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诗人情感。
c.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b. 学生齐读课题《题西林壁》。
2. 朗读感悟(5分钟)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b. 学生闭眼聆听,感受诗歌的意境。
3. 理解诗意(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观点和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讨论诗句的含义。
4. 品词析句(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诗句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词的美妙。
b. 学生自主思考,发表对诗句的感悟。
5. 创意写作(5分钟)a. 教师提出写作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b.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展示(5分钟)a.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b.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题西林壁》的情况。
2. 学生对《题西林壁》诗意理解和品词析句的能力。
3. 学生创意写作的质量和表现。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反思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题西林壁》的诗意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文进行学习,下周分享交流。
3. 学生根据《题西林壁》的意境,创作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何运用古诗文中的意境,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2. 对比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学习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文,如《望庐山瀑布》、《春望》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古诗阅读赏析教师说课、公开课ppt模板-《暮江吟》(1)
作
品
鉴
赏
露似真珠月似弓
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可怜九月初三夜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词
句
注
释
暮江吟:
吟: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
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
可爱
九月初三:
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
即珍珠
月似弓:
农历九月初三
白
话
译
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感
谢
观
看
名
家点评来自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二句写江天晚景入妙。后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时露气渐浓,如珠光的皪,正九月之时。夜色清幽,诵之觉凉生袖角。通首皆写景,惟第三句“谁怜”二字,略见惆怅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处也。
拼音:lián字体结构:左右结构笔画数:8部首:忄造字法:形声
拼音:zhū字体结构:左右结构笔画数:10部首:王造字法:形声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水一方 作词:琼瑶 作曲:林家庆演唱:邓丽君
•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 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 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 无已。
• (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 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 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七古为今用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蒹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 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 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 从之,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 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 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六.诗歌简析:
•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 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 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 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 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 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 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 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 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 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 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 景细致入微。黍离之悲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 春日秦国怀古 • 周朴① •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 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 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
•
2答案示例:
• 1.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 动,辛勤劳作。 • 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 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 纯真,情感真挚。2.王诗:欢悦 白诗: 惊喜
• 3. 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试分别用四字句概 括。 •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 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 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 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3 答案示例:
• 第一首诗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 繁花 。 • 第二首诗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 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 • 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 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 •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 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 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 1答案示例: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 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 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 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 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 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 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 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 壮观。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教学目的:
第一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二,把握作题的技巧。 第三,激发热爱古代诗歌的热 情。
诗歌鉴赏
一考纲链接; • 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两个要求: •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由此可知,诗文鉴赏主要考察四个方面:形象、 语言 、 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应包含在思想内容中。 • 鉴赏古诗文中的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其 中意象。鉴赏其形象内涵就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 鉴赏古诗中的语言,即判明其是否准确 鲜明 生动和 感染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想象、 联想 、比 较等多种方法,领悟其中妙处。 • 分析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判 明其正确或错误,深刻与否。
参考答案
•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 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 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 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 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黍离之 悲) •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 抒哀情
七训练:
•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 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 之。
•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 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 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
答案示例:
• (1)第二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 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 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 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 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 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 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 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四.古诗的题材
•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 3.长亭送别 4.思乡怀人 • 5.边塞征战 6.思妇闺情 • 7
一)修辞手法:1描绘类修辞:比喻、借代 、夸张 拟人。 • 2结构类修辞:对偶 排比 反复。 • 3.表达类修辞:设问 、反问。 二.)表现手法:用典 、托物言志、 象征、 衬托、 对比 、 烘托 、想象、 联想 、赋比兴、 抑扬结合 • 三.)抒情方法: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抒情 托 物言志 、借古讽今) 四.)描写手法:白描、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五.)行文结构: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三.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 1.看标题:抓题材,推断诗歌的思想感情。 • 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时代背景,个人生平。 • 3.看序注:找暗示。(年代、背景、缘由多是情 感基调) • 4.找诗眼:关键词,诗词丰富的情感往往借助以 此。 • 5.品意象:领悟“意象”的寓意才能把握诗思想 感情。 • 6.察意境:领悟诗人的境界。 • 7.辨褒贬:了解诗的倾向。 • 8.作答案:用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