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精编.doc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4】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4】含答案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4】含答案一、选择题1、(2019·延安调研)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答案 C解析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是在东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推动了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当时占主导的是官营手工业,材料反映的也是官营手工业,故D 项错误。
2、(2019·淄博三模,24)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
这反映了当时齐国()A.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积极推行孟子仁政思想C.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D.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答案 C解析春秋时期还没有出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孟子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是一种民本思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且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齐国的做法主要是为了获得诸侯国的支持,以便周王承认齐国为合法霸主,故C项正确;齐国要求周王承认齐国为合法霸主,西方的“个性自由”和“理性主义”,同时又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
据此可推测胡适( )A.主张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C.以墨家思想来否定儒家思想D.肯定了墨家学派的个人自由思想答案 B解析“非命”的观点认为不存在宿命,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材料中“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同时又……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表明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
6、(2019·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30)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包则灵”的理想。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这说明(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D[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忠孝节义,这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三纲五常”相符,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故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根据郡县制的规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但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错误。
]2.(2019·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A[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排除D项。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2.(2017·全国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3.(2019•全国Ⅰ)(改革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故选D项。
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生版)板块1 第1单元 训练4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编户齐民起源于诸侯争霸,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从而建立了家户与国家的直接联系,而个体家户对于国家施政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一旦出现苛政,家户极易破产。
这种状况()A.埋下社会周期性动荡的客观隐患B.旨在使地方行政组织体系精简化C.为国家获取赋税提供有利的借口D.倒逼西汉统治者大量征收算缗钱2.(2023·天津河东区一模)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蓾(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
”据此可知,当时()A.釆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3.(2023·洛阳高三模拟)西汉初年,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
东汉末年,“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
以上举措()A.折射出牛耕在全国普及B.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C.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兼并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导向4.(2022·德化一中月考)据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南方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有犁、锸、锄、镰、斧等,出土地点涉及南方多省。
据此可知,秦汉时期()A.已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C.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逐渐成熟5.汉文帝在王畿内“开籍田,亲率耕”,并命寄居在长安的诸侯各回本国督促生产;对外不用兵,对内不兴造,各种赈恤多用实物而不用钱;因为“钱益多而轻”,故税收之钱储存于国库,改铸更重的四铢钱。
这一系列措施旨在()A.釜底抽薪,打击地方割据B.奖励耕战,增加财政收入C.双管齐下,稳定币值物价D.改弦更张,摒弃黄老之学6.(2022·运城月考)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
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训选择题(4)(含解析)新人教版
选择题(4)李仕才1、(2017 •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25)《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
这表明西汉()A. 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B. 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C. 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D. 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答案A解析在孝惠、高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其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商贾获得了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资格与权利,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相关的信息,故C项错误;“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B. 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C. 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D. 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解析:选B。
材料信息“很少涉足商界。
洋务运动时期,……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可见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B项。
3. 1915年,陈独秀认识到:“要救中国,先要从思想革命开始,否则政治革命就只能是走形式,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却换上另一个独裁者就是例证。
”这反映出()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B. 陈独秀全盘否定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D. 新文化运动从反对尊孔复古逆流开始解析:选C。
陈独秀说的“要救中国,先要从思想革命开始”,说明中国还没有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认识到了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故选C项。
4、(2018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三,26)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 )A.开放性B.务实性C.进取性D.民本性解析:选B “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选A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5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规范练5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8山东潍坊一模)《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2.下面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3.西汉时期,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即国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
照此办理,富商大贾要想得到爵位或赎罪,就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
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全国粮价稳定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D.争取富商大贾支持4.下表是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衣祭祀等仪式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B.采用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5.(2018四川成都二模)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6.(2018四川成都二模)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
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
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C.人地矛盾的缓解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二、非选择题7.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含答案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A.开放性B.务实性C.进取性D.民本性解析:选B“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选A“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
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
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A.西汉B.西晋C.东晋D.东汉2.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出任宗主大多是A.鲜卑贵族B.少数民族首领C.地方豪强地主D.一般平民4.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
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下图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
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改易汉俗,笃行中制D.迁都洛邑,改穿汉服6.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7.南北朝时期著名士族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自己的庄园作了这样的描述:阡陌纵横,塍埒交经。
导渠引流,脉散沟并。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
这说明该时期的庄园A.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紧密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D.规模大且产品种类丰富8.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四)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
课时检测(四)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
”这说明汉代()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解析:选B材料反映自耕农除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可见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C项,选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D项。
2.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A.成为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通过更赋能够减少对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在农忙时,让农民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3.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据此可知,东汉() A.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B.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C.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A根据材料“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犁制农具的改良指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景是东汉时期,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四)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
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这说明汉朝()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解析:选D材料中的农民不是不愿使用牛耕,而是缺牛,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赵过倡导牛耕(以人挽犁),不能说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孤证不立,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牛耕技术的发展,不涉及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平都”这一地方改进牛耕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情况,故D项正确。
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3.(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三月……可粜黍。
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
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
籴穬,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需联系,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四)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解析版
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这说明汉朝()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解析:选D材料中的农民不是不愿使用牛耕,而是缺牛,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赵过倡导牛耕(以人挽犁),不能说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孤证不立,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牛耕技术的发展,不涉及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平都”这一地方改进牛耕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情况,故D项正确。
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3.(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三月……可粜黍。
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
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
籴穬,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需联系,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之后,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据此可知() A.分封制不及宗法制长久B.中国的姓氏最早源于宗法制C.秦朝时宗法制走向崩溃D.宗法制的某些原则得以传承解析:选D根据材料“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知保持权力始终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这和宗法制的目的一致,故D项正确。
2.(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选C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知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一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但仅凭一个现象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需要负责地方经济、治安、行政等方面,不是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
3.(2018·黄冈质检)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一措施()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D“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是为了对诸侯王进行控制,削弱其影响力,而不是直接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设附益之法”没有涉及中央机构,也没有对宰相权力的限制,故B项错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与地方风气无关,故C项错误;“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对威胁中央的诸侯王的限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晋时期,“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
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交由中央的司徒进行复核,再由吏部尚书根据需要和人才的条件,授以不同的官职。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监察体系基本确立B.选官程序趋于严密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统治基础逐渐扩大2.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
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3.据如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 )记述出处“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南齐书·武帝纪》“蕃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南齐书·明帝纪》“断诸郡县献奉二宫。
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梁书·武帝纪》“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
自(萧)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南史·萧景传萧劢附传》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4.魏、晋时期地方骚乱,交通阻塞,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此可知,此举表明( ) A.政府意图稳定社会秩序B.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C.国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5.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
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A.儒学地位的动摇B.民族交融的加强C.社会动荡的刺激D.世家大族的提倡6.魏晋时,史传赞人多“风神夷简”“雅有远韵”之词。
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第6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测试
第6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寺院经济占主导地位B.北方经济发展较快C.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2011·玉林模拟)观察下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3.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出现缩小现象,而畜牧业有所扩展,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技术落后B.自然条件恶化C.少数民族重牧轻农D.战乱频繁4.通过右面《北朝持杆秤的商人》图,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有()A.北朝比南朝商品经济发达得多B.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北朝时北方的商品经济得到一定恢复D.南方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5.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①充实了江南劳动力②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导致南方人观念更新④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6.右图是南朝时期的一枚钱币。
在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少、功能萎缩、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这主要说明()A.造币技术严重下降B.冶炼水平低,金属奇缺C.商品经济不很发达D.人们已普遍使用纸币7.魏晋时期,胡饼已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家具为贵族争相使用。
上述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主要是() A.民族融合加强B.生活方式多样化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D.生活品质显著提高8.右图是一南朝时期的青釉莲花瓣托碗,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A.它制作精细,不是国内所产B.它属于青瓷,因此产地是在南方C.它属于青瓷,因此产地是在北方D.它属于白瓷,因此它的产地在南方9.兴起于东汉的道教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吸收了儒家学说思想②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③还吸收了佛教的不少教义与封建等级观念④建立起相对完整的道教神仙体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这说明汉朝( )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解析:选D材料中的农民不是不愿使用牛耕,而是缺牛,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赵过倡导牛耕(以人挽犁),不能说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孤证不立,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牛耕技术的发展,不涉及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平都”这一地方改进牛耕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情况,故D项正确。
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3.(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三月……可粜黍。
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
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
籴穬,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需联系,故D项错误。
4.(2018·齐鲁名校调研)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
”这是因为汉代( ) A.农业经济相对发达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进程D.内乱加剧政局动荡解析:选C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阻碍了个人商业的进程,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C项正确;两汉时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故D项错误。
5.《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主要反映出( )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C“富商罗裒……擅盐井之利”说明富商与官府勾结擅营盐井之利,故A 项错误;自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可知官商结合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
6.(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
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解析:选A由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确定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
7.(2018·河南八市测评)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选B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故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B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8.(2018·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2018·青岛调研)下表表明( )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从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了官学,私学有精舍和书馆,因此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学的统治思想是否就是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教育体系,未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故D项错误。
10.(2018·安徽十校联考)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
这表明(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解析:选C材料中北魏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以礼度为首”为总原则,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表明道教积极融合吸收儒家思想理论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很大,并不是儒道之间相互融合,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道教吸收、利用儒家思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并没有以修身齐家治国为宗旨,故D项错误。
11.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
“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
据此推知( )A.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解析:选A根据材料“其初丝絮为之”“平滑如砥”可知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故A项正确;西汉前期中国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B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2.如图是我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其作品的字体( )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解析:选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故C 项正确;篆书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A项错误;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故B项错误;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
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9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善出性中”得出性是善的载体,据材料一“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得出性非全善,据材料一“性待教而为善”得出重视教化;第二小问,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为维护大一统局面出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创新。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三纲五常;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得出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第(3)问,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来回答。
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
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
(2)内容:三纲五常。
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3)影响: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解析:论题,据材料“部分朝代移民情况”“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得出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论证,根据材料中各朝代的移民情况进行概括归纳,如秦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然后再结合材料对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移民情况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即可。
答案:示例论题: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