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神经病学总论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神经病学总论

医学课件:神经病学总论
➢ 学习神经病的定向、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常 见病、多发病和危重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
➢ 了解各种先进的辅助检查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特点:
➢ 定向诊断 ➢ 定位诊断(解剖诊断)
✓ 根据病患的病史、症状、体征,推断损害的部位 ✓ 相同的临床表现,损害的解剖结构可能截然不同 ➢ 定性诊断(病因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感觉传导通路
➢ 感觉传导路的共同特点 ✓ 有特殊的感受器 ✓ 三级神经元组成 ✓ 第二级神经元交叉 ✓ 终止于对侧顶叶中央后回
痛觉、温度觉和一般轻触觉
➢ 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 背根神经节(1st) ✓ 后角灰质(2nd),脊髓丘脑束 ✓ 丘脑腹后外侧核(3rd)
丘脑腹后外侧核
深感觉和识别性触觉的传导通路
✓ 完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觉障碍 ✓ 分离性感觉障碍
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其他感觉(触觉)保持 分裂性感觉障碍:深感觉缺失、浅感觉(痛、温、触)存在
感觉系统的生理分布特点
感觉系统的生理分布特点
感觉障碍定位诊断
➢ 末梢型 ➢ 神经干型 ➢ 后根型 ➢ 脊髓型
✓ 后角型 ✓ 前连合型 ✓ 传导束型
➢ 脑干型 ➢ 丘脑型 ➢ 内囊型 ➢ 皮质型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定位
➢ 前角损害:瘫痪呈节段性分布
神经功能系统的选择受损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 认识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的重要性 ✓ 一定部位或损害预示一定病因 ✓ 掌握解剖生理基础是定位诊断的基础 • 脑神经 • 感觉系统 • 运动系统 • 反射 • 脑功能定位
➢ 认识不同神经部位的神经支配和传导功能及受累后 症状和体征
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解剖、生理
➢ 缺损症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丧失 ✓ 瘫痪、感觉减退或消失

《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总论》
(3)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肿瘤
三、神经病学的实践
诊断过程三个阶段: 临床资料 确定病变部位 初步临床诊断
如何学习神经病学及重点要求 1. 注意复习神经解剖、生理、病理, 对所学内容要反复理解记忆 2. 重点要求 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定位定性诊断程序 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防治原则与措施
额中回后部 刺激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病变—双眼向病灶同侧凝视 书写不能
优势侧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
2、内侧面 旁中央小叶:一侧病变---对侧膝部以下瘫痪
两侧病变—双侧膝部以下瘫痪 大小便障碍
3、底面
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 和皮肤血管扩张等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 同侧嗅觉丧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病学的学习方法 2、了解神经病学研究对象和范围,在临
床各学科中地位
复习神经系统组成:
1.按解剖结构分: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远隔部位神经功能暂时抑制第一节中枢神经
一、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功能不完全对称
优势半球: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 方 面占优势,多位于左侧。
非优势半球: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几何 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占 优 势,多位于右 侧。
(一)额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区:
嚼动作,称钩回发作。 (4)海马损害—可发生癫痫, (5)优势半球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病变—精神症状 (6)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视野改变

神经病学课件:总论

神经病学课件:总论

了解
感觉障碍的性质与传导通路的关系;上/下 运动神经元的解剖生理和传导通路;锥体外 系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按发病机制可分为:
缺损症状
正常功能 减弱或缺失 (偏瘫\失语)
刺激症状
神经结构 受激惹→ 过度兴奋 (痫性发作 \根性痛等)
释放症状
高级中枢
休克症状
受损后
CNS急性局部
低级中枢 严重病变引起
了解:感觉障碍的性质与传导通路的关系,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解剖生理和传导通路,锥 体外系的结构与功能。
目的要求
掌握
➢ 运动系统病损的临床表现,感觉系统病损 的临床表现;锥体外系病损的临床表现; 脑干病损的临床表现。
熟悉
➢ 大脑半球损害的临床表现;小脑损害的临床 表现;脑干病损的定位诊断;锥体外系病损的 定位诊断;运动系统病损的定位诊断;感觉 系统病损的定位诊断
神经病学的范围:两个方面
一、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系统疾病: -脑 - 脊髓
➢周围神经: - 颅神经(脑神经) - 脊神经
二、骨骼肌肉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病
➢肌肉本身疾病 - 炎症 - 代谢 - 遗传
神经病学在临床学科中地位
神经医学为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
➢神经解剖学 ➢神经生理学 ➢神经病理学 ➢神经生化学 ➢神经药理学 ➢神经组织学 ➢神经生物信息学
不同点:
传导径路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受损, 触觉保留)的基础
深感觉、精细触觉纤维自后根神经节发出, 在 同侧后索上行, 至薄束核/楔束核
➢神经影像学 ➢神经分子生物学 ➢神经免疫学 ➢神经心理学 ➢神经行为学 ➢神经流行病学
总体目标
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 时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同时尽可能针对 病因恰当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 致残率

8神经病学总论

8神经病学总论

1运动系统1运动系统概述: 1运动的分类: 1.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系统的功能。

2.不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外系统与小脑系统的功能。

2运动系统的组成:1中枢部分(运动皮质)传导部分(运动传导束)周围部分(效应器)。

2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3运动系统方向:1上运动神经元:1大脑皮质——内囊——脑干(中脑,脑桥,延髓)——脊髓。

2大脑矢状面:脑干——中脑——脑桥——延髓——脊髓;3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的肢体运动;右大脑半球支配左侧的肢体运动;称为交叉支配。

定位在病变的对位侧;2神经系统:中枢和周围;中枢就是说的上运动神经元。

周围就是:下运动神经元;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1定义:上运动神经元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Betz)细胞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

2中枢部分:——人体各部在中央前回的代表区特点:1.交叉性; 2.倒置人形,精细分野; 3.躯体运动代表区范围大小与运动精细和复杂程度相关。

3传导部分:起自大脑额叶中央前回巨锥体细胞(贝茨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合称锥体束)。

二者分别经过内囊后肢和膝部下行。

1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支配脊髓前角细胞。

小部分纤维不交叉而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2皮质延髓束:在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除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外(面核下,舌核外),其他脑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表现——脑和脊髓——皮囊锥叉脊侧束(记忆)解释:1定义:上运动神经元瘫又称痉挛性瘫痪,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即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病变所致。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neurology)概述
• 定义: 是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为二级学科,
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胳 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为神经 科学一门临床分支。
与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病因与病 理的诸多神经学科的基础学科息息相关。它 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推动。特别是神经影 像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意义更大。
症状:
据发病机制分四类
–缺损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面瘫 –刺激症状:癫痫、神经痛 –释放症状:锥体束征、舞蹈症 –休克症状:脑休克、脊髓休克
根据病变范围可分3类
• 局限性病变:单瘫、偏瘫、截瘫等 • 弥漫性病变:神经系统散在或广泛性损害 • 系统(传导束)病变:锥体束、后束、丘
脑束、椎体外系、小脑束。
• 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 √古茨曼综合症Gerstmann's :双侧手指失认、
肢体左右失定向、失写和失算,有时失读。 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病变。
( 三)、颞叶:听觉、语言、记忆、精
神活动
• 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感觉性失语 • 颞中回后部(anomic aphasia):命名性失语 • 颞叶钩回:钩回发作:幻嗅、幻味、舔舌、咀嚼 • 海马:癫痫、幻觉、自动症、精神、情感异常、记忆障碍。• 颞叶广泛:精神、记忆、人格、情绪症状 • 颞叶深部视辐射: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
神经病学的实践,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三个阶段:病史及体格检查获取 详尽的临床资料;结合多项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起病情况,发生发展综合分 析,达到初步诊断。
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赖性;疾病的 严重性;疾病的难治性。 (二)了解

总论-神经病学讲课总论

总论-神经病学讲课总论

---------------------------------------------------------------最新资料推荐------------------------------------------------------总论-神经病学讲课总论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常见症状: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平衡障碍第一节:意识障碍一意识(consciousness):个体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是指大脑的觉醒程度, (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功能;并通过人们的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等表达出来。

或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应答反应的能力,该能力减退或消失就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 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

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接受各种信息的侧支传入,发放兴奋从脑干向上传至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再由此弥散投射至大脑皮质,是整个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维持觉醒状态。

二、意识障碍:分为 1 意识水平:大脑觉醒程度下降; 2 意识内容:定向力、感知力、情感和行为等变化。

(一) .意识水平下降:1 / 12嗜睡昏睡昏迷 1 嗜睡: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勉强配合检查和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2 昏睡: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能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做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3 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①浅昏迷: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周围事物、声光无反应,强烈刺激(疼痛)可有回避及痛苦表情,不能觉醒。

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生命征不变。

②中昏迷:正常刺激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

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神经病学_总论

神经病学_总论

【脑死亡】
必备条件:所有的脑功能不可逆终止。 无反应:对感觉输入无反应(疼痛、语言)。 脑干反射缺失:光反射、角膜反射及咽反射消
失,头眼试验、眼前庭反射不能诱 发眼球运动。 呼吸反应缺失:无自主呼吸。 Pco2 60mmHg、气管插管给予100% 氧气,仍无通气功能。
第二节 失语症、失用症和失认症
一、失语症(aphasia)
失语症是由于脑损害所致的 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包括各 种语言符号表达或理解能力 受损或丧失。
患者意识清楚、无精神障 碍、无视觉听觉障碍、无发 音器官肌肉瘫痪、无共济失 调。
失语症与构音障碍不同
临床分类
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症:复述障碍 ① Broca失语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 ② Wernick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Wernick区) ③ 传导性失语
【意识障碍及解剖学基础】
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水平受损及意识水平正 常而意识内容改变。
意识的维持是通过 脑桥中部以上的脑干上 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及其 投射至双侧丘脑的纤维, 以及双侧大脑半球的正 常功能实现的。
意识障碍分类
1.意识水平下降的意识障碍
嗜睡(somnolent) 昏睡 (sopor) 昏迷(coma)
浅昏迷 中昏迷 重昏迷
昏迷程度鉴别
昏迷程度
疼痛刺激反应 无意识自发动作 腱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生命体征(血压、呼吸)
浅昏迷
有反应 可有 存在 存在 无变化
中昏迷
深昏迷
重刺激可有 很少
减弱或消失 迟钝
轻度变化
无反应 无 消失 消失 明显变化
2、伴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①急性意识模糊状态(acute confusion state)、 嗜睡、意识范围缩小 常有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 错觉可为突出表现、幻觉少见

神经病学总论20200308

神经病学总论20200308
神经病学 Neurology
感觉系统
1
感觉系统
分类 普通感觉
浅 感 觉----皮肤粘膜的痛、温觉、触觉 深 感 觉----肌腱、肌肉、骨膜、关节
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皮层感觉
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量觉、图形觉 特殊感觉----嗅、视、听
2
皮 层 的 感 觉 代 表 区
感觉皮层分布代表区
感觉分离
9
感觉障碍定位诊断
➢ 4、脊髓型 ➢ ② 前连合型 ➢ 双侧对称性
10
感觉障碍定位诊断
5、传导束型 ③ 脊髓半切综合征
同侧深感觉、 对侧痛觉、温度觉障碍 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11
感觉障碍定位诊断
4、传导束型 ④ 脊髓横贯性损害
完全性感觉障碍
12
感觉障碍定位诊断
5、脑干型 交叉性损害 同侧面部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肌肉病变---近端肌无力
7.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病态易疲劳
29
神经系统疾病定性诊断 (etiologic diagnosis)
1、血管性疾病
➢ 起病急, 往往数分钟/数小时即达到高峰 ➢ 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病史 ➢ 言语障碍,偏侧肢体麻木无力,或伴有意识障碍 ➢ CT/MRI或DSA有助于确定诊断
40

谢谢聆听!!
24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定位诊断-- 确定病变的部位 定性诊断-- 确定病变的性质
诊断过程三步骤 全面的临床资料,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 解剖生理学进行分析和解释----定位诊断 结合起病方式、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
临床资料分析----定性诊断
25

精神病学--《神经病学》总论

精神病学--《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的总体目标是:
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时对 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同时尽可能针对病因恰当 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绪论
二、神经病学的特性
疾病的复杂性
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解剖构造都非常复杂, 不同部位病变所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病灶同时 累及几个部位,临床症状就会互相重叠,给诊断 和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目录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十三章 癫痫 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第十六章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 第二十章 睡眠障碍 第二十一章 内科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第一章 绪 论
绪论
《神经病学》总论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各论
第七章 头痛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绪论
四、神经病学的发展
(一)神经疾病谱的变化
全国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0%以上,预计未来一 段时间内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多将会使老年变性病和脑血管病 增多,将会使疾病谱发生改变
(二)神经疾病诊断手段的变化
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和其他相关学科 发展,神经疾病的诊断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绪论
四、神经病学的发展
(三)神经疾病治疗技术的变化
除了大量新药进入临床外,其他新的治疗手段也 大量进入临床

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总论
特殊内脏运动支:起于三叉神经运动核,随下颌 支支配咬肌、颞肌、翼内外肌、茎突舌骨肌、二 腹肌前腹、腭帆张肌。
三叉神经 核的中枢 性连接
眼眶内综合症引起的眼动障碍
综合征
损害的脑神经
眶尖综合征 Ⅱ 、Ⅲ、Ⅳ、Ⅵ、Ⅴ1 海绵窦综合征 Ⅲ、Ⅳ、Ⅵ、Ⅴ1 岩骨尖综合征 Ⅵ、Ⅴ1
面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支配面部 表情肌。
前庭系统的传导通路
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 规管来的淋巴冲动刺激 壶腹毛细胞,产生冲动 经前庭神经的周围突、 中枢支、桥延交界进入 脑干,止于前庭神经核。 后发出的纤维与小脑绒 球、脊髓前角细胞广泛 联系,通过前庭脊髓束 内侧纵束发挥对身体姿 势和平衡维持
前庭神经蜗神经损害表现
蜗神经损害 听力障碍 耳鸣
Foster-Kennedy综合征及额叶精神症状 颞叶内或外侧肿瘤,导致钩回癫痫发作,幻嗅
视神经
视力(Visual acuity) 1米数指、手动、光感
视野(Visual fields)
眼底(Fundoscopy)
视觉通路
视觉通路不同部 位损害引起相应 的视野缺损
视野检查
正常眼底
视乳头水肿
包括感染性、血管性、脱髓鞘性、中毒性、变性病、 遗传性、代谢和营养障碍性、肿瘤性、先天性等疾病 。
定性诊断须特别重视起病急缓及病程特点,再选择针 对性的辅助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和原因。
临床思维的注意事项
先定位诊断再定性诊断------诊断原则的精髓 定向诊断 一元论原则 先考虑常见病 重视第一手资料 合理使用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结果与临床定位的分离现象 病损的远隔效应 整体观念
神经系统解剖及损害的主要表现
神经名称 嗅神经 视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外展神经 面神经 位听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总论

第一章 绪 论
工作思维方法
与内科大体相同,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来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与内科不同之处在于: 1、需要掌握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2、强调疾病的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 3 、 辅 助 检 查 发 展 的 很 快 , 有 腰 穿 、 CT 、 MRI 、 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DSA(脑血管造影)等,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4 . 治 疗 原 则 : 治 愈 ( 脑 炎 、 脑 膜 炎 、 BGS ) 、 缓 解 (EPI,PD,MS)、对症(AD,OPCA,PMD,ALS)
Ⅱ 视神经(optic nerve)
解剖生理:
圆柱(锥)细胞(视网 膜)→神经节细胞→视 神经→视交叉(鼻侧半 交叉、颞侧半不交叉) →视束→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视辐射→ 枕叶视中枢(距状裂两 侧楔回、舌回)
Ⅱ 视神经(optic nerve)
临床症状: ⑴视力及视野缺损:有定位价值 ①视神经: 同侧单眼盲,见于
Ⅲ、Ⅳ、Ⅵ,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⑵复视 • 当某个眼外肌瘫痪时,双眼球不能协同
地向麻痹肌收缩的方向运动,并出现视 物成双,称复视(diplopia)。
Ⅲ、Ⅳ、Ⅵ,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⑶瞳孔对光反射 • 普通光线下,瞳孔直径:3-
4mm,瞳孔括约肌 瞳孔开 大肌,﹤2mm:瞳孔缩小, ﹥5mm:瞳孔散大。 • 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 小反射叫瞳孔对光反射,其传 导经络是:
• 黄斑回避现象是中枢性偏盲的特点。原 因可能是黄斑区纤维分布在双侧枕叶视 中枢。
Ⅱ 视神经(optic nerve)
⑵视乳头异常:简单介绍一下。 ①视乳头水肿: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生理凹
陷消失、静脉淤血、重时可见视乳头及视网膜 出血 ②视网膜出血:视乳头隆起、边缘消失、视乳头 周围及视网膜上有出血 ③高血压眼底改变:动脉硬化明显、反光强、银 丝样、静脉充血不明显、有动静脉交叉压迹 ④视神经萎缩:视乳头苍白、边界鲜明、筛板清 楚

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总论

临床症状:
传导性
耳聋
蜗神经征候 耳鸣 眩晕 前庭神经征候 平衡障碍 眼球震颤 神经性
检查方法:
耳蜗神经 耳语 表音 音叉 电测听
变温试验
前庭神经 旋转试验
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 舌咽神经

感觉
发源于岩神经节,周围突布于舌后 1/3味蕾、咽部、软腭、舌后1/3腭 弓等黏膜、颈动脉球和窦,中枢支 终止于延髓的孤束核。
临床症状: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转颈耸肩力弱或 肩下垂。后颅凹病变Ⅸ、Ⅹ、Ⅺ常同时受累 (颈静脉孔综合征)。
检查方法:

观察有无肌萎缩,对抗转颈和耸肩。
舌下神经
解剖生理:
起自 延髓的舌 下神经核, 只接受对 侧皮质延 髓束支配。
临床症状:
一侧舌下神经麻痹,伸舌时舌尖 偏向患侧,两侧麻痹则伸舌受限或不 能。周围性麻痹伴舌肌萎缩和舌肌纤 维颤动。

右利者其语言中枢在左侧半球(优势半球),95% 左利者优势半球也在左侧,只有损伤优势半球时 才出现各种失语症。
失用症(apraxia)
Gerstmann’s syndrome

Right-left disorientation Dyscalculia
Dysgraphia
Finger agnosia
脑血流调节及脑动脉闭塞后
脑功能损害特点
神经系统损害定位诊断
感觉系统
一般感觉:
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复合感觉即皮层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 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

各种感觉传导径路共同的解剖特点:
神经末梢均有特定的感受器 均由3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原互相连接组成 第二个神经原是交叉的

【医学课件】神经病学总论

【医学课件】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总论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疾病的常见类型和症状•神经病学的研究方法和诊断流程•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神经康复及护理0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23具有感受刺激、传递信息、处理和整合信息的功能,包括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

神经元支持神经元并协助修复损伤,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等。

神经胶质细胞脑脊液循环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颅内环境稳定和缓冲冲击力具有重要作用。

脑脊液及其循环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能够感受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觉神经系统支配肌肉和关节,使身体各部分能够协调运动,实现各种复杂的动作。

运动神经系统能够处理、整合和储存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形成知觉、记忆和理解,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认知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调节血管收缩或扩张等方式,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02神经疾病的常见类型和症状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引起中风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以黑质病变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为特征,可导致肌肉僵直、震颤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和语言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减退或丧失。

癫痫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抽搐和意识障碍等症状。

神经疾病的常见类型可由多种神经疾病引起,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疾病等。

头痛可由前庭神经病变、脑供血不足等引起,表现为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等。

眩晕可由视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等引起,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

视力障碍可由脑卒中、脑炎等引起,表现为肌肉无力、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

瘫痪神经疾病的症状03神经病学的研究方法和诊断流程研究方法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和家族史等信息,分析病情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神经系统病变的组织形态、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等,深入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

【医学课件】神经病学总论

【医学课件】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总论xx年xx月xx日•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疾病的常见病因与病理•神经病学的基本诊断方法•神经疾病的治疗现状与展望目•神经疾病的护理与人文关怀录0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携带信息的细胞,包括胞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神经元支持、滋养和保护神经元,并参与信息传递。

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神经元的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绝缘的作用。

神经膜运动和调节通过运动神经元将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肌肉和腺体,控制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并调节身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感觉和知觉通过感觉神经元收集外部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进行处理,从而产生知觉。

认知和情感通过联合神经元将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信息整合,使大脑具有认知、情感和思维等高级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02神经疾病的常见病因与病理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脑部炎症。

遗传因素如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遗传性疾病。

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重金属中毒等毒物引起神经系统的损伤。

肿瘤如脑胶质瘤、垂体瘤等脑部肿瘤。

血管病变如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

血管病变血管病变可以引起脑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坏死。

神经胶质细胞损伤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的支持细胞,损伤后会导致胶质细胞变性、增生或肥大。

髓鞘损伤髓鞘是包裹在轴索外面的脂质膜,损伤后会导致髓鞘断裂、萎缩或变性。

神经元损伤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损伤后会导致神经元变性、凋亡或坏死。

轴索损伤轴索是神经元突起的细长部分,损伤后会导致轴索断裂、萎缩或变性。

03神经病学的基本诊断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起病形式、症状表现、病情发展和家族史等。

系统查体包括一般情况、皮肤和神经系统查体等,注意发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活检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肌肉活检、神经活检等。

细胞学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等方法进行检查。

神经病理学检查通过记录脑电波活动,判断大脑功能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运动系统1运动系统概述: 1运动的分类: 1.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系统的功能。

2.不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外系统与小脑系统的功能。

2运动系统的组成:1中枢部分(运动皮质)传导部分(运动传导束)周围部分(效应器)。

2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3运动系统方向:1上运动神经元:1大脑皮质——内囊——脑干(中脑,脑桥,延髓)——脊髓。

2大脑矢状面:脑干——中脑——脑桥——延髓——脊髓;3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的肢体运动;右大脑半球支配左侧的肢体运动;称为交叉支配。

定位在病变的对位侧;2神经系统:中枢和周围;中枢就是说的上运动神经元。

周围就是:下运动神经元;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1定义:上运动神经元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Betz)细胞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

2中枢部分:——人体各部在中央前回的代表区特点:1.交叉性; 2.倒置人形,精细分野; 3.躯体运动代表区范围大小与运动精细和复杂程度相关。

3传导部分:起自大脑额叶中央前回巨锥体细胞(贝茨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合称锥体束)。

二者分别经过内囊后肢和膝部下行。

1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支配脊髓前角细胞。

小部分纤维不交叉而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2皮质延髓束:在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除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外(面核下,舌核外),其他脑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表现——脑和脊髓——皮囊锥叉脊侧束(记忆)解释:1定义:上运动神经元瘫又称痉挛性瘫痪,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即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病变所致。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急性严重病变出现脊髓休克,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可持续数日或数周。

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诊断1皮层:皮——皮层——大脑皮层;1运动皮层——中央前回;面和手占的比例大;2中央前回是管运动的,中央后回和脊髓后角——管的是感觉;记忆:前管运动后管感觉;举例:中央前回和脊髓前角讲的就是运动;3杰克逊癫痫(考点):病变在中央前回,中央前回受到刺激:依次表现为:嘴抽搐——脸抽搐——上肢抽搐——躯干抽搐——下肢抽搐;病变在对侧的中央前回;3如果局限在某一块,只是导致了单一上肢的瘫痪,称为单瘫;单瘫。

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肢体相应部位出现局限性抽搐(常为阵挛性)。

2内囊——三偏征(题眼):1运动纤维最集中,引起三偏征——运动(对侧均等性偏瘫),感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对侧同向性偏盲),病变就在对侧的内囊. 2是脑出血,脑梗塞最常见的部位。

3锥体束纤维在内囊部最为集中,引起对侧比较完全的偏瘫,即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肢体瘫痪,常合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称为“三偏”征。

3脑干——交叉(题眼)1交叉性瘫痪:即一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2双侧延髓病变称真性球麻痹,有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纤颤,下颌反射无改变。

3双侧皮质延髓束病变称假性球麻痹,特征是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无舌肌萎缩及纤颤。

鉴别: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真性没有咽反射。

4Weber综合征(考点):病变定位在中脑,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记忆:对(对侧)面(面神经)一条(皮质脊髓束)蛇(舌瘫),同眼不敢动(病变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记忆: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后面背个小脑。

4脊髓:——有个锥体交叉,在椎体交叉处进行交叉,下边再到脊髓前角,产生轴突,进行分叉。

①半切损害:——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痉挛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②横贯性损害:累及双侧锥体束,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2颈膨大:水平以上病变出现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颈膨大病变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3胸髓病变:导致痉挛性截瘫;4腰膨大:病变导致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1横贯性损害可累及本平面脊髓前角细胞和双侧锥体束,故高颈髓(颈1~4)病损,产生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常伴呼吸肌障碍。

2颈膨大(颈5~胸2)病损产生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3胸髓病损产生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4腰膨大病损(腰1~骶2)产生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半横断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

记忆:皮质单瘫,内囊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脑干交叉(消咽舌颤下颌不变)脊髓(颈髓四肢上;颈膨大上肢下,下肢上;胸髓下肢上;腰膨大下肢下)。

3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1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2下运动神经元瘫又称弛缓性瘫痪。

是下运动神经元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表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萎缩早期出现,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3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诊断 1.前角细胞: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慢性者因部分损伤的前角细胞受病变刺激出现肉眼可识别的肌束震颤或肉眼不能分辨而仅肌电图上可见的肌纤维颤动,无感觉障碍。

2.前根:呈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可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3.神经丛: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区一致,可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3上下运动神经元的鉴别1急性起病叫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只有运动障碍;没有感觉障碍。

周围神经:既有运动又有感觉障碍2慢性——肌萎缩硬化。

1按瘫痪性质: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弛缓性瘫痪)临床特点痉挛性瘫痪弛缓性瘫痪瘫痪分布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和截瘫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降低,呈迟缓性瘫痪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浅反射消失阴性病理反射阳性肌萎缩无,可有轻度废用性萎缩显著,且早期出现肌电图无失神经电位有失神经电位解释: 2上下运动神经原鉴别表(超级重点)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组成皮囊锥叉脊髓束一捆电线起自中央前回运动区脊髓前角细胞别名硬瘫,痉挛性瘫痪软瘫,迟缓性瘫痪腱反射亢进消失肌张力增高减低肌萎缩无非常明显(因为直接和肌肉接触)(营养性肌萎缩)病理反射(+)(—)记忆:1上运动神经元向着正的方向走,下运动神经元向着负的方向走;重点记忆在硬和软的区别。

2下运动神经元;机体的运动是肌肉完成。

直接和接肉接触的是下云顶神经元3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1中枢性瘫痪1.皮质:单瘫。

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肢体相应部位出现局限性抽搐(常为阵挛性)。

2.内囊:锥体束纤维在内囊部最为集中,引起对侧比较完全的偏瘫,即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肢体瘫痪,常合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称为“三偏”征。

3.脑干:1交叉性瘫痪:即一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2双侧延髓病变称真性球麻痹,有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纤颤,下颌反射无改变。

3双侧皮质延髓束病变称假性球麻痹,特征是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无舌肌萎缩及纤颤。

鉴别: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名称咽反射舌肌下颌反射真性球麻痹消失舌肌萎缩、纤颤无改变假性球麻痹存在无舌肌萎缩、纤颤亢进记忆: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后面背个小脑。

4.脊髓:1横贯性损害可累及本平面脊髓前角细胞和双侧锥体束,故高颈髓(颈1~4)病损,产生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常伴呼吸肌障碍。

2颈膨大(颈5~胸2)病损产生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3胸髓病损产生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4腰膨大病损(腰1~骶2)产生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半横断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

记忆:皮质单瘫,内囊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脑干交叉(消咽舌颤下颌不变)脊髓(颈髓四肢上;颈膨大上肢下,下肢上;胸髓下肢上;腰膨大下肢下)内囊三偏——运动(偏瘫)感觉(偏身感觉障碍)视力(偏盲)2周围性瘫痪: 1.脑神经核:所支配的脑神经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2.脊髓前角:弛缓性瘫痪,瘫痪呈节段型分布,无感觉障碍。

3.前根:节段型分布的弛缓性瘫痪。

4.神经丛:常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和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5.周围神经:弛缓性瘫痪,伴有疼痛、感觉缺失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6.脊髓圆锥(骶3-5和尾节):不累及锥体束,无下肢瘫痪,仅有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性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7.马尾神经根:下肢周围性瘫痪,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有根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后期出现。

对比:1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2记忆:上运动神经元相当于党中央;从党中央到安徽省政府是——上运动神经元的传递;安徽省政府——下边:下运动神经元的传递。

4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1锥体外系概念:除了锥体系以外,所有与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统称为锥体外系,小脑及前庭系统也包括在内。

临床上锥体外系以纹状体苍白球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

锥体外系包括基底节(豆状核及尾状核(caudate)、丘脑底核、红核、黑质、小脑的齿状核、脑干网状结构、延髓的前庭神经核及下橄榄核等皮质下结构。

2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运动传导路,协助锥体系更好地完成随意运动。

特点:发生古老。

多次中继,联系复杂,形成若干反馈通路。

记忆:就是运动的纪检委。

上下运动神经元称为锥体系;椎体外系就是促动肌和收缩机的协调者。

3功能:调节肌张力。

自动维持(调节)整体姿势(完成无意识习惯性动作)。

配合锥体系,协调肌群运动,纠正随意运动的误差,确保精细动作的完成。

4锥体外系可分为 1.皮质—纹体—苍白球系2.皮质—脑桥—小脑系。

5临床表现:1肌张力变化——增强、减低和游走性增强及减低;2不自主运动(舞蹈样运动(迅速多变,没有目的,没有规律,不对称,大小运动不一样)、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等)不自主运动的类型:3肌强直:1.静止性震颤2.舞蹈样运动(迅速多变,没有目的,没有规律,不对称,大小运动不一样)3.手足徐动症(或称指划动作) 4.扭转痉挛(或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5.偏身投掷运动6.抽动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