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一 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议论说理的方法2.学习“类比引论法”3.指导学生懂得“人有诤友,如明镜在侧”的道理。
预习检测1.回顾——魏徵简介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
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
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
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2.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求木之长.()浚.源()塞.源()载.舟()壅.蔽()谬.赏()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2.第二段主要讲创业与守成的关系。
是创业难呢,还是守业难?魏徵是怎样论述这一问题的?3.魏徵所提出的“十思”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有何特点?4.“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又如何有所侧重?5.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点拨:提出的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论证上的特点是: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木之长”、“流之远”,引出本题“国之安”;再从反面申述,连用“不……而……”的句式,指出“源不深”、“根不固”、“德不厚”,想要“流远”“木长”“国安”是不可能的。
接着从君主地位的高危,来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全文中心论点,可见论证上引譬类比,正反两面论证。
手法上使用比喻和排比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2.点拨: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开头一个“凡”字,囊括历史教训及其普遍性。
自古以来,善始而失之者少,守成而失之者多。
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这是因为创业之难即使平庸之辈也能知其所以然;守成之难,即使是圣君明主也往往会有所忽略。
高中语文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kai)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2019年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苏教版必修
2019年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题解“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
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
“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
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
“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标题是后人加的。
起初称为《十思疏》。
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
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
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
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
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谏太宗十思疏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
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特殊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最新同步教案8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最新同步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8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
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
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
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谏太宗十思疏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
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特殊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二 苏教版必修3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二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阅读第三段:解释加点词语: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重点语句:(1)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理解文章实虚词2、熟读课文二、预习内容1、注音浚()源塞()源载()舟壅()蔽谬()赏2、释义神器傲物明哲满溢盘游虑壅蔽简能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十思的意义及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过程,问题探究1、魏征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2、君王如何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3、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4、君王为什么要此十思五戒?三、当堂背诵填空(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当堂巩固训练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人君当神器之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课后练习与提高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三 苏教版必修3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三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巩固所学知识一、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指出活用类型)貌恭而不心服解释:_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面上名词用作状语②江海下百川解释:____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③人君当神器之重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重任、重权。
形容词用作名词居域中之大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重大地位。
形容词用作名词惧谗邪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邪恶的小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择善而从之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好的意见。
形容词用作名词则思正身以黜恶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使···端正。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④智者尽其谋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用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⑤简能而任之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有才能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⑥必固其根本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固:使……稳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知止以安人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安:使……安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二、重要虚词(指出各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苏教版必修3 教案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
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
四、诵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求木之长( chang )者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赏黜(chù)恶宏兹(zi )九德
2、出自本课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2)者。
(3)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好的采纳。课文指纳谏,措辞诚恳。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并对侍从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一)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解题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了解背景和题目意思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鼎尖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上,有一些直言敢谏的名臣,比如比干、包拯、魏征,他们批龙鳞,逆圣听,冒着生命危险,为的是国家兴亡,为的是天下苍生。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先贤们的无限崇仰之情,学习历史上著名谏臣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看他是如何直言进谏,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责任心的。
二、明确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及重点句式2、学习魏征强烈的爱国责任心三、介绍作者及背景魏征魏征,(580-642),字玄成。
李世民称帝后,擢为谏议大夫,后任宰相。
有善谏之名背景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可谓语重心长。
四、诵读感知:1、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读时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
本文共三段,找三个同学来读。
(同学读完,注意点评,先肯定,后把读错的地方指出来,可以再给他读一遍。
)2、(教师范读)我来把课文给大家朗读一遍,注意听老师对语气地把握,对情感的体会五、处理重点字词句(学生质疑,教师答疑)通过诵读,我们对文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前大家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对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的把握情况。
大家看屏幕上的字词,我一会找同学回答。
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今义:尽情。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役聪明之耳目古义:听力好,视力好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力理解力强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在……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安定的环境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3.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载舟覆舟宏兹九德文言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导语设计故事导入说到唐代的历史,除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大家一定会想到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想到唐太宗和魏徵这一对明君诤臣,他们两人,一个从善如流,一个直言敢谏,君臣之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一些趣闻?以故事激发学生探究魏徵文章的兴趣。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1)魏徵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2)文体知识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疏”的本义是“逐条陈述”。
(3)背景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他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且“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徵以此为忧,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这一年魏徵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2.基础积累求木之长.(cháng)壅.蔽(yōng)黜.恶(chù)谬.赏(miù)信息筛选诵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录音,注意语音和停顿。
2.初读,正音。
3.再读,结合注释,以粗知句意。
4.整体感知文意。
明确:全文先运用比喻和对比,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美读课文,比较分析。
1.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跟着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谈本课朗读时与《烛之武退秦师》有哪些区别,要注意什么。
明确:这两篇文章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各有特点:《烛》以记叙描写为主,本文以议论为主;《烛》以人物对话和散句为主,本文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烛》是比较平静的述说,本文是比较激昂的议论。
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苏教版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3.初步体会文中的语言艺术及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学
案一苏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魏徵,字玄成,__________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
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___________”。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大勇。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是也。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以铜为镜,______________;以古为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
唐代诤臣谏太宗十思疏可以正衣冠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2、文体知识: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
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________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策等。
汉定礼仪,有四品:一曰章,以________;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____________;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帝王谢恩陈情
4、字音字形:(提示:给加点字注音)
浚其泉源(jùn)戒奢以俭(shē)殷忧(yīn)载舟覆舟(zài )虑壅蔽(yōng )黜恶(chù)谬赏(miù)宏兹九德(zī)
阅读第一段:
1、解释加点词语: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翻译重点语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后,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正面论证: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泉源→思国安→积德义;反面论证:根不固→求木长→源不深→望流远→德不厚→思国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根本、泉源)→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国之安、国之治)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阅读第二段:
1、解释加点词语: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翻译重点语句:
(1)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用原文回答)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 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四、断句练习:(用竖线断开)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
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
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