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论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俗话说“无绍不成衙”,如同山东的响马,徽州的朝奉,河间府的太监,扬州的妓女,绍兴藉的师爷也是天下一绝。
而在绍兴,师爷大多数都出自安昌。
撰文/郑骁锋等幕僚据说仅清朝的后两百年,走出去的师爷便不下万人,安昌也因此被称为“师爷故里”。
安昌地理位置示意图师爷云云,其实只是民间的叫法,这个行当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幕僚”,即官员聘请来辅佐治事的参谋或者助手。
不过,相对于书面化的“幕僚”,口语中的“师爷”更精确地体现了这群人的特殊气质。
官员自有朝廷核准的品级身份,而凡游幕者,都是功名不就的潦倒布衣,尊卑高下原本壁垒森严。
但一经聘用,两者的关系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长官一般都会尊称幕僚为“先生”或者“老夫子”,自称“晚生”或“兄弟”;幕僚也无须称长官“老爷”,而是“东家”、“东翁”。
彼此平礼相见,很多时候还得长官屈居卑位:很多清人笔记都曾经提到,长官如若与幕僚共餐,须得幕僚动了筷子酒席方可发动。
航拍安昌古镇一言以概之,双方是主人与宾客,事主与顾问,甚至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幕僚对于长官,名副其实亦“师”亦“爷”。
起码明后期起,“绍兴师爷”就已成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冒藉的假货。
有这样一则轶事在安昌广为流传:某位知府履新,为了从众多候选师爷中甄别出真正的绍兴人,竟煞费苦心布了一局,每有应征者,便大鱼大肉招待,最终如愿以偿地锁定了一双屡屡舍弃山珍海味,却对一碟霉豆腐情有独钟的筷子——绍兴人对于各种口感怪异的霉腐类食物的强烈嗜好,早已世所共知。
绍兴师爷馆将籍贯作为选择幕僚最重要的标准,数百年后听来似乎有些荒唐,不过在当时,这番机心却大受赞誉:某种程度上,如同世俗人家安放于门楣的“泰山石敢当”,明清以来,一个“绍”字,已然被奉为一道隐秘的镇符,与紫禁城颁发的印绶互为表里,共同护持着天底下的每一座衙门。
绍兴并不太大,安昌更是弹丸之地。
雇主们对于师爷行当近乎固执的地缘挑剔,究竟如何形成?寻常的解释不外是此处人多地仄,稻粱得从书中谋出,故而文风甚盛;然又僧多粥少,科举名额有限,大量高素质的铩羽者需要另寻饭碗;而游幕佐治,正是这群求官不得的失意人退而求其次的出路。
绍兴师爷群体性现象及其成因探析——以-安昌师爷-为例
官员为老爷,称幕友为师爷。”师爷虽然非官非 吏,他们与官之间却有着“似宾似友”的关系; 他们虽无职权,但也可假权办事,地位自然高于 一般百姓。师爷的“束修”也颇幕济 贫,又可以以幕养学,一举两得。因此,尽管明 清两朝“幕不可为”的思想一直存在,但是为幕 的绍兴人依旧层出不穷。 其三,安昌地区科举业发达,读书人普遍具 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为从事幕业提供了基础。安 昌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处世精明、治事审 慎、善治案牍、善于辞令,这无疑符合就幕要求。 明清时期,绍兴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府学、县学、 书院兴盛,几乎村村设学塾。明清丽代,绍兴的 科举业一直名列浙江前茅,明代浙江举人定额90 人,绍兴通常占十余人。清代乡试,康熙廿三年 甲子科至雍正十三年乙卯科,绍兴中举人数,平 均占全省18.14%。最高年份占22.78%。最低 11.2%。明清两代,绍兴府(不含余姚、萧山)共 出状元10人、榜眼5人、探花5人、会元4人、 进士744人、举人2755人,尤其以山阴、会稽两 县为多。据不完全统计,安昌在明清两朝分别诞
员私人聘请的“佐治”人物,他们没有官衔职称,
也不纳入政府的官僚体制之内。正如田文镜所说, 在清代“自督抚以下,司、道、府、州、县,衙 门虽自不同,俱各延有幕宾”。可以说,幕府是当 时地方一种必不可少的非官僚行政组织。“绍兴 师爷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 的产物。这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 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自 始至终,在我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三四百年, 声名扬及国内外,成为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
八”事变后竭力为马出谋划策,在嫩江铁桥抗击 日军。后随军至两北,转入西安特货公栈任经理, 曾为东北军与红军充任联络,为陕北根据地军需 提供方便。1938年赴绵阳银行任职至病故,享年 70岁。为人乐善好施,颇有令誉。 根据各种文史资料的考证,笔者认为明清安
绍兴师爷群体性现象及其成因探析——以“安昌师爷”为例
然 首 先 把 它 与 “ 爷 ” 联 系 在 一 起 。 可 见 ,绍 兴 师
师爷作 为当时一个 具有鲜 明区域特 征 的职 业群体 行业 垄断地位相 当明显 。 一 Nhomakorabea、
安 昌师爷群体 的构 架
肇始于 明 ,盛行 于清 ,没 落于辛 亥革命 前后 ,自 始至终 ,在我 国封建 统治机构 中活跃 了三 四百年 ,
的劳动成果总是 以组织 的名义或领导的名义体现 。 例如 ,秘书经常为领导 出主意 、提建议 、拟方案 ,
成果 ,体 现秘书的价值 。
参考文 献 :
[]金 常德 . 书职 业 准入 问题 的几 点思 考 []秘 书 , 1 秘 J.
2o ( . 0 6 6)
为此要 付出很多 艰辛 的劳动 ,当这些建 议或方 案
声名扬 及 国内外 ,成 为中国封建 官衙 幕僚 阶层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
龚未斋 曾经有言 日: “ 乡之业 于斯 者 ,不 吾
啻万空 。吾乡之业于斯者 ,不知凡几 ,高门大厦 ,
不十稔而墟矣 ! ”这一 时期 ,绍兴幕业 盛行 ,而在
这浩浩荡荡 的师爷 大军 中,安 昌师爷 占的 比重着 实不小 ,以至于 如今在安 昌主干河 道 的两 岸和 大 小村落 中还存有 大量师爷故 居 ,透 过这些 零散分
逝 ,因贫弃学读律 。清乾隆 五十三年 (7 8年) 18 ,
娄有 马星联 、许观 水 、许 梦华 等七 个师 爷。这些
师 爷群体 构成 了安 昌的人文特 色 ,同时也 成 为绍 兴师 爷家族 性传统 的最好 例证 。此外 ,在 当时 僧 多 粥少 的大 环境下 ,幕友 之 间相 互结 交 帮助和依 托成 了为幕 生活 的一个重 要组 成部 分。在 许思 湄
“无绍不成衙”:谈绍兴盛产师爷的根本原因
“无绍不成衙”:谈绍兴盛产师爷的根本原因“师爷”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由各级地方官员私人聘请的衙门顾问,他们没有正式的官职,社会地位较高,一直以来被视为官民衔接的纽带。
明清以来,各司、道、府、州、县均设置了师爷这一职位。
这一时期绍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涌现了一大批有志之士,他们来自民间,游幕四海,在各地府衙中扮演者智囊团的角色。
尤其是清初以来,绍兴师爷群体逐渐庞大,以其专业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清朝各级官场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群体。
清朝民间更是有“徽州算盘,绍兴刀笔”的俗语广为流传。
自此,“师爷”成为绍兴的品牌名片,“绍兴师爷”也逐渐与“湘军”、“徽商”一样成为独具地方代表性的代名词。
“绍兴师爷”兴起的原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在东汉永建四年(即公元129年)起,山阴、会稽等地即设郡守,明清时期的绍兴府下设余姚、萧山、会稽、山阴、诸暨等8个县。
可以说,自从秦汉至明清,绍兴一直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中心。
清朝时期,绍兴府与杭州府东边紧靠钱塘江湾,延钱塘江西去可直达江西与福建,南边与宁波相邻,浮海可至粤闽,北部通有运河,亦可直抵中原,可谓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
绍兴府内也是水道纵横,河湖交织,有效地沟通了府内八县。
这些因素为绍兴本地的士人学子提供了四处游幕的基础条件,交通便利为这一群体带来了很大的优势。
其次,在历史文化因素上,绍兴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学,求取功名的历史传统。
根据史籍宋嘉泰《会稽志》记载:“今之风俗好学……弦诵之声,比屋相闻”。
在我国历代王朝之中,东南文化一直没有停止发展,东晋和南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南移,中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绍兴也一度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绍兴人才辈出,然而面对科举考试这条道路,他们不得不面对僧多粥少的困境,越来越多的落榜文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暂时选择师爷这条道路。
明朝史籍记载:今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
”万历年间沈德符说:“一人衙门,则前后左右皆绍兴人。
绍兴人为何适合当师爷:精细严谨 善于谋划
绍兴人为何适合当师爷:精细严谨善于谋划正是由于绍兴人具有精细严谨、善于谋划的特点,适于当师爷,所以,绍兴籍师爷特别多,而且干得相当出色。
在中国封建官场上曾经出现过一帮人,他们虽是文人,但却掌握着一般文人难以掌握的、在科考中也不可能涉及的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虽无官职,但却是地方行政团队中身居幕后的二号人物;他们参政而不主政,佐治而不主治,服务到位而不越位,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师爷的一个社会群体。
师爷是幕友、幕客、幕僚的俗称,由于他们是明清时代由地方主官私人聘请的辅助自己处理公务的人员,不占政府编制,与地方主官不构成统属关系,所以也称西宾或西席。
明万历年间曾任礼部尚书的绍兴府山阴人朱赓首开延聘绍兴同乡为书吏的先例,他利用职权聘用许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随后,此风便逐渐兴盛于全国各地官衙,到了清代便达到了“无绍不成衙”的程度。
由于来自浙江绍兴的师爷遍布全国各州县大小衙门,一个庞大的绍兴籍师爷群体便开始形成,于是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就不胫而走。
也许正是由于绍兴人具有精细严谨、善于谋划的特点,适于当师爷,所以,绍兴籍师爷特别多,而且干得相当出色。
这种鼎盛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清末,那时由于政府事务较前纷繁,地方主官即“幕主”也没有能力承担众多师爷的酬劳,湖广总督张之洞一改私聘师爷的做法,改由公费支出委任官员入幕,“幕友”逐渐为属正式官吏的幕员所代替,直至民国初这个在中国官场上活跃了长达300多年的独特的师爷群体才趋于衰亡。
在这支庞大的绍兴师爷队伍中,多数人又出自于绍兴县北面的安昌镇,据说200年间由此出去的师爷不下一万之众,所以安昌又被称为绍兴师爷的故乡。
师爷按其职能可以分为刑名、钱谷、书启、账房等许多种。
各衙署幕友人数视事务繁简而定,一般县置均在两名以上,其中处理刑事、民事案件的刑名师爷最为重要。
由明入清,特别是清代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法律体系,从顺治到同治的200多年间,已成文的律法已有1800多条,一般科举出身的官员没有经过专门学习是根本无法掌握的,而且,审案还需要专门的刑侦、解剖等知识,这让这些科考入仕的文人更是一窍不通。
明清时期的秘书群体——绍兴师爷
何抓 住漏洞 来击 破案 犯 防线 ;二是提 醒官 员用
刑适 度 ,避免 意气用 事 ;三是 提 防书吏在 记 录 供 词 、证 词 中营私舞 弊 。刑名 审理直 接关 系 到
官员 的政 绩 和百姓 的利 害以至 生命 ,因此 ,刑 名 师爷在 各 类 师 爷 中 地位 最高 ,报 酬也 最丰
12年 实 系雇 佣关 系 ,一般 被称 作 “ 老夫 子 ” 、 “ 西 北 上 ,其 所承担 职 责与现 在 的秘 书相近 “ 绍 旗 兵俘 于遵 化城 ,分 与贝 勒豪 格携 还 沈 阳 ,又
兴师爷 ” 即是 明末清 初 以来 的一个 重要 的秘 书
宗 宪擒 徐海 ,诱 王直 ,皆预其 谋 。”可 见 ,徐 政 、人 事 的制 约 ,不 可能 无 限制地 扩 大 ;另一
渭 在胡 宗 宪处 做 师爷 政绩 卓著 。从 清朝初 年 直 方 面 ,如官僚 队 伍及 准官 员 、享 有特 权 的士大
维普资讯
被 选人 文馆 ,开 始 为清军 入关 出谋 献 策 ,渐为 皇太极 看重 。天 聪六 年 ( 6 2 )八 月 ,皇太 13 年
群体 。
一
.
绍 兴 师 爷 的兴 起
极 召见 沈文 奎等 ,赐 以 肉食 ,面询 对 明言 和等 朝 政大 计 。沈提 出一 系列 针对 性 策略 ,多 被采
的秘书 。清朝 光绪 末年 以前 ,各道 、府 、州 、
县 的地方 行政 官吏 一般 都兼 理司法 ,只有督 抚
衙 门才有臬 司专 理司法 事务 。 由于省 以下 的行 政 官 吏大 多为科举 出身 ,只懂得八 股 文 ,捐官
出身 的大 多不学 无术 ,对法 律更 是外 行 ,所 以
他们不 得不 把法 律 事 务 委 托 给熟 谙 《 大清律 例 》的专职 师爷 。所 谓律例 ,乃 是法 律条 文和
明清时期的秘书群体--绍兴师爷
《秘书之友》年第期20061137秘书史话王彪李敏师爷,是对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
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或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或奉命出使、疏通感情、联络关系。
师爷非官非吏,无官衔职称,他们与幕主虽以宾主相待,实系雇佣关系,一般被称作“老夫子”、“西宾”,其所承担职责与现在的秘书相近。
“绍兴师爷”即是明末清初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秘书群体。
绍兴人做师爷历史悠久,在明朝时就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并闻名于世。
徐渭就是当时绍兴师爷的代表人物。
据《明史》记载:“徐渭,字文长,山阴人。
为诸生,有盛名。
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
”“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
宗宪以是益重渭。
”为进剿倭寇,徐渭常为胡宗宪出谋献策。
“渭知,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
”可见,徐渭在胡宗宪处做师爷政绩卓著。
从清朝初年直一、绍兴师爷的兴起明清时期的秘书群体——绍兴师爷至顺治、康熙之时,绍兴师爷才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秘书群体。
所谓“无绍不成衙”即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反映。
沈文奎可谓这一时期绍兴师爷的代表。
沈文奎(~年),会稽人,岁只身北上游学,天聪三年(年)冬,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城,分与贝勒豪格携还沈阳,又被选入文馆,开始为清军入关出谋献策,渐为皇太极看重。
天聪六年(年)八月,皇太极召见沈文奎等,赐以肉食,面询对明言和等朝政大计。
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多被采纳且付诸实施。
此时绍兴师爷已初露头角,到雍正、乾隆以后发展成为群体,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二百多年。
当时,为什么会出现“绍兴师爷”这个秘书群体呢?从体制上讲,它是当时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副产品。
一方面,封建政府官僚机构受财政、人事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另一方面,如官僚队伍及准官员、享有特权的士大16041660231629163238《秘书之友》年第期200611SECRETARY`SCOMPANION夫阶层过于庞大,就会对皇权产生威胁。
绍兴师爷散论——从《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的师爷人物个案说起
笔, 民间也有 “ 绍不成 衙 ” 无 的说 法 , 是 , 但 当我们将 视点 投 向绍兴 师爷这 一独 特 的 区域人 群时 , 就会 发现 口
・
收 稿 日期 :0 6— 5—0 20 0 3
基 金 项 目 : 文 系 绍 兴 市 哲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 五 ” 划 20 本 十 规 05年 度 重 点课 题 ( 号 :0 16 成 果 之 一 。 编 15 1 ) 作 者 简 介 :16 (95一)女 . 江 诸 暨 人 , 教 授 。 , 浙 副
维普资讯
l 6
绍 兴 文理 学 院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 哲
第2 6卷
续 表
以上 图表是 对 《 绍兴 县志 资料 第 一辑》 物 列传 中 绍兴 籍 师 爷 的不 完全 统 计 , 兴 师爷 的 游幕 区域 可 人 绍
见一斑 , 资料显 示 :
“ 兴师 爷是 明清 时期封 建 官制 与 绍 兴 人 文 背景 相 结 合 的 产物 。这 个 地 域 性 、 业 性 极 强 的幕 僚 群 绍 专 体 , 始 于明 , 肇 盛行 于清 , 落于辛 亥 革命 前后 , 没 自始 至终 , 在我 国封建 统 治机构 中活跃 了三 四百 年 , 名扬 声
绍 兴 师爷 散论
— —
从《 绍兴县 志资料 第一辑》 的师爷人物个案说起
何 宝梅
( 兴文理学 院 绍 人 文学 院 , 江 浙 绍 兴 32 0 ) 100
摘
要 : 兴 师 爷 作 为 职 业 化 的 幕 友 群 体 在 中 国 历 史 上 有 过 较 大 的 影 响 , 是 留 下 来 的 文 献 资 料 却 极 为 有 绍 但
安昌籍绍兴师爷论文
安昌籍绍兴师爷研究摘要:“绍兴师爷”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三四百年,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在绍兴深厚的文化根基上产生,并于辛亥革命前后衰落,是中国晚期封建王朝的兴衰的一个缩影。
本文重点对安昌籍绍兴师爷作一探讨,并对绍兴师爷民俗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与作用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绍兴师爷;安昌;民俗文化绍兴师爷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研究师爷是为了探清“师爷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与启示以及对其的开发与利用,使之在现代社会中仍能发挥它的作用,有一片立足的空间,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重新释放它的魅力,就像在清朝与民国初年一样,还给绍兴师爷文化一个舞台,一个能为历史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舞台,让“师爷文化”阐述出它现代化的开发与利用价值。
安昌“绍兴师爷”这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肇始于明,盛于清,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自始自终在我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三四百年,声名扬及国内外,成为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与各级地方行政管理、绅士、商人等群体共同操纵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诸多层面,成为封建专制统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封建官僚政治的实施过程中作用显著。
师爷现象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政治与文化在一定环境下的特定形式结合。
绍兴的文化人群正是交了这种特殊的“运道”并发挥了自己特殊的文化才干,壮大发展了师爷群体,才催生了独特的师爷文化。
师爷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肯定的东西。
如师爷长期操办具体事物而养成的周密的思维方式与干练的办事作风;刑名、钱谷、书启师爷在法律、财会和文书业务上颇具办事技能;许多师爷都是文学家、作家,有优美的文笔、渊博的知识,他们的文章、诗词、学术作品,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的一大财富,就像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许葭村的《秋水轩尺牍》;他们善于生谋远虑的思想;具有天才般理财的能力等等,这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是很重要的东西,都是不可缺少的。
浅论绍兴师爷
浅论绍兴师爷®徐备伟<学教育訓的____________内容摘要:绍兴师爷作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友群体,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 合的产物。
它既是中国幕僚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又与当地地理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绍兴师爷精练能干、处事 机智灵活,深受幕主信赖。
绍兴师爷这个群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疆大吏的地位权势,同时在客观上 也削弱中央集权,为形成地方割据创造了条件,颇有汉末谋士遗风。
关键词:绍兴师爷幕友谋士俗语云:“无绍不成衙,无湘 不成军,无徽不成镇”。
“无绍不成 衙”,指的是官府衙门里绍兴师爷 最多。
师爷,又称作幕、幕僚、幕 友、佐治或佐幕,是指在明清时 期,由地方各级官吏自主聘请的 一些无官职佐理人员来帮助自己 处理刑名、钱谷等事务。
其中因绍 兴籍人士人幕多、名气大,故特称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的产生与发展“绍兴师爷”中的“绍兴”,即清代绍兴府,含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 县。
此处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昔 年为越国腹地。
及秦汉统一后,老 百姓安居乐业,“俗始尚文”、“俗 始贵士”[«。
自西晋末年衣冠南渡 之后,绍兴因“俗尚风流而多翰墨 之士”[2],渐成全国著名文化中心 之一。
书圣王羲之更是在会稽山 阴之兰亭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再加上“此地有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3],骚人墨客多会于 此,“俗好吟咏而多风骚之才”[4]。
及至元明,绍兴形成了“好学笃 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 闻”H的局面与“下至蓬户,耻不以 诗书训其子”的风气。
而绍兴出 过的文武进士,人数竟超过两千。
绍兴师爷正是在这种人文熏陶下出现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绍兴师爷腹有才华。
明代第一才子徐渭更是被尊为绍兴师爷之祖。
袁宏道的《徐文长传》记录了他的幕友生涯:“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6年第10期稽山镜水盛产“师爷”,对丰厚的绍兴历史文化而言,只是一朵小小浪花,或者说是“支流”“末节”,但抓人眼球,让人好奇,“挠”人探究。
至今,绍兴这座位于北纬30度,东经120.6度的城市,走过了2500年岁月,绍兴人特自豪。
这自豪来自绍兴的历史,绍兴的文化,绍兴的风物,绍兴的山水……当然,还有“绍兴师爷”响当当的名声。
在绍兴街头你随便抓一个中学生,问他绍兴有哪些名人,肯定会随口报出一长串:勾践、王充、王羲之、谢安、贺知章、陆游、王阳明、徐渭、蔡元培、秋瑾、鲁迅、周恩来、马寅初、竺可桢……可谓群贤荟萃,星光灿烂,让后人高山仰止,倍感自豪。
不过,绍兴人去外地,不少人喜欢含几分调侃味地称之为“绍兴师爷”。
在有些人心目中,师爷几乎成了绍兴人的标签。
所谓“绍兴师爷”,是指明朝中晚期到民国初期,以绍兴人为主的幕僚群体的总称。
“师爷”是对幕僚的一种尊称。
师爷分好几类,术有所专。
如“刑名师爷”,负责打官司;“钱谷师爷”,办理钱粮赋税事务;“书房师爷”,起草公文和书写信函;“挂号师爷”,专门管理公文;“征收师爷”,负责催征钱粮和地丁;“奏折师爷”,负责起草给皇上的奏折;“阅卷师爷”,负责校阅试卷等等。
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也曾在当时“威权震东南”的闽浙总督胡宗宪幕府当过5年“师爷”。
而且这段“师爷”生涯,是徐渭一生中最风光时期。
他深得胡的赏识,得到不少特殊待遇,如可以在市中大醉,醉卧胡言而不受处罚;可以着装随便直闯帅府等等。
原因是他帮胡在抗击倭寇中出了许多好点子,屡建奇功。
绍兴师爷当得风光的典型还有一个叫邬斯道。
他在开封当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他对田说,你若想做名督抚,请不要管我,任我为之。
田应允,于是,他借田之名,向雍正帝上了一道奏折,参劾权臣隆科多。
隆科多是雍正之舅,位高权重,不把雍正放在眼里,雍正正欲除之,苦于没有借口。
雍正见此奏折,心花怒放,借机杀了其舅。
“绍兴师爷”的处世之道及其借鉴
“绍兴师爷”的处世之道及其借鉴[提要] 绍兴师爷广泛分布在清代各地大小衙门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爷文化。
绍兴师爷在行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业规范,这对现代秘书职业发展仍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绍兴师爷;秘书;职业;借鉴绍兴师爷初指绍兴籍师爷,几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
”说的是清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他们广泛分布于各地大小衙门,在中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300余年,并催生出独特的师爷文化。
绍兴师爷的职业特点与现代秘书职业有很多相通之处,秘书职业发展到今天,其定位、特性、观念及要求都与时俱进地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认真思考这些变化,不难发现,“绍兴师爷”对现代秘书职业发展仍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一、绍兴师爷的职业特征绍兴师爷大多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他们被各级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帮助长官处理各项专门公务,具备以下职业特征:1、功底扎实、学有所长。
充当师爷的人来源复杂,有一般的读书人,有考功名不中的秀才,也有民间的学者名流等。
从事师爷这行,要具备许多专门知识,如刑名、钱谷、书启、征比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通的,因此要想当师爷,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要学有专长。
2、克己自律、尽心尽言。
《传家宝·幕友不费钱功德》记云:“不欺东君,不倚官势,不想昧心钱,不做亏心事。
盛寒炎暑谏省刑,细心理词卷。
地方有利弊之事,力劝东家兴除。
民情冤抑,赞成东家剖雪。
东家盛怒,阻其出堂理事。
”这些是师爷应当遵守的准则。
3、分工明确、职能显著。
师爷比较兴盛时,主管都要聘请不止一个师爷,让他们各自分管一摊事务,相互间的分工十分明确。
他们有时要协助主管处理,有时就是独自处理。
二、绍兴师爷的处世之道师爷作为当时社会迫切需要的一个行业,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才能的要求非常高。
无论是师爷个人还是幕主,都十分重视“幕德”,优秀的绍兴师爷不断建树和践行着这一独特行业的道德规范。
绍兴师爷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师爷是我国明清时期政治体系中一类特殊的职业群体,由于其掌握着专门的佐治技能技术,又富有智谋策略,因而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演变的产物。
绍兴师爷是这一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团体,因其势力庞大,“绍兴师爷"甚至成为师爷的代名词。
探索"绍兴师爷"这一团体的职业特性,可以发现其与现代会计存在着种种关系。
文章通过阐述绍兴师爷的形成溯源与条件,剖析了其与现代会计的基本关系,并对钱谷师爷与政府会计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职业道德要求可为现代会计所借鉴。
【关键词】绍兴师爷;现代会计;委托关系;职业道德明清时期"无幕不成府"、“无绍不成衙门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师爷尤其是绍兴师爷的重视程度。
师爷掌握处理相关政务的专业知识技能,其心思缜密、头脑灵活,是各级官员佐治的良好助手。
作为现代企业高级管理者之一的财务总监,则时而被比喻为绍兴师爷,它们两者之间在°受托责任关系”、掌握法律或掌握财经技术的专业人士、智囊等角色上非常相似。
由此可见,现代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绍兴师爷在职能、职业特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我国师爷制度出现和绍兴师爷群体的形成(一)师爷制度溯源明清两代盛行着师爷这一幕僚群体,由于其特殊的佐治地位,使得他们成为官府处理政务必不可少的办事人员,坊间流传的"无幕不成府"之说,此中“幕"即为师爷,而°府“"即为官府。
师爷是一种俗称,其正式称谓可为幕友①、幕宾、幕僚、幕客、宾师和老夫子等。
一般按照处理事务的专长可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征比师爷、文牍师爷等,其中尤以前两者为主要。
师爷这一职位,从明代中晚期至清末民初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延续了300年左右,清代为师爷全盛时期。
可以说,当时从总督、巡抚至知州和知县,无处不见师爷的身影。
可见,明清时期的师爷不仅活跃于封建政治体系的各个环节,而且成为治理国家政务必不可少的职业群体。
奇异现象 清代衙门为何“绍兴师爷”云集?
奇异现象清代衙门为何“绍兴师爷”云集?《清代野史》有载:雍正年间的河南总督田文镜,其幕府师爷是绍兴人邬斯道。
邬斯道曾替田文镜代拟一折参劾当时权倾朝野的隆科多,雍正皇帝正好借题发挥,罢免了隆科多,并从今对这位神奇的邬师爷刮目相看。
雍正曾在田文镜上呈的请安奏折上批曰:“朕安,邬师爷安否?”当然,这也许是后世的一种附会或演义。
但历史上绍兴一地则确定盛产足智多谋的名士,至清代,更是形成一个特别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
当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大清重臣的幕府,均活跃着“绍兴师爷”的身影。
故清代有谚云:“无绍不成衙”。
绍兴师爷这一特别群体的涌现,既是封建官僚政治的演化使然,又与绍兴一地独特的文化背景相关联。
绍兴一地自春秋越王勾践争霸始,在大夫文种等的提倡下,渐渐形成读书民风。
笔者以为,这位文种大夫应当可算作是绍兴师爷的“祖师爷”,当年他曾向勾践献“七术”,最终仅用“三术”即灭吴,同时也引来杀身之祸。
至西晋末叶,晋室南迁,山清水秀的绍兴招来众多名士聚首,文学流风由此应运而生,历南北朝而不衰。
民间崇尚读书,对求功名趋之若鹜。
后经隋唐、两宋的进一步强化,更是“无论文武,总以甲为重,谓文以途,否则胸怀韬略,学贯天下,皆目为异路”,读书求仕成为一代又一代绍兴人毕生的终极目标,名门望族人家连生儿子时酿的绍兴黄酒也取名“状元红”,盼着待儿子“金榜题名”时用这“状元红”举杯相庆。
至清代,这股求仕之风更盛,从清顺治至宣统元年,绍兴一地中进士者多达638人次,中举人者2361人次。
在科举中获功名者如此众多,便产生两个结果:一方面因朝廷供应的官职有限,中士者只能候官补缺,期间便大量作幕僚,使幕僚群体日益壮大;另一方面又剌激着更多学子在寒窗下苦读“四书五经”,由于一旦中举即可能由清贫布衣走向高官厚禄。
绍兴师爷群体的消失,还缘于一个特别的历史背景。
清顺治直至乾隆四年,屡兴“文字狱”,尤其是在处理汪景棋、查嗣庭一案时,清廷突然下诏停止浙江的乡试与会试,一时间堵住了绍兴学子登科入仕的通道。
为什么“绍兴人”会更多的充任“师爷”的角色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为什么“绍兴人”会更多的充任“师爷”的角色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本文导读: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山川形胜,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
自东晋起,这里就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多有文人学士聚居于此。
中国封建社会信奉“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才智只能献给帝王,绍兴人自然也热衷于走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仕途。
于是一代一代,绍兴府中进士的有744人(其中山阴、会稽两县625人)。
当然,能够在科举中踏上仕途出人头地者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在谋求仕途中被淘汰出局。
加上清雍正年间因“文字狱”,曾一度下诏连续7年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使浙江尤其是绍兴的读书人受到重大打击。
于是那些科举场上屡试不第,自觉得仕途无望的许多绍兴人,便被迫放弃举业,或转而学商,走聚财致富之路,或转而学幕,走充当师爷、替人佐治之路,经商和游幕遂成为绍兴人谋生之道中除了从事体力劳动的的农工之外的两大“热门”。
那些过去的师爷们不可能像当今的律师或某些专门人才。
那样,通过大众传媒来宣传和推销自己,他们主要依靠同族、同乡、师长、亲友等有特殊关系的官员推荐而获得幕席。
好在绍兴府所出的进士特多,京官、外官中都有不少绍兴人。
这些官员或者自己带上可作幕友的同乡、亲友赴任,或者推荐给同僚同事,而获得幕席者又提亲携友,把有类似境遇和才智的朋友或同窗介绍出去当幕友。
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人际条件,使得绍兴一带的幕友逐渐走向全国。
加上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善于谋划和辞令买,这些宜于作为智囊人物的自身素质条件,使得他们易于适应幕僚生涯,并且干得相当出色。
他们互通声气,上下其手,构成网络,且幕学的授受一般都是在亲友古旧中进行,久而久之,便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形成“绍兴师爷”这一庞大的职业群体,甚至有“无绍不成衙”之势。
实际上,清代各省读书人都具有当一名师爷的才能及可能性,而清代的山东、四川、江西、江苏等省也都出过不少“名幕”,不过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及钱塘江下游地区是全国各衙门师爷最主要的供给地,其中又确实以绍兴人最多。
雍正时期“绍兴师爷”群体兴盛原因探析
雍正时期“绍兴师爷”群体兴盛原因探析[摘要]“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幕府制度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是清代幕友的主流,在政治舞台、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绍兴师爷发端于明中期,形成于清初,在雍正时期,受到政治因素以及新兴的行政措施的影响,绍兴师爷得以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绍兴地区的知识分子受到科举问题的困扰,综合生计的原因,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传统,也成为推动绍兴人入幕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绍兴师爷地理因素历史传统政治因素以幕养学“绍兴师爷”是清代一个独特的地缘性行政幕友群体,在清代幕业中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他们精通刑名钱谷之学,民间素有“徽州算盘,绍兴刀笔”等等的说法。
事实上,绍兴人有明一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并闻名于世。
不过直至清初,顺治、康熙时,绍兴师爷才真正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
雍正朝时期,绍兴师爷这一以群体的发展开始走向兴盛。
一、地理因素清代的绍兴为浙东八府之一,绍兴府地处东南沿海,与杭州府同濒钱塘江湾。
绍兴本府则河湖交织。
水道纵横,所以越人自古“水行而山处,以舟揖为车马”。
[1]绍兴是盛产士的地方。
南宋以来,这里就人文荟萃。
清代浙江的科举业以杭州、绍兴、宁波最为兴盛。
陈其元说,“杭州文风、科举甲子一省,自嘉道而后,浙不如绍,至咸、同之际,复不如宁。
”[2]科举的兴盛意味着“学而优则仕”的人数多,同时意味着在科举路上失意之士多。
为什么唯独绍兴的士把佐幕当作一种职业呢?绍兴的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很明确。
为吏作幕纵然不比为商那般富有钱财,但远比商人高雅。
而悠闲高雅的士是全社会的价值追求。
因此绍兴人“多走京师,图为幕宾,为仓物、库房、巡、驿、尉、簿之属,岁以千计”[3]。
从绍兴人谋生计的传统看,明代的书吏是绍兴师爷的前身。
清代的师爷与明代的书吏专长是相同的。
绍兴师爷是凭借法律知识和行政技术办理地方行政事务的绍兴人群体,而书吏的擅长也正在于它熟通律例,二者的本领都是官僚所缺的。
一个绍兴师爷的自画像
一个绍兴师爷的自画像
何无有
【期刊名称】《环境经济》
【年(卷),期】2018(000)012
【摘要】20多年前,粗读许葭村著的《秋水轩尺牍》——一部作者做幕僚期间写给朋友的书信集,觉得其用典繁富,文辞整饬典雅。
近日再读,更关注书信中所透露的一个旧时知识分子颠簸困顿的生活轨迹和他久沉下僚的心路历程。
绍兴师爷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自小博览群书,却因命运的因缘际会,与仕途无缘,迫于生计,屈身他人屋檐下做幕僚。
自此,游食于各个衙门之间,背井离乡,浪迹天涯。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何无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一个特殊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论 [J], 冯建荣
2.浅析自画像中另一个“我”的释放 [J], 张霞玉
3.一个愤世嫉俗的「剑侠」漫谈任熊《自画像》 [J], 聂崇正
4.一个绍兴师爷的自画像 [J], 何无有
5.《汶川羌》:一个民族的自画像 [J], 张宗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旅游│“绍兴师爷”何处寻?
云旅游│“绍兴师爷”何处寻?《二泉映月听松涛》文艺掌上微刊“绍兴师爷”何处寻?安昌古镇觅踪迹。
快到绍兴市柯桥区安昌古镇,“师爷故里”,路边一块巨石上的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师爷”两字年轻人不一定清楚,像我们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多少有点熟悉。
年少时偶尔听到长辈们聊天时,提到某某街坊邻居祖辈是做师爷的,再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文学、历史书籍也渐渐有所了解。
所谓“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
他们在法律、财会、文秘等方面学有所长,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不带官职而参与政务。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僚,即著名的“绍兴师爷”。
渐渐的,“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而不论是否祖籍绍兴。
前两年来这里恰逢端午假期,上午十点不到,熙熙攘攘的人流已经在安昌古镇小河旁的小巷来来往往。
狭长的乌篷小船载着三、五游客在小河荡漾,穿梭于弯弯拱起的古桥洞之间。
小镇共十七座古桥,人们跨越古桥,在河两岸行走,形成江南小镇独特的风景。
参观过镇上的“师爷馆”,对师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师爷大抵分刑名和钱谷两类。
大小衙门里的刑名师爷协助办案。
有在庭上记录案情、庭审过程。
有在幕后旁听、不时用小字条提示官员,出谋划策。
钱谷师爷则管理官府钱财,或协助官员,对钱财官司做专业分析。
也有些师爷为官员子女授学传道。
老钱庄和中国银行旧址也是安昌古镇的重要景点。
管中窥豹,从中可以浏览到清代和近代金融史的一些重要篇章。
“绍兴师爷”的兴盛源于绍兴这古越之地经济兴旺、文风灼盛、人才辈出。
而今,“师爷”名称已为现代“秘书”、“律师”和“顾问”等头衔取代,但师爷喜爱的绍兴黄酒,佐酒的下饭菜:茴香豆、小酱菜,豆腐乳、醉鱼干、糯米糕,都成了古镇小店招揽四方宾客的产品,成了“师爷故里”的子孙后代赖以生计的地方特产。
这可能连“绍兴师爷”也没有想到!当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更有无数流淌祖先血脉的绍兴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精明能干,在全国各地施展才华,延续“绍兴师爷”的传奇!去野炊吧~保一方平安的城隍神参观师爷馆衙门审案(模型):大堂前刑名师爷记录,堂后师爷旁听,不时出谋划策绍兴师爷代表——孙云章参观钱庄,权当一次伙计储存、运输银两的钱箱地窖(相当于现代金库)当一回账房先生,过把瘾END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绍兴师爷的秘书职业特征及其借鉴意义
绍兴师爷的秘书职业特征及其借鉴意义摘要:绍兴师爷经历了蓄势待发、顺势而生、因势而衰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师爷文化,在从幕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行业规范。
本文从职业道德、从业技能、职责分工三个方面对绍兴师爷这一特殊职业进行分析介绍,然后结合当前秘书职业化的趋势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绍兴师爷;秘书职业特征引言“绍兴”,是指清代的绍兴府。
“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
他们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具备法律、财会、文秘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者。
他们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为私人顾问,不带官职但参与政务。
虽然他们的身影已销声匿迹,但却声名绵延。
绍兴师爷从事着类似现代文秘职业工作,他们的为人处事、职业操守远远高于现代秘书学中所倡导的水平。
因此学习绍兴师爷对于文秘人才的培养和文秘职业化的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借鉴意义。
一、绍兴师爷的秘书职业特征绍兴师爷在古代从事着类似现代文秘工作的工作,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从职业道德、从业技能以及职责分工三个方面分别对他们所具有的秘书职业特征进行介绍。
(一)克己自律的的职业道德“不欺东君,不倚官势,不想昧心钱,不做亏心事。
”这是古人对绍兴师爷的职业道德操守的最生动的记载。
师爷受到主官的礼遇和厚待,便会对主官誓存一心,恪守一定的职业规范。
跟随主官工作当中,师爷不仅要为主官出谋划策,还要指出主官处理官务时的某些错误。
同时他们强调“幕道断宜自重”,“立心要正”,不见钱眼开,不收受贿赂,不为富贵生活随意逢迎。
(二)功底扎实的从业技能由于刑名、钱谷、征比、挂号、书启等师爷工作性质不同,因而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的时间长短相差很大。
幕学中最难学的是“刑名”,学幕的徒弟对当朝的律例必须精心研读,仔细推敲关于律文的关键字眼,理解其中的律法意义。
其次,钱谷师爷也有专门学问,除了要求必须熟悉复杂的赋税征收及财政核算上的种种繁文缛节外,还要掌握有关律例,因此也需要经过两三年的见习培训。
此外,征比、书启、挂号等师爷都要经过一定的实践培训才可充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0UR NAL OF S HA OXI NG UNI VER S 1 TY
J a n . 2 0 1 3
一
个 特 殊 的 幕 僚群 体
— —
绍 兴 师 爷论
冯 建 荣
( 绍兴市级机关 , 浙江 绍兴 3 1 2 0 0 0 )
摘
要: 绍兴师爷是一个分布广 大、 规模 庞大、 影响 巨大的幕僚群 体 ; 绍兴 师爷既是 中国幕僚 制度 演变发展 的结果 , 更
师 谓之 爷 , 这或 许就 是师 爷这 一俗称 的 由来 吧 。
“ 绍兴师爷” 这个幕僚群体 , 以绍兴来命名 , 是名正言顺 、 名 副其实的。这是因为, 在师爷队伍里面, 绍
兴 人 出道最 早 , 数量 最 多 , 名声 最大 , 他 们 既是清 代 幕业 的开辟 者 , 也在 很大 程度 上 自然而 然地成 为 了垄 断
实, 郭建 先生 的这 个推 测 , 还 是保守 的 。因为根 据著 名师 爷 汪辉 祖 的记载 , 州 县之 中 “ 巨者 需 才至 卜 余人 , 简者或 以二 三人兼 之其 事 ” 。 9 J 2 9 再来 看 看绍兴 师爷 的作用 与影 响情况 。清代 , 绍兴 师爷 与绍兴话 、 绍 兴酒 在全 国各 地“ 三通 行 ” , “ 刑名钱 谷 之学 ……竟 以此横 行各 直省 。 ” ¨ 州 从这些 记述 中 , 可 以身 临其境 般地 感受 到绍兴 师爷 的人数 之多 , 作用 之大 , 影 响之 广 , 以至雍正 皇帝 为 了 防止结 党营私 , 于元 年 ( 1 7 2 3 ) 即下 诏 明令 : “ 六 部经 承不许 专 用 绍兴 人 ” 。 不过 , 从 后来 的情 况 看 , 这 个诏 令并 没有起 到 多少实 际作用 , 而且 雍正本 人后 来也 对绍兴 师爷 改变 了看法 , 产生 了好感 , 使用 了起来 。
是特殊 的地域环境 、 特殊的人文基 因和特殊的社会 背景 综合作 用的结果 ; 绍兴 师爷发展 经历 了蓄势待发 、 顺 势而生、 因势而 衰 的漫 长过程 ; 绍兴师爷 留下 了弥足珍贵 的历 史遗产 , 提供 了值得借鉴 的有益启 示。 关键词 : 绍兴师爷 ; 幕僚群 体 ; 幕僚制度 ; 特殊 性 ; 清朝政府
・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0—2 0
作者简介 : 冯建荣 ( 1 9 6 3 一) , 男, 浙江上虞 人 , 绍兴 市级机关工作人员。
2
绍 兴文理学 院学报 ( 哲 学社会科学 )
第3 3 卷
《 清 稗类钞 》 中载 : “ 操 是业者 皆绍 兴人 ” 。 I 7 ” 缪 全吉 说 : “ 京 吏 既 以绍兴 人 为多 , 京吏 又渐 出而 为外幕 , 则 外 幕依 比例亦 以绍兴 人 为 多 。 ” 郭建 先 生 曾作 过一 个 颇 有意 思 的推 测 , 说是“ 就清 代 1 3 5 8个 县 、 1 2 4个
神、 其行为, 至今仍余音袅袅 、 不绝于耳 。这个特殊的幕僚群体 , 就是时人 已广泛称 呼、 今人亦不改其名 的 “ 绍兴 师爷 ” 。
幕僚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 其称谓、 名称五花A ( - J 。宋朝时 , 幕僚的称谓 有幕职、 僚属等 2 0 种 。到了清朝 , 幕僚的称谓更是多达 2 4种 , 其 中便多 了师爷这一称谓 。根据王文涛先
“ 清代官署 中幕僚的俗称。 ” 【 2 师爷非官非吏 , 无品无位 , 只是受聘于幕 主官员的佐治人员 , 故而双方是宾 主相待 , 师爷常常称幕主为东翁、 东主等 , 幕主则常常称师爷为老夫子 , 而老夫子实为老先生、 先生、 老师的 同义词 , “ 对一般胥吏而言, 由于他们是 自己长官的师宾 , 故尊称为 ‘ 师老爷 ’ , 简称作 ‘ 师爷 ’ 。 ” - 3 H 师长之
生 的研究统计 , 师爷在( J h 女英雄传》 中出现 了9 O 次, 在( - 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 中出现 了 5 6 次, 在《 清实
录》 中出现了 3次。而其它称谓, 如幕友 , 《 清实录》 中出现 了 8 1 7次, 《 清史稿》 中出现了 l 7 次; 幕客, 《 清 实录》 中出现了 3 6 次, 《 清史稿》 中出现了 2 4次。 L 1 可见 , 师爷称谓在文献 、 档案 、 “ 正史” 中基本不用 , 它是
中图分类号 : K 2 5 0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2 9 3 X( 2 0 1 3 ) O 1- 0 0 0 1一 o 7
在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政治舞台上 , 活跃着一个 十分特殊的幕僚群体。他们 虽然没有被列人清朝政
府 的官员序列 , 却几乎遍及从 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府衙 门; 他们虽然都不是朝廷命官 , 却几乎操纵控制 了 大清王朝地方政府乃至整部政治机器的运转 ; 他们虽然已经销声匿迹了一百年 , 却声名绵延 , 其思想、 其精
者, 成为了师爷的典型代表、 形象大使、 代言人物。“ 所谓 ‘ 绍兴师爷 ’ , 乃是活跃于清代 , 以绍兴为主的幕 僚群体的总称 , 只是 由于绍兴一地充当幕僚者名满天下 , 连并非是绍兴籍 的幕僚也加入了 ‘ 绍兴师爷 ’ 的 行列。 ” [ 4 ] 3 3 “ 实际上清代师爷 , 各省籍的人都有 , 但其 中确实以绍兴人为多, 而且 ‘ 名幕 ’ 辈出。因此 ‘ 绍兴 师爷 ’ 这一名称 , 可以认为是师爷阶层 的典型化。 ” 与“ 绍兴师爷” 这一俗称相关连 , “ 无绍不成衙” 这句 谚语 , 在清代也 已十分流行 。这里的绍 , 主要是指绍兴师爷 ; 这里的衙 , 当是指官府衙 门。没有绍兴师爷 , 就不 成其 为衙 门。事 实果 真如 此 吗?答 案是 , 果 真 如此 , 一点 不虚 。 我们先来看看绍兴师爷的从业数量情况 。著名师爷龚萼谓 : “ 吾乡之业于斯者 , 不啻万家” 。 L 6 徐珂在
州、 2 4 5个府 与 l 8个 省 的布政 司 、 按察 司 、 巡抚、 总督 各 个 地方 衙 门 , 以及 朝廷 六 部 、 大 理寺 、 理藩 院、 詹 事 府、 都察 院等 中央 机关衙 门来 看 , 只要 每个衙 门请 4位 师爷 , 全 国的师爷 总数就 当有一 两万 人之 多 ” o L 5 j 2 其
21师爷非官非吏无品无位只是受聘于幕主官员的佐治人员故而双方是宾主相待师爷常常称幕主为东翁东主等幕主则常常称师爷为老夫子而老夫子实为老先生先生老师的同义词对一般胥吏而言由于他们是自己长官的师宾故尊称为师老爷简称作师爷
第3 3卷 第 1期
2 0 1 3年 1 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0 1 . 3 3 No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