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概率 教学研究
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
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进行探讨。
高中新课程中的概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率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理统计基础知识等。
这些内容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概率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时,可以引入著名的“蒙特卡罗赌局”案例,让学生了解概率论在赌博业中的应用;在讲解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时,可以引入股票价格、保险赔付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古典概型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一个集合中两两不相交子集的个数,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古典概型的理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验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实验项目,如用Excel计算总体均值和方差、用Python绘制概率直方图等,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
高中新课程中的概率教学不仅具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价值,还具有以下意义:通过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随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同时,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具有积极作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是许多学科的基础,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研究性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研究性教案模板
主题:概率与统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2. 掌握概率与统计的相关方法和技巧;
3. 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概率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基本性质等;
2. 统计的基本概念:总体、样本、统计量等;
3.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概率分布、频率分布、概率模型、统计分析等;
4. 研究性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定研究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报告。
三、教学过程:
1. 开启研究性课堂:介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2. 自主选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经验确定研究课题,并进行研究计划的制定;
3. 资料搜集: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实地调查或实验,并记录详细过程和结果;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概率与统计分析,提取规律性结论;
5. 结果呈现: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或制作展示海报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6. 互动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提高。
四、评价方式:
1. 研究报告:包括课题选定、调查过程、数据分析、结论等内容,评分依据包括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等;
2. 学习效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和成长,包括主动性、创新性、合作性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
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2.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 继续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方法探讨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方法探讨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教育教学方法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高中数学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其教学方法更是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而概率统计作为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探讨,成为了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将通过对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方法的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理论探讨1. 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变化新课标的推行,意味着教学理念上将迎来深刻的变革。
新课标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展现自己的不同见解,通过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内容的调整在新课标下,概率统计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传统的概率统计教学过于以公式和概念为主,偏重计算,而缺乏实际应用和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将概率统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
3.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新课标下,概率统计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标要求教学方法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合作式学习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践探讨1. 通过实例引入概率统计概念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概念,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概率统计的概念和方法。
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
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概率是现代数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数学分支,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因此,高中概率教学至关重要,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1. 建立学生对概率的认识在教学的初期,我们需要通过利用简单、生动,贴近学生常识的方式,引入概率这一概念,使得学生能够快速了解概率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引入掷骰子、抽卡牌、翻硬币等常见随机事件,通过相关图表和实例来展示概率模型;又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天气预报,电影票房等实际事例,让学生了解概率计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2. 建立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比如教科书、在线教程、专业分析和教学模型等,让学生有机会探索学习,研究概率原理,独立思考问题并找出正确答案。
3. 以实际问题为例进行讲解高中概率学习需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实践应用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具体讲述如何应用概率知识到实际情况中,以及如何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这样能够将概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 课外阅读与其他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对统计和概率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书籍或影视资源,增强学生对概率学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游戏、讨论或研究概率实验,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对概率学的热情。
5.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一些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材料,这可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概率原理,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表和表格来说明概率模型和应用。
6. 建立互动性建立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潜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表达能力。
同时,老师可以创造一个包容与尊重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用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统计与概率”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实践研究
高中“统计与概率”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实践研究高中“统计与概率”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实践研究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统计与概率”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探索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1.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探究在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我们主张将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采集和整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推断和预测等过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数据,并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概率问题概率作为统计与概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概率问题。
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概率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
三、创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1. 探究性学习的使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2. 创设数学竞赛与挑战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竞争意识,我们定期组织数学竞赛与挑战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和挑战,进一步加深对统计与概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有效评价与反馈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在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测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研究【摘要】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研究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分析了概率与统计知识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以及现代教学方法的探讨。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策略总结,总结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概率与统计知识时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教学方法、策略研究、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正文、知识重要性、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践策略总结、结论、教学效果评估、未来发展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概率与统计作为高中数学中重要的一个内容,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较为苦恼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常常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教授概率与统计知识的难题。
进行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概率与统计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广泛,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更在其他学科和实践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掌握好概率统计知识有助于学生提高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为将来的科研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但学生们缺乏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有必要探讨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的现代教学方法,如引入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率与统计知识。
通过对概率与统计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一系列实践策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概率与统计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提升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概率与统计作为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培养意义。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概率与统计模块往往被认为是难度较大的部分,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
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概率统计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着许多困境,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概率统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其理论性强,抽象度高,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可能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概率统计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如初中数学、集合等。
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目前的教材内容相对简单,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和问题。
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由于高考的压力,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把概率统计视为一个需要应付的考试科目,而不是一个需要深入理解和应用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统计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讲解概率时,可以引入天气预报、彩票中奖等案例;讲解统计时,可以引入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等案例。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教师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初中数学、集合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需要的高级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率统计的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率统计知识,教师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和数学实验。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概率模拟实验或统计调查,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同时,应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高中数学教师的概率统计教学困境主要包括学生缺乏兴趣、基础知识不扎实、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教师可以增加实际案例和应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实践环节和数学实验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教学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不仅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应用,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困难及解决方法等方面探讨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概率与统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率、随机事件、频率与统计、概率分布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概率与统计的概念和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掷骰子的实验引出概率的概念,通过抽样调查的实际例子引出统计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概率与统计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概率与统计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综合探究法、实践活动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首先,讲授法是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有趣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综合探究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概率与统计的规律。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实践活动法是概率与统计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模拟、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概率与统计的奥妙。
例如,可以利用扑克牌、骰子等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概率与统计的规律。
三、学生学习困难及解决方法在概率与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例如,理解概率与统计的概念和原理、计算概率与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存在困难。
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方法。
首先,加强概念的讲解和理解。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多个角度、多个案例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其次,注重计算技巧的培养。
概率与统计中的计算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技巧。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的教学研究
【 关键词 】 概率 教学研 究 高中 数 学 统计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6 【 文献标识码 】 A
人教 A版 高中数 学必修三《 概率》 的教 学研 安溪 3 6 2 4 0 0 )
【 摘要】 现如今全 国众多省份的的数学教学采用人教 A版教材 , 此套教材对概 率的教 学内容做 了大部分调整和增加 , 大致可以认
为在 原 有 内容 的基 础上 加 强 了对 随机 现 象的 理 解和 运 用概 率知 识 对 实际 问题 的解 决 能力 , 该设 置 体 现 了数 学教 学过 程 当 中改 革 的 决 心 和 推进 素 质教 育 的基 本 理念 。
出结论 。但很 多同学常将它误译为“ 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 这 样的叙述显然欠妥. 这时应及 时向学生指明在这个公理中第一个 “ 有” 表 示这条直线是存在的 , 即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 而第 二个“ 有” 是表示这条直线是惟一的 。 即通过两点只能画这 么一条 直线。 总之 . 教师要对几何课本中常见的术语如“ 连接” 与“ 连结” , 古人 云 : “ 授 之 以鱼 , 不如授 之 以渔 ” 。学 生 不应 该 只是 个知 “ 或” 与“ 且” . “ 延 长” 与“ 反向延 长” 等等 , 要认真向学生解释清楚 识 的 容 器 , 而应 该 成 为 主动 探 索知 识 、 发 现知识、 运 用知 识 的 主 到位. 避 免 学 生在 今后 应 用 时造 成 混 淆。 人。作为一名教 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引导学生努 揭 开 它神 秘 的 面 纱 , 让思 维在 广 阔无 2 .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 图形、 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译能力 力 去探 索几 何世 界 的 魅 力 , 斯托利亚 尔在《 数 学教育学》 一书中指 出: “ 数学教 学也就是 隙的平面之上纵情翱翔 . 尽情地去领略数 学天地的无限风光。 数学语言的教学” 。 几何语言通常表现为图形、 文字和符号三种形 参 考 文献 : 式 数 学语 言是数 学知识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它 既是 数 学 思维 的 载 【 1 J 孙 月光 《 初中几何教学研究》上海教 育出版社 2 0 0 0 体. 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 。 它既是表达的工具, 又是交流的工 [ 2 ] 李求来 《 中学数学教学论》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2 p 】 徐斌艳 《 数学课程与教 学论》 浙江教育 出版社 2 0 0 3 具。 我们都知道 . 几何 的证明格式通常是用“ ’ . ‘ ’ ’ 和“ . ’ . ” 这种形式的 【 4 J 方元山 《 课 堂教学改革研究》 福建教育 出版社 2 0 0 5 符号语言进行推理论证的。如在讲解“ 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 垂直时, 那 么这 两 条 直 线 — — ” 时, 先 引导 学 生 动 手 画 图 、 观察、 【 5 】 斯托利亚 尔 《 数学教育学》 得 到结论( 相等) , 然后教 师把正确的几何语 言板书 出来即 . ’ a 上C ,
高中数学教案概率与统计的分析
高中数学教案概率与统计的分析高中数学教案:概率与统计的分析【引言】概率与统计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从高中数学教案的角度出发,对概率与统计的分析进行探讨。
具体而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相关性质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是指在某个随机试验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在教案中,我们应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如样本空间、随机试验、事件等。
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如掷骰子、扑克牌抽取等,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概率的基本概念。
【概率的性质】概率具有一些基本的性质,包括加法法则、乘法法则、互斥事件等。
在教案中,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这些性质的应用,如两个硬币的正反面、两个骰子的点数和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这些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来描述和推测总体特征的方法。
在教案中,我们应该教授学生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统计量等。
通过实际的例子,如身高、体重的调查统计等,帮助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统计的性质】统计具有一些基本的性质,包括样本的代表性、误差的分析、抽样方法等。
在教案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的处理来介绍这些性质。
例如,通过学生身高的调查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样本的代表性,如何分析误差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概率与统计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概率与统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金融领域的风险评估、医学领域的疾病统计、生态学领域的物种分布等。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概率与统计的实际应用,并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通过对概率与统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在高中数学教案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概率与统计思维,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掌握和运用概率与统计的方法。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概率教学的分析和建议
直观性还可以迅速检验结论 的正确性 , 如在计算机
上模拟掷硬币、 撒豆子等试验 , 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头
脑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 加深对有关结论的理解.
2 2 引导 学生理性 思 维 , . 消除错误 经验
学生往往借助于已有 的经验来分析 问题 , 常常 使用 可能性 、 随机 、 运气 、 机会 、 公平 等 词汇并根 据这 些理解来处理随机问题 , 很难对概率问题作出理性
生活 中会遇 到 的一 些错误 认识 .
1
力, 又呼应了前面的《 算法初步》 统计》 和《 这两部分 内容 , 强 了知识 的连贯性 和 系统 性. 增 既 然高 中新 课 程的概 率教 学 内容 发生 很 大的变 化 , 么 当前小 学 、 中阶段 的统 计与 概率 的教 学又 那 初 是如何开展的呢?高 中教师有必要弄清楚这一点. 打开 2 1世 纪 五年 前 小 学 数 学实 验 课 本 ( 京 景 山 北 学校) 和义务教育课 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 ( 一 七 九年 级 , 东师 大版 ) 小 学 阶段 的这 十 本 教材 中有 五本 华 , 出现了“ 可能性” 的教学 , 伴随简单 的掷硬 币游戏 、 摸糖 游戏 , 开始 出现 “ 定 是 ” “ 能 是 ” “ 本不 一 、可 、根 可能是 ” 等词语 , 通过掷五面红色、 一面白色 的正方 体来 比较红 色面 、 白色面 朝上 的可 能性 的大小 , 通过
概率是 一 门实践性 很强 的学科 , 贴近 生活 , 让学 生知 道数学来 源 于生 涪 教 师应 在学 生 已有知 识 的 基础上, 通过 日常生活 中 的大 量实 例 , 化对 随机现 深 象 的认 识. 励学 生动手 试验 , 鼓 正确 理解 随机事 件发 生 的不确 定性 及其 频 率 的稳 定 性 , 尝 试 澄清 日常 并
高中数学教师对概率统计及其教学认识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数学教师对概率统计及其教学认识调查研究的开题报
告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概率统计已经成为一门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必修课程。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能够灵活运用概率统计知识,教授学生正确的概率统计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一些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概率统计的教学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有必要对高中数学教师对概率统计及其教学认识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师对概率统计及其教学认识的问卷调查和个访,掌握高中数学教师概率统计的教学认识,找出教学问题,为提高高中概率统计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对我国某市2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概率统计知识掌握情况、概率统计教学方式、教材使用情况等内容。
然后,对其中20名教师进行个访,深入了解教师对概率统计的教学认识和教学方法。
研究内容
1.高中数学教师概率统计教学认识情况的调查。
2.高中数学教师概率统计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的调查。
3.高中数学教师概率统计教学方法的掌握情况的调查。
4.高中数学教师概率统计教学材料的使用情况的调查。
研究意义
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师对概率统计及其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教师对概率统计教学的认识、教学方法等存在的问题,为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概率统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本研究还可以为高中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
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概率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策略的实施效果将进行评估,以总结研究成果,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培养其概率思维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本研究的成果将为高中数学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有望为概率教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中,概率教学,策略研究,理论基础,现状分析,问题,策略,效果评估,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高中概率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概率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教育部近年来对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概率是一个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数学概念,因此如何有效地传授概率知识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师们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概率教学方法往往注重公式的记忆和题目的机械运算,缺乏对学生思维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兴趣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导致很多学生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
有必要对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概率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1.2 研究意义【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概率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赌博、保险、风险管理等。
通过研究概率教学的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概率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了解和掌握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职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概率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概率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一。
概率知识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师对概率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开展概率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深入探讨概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师对概率教学的认识。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概率教学水平。
3. 推动我校概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概率素养。
三、活动内容1. 概率教学理论研讨(1)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概率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发展趋势。
(2)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概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2. 概率教学案例分享(1)教师分享自己在概率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针对案例进行研讨,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概率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1)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开发概率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习题等。
(2)建立概率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4. 概率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师针对概率教学进行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开展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四、活动安排1. 时间:为期一个月,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2. 地点:学校会议室3. 参加人员:全校数学教师五、活动实施1. 邀请专家进行概率教学理论讲座,提高教师对概率教学的认识。
2. 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开展概率教学案例分享,互相学习、借鉴。
3. 组织教师共同开发概率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4. 开展概率教学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六、活动预期效果1. 教师对概率教学的认识得到提高,掌握概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共同提高概率教学水平。
3. 学生的概率素养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4. 推动我校概率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概率教研活动,相信我校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概率教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概率论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概率论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概率论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概率论的学习与应用,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随机现象发生的规律和概率计算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概率论在高中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随机事件与概率计算概率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概率的计算。
在高中数学中,学生会学习如何通过样本空间、随机事件和事件的概率来描述和计算随机现象。
通过这些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涉及概率的问题,如抛硬币、掷骰子等。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概率计算,了解在抛一枚硬币时,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背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抛掷多次硬币时,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之间的比例,从而了解大量实验中事件发生的规律。
二、概率分布函数与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概率论中,概率分布函数和随机变量是重要的概念。
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指取值有限或可数无限个的随机变量。
在高中数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和概率分布函数的计算,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以投掷一颗骰子为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骰子各个面出现的概率,并根据概率分布函数计算出相应的期望值和方差。
进一步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计算结果,分析和比较不同的骰子游戏的公平性和优劣,培养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连续型随机变量与概率密度函数连续型随机变量是指取值不是个别的数值,而是一段数轴上的一段区间的随机变量。
在高中数学中,学生会学习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和概率密度函数的计算。
以身高为例,学生可以通过测量一定数量的人的身高数据,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计算概率密度函数,可以得出身高在某个区间内的概率。
进一步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概率计算结果,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并进行预测,如某个身高区间内的人数比例、身高超过某个值的概率等。
这样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率和统计的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概率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概率”教课研究一、整体掌握高中“概率”教课内容随机现象在平常生活中随地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供给了重要的思想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供给了理论基础.所以,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知识.高中数学“概率”位于必修三和选修2-3 (理科限选).主要知识以下:(一)概率知识结构图课标要求:必修三:(1)在详细情境中,认识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立性和频次的稳固性,进一步认识概率的意义以及频次与概率的差别.(2)经过实例,认识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3)经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领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4)认识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含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预计概率,初步领会几何概型的意义.(5)经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选修 2-3(1)在对详细问题的剖析中,理解取有限值的失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散布列的观点,认识散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2)经过实例(如彩票抽奖),理解超几何散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3)在详细情境中,认识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互相独立的观点,理解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散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本质问题.(4)经过实例,理解取有限值的失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观点,能计算简单失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本质问题.(5)经过本质问题,借助直观(照本质问题的直方图),认识正态散布曲线的特色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二)要点难点剖析必修三概率部分:概率教课的中心问题是让学生认识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高中“概率”,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学习概率的某些基天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并学惯用随机模拟的方法预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选修 2-3 (理科限选)部分:主要内容是失散型随机变量的散布列.研究一个随机现象,就是要认识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每一个结果出现的概率,散布列正是描绘了失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规律,二项散布和超几何散布是两个应用宽泛的概率模型.联合课标要求,可得以下教课的要点和难点:要点:从思想方法的角度:要点是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认识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立性和频次的稳固性,进而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从知识技术的角度:一是概率的统计定义;二是古典概型以及概率的加法公式;三是失散型随机变量的散布列,以及随机变量的数字特色——希望、方差.详细地说:二项散布(希望、方差)和超几何散布(希望)难点: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几何概型;条件概率;二、高中“概率”教与学的策略(一)“概率的定义”的教课策略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概率,( 1)知道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绘.(2)能列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认识事件发生的概率.(3)知道经过大批地重复试验,能够用频次来预计概率.那么,学生在高中学习概率定义,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有何差别?要点应当重申的是什么?主要有两点:( 1)增强对随机现象的认识,(2)将“经过大批地重复试验,用频次来预计概率”这种直观地感性认识逐渐提高到理论的层面,学习“概率的统计定义”.如何做到这些呢?老师第一需要提高认识:历史上,概率源于赌博.博弈的形式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前提是“公正”,即“时机均等”,而这正是古典定义合用的重要条件:相同可能. 16 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和赌博家卡尔丹( 1501— 1576)所说的“诚实的骰子”,即道了然这一点.在卡尔丹此后约三百年的时间里,帕斯卡、费马、伯努利等数学家都在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推导和扩大应用等方面做了重要的工作.直到1812 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1749— 1827)在《概率的剖析理论》中给出概率的古典定义:事件 A 的概率等于一次试验中有益于事件 A的可能结果数与该事件中所有可能结果数之比.古典定义合用的条件有二:( 1)可能结果总数有限;( 2)每个结果的出现有相同可能.此中第( 2)条特别重要,它是古典概率思想产生的前提.这就使得古典定义的方法能应用的范围很窄,同时还有一些数学上的问题(贝特朗悖论).1919 年,德国数学家冯. 米塞斯( 1883— 1953)在《概率论基础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在做大批重复试验时,跟着试验次数n 的增添,某个事件出现的频次m/n 总是在一个固定数值p 的邻近摇动,显示出必定的稳固性,把这个固定的数值p 定义为这一事件的概率.固然统计定义不可以像古典定义那样切实地算出概率,可是却给出了一个预计概率的方法.并且,它不再需要“等可能”的条件,所以,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它的合用范围更广.可是从数学理论上讲,统计定义仍旧是有问题的.有循环定义之嫌.因为定义中出现了‘可能性’.这指的就是概率.(近似地在古典概率定义中往常出现‘等可能性’).你能够想法防止这种词出现,但其本质的意义没法防止.事实上,概率的统计定义的数学描绘是(弱)贝努里大数律(老师们在大学都学过):它说的是:当试验次数时,一个事件发生的频次与某个常数p 的偏差大于任一个正常数的可能性趋于零.之所以不可以用这个式子中的常数p 作为‘概率’ 的定义,是因为在这个式子中已经有了‘概率’.也就是说:概率的观点抽象说其实不难,但若深入到理论或哲学中去议论,问题就有一大堆.在数学上,概率的观点是用公义化的形式定义的.即便是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因为他们多半不学‘测度论’,也没法完好地理解这种公义系统的意义.概率的古典定义、统计定义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不可以因噎废食.这里希望教师认识的是,在各种教科书中出现的‘概率统计定义’ , ‘古典概率定义’ , ‘几何概率定义’都是一些描绘性的说法,教师不该当过分地去推测,研究那边的用语,而应理解其本质.那么,我们在中学的教课中,应当如何掌握概率的观点呢?“理解其本质” 是指什么呢?我想主要应当理解以下几点:1.“重复试验”.“重复试验”是指条件相同下的试验,严格说在现实中两次试验条件完好相同是不行能的,这里给出的是数学模型.至于现实中哪些问题能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近似描绘,这是另一个问题.2.频次和概率的关系.频次反应了事件发生屡次的程度,进而能够用来胸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频次是随机的,是这 n 次试验中的频次.换此外 n 次试验,一般说,频次将不一样,而概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常数.所以,人们用概率来胸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是,在现实中,概率常常是不知道的,往常用频次来预计概率.恰如在现实中,一根木棒的长度是一个客观的常数,但其值是未知的,我们是用丈量值来预计其长度,不论仪器多么精准,测得的数值都会有偏差(即丈量值是随机的),但老是稳固在木棒的真切长度值的邻近.3.概率反应的是多次试验中频次的稳固性.有人常常错误地认为,掷一个均匀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等于二分之一,就应当两次试验中出现一次正面.掷一个均匀骰子,每掷六次,各点都应当出现一次.不然就是不均匀.事实上,频次的稳固性反应的是大批试验中出现的性质,其稳固性要在试验次数好多时才表现出来.对个其他几次试验,因为其随机性,是没法料想的.4.跟着试验次数的增添,频次趋于概率?请正确理解与的差别.正确的应当是:即便n 特别大,出现频次偏离概率较大的情况也是可能的,这是随机现象的特征.在概率的教课中,对一些学生简单产生误会的地方,有人建议用试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自然是很好的.比如,在议论抽签与抽取次序没关时,就能够用试验来模拟.但一定注意到频次偏离概率大的情况.比如 , 扔一百个均匀硬币,一面出现 305.结果的随机性不一样于结果未知.比方,到现在人们还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能否成立,但这个命题没有任何随机性.6.用频次预计概率,必定要大批试验?实验次数多少适合?狄莫弗- 拉普拉斯极限制理给出认识答:.(*)此中,为标准正态散布的散布函数.比如掷硬币的问题,若要保证有95%的掌握使正面向上的频次与其概率0.5 之差落在0.1的范围内,那要扔掷多少次?依据(* )式,能够预计出.有人认为概率的统计定义没什么可讲的,学生有生活经验,很简单理解.从某一方面看,的确这样.学生不难理解掷均匀硬币时,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掷均匀骰子时,出现各个点数的可能性都是六分之一,等等.(可是,从历史上看,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经过了很长的一个期间的.教科书上记录的那些历史上掷硬币的试验说了然这一点.之所以会做这么多的试验,就是因为人们在过去认识不到这种频次的稳固性.)依据以上剖析,我们能够确立这一节课的教课策略:1)第一经过大批实例,领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立性,归纳出随机事件的观点.2)而后再深入情境,领会随机事件的规律性.经过发现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认识概率的意义.很自然地提出问题:如何掌握规律?3)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守信息,领会能够用( 大批重复 ) 试验的方法来预计概率.牢牢抓住大批、重复这两个要点词,认识用大批重复试验的频次来预计事件的概率这种方法.4)经过数学实验,察看频次,再次领会随机性与规律性,形成概率的统计定义.此中还可以够联合历史上科学家们做扔掷硬币实验的例子,让学生在认识史实的同时,进一步领会大批重复试验的必需性.(二)古典概型的教课需要明确的是古典概率是一类数学模型,并不是是现实生活的确切描绘.扔一个硬币,能够当作只有两个结果:“正面向上”和“正面向下”.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进而切合古典概率的模型.但现真相况是,硬币可能卡在一个缝中,每一面既不向上也不向下.此外 , 硬币能否均匀,也只好是近似的.同一个现实对象能够用不一样的模型来描绘.比如物理上,地球有时被当作是一个质点( 在研究天体运动时 ) ,有时被当作椭球 ( 飞机的航程 ) ,有时被当作平面 ( 人在地面行走时 ) .在这里相同这样.同一个问题能够用不一样的古典概率模型来解决.在古典概率的问题中,要点是要给出正确的模型.一题多解所表现的正是多个模型.下边举一个例子.例 1.某人有 6 把钥匙,但忘掉了翻开房门的钥匙是哪一把.于是,他逐把不重复地试开.若 6 把中只有 1 把能翻开房门,则(1)恰巧第三次翻开房门的概率是多少?(2)最多 3 次试开必定能翻开房门的概率是多少?解法 1:把 6 把钥匙分别编号,能翻开房门的钥匙记为“k”.把用 6 把钥匙逐把试开房门看作一次试验(即把 6 把钥匙所有试完,不论可否翻开房门),于是每个基本领件就相当于 6 把钥匙的一个全摆列,所有基本领件的个数为.这些结果是等可能的.恰巧第三次翻开房门,即“k”排在第3位上,共有种结果,故“恰巧第三次翻开房门(设为事件A)”的概率为.最多 3 次试开必定能翻开房门,即“k”排在前3位上,共有种结果,故“最多3次试开必定能翻开房门(设为事件B)”的概率为.解法 2:因为此题中议论的是恰巧第三次翻开房门的概率,所以,我们能够着眼于前三次,把“从 6 把钥匙中选出 3 把,逐把试开房门”看作一次试验.于是,所有基本领件的个数为.这些结果是等可能的.(1);(2).解法 3:还可以够着眼于 k 的地点.把“用 6 把钥匙逐把试开房门”看作一次试验(即把6把钥匙所有试完,不论可否翻开房门),但只考虑第几次能翻开房门,也就是考虑k 排在第几位,这样,就只有 6 个基本领件.(1);(2).解法 4:仍把钥匙如前编号.我们只关注第三次(前三次)取到的钥匙.第三次取到的钥匙明显是这 6 把钥匙之一,即,有 6 种结果.且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当第三次取到“ k”时,第三次恰巧翻开房门.所以,“恰巧第三次翻开房门”的概率为;最多 3 次试开必定能翻开房门的概率为.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概率的古典模型、领会概率模型的意义.但此中摆列组归并不是必需的知识.若将问题改为:有 1 个黑球和 5 个白球(除颜色外它们都相同)放在一个袋中,现从中取球,拿出记录颜色后再放回.求“第 3 次取到黑球”的概率.解:因为是有放回地抽取,所以,每次抽取都能够看做是互相独立的,故第 3 次取到黑球的概率为.对古典概率模型的认识在详细题目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ⅰ)等可能性与非等可能性;(ⅱ)有序取与无序取;(ⅲ)有放回取与不放回取;(ⅳ)经过全摆列的方法,更简单结构等可能事件.(三)紧扣“等可能”,打破几何概型教课的难点前一阵在《中学数学教课参照》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1.等腰 Rt ABC中,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 AM小于 AC的概率2.等腰 Rt ABC中,过直角极点 C 在∠ 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 M,求 AM小于 AC的概率前者的概率是,后者的概率是这两个看上去很邻近的问题,答案为何会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惹起学生的好多的疑惑.其实,要解决它,还得回到几何概型的定义.几何概型的定义是:对于一个随机试验,我们将每个基本领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地区Ω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地区中每一点被取到的时机都相同;而一个随机事件 A 的发生则理解为恰巧取到上述地区内的某个指定地区 D中的点,这里的地区能够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用这样的方法办理随机试验,称为几何概型.从几何概型的定义我们能够看出: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基本步骤是:( 1)找出等可能基本领件;( 2)对应几何图形(所有等可能基本领件所在的地区Ω 和随机事件中等可能基本领件所在的地区A);( 3)由地区确立测度.第一个事件所对应的等可能基本领件应当是在线段AB上随机取一点,这一点落在这个线段上是等可能的.第二个事件所对应的等可能基本领件应当是在直角地区内任取一条射线,明显若射线等可能出此刻直角地区内,则点 M就不行能等可能出此刻线段 AB上.如何确立等可能基本领件?抓住“随意”、“随机”等词,确立等可能的基本领件空间.贝特朗悖论:几何概率是十九世纪末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使好多概率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而不用运用微积分的知识.但是,1899 年,法国学者贝特朗提出了所谓“贝特朗悖论”,锋芒直指几何概率观点自己:在一个圆内随机地画一条弦,它的长度大于该圆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概率是多少?从不一样方面考虑,可得不一样结果:( 1)因为对称性,可早先指定弦的方向.作垂直于此方向的直径,只有交直径于 1/4 点与 3/4 点间的弦,其长才大于内接正三角形边长.所有交点是等可能的 , 则所求概率为 1/2 .( 2)因为对称性,可早先固定弦的一端.仅当弦与过此端点的切线的交角在60°~ 120 °之间,其长才符合要求.所有方向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3 .( 3)弦被此中点地点独一确立.只有当弦的中点落在半径减小了一半的齐心圆内,其长才符合要求.中点地点都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4 .这致使同一事件有不一样概率,所认为悖论.获得三种不一样的结果,是因为在取弦时采纳了不一样的等可能性假定:在第一种解法中则假定弦的中点在直径上均匀散布;在第二种解法中假定端点在圆周上均匀散布,而第三种解法中又假定弦的中点在圆内均匀散布.这三种答案是针对三种不一样的随机试验,对于各自的随机试验而言,它们都是正确的.三个结果都正确!——这就是让老师和学生感觉迷惑不解的原由.这一悖论揭露了几何概率在19 世纪刚兴隆期间存在着其逻辑基础的柔弱性,也反应出古典概率有着相当的限制.这也推进了20 世纪概率论公义化工作的早日到来.对于这个悖论有好多种议论,在此不一一赘述.老师们只要理解的是确立“等可能基本领件”的重要性,在解决几何概型问题时,一定找准察看角度、明确随机选择的意义、判断好基本领件的等可能性.如何对应几何图形?有的问题,几何特色较为明显,能快速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计算其测度.但有的问题中,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较为困难.如:例.一家快递企业的送达员承诺在上午9: 00— 10: 00 之间将一份文件送到某单位.(Ⅰ)假如这家单位的接收人员在上午 9: 45 走开单位,写出他在走开单位前能拿到文件的概率;(Ⅱ)假如这家单位的接收人员将在上午9:30— 11:00 之间隔开单位,那么他在走开单位前能拿到文件的概率是多少?解:(Ⅰ)所求事件的概率为.(Ⅱ)设为送达员抵达该单位的时间,为接受人员走开单位的时间.能够看成平面中的点,试验的所有结果所构成的地区为,这是一个长方形地区,面积为.设事件表示“接受人员在走开单位以前能拿到文件”,则事件所构成的地区为,面积为.这是一个几何概型,所以.即接受人员在走开单位以前能拿到文件的概率为.利用几何概型能够很好地给出随机模拟的思想.随机模拟的思想十分重要,老师应赐予充足的重视.这里就不多说了.(四)条件概率与事件独立性的教课课标要求:认识.条件概率:对于任何两个事件 A 和 B,在已知事件 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B 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作: P( B|A)计算公式:.例 1.某科动物出生后活到20 岁以上的概率为0.7 ,活到 25 岁以上的概率为0.56 ,求现年为 20 岁的该科动物活到 25岁的概率.设 A 表示“活到20 岁以上”, B 表示“活到25 岁以上”,则有P( A) = 0.7 ,,所求的其实是= 0.8.例 2.某电子元件厂有员工 180 人,男员工 100 人,女员工 80 人,男、女员工中非娴熟工人分别有 20 人和 5 人,现从该厂中任选一名员工,若已知被选出的是女员工,求她是非熟练工人的概率.设 A 表示“任选一名员工为女员工”, B 表示“任选一名工人为非娴熟工人”,则所求就是“在 A 事件发生的条件下 B 事件发生的概率 P( B|A)”.方法一:公式法,,(,明显).方法二:减小样本空间P (B|A ) = 5/80 = 1/16.需要注意的是:1.条件概率中的事件A、B,指的是任何两个事件 A 和 B(事件 A、B 不必定有包含关系).2.分清“ AB同时发生” P( AB),仍是“在 A 发生的条件下 B 发生” P (B|A )事件的独立性若事件 A 能否发生对事件 B 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即,(),则称事件A、 B 互相独立.此时,事实上,,,互相等价.独立的直观观点其实不难理解.现实中很多问题能够近似当作是互相独立的.比如,对一组对象有放回地抽取;重复地扔掷硬币或骰子;不一样射手的射击等等.所以,在概率论的研究中,我们给出的数学模型往常会依据其背景假定它知足独立的条件或不知足独立的条件.而不是经过考证能否成立来判断A、 B能否独立.(五)正确划分概率模型,正确解决概率问题概率能够进行运算,互斥事件和互相独立事件是概率加、乘两种运算在两个特别概率模型中的表现.互斥事件:是指在同一个试验下,不行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特例:对峙事件——在同一试验下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互相独立事件:在两个或多个独立实验下,一个事件能否发生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特例:独立重复实验,将同一实验独立重复n 次,研究同一事件发生k 次的概率.正确划分概率模型,有助于正确解决概率问题.例 1.一个口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的 1 个红球, 2 个黑球和 3 个白球,从口袋中一次摸出一个球,摸出的球不再放回.(Ⅰ)连续摸球 2 次,求第一次摸出黑球,第二次摸出白球的概率;(Ⅱ)假如摸出红球,则停止摸球,求摸球次数不超出 2 次的概率.解:(Ⅰ)古典概型从袋中挨次摸出 2 个球共有 6× 5=30 种结果,第一次摸出黑球、第二次摸出白球有2×3=6 种结果,则所求概率.(Ⅱ)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第一次摸出红球的概率为,第二次摸出红球的概率为,则摸球次数不超出 2 次的概率为.例2.一位国王的铸币大臣在每箱100 枚的硬币中各掺入了一枚劣币,国王思疑大臣舞弊,他用两种方法来检测 .方法一:在10 箱中各随意抽查一枚;方法二:在 5 箱中各随意抽查两枚.国王用方法一、二能发现起码一枚劣币的概率分别记为和. 则(A)(B)(C)(D)以上三种状况都有可能答: B解:每箱抽查可看做互相独立.观察不放回的抽样、要点观察二项散布的概率.方法一:每箱不可以选中劣币的概率均为,故起码发现一枚劣币的概率为;方法二:每箱不可以选中劣币的概率均为,故起码发现一枚劣币的概率为,因为,明显<.例 3.如图,由M到 N的电路中有 4 个元件,分别标为 T , T ,T ,T,电源能经过T ,T,T的概率都是,电源能经过T的概率是0.9 ,电源可否经过各元件互相独立.已知T , T,T中起码有一个能经过电流的概率为0.999 .(Ⅰ)求;(Ⅱ)求电流能在M与 N之间经过的概率.剖析:此题观察了概率中的互斥事件、对峙事件及独立事件的概率.解:记挨次表示事件:电流能经过A 表示事件:中起码有一个能经过电流,B 表示事件:电流能在M与 N之间经过,(Ⅰ)互相独立,,又,故,(Ⅱ),=0.9+0.1 × 0.9 × 0.9+0.1 ×0.1 × 0.9 × 0.9=0.98911、概率计算中第一要明确随机事件是什么,正确辨别概率种类.2、会将复合事件的概率分解为若干个已知概率或易求概率的事件的“和”或“积”.(六)随机变量的散布列的教课在必修课程概率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立性和频次的稳固性有了必定的认识,结果的随机性和频次的稳固性是随机现象的两个最基本的特色,那么,如何才算把一个随机现象的规律研究清楚了?认识一个随机现象的规律,就是指认识这个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及每个结果的概率.为了在数学上办理,一个常用的做法就是: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结果都对应一个数,其实是成立一个从实验结果的会合到实数会合的映照,这就引出了失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散布列的观点.超几何散布、二项散布、正态散布是几类特别的散布,只管这些散布没法覆盖各种各种的随机现象,但他们描绘了随机现象中最实用,最常有的情况,他们有助于我们对一般随机现象的理解和议论.1.着重对详细散布模型的认识和应用注意超几何散布的使用条件为不放回地抽取,二项散布的使用条件为n 次独立重复实验相当于有放回抽取.二项散布: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 A 发生的次数ξ听从二项散布:。
高中数学“概率”教学分析研究(教师培训)
高中数学“概率”教案研究一、整体把握高中“概率”教案内容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高中数学“概率”位于必修三和选修2-3<理科限选).主要知识如下:<一)概率知识结构图课标要求:必修三:<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2)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3)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4)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5)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选修2-3<1)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认识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2)通过实例<如彩票抽奖),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实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实例,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通过实际问题,借助直观<如实际问题的直方图),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二)重点难点分析必修三概率部分:概率教案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高中“概率”,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并学习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选修2-3<理科限选)部分:主要内容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研究一个随机现象,就是要了解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每一个结果出现的概率,分布列正是描述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规律,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分布是两个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结合课标要求,可得如下教案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思想方法的角度:重点是对随机现象的理解,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从而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从知识技能的角度:一是概率的统计定义;二是古典概型以及概率的加法公式;三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以及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期望、方差.具体地说:二项分布<期望、方差)和超几何分布<期望)难点: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几何概型;条件概率;二、高中“概率”教与学的策略<一)“概率的定义”的教案策略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概率,<1)知道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2)能列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3)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实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那么,学生在高中学习概率定义,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有何区别?重点应该强调的是什么?主要有两点:<1)加强对随机现象的认识,<2)将“通过大量地重复实验,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这种直观地感性认识逐步提升到理论的层面,学习“概率的统计定义”.如何做到这些呢?老师首先需要提升认识:历史上,概率源于赌博.博弈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前提是“公平”,即“机会均等”,而这正是古典定义适用的重要条件:同等可能.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和赌博家卡尔丹<1501—1576)所说的“诚实的骰子”,即道明了这一点.在卡尔丹以后约三百年的时间里,帕斯卡、费马、伯努利等数学家都在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推导和扩大应用等方面做了重要的工作.直到1812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在《概率的分析理论》中给出概率的古典定义:事件A的概率等于一次实验中有利于事件A的可能结果数与该事件中所有可能结果数之比.古典定义适用的条件有二:<1)可能结果总数有限;<2)每个结果的出现有同等可能.其中第<2)条尤其重要,它是古典概率思想产生的前提.这就使得古典定义的方法能应用的范围很窄,同时还有一些数学上的问题<贝特朗悖论).1919年,德国数学家冯.M塞斯<1883—1953)在《概率论基础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在做大量重复实验时,随着实验次数n的增加,某个事件出现的频率m/n总是在一个固定数值p的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把这个固定的数值p定义为这一事件的概率.虽然统计定义不能像古典定义那样确切地算出概率,但是却给出了一个估计概率的方法.而且,它不再需要“等可能”的条件,因此,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它的适用范围更广.但是从数学理论上讲,统计定义仍然是有问题的.有循环定义之嫌.因为定义中出现了‘可能性’.这指的就是概率.<类似地在古典概率定义中通常出现‘等可能性’).你可以设法避免这类词出现,但其本质的意义无法避免.事实上,概率的统计定义的数学描述是<弱)贝努里大数律<老师们在大学都学过):它说的是:当实验次数时,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某个常数p的偏差大于任一个正常数的可能性趋于零.之所以不能用这个式子中的常数p作为‘概率’的定义,是因为在这个式子中已经有了‘概率’.也就是说:概率的概念笼统说并不难,但若深入到理论或哲学中去讨论,问题就有一大堆.在数学上,概率的概念是用公理化的形式定义的.即使是大学数学系的学生,由于他们大都不学‘测度论’,也无法完整地理解这种公理体系的意义.概率的古典定义、统计定义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不能因噎废食.这里希望教师了解的是,在各种教科书中出现的‘概率统计定义’,‘古典概率定义’,‘几何概率定义’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说法,教师不应该过分地去揣摩,探究那里的用语,而应理解其实质.那么,我们在中学的教案中,应该如何把握概率的概念呢?“理解其实质”是指什么呢?我想主要应该理解以下几点:1.“重复实验”.“重复实验”是指条件相同下的实验,严格说在现实中两次实验条件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这里给出的是数学模型.至于现实中哪些问题能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是另一个问题.2.频率和概率的关系.频率反映了事件发生频繁的程度,从而可以用来度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频率是随机的,是这n次实验中的频率.换另外n次实验,一般说,频率将不同,而概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常数.因此,人们用概率来度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过,在现实中,概率往往是不知道的,通常用频率来估计概率.恰如在现实中,一根木棒的长度是一个客观的常数,但其值是未知的,我们是用测量值来估计其长度,不论仪器多么精确,测得的数值都会有误差<即测量值是随机的),但总是稳定在木棒的真实长度值的附近.3.概率反映的是多次实验中频率的稳定性.有人往往错误地以为,掷一个均匀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等于二分之一,就应该两次实验中出现一次正面.掷一个均匀骰子,每掷六次,各点都应该出现一次.否则就是不均匀.事实上,频率的稳定性反映的是大量实验中出现的性质,其稳定性要在实验次数很多时才体现出来.对个别的几次实验,由于其随机性,是无法预料的.4.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趋于概率?请正确理解与的区别.正确的应该是:即使n非常大,出现频率偏离概率较大的情形也是可能的,这是随机现象的特性.在概率的教案中,对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有人建议用实验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这当然是很好的.例如,在讨论抽签与抽取顺序无关时,就可以用实验来模拟.但必须注意到频率偏离概率大的情形.例如,扔一百个均匀硬币,一面出现30个,另一面出现70个,是不奇怪的.对此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5.结果的随机性不同于结果未知.比如,至今人们还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否成立,但这个命题没有任何随机性.6.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定要大量实验?实验次数多少合适?狄莫弗-拉普拉斯极限定理给出了解答:.<*)其中,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例如掷硬币的问题,若要保证有95%的把握使正面向上的频率与其概率0.5之差落在0.1的范围内,那要抛掷多少次?根据<*)式,可以估计出.有人认为概率的统计定义没什么可讲的,学生有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从某一方面看,确实如此.学生不难理解掷均匀硬币时,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掷均匀骰子时,出现各个点数的可能性都是六分之一,等等.<不过,从历史上看,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经过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的.教科书上记载的那些历史上掷硬币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之所以会做这么多的实验,就是因为人们在过去认识不到这种频率的稳定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这一节课的教案策略:1)首先通过大量实例,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归纳出随机事件的概念.2)然后再深入情境,体会随机事件的规律性.通过发现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认识概率的意义.很自然地提出问题:如何把握规律?3)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信息,体会可以用(大量重复>实验的方法来估计概率.紧紧抓住大量、重复这两个关键词,认识用大量重复实验的频率来估计事件的概率这种方法.4)通过数学实验,观察频率,再次体会随机性与规律性,形成概率的统计定义.其中还可以结合历史上科学家们做抛掷硬币实验的例子,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大量重复实验的必要性.<二)古典概型的教案需要明确的是古典概率是一类数学模型,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确切描述.扔一个硬币,可以看成只有两个结果:“正面向上”和“正面向下”.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从而符合古典概率的模型.但现实情况是,硬币可能卡在一个缝中,每一面既不向上也不向下.另外, 硬币是否均匀,也只能是近似的.同一个现实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例如物理上,地球有时被看成是一个质点(在研究天体运动时>,有时被看成椭球(飞机的航程>,有时被看成平面(人在地面行走时>.在这里同样如此.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古典概率模型来解决.在古典概率的问题中,关键是要给出正确的模型.一题多解所体现的恰是多个模型.下面举一个例子.例1.某人有6把钥匙,但忘记了打开房门的钥匙是哪一把.于是,他逐把不重复地试开.若6把中只有1把能打开房门,则<1)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的概率是多少?<2)最多3次试开一定能打开房门的概率是多少?解法1:把6把钥匙分别编号,能打开房门的钥匙记为“k”.把用6把钥匙逐把试开房门当作一次实验<即把6把钥匙全部试完,不论能否打开房门),于是每个基本事件就相当于6把钥匙的一个全排列,所有基本事件的个数为.这些结果是等可能的.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即“k”排在第3位上,共有种结果,故“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设为事件A)”的概率为.最多3次试开一定能打开房门,即“k”排在前3位上,共有种结果,故“最多3次试开一定能打开房门<设为事件B)”的概率为.解法2:由于本题中讨论的是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的概率,所以,我们可以着眼于前三次,把“从6把钥匙中选出3把,逐把试开房门”当作一次实验.于是,所有基本事件的个数为.这些结果是等可能的.<1); <2).解法3:还可以着眼于k的位置.把“用6把钥匙逐把试开房门”当作一次实验<即把6把钥匙全部试完,不论能否打开房门),但只考虑第几次能打开房门,也就是考虑k排在第几位,这样,就只有6个基本事件.<1); <2).解法4:仍把钥匙如前编号.我们只关注第三次<前三次)取到的钥匙.第三次取到的钥匙显然是这6把钥匙之一,即,有6种结果.且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当第三次取到“k” 时,第三次恰好打开房门.因此,“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的概率为;最多3次试开一定能打开房门的概率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概率的古典模型、体会概率模型的意义.但其中排列组合并非必要的知识.若将问题改为:有1个黑球和5个白球<除颜色外它们都相同)放在一个袋中,现从中取球,取出记录颜色后再放回.求“第3次取到黑球”的概率.解:由于是有放回地抽取,所以,每次抽取都可以看做是相互独立的,故第3次取到黑球的概率为.对古典概率模型的认识在具体题目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ⅰ)等可能性与非等可能性;<ⅱ)有序取与无序取;<ⅲ)有放回取与不放回取;<ⅳ)通过全排列的方法,更容易构造等可能事件.<三)紧扣“等可能”,突破几何概型教案的难点前一阵在《中学数学教案参考》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1.等腰RtΔABC中,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2.等腰RtΔ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前者的概率是,后者的概率是这两个看上去很相近的问题,答案为什么会不同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很多的困惑.其实,要解决它,还得回到几何概型的定义.几何概型的定义是:对于一个随机实验,我们将每个基本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Ω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区域中每一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而一个随机事件A的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指定区域D中的点,这里的区域可以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用这样的方法处理随机实验,称为几何概型.从几何概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基本步骤是:<1)找出等可能基本事件;<2)对应几何图形<所有等可能基本事件所在的区域Ω和随机事件中等可能基本事件所在的区域A);<3)由区域确定测度.第一个事件所对应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应该是在线段AB上随机取一点,这一点落在这个线段上是等可能的.第二个事件所对应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应该是在直角区域内任取一条射线,显然若射线等可能出现在直角区域内,则点M就不可能等可能出现在线段AB上.如何确定等可能基本事件?抓住“任意”、“随机”等词,确定等可能的基本事件空间.贝特朗悖论:几何概率是十九世纪末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使很多概率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而不用运用微积分的知识.然而,1899年,法国学者贝特朗提出了所谓“贝特朗悖论”,矛头直指几何概率概念本身:在一个圆内随机地画一条弦,它的长度大于该圆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概率是多少?从不同方面考虑,可得不同结果:<1)由于对称性,可预先指定弦的方向.作垂直于此方向的直径,只有交直径于1/4 点与 3/4 点间的弦,其长才大于内接正三角形边长.所有交点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2 .<2)由于对称性,可预先固定弦的一端.仅当弦与过此端点的切线的交角在60°~120° 之间,其长才合乎要求.所有方向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3 .<3)弦被其中点位置唯一确定.只有当弦的中点落在半径缩小了一半的同心圆内,其长才合乎要求.中点位置都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4.这导致同一事件有不同概率,因此为悖论.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在取弦时采用了不同的等可能性假设:在第一种解法中则假定弦的中点在直径上均匀分布;在第二种解法中假定端点在圆周上均匀分布,而第三种解法中又假定弦的中点在圆内均匀分布.这三种答案是针对三种不同的随机实验,对于各自的随机实验而言,它们都是正确的.三个结果都正确!——这就是让老师和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的原因.这一悖论揭示了几何概率在19世纪刚兴盛时期存在着其逻辑基础的脆弱性,也反映出古典概率有着相当的局限.这也推动了20世纪概率论公理化工作的早日到来.关于这个悖论有很多种讨论,在此不一一赘述.老师们只需明白的是确定“等可能基本事件”的重要性,在解决几何概型问题时,必须找准观察角度、明确随机选择的意义、判断好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如何对应几何图形?有的问题,几何特征较为明显,能迅速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计算其测度.但有的问题中,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较为困难.如:例.一家快递公司的投递员承诺在上午9:00—10:00之间将一份文件送到某单位.<Ⅰ)如果这家单位的接收人员在上午9:45离开单位,写出他在离开单位前能拿到文件的概率;<Ⅱ)如果这家单位的接收人员将在上午9:30—11:00之间离开单位,那么他在离开单位前能拿到文件的概率是多少?解:<Ⅰ)所求事件的概率为.<Ⅱ)设为投递员到达该单位的时间,为接受人员离开单位的时间.可以看成平面中的点,实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为,这是一个长方形区域,面积为.设事件表示“接受人员在离开单位之前能拿到文件”,则事件所构成的区域为,面积为.这是一个几何概型,所以.即接受人员在离开单位之前能拿到文件的概率为.利用几何概型可以很好地给出随机模拟的思想.随机模拟的思想十分重要,老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这里就不多说了.<四)条件概率与事件独立性的教案课标要求:了解.条件概率: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和B,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作:P<B|A)计算公式:.例1.某科动物出生后活到20岁以上的概率为0.7,活到25岁以上的概率为0.56,求现年为20岁的该科动物活到25岁的概率.设A表示“活到20岁以上”,B表示“活到25岁以上”,则有P<A)= 0.7,,所求的实际上是 = 0.8.例2.某电子元件厂有职工180人,男职工100人,女职工80人,男、女职工中非熟练工人分别有20人和5人,现从该厂中任选一名职工,若已知被选出的是女职工,求她是非熟练工人的概率.设A表示“任选一名职工为女职工”,B表示“任选一名工人为非熟练工人”,则所求就是“在A事件发生的条件下B事件发生的概率P<B|A)”.方法一:公式法,,<,显然).方法二:缩小样本空间 P<B|A)= 5/80 = 1/16.需要注意的是:1. 条件概率中的事件A、B,指的是任何两个事件A和B<事件A、B不一定有包含关系).2. 分清“AB同时发生”P<AB),还是“在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 P<B|A)事件的独立性若事件A是否发生对事件B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即,<),则称事件A、B相互独立.此时,事实上,,,相互等价.独立的直观概念并不难理解.现实中许多问题可以近似看成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对一组对象有放回地抽取;重复地投掷硬币或骰子;不同射手的射击等等.因此,在概率论的研究中,我们给出的数学模型通常会根据其背景假设它满足独立的条件或不满足独立的条件.而不是通过验证是否成立来判断A、B是否独立.<五)正确区分概率模型,准确解决概率问题概率可以进行运算,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是概率加、乘两种运算在两个特殊概率模型中的体现.互斥事件:是指在同一个实验下,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特例:对立事件——在同一实验下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在两个或多个独立实验下,一个事件是否发生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特例:独立重复实验,将同一实验独立重复n次,研究同一事件发生k次的概率.正确区分概率模型,有助于准确解决概率问题.例1.一个口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的1个红球,2个黑球和3个白球,从口袋中一次摸出一个球,摸出的球不再放回.<Ⅰ)连续摸球2次,求第一次摸出黑球,第二次摸出白球的概率;<Ⅱ)如果摸出红球,则停止摸球,求摸球次数不超过2次的概率.解:<Ⅰ)古典概型从袋中依次摸出2个球共有6×5=30种结果,第一次摸出黑球、第二次摸出白球有2×3=6种结果,则所求概率.<Ⅱ)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第一次摸出红球的概率为,第二次摸出红球的概率为,则摸球次数不超过2次的概率为.例2.一位国王的铸币大臣在每箱100枚的硬币中各掺入了一枚劣币,国王怀疑大臣作弊,他用两种方法来检测.方法一:在10箱中各任意抽查一枚;方法二:在5箱中各任意抽查两枚.国王用方法一、二能发现至少一枚劣币的概率分别记为和.则<A) <B) <C)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答:B解:每箱抽查可看做相互独立.考查不放回的抽样、重点考查二项分布的概率.方法一:每箱不能选中劣币的概率均为,故至少发现一枚劣币的概率为;方法二:每箱不能选中劣币的概率均为,故至少发现一枚劣币的概率为,因为,显然<.例3.如图,由M到N的电路中有4个元件,分别标为T,T,T,T,电源能通过T,T,T的概率都是,电源能通过T的概率是0.9,电源能否通过各元件相互独立.已知T,T,T中至少有一个能通过电流的概率为0.999.<Ⅰ)求;<Ⅱ)求电流能在M与N之间通过的概率.分析:本题考查了概率中的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及独立事件的概率.解:记依次表示事件:电流能通过A表示事件:中至少有一个能通过电流,B表示事件:电流能在M与N之间通过,<Ⅰ)相互独立,。
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
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高中概率教学的策略研究概率是高中数学中的一大重点,它涉及到高中数学的诸多知识点,如排列组合、概率分布、统计学等。
因此,在高中概率教学中,要注重掌握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概率知识。
一、建立概率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概率教学中,要先建立概率的基础知识,包括概率的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加法规则和乘法规则等。
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对概率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建立概率的图形化表示在概率教学中,可以将概率的概念进行图形化表示,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例如,通过画出正方形和圆形来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或通过画出条形图和饼图等图形来表示概率分布。
通过图形化表示,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把握和掌握概率知识。
三、概率的实际应用概率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概念,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因此,在高中概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概率的实际应用,例如在风险控制、保险、投资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实际应用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概率的概念和原理。
四、概率的实验探究在概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例如翻硬币、掷骰子等简单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概率的基本原理,掌握确定事件的概率的方法和技巧。
五、交互式教学在高中概率教学中,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的方法,例如配合计算机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通过交互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习成效。
六、多角度讲解在概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角度讲解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概率知识。
例如,可以从几何学、统计学、数论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
综上所述,高中概率教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只有在全面、细致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高中数学概率教学方面的探讨
高中数学概率教学方面的探讨高中数学概率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基本概率概念、概率的计算、概率分布以及相关应用等内容。
在教学中,应首先重点讲解基本概率概念,包括样本空间、事件和概率的定义等,让学生对概率有着清晰的认识。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概率的各种计算公式和方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或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概率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高中数学概率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讲授、实验、分析、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讲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子由浅入深地讲解概率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概率的理解。
在实验环节,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概率的概念有着更直观的认识。
在分析和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概率教学还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实验器材等。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实验室实验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概率的理解。
高中数学概率教学需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概率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率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学习概率的现状及教学对策的开题报告
高中生学习概率的现状及教学对策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概率论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统计学、物理学、金融学、生物学等领域。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对于概率的理解和应用已经成为必须
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高中阶段学生的概率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高中生的概率学习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概率的认知不够深入、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等。
为了改善高中生在概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学习效果,需要探讨概率教学的对策。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实证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用来梳理和分析概率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概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调查问卷法用来了解高中生对于概率的认知和概率学习的主要困难,为概率教学的改
进提供参考。
实证研究法将概率教学对策应用到课堂中进行实际教学,通过观察学生
的学习情况和成绩变化来验证对策的有效性。
3. 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高中生概率学习的现状分析、概率教学对策的探讨、对策的有效性验证。
研究目标是通过改进概率教学对策,提高高中生的概率学习效果,并
为教师开展概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4. 预期成果与意义
预期成果是实验结果能够展示出对策的有效性,并且优化后的概率教学方案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意义在于通过探讨概率教学对策,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率学习,并为教学改革提供启示。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高
中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概率”教学研究一、整体把握高中“概率”教学内容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高中数学“概率”位于必修三和选修2-3(理科限选).主要知识如下:(一)概率知识结构图课标要求:必修三:(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2)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3)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4)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5)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选修2-3(1)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认识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2)通过实例(如彩票抽奖),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实例,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通过实际问题,借助直观(如实际问题的直方图),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二)重点难点分析必修三概率部分: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高中“概率”,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并学习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选修2-3(理科限选)部分:主要内容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研究一个随机现象,就是要了解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每一个结果出现的概率,分布列正是描述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规律,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分布是两个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结合课标要求,可得如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思想方法的角度:重点是对随机现象的理解,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从而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从知识技能的角度:一是概率的统计定义;二是古典概型以及概率的加法公式;三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以及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期望、方差.具体地说:二项分布(期望、方差)和超几何分布(期望)难点: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几何概型;条件概率;二、高中“概率”教与学的策略(一)“概率的定义”的教学策略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概率,(1)知道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2)能列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3)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那么,学生在高中学习概率定义,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有何区别?重点应该强调的是什么?主要有两点:(1)加强对随机现象的认识,(2)将“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这种直观地感性认识逐步提升到理论的层面,学习“概率的统计定义”.如何做到这些呢?老师首先需要提升认识:历史上,概率源于赌博.博弈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前提是“公平”,即“机会均等”,而这正是古典定义适用的重要条件:同等可能.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和赌博家卡尔丹(1501—1576)所说的“诚实的骰子”,即道明了这一点.在卡尔丹以后约三百年的时间里,帕斯卡、费马、伯努利等数学家都在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推导和扩大应用等方面做了重要的工作.直到1812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在《概率的分析理论》中给出概率的古典定义:事件A的概率等于一次试验中有利于事件A的可能结果数与该事件中所有可能结果数之比.古典定义适用的条件有二:(1)可能结果总数有限;(2)每个结果的出现有同等可能.其中第(2)条尤其重要,它是古典概率思想产生的前提.这就使得古典定义的方法能应用的范围很窄,同时还有一些数学上的问题(贝特朗悖论).1919年,德国数学家冯.米塞斯(1883—1953)在《概率论基础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n的增加,某个事件出现的频率m/n总是在一个固定数值p的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把这个固定的数值p定义为这一事件的概率.虽然统计定义不能像古典定义那样确切地算出概率,但是却给出了一个估计概率的方法.而且,它不再需要“等可能”的条件,因此,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它的适用范围更广.但是从数学理论上讲,统计定义仍然是有问题的.有循环定义之嫌.因为定义中出现了‘可能性’.这指的就是概率.(类似地在古典概率定义中通常出现‘等可能性’).你可以设法避免这类词出现,但其本质的意义无法避免.事实上,概率的统计定义的数学描述是(弱)贝努里大数律(老师们在大学都学过):它说的是:当试验次数时,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某个常数p的偏差大于任一个正常数的可能性趋于零.之所以不能用这个式子中的常数p作为‘概率’的定义,是因为在这个式子中已经有了‘概率’.也就是说:概率的概念笼统说并不难,但若深入到理论或哲学中去讨论,问题就有一大堆.在数学上,概率的概念是用公理化的形式定义的.即使是大学数学系的学生,由于他们大都不学‘测度论’,也无法完整地理解这种公理体系的意义.概率的古典定义、统计定义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不能因噎废食.这里希望教师了解的是,在各种教科书中出现的‘概率统计定义’,‘古典概率定义’,‘几何概率定义’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说法,教师不应该过分地去揣摩,探究那里的用语,而应理解其实质.那么,我们在中学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概率的概念呢?“理解其实质”是指什么呢?我想主要应该理解以下几点:1.“重复试验”.“重复试验”是指条件相同下的试验,严格说在现实中两次试验条件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这里给出的是数学模型.至于现实中哪些问题能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是另一个问题.2.频率和概率的关系.频率反映了事件发生频繁的程度,从而可以用来度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频率是随机的,是这n次试验中的频率.换另外n次试验,一般说,频率将不同,而概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常数.因此,人们用概率来度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过,在现实中,概率往往是不知道的,通常用频率来估计概率.恰如在现实中,一根木棒的长度是一个客观的常数,但其值是未知的,我们是用测量值来估计其长度,不论仪器多么精确,测得的数值都会有误差(即测量值是随机的),但总是稳定在木棒的真实长度值的附近.3.概率反映的是多次试验中频率的稳定性.有人往往错误地以为,掷一个均匀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等于二分之一,就应该两次试验中出现一次正面.掷一个均匀骰子,每掷六次,各点都应该出现一次.否则就是不均匀.事实上,频率的稳定性反映的是大量试验中出现的性质,其稳定性要在试验次数很多时才体现出来.对个别的几次试验,由于其随机性,是无法预料的.4.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趋于概率?请正确理解与的区别.正确的应该是:即使n非常大,出现频率偏离概率较大的情形也是可能的,这是随机现象的特性.在概率的教学中,对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有人建议用试验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这当然是很好的.例如,在讨论抽签与抽取顺序无关时,就可以用试验来模拟.但必须注意到频率偏离概率大的情形.例如,扔一百个均匀硬币,一面出现30个,另一面出现70个,是不奇怪的.对此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5.结果的随机性不同于结果未知.比如,至今人们还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否成立,但这个命题没有任何随机性.6.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定要大量试验?实验次数多少合适?狄莫弗-拉普拉斯极限定理给出了解答:.(*)其中,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例如掷硬币的问题,若要保证有95%的把握使正面向上的频率与其概率0.5之差落在0.1的范围内,那要抛掷多少次?根据(*)式,可以估计出.有人认为概率的统计定义没什么可讲的,学生有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从某一方面看,确实如此.学生不难理解掷均匀硬币时,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掷均匀骰子时,出现各个点数的可能性都是六分之一,等等.(不过,从历史上看,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经过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的.教科书上记载的那些历史上掷硬币的试验说明了这一点.之所以会做这么多的试验,就是因为人们在过去认识不到这种频率的稳定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策略:1)首先通过大量实例,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归纳出随机事件的概念.2)然后再深入情境,体会随机事件的规律性.通过发现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认识概率的意义.很自然地提出问题:如何把握规律?3)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信息,体会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的方法来估计概率.紧紧抓住大量、重复这两个关键词,认识用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来估计事件的概率这种方法.4)通过数学实验,观察频率,再次体会随机性与规律性,形成概率的统计定义.其中还可以结合历史上科学家们做抛掷硬币实验的例子,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大量重复试验的必要性.(二)古典概型的教学需要明确的是古典概率是一类数学模型,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确切描述.扔一个硬币,可以看成只有两个结果:“正面向上”和“正面向下”.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从而符合古典概率的模型.但现实情况是,硬币可能卡在一个缝中,每一面既不向上也不向下.另外, 硬币是否均匀,也只能是近似的.同一个现实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例如物理上,地球有时被看成是一个质点(在研究天体运动时),有时被看成椭球(飞机的航程),有时被看成平面(人在地面行走时).在这里同样如此.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古典概率模型来解决.在古典概率的问题中,关键是要给出正确的模型.一题多解所体现的恰是多个模型.下面举一个例子.例1.某人有6把钥匙,但忘记了打开房门的钥匙是哪一把.于是,他逐把不重复地试开.若6把中只有1把能打开房门,则(1)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的概率是多少?(2)最多3次试开一定能打开房门的概率是多少?解法1:把6把钥匙分别编号,能打开房门的钥匙记为“k”.把用6把钥匙逐把试开房门当作一次试验(即把6把钥匙全部试完,不论能否打开房门),于是每个基本事件就相当于6把钥匙的一个全排列,所有基本事件的个数为.这些结果是等可能的.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即“k”排在第3位上,共有种结果,故“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设为事件A)”的概率为.最多3次试开一定能打开房门,即“k”排在前3位上,共有种结果,故“最多3次试开一定能打开房门(设为事件B)”的概率为.解法2:由于本题中讨论的是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的概率,所以,我们可以着眼于前三次,把“从6把钥匙中选出3把,逐把试开房门”当作一次试验.于是,所有基本事件的个数为.这些结果是等可能的.(1);(2).解法3:还可以着眼于k的位置.把“用6把钥匙逐把试开房门”当作一次试验(即把6把钥匙全部试完,不论能否打开房门),但只考虑第几次能打开房门,也就是考虑k排在第几位,这样,就只有6个基本事件.(1);(2).解法4:仍把钥匙如前编号.我们只关注第三次(前三次)取到的钥匙.第三次取到的钥匙显然是这6把钥匙之一,即,有6种结果.且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当第三次取到“k”时,第三次恰好打开房门.因此,“恰好第三次打开房门”的概率为;最多3次试开一定能打开房门的概率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概率的古典模型、体会概率模型的意义.但其中排列组合并非必要的知识.若将问题改为:有1个黑球和5个白球(除颜色外它们都相同)放在一个袋中,现从中取球,取出记录颜色后再放回.求“第3次取到黑球”的概率.解:由于是有放回地抽取,所以,每次抽取都可以看做是相互独立的,故第3次取到黑球的概率为.对古典概率模型的认识在具体题目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ⅰ)等可能性与非等可能性;(ⅱ)有序取与无序取;(ⅲ)有放回取与不放回取;(ⅳ)通过全排列的方法,更容易构造等可能事件.(三)紧扣“等可能”,突破几何概型教学的难点前一阵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1.等腰RtΔABC中,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2.等腰RtΔ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前者的概率是,后者的概率是这两个看上去很相近的问题,答案为什么会不同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很多的困惑.其实,要解决它,还得回到几何概型的定义.几何概型的定义是:对于一个随机试验,我们将每个基本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Ω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区域中每一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而一个随机事件A的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指定区域D中的点,这里的区域可以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用这样的方法处理随机试验,称为几何概型.从几何概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基本步骤是:(1)找出等可能基本事件;(2)对应几何图形(所有等可能基本事件所在的区域Ω和随机事件中等可能基本事件所在的区域A);(3)由区域确定测度.第一个事件所对应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应该是在线段AB上随机取一点,这一点落在这个线段上是等可能的.第二个事件所对应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应该是在直角区域内任取一条射线,显然若射线等可能出现在直角区域内,则点M就不可能等可能出现在线段AB上.如何确定等可能基本事件?抓住“任意”、“随机”等词,确定等可能的基本事件空间.贝特朗悖论:几何概率是十九世纪末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使很多概率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而不用运用微积分的知识.然而,1899年,法国学者贝特朗提出了所谓“贝特朗悖论”,矛头直指几何概率概念本身:在一个圆内随机地画一条弦,它的长度大于该圆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概率是多少?从不同方面考虑,可得不同结果:(1)由于对称性,可预先指定弦的方向.作垂直于此方向的直径,只有交直径于1/4 点与 3/4 点间的弦,其长才大于内接正三角形边长.所有交点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2 .(2)由于对称性,可预先固定弦的一端.仅当弦与过此端点的切线的交角在60°~ 120°之间,其长才合乎要求.所有方向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3 .(3)弦被其中点位置唯一确定.只有当弦的中点落在半径缩小了一半的同心圆内,其长才合乎要求.中点位置都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4.这导致同一事件有不同概率,因此为悖论.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在取弦时采用了不同的等可能性假设:在第一种解法中则假定弦的中点在直径上均匀分布;在第二种解法中假定端点在圆周上均匀分布,而第三种解法中又假定弦的中点在圆内均匀分布.这三种答案是针对三种不同的随机试验,对于各自的随机试验而言,它们都是正确的.三个结果都正确!——这就是让老师和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的原因.这一悖论揭示了几何概率在19世纪刚兴盛时期存在着其逻辑基础的脆弱性,也反映出古典概率有着相当的局限.这也推动了20世纪概率论公理化工作的早日到来.关于这个悖论有很多种讨论,在此不一一赘述.老师们只需明白的是确定“等可能基本事件”的重要性,在解决几何概型问题时,必须找准观察角度、明确随机选择的意义、判断好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如何对应几何图形?有的问题,几何特征较为明显,能迅速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计算其测度.但有的问题中,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较为困难.如:例.一家快递公司的投递员承诺在上午9:00—10:00之间将一份文件送到某单位.(Ⅰ)如果这家单位的接收人员在上午9:45离开单位,写出他在离开单位前能拿到文件的概率;(Ⅱ)如果这家单位的接收人员将在上午9:30—11:00之间离开单位,那么他在离开单位前能拿到文件的概率是多少?解:(Ⅰ)所求事件的概率为.(Ⅱ)设为投递员到达该单位的时间,为接受人员离开单位的时间.可以看成平面中的点,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为,这是一个长方形区域,面积为.设事件表示“接受人员在离开单位之前能拿到文件”,则事件所构成的区域为,面积为.这是一个几何概型,所以.即接受人员在离开单位之前能拿到文件的概率为.利用几何概型可以很好地给出随机模拟的思想.随机模拟的思想十分重要,老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这里就不多说了.(四)条件概率与事件独立性的教学课标要求:了解.条件概率: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和B,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作:P(B|A)计算公式:.例1.某科动物出生后活到20岁以上的概率为0.7,活到25岁以上的概率为0.56,求现年为20岁的该科动物活到25岁的概率.设A表示“活到20岁以上”,B表示“活到25岁以上”,则有P(A)= 0.7,,所求的实际上是 = 0.8.例2.某电子元件厂有职工180人,男职工100人,女职工80人,男、女职工中非熟练工人分别有20人和5人,现从该厂中任选一名职工,若已知被选出的是女职工,求她是非熟练工人的概率.设A表示“任选一名职工为女职工”,B表示“任选一名工人为非熟练工人”,则所求就是“在A事件发生的条件下B事件发生的概率P(B|A)”.方法一:公式法,,(,显然).方法二:缩小样本空间 P(B|A)= 5/80 = 1/16.需要注意的是:1. 条件概率中的事件A、B,指的是任何两个事件A和B(事件A、B不一定有包含关系).2. 分清“AB同时发生”P(AB),还是“在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 P(B|A)事件的独立性若事件A是否发生对事件B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即,(),则称事件A、B相互独立.此时,事实上,,,相互等价.独立的直观概念并不难理解.现实中许多问题可以近似看成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对一组对象有放回地抽取;重复地投掷硬币或骰子;不同射手的射击等等.因此,在概率论的研究中,我们给出的数学模型通常会根据其背景假设它满足独立的条件或不满足独立的条件.而不是通过验证是否成立来判断A、B是否独立.(五)正确区分概率模型,准确解决概率问题概率可以进行运算,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是概率加、乘两种运算在两个特殊概率模型中的体现.互斥事件:是指在同一个试验下,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特例:对立事件——在同一试验下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在两个或多个独立实验下,一个事件是否发生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特例:独立重复实验,将同一实验独立重复n次,研究同一事件发生k次的概率.正确区分概率模型,有助于准确解决概率问题.例1.一个口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的1个红球,2个黑球和3个白球,从口袋中一次摸出一个球,摸出的球不再放回.(Ⅰ)连续摸球2次,求第一次摸出黑球,第二次摸出白球的概率;(Ⅱ)如果摸出红球,则停止摸球,求摸球次数不超过2次的概率.解:(Ⅰ)古典概型从袋中依次摸出2个球共有6×5=30种结果,第一次摸出黑球、第二次摸出白球有2×3=6种结果,则所求概率.(Ⅱ)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第一次摸出红球的概率为,第二次摸出红球的概率为,则摸球次数不超过2次的概率为.例2.一位国王的铸币大臣在每箱100枚的硬币中各掺入了一枚劣币,国王怀疑大臣作弊,他用两种方法来检测.方法一:在10箱中各任意抽查一枚;方法二:在5箱中各任意抽查两枚.国王用方法一、二能发现至少一枚劣币的概率分别记为和.则(A)(B)(C)(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答:B解:每箱抽查可看做相互独立.考查不放回的抽样、重点考查二项分布的概率.方法一:每箱不能选中劣币的概率均为,故至少发现一枚劣币的概率为;方法二:每箱不能选中劣币的概率均为,故至少发现一枚劣币的概率为,因为,显然<.例3.如图,由M到N的电路中有4个元件,分别标为T,T,T,T,电源能通过T,T,T的概率都是,电源能通过T的概率是0.9,电源能否通过各元件相互独立.已知T,T,T中至少有一个能通过电流的概率为0.999.(Ⅰ)求;(Ⅱ)求电流能在M与N之间通过的概率.分析:本题考查了概率中的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及独立事件的概率.解:记依次表示事件:电流能通过A表示事件:中至少有一个能通过电流,B表示事件:电流能在M与N之间通过,(Ⅰ)相互独立,,又,故,(Ⅱ),=0.9+0.1×0.9×0.9+0.1×0.1×0.9×0.9=0.98911、概率计算中首先要明确随机事件是什么,正确识别概率类型.2、会将复合事件的概率分解为若干个已知概率或易求概率的事件的“和”或“积”.(六)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教学在必修课程概率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了解,结果的随机性和频率的稳定性是随机现象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那么,怎样才算把一个随机现象的规律研究清楚了?了解一个随机现象的规律,就是指了解这个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及每个结果的概率.为了在数学上处理,一个常用的做法就是: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结果都对应一个数,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从实验结果的集合到实数集合的映射,这就引出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是几类特殊的分布,尽管这些分布无法覆盖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但他们描述了随机现象中最有用,最常见的情形,他们有助于我们对一般随机现象的理解和讨论.1.注重对具体分布模型的认识和应用注意超几何分布的使用条件为不放回地抽取,二项分布的使用条件为n次独立重复实验相当于有放回抽取.二项分布: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ξ服从二项分布:。